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

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

摘要: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内容分析事实上是一种极具跨学科意味的综合研究方法。一方面,它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方法,包含社会科学所要求的一整套需要遵循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这一方法同样需要人文学科为其提供研究策略、视角以及观念层面的理论支撑。内容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也主要在两者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中显现出来。而内容分析方法得以形成并发展的现代性语境,则为此提供了最清晰可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罗兰·巴特曾指出,跨学科研究的要义在于创建一个不属于任何单一学科的新的研究对象。视觉文化毫无疑问是目前最能体现这一特性的跨学科研究对象之一。在方法论上,它所涉及的学科和研究路径绝不是若干学科的简单叠加。可以说,对于这样一个本身极具“跨学科”色彩的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单一的最好的方法出现仅仅只是一种奢望而已”。①仅就本文集中探讨的内容分析方法而言,尽管其有相对明确的社会科学内涵,但在一个远为宏阔的人文学科视野下,它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又包含了更丰富也更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信息。简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它有一整套需要遵循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作为一种人文学科方法,它则为我们提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一种策略或视角,或者说包含多重理论方法的分析路径。为此,本文首先对社会科学的内容分析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予以考察;其次以视觉文化研究中很有代表性的图像学为例,对人文学科的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解读;最后从艺术史研究视角入手,进一步探讨视觉文化在内容分析的对象、路径上的转向,对这一方法在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予以一定程度的说明。

所谓内容分析,首先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方法为我们所知的。吉莉安·罗丝(Gillian Rose)在《视觉方法论导论》(Visual Methodolog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2001)一书中,专章探讨了这一研究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在罗丝看来,视觉图像的内容分析最初是由解释读写文本的方法发展而来的。这种具有明确方法论意味的研究手段,主要是对“构图诠释”在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补充。这种方法以图像或文本的有效分析为依据,建立在一系列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和程序之上。按照罗丝的分析,这里的内容分析并不是纯粹的定量分析(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定性研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它以“可重复性”和“有效性”为方法论依据,可以包括定性解释。而且通过内容分析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图像,得出大量的数据,可以保证观点、结论和论证过程避免某种“偏见”(一种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偏见)。②这些论断可以作为考察社会科学的内容分析方法的一个起点。

概括来说,这一方法大致包括四个步骤。其一,选择分析的图像(finding your images)。内容分析的第一个工作无疑是找到合适的视觉图像,以作为分析对象。理论上,内容分析必须解决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所有图像,这就对所使用的图像在数据分析上的代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在图像选择方面,在采样策略或措施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随机原则,即将所收集的视觉图像建立一个有序列的随机数表,然后从中挑选出相当数量的图像进行分析;分层原则,即对已存在的数据集进行分层,从各个组别中挑选图像样本,并仍使用一种明确的抽样策略;系统原则,即对图像样本的选择要有计划性、规律性,然后有条理的、系统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图像样本,以此确保对图像的分析有代表性;群组原则,即应随机选择群组,并只从这些群组中选择样本。

其二,设计类别编码(devising your categories for coding)。选择样本图像的工作完成之后,下一步就要设计一组类别以对图像进行编码。对于所要分析的图像来说,“编码”在这里是指附加在图像上的一组描述性的标签(或类别)。这是内容分析的一个关键阶段。这里,所使用的编码类别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特性:穷尽性,即研究所涉及的每个图像的各个方面必须全部包含在一个类别之中;排他性,即分类不能交叉;启示性,即这些类别必须能产生出可以有趣和清晰分析的分类图像。在这一步骤中,关键的一点是要记住,所用的代码必须立足于图像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的理论关联。因此,文本、背景和代码之间的关联需要仔细考虑,代码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此判断出来。

其三,图像编码(coding the images)。根据内容分析方法的要求,编码类别必须完全明确,必须清楚地界定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使用同样的类别,可以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图像进行编码。这就是说,要确保编码过程是可以重复的。因此内容分析应采取各种措施,能够举一反三,确保这种可重复性。在进行编码的时候,对任何一组编码类别的使用都要谨慎和有计划性。每一幅图像,都要仔细检查,并将它放置在相关代码里。这个工作可以是人工的,如建立索引卡片,也可以建立一个计算机电子表格来记录。后者的优点是,它可能使后续的定量分析更容易。

其四,结果分析(analysing the results)。对结果进行分析,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计算代码来进行频率计数。这种分析方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的总数百分比。更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探索不同编码类别的关系来实现。这就可以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某种统一。总之,内容分析是一种技术性的结果,它通过代码来了解图像如何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产生意义。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定量分析能力,同样需要定性分析。③

以上依据罗丝的《视觉方法论导论》对内容分析方法所作的概括,无疑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路径中的一种。我们知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对自然科学的借鉴是显而易见的。内容分析方法的发展就很能反映这一点:“内容分析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为了使社会研究以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使其可以与可控、系统、客观并有预见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媲美,这种研究方法很快就发展成熟起来。”④由此可见,狭义的内容分析,作为一种颇能代表社会科学路径的研究方法,与人文学科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一般而言,这一研究方法尤其适合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并回答传播媒介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谁说了什么、对谁说、为什么说、如何说以及产生什么影响?”⑤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说,它关注的则是视觉图像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艾尔·巴比所言,“内容分析法在本质上是一种编码。编码是将原始材料转换成标准化形式材料的过程。在内容分析中,传播———口语的、书写的或其他———都是按照某种概念框架进行编码或分类。”⑥视觉图像当然也不例外。那么,这一研究方法的一个直观优势无疑就是其研究结果或数据的客观性,也就是罗丝所谓的避免“偏见”。的确,从编码的过程来说,内容分析依据的是已存在的、客观的编码方法和步骤,这事实上降低了研究者的主观性。如果一个编码人员达到了客观,另一个编码人员就可使用相同的步骤对相同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得出类似的结论。⑦

尽管如此,内容分析如果仅仅囿于定量方法,其方法论意义显然是有限的。事实上,在既有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很少有将定量的内容分析作为主导性研究方法的。更多的情况是,它既要借助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要通过定性研究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仅以视觉图像的传播而言,视觉文化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对讯息内容或文本如此广泛的理解,因此,传播研究者在进行内容分析时,往往同时应用各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文本内容的多样性,导致了研究问题的多样性,进而导致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⑧因此,对于内容分析中的定量方法,必须充分意识到以下问题:第一,量化方法不能完全体现文本的复杂性。不管编码方法如何精细,对文本进行量化,总会导致某些信息的丧失;第二,量化方法不能完全体现对话的情境。事实上,大部分这类信息都难以保留;第三,不管定量方法如何精细,它仍不能代替人的解释。⑨而总体上说,内容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则在于:样本的代表性难以确定;对于所研究的主题常常难以赋予好的运作定义(例如,暴力是什么);不易找到可以测量的单位;依据内容分析所作的推论,其正确性无法证明。⑩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强烈地表明,尽管社会科学的内容分析具有其特定的方法论优势,但视觉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研究方法必须在更广阔的人文学科视野中被我们理解,才具有更为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来看,内容分析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实际运用,可以由潘诺夫斯基奠定的图像学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研究路径为例来考察。正如艺术史学界普遍强调的那样,这一研究路径与沃尔夫林以来的形式分析传统显著不同,“它

是一种以内容分析为出发点,根据传统史的知识背景来解释艺术品象征意义的方法”。(11)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又与罗丝在《视觉方法论导论》中所讨论的内容分析几无关联。在此,我们首先以理查德·豪厄尔斯在《视觉文化》一书中的相关介绍为依据,对图像学这一“视觉文化所关心的视觉文本的主题和内容的分析方法”(12)进行简要的阐述。

在《视觉文化》一书的《图像学》一章中,豪厄尔斯以绘画为对象确立了查看视觉图像内容的一整套结构方法:

我们建立的是一种简单的、逐层深入的系统:(1)绘画的类型或“风格”;(2)中心的或基本的主题;(3)特定场景的位置或环境;(4)作品所描绘的历史时期;

(5)作品所展示的年份或季节;(6)作品描绘的一天中的时光;(7)作品所捕获的特定的瞬间。(13)

在豪厄尔斯看来,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细节入手独立、主动地审视绘画的视觉内容本身。但是,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所谓“所见即所得”的视觉图像。就绘画而言,画面表层结构所传递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将其深层意义直接呈现出来的。对于视觉文化研究而言,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视觉图像的深层文化意义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所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即为我们提供了颇具启示意义的分析路径。概括来说,他将视觉图像区分为三个由表及里的层面,再结合相应的内容分析策略,来揭示其中所包蕴的复杂内容因素。首先,图像的初级层面或曰“自然”层面,依次可分为事实和表达两个部分,在此我们只能识别图像最基本的主题、所展示的(简要的)内容以及传达主题的氛围。要理解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不需要任何内在文化、习俗和艺术史等的知识。其次,二级层面,也即“传统”层面,必须了解图像背后的运用机制。在此,文学、艺术和文化的知识均参与其中。最后,三级层面则是图像潜在的本质意义或内容层。作为图像学的“最终目标”,这一层面揭示图像中所包含的被压缩、隐藏着的“对国家、时代、阶级、宗教或哲学信仰的基本态度”。(14)

潘诺夫斯基的这一分析路径主要是在《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一书中系统阐述的。在该经典著作中,他不仅提出了这一影响深远的视觉图像研究方法,而且用大量文艺复兴时代的范例论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在导论中,潘诺夫斯基详细探讨了视觉图像这三个层面的区分,并用一张图表予以概括:(15)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带有理想色彩的分层仅仅是一种理论方法探讨的需要。因为,“无论从书写历程或者研究历程来看,我们都会发现:潘诺夫斯基的三层次区分其实都是从理论的架构上进行分节,在进入真正的图像研究和书写时,写者、读者并无法压抑住各种图像证据、文献证据和哲学慧见的交相辉映”。(16)事实上,潘诺夫斯基自己也明确指出:

我们必须铭记,虽然表中的各个部分被严格区分,表现为三个独立意义的不同范围,但实际上,它们指的是一种现象,适用于作为一个整体的美术作品的各个方面。因此,从简表中看起来像是三种互不相关的研究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彼此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解的过程。(17)

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的导论中,潘诺夫斯基还对这一图像学分析路径的研究步骤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概括来说,它至少包含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人类记录;第二步是对这些记录进行“破译”和解释;第三步是对其结果进行分类、调整,使之纳入一个合理的“有意义”的体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始终是基于特定观念或历史概念的理论预设来展开的。用潘诺夫斯基的话说,“对观察材料和研究资料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一种理论或一般历史概念预先决定的。就选择过程本身而言,这样讲可能更为确切,因为为了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所采取的每一步骤不仅是以前面的东西为先决条件的,而且也要以后面的步骤为先决条件。”(18)这意味着,基于人文学科的内容分析,对研究者的学术判断能力提出了先在的要求。它要求我们首先需要遴选出“值得研究”的视觉对象。在潘诺夫斯基那里,所谓值得研究,强调的是这样一种理论预判:每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图像或艺术作品,都必然包含由某种语义倾向所规定的隐含意义,这一倾向代表着特定国家、时代、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同时又被创作者有意无意、有质量地注入作品之中。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认为,视觉文化研究对象具有先在的复杂性,它必然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方法论上说,人文学科的内容分析实际上更多是为我们提供某种视觉文化研究的策略和视角,它还需要更明确的理论方法的支撑。比如,就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而言,它与符号学之间的亲和关系便一直为我们所知。人文学科的内容分析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远为丰富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甚至其对象本身也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适和发展着的。因此,在一个更宏观的人文视野下,从视觉文化的内容分析入手,还需要对其在当代学术语境中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实际效用等问题略作考量。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说,内容分析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中自然科学方法对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研究的深刻影响。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来看,情况无疑要更加复杂。不过从总体上说,作为一种分析策略或视角,这一方法仍然可以在此语境中被我们更好地理解。仅就与视觉文化研究有着密切关联的视觉艺术、艺术史来说,蒂柯维茨卡娅认为,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将视觉艺术看作是“高雅文化”,将艺术史研究当作是对高雅艺术的研究。而在一个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以来的学术环境中,视觉文化研究应该摒弃高雅与低俗的区分。确切地说,“视觉文化研究是一种非精英主义的学术活动,看重的不是视觉文化现象的高下,而是视觉图像的文化意义”。(19)这一判断至少包含视觉研究中两个方面的观念转向:一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二是研究路径的选择。

首先,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视觉文化研究集中体现了理论界对于研究对象的学术拓展。而蒂柯维茨卡娅关于摈弃高雅与低俗之间区隔的讨论,则恰可以在现代和后现代的转型语境中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它反映了学术研究在对象选择上的一种观念转向。作为文化现象,一切视觉图像都已成为我们分析并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对象。一方面,基于传统艺术史所展开的对视觉艺术文化意义的研究仍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研究维度。这一点,无论是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还是晚近诺曼·布列逊的艺术史研究,都可以在此维度得到说明。另一方面,包括各种流行文化现象在内的并不被传统艺术史研究所关注的视觉图像,则被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以M.J.T.米歇尔为代表的所谓视觉文化研究的美国学派,即以此而为我们所知。同时,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在于,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的研究方法,都与传统视觉艺术研究路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他们对于西方当代知识界各种理论资源的自觉、熟练运用表明:视觉研究在对象选择上的观念转向,只是一个表层现象。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女性主义到后殖民理论等形形色色理论视野的介入,才构成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区别于传统视觉艺术研究的质性特征。布列逊的新艺术史研究自不必说,即便是潘诺夫斯基,一如巴纳德所言,其根据图像学和图像志对绘画所作的解释,同样也是运用结构理论来理解视觉文化的。(20)更深层的观念转向,因此还是表现于对研究对象的考察路径方面的。

其次,考察路径的选择方面,确如蒂柯维茨卡娅所分析的那样,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更关注的已不再是视觉图像的高下,而是图像背后的文化信息。以此来看,内容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兴起,可以理解为从视觉图像的形式风格研究转向社会文化意义研究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无论是在社会科学意义上,还是人文学科意义上,皆可作如是观。按照蒂柯维茨卡娅的看法,“视觉文化是对再现的研究,密切关注图像,并运用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来处理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产生意义的复杂机制。”(21)更进一步说,“从视觉研究来看,视觉与文化(两个形容词)的关系完全是网状的,视觉只有通过文化与精神意义的建构过程才能得以理解。”(22)

我们由此需要意识到,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建构过程,视觉图像的内容分析其实无法以某一单一方法或维度来完成。仅以艺术史、大众文化的图像学研究来观察,内容分析也更可能是一种策略或视角,或者说是一种包含多重理论方法的分析路径。虽然,就罗丝的讨论来说,内容分析主要是一种基于社会科学的定量/定性研究方法;但即便如此,它也很难被理解为是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因为它更多时候其实还是作为实现某种研究目标的辅助性手段而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或许还是潘基诺夫斯基所强调的———在视觉研究中,必然有一个理论预设,有一个对对象的人文色彩的选择。所以罗丝所设想的通过内容分析避免研究过程中的所谓“偏见”,从一开始就是难以操作的。从方法论上说,视觉文化研究仍需要更多地仰仗人文学科的各种理论方法来进行不同层面的内容分析。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由此可以被揭示出来。内容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主要是在这种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而内容分析方法得以形成并发展的现代性语境,又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最清晰可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最后,我们可以明确指出: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学术实践,在方法上如此包罗万象,它意味着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都不足以面对视觉文化这一纷繁复杂的对象世界。我们不妨以巴纳德的话作结,以概括这一贯穿全文始终的基本方法论立场:

认识视觉文化的方法是如此多种多样,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它们(各种认识视觉文化的方法)是否确实能提供一种认识方法。研究一件视觉文化作品是一种有别于研究这一作品存在其中的某一特定社会、性别和观念结构的活动。因此,可以断言,特定的形式方法将不提供对这一具体的视觉文化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或者,可以这样说,它将依据结构方法提供一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同样,可以断言,对一件绘画作品的评价和其中某个人物性格的认识进行富有想像力的重构,根本不提供对该绘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事实将证明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方法均有其优势和弱点。(23)

注释:

①(20)(23)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常宁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220、27—28页。

②③Gillian Rose,Visual Methodo log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London:Sage,2001,pp.54-56,pp.56-66.

④安德斯·汉森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⑤⑥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323页。

⑦⑧⑨琼恩·基顿、邓建国、张国良:《传播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252、270页。

⑩Arthur Asa Berger:《媒介分析方法》,黄新生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99页。

(11)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中译本序,第5页。

(12)(13)(14)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16页。

(15)(17)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3、13页。

(16)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页。

(18)欧文·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19)Margaret Diloviskaye,Visual Culture: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5.见段炼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1)(22)玛格丽特·蒂柯维茨卡娅:《理论框架:谱系与视觉研究的对象》,见段炼编《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视觉文化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35页。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越来越激烈。其中,视觉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在商业、教育、艺术等领域,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都会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和跨国企业来说,理解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非常重要。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是指各种视觉形式和视觉信息在一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共识。它包括了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展览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各种形式和风格。视觉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传递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 二、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 1. 视觉语言 中西方的视觉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中文是象形文字,像“山”、“水”等字形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象征意义。因此,在图形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各种象形的形状和形式,来传递文化和价值。而西方的视觉语言则注重形式逻辑和符号体系的建立,更注重图形设计中的形状和比例、色彩和材质的协调,强调视觉效果和感受。 2. 设计理念 中西方的设计理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强调科技、创新等元素,强调视觉冲击和表现力。而中国传统设计则注重形式的简化和空间的处理,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节奏、对称和比例等因素,热衷于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体的意象。 3.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对视觉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人文的价值,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谦让”等概念。这些价值观也会贯穿于设计中,在设计上强调温馨、友好、亲和,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文化与品质。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更注重另类的、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强调融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体现出个性和创造力的文化与品质。 三、应用研究 1. 商业设计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在商业设计中尤为明显。在品牌策划、标识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去设计不同的视觉语言,以达到更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效果。 2. 教育设计 如何在教育设计中更好地结合中西方的视觉文化进行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的方式设计教室、学校、教材等元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 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设计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领域。在中西方视觉文化碰撞中,艺术设计可以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达更为深刻的东西,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总结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异国文化,同时还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理解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探索更多应用研究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长远的文化交流。

内容研究法的研究内容及其步骤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 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和确定总体与分析单位,依据测量和量化的原则,设计能将分析单元的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项目的分析维度(或类别系统),再按照分析维度严格地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抽取样本),把样本转化成分析类目的数据形式,最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及统计推论。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是: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 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对视觉文化的 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 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 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 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 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 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 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 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 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 了人类生存的可能。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 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 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 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 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 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 社会,“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眼球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视觉上的直白、刺 激以及冲击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因此,视觉 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市场价值而产生。 二、视觉文化的表征 (一)日常生活性 显而易见,视觉化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像化以及影 像化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大众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传播,这也就是视觉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契合性。通过影视、摄影等方式 我们能够去探索整个世界,无论是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小吃,还是自然的 奇观景象、历史的文化积淀等等,现在的世界就像一幅画,这能让我们对整个世 界有更真实、更全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视觉文化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另一 方面,视觉文化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普遍形式,各种奇观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综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文化、艺术、传媒、心理学、社会 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视觉文化研究关注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 探讨视觉文化对社会、文化、心理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社会,视觉文化越 发重要,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进行分 析和研究。人是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的,我们看到的图像和意义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他们对于同一个图像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研究视觉文化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传媒传播。 视觉文化研究对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同一个图像的理解和意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在西方社会,红色通常代表着爱情 和热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祥瑞。研究视觉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理解。 艺术领域也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图像的表达和意义是至 关重要的。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对于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和传播。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 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传媒和媒体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通过视 觉传媒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传媒的图像设计和意义传播对于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有着深远 的影响。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化的塑造,从而更好地进行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 视觉文化研究也对于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人们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到 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视觉信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上的一些问题和现 象。

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视觉语言为主要手段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的设计技能、敏锐的判断力、高度的审美意识以及广泛的文化素养。 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设计师需要注重细节,从色彩、字体、布局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形成一种有序、优美、有力的视觉形式,让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准确地传递。以下是一些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的探讨。 一、要从人看待事物 视觉传达设计的确立动机是追求对人类生活的有用性,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及方法是建立在人的视觉、情感、认知、记忆、复杂的文化素质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之上的,不但要充分了解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还需要考虑人类普遍接受的设计原则和标准,如简洁、清晰、易懂、亲民等。 二、注重受众心理属性的深入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需要设计师去了解受众心理属性的深入研究,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习惯等,以及受众在特定情境下的视觉、语言、情感、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来进行策略性的设计,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有说服力与合理性,更触动受众,更有目的地传达信息。

三、强调设计元素和设计原则的统一性 视觉传达设计的精华在于设计元素和设计原则的整合和统一,就是各个要素都与另一个有特殊的关系,各个要素都能与设计理念相互作用,这样设计才会更具有感染力、影响力和传递力,而这样的视觉设计要素不只是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而且还体现了美学和艺术的充分融合,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成功在于要把眼前的具体元素与抽象、更广泛的理念结合起来,让设计更是有目的有价值的。 四、追求个性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视觉传达设计在进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涌现出大量的个性化设计元素,但是视觉传达设计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的独特性,更在于带给观者自然、美好、温馨的感受,因此,个性与传统的完美结合,才是优秀的视觉设计产生的基石。 五、对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 近年来,国人对文化素养越来越注重,作为“视觉”工作者,同样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文化素养,才能做出更有国际水准的视觉创作。文化背景的深厚与文化学科的广泛学习,是保证创意视觉创作水准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通过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思维与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原理的应用,更需要将品牌策略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从设计的前期需求调研、创意构思、内容制作、设计表现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一、形成、发展过程 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明示的内容、程序上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2、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3、“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4、“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5、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客观性 必须要有明确制定的规则,确保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研究对象客观,不受打扰。这和问题调查和定性分析不一样,前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内容分析法研究的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而是研究的客观的文本,不存在因研究对象的主观因素而影响研究效果的问题 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

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

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 摘要: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内容分析事实上是一种极具跨学科意味的综合研究方法。一方面,它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方法,包含社会科学所要求的一整套需要遵循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这一方法同样需要人文学科为其提供研究策略、视角以及观念层面的理论支撑。内容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也主要在两者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中显现出来。而内容分析方法得以形成并发展的现代性语境,则为此提供了最清晰可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罗兰·巴特曾指出,跨学科研究的要义在于创建一个不属于任何单一学科的新的研究对象。视觉文化毫无疑问是目前最能体现这一特性的跨学科研究对象之一。在方法论上,它所涉及的学科和研究路径绝不是若干学科的简单叠加。可以说,对于这样一个本身极具“跨学科”色彩的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单一的最好的方法出现仅仅只是一种奢望而已”。①仅就本文集中探讨的内容分析方法而言,尽管其有相对明确的社会科学内涵,但在一个远为宏阔的人文学科视野下,它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又包含了更丰富也更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信息。简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它有一整套需要遵循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作为一种人文学科方法,它则为我们提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一种策略或视角,或者说包含多重理论方法的分析路径。为此,本文首先对社会科学的内容分析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予以考察;其次以视觉文化研究中很有代表性的图像学为例,对人文学科的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解读;最后从艺术史研究视角入手,进一步探讨视觉文化在内容分析的对象、路径上的转向,对这一方法在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予以一定程度的说明。 一 所谓内容分析,首先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方法为我们所知的。吉莉安·罗丝(Gillian Rose)在《视觉方法论导论》(Visual Methodolog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2001)一书中,专章探讨了这一研究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在罗丝看来,视觉图像的内容分析最初是由解释读写文本的方法发展而来的。这种具有明确方法论意味的研究手段,主要是对“构图诠释”在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补充。这种方法以图像或文本的有效分析为依据,建立在一系列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和程序之上。按照罗丝的分析,这里的内容分析并不是纯粹的定量分析(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定性研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它以“可重复性”和“有效性”为方法论依据,可以包括定性解释。而且通过内容分析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图像,得出大量的数据,可以保证观点、结论和论证过程避免某种“偏见”(一种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偏见)。②这些论断可以作为考察社会科学的内容分析方法的一个起点。

有关文化哲学视觉解析

有关文化哲学视觉解析 文化哲学视觉解析是一种特定的哲学领域,它研究了人对视觉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视觉来理解文化。通过这种视觉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同时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视觉的意义 首先,要了解文化哲学视觉解析的概念,首先需要理解视觉的意义。通常,我们认为,视觉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过程,但是,深入探究后,我们会发现,视觉还可以产生各种意义和感觉。它能够传达信息、情感和价值观等。因此,文化哲学视觉解析探讨了视觉现象的本质,并揭示了我们对视觉的理解以及把它转化为对文化的认识的过程。 二、文化的视觉呈现方式 其次,文化哲学视觉解析还研究文化的视觉呈现方式。文化的呈现方式指的是文化表达和传递的方式,包括符号、图片、图像、场景和动作等。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化紧密相连,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元素来理解文化中的各种细节和含义。例如,特定颜色的使用可以暗示出特定情感,某些动作可以传递出特定的文化价值。 三、文化的视觉语言

文化哲学视觉解析还研究文化的视觉语言。这些语言是人们在文化中使用的特定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数字、符号、词汇和图像等。因为这些语言涉及到各种文化情感和价值观,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它们,才能真正领会文化的含义。 四、文化的多元性与视觉解析 最后,文化哲学视觉解析也涉及文化的多元性。由于每个文化在语言、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因此,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理解这些差异,我们需要掌握不同文化的视觉语言和呈现方式。只有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视觉语言和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会文化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文化哲学视觉解析是一个深入了解视觉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哲学领域。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对视觉现象的理解和理解文化的方式,这对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差异和联系至关重要。

视觉文化形式分析报告

视觉文化形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形态,通过各种视觉媒介如图片、电影、广告等方式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视觉文化形式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的类型 视觉文化包含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艺术、广告、娱乐和传媒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的,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法和文化符号来传递信息和意义。 1. 艺术 艺术是一种反映和表达情感、思想与审美价值的独立视觉体验。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手段传达他们的创造力和个人内心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引发个体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2. 广告 广告是商业领域中重要的一种视觉文化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来宣传产品、增加销量和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创意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既有通过情感和幽默进行诱导的,也有侧重于向观众传递产品信息的。广告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人,还通过各种符号和隐喻来激发观众对产品和品牌的需求和认同。 3. 娱乐 娱乐是将视觉文化与娱乐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它们以丰富多元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和播放效果,带给观众不同程度的愉悦和娱乐。

同时,娱乐作品又可以通过情节和角色塑造来传递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 传媒 传媒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视觉文化形式,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大众。传媒不仅承载着新闻、知识和观点的传递,还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和理解。 三、视觉文化的影响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形式,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通过传达信息和塑造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 1. 塑造认同和身份 不同类型的视觉文化通过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激发人们对特定群体、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例如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服装,广告中的符号和背景等,都会引发观众对于某种群体或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并通过这种认同感加强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2. 形塑审美观念 视觉文化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美学和审美价值的传递,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例如经典艺术作品的流传与传承,电影中的美学构图和摄影技巧等,都塑造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的标准。 3. 引导消费行为 广告作为视觉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精心设计和创意的表达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广告中的形象、品牌和口号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形成特定品牌或产品的消费习惯。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图像过剩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1、视觉文化及其内涵研究 视觉文化并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视觉器官,图像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几乎同样久远。只是在过往历史中,并没有将视觉以及图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原始时期,图像是作为岩画、图腾等仪式被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继而演变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视觉文化的明确定义是二十世纪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的预言,他认为电影的出现将产生新的视觉文化来取代旧的印刷文化。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曾经断言:“一切艺术都是从人的眼睛开始的,而人的心灵则从现实的物质材料和形式里获得其形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这一预言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当今时代描述为“世界图像时代”。这就意味着,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以图像来把握世界,也就是说,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同样,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描述了当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它越来越倾向于将本身没有非视觉化的东西视觉化”。 另一方面,关于视觉文化的内涵,许多学者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应包括视觉技术、视觉媒介以及与观众的关系等。在她看来,视觉文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更为重要,而这些联结会在哲学、伦理、政治等层面体现出来,同时会影响人们如何认识观看这一行为。在视觉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法国学者让·保罗·拉康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尼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认为“视觉文化”的涵盖的范围应该更广的观点。法国学者埃雷特罗格夫也认为视觉文化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图像的研究上,而应研究视觉文化价值、哲学意义和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全过程。德国学者米克·巴尔在他的著作《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对象》中认为,视觉文化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解决,因此视觉研究应扩展到视觉性研究,视觉性研究就是指视觉文化何以被看到,如何被看到的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 国内对视觉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早期的视觉文化研究大多只是在艺术技法和艺术语言方面,对视觉文化真正的文化层面和本质深度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陈永国主编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学者罗岗、顾铮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都是比较经典的视觉文化著作。国内,对视觉文化研究最深入的是

数字媒体传播的视觉文化分析

数字媒体传播的视觉文化分析 数字媒体的普及,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待传统的视觉文化,数字化的呈现 形式有着越来越深厚的文化内涵,无处不在的图像、视频和音频,都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数字媒体的视觉呈现形式 数字媒体以视觉呈现为主,呈现形式直观、生动,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媒介形 式之一。图像和视觉元素的创意、设计、排版和组合,成为数字媒体视觉呈现的基础。数字媒体的图片处理技术越来越高超,可以让图片呈现出更真实的感觉,以至于闪光灯下的照片越来越像电影中的场景。数字媒体的排版和组合技术,让信息和段落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而视频则是通过图像与声音的呈现,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视频的叙事 能力远超于文字和图片,视觉特效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数字媒体的影片制作技术日益成熟,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呈现出更加逼真的画面和声音。 数字媒体的文字处理能力虽然不如图像和视频的呈现形式那么直观,但也可以 通过更加生动的文字图像、字体和颜色、大小的表达,为读者带来多彩的视觉体验。 视觉文化的深度与内涵 数字媒体的视觉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他们的呈现形式上,更是个体化的、感性的,打破了文化的地域限制和时空界限。数字媒体是跨越国界的,视觉文化是也跨越社会和观念的。 数字媒体的视觉形式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数字时代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其视觉形象成为了视觉文化的象征之一。

数字媒体所展示的视觉文化涵盖广泛,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个人需求,数字媒体的视觉文化在传达知识、情感、人文等领域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视觉文化在其中的作用,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批判数字媒体视觉文化 数字媒体视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意识和价值观,但与此同时,我 们也要审视当下越来越普及的数字媒体呈现方式,其中是否存在一些与真实相悖的问题。 数字媒体视觉功能的提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视觉虚实,在娱乐化、创新、视 觉特效等方面,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但是在展示真实和体现生活本质方面却十分欠缺。我们需要更多关注体现社会本质的题材,展示社会闪光点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同时保持视觉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数字媒体也面临着滥用和泛化等问题。媒体应该始终留意自身的社会责任,有选择地记录和传达社会的重要信息和价值观,不应盲目地追求名利,不应滥用视频、图片等呈现形式图像以迎合商业和传媒要求。 数字媒体的未来方向 数字媒体视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未来,数字媒体呈现 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能够真正的有助于社会上关键信息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培育。 数字媒体应抓住“视觉文化下”的时代机遇,接受时代信仰的检验,不断深化其 社会价值、传递时代渴望,为文化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数字媒体呈现方式虽然无处不在,但将其做到真正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道路,仍旧很长。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著,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我认为,一方面视觉文化本身的问题还需要从内部进行探究,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两点是使这个问题得以向前推进的两个进径。我们无意于以某种夸张的姿态以求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是想以学理性的客观与平和来探索视觉文化在本体上的建构和文艺学美学方面的延展。这里的几篇文章,尽管角度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初衷。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别讨论视觉文化研究三个相关问题: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看的方式和视觉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 (一)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关心的是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在他看来,视觉文化研究具有某种“非学科性”或“去学科性”,即是说,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学科结构(如艺术史)或学术运动(如文化运动)的新型研究。他在视觉文化课程大纲中,以关键词的方式详述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关键词:

文化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文化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简介 文化研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文化研究方法,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进行文化研究。 1. 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文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研究人员直接参与到特定群体或文化环境中,通过观察、参与和互动来获取研究数据。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被研究群体的文化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互动方式。 2. 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是另一种常用的文化研究方法。研究人员通过与被访者进行个别或群体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观念、价值观、经验和态度等。通过访谈调查,研究人员可以获取被研究群体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认同等信息。 3.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是一种对特定文本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这些文本可以是书籍、报纸、电影、音乐、广告等。研究人员通过文本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和意义等,以推断背后的文化模式和社会影响。 4.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借助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交互模式,揭示社会网络中的文化关系和文化传播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文化经纬度和网络空间中的文化现象。 5. 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是一种将不同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不同文化背后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跨文化比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总结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文化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调查、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

体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索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

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 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 文化学解读是一种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来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 一、语言分析法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分析法是一种根据文化语境和语言表达方式推论文化内涵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的语境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可以深刻理解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二、符号学分析法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学科,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现象的表达和传递中。符号学分析法研究符号的本质、分类、作用以及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文化现象所表达的内涵。 三、叙事学分析法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结构和叙述方法的学科,叙述是一种揭示文化现象的表达形式,在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叙事结构和叙述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文化现象的背景和内涵。 四、符号象征学分析法 符号象征学是研究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学科,符号和象征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号象征学分析法通过分析符号和象征

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来揭示文化现象的深层次内涵。 五、历史学分析法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历史是文化现象发展的过程和轨迹。 历史学分析法通过深入了解文化现象的历史轨迹,来揭示文化现象所 包含的历史性和文化背景。 六、社会学分析法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学科,社会关系是文化现象和文 化表达的重要背景。社会学分析法通过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来揭示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以上是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在文化学研究中, 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选用对应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国外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国外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本文对国外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分析法在出版物质量评估、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总结了国外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现状、优点和不足,并介绍了研究进展。关键词:内容分析法,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出版物质量评估,信息传播,文化传承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介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挖掘出信息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影响因素。在出版物质量评估、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等领域,内容分析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概况及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内容分析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定性内容分析和定量内容分析、文本内容分析和多媒体内容分析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内容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内容分析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容分析等。 国外内容分析法在出版物质量评估、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出版物质量评估方面,研究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各类出版物的内容进行评估,为提高出版物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信息传播方面,内容分析法可用于传播效果评估、传播路径分析等,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文化传承方面,内容分析法可以深入挖掘文化元素的内涵和传播特征,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优点: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系统、定量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对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并挖掘出深层次的含义和文化因素。同时,内容分析法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研究效率。不足:内容分析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对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经验有一定的依赖,因此主观性较强。内容分析法的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选择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内容分析法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研究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容分析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 经网络(R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被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情 感分析和主题建模等任务,为内容分析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传统的内容分析方法基础上,研究者们不断尝试结合其他学科领域

内容分析法 (2)

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在媒介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几个研究范例: 1. 20世纪2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内容分析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所使用的宣传符号,认为“宣传是现代世界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情报部门监听德国电台播放音乐的数量和类型,并跟欧洲德国占领区内电台音乐节目比较,以此推测欧洲大陆上盟军反攻的状况。 3. 洛文塔尔,1944年,研究《柯里尔》(Collier's)和《星期六晚间邮报》这两种杂志里的著名人物传记。目的是看看这些人是否与政治生活、商业、教学与娱乐相关,以此加以分类。于是,洛文塔尔发现几个有趣的情况: (1)传记的数量逐年增加; (2)有关政客、商人/教授的传记逐渐减少,而有关娱乐的传记逐渐增加; (3)有关演艺人员的文章从严肃的艺术家与作家转向某类流行的艺人。 洛文塔尔发现,初期的传记文章焦点是“生产偶像”(提供教育与方向),后期文章的焦点是“消费偶像”,如电影明星和其它娱乐明星。这些文章关注明星们的生活方式的嗜好与消费模式。洛文塔尔讨论了传记里的这些“消费偶像”如何影响到诸如对待童年、成功、调节以及社会化功能等问题。他那些40页的专题论文经常被社会学家引用。 4.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 (1)用该法研究何种话题得到多少新闻报道。 (2)《负面新闻》(1976)。研究20世纪70年代劳资关系的电视新闻报道。使用了当时先进的录像机和SPASS,本拟分析一年的数据,后来压缩为半年。检查劳资关系报道中对资方和劳方代表报道上的差异,发现有充分证据表明电视新闻在本质上包含意识形态偏见。该研究首先对电视报道分类,如经济、城市、人权等,除了内容分析,还用了访谈、参与式观察。发现工业部门中,电视报道数量与官方统计公布的数据不一致。研究的结论引人争议,他们认为,电视新闻将产业界的动荡归咎于劳方,将参与罢工的劳方作为报道中的坏蛋,而将对里面的资方作为权威的信息来源,这样的报道不仅有害而且促成了社会的分裂。后来,这个小组秉持这个传统,又做了大量的研究。 5. 彼得·比哈罗的研究(1993),对艾滋病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又对此进行了精细的意识形态分析。……比哈罗的研究博大精深,初学者不易模仿,但,研究某议题新闻报道分量的变化与该现象的文化定位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6. 1952年,贝雷尔森出版《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 7. Krippendor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ondon Sages, 1980 需要知道文本中发生特定现象的数值时,内容分析是最佳方法。 如果你的分析目标是某种文本,而你提出的理论问题又与数量有关系,就应该使用内容分析。 所有类型的研究项目都可以利用小规模的内容分析来支撑总的论点 内容分析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介再现手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