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第四版)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开课系部:商务系管理系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Management

课程层面: ①通识教育②专业基础③专业方向④专业技能

课程性质:①必修②选修

课程总学时:51

课堂讲授学时:51

课外实践学时: 0

总学分: 3

周学时: 3(1-17周)

开课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第2学期

推荐使用教材:《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教材编者:周三多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版次: 2004年第四版

推荐参考材料: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把《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交代清楚管理的基本知识、学科体系、基本原理,同时以时间为线索介绍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然后,课程的主体是以管理职能为框架,按照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顺序,分别介绍该职能的含义是什么,该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其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履行该职能的原则、程序、方法有哪些等。通过这样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每一职能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大家明白,管理学不仅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做事情,而且要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

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是本学院商务系各专业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以及对管理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生生。

三、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以企业为代表的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体现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他们认识、理解实际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同时在掌握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又可以指导他们将来的实际工作。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演变,掌握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线条和趋势,熟悉以职能为框架的各管理理论的概念、原理、程序、方法等基本内容;同时,能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四、教学安排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成绩合格者可以获得3学分。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出勤情况记录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根据卷面成绩给出。

六、学习参考材料

1.必读材料

推荐教材《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四版

2.选读材料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11月第一版

《竞争战略》(陈小悦译),迈克尔·波特,华夏出版社, 1997年1月第一版

《管理学》,徐国华等,清华大学出版,1998年10月第一版

《管理学精要·亚洲篇》(丁慧平译),约瑟夫M.普蒂,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年1月第一版《管理学》,林志扬,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版

《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张文昌等,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一次读完25本管理学经典》,李鹏袁霞辉,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管理学教程案例集》,黄雁芳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

《管理学》,聂正安,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二版

《企业文化》,刘光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三版

《管理学教程》,程延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一版

《管理学原理》,郑文哲,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管理学—原理与案例》,刘志坚等,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二版

《管理学》(刘伟译),里基·W·格里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年4月第一版除前面列举的参考书籍外,还可以阅读专业期刊杂志,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察』等。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 第一篇总论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社会责任,而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性质: ①自然属性 a: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b: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c:管理也是生产力。 ②社会属性 a:管理从来就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 b:企业的管理属性已经多元化了。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对策利器求实节俭法治 7.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要点: 英国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理论 英国查理•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 8.科学管理理论思想: 美国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法国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六职能:技术,经营,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9.“行为科学”学派:埃尔顿•梅奥人群关系论 霍桑实验:是要找出生产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途径。 主要观点: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主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x,y理论 10.“管理科学”理论的特点: 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的好坏作为评级标准; 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 ③依靠计算机进行管理;强调使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 11.“决策理论”学派美国赫伯特•西蒙 主要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第四版)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开课系部:商务系管理系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Management 课程层面: ①通识教育②专业基础③专业方向④专业技能 课程性质:①必修②选修 课程总学时:51 课堂讲授学时:51 课外实践学时: 0 总学分: 3 周学时: 3(1-17周) 开课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第2学期 推荐使用教材:《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教材编者:周三多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版次: 2004年第四版 推荐参考材料: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把《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交代清楚管理的基本知识、学科体系、基本原理,同时以时间为线索介绍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然后,课程的主体是以管理职能为框架,按照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顺序,分别介绍该职能的含义是什么,该职能与其他职能的关系,其目的和特点是什么,履行该职能的原则、程序、方法有哪些等。通过这样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每一职能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就形成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大家明白,管理学不仅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做事情,而且要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 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是本学院商务系各专业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以及对管理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生生。

三、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以企业为代表的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体现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他们认识、理解实际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同时在掌握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又可以指导他们将来的实际工作。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演变,掌握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线条和趋势,熟悉以职能为框架的各管理理论的概念、原理、程序、方法等基本内容;同时,能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四、教学安排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复习纲要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学初探P37 1、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组织性、系统性、过程性和有效性)。 组织为什么需要管理? 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欲望的目的。 2、管理的职能及相互关系。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什么是管理者?管理者的类型、技能及角色(人际、信息和决策角色)。 协调、促进他人努力工作并对他人工作结果负责 管理者的类型、技能及角色(人际、信息和决策角色)。 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 技术技能:专业、业务方面的能力(知识、技术、程序、方法) 人际技能:理解鼓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处理内外上下人事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做某事的能力(洞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决策力) 人际角色:荣誉主管(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信息中心(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发起人(企业家)、解难人(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5、管理有哪些基本原理? 系统优化、以人为本、责任、效益和伦理原理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P117 1、斯密和巴贝奇的劳动分工思想。(早期管理思想家及其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分工将使组织和社会获益"的观点.每一个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提高、节省了因工种转移所损失的时间。 查尔斯·巴贝奇:(1)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分工使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2)提出了“固定工资+利润分享"的报酬制度 (3)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并对有益的建议给予不同的奖励 2、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及评价。 背景:(1)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19世纪末)3、霍桑试验的内容及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及评价。英国的工业革命,新兴工业部门的形成(石油工业、钢铁工业等)(2)传统管理方式的困惑(经验式+棍棒式管理)。罢工,磨洋工,破坏机器、厂房等。(3)企业的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美国 1911年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 泰罗的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周三多的管理学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学 课程编号:13101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总学时:51 总学分:3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 2、课程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是我院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各项管理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为研究对象,以一般管理过程的各项职能为框架,全面介绍管理的基本思想、 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们对管理、管理者、管理科学等形成系统认识,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 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了解国内外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的发展,为进一步 学习专业课和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管理学的四大职能,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会从管理学知识的学习中获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及案例分析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选择板书结合PPT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总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期 末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课时分配

七、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 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的产生、为什么学习管理学、如何学习管理学等问题,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特点,掌握管理的含义、特征,管理的职能、性质、管理者的分类、角色、技能,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1.1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2 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1.3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教学重点】 管理的含义、职能,管理者的角色、技能 【教学难点】 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 【学时数】 讲授2 学时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XXXXXXXXXXX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学分:4 适用专业:管理类、经济类各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管理类、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管理、经济课程的理论基础。本课程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也称一般管理学或管理原理学,主要讲授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 本课程目的是以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注重管理实践能力的运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针对我国的管理实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学科性质; 2.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熟悉各种管理学派的产生背景和应用特点; 3.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理论、程序、模式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书面的和口头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管理课程的基础。 四、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建议开设56学时。

五、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陈嘉莉,《管理学原理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主要参考书: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孔茨、韦里克,《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芮明杰主编,《管理学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W?H?纽曼,小C?E?萨默,《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95年。 6.P?F?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工人出版社,1989年。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管理学的交叉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现实问题导入和基本理论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知识传授和案例分析,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 为了达到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目的,要求安排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和手段上要求借助多媒体立体教学手段(如借助音像资料,或网络资源),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能力,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章导论(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管理的概念、特征和性质; 2.掌握管理的职能; 3.掌握管理者和管理对象;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管理学原理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管理规律能力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广大学生顺利完成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业和今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它从过程角度系统阐释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的伦理道德要求,描述了全球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职能活动的一般规律。 The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is the core cours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apply management law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to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ir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continue their further studies in the future. It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discusses the ethical and moral requirements of manager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and describes the general laws of management's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control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et era. 2.设计思路: - 2 -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 考纲加答案

2021年专升本?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概论 〔一〕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所谓管理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或自然人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方案,组织,控制,领导,创新等一系列新活动,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方案组织控制领导创新 3.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不因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只与生产力开展水平相关的属性。 它是为了组织的共同生产而产生的。它反映了社会协作劳动过程本身的要求,力求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以保证社会结合的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社会属性: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社会文化都会使管理思想、管理目的以及管理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而使管理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它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要求,受到生产关系或经济根底的影响和制约。按统治阶级意志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管理者 1.管理者的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 2.管理者的角色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诊断技能分析技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开展 〔一〕传统管理理论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亚当·斯密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分工理论,构成了管理学的理论前提和技术前提。 对于管理学来说,必须从人的本性和动机出发来构建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斯密提出的分工思想,直接导致了管理学的诞生 2.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自相矛盾的人物; 提出生产中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3.查尔斯·巴比奇〔英国〕开展了斯密论点,提出了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问题,为以后20世纪开展的流水线提供根底。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制度,是巴贝奇作出的重要奉献。 1、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 2、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奉献分得的利润; 3、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而所应给予的奖励。 4.麦克考勒:倡导制度管理。强调逻辑注意原那么和秩序,具有典型的契约文化特征 〔二〕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和科学管理理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开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到达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异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别离,把管理工作称为方案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那么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平安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方案、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4条原那么1:分工 2:权力与责任3:纪律 4:统一命令 5:统一领导 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8:集权 9:等级链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奉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那么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3.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 1组织中的人员应具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的控制体系3人与工作的关系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 〔三〕行为科学理论 1.梅奥的人群关系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霍桑试验1924-1932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那么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说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

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周三多《管理学》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教学目的:明确管理的定义及职能,并了解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了解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重点:管理的定于与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西方的主要管理理论. 教学难点:管理的艺术性理解;西方主要的管理理论的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2)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以现实问题讨论(可以为实习中的问题)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管理原理的理解。 计划课时:4课时。 课程导入 1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典型代表人物的介绍,引入管理、管理者的概念,给大一新生初步的管理学的印象。通过日常生活中典型事例的介绍,引入“管理无处不在”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课程大纲:总共包括六篇十八章的内容。 第一节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介绍对福莱特、罗宾斯、刘易斯等人对管理学的定义以及本书对管理学的定义。 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 管理者的角色: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者十种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包括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周礼、田忌赛马等。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与经济人观点 (2)小瓦特和博尔顿:科学管理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4)欧文的人事管理制度 (5)巴贝奇、亨利汤、哈尔西等人对工资报酬的研究 3、管理理论的形成 (1)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关系 (2)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周三多-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课程重点

决策与计划 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只含本书1-13章课程,其中不包含第四章和第九章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 (1)载体:组织。 (2)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对象:相关资源。 (4)职能活动: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1. 人际角色: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 2. 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3.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1. 技术职能 2. 人际职能 3. 概念职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 孙膑提出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2. 小瓦特:科学管理制度。 3. 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4. 欧文:人事管理。(因此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5. 巴贝奇对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 代表人物:泰罗、甘特。 2.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行为管理理论 (一)梅奥与霍桑试验 1. 霍桑试验四个阶段 (1)工作场所照明阶段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3)大规模访谈 (4)接线板工作室试验 2.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社会企业责任 第一节管理与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真谛 1. 伦理: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真谛:“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2. 道德: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3. 天伦:家庭血缘关系的共同体。 4. 人伦: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5. 意义 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社会中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任何社会任何组织要想长期生存,不仅要遵守法律,同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表现在四方面: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 在管理学领域,有一条原理被广泛认可,那就是“周三多”原理。这个原理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亨利·周三多,他认为管理者在决策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周三多”原理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根据“周三多”原理,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应该全面考虑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等多个方面。举个例子,一个企业要进行产品升级,管理者需要考虑到产品的市场需求、技术可行性、成本控制、竞争对手等多个因素,而不是只关注产品的质量或者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有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其次,“周三多”原理还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要注重平衡各种利益。在企业管理中,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往往会有不同的诉求,管理者需要在这些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比如,在员工福利和企业利润之间,管理者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障员工的权益,又要确保企业的盈利。只有平衡各种利益,才能够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周三多”原理还强调了管理者在决策时要注重风险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在风险和回报之间进行权衡,找到一个最优的决策方案。管理者需要全面评估各种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最后,“周三多”原理还要求管理者在决策时要注重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企业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存在,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管理者需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和社会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周三多”原理在管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在决策时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平衡各种利益,注重风险管理,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希望各位管理者能够深入理解“周三多”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 周三时间管理原则 周三是工作日的中间一天,有效的时间管理在这一天显得尤为重要。在管理学中,有一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和利用周三的时间。 1. 精力管理原理 周三是一周中工作量最大的一天之一,因此,合理管理精力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利用番茄钟技术,将工作时间划分为25分钟的工作时间段和5分钟的休息时间段,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力管理。 2. 优先级管理原理 在周三,我们需要将任务按照优先级进行管理。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明确的优先级,可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的任务。可以使用 Eisenhower Matrix 来帮助我们在紧急和重要的任务中做出选择。 3. 时间块管理原理 周三是一个繁忙的工作日,时间块管理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时间。通过将一天分成多个时间块或专注时间段,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工作,并更好地管理各项任务。要确保每个时间块内专注于一项任务,避免分心和干扰。

4. 会议时间管理原则 周三通常是会议较多的一天,在将会议安排在一天中的时间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比如,将会议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特定时间段,以保证其他时间用于高效的工作。另外,也可以通过会议的预设议程和时间限制,确保会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5. 解决问题的管理原则 随着工作的进行,周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挑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学中的问题解决模型,如PDCA循 环或5W1H法,来系统地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 的措施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灵活运用精力管理、优先级管理、时间块管理、会议时间管理和问题解决的管理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周三这一繁忙的工作日,提高工作效率和时间利用率。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管理学,是指人类长期从事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是以企业组织为重点,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认识管理职能、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者的塑造等基本原理。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 协调等管理职能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及实施要点。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水平。 2.使学生掌握国外的主要管理理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和当代的成功管理经验。 3.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趋势,培养学生的素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 教学内容知道理解掌握学会1管理与管理学 1.1管理√ 1.2管理者√ 1.3管理学√ 2组织与组织的目标 2.1组织√ 2.2组织的目标√ 2.3组织管理与组织目标√3组织与外部环境 3.1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3.2组织界限√ 3.3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3.4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4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4.1早期的管理实践√ 4.2管理理论的先驱者√5古典管理理论 5.1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5.2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 5.3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 5.4韦伯及其官僚集权制√ 6人际关系学说时代 6.1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6.2人际关系学说的先驱者√ 6.3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6.4人际关系学说时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7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学原理》课程大纲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A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Management A 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40 学分: 2.5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适用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一、课程简介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管理学》是教育部高教司确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单元: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明确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提高对管理学重要性认识。阐明管理学基本问题,了解管理学历史发展,展示现代管理学学科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 2、能力培养 有意识地培养作为管理者的技能,培养泰罗标准化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注重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重点】 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管理学的内容与特点,管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理论内容。 【难点】 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第2单元: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道德的定义、若干道德观、崇尚道德的管理特征、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社会责任的定义、社会责任观。 2、能力培养 能坚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训练和强化职业道德行为,提高组织道德素质的途径和承担社会责任有一定的思考和应用。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注重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重点】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难点】 道德观、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社会责任观。 第3单元:全球化与管理(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 了解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动机与国际化经营的环境分析问题。 2、能力培养 掌握国际化经营竞争战略的选择方法,以赢得企业全球化经营的主动权。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堂讲解注重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重点】

管理学周三多第四版

管理学 第一章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理解: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 –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2.管理者的技能(3) 技术技能: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全面质量管理(5) 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 (本质: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4.学习型组织 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5.业务流程再造 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取得重大突破。 6.核心能力理论 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7.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5)P27 (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包括价值准则、自我强度、控制中心等) (3)结构变量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8.企业社会责任 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体现:①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②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③社区福利投资④社会慈善事业⑤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第二章 1.决策概念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2.头脑风暴法 特点: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管理学原理》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社会上的管理活动虽然十分复杂,性质多样,但是这些表面复杂多样的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性,即本质规律。《管理学原理》就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寻找客观规律,总结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于指导管理实践。 本课程适用对象为管理类所有专业和经济类专业学生,总学时为64学时 二、课程内容概述: 《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从二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入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管理环境与道德;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创新等管理的职能活动。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习管理的兴趣,了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熟悉基本的管理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管理工具、方法,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管理现象,运用基本的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式教学、团队学习、专家现场授课、学生课堂演讲等教学方式。 2、注重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模拟实践教学的形式。即在课堂内或校园内,引入管理要素,建立仿真环境,营造管理情景,使学生向实际管理者那样进行模拟决策。具体形式主要有:模拟公司系列实训、调查与访问、岗位见习、校园体验、管理游戏等. 3、教师及时向学生推荐扩充性学习材料(包括相关学术论文、理论前沿跟踪、企业经营管理实例、各类的相关参考书籍等)并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课程考核方式

周三多管理学内容

周三多管理学内容 第一篇总论 1.管理的定义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4.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古典管理理论 7.行为管理理论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1.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 2.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2)以社会利益为重 (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 视人为目的(5).超越法律(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3.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道德发展阶段二、个人特征 三、结构变量四、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 4.提高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一、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二、建立道德准则三、设定工作目标四、对员工进 行道德教育五、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六、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5.两种社会责任观:1、古典观(纯经济观):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至其他人的利益则不是企业所要管的和所能管的. 2、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1.国际化经营的内涵: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特征: A.跨国界经营 B.多元化经营 C. 资源共享 D.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动机:(一)利用优势能力(二)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三)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四)抵御和分散风险(五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2.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跨国经营者需要在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化反应间进行权衡,选择最佳的竞争战略。 3.全球战略的选择: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信息的定义:数据经过加工后得到的结果 2.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及时、完全 3.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1)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1.基本任务:⑴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⑵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二)20世纪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1.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2.闭环MRP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5.MRPⅡ的主要成就:集成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其一,在物流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向物料管理延伸,实施对物料的采购管理,包括购计划、进货计划、供应商账务和档案管理、库存账务管理等;其二,由于系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制造信息,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产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其三,主要生产计划和生产计划大纲的依据是客户订单,因此向前可以扩展到销售管理业务。 6.ERP:1、功能介绍A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B 支持混合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复习资料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 1、组织及其要素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 要素:成员、目标、活动、资源、环境 2、管理的必要性(6) 管理即是整合组织的各种要素 3、企业特征 商品性、经济性、联合性 4、企业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要进行哪些活动 任务:满足社会需要、获取利润 活动:资源的筹措、资源的转换、产品销售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6、企业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特征: 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预要素 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7、企业管理的内容 (1)横向分析 经营管理 生产管理:生产条件、生产过程、生产成果的管理 技术管理 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资金筹措、资金使用的管理 (2)纵向分析 计划:研究经营条件、制定经营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人员配备、开动组织、监视组织运行,分析企业活动及其环境特点,研究并实施组织机构与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领导 控制 8 、作为管理方法论基础的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我们的启示 系统基本元素:物质、信息、能量 系统分类: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系统是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启示:企业管理必须有整体、层次观点;管理工作必须有开辟观点 第二章 1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顺道、重人、求和、法治 (明法、一法、常法)、守信、预谋 2 、工厂制度早期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管理的探索和思量 小詹姆斯·瓦特、马修· 巴尔顿 欧文: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查理· 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3 、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什么会在美国产生和迅速推广(29 、30)

管理学原理——大纲

管理学原理——大纲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够识记管理的基本含义,深刻懂得管理的性质与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管理者的职责及应具备的技能,能够准确懂得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要能够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特性,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认清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意义。 ◆本章要紧内容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为什么需要管理 (一)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二)管理是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 (三)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与进展 (四)管理是一切组织与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二、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操纵等环节来协调组织所拥有的各方面的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 2.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的各类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管理工作的过程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操纵等基本职能。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应充分认识到管理的本质特征是协调;管理的有效性表达为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三、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者子系统,按照管理的整体功能与目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管理系统通常应包含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管理环境等要素。 四、管理职能 管理的职能就是管理者为实施有效管理务必负担起的基本职责与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操纵四个职能。 五、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与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者手段。 按作用的原理,管理方法可分为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心理学方法、技术方法。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及其职责 管理者是指那些从事管理过程的实现,而且对组织内的员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与监督事实上施的人员。 按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划分,有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按管理者从事工作的领域划分,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其他专业管理人员等。 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有:综合管理者,指的是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者组织中某个分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专业管理者,指的是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者业务的专业管埋的管理者。 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有:直线管理人员,是指有权对下级进行直接指挥的管理者;参谋人员,是指对上级提供咨询、建议,对下级进行专业指导的管理者。 二、管理者角色 管理人员通常都担任10种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障碍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三、管理者技能 管理者应具有三种基本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与方法;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共事、激励或者指导组织中的各类员工或者群体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推断、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