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打印版)

第1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定义、五种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

1)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

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

5)管理就是这些职能的不断循环

2、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代表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 L.甘特等。

a.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基本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b.其他人的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a.法约尔的贡献(“5+6+14”):

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b.韦伯的贡献: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c.巴纳德的贡献: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

●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主要内容: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c.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

2)行为科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第2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a.最低层次-—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b.中间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c.最高层次——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4阶段。

2)个人特性

管理者的个人特性(个人价值观、自信心、自控力)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3)组织结构

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4)组织文化

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所谓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具体有六个因素。

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改善企业道德管理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3)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第3章全球化与管理

5、作为全球化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几个方面?

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其次,需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

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

a)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

b)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

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

c)文化环境:权利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

或短期导向。

任务环境:

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竞争对手、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2)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a)国际商务知识

b)文化适应能力

c)视角转换能力

d)创新能力

6、试比较不同的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在选择目标市场和东道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后,管理者就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管理和组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代理机构。这就需要企业在全球化和当地化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

a)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产品需求的同质性→降低成本;全球战略协调的竞争对手的出现)

b)当地化反应的压力(不同国家的习惯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分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的差异;

东道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

从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化组织模式:

1)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

2)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

3)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

4)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

第4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7、信息管理工作的过程?

1)信息的采集

信息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

信息采集的要点:明确采集的目的;界定采集的范围;选择信息源

2)信息的加工

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步骤:鉴别筛选排序初步激活编写

3)信息的存储

定义: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

注意的问题:准确性、安全性、费用性、方便性

4)信息的传播,即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

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传播主体的干扰、传播渠道的干扰、传播的客观障碍的存在

5)信息的利用

有意识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它是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播的最终目的。

6)信息的反馈

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

要求:反馈信息真实、准确;信息传递迅速、及时;控制措施适当、有效

第二篇决策与计划

第5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8、决策的基本过程?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是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需要行动;尽力获取精确、可依赖的信息。

2)明确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明确所要获得结果的数量和质量。

3)拟定方案

管理者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4)筛选方案

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仔细考虑各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

5)执行方案

调动各种相关资源,以保证方案的顺利执行;有效处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6)评估效果

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

决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9、定性决策方法的分析比较?

(一)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

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其特点是倡导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者5-6人为宜。

2)名义小组技术

选择一些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或有经验的人作为小组成员,并向他们提供与决策问题相关的信息。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地思考,提出决策建议。召集会议,让小组成员一一陈述自己的方案。小组成员对全部备选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并形成对其它方案的意见,提交管理者作为决策参考.

3)德尔菲技术,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

运用这一方法的步骤是:

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方法:

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以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率为维度,相对竞争地位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决定了企业的销售量、销售额和赢利能力。业务增长率反映业务增长的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

a)瘦狗型:经营单位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只能带来很少的现金和利润,甚至可能亏

损—-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b)幼童型:经营单位业务增长率较高,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需要大量现金。有前途:投入必

要的资金,使其向“明星”型转变;无前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c)金牛型: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同时需要较少的资

金投资—-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d)明星型: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2)政策指导矩阵:

从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企业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用一个3×3的类似矩阵的形式:

a)区域9:业务代表大好的机会,应该确保足够的资源,优先发展

b)区域7:经营单位市场前景虽好,但竞争能力弱,要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区别对待

c)区域5:经营单位市场前景和竞争能力均居中等,要分配给这些单位足够的资源,推动其发

d)区域3:经营单位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这些业务不应继续发展,但不要马上

放弃,可以利用其较强的竞争能力为其它业务提供资金

e)区域1:经营单位竞争能力和市场前景都很弱,应尽快放弃此类业务,以免陷入泥潭

第6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0、计划与决策的相互关系?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区别是: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a)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b)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联系是: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a)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b)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11、计划的层次体系关系?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分为一种层次体系

1)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出的地位

2)目标:组织的使命往往太抽象,它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

3)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

4)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5)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

6)规则:详细阐明了必需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

7)方案(或规划):一个综合性计划,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采取步骤等

8)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通常是为规划服务的

12、计划的编制过程?

1)确定目标

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可以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

2)认清现在

认清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成功的路径,也即实现目标的途径;不仅需要有开放的精神,还要有动态的精神

3)研究过去

不仅要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关于要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是行动过程中的可能情况;限于那些对计划来说是关键性的,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假设条件.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

7)制定派生计划,如业务计划派生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广告计划等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7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13、如何进行战略环境分析?

“天、地、彼、己、顾客(目标市场)"

1)外部环境--“天”,即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

内容: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2)行业环境——“地”

公司环境最关键的部分是公司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环境

美国学者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2)潜在的入侵者(3)替代品生产商研究(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3)竞争对手——“彼"

一般来说,竞争对手可以从以下的群体中辨识出来:①不在本行业但可以克服进入壁垒进入的企业②进入本行业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的企业③由其战略实施而自然进入本行业的企业④通过后向或前向一体化进入本行业的买方或供方

竞争对手分析的目的是认识在行业竞争中可能成功的战略的性质、竞争对手对各不同战略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竞争对手对行业变迁及其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可能做出的反应

4)企业自身——“己"

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活动:输入物流、生产作业、输出物流、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二是辅助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

5)顾客(目标市场)

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产品定位。

14、目标管理的定义及过程?

定义:目标管理,是指上级和下级共同制定目标,通过下级自己的积极性,通过上下级协调来达到这些目标,并通过主要由下级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它是调动下属积极性,鼓励下属创新,防止工作中出现内部矛盾的目标和看似有目标却根本没有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孔茨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把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效率高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过程:

1)制定目标

2)明确组织的作用

3)执行目标

4)评价成果

5)实行奖惩

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第三篇组织

第8章组织设计

15、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1)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a)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

安排。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三种特性来描述。

b)职务说明书简单而明确地指出:该管理职务的工作内容、职责与权力,该职务在组织中与其

他职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职务人员需具备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基本条件。

2)组织设计的原则

a)专业化分工原则

b)统一指挥原则

c)控制幅度原则

d)权责对等原则

e)柔性经济原则

16、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四个:

(1)环境的影响,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

组织设计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原则性方法提高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性: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通过加强计划和对环境的预测减少不确定性;通过组织间合作尽量减小组织自身要素资源对环境的过度依赖性。

(2)战略的影响

战略发展有四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数量扩大阶段—-单一组织结构;

地区开拓阶段—-建立职能部门;纵向联合发展阶段——建立职能结构;产品多样化阶段——建立产品型组织结构。

梅尔斯和斯诺进一步考虑到外部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形象地总结了四种战略类型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类型:

a)防御者型——高度的集权和专业化分工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作业活动

b)探险者型—-柔性、分权化的组织结构

c)分析者型—-一方面需要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作业;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建构

柔性灵活、分权化的组织结构

d)反应者型——这种战略很明显是低效率的,组织往往面临强大的变革压力

(3)技术的影响

根据制造业技术的复杂程度把技术划分为三类: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大批量生产技术;流程生产技术。

不同的技术类型和公司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而且组织的绩效与技术和结构之间的“适应度”密切相关

(4)组织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影响

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组织上的区别:规范化程度、集权化程度、复杂化程度、人员结构比率

组织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

a)创业阶段:小规模、非官僚制和非规范化

b)集合阶段:偏重于集权制、欠规范

c)规范化阶段:呈现官僚制特征

d)精细阶段:僵化、衰退

17、组织部门化的几种基本形式比较分析?

(1)职能部门化

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优点:

➢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能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

➢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简化了培训,强化了控制,避免了重叠,最终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缺点:

➢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

➢可能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

➢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成长(2)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对企业活动进行分组

优点:

➢有助于促进不同产品和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

➢有助于比较不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

➢有助于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指导和调整

➢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成长条件

缺点:

➢企业需要更多的“多面手”式的人才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

➢各个部门同样有可能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部门中某些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总部对“多面手”级人才的监督成本

(3)地域部门化,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置管理部门管理其业务活动优点:

➢可以把责权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

➢地区管理者可以直接面对本地市场的需求灵活决策

➢通过在当地招募职能部门人员,既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争取宽松的经营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同时减少了许多外派成本,也减小了不确定性风险缺点:

➢企业所需的能够派赴各个区域的地区主管比较稀缺,且比较难控制

➢各地区可能会因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4)顾客部门化

概念: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

(5)流程部门化

概念: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

(6)矩阵型结构

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

➢打破了统一指挥的传统原则,有多重指挥线

➢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7)动态网络型结构

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

18、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对比分析

(锥型式组织结构和扁平型式组织结构的对比分析)?

管理幅度是,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管理层级,即组织层级,是由于组织任务存在的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的一种层次。

组织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组织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呈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人员越多,则组织层级也就越多;在组织规模确定的条件下,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呈反比,即上级直接领导的下属越多,组织层级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一种是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另一种是锥型式的组织结构形态。

1)扁平式组织结构

优点:由于管理的层级比较少,信息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信息失真度比较快,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缺点:过大的管理幅度增加了主管对下属的监督和协调控制的难度,同时下属也缺少提升机会。

2)锥型式组织结构

优点:能对下属及时的指导和控制,层级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有利于工作的衔接,也为下属提供了更多的提升机会。

缺点:信息的传递速度慢,失真度高,增加了管理层之间的沟通难度和沟通成本,增加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19、集权、分权和授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较?

●授权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它包含三层

意思:分派任务、授予权力或职权、明确责任

授权与分权的区别:

a)分权是授权的一个基本方面

b)授权是上级把权力授予下级,分权是上级把决策权力分配给下级机构和部门负责人

●集权和分权是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相反的权利分配方式

a)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也就是说下级部门和机构只能依

据上级的决定、命令和指示办事,一切行动必须服从上级指挥。

b)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c)集权和分权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d)管理实践中不存在绝对的集权或是绝对的分权.

e)将集权和分权有效地结合起来是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组织既保持目标统一性又具有柔

性灵活性的基本要求.

第9章人力资源管理

20、试比较管理人员内部晋升与外部招聘的优点和局限性?

1)外部招聘,就是根据组织制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选拔符合空缺职位要求的员工。

优势: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

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劣势: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了解

外聘对内部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打击

2)内部提升,是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确认之后,被委以比原来责任更大、职位更高的职务,以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其他原因而空缺了的管理职务。

优势:

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劣势:

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

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21、绩效评估作用和程序?

绩效评估,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绩效评估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最佳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为组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为员工提供了一面有益的“镜子”

4)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

5)为员工潜能的评价以及相关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

绩效评估的步骤:

1)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

2)确定考核责任者

3)评价业绩

4)公布考核结果,交流考评意见

5)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

第10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22、组织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如何克服这些阻力?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以及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这种调整必然导致不同活动在组织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从而不同组织部门及其成员在组织中相对权力和利益地位也发生变化。因此,任何组织变革都可能会遇到来自组织成员个人或群体因对变革不确定后果的担忧而引发的阻力.

组织变革的阻力

a)个人阻力: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

b)团体阻力: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a)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b)创新组织文化

c)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23、组织文化的功能?如何塑造?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组织文化的功能: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

a)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

b)强化员工的认同感

c)提炼定格

d)巩固落实

e)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四篇领导

第11章领导概论

24、领导行为论的主要观点?

领导行为论试图从研究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与绩效的关系,来寻找最有效的领导风格

(1)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由R•李克特及其同事在1947年开始进行,试图比较群体效率如何随领导者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

➢工作导向型—-关心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下属只是实现目标或任务绩效的工具

➢员工导向型—-关心员工,有意识地培养与高绩效的工作群体相关的人文因素,重视人际关系

结论:员工导向的领导者与高的群体生产率和高满意度正相关,而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与低的群体生产率和低满意度正相关

(2)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两个研究维度:

–关怀维度:领导者对员工以及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对相互信任、尊重和友谊的关心

–定规维度:领导者构建任务、明察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明晰沟通渠道的倾向

(3)管理方格论:

由布莱克和穆顿提出

管理步骤:

➢把管理人员按他们的绩效导向行为(称为对生产的关心)和维护导向行为(称为对人员的关心)进行评估,给出等级分值

➢以此为基础,把分值标注在两个维度坐标界面上,并在这两个维度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从而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对每种类型领导者进行分析(乡村俱乐部型、团队型、贫凡型、任务型和中庸之道型)

25、领导情景论(菲德勒权变理论、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

情景论认为,并不存在具有普遍适用的领导特性和领导行为,有效的领导者能因自己当时所处情景的不同而变化自己的领导行为和领导方式

1)菲德勒权变理论

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领导工作强烈地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

S=f(L,F,E)

S-领导方式,L-领导者特征,F-追随者的特征,E-环境

2)路径-目标理论

所谓“路径—目标”是指有效的领导者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工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所应遵循的路径。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导向型领导。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把下属的成熟度作为关键的情景因素,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决定着领导者的成功

➢成熟度--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生命周期论提出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种领导维度,并且将每种维度进行了细化,从而组合成四种具体的领导方式:

➢指导型领导:(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在何时何地做

➢推销型领导:(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行为与支持行为。

➢参与型领导:(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

➢授权型领导:(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提供较少的指导或支持。

第12章激励

26、激励的需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

该理论试图回答决定人的行为的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有些什么内容的问题

需要层次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

a)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主要内容: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双因素理论

也叫“保健—激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五十年代后期提出

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

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a)保健因素——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

b)激励因素——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3)成就需要理论

由美国管理学家大卫·麦克兰提出,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需要是靠后天获得的,有三种需要研究最多:

a)成就的需要:指渴望完成困难的事情、获得某种高的成功标准、掌握复杂的工作以及超过别

b)依附需要:指渴望结成紧密的个人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立亲切的友谊

c)权力需要:指渴望影响或控制他人、为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权威

麦克兰对人的需要及其在管理学上的意义研究了二十多年,他指出:

a)有着强烈成就感需要的人,是那些倾向于成为企业家的人

b)有着强烈依附感需要的人,是成功的“整合者”

c)有着强烈权力需要的人,经常有较多的机会晋升到组织的高级管理层

27、激励的过程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

1)公平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首先提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基础在于: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是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影响

员工选择的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类型有三种:

a)“其他人":包括在本组织中从事相似工作的其他人以及别的组织中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类人

b)“制度”:指组织中的工资政策与程序以及这种制度的运作

c)“自我”:指自己在工作中付出与所得的比率

2)期望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V。弗鲁姆提出并形成,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依赖于对下列三种联系的判断:努力-绩效的联系;

绩效—奖赏的联系;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

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M= V×E(式中:M表示激励力,V表示效价,E表示期望值)

3)激励的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

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a)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

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b)负强化: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

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第13章沟通

28、有效沟通的障碍,如何消除障碍实现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简单的说就是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高,它还表示组织对内外噪音的抵抗能力强,沟通的有效性和组织的智能是连在一起的,沟通的有效性越明显,则说明组织智能越高.

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

a)个人因素:有选择地接受、沟通技巧的差异

b)人际因素:沟通双方的相互信任、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度、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相似程

c)结构因素: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空间约束

d)技术因素: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信息过量

克服沟通中的障碍一般有以下准则(实现有效沟通):

a)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

b)培养“听”的艺术

c)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d)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

e)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

f)非管理工作组

g)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第五篇控制

第14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29、控制的过程?

(1)确定标准

a)确定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

素有: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的活动

b)选择控制的重点: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

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c)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性标准;根据评估建立标准;工程标准。

(2)衡量绩效

a)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b)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c)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纠正偏差

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人员、部门、对象。

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a)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

b)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

c)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30、什么是有效控制?

1)适时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

2)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适度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b)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c)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

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

4)弹性控制

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遇到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

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一般地说,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

第15章控制方法

31、标杆控制的内涵及步骤?

1)内涵:标杆控制是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2)步骤

a)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

b)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

c)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d)资料收集和调查

e)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做法

f)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g)沟通与修正方案

h)实施与监督

i)总结经验

j)进行再标杆循环

32、平衡积分卡的内涵及其优点?

内涵: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平衡记分卡控制的优点:

a)将企业的战略置于核心地位

b)使战略在企业上下进行交流和学习,并与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

c)使战略目标在各个经营层面达成一致

d)有助于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协同和统一

第六篇创新

第16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33、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1)目标创新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2)技术创新

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组合结果创新

3)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的创新;经营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

4)组织机构与结构的创新

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

5)环境创新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纯地去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去改造、去引导、甚至去创造

环境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

34、何谓流程再造?流程再造可能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地组织流程再造?

1)内涵: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工作流程再造的思想(BPR),它强调以流程导向来代替传统的职能导向的组织形式,它追求于流程的改造和创新,为组织的创新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2)影响因素:

a)工作流程的构成:工作、逻辑关系、转换关系

b)影响工作流程组织构成的因素:组织文化、工艺技术特征、管理风格

3)有效实现流程再造

组织流程再造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在既定组织目标与组织文化、工艺技术和管理风格下的组织的效率,因此,在动态的环境下,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都要求对组织的流程加以变革和再造,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组织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的平衡.

a)组织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b)组织工作流程再造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顾客满意的工作流程

c)组织工作流程再造追求实现目标、技术和人的动态平衡

第17章企业技术创新

35、“先发制人”的战略和“后发制人"的战略对比分析?

“先发制人"战略,即领先战略,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目的在于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获得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

优点:

a)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b)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c)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d)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e)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缺点:

a)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b)需求的不确定性

c)技术的不确定性

“后发制人”战略,即追随战略,是指企业紧紧追随在领先企业的后面采用新技术,并对别人已经采用的技术加以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在降低产品成本和完善产品质量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后发者虽然在时间上、用户心目中技术水平的形象上可能处于稍微不利的地位,但可以(优点):

a)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的行业市场

b)根据已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

c)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第18章企业组织创新

36、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创新的特点?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特点:

a)在知识社会,知识正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的方向变化

b)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知识逻辑”

c)权力派生于知识(特别是协调知识)的供应,利益(经营成果的分配)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

正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

启示:企业本身应是由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的集合体。在主要由资源决定企业边界和绩效的观念中,企业与其说是某种固定资产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如说是某种经营知识体系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如说是某种经营知识体系的载体。由于知识的隐形和显性特征,企业要试图控制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增加的各种知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竞争,企业必须走向合作,选择合作的竞争战略.

第三部分专业课应试技巧总结指导

专业课的考试虽然是不同招生单位有不同的题型结构,但考查的内容大致都分为两部分:一是考查考生对本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运用情况。因此,总的答题原则就是要尽量答得多一些、全一些、深一些,同时注重条理,逻辑性强,字迹工整。

(一)心理技巧

1、树立信心,克服怯场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紧张而失常发挥,以致功亏一篑)

2、摒弃“杂”念,缓解情绪

3、集中注意,速入状态

(二)答题技巧

1、审题要慢,答题要快

2、先易后难,敢于放弃

3、先熟后生,合理用时

4、书写规范,既对又全

(三)思维技巧

1、先常规,再技巧

2、先特殊,再发散

3、先结果,再探索

4、先联想,再转化

一、分题型解题技巧

【注】:2011年由于题型发生一定变化,所以分值上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答题出发点之一就是“按分值答题"

1。1题型一简答题

“简”答,看分值确定答题字数,言简意赅,准确清晰。

a.不能轻视审题,认为题干很简单一看便知匆忙回答,要明了所提问题,抓住题中的关键

词和答题要求。

b.在分析题目基础上理清答题思路,确立要点顺序。

c.解答不要啰嗦,看分值确定字数,只答要点,少做解释。

d.答题给出要点序号或分出段落,分清层次,卷面清楚整洁。

【示例】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10年真题,6分)

【解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

该理论试图回答决定人的行为的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有些什么内容的问题。需要层次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

主要内容: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a)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等。

b)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分为现在的安全需要和对未来的

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和接纳方面的需要。

d)尊重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e)自我实现需要,成长和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1。2题型二辨析题

理清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要点,答题思路明确,有理有据.

针对辨析题,先说明观点,正确,不正确或是不完全正确。再分别说明理由

其他同论述题

【示例】战略性计划是长期计划而战术性计划是短期计划(2010年真题,20分)

【解题】

这个命题不完全正确,战略性计划不一定是长期计划,战术性计划不一定是短期计划。

计划的类型按照时间长短划分是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a)长期计划是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

b)短期计划是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阶段应该从事何

种活动和应达到的要求。

按照综合性程度划分是战略计划和战术性计划,综合性程度主要体现在时间长短和范围广狭等方面.

a)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

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b)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

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所以战略性计划不一定是种长期计划,战术性计划也不一定就是短期计划。在管理实践中,针对发展成熟的企业集团,可能战术性计划也是一种五年以上的长期计划。针对发展迅速的企业来说,战略性计划可能是爱五年以内,一年以上的短期计划.

因此,我们说这个“战略性计划是长期计划而战术性计划是短期计划”的命题不完全正确

1.3题型三分析题

看清问题,详细全面作答,适当拓展,结合实际。

首先你要明确这个问题是什么(定义的主体、客体、目地、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

然后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然后要明白这个问题的历史源远,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然后要明确我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的涵义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 共同目标 定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地做事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 3)牺牲效率的效果 [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 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1'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目标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什么是组织? 3、操作者: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 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 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 ?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 ?组织中的层次 ?跨区域的可转移性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基层管理者15% 24% 51% 10% 中层管理者18% 33% 36% 13% 高层管理者28% 36% 22% 14% 7、管理与经营 管理经营 条件: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物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 第一篇总论 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知识性,依存性。 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社会责任,而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性质: ①自然属性 a: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b: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c:管理也是生产力。 ②社会属性 a:管理从来就是为国家当局,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 b:企业的管理属性已经多元化了。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对策利器求实节俭法治 7.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要点: 英国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理论 英国查理•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 8.科学管理理论思想: 美国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法国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六职能:技术,经营,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9.“行为科学”学派:埃尔顿•梅奥人群关系论 霍桑实验:是要找出生产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途径。 主要观点: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主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x,y理论 10.“管理科学”理论的特点: 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的好坏作为评级标准; 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 ③依靠计算机进行管理;强调使用科学的理论和管理方法。 11.“决策理论”学派美国赫伯特•西蒙 主要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完整版)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打印版)

第1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定义、五种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 1)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 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 5)管理就是这些职能的不断循环 2、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代表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 L.甘特等。 a.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基本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b.其他人的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 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 a.法约尔的贡献(“5+6+14”): 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b.韦伯的贡献: 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c.巴纳德的贡献: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 ●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主要内容: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c.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

管理学-重点总结-周三多版

一:管理 1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要以人为中心。 2、管理的职能有五种: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定额、科学的选拔和培训工人、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明确分工、实行例外原则。 6、(1)泰勒科学管理的贡献: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管理职能分离 (2)泰勒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经济人”;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对“工人和雇主要来一次”精神革命,是不现时的。 7、亨利·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被称为管理过程之父,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研究的主要内容:(1)、企业活动类别和人员能力结构(2)、管理的一般原则(3)、管理工作的五大职能 8、14条原则:(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对等(3)纪律(4)统一指挥(职工)(5)统一领导(任务)(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报酬(8)适度的集权与分权(9)跳板原则(等级)(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利益 9、管理的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 10、管理的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11、对法约尔管理理论的评价: (1)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贡献 ◆将管理学活动划分为五大职能,对管理学体系的形成打下基础。 ◆五大职能和14条原则经过多年证明有效。 ◆管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更强。 (2)法约尔理论的局限性 ◆把组织看成一种封闭系统 ◆管理原则缺乏弹性,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12、梅奥的霍桑试验: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发起,并于1927~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试验。它是形成“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它包括: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的涵义 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 共同目标 定义: 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 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地做事 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 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 3)牺牲效率的效果 [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答:有效果,无效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 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 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共同的目标 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 3、操作者: 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 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 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完整版)管理学重点整理周三多

一、总论 (一)、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概念: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 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 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生产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萌芽和基础) 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4、科学管理理论(重要和奠基)——泰罗 1)工作定额: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实验 2)标准化: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 5、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对管理学的划分) 五大职能: 1)计划: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 2)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指挥:使企业人员发挥作用 4)协调: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统一和谐 5)控制: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有下达的命令 6、行为管理理论——梅奥的霍桑试验 1)内容:工作场所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大规模访谈、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2)、结论: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纪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二、决策与计划 (一)、决策与决策方法 1、决策的概念: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 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2、决策的原则: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是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拧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2)名义小组技术 3)德尔菲技术

周三多管理学(高教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第5章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 答:(1)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尽管各人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量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3)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答: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以下阶段: (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古典决策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发难的第一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他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的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jin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3.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决策的过程包括下列步骤,具体内容如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需要行动,因此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管理者通常密切关注处在其责任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实际状况与所预期状况的差异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识别机会和问题并不总是简单的,因为要考虑组织中人的行为。有时候,问题可能埋藏在个人过去的经验、组织复杂的结构或个人和组织因素的某种混合中,因此,管理者必须特别注意要尽可能精确地评估问题和机会。 (2)明确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如我们通常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利润或成本目标,用每人的产出数量来衡量生产率日标,用次品率或废品率来衡量质量目标。 (3)拟定方案 一旦机会或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试图达到的目标铭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1、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 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 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4)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5)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6)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7)具有自律的特 征 8)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2、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 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区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 境 3、解释企业价值观发展的历史阶段 1)企业目标:股东利润最大化——工业化初期 股东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工业化中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 价值最大化——工业化后期 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后工 业化时期2)社会责任,逐渐从小变大

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 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明确而现实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把道德因素加进去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使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 复而自主行事,上访等 5、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 含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依据:适量的信息 6、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骤要注意什么问题? 诊断问题(关键步骤)—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 7、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环境因素(市场结构,环境稳定性等),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决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紧迫性和急迫性),决策 主体的因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价值观等) 8、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入侵者研究,替代品生产商研究,买方的讨 价还价能力研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9、简述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内容(企业自身)

《管理学》习题第五章战略(含答案周三多版)

第五章战略性计划 一、名词解释 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2、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的和本质的原则。它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也不随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二、选择题 1.德鲁克指出企业是由它的()来定义的。 A.名字 B.章程 C.公司条例 D.任务 2.远景和使命陈述应该是()的。 A.生动活泼 B.言简意赅 C.富有意义和鼓舞性 D.易于记诵 3.核心价值观() A.是企业持久的本质的原则 B.是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C.可以为了经济利益和短期好处暂时放弃 D.不需要理性的或外在的理由 4.核心目标() A.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B.是具体的目标和公司战略 C.有效的核心目标反映了为公司工作的内在动力 D.表达了公司的灵魂 5.战略制定的原则是() A.扬长避短 B.趋利避害 C.满足顾客 D.及时制定 6.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分析,包括() A.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研究 B.主要竞争对手研究 C.主要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研究 D.次要竞争对手研究 7.竞争对手基本情况研究包括()等方面。 A.竞争对手的数量 B.竞争对手的分布 C.竞争对手的领域 D.它们各自的规模、资金、技术力量等 8.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包括() A.买方集中购买 B.买方的购买转移成本 C.产品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 D.买方行业获利状况 9.一个行业内战略群的形成与变化有各种原因,如()

A.企业成立时所依赖的技术条件不同 B.企业的目标不同 C.强调“压制式的管理” D.企业成立时所依赖的资源条件不同 10.企业的基本活动包括() A.内部和外部后勤 B.生产作业 C.市场营销和销售 D.服务 参考答案:1、D 2、ABCD 3、ABD 4、ACD 5、ABC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三、填空 1.目标具有五个特征:即目标的层次性、网络化(性)、多样性、时间性、可考核性。 2.企业可以选择的竞争战略类型,主要有三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3.战略的核心问题是经营方向的选择。 四、是非判断

管理学原理_周三多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一)计划.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

周三多《管理学》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知识概要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管理的职能: 法国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美国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置、指导、控制。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相互关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 罗伯特·卡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5、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组织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A:法约尔:(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a技术活动;b商业活动;c财务

管理学(周三多版)期末复习第五篇

管理学(周三多版)期末复习第五篇 第五篇:控制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控制的必要性由下述原因决定:环境的变化,管理权力的分散,工作能力的差异。 2、控制的基本原理 ①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②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控制标准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集的函数。Z = f(S) ③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3、控制类型 (一)按标准值分: ①程序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Z = f(t) 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 ②跟踪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W的函数。Z = f(W) 例如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 ③自适应控制,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的时刻已达状态K t的函数。 Z = f(K t)例如学习型机器人,企业最高领导人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控制等。 ④最佳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 及各种附加参数C。例如要得到某过程的最优解。 Z = max f(X、S、K、C)Z = min f(X、S、K、C) (二)按时机、对象和目的分:

①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目的是防止问题发生,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②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纠正下属错误的作业方法与过程,提高其工作能力,二是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③反馈控制,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以后对本期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4、控制过程 (一)确立标准 标准是检查和衡量人们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 ①确立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关于 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的活动; ②选择控制的重点。获利能力,市场地位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 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③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性标准(也叫历史性标准,以企业经营活动历史各个时期的状况为 基础为未来活动建立标准), 根据评估建立标准(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和评估来为之建立标准), 工程标准(对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来进行)。 (二)衡量绩效 偏差产生以后采取必要的纠偏行动

2022管理学考研名词解释: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3)

2022年管理学考研进入冲刺阶段,现阶段专业课的复习尤为重要,下面为大家整理了2022管理学考研名词解释: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3),供大家参考学习。 41. 特色优势——又称为差异化战略,企业力求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使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42. 目标集聚战略——又称为集中战略或重点市场战略,即选择一种或一组细分市场,量体裁衣为这个细分市场服务而不是为其他细分市场服务 43. 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过程。使组织的上下级一起商定组织的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个人贡献的标准 44. 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45. 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以分解成许多环节工作,根据这些环节工作在时间上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环节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箭头图,这个箭头图就是网络图 46. 组织(05)——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47. 组织设计(10)——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48.

组织结构(07)——是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组织结构具有复杂性、规范性、集权性,三种特性。 49. 职能部门化(13)——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职能部门化就是按照职能,设立部门。比如:生产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适用于产品单一规模较小的单位 50. 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是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设立部门。 51. 地域部门化——是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设立部门。 52. 顾客部门化——是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设立部门。 53. 流程部门化——是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设立部门。 54. 管理幅度(06)——管理幅度也称为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指挥和领导的下属的数量。 55. 职权——职权是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这些决定一旦下达,下属必须服从。 56. 直线职权(04 08)——管理直系下属的权利。比如生产部经理,管理生产部的工人。 57. 参谋职权——是指管理者拥有某种特定的建议权和审核权,可以评价直线方面的活动情况,提出建议。 58. 职能职权——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 59.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管理 2.管理职能 3、“科学管理” 4、霍桑试验 5.系统管理理论6。权变管理理论7。“管理科学” 二、填空 1.管理二元性指和。 2.管理的核心是。 3、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观点的是美国管理学者。 4、“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5.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包括生理、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7.西蒙决策理论中的决策标准是用标准代替标准。 8、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三、简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要描述管理的双重性。 3、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和特点。5、简述麦格雷戈的“x-y理论”。6、简述西蒙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七、论 述 1.管理的二元性是什么?它对管理实践的意义是什么? 2.科学管理与艺术管理的辩证 关系。 3、试述现代管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以及现代管理理论的新突破。 4、结合实际,论述 泰罗“科学管理”的借鉴意义及局限性。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 【本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释义 1.管理: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对该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实施计划、组织、激励和领导、控制,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管理对象在某一领域的活动和各种相互关联、相继被替代的任 务的总和。

3.“科学管理”是泰罗在总结几十年试验研究成果和长期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概括出的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并经系统化整理的管理理论,或称“泰罗制”。其主要内 容包括标准化原理、人员挑选与培养、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职能 工长制、例外原理等。 4.霍桑测试是指梅奥等人在美国西部电力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测试活动,以确定各种相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从而产生“人际关系理论”。 5.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它组织的 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试图建立系统模型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是卡斯特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6.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试图 研究组织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确定 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上要根据组织的内外部条件灵活变通,根 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吕桑 斯等。 7.“管理科学”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教学方法、 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 的人力、物力、财务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二、填空 1.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2.处理各种人际关系3.赫伯特a西蒙4.提高 效率5.指挥协调6.社交尊重 7.满意的优化8。环境管理 三、简答1.答:(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管理的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的。 2.答:管理具有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的自然属性,以及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社会属性。这就是管理的双重性。 一方面,管理是由于有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由生产社会化引起的,是有 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 一方面,管理又是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指挥劳动、监 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专升本之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讲义(最终版)-图文

专升本之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讲义(最终版)-图文 f)g) 非管理工作组 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第五篇控制 第14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29、控制的过程?(1)确定标准 a) 确定控制对象:经营活动的成果是需要控制的重点对象,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组织的活动b) 选择控制的重点: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c)制定标准的方法:统计性标准;根据评估建立标准;工程标准。 (2)衡量绩效 a)b)c)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纠正偏差

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人员、部门、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a)b)c) 30、什么是有效控制?1) 适时控制 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2) 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适度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5 a)b)c) 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客观控制 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 4)弹性控制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三版)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第三版) 1:某商店准备试销一种新产品,由于缺少历史资料,对产品的 销售只能做出畅销、一般、滞销三种估计,收益资料见“表 2”。在事先不能确 定三种状态出现概率的情况下,要求对进货的批量作决策。 表 2 收益情况畅销一般滞销生产方案 方案 1 100 80 40 方案 2 120 100 20 方案 3 150 110 -10 (1)按照小中取大法,应选哪个方案? (2)按照大中取大法,应选哪个方案? (3)按照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应选哪个方案? 解: (1) 首先求出每个方案中最小收益值。由表 2 可知:方案 1 的最小收益值 为 40 万元,方案 2 的最小收益值为 20 万元,方案 3 的最小收益值为 -10 万元。其次,在最小收益值中找出最大的收益值,该 数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在本例题中,最小收益值中的最大 收益值是 40 万元,所对应的方案是第 1 个方案。。 ( 2)因为各进货方案的最大收益值分别为100 万元、 120 万元、 150 万元,其 中最大值为 150 万元,其所对应的方案为第 3 方案。因此,第三方案为最优方案。 (3)首先根据公式:后悔值 = 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 —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可以求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 后从中选择一个最小的后悔值作为最佳方案。计算结果如下表 收益情况最大后悔畅销一般滞销生产方案值

方案15030050 方案230102030 方案 3 0 0 50 50由该表可以知道,方案 2 中的最大后悔值最小,所以选择方案 2. 2:某录像机厂建设问题有如下损益值表: 收益情况销路好销路差生产方案 200 -20建设大型工 厂 150 20 建设中型工 厂 建设小型工 100 60 厂 (1)按照小中取大法,应选哪个方案? (2)按照大中取大法,应选哪个方案? (3)按照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应选哪个方案? 解: (1) 首先求出每个方案中最小收益值。由表可知:方案 1 的最小收益值为-20 万元,方案 2 的最小收益值为20 万元,方案 3 的最小收益值为60 万元。其 次,在最小收益值中找出最大的收益值,该数 值所对应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在本例题中,最小收益值中的最大收 益值是 60 万元,所对应的方案是第 3 个方案。即应该选择建设小型工厂。 (2)因为各方案的最大收益值分别为 200 万元、 150 万元、 100 万元,其中最大值为 200 万元,其所对应的方案为第 1 方案。因此,建设大型工厂为最优方案。 (3)首先根据公式:后悔值 = 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 —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可以求出各个方案的最大后悔值,然

(完整版)管理学周三多习题汇总

选择 1.下列哪一项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 A、创新 B、决策 C、组织 D、激励 E、控制 2.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如宴请重要的宾客。这里所体现的是管理者扮演的何种角色 A、谈判者 B、代表人 C、信息监督者 D、联络者 E、发言者 3.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者是 A、梅奥 B、法约尔 C、泰罗 D、圣吉 E、波特 4.梅奥在对霍桑试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A、科学管理理论B、学习型组织理论C、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D、人际关系学说 E、行为科学理论 5.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的学者是 A、梅奥 B、法约尔 C、泰罗 D、圣吉 E、波特 6.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观点,有效决策的判断标准是() A.最优标准B.次优标准

C.满意标准D.合理性标准 7.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的观点,有效决策的判断标准是() A.最优标准B.次优标准 C.满意标准D.合理性标准 8.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倾向于:()A.战略性、程序化和确定性B.战略性、非程序化和不确定性 C.战术性、程序化和不确定性D.战术性、非程序化和确定性 9.关于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之间的关系,下述哪种描述,最为确切:() A.它们是决策过程的两个阶段,初始决策属于对问题的前期决策,追踪决策为后期决策 B.只有初始决策发生重大失误时,才需要实施追踪决策 C.追踪决策是在组织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初始决策调整和废弃的过程 D.两种决策属于不同方式,没有内在的联系 10.某甲需要一项工作,若一个人单独做需要210分钟,两个合做只需120分钟。某甲想找朋友乙来帮忙,但不知道乙是否在家,从某甲的家到某乙的家往返需

管理学第三版思考题答案

管理学第三版思考题答案【篇一: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题答案】 txt>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p5 织等。 度来看的,因而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2.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哪些职能活动?每种职能活动是如何表现其存在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又是如何? p6 (1)组织中的管理通常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种职能活动。 (2)每种管理职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具体如下: ①②③④⑤ (3)以上五种管理职能不是孤立的,其中:①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②③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 p6-8 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该扮演三类角色,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管理者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例如管理者有时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如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宴请重要客户等,这时,管理者扮演着代表人的角色。②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角色。这时,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③管理者还必须扮演联络者的角色。没有联络,管理者就无法与别人一起工作,也无法与外界建立联系。 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如通过密切关注组织自身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接触下属,利用个人关系网等方式来获取信息。②作为传播者,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③管理者的例如必须向董事和股东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