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开课单位:五年制高职学院大纲撰写人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后续课程:《财务管理》一、教学目标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理解管理的目标,掌握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掌握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能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能掌握招聘的流程并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三)素质目标:

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能力,达到管理专业营销师和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

(一)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依据

在理论知识的选取中,贯彻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考虑后续课程开设的需要,考虑初级人力资源师考试的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技能能力方面,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载体,考虑管理岗位职责的需要;管理基本技能的需要来设置教学项目及任务。在素质方面:考虑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企业专业可以分为营销类、物流类、人力资源类三个初始就业岗位,其次,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将管理岗位又具体细分为多个工作岗位,以工作岗位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以管理学五大职能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每一模块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用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内容。

由管理学分解出的六大模块,以及若干工作任务,由一个学期来完成。主要阐述和训练的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的过程,计划地编制,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的计划与编制,激励理论和实务,控制的过程和方法等。按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岗位环境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学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

资格考试内容,以及本课程和其他经管类专业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以“必需”“够用”为度,我们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原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立的两部分,实现岗位环境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以真实的管理工作任务和管理岗位工作流程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分析能力,组织结构设计能力,领导的激励能力,财务和综合控制方法和能力。

同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老师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多次修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得本课程的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把实际管理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落实到本课程的实训中,建立了决策的制定、组织的设计、沟通、预算和生产控制等教学项目,实训内容更加贴近管理工作的实际,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选取的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

表1-1 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项目)典型任务教学目标

主要采用

教学方法参考学时

一、决策与计划,计划地组织实施组织计划的编

制方法

1.了解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

因素、组织自身因素、决策问

题的性质及决策主体的因素。

2.掌握定性和定量的决策的

方法

3.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与决

策的关系

情境教学

案例教学

12

4.能区分计划的不同类型

二、组织的层级化、部门化及组织设计管理幅度的控

制和组织结构

图的设计

1.掌握组织设计的必要性

2.掌握组织设计原则

3.理解组织设计过程中的影

响因素

4.理解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

因素

5.理解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

集权和分权

1.任务驱

2.项目导

3.案例教

16

三、控制的方法和

过程1.适时控制、适

度控制、客观控

制、弹性控制

2.管理控制的

基本原理

3.确定控制标

准Z值得方法分

1.理解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

思想

2.掌握控制的类型

3.明确控制的过程

4.掌握有效控制的要求

5.了解危机的特征、类型及危

机的控制方法

1.项目导

2.任务驱

14

四、领导者的权利来源、领导的需要和激励理论1.领导的权利

来源

2.领导风格的

划分

3.领导特性论

和行为论区分

1.掌握激励的过程理论

2.掌握现代社会具体的激励

方式

3.理解领导的内涵和理论

4.掌握领导的风格类型

1.案例教

2.任务驱

3.角色扮

16

五、管理的创新过程和技术及组织

创新1.创新管理技

能类型

2.工作流程再

造的途径

3.了解创新的

作用、类别和特

1.掌握企业制度创新的功能

和分类

2.了解层级结构及其基本类

3.掌握企业文化创新的功能

和反功能

1.项目

导向

2.情景

教学

3.案例教

8

三、教法建议

(一)教学实施

(1)在日常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演示管理学案例及管理方法,增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管理学知识的技能,训练学生分析、判断经济业务的能力。

(2)多动手,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具体教学实施措施

首先,以管理岗位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达到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在教学中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示范式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研讨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

其次,通过适度的习题、作业,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理论知识。

第三,通过管理学五大之职能的分模块跨章节实践,让学生对相关联的管理知识进行归纳,达到融会贯通。

四、学法建议

1、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本书内容多、课时紧,必须抓住主要环节进行讲授,大致介绍、深入浅出、紧扣管理业务的处理,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紧跟老师的节奏;

3、“熟能生巧”,学生要掌握好本课程的内容,需要多加练习。

五、教学时数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总学时理论课堂实践

1 管理活动与理论

2 2 0

2 全球化与管理 4 2 2

3 信息化及特征 2 2 0

4 决策与决策方法 6 4 2

5 计划与计划工作8 4 4

6 战略性计划 6 6 0

7 组织设计12 8 4

8 人力资源计划8 5 3

9 领导 2 2 0

10 激励理论和实务 4 2 2

11 控制 6 3 3

12 创新 4 2 2

合计64 40 22

六、考核方式

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是考试课。该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考核方式:

1、学生平时工作岗位任务考核与期末测评相结合.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力度;

2、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

3、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

4、与管理类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评价。

具体安排如下:

1、本课程对学生平时上课表现的考核,根据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小组互评(20%)、讲课教师评价(80%):满分为100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

2、本课程对学生完成岗位任务的考核,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根据角色及难度的迥异,设置相应的权重,以所有工作任务的加权平均成绩作为平时的考核分数,满分为100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

3、学期末学生必须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本课程考试,考试方式闭卷,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

4、综合实训成绩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10%。

以上各个考核项目由任课教师按照考核依据完成,做好学生

参与学习情况的考核,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如实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达到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二)参考书

[1] 方振邦.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

[2] 王雯.管理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4

[3] 罗宾斯.管理学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

[4] 王凤彬.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

[5] 高良谋.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1

《管理学基础》内容提要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与管理者,管理与管理环境。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 第一、管理的概念、性质; 第二、管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三、管理的职能。 内容提要 一、管理的含义 综合国内外管理学家的观点,本教材将管理定义为: 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管理者角色分类 角色主要管理活动 人际关系精神领袖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领导者通过各种活动,培训和激励员工 组织联络者组织内部之间、组织与外部之间 的沟通与联络 信息信息监听者通过阅读期刊和分析报告,获取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信息传播者将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内的其他成员,以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发言人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决策企业家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寻找机会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管理学基础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管理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3. 应用管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管理学概论 a. 管理学的定义和范畴; b.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c. 管理学的重要作用。 2. 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a. 经典管理理论 i. 管理学派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ii.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iii. 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b. 行为管理理论 i. 人际关系学派的兴起与代表人物; ii. 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iii.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3. 现代管理思想 a. 现代管理思想的特点和内涵; b. 全面质量管理 (TQM) 理论; c.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4. 应用管理学理论的案例分析 a. 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层级; b. 员工激励和绩效管理; c. 决策-making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参与到案例分析中,讨论并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3.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管理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通过随堂提问来检测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报告:让每个小组总结并报告他们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3.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的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管理问题。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管理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 PPT演示:辅助教学的PPT演示材料; 3. 案例分析:提供实际管理案例供学生分析。 六、教学进度安排 本节课为第一次教学,预计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基本内容的讲解和案例分析。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管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作用。此外,教师还需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 054019A 课程学时: 72 学分: 4 适用专业: 经济类及管理类本科专业 开课时间: 二年级一开课单位: 管理系 大纲执笔人: 胡高喜大纲审定人: 周旭 一、课程性质、任务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直接为培养本科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管理类各相关专业后续的各个相关管理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讲述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全球的管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与管理相关的文化、社会责任、道德以及全球化等问题进行探讨,使学员了解管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 本课程既注意了工业经济时代成熟的企业管理理论,又注意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了知识经济等条件下的组织创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科学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提升科学的管理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掌握基本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内容; 2、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学知识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进行简单分析, 将管理学的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渗透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实际应用之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共3.5学分,总课时为6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1)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导论 1 1、管理与管理者 3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开课单位:五年制高职学院大纲撰写人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后续课程:《财务管理》 一、教学目标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岗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理解管理的目标,掌握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掌握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能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能掌握招聘的流程并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三)素质目标: 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能力,达到管理专业营销师和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 (一)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依据 在理论知识的选取中,贯彻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结合学生的就业岗位,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考虑后续课程开设的需要,考虑初级人力资源师考试的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技能能力方面,以学生的就业岗位为载体,考虑管理岗位职责的需要;管理基本技能的需要来设置教学项目及任务。在素质方面:考虑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课程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企业专业可以分为营销类、物流类、人力资源类三个初始就业岗位,其次,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将管理岗位又具体细分为多个工作岗位,以工作岗位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以管理学五大职能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分为六大模块,每一模块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用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内容。 由管理学分解出的六大模块,以及若干工作任务,由一个学期来完成。主要阐述和训练的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的过程,计划地编制,组织设计,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的计划与编制,激励理论和实务,控制的过程和方法等。按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岗位环境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工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学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

《管理学基础》教案

《管理学基础》教案 一、引言 本文是关于《管理学基础》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教案以“探索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管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通过引入管理学的基础概念,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定义和其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教材和文献,帮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3.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

(1)管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3)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协作学习提高彼此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介绍管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管理学的初步认识。 2.概念讲解 依次讲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等。 3.案例分析

选择与管理学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4.理论总结 将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结合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实际应用。 5.巩固与扩展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管理学的相关理论 和实践案例。 五、教学评价 1.个人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拓展等方面, 对学生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 2.小组合作评价 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写作任务评价 布置学生写一份关于管理学基础理论的综合总结,对学生的综合运 用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 1.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训,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2.教学任务: ⑴进行管理基本理论与前沿观点的讲授与研讨,使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理念,掌握管理的内在机制; ⑵开展各种实训活动,特别是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四种核心管理技能和十一项实务管理技能。 二、教学内容结构 强化互联网思维,构建管理职能、实务、技能三层架构的实用型管理学体系。本课程内容创新目标是“下探”,即注重基层、注重实务、注重技能。从而构建以能力训练单元为基础结构,以管理职能+管理实务+管理技能为纵向层次,包括“一个目标”、“十项实务”、“六大模块”的内容体系。 三、教学模式 为适应重心下移和强化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创建以应用为导向,在管理中学管理的教学模式:生活渗透式课程模式。所谓生活渗透式课程模式,是指基于长期养成观与“大培养系统观”,以专门课程为依托,以全方位、全过程渗透为机制,以生活化训练为重点,以网络资源集成系统为平台,将课堂教学向课内外实训、日常生活,乃至整个职业生涯辐射,实现多维渗透的课程模式。

1.管理情景全程化、系列化渗透。 2.以应用为导向,在管理中学管理。本课程创造大量管理课程的实训模式或方法,而最重要的途径,则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专门设立“身边的管理”实践栏目,寻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元素或机遇,直接应用课程所学管理理论与技能,有意识地加以处理,实现生活化训练。 3.组建学生自培养团队,实现生活渗透的常态化。 4.构建主体全员化、横向全方位、纵向全过程、标准职业化的考核体系。 5. 建设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高度融合的集成化平台。 四、教学媒体 建设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高度融合的集成化平台。 1.主教材:《管理学基础》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版)、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配套教材:《管理学基础(第六版)实训教程》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版)、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本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资源登录 五、考核 实行全程化、全员化、职业化考核。 1.课堂参与程度考核。成绩认定办法为: 每人成绩=课堂主动发言得分-缺席扣分。 2.知识测试。可实行阶段测试或期末测试两种方案。采用书面测试或计算机网上测试。 3.实训评分。所有实训活动与作业均进行评分。依据工作量和难度大小分别采用一分规则、二分规则、三分规则进行评分。 4.实行职业化、虚拟化评估:以本人阶段所获得分数(或此前所有累计分数),评估学生的管理素质与技能,并对应“虚拟职务晋升”与“虚拟财富积聚”。 六、课时分配

管理学教学大纲

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和控制) 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组织文化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3课时)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变(4课时) 第三章管理与环境(2课时) 第二篇计划篇 第五章目标与决策(3课时) 第五章计划及其制定(2课时) 第三篇组织篇 第六章组织结构的设计(3课时) 第七章人员的配备与权力分配(3课时) 第四篇领导篇 第八章领导理论(4课时) 第九章沟通方法(3课时) 第十章激励原理(4课时) 第五篇控制篇 第十一章控制与控制方法(3课时)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传媒管理系吴红 一、课程的描述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组织文化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的

素质,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管理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运营基层管理人”打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个原点、三个维度的管理学场”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一个原点: 管理学的公理性概念。包括:管理定义、管理角色、管理决策、组织环境和管理伦理、组织文化。通过公理性概念的导入,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成为学习的基点。 三个维度: 时间维度:从管理史严格的视角展开管理学的学习,从泰罗制一直到学习型组织理论,沿着时间轨迹鉴赏百年来现代管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流派的观点、内容,产生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建立起“管理学的时间隧道”。 职能维度:从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内容的视角,建立起管理学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空间体系框架,使学生掌握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具体方法。 应用维度:从管理者的视角在以上内容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等内容,并配合到企业的参观学习,使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更是实践。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一)管理与管理学 [教学内容] 1.管理的概念、性质和职能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3.管理者的概念、分类、素质与技能 4.管理工作的对象与范围。 [教学重点] 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的概念、分类、素质与技能。 [实训项目] 1.与企业家对话——了解管理的重要性 2.管理动机强烈程度自我评估 3.调查与访问——了解管理者的职责与素质 4.案例分析与讨论 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忙碌的生产部长 5.以自愿为原则,6-8人为一组,组建“××模拟公司”,自定公司名称 (二)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1.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主要包括: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 2.西方行为管理理论(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3.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现代管理

管理学教学大纲马工程

管理学教学大纲马工程 标题:管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引言 1.1 课程背景 本课程旨在介绍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管理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 * 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方法论。 * 掌握组织管理、领导力、决策与创新、战略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及安排 2.1 管理学基础 * 管理学概论 * 管理思想史 * 组织行为学 2.2 组织管理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文化建设 * 变革管理 2.3 领导力 * 领导力概念与理论 * 领导者的素质与行为 * 团队建设与领导

2.4 决策与创新 * 决策理论与模型 * 创新管理 * 创业管理 2.5 战略管理 * 战略规划与执行 * 竞争战略 * 全球化战略 2.6 课程安排 * 第1-3周:管理学概论,管理思想史 * 第4-6周: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文化建设 * 第7-9周:领导力概念与理论,领导者的素质与行为 * 第10-12周:决策理论与模型,创新管理 * 第13-15周:战略规划与执行,竞争战略 * 第16-18周:全球化战略,综合案例分析与讨论第三部分:教学方法 3.1 授课方式 * 理论课讲解 * 实践案例分析 * 学生小组讨论 * 角色扮演 3.2 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 * 实地考察与实习 * 学生作业与报告

* 实际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考核与评价 4.1 考核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占30% * 期中考试占30% * 期末考试占40% 4.2 评价标准 * 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 * 课程作业质量与成绩 * 考试表现与综合素质评价 第五部分:教材与参考资料 * 主教材:《管理学导论》 * 参考书目:《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导论》,《领导学》,《战略管理》第六部分:扩展阅读 * 《商业周刊》 * 《哈佛商业评论》 * 《管理学期刊》 结语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的管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 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本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未来之路增添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教学大纲

国家精品课管理学基础 教学大纲 2009年修订 第一部分概述 一、课程总纲 1.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2.教学内容: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 3.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参与式、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 4.教学条件:以网络教学为平台,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第二课堂、企业基地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条件体系。 6.考核: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线,建立全员化、全程化、立体化考核体系。 二、教学内容体系 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是指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既区别于以宏观管理、概念技能为主的高层综合管理能力,又区别于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生产、营销、财会等职能管理技能。 2.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 理、组织文化等。 3.培养学生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本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计划与决策的能力、

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绩效考核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 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理念,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紧密融合。教学大纲要发给学生,师生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实训要由学生来组织,也包括成绩主要由学生评定。 2.组建课程模拟公司。通过总经理竞聘、成员自愿组合的方式,组建课程模拟公司。并按照“轮流做庄”原则,分别由各公司担任轮值主席公司,负责各公司协调、班级实训活动的组织,以及成绩评定。 3.组织好【初露锋芒】模块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相关知识未讲前,先要学生处理管理问题,并尽可能引导到后续所讲的内容上,激发其学习后续知识的兴趣。 4.要彻底打破“一言堂”局面,教师一定要少讲精讲,只讲教材中重点的内容;一定要给学生表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学、讨论、提问、应用。鼓励质疑,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真正做到是学生在研修,而不是教师在灌输。 5.从“说”实训转变成“做”实训,创建”实操”型实训方式体系。在训练方式上,以到岗后所要运用的实际管理或其模拟作为训练方式,如顶岗见习、情景训练、角色扮演、情景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实践教学的方法详见实训指导大纲。 6.以综合管理技能考核为主体,建立全员化、全程化、立体化考核体系。详见考核大纲与试题库。 四、教学媒体 1.教材。本课程使用的主教材为由单凤儒著《管理学基础(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

管理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以它为基础派生的课程为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诸如市场营销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管理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掌握,要求学生非常清楚地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 熟悉,要求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

管理学基础(第3版)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

《管理学》教学大纲 2023年3月修订 总体说明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周学时数】4学时 【学分】 3学分 【课程类型(必修/选修)】必修课 【开课系(部)】 【执笔人】 【审核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开设该课程是向学生完整地、准确地、简明地传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各类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为后续课程的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概括了解组织、管理、管理者产生的原因,对组织、管理、管理者职责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并未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掌握管理的含义和性质;了解管理的特征、基本职能和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能运用所学的管理概念进行管理思考;能进行正确的管理角色分工;能按管理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进行自我培养;能运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管理的概念,管理的基本职能。 难点: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基本职责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讲授、课堂陈述、自学等方法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基础 2.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Foundation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总学时: 54学时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面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学基础》应该立足于管理学基础理论,强调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中的管理。本课程立足于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环境,全面阐述管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突出在传统理论基础和管理实践发展上的创新,介绍现代管理中的组织设计与再造、流程管理、决策、计划、控制、创新管理以及管理沟通与管理信息活动的组织等。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3学时) 教学内容: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管理活动,管理职业与管理职能,管理性质与管理素质,管理学及其体系结构。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人类的社会实践对管理的要求、管理的产生过程、管理职业与管理职能,理解管理的性质和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管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管理职能、性质及管理素质。 教学难点:管理职能及性质。 2.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3学时) 教学内容: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的形成,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面向未来的理论思想与理论的新发展。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不同时代的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明确管理理论发展的脉络。了解人本管理思想的实质。

教学重点:古代管理思想、近代管理思想及现代管理思想与理论新进展。 教学难点:近现代管理思想及其新进展。 3.第三章管理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3学时) 教学内容:管理的社会环境,基于社会信息流的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管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监督体制,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与跨文化管理。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组织环境特性、社会环境对组织管理的影响;掌握基于社会信息流的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管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监督体制、组织的跨文化管理 教学重点:基于社会信息流的组织管理模式,管理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及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与跨文化管理。 教学难点:管理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及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与跨文化管理。 4.第四章组织设计与组织建设(6学时) 教学内容:组织设计与建设的要求、依据、原则和程序,组织设计与机构设置,组织岗位设计与权力分配,组织运行设计与制度安排,组织变革与组织创新。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组织设计与建设要求、依据、原则和程序;掌握组织结构设计与机构设置的理论和模式、组织岗位设计与权力分配、组织运行设计与制度安排以及组织创新模式选择的方法。理解分权与集权的性质及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划分原则。 教学重点:组织设计与机构设置、组织运行设计及组织变革与创新。 教学难点:组织运行设计及组织变革与创新。 5.第五章组织流程与流程管理(6学时) 教学内容:基于业务流程的组织活动管理,供应链流程与供应链管理,基于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的流程管理,组织业务流程再造。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从业务流程出发的动态管理方法及其思想内容。掌握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和步骤。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了解企业流程再造的要求与原则。 教学重点:基于业务流程组织活动管理、供应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准时生产及 精益生产。 教学难点:组织业务流程再造。 6.第六章领导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3学时) 教学内容:领导、领导行为与领导工作,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组织活动中的协调。

《管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入门课和专业主干课。管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为学生提供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程侧重讲授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与沟通、控制等各项管理职能,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教学内容。管理学课程内容丰富、概念复杂、理论体系完整、实践性强。 通过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性质、意义和重要作用;认识和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和掌握管理的职能、手段、方法和工具。同时应当密切联系邮政企业实际,在实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现代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实际的管理能力,能够在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利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组织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运用到邮政企业的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出邮政企业所急需的、熟知邮政企业文化、既能“管人”又能“管事”、以“管事”为主的基层骨干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管理学的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基层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为目标,理论够用为度,强调应用能力本位,重视管理技能的培养,其实质也就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合必须依据该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在继承传统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除注重专业技能外,还要强调管理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以及从事职业管理活动所必须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有基本职业能力层面的社会能力,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及团队共事能力。在管理理论的环节仍然按照四大基本管理职能的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教案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教案 一、课程概述 《管理学基础》是本科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本课程是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并为未来成为管理人才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则、管理职能等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成为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授课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授课方法包括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等。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本课程还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展交流和讨论,积极学习和分享。 三、教学计划 第一周 主题: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的基本原则、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学的研究重点和方法论。 第二周 主题:组织管理 •教学内容:组织管理的定义、组织管理的职能、组织架构设计、组织行为。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组织的设计和运作,强化学生的组织管理实践能力。 第三周 主题: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人力资源的招募和选拔、员工绩效管理。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绩效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 第四周 主题:营销管理 •教学内容:营销管理的定义、营销管理的职能、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策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销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技能。 第五周 主题:财务管理 •教学内容:财务管理的定义、财务管理的职能、成本控制、财务分析。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估 本课程的教学评估采用的是多项评估方式,包括学生综合表现评估、课堂小组 讨论和报告、课堂测试等。本课程的教学评估旨在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际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笔记、课程PPT、教学案例以及相关参考书目等。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表现、课内外学习等方面。学生 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报告,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不断扩展个人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七、 《管理学基础》是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 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成为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组织管理、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735002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分】:3 【总学时】:48 【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商务统计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技术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许多学科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于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本章包括管理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职能、现代的管理理论、管理机制、管理系统、管理主体。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各管理理论对管理学形成的主要贡献。 2、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3、理解管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管理的基本职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4、理解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5、深刻理解管理机制与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管理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管理的基本职能。 难点: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本章包括道德的相关概述、社会责任、员工道德素质。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2、理解道德及道德的相关概念。 3、深刻理解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二)重点.难点 重点:道德的相关概念;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员工道德素质提高的途径。 难点:员工道德素质提高的途径。 第三章决策 本章包括决策的概述、决策相关理论、决策的制定和一般决策方法。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依据和过程。 2、理解决策理论。 3、深刻理解决策的概念和类型,决策制订的过程和一般的决策方法,并能运用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来解决决策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决策制订的过程和一般的决策方法。 难点:决策理论与决策的类型。 第四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本章包括计划概述、计划的编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描述 1. 课程定位:《管理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等内容,重点讲述管理的六大基本职能决策、沟通、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理论和实施方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基层管理者”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基础和通用管理能力基础。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管理学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管理技能为根本。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实现基层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提高。 课程内容体系:管理学基础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教学方法:管理学基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方法体系。 教材建设:以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学基础》(饶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为主教材,构建工学结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方法的立体化教学系统。 二、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掌握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连锁门店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可胜任连锁企业标店店长、大卖场/总部业务主管等岗位,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岗位需求:

①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 ②知识要求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文化基础知识、经济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掌握连锁门店营运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品类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门店开发与设计等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职业营销方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 ③能力要求 ④素质要求 良好的政治思想修养;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明确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熟悉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类工商企业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理论学时3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及管理的性质等内容。旨在对管理、管理对象及管理者有个概括的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还应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掌握主要管理先驱者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旨在认识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及相互关系;不同阶段管理理论。 难点:管理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三)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职能 (3)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4)管理的属性 2.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3.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理论概述 (2)古典管理理论 (3)行为管理理论 (4)数量管理理论 (5)系统管理理论 (6)权变管理理论

(7)质量管理理论 (五)作业及要求 1.什么是管理?试述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 2.管理具有哪些职能?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3.请分析权变管理理论的实质。 (六)课外学习要求 案例分析题:百龙矿泉壶“壶主”的思考。 问题:结合本案例谈谈什么是管理?管理者该干什么?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理论学时2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定义,道德观点的种类,社会责任观点种类,对特定的组织——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掌握每种道德观点内容和区别,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每种社会责任观的内容与区别,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各种理由,企业社会责任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学会判断某个企业是否承担了必要的社会责任,学会帮助那些处于道德困境的组织怎样走出这种困境。 (二)重点、难点 重点:四种道德观;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社会责任。 难点:企业的社会的责任;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 (三)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 1.道德的定义 2.四种道德观 (1)道德的功利观 (2)道德的权利观 (3)公平理论道德观 (4)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3.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 (2)个人特征 (3)结构变量 (4)组织文化 (5)问题强度 4.提高员工道德素质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4)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