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的名词解释临床免疫学

补体的名词解释临床免疫学

补体,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系统,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和组织间隙中,是免疫系

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活性反应,补体能够介导炎症反应、杀伤微生物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在临床免疫学领域,研究补体的功能和调控对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活动和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补体系统起始于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乙酰胆碱酯酶途径。经典途径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来激活,替代途径则与微生物、病毒等非自身物质的直接接触有关,而乙酰胆碱酯酶途径则是一种非免疫的激活方式。这三条途径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补体系统的激活。

当补体被激活后,它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活性产物,如溶菌素、趋化因子和

炎症介质等。溶菌素是一种能够直接杀伤细菌的蛋白质,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导致其溶解和死亡。趋化因子能够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使其迁移至病变部位,参与炎症反应和局部免疫效应。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组胺和前列腺素等,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局部血流和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

补体系统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免疫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相

互协同,共同参与对抗感染和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然而,补体系统的异常调控和功能紊乱也会引发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炎症性疾病和免疫复合物相关疾病等。因此,临床免疫学中对补体的研究至关重要。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的疾病,其中一些

疾病与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炎症反应有关。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

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中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补体系统的激活导致多器官损伤和炎症反应。在临床上,检测补体成分的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疾病活动程度和预测疾病进展的指标之一。

除了自身免疫疾病,补体系统在炎症反应和感染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细

菌感染时,补体系统能够识别并杀伤细菌,发挥免疫清除的作用。在炎症性疾病中,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炎症反应的过度增强,造成组织损伤和病情恶化。因此,对补体系统的调控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新型的疗法和治疗手段也在临床免疫学中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抗

体制剂的应用能够针对补体的不同组分进行干预,来调节和控制免疫反应的过程。此外,通过研究新药物和分子的设计与开发,也有望针对补体系统的不同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调控。

总而言之,补体在临床免疫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入研究补体的功能、调控和异常表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活动和疾病发展机制。这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应效应细胞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调节性T细胞(Treg):一些CD4+细胞还可以高表达IL-2受体的a链(CD25)分子,胞质内表达Foxp3转录因子。称调节性T细胞。 ·不完全抗原:或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多糖、类脂、某些药物等。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超抗原:某些物质只需要级低浓度(1~10%nm/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人类6 号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由这些基因分别编码产生与免疫应答有关的产物, 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以及其它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相关的某些抗原。 ·交叉提呈:主要指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并通过MHC 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CTL)。 ·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琐事别的同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补体系统: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补体受体:补体成分激活后产生的裂解片段,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抗体: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是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在 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理损伤,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和病理性)功能的科学。 3、免疫系统:是指承担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执行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包 括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 4、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5、固有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6、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物质刺激后,自身活化、 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7、中枢免疫器官:也叫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 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免疫的场所。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有胸腺和骨髓,鸟类还包括有法氏囊。 8、外周免疫器官:也称次级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的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 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9、淋巴细胞再循环:随血流而来的T细胞和B细胞穿过HEV,分别进入深皮质区和浅皮质区,再迁移至髓窦,经输出 淋巴管汇入胸导管,最终经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10、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 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1、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12、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3、免疫原性: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 能力。 14、载体效应:只有当初次和再次免疫时,半抗原偶联在相同的载体上才能产生。针对半抗原的再次免疫应答。 15、异嗜性抗原:只存在于人或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间的共同抗原。 1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7、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 18、可变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形成的结构域称为可变区(V区),分别占重链 和轻链的1/4和1/2。 19、恒定区:靠近C端的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的区域称为恒定区(C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

补体的名词解释临床免疫学

补体的名词解释临床免疫学 补体,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系统,存在于人体的血液和组织间隙中,是免疫系 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活性反应,补体能够介导炎症反应、杀伤微生物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在临床免疫学领域,研究补体的功能和调控对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活动和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补体系统起始于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乙酰胆碱酯酶途径。经典途径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来激活,替代途径则与微生物、病毒等非自身物质的直接接触有关,而乙酰胆碱酯酶途径则是一种非免疫的激活方式。这三条途径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补体系统的激活。 当补体被激活后,它能够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活性产物,如溶菌素、趋化因子和 炎症介质等。溶菌素是一种能够直接杀伤细菌的蛋白质,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导致其溶解和死亡。趋化因子能够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使其迁移至病变部位,参与炎症反应和局部免疫效应。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组胺和前列腺素等,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局部血流和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 补体系统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免疫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相 互协同,共同参与对抗感染和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然而,补体系统的异常调控和功能紊乱也会引发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炎症性疾病和免疫复合物相关疾病等。因此,临床免疫学中对补体的研究至关重要。 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的疾病,其中一些 疾病与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和炎症反应有关。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 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中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补体系统的激活导致多器官损伤和炎症反应。在临床上,检测补体成分的水平可以作为判断疾病活动程度和预测疾病进展的指标之一。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2抗原:(antigen)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3交叉抗原:(cross antigen)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4免疫佐剂:(adjuvant)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体后,可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被称为免疫佐剂 *丝裂原:(mitogen)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的抗原。 5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的“安全部门”承担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执行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 6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某些情况下(如再次抗原刺激或自身抗原刺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7抗体:(antibody,Ab)是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类糖蛋白,由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8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获得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9、多克隆抗体: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 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10补体:(complement, C)是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 11 MHC分子:诱发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被称为移植原或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可诱导迅速而强烈排斥反应者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定位于动物与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 12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所产生、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分子量约8~80kD)。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13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多为跨膜糖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白细胞分化抗原多属跨膜糖蛋白,分为膜外区、跨膜区、胞浆区三部分。 15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其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在机体针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辅助作用。 16 BCR: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乃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也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的分子基础。 17 TCR:T细胞抗原受体,TCR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T细胞表面的TCR与CD3分子结合成TCR-CD3复合体。 18 T细胞阳性选择: DP细胞TCR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的MHC Ⅰ或MHC-Ⅱ类分子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分化为CD8\CD4的SP 细胞,不能结合或高亲和力结合的DP细胞发生凋亡。 19 T细胞阴性选择:能与DC提呈的自生肽\MHC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的SP细胞,发生凋亡;不能识别抗原的SP单阳性细胞发育成熟。 20抗原递呈: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并表达在细胞表面,以供T细胞识别,此过程叫抗原递呈。21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Ir)是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值、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2再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初次应答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具有长寿命而得以保存,一旦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应答,此即再次免疫应答 23免疫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或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24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25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凝集原)与相应抗体(凝集素)结合,或可溶性抗原(亦可用抗体)吸附于免疫无关的载体形成致敏颗粒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此为凝集反应 26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血清蛋白质、细胞裂解液或组织浸液、各种微生物蛋白分子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此为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1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的抗原。 2独特型:乃存在于Ig、TCR、BCR分子中于同一个体内其他Ig、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1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immunity 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 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 1、抗原Ag 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antigenicity 指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4、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epitope/antigenic determinant 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adjuvan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7、超抗原SAg 指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反应的抗原。 8、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 序列上不相连而依赖于蛋白质或多糖的天然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一般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为非线性表位。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 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 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 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 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 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 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得分阅卷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⑵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即C5转化酶。 ⑶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仅供参考)06预防二班 1、现代的“免疫”概念: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生理性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3、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成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T、B)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淋巴组织中。 5、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T、B;单核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 6、.抗原的概念: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 8、抗原性: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9、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10、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超敏反应)的抗原。 11、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种抗原决定基(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 12.、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13、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4、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15、佐剂(adjuvant):属非特异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16、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有分泌型:血清抗体,膜型: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17、抗体(Antibody,Ab):将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称为:抗体(Antibody,Ab) 18、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由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的、针对该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19、调理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加强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作用。 机制:吞噬细胞表面有IgG Fc受体,当IgG与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吞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使吞噬细胞更有效地捕获抗原。 20、补体(Complement,C:一组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参与免疫防御、免疫调节等作用,也称为补体系统。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份)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说明:①加粗体,表示作业本上对这个名解有要求,。 ②答案主要依据书本和老师的PPT。 ③本份所有的名词均来自作业本,大纲上以及老师上课重点强调的,其他名解,如果个人觉得重要,请自行掌握。 第一章第二章 1.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对自身 成分形成免疫耐受,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免疫自身稳定)。 第三章 2.抗原(antigen,Ag):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效应产物(抗 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或:能与TCR/BCR结合,从而激活T/B 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的物质。) 3.半抗原(Hapten) / 不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反应性(又称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4.表位(Epitope)/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 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Fossman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 原。(如溶血性链球菌M蛋白) 6.佐剂(adjuvant):预先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 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 应外,还与其他相关的抗原(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发生反应。 8.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9.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 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第四章 10.抗体(Antibody,Ab)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 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2.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CDR):免疫球蛋白可变区(VH和VL)中与抗原互补结合的部位,该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VH和VL中各有三个。 1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McAb):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由 识别一个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的、针对该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14.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Fc段结合杀伤细胞,介导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1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抗体或补体结合细菌等抗原,又结合吞噬细胞,介导吞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e): 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 是机体抗御病原体侵袭和对已侵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清除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抗感染免疫作用。 3.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机制,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时清除,对非己抗原性异物刺激产生适度免疫应答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基因突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第二章抗原 1.抗原(Antigen): 广义抗原泛指能够被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识别结合,使上述免疫细胞活化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狭义抗原通常是指能与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 细胞;同时又能在体内、外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能力。 3.抗原性(antigenicity):

指抗原能够与免疫应答产物(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的能力。 4.抗原表位(epitope):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即Ag与Ab、TCR、BCR特异结合的部位。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 antigen): 是指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具有相同抗原表位的共同抗原。 6.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 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协助的抗原。此类抗原既有T 细胞表位又有B 细胞表位,可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和(或)细胞免疫应答。 7.胸腺非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系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 细胞协助的抗原。此类抗原具有B 细胞表位而无T 细胞表位。 8.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是指某些在APC内合成后存在于细胞质内的抗原性物质,如病毒感染细胞内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此类抗原在细胞内经蛋白酶体作用后,能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 表面,供 CD8+T 细胞识别。 9.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是指APC 通过胞吞、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从外界摄入胞内的抗原性物质,如细菌和某些可溶性蛋白等。此类抗原经内体/溶酶体降解后,能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 表面,供CD4+T 细胞识别。 第三章抗体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Chapter3 抗原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免疫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变应原:能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Chapter4 抗体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显示免疫功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Chapter5 补体系统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调节、介导病理性免疫损伤。 Chapter6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有生物活性(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小分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引起细胞基因转录变化的过程。 Chapter7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CD。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Chapter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因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Chapter 9 固有免疫细胞 ★PRR:模式识别受体,即: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可识别一种或多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膜分子。 ★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即: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保守分子结构,还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 Chapter10 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包括造血干细胞、APC、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

医学免疫学名解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2、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第三章:抗原 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胞) 3、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4、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一种抗原决定基(表位)决定一种特异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一种相应的抗体。 5、T细胞决定基: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为线性决定簇。 6、B细胞决定基: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为构象或线性表位。 7、共同抗原表位:存在两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8、交叉反应: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除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外,还与其他相关的抗原发生反应 9、异种抗原 10、同种异性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 11、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正常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12、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13、佐剂:属非特异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此物质称免疫佐剂。 14、丝裂原:有丝分裂原,非特异性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血清抗体膜型。 2、抗体(Antibody,Ab):机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糖蛋 3、结构域:Ig每条肽链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几个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球形结构,这些结构称为Ig的结构域,也称功能区。 4、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Ab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又称为互补性决定区 5、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的抗原表位。(个体特异性,位于C区) 6、独特型:同一个体中,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因其CDR(HVR )序列不同,而具

补体的名词解释是

补体的名词解释是 "补体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补体是生物体内一组分子,它们在免疫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补体参与体内免疫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有效运作。其名字“补体”来源于它们能够与其他免疫分子相互作用,增强或补充免疫反应的能力。 补体分为三个主要路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是指补体与特定抗原-抗体复合物相互作用,最先被发现并深入研究的途径。替代途径则是在无需抗原-抗体复合物刺激下启动的一种独立途径,它能够被一些病原体或感染细胞触发。激活途径则是较新的发现,主要参与机体对病原体及免疫复合物的识别和清除。 补体在免疫反应中具有多种重要作用。首先,补体激活能够引起炎症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和白细胞浸润,有利于病原体的识别和消灭。其次,补体可以直接破坏细菌的细胞膜,通过形成穿孔以破坏细菌的完整性。此外,补体还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化,增强抗体产生和清除细胞内的病原体。 补体还与多种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补体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另一方面,补体参与了一些病原菌感染的过程。研究发现,一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干扰补体途径来逃避宿主免疫攻击,从而导致感染的持续和复发。 随着对补体的研究深入,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补体与许多其他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关系。例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补体在神经发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补体还被发现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发展相关联。 因为补体在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多个疾病中的关联,研究人员一直在积极探索补体的调控和调节方式。补体的抑制剂和调节剂被广泛研究和开发,以期在治疗免疫相关疾病和炎症性疾病时发挥作用。

补体系统名词解释

补体系统名词解释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是一组血浆蛋白和细胞表面受体的综合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酶活化反应,包括级联激活和破坏酶活性,参与炎症反应、免疫细胞杀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反应过程。 补体系统由约30多种蛋白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C1至C9, 以及其他一些补体调节蛋白。补体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也可以在其他细胞中产生。补体蛋白大都以稳定的非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当遭遇到病原体或其他免疫刺激时,会被激活并发挥作用。 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通过三种途径:经典途径、选择性途径和替选途径。经典途径是由抗体与病原体表面抗原结合引发的,其中的C1酯酶会激活其他补体蛋白。选择性途径主要是由细 菌和病路径衣膜表面的糖蛋白识别所引发的,其中的C3会激 活其他补体蛋白。替选途径则是通过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特定结构(如朊烯酸)的补体成分进行激活。 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C3分裂生成的活化片段 C3b和C3a。C3b可以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 复合物”,通过激活C5-C9,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 在病原体上形成孔道,破坏了抗原表面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C3a则是由补体的分解过程中生成的肽,具有促炎 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介导及增强炎症反应。 除了参与病原体清除外,补体系统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

结合,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功能。例如,补体系统可以与巨噬细胞结合,提高其吞噬和破坏病原体的能力。此外,补体系统还可以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其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能力。 补体系统的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如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等。一些遗传性和获得性缺乏补体蛋白的疾病,或导致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均会造成机体免疫平衡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异常。 总之,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酶活化反应和功能分子的激活,参与炎症反应、病原体清除和免疫细胞调节等多种免疫反应过程。

医学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Ag(抗原,antigen):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蛋白质、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 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某些多糖、脂类、药物) 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表位(commonepitope):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主审:金伯泉 主编:曹雪涛 副主编:熊思东姚智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绪论 免疫(Immunity)的根本概念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机体先天存在的免疫力,直接抵抗外来侵袭的免疫系统,又称天然免疫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能特异性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的特点,又称获得性免疫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lymphoid organ):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即执行生成免疫细胞的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即成熟免疫细胞在这些部位执行应答的功能 抗原 抗原(Antigen):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特异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被抗体或TCR特异识别和结合的特性。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半抗原(Hapten):能够被TCR或BCR(或抗体分子)识别,但不能独立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称半抗原。 佐剂(Adju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抗体 抗体: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糖蛋白,是体液免疫的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具有抗体活性或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补体 补体: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血清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补体C3可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抗体与中性粒细胞或者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2.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4.半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只可与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只具备免疫反应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5.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7.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8.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9.高变区HVR:VH和VL中3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原.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12.互补性决定区CDR:VH和VL中的3个可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的区域.

13.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14.膜攻击复合物MAC: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的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靶细胞死亡溶解. 15.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16.CSF集落刺激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17.IL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产生的又介导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 18.TNF肿瘤坏死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与活化T细胞产生的,能造成肿瘤直接死亡的细胞因子. 19.I FN干扰素: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感染诱导组织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调节免疫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 20.白细胞分化抗原LDA: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 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 21.CD:分化群,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22.CAM粘附分子: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00002)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LT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补体C3可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抗体与中性粒细胞或者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炎症反应(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因素刺激的反应,正常可清除外界因子,病理情况下可导致机体组织细胞损伤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由机体各种细胞分泌的具有调控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和生理反应并参与病理反应的小分子蛋白质。 干扰素(Interferon, IFN):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 AM):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间相互结合、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是因此类粘附分子主要街道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而得名。 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引起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叫组织相容性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MHC是受遗传控制的,代表个体特异性的主要组织抗原系统,它是参与免疫应答的调控,决定移植物是否相容的基因复合体。 免疫细胞 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胸腺皮质,pre-T细胞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II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结合的DP细胞可以存活,使T细胞获得了在识别过程中自身MHC限制的能力。 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胸腺皮质、皮髓交界处、髓质,T细胞与DC/Mφ表达的自身肽:MHCI/Ⅱ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的被清除或无能,使T细胞获得了对自身抗原耐受的能力。 调节性T细胞(Tr or Treg, T regulatory cell):具有免疫调节效应的T细胞,细胞表面标志为CD4+CD25+,表达转录因子FOXP3,参与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和免疫耐受。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 APC ):组成性表达MHC Ⅱ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同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具有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的细胞。 固有免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