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理论,内能教案

尚师教育教师教案

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随着

②当r<r

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为负值,因为选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的分子势能为零。

③r=r

精溶液的体积

的厚度

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应小于

3.多(1)人类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液晶的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

c.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来县第八中学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活动1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2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整杯水都变成红色,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知识拓宽:结合演示实验,阐述课本P3的图1-1-7中现象说明的问题。实验中如果将水注入硫酸铜溶液的下方,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 活动3 提出问题: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并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 (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时,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剖析: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5篇】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优秀5篇】 内能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 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九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2. 内能和热量(2) 3. 比热容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 知道燃料热值及相关计算 3. 理解比热容概念、物理意义及有关的因素 4. 能用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热量的计算 三. 具体内容: (一)物体内能的改变 1.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符号J。 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特别说明: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具有”、“含有”或“××的”。就是说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 除了热传递外,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冬天搓手可使双手变得暖和,是因为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例如:暖瓶塞被顶起后,瓶口出现白雾是因为:水蒸气顶起瓶塞做功,内能减少,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白雾。 总结一下: (二)燃烧的热值 1. 燃料燃烧时能的转化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也就是常说的释放能量。 2. 定义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入的物理量。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燃料的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燃烧特性,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 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2)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1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3)“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热值的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 4. 热值的物理意义 表示一定质量的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热量的多少。同种燃料热值相同,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2 ~3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它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肉眼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雪花、柳絮、灰尘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单个的分子。 知识板块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3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 3.什么是扩散现象? 答:由于分子的运动,某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 4.请你举出两个扩散现象的实例。 答:①八月桂花遍地香;②墙角堆煤,墙内变黑。 知识板块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自主阅读教材P4 ~5 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就结合起来了,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答: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②对子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读出测力计示数。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请你试着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内能和热量 第一课时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物体的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2.知道内能的概念和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察上面插图思考:冬天手冷时为什么搓手能取暖?为什么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有灼热感?钻木为什么可以取火? 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我们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温度与热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把两滴墨水同时滴入10℃的冷水和50℃的热水中,出现的现象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第五讲 物体的内能教案 粤教版选修3-3-粤教版高二选修3-3物理教案

第五讲物体的内能 [目标定位] 1.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2.知道什么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分子距离变化的关系.理解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3.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物质的量、温度和体积有关.4.知道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知道理想气体的内能只跟温度有关,跟体积无关. 一、分子的动能温度 1.分子的动能:由于物体内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而具有的能. 2.分子的平均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3.温度的微观意义: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二、分子势能 1.定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的决定因素 (1)宏观上: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2)微观上: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 三、物体的内能 1.定义: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决定因素:物体所含的分子总数由物质的量决定,分子的热运动平均动能由温度决定,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故物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同时受物态变化的影响. 3.理想气体微观模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4.理想气体的内能只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理想气体的内能越大. 想一想在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中的物体,内能一定大吗? 答案不一定.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分子动能决定于温度,分子势能决定于体积,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物体速度大,高度大,只是机械能大,内能不一定大.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无关. 一、对分子动能的理解 1.单个分子的动能 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那么性,在某时刻物体内部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一,就是同一个分子,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4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复习 教案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复习课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 2. 内能和热量(1) 二. 重点、难点: 1.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 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 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具体内容] 本节主要研究物质的微观世界——分子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各种物质都有大量分子组成。 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单位。 3. 分子的直径约10-10m=1埃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 扩散现象: 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 ▲扩散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说明:物质的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间隙。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在物理学中叫“转换法”) ▲扩散现象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烧杯中装半杯冷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墨水,发现热水变色快,冷水变色慢。说明扩散现象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进一步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我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当两个分子处于某一特定距离时,引力和斥力平衡,对外表现为不受力; 当将分子间的距离缩小,此时斥力大于引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当将分子间的距离拉大,此时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此时引力和斥力都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四、内能 1.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从而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从而具有势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 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分子动理论教案分子动理论和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

分子动理论教案分子动理论和理想气体的内 能计算 分子动理论教案 一、引言 在物理学中,分子动理论是一种解释物质微观结构和热力学性质的理论。它认为物质由不断运动的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并通过它们的运动转化为宏观的热力学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其中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分子动理论简介 分子动理论是基于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的理论。它假设气体由大量的微小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之间相互碰撞,从而导致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等宏观性质。根据分子动理论,气体的内能主要由其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内部的能量转化所决定。 三、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方法 在分子动理论中,理想气体被定义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气体: 1. 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力。 2. 分子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 分子之间碰撞完全弹性,能量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理想气体,其内能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计算:

1. 转动动能的计算: 气体分子的转动动能可以通过统计力学中的配分函数计算得到。对于理想气体,转动配分函数可以简化为只考虑转动能级的简并度。 通过计算转动能级的简并度以及转动常数,可以得到气体分子的平均 转动动能。 2. 振动动能的计算: 气体分子的振动动能可以通过振动配分函数进行计算。对于理 想气体,振动配分函数可以简化为只考虑振动能级的简并度。通过计 算振动能级的简并度以及振动频率,可以得到气体分子的平均振动动能。 将转动动能和振动动能相加,即可得到理想气体的总内能。 四、应用举例 以二氧化碳(CO2)为例,我们可以计算它的内能。 1. 转动动能的计算: CO2分子是线性分子,其转动能级的简并度为2。根据转动能 级的简并度和转动常数,可以计算出CO2分子的平均转动动能。 2. 振动动能的计算: CO2分子的振动能级的简并度可以根据分子的振动模式和对称 性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振动能级的简并度以及振动频率,可以得到 CO2分子的平均振动动能。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物理《内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内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

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5篇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5篇 9.4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 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 决定。 2.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 两个物理过程。了解做功和热传递就改变内能的效果来说虽然是等效的, 但它们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理解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时里等效 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 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区分温度、内能、 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 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教具: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 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 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则运动有 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提问学生:宏观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标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这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温度和体积决定的。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来决定。 课堂讨论题:1、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②质量是l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l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③质量是lkg100℃的水与质量是l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八、多普勒效应 教学目标: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3.能运用多普勒效应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教案

第一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适用学科高中物理适用年级高三 适用区域全国人教版课时时长(分钟)120 知识点 1.扩散现象 2.布朗运动 3.热运动 4.分子间的作用力 5.分子动理论 6.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 7.分子动能 8.分子势能 9.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扩散现象是由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通过实验和分析、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布朗运动的 成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4.知道分子间存在空隙;且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 斥力的合力。 5.了解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r0的数量级。 6.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 速增大。 7.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 小。 8.了解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9.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10.知道什么是分子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涉及分子力做功,因而分子势 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11.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让学生认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掌握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从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 概念

4.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 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物理离不开生活,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培养学生物理 就在身边的发现精神。 3.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 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教学中着重培养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2.理解布朗运动的成因和分子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4.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5.分子势能的概念. 7.内能的概念及物体的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1.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的区别. 2.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3.分子势能与分子力做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提出问题:飞机从地面起飞,随后在高空做高速航行,有人说:“在这段时间内,飞机中乘 客的势能、动能都增大了,他们身上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也都增大了,因此乘客的内能也 增大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 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 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目录 1 分子动理论 (1) 第一课时 (1) 第二课时 (4) 2 内能和热量 (6) 第一课时 (6) 第二课时 (10) 3 比热容 (12) 第一课时 (12) 第二课时 (14) 第三课时 (16)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 分子动理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特点。 2.掌握扩散现象的实质,哪些现象属于分子扩散现象。 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的实质及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由课本P2引言引出本节新课。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概念: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我们称它为分子。分子直径极小,通常用10-10m来量度。 2.分子的特点:体积小、质量小、数量多 3.剖析说明: (1)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2)分子还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3)物质原来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4)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例: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B.水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C.干冰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 D.铜块和铜球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由不同物质三态时的扩散现象引出: 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的有效例证,也是分子做无规则运 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2.剖析说明 (1)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两种不同的物质必须互相接触。如果两种物质相同或不互相接触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或发生的不是扩散现象,如热水和冷水属于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并不是某种物质的分子单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而是彼此同时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即在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如蒸发、糖的溶解。 (4)扩散现象说明了: 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③分子具有动能。 (5)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①物体的状态,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缓慢; ②温度,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注:判断某些现象是否为扩散现象时,关键看这些现象是自发形成的,还是在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前者是扩散现象,后者属于机械运动。 例1:在栀了花开的时候,校园里都能闻到栀子花的清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例2:花香扑鼻尘土飞扬

内能教案(精选6篇)

内能教案(精选6篇) 内能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白做功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明白能够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二)教具 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2、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日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3、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实验后,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实验结果,当塞子跳起时,瓶内出现了雾。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3)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做功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增加得越多,物体对外做的功越多,物体的内能减小得也越多,所以,我们能够用功来量度内能的变化。这样内能的单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对物体做了2焦的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2焦。其实各种形式的能,都能够用功来量度,所以国际单位制规定:各种形式的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4)小结 经过课本本章刊头画的实验演示和本节的想想议议,小结本节的资料。该实验是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演示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宽一点的布带,在金属筒下端绕二圈,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引导学生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属筒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并引起筒内乙醚的蒸发。最终由于乙醚蒸汽压强不断增大,而将塞子冲起。告诉学生,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转化为内能。 此实验中的另一个现象,往往被学生忽视。即当塞子被冲起时,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雾出现。应引导学竹注意这一现象,并加以解释。这是由于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而使筒口周围的水蒸气凝成水珠。此现象恰好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内能会减小。此过程中气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经过实验和议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并且对物体做功时,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有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内能减少。 (四)说明 1、压缩空气引火实验难度较高,有几个关键要注意: (1)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与管壁的密封。当把活塞从管内拉出时,感到阻力比较大,且当活塞离开管口的瞬间能听到嘭的响声。这种情景可认为密封较好。实验时应在活塞上涂少许蓖麻油,起密封和润滑作用。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3

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考点1 微观量的估算 1.分子的两种模型 (1)球体模型直径d=36V π .(常用于固体和液体) (2)立方体模型边长d=3 V0.(常用于气体) 对于气体分子,d=3 V0的值并非气体分子的大小,而是两个相邻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 均距离. 2.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的宏观量和微观量的计算方法 (1)宏观物理量:物体的质量m,体积V,密度ρ,摩尔质量M mol,摩尔体积V mol. (2)微观物理量:分子的质量m0,分子的体积V0,分子直径d. (3)宏观量、微观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多选)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ρ(单位为kg/m 3 ),摩尔质量为M (单位为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已知1克拉=0.2克,则( ACE ) A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2aN A M B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aN A M C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36M ×10-3 N A ρπ(单位为m) D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6M N A ρπ (单位为m) E .每个钻石分子的质量为M N A 解析:a 克拉钻石的摩尔数为 0.2a M ,则所含分子数为0.2a M N A ,A 正确,B 错误;每个钻石 分子的体积为M ×10-3ρN A =16πd 3 ,则其直径为36M ×10-3 N A ρπ(m),C 正确,D 错误;每个钻石分子 质量为M N A ,E 正确. 2.很多轿车为了改善夜间行驶时的照明问题,在车灯的设计上选择了氙气灯,因为氙气灯灯光的亮度是普通灯灯光亮度的3倍,但是耗电量仅是普通灯的一半,氙气灯使用寿命则是普通灯的5倍,很多车主会选择含有氙气灯的汽车.若氙气充入灯头后的容积V =1.6 L ,氙气密度ρ=6.0 kg/m 3 ,氙气摩尔质量M =0.131 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1023 mol -1 .试估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灯头中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 ; (2)灯头中氙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解析:(1)设氙气的物质的量为n , 则n = ρV M ,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 =ρV M N A ≈4×1022 个. (2)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为V 0=V N 设分子间平均距离为a ,则有V 0=a 3 ,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教案

定质量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说明: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 的单位符号。 2.要求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Ⅰ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0110-10 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 kg;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 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 A026.02×1023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理量与微观物理量的桥梁。 2.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03不同种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实质: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物质分子的04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2)布朗运动 05无规则运动。 ②成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粒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③特点:永不停息,无规则;06越小,07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08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3)热运动 09无规则运动。

②特点: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如图所示。 (2)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①r=r0时(r0的数量级为10-10 m),分子间作用力F=0,这个位置称为10平衡位置; ②rr0时,分子间作用力F表现为12引力。 知识点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Ⅰ 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01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弱,通常认为,气体分子除了相互碰撞或者跟器壁碰撞外,不受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气体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空间。 (2)气体分子的数密度仍然十分巨大,分子之间频繁地碰撞,每个分子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频繁地改变。分子的运动杂乱无章,在某一时刻,向着各个方向运动02相等。 2.分子运动速率分布图像 (1)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在任一温度下,气体分子的速率都呈03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 (2)04确定的;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 05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06增多,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3.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1)07热运动,大量的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产生持续而稳定的压力。气体的压强在数值上等于器壁单位面积上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1.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认识直接感知的现象,也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前准备 香皂,香水,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两个,小玻璃板一块,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的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热水,弹簧测力计,真空贴钩,小刀,铅柱,钩码,铁架台,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为什么我们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探究活动1: 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具】 上面固定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辆,试管及橡皮塞,两个相同的烧杯,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硝化棉,乙醚,高锰酸钾晶体,纱带,钢锯条,粗铁丝,冷、热水,小球,火柴等. 【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边学边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