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全章教案人教版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全章教案

§11-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

(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的估算能力,会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固体和液体分子的质量、分子的体积(或直径)、分子数等微观量。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物质分子是球形体的模型,是为了简化计算,突出主要因素的理想化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有两个,其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其二是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2.尽管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物理课上还不能给学生展现出分子的真实形状和分子的外观。这给讲授分子的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更突出了运用估算方法和建立理想模型方法研究固体、液体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0),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教学过程】

(一)热学内容简介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能的转化和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过程

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

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1×10-10m和9×10-10m,数量级都是10-10m。

②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

(3)物理学中还有其他不同方法来测量分子的大小,用不同方法测量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测量结果表明,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例如水分子直径是4×10-10m,氢分子直径是2.3×10-10m。

(4)指出认为分子是小球形是一种近似模型,是简化地处理问题,实际分子结构很复杂,但通过估算分子大小的数量级,对分子的大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阿伏伽德罗常数

向学生提问:在化学课上学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意义?数值是多少?明确1mol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包括原子数、分子数、离子数……)都相同。此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可用符号NA表示此常数,NA=6.02×1023个/mol,粗略计算可用NA=6×1023个/mol。(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基本常数,科学工作者不断用各种方法测量它,以期得到它精确的数值。)再问学生,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的意义。

如果已经知道分子的大小,不难粗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例如,1mol水的质量是0.018kg,体积是1.8×10-5m3。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4 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

提问学生:如何算出1mol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

3.微观物理量的估算

若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可对液体、固体的分子大小进行估算。事先我们假定近似地认为液体和固体的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气体不能这样假设)。

提问学生:1mol水的质量是M=18g,那么每个水分子质量如何求?

提问学生:若已知铁的原子量是56,铁的密度是7.8×103kg/m3,试求质量是1g的铁块中铁原子的数目(取1位有效数字)。又问:是否可以计算出铁原子的直径是多少来?

归纳总结:以上计算分子的数量、分子的直径,都需要借助于阿伏伽德罗常数。因此可以说,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这些宏观量与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直径)等这些微观量联系起来。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常数(曾经学过的万有引力恒量也是一个重要常数)。物理常数是物理世界客观规律的反映。一百多年来,物理学家想出各种办法来测量它,不断地努力,使用一次比一次更精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测定它的精确值是NA=6.022045×1023/mol。

(三)课堂练习

1.体积是10-4cm3的油滴滴于水中,若展开成一单分子油膜,则油膜面积的数量级是 [ ]

A.102cm2 B.104cm2 C.106cm2

D.108cm2

答案:B

2.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是63.5×10-3kg/mol。体积是4.5cm3的铜块中,含有多少原子?并估算铜分子的大小。

答案:3.8×1023,3×10-10米。

(四)课堂小结

1.物体是由体积很小的分子组成的。这一结论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单分子油膜实验等实验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依据。分子直径大约有10-10米的数量级。

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它的意义和常数数值应该记住。

3.学会计算微观世界的物理量(如分子数目、分子质量、分子直径等)的一般方法。由于微观量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人们可以测定宏观物理量,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作为桥梁,间接计算出微观量来。如分子质量m,可通过物质摩尔质量M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得到m=M/NA。通过物质摩尔质量M、密度ρ、阿伏伽德罗常数NA,计算出分子直径

(五)说明

1.由于课堂内时间限制,单分子油膜法测定分子直径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全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油膜散开现象和油膜面积的测量方法即可。

要想造成单分子油膜,必须选用脂肪酸类,如油酸C17H33COOH或棕榈酸C15H31COOH,这类脂肪酸分子的形状为长链形,它的羧基一端浸入水中,而烃链C17H33伸在水面上方,造成油酸长分子在水面上垂直排列,如图3所示。

第十一章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

§11-2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发现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教具准备】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原因

(1)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则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总结学生回答,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悬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情况不相同,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可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定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6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互相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

液体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撞击微小颗粒的作用就越激烈,而且撞击次数也加大,造成布朗运动越激烈。

5.布朗运动的发现及原因分析的重要意义

(1)结合上面的讲解分析提问学生: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分子的运动吗?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吗?布朗微粒是被谁无规则撞击而造成的?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谁的无规则运动?

综合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1)固体颗粒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仍然是宏观物体;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固体微小颗粒,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分子的;布朗运动不是固体颗粒中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液体分子对它无规则撞击的不平衡性。因此,布朗运动间接地证实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布朗运动随温度升高而愈加激烈,在扩散现象中,也是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而这两种现象都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这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激烈。所以通常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要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

察到的。

2.知道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4.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四)课堂练习

1.关于布朗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B.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内的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D.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

答案:C、D。

2.如图是观察记录做布朗运动的一个微粒的运动路线。从微粒在A点开始记录,每隔30秒记录下微粒的一个位置,得到B、C、D.E、F、G等点,则微粒在75秒末时的位置 [ ]。

A.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 B.一定不在CD连线的中点

C.可能在CD连线上,但不一定在CD连线的中点D.可能在CD连线以外的某点

答案:C、D。

五、说明

1.本节课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将布朗运动演示实验做好,让学生都看清楚布朗运动。即使教学设备条件差的学校,也应该准备2~4台生物显微镜,预先调好后,让学生轮流观察。设备条件好的学校,运用显微摄像头,对准载玻璃上有藤黄的悬浮液,拍摄的结果通过电脑在大屏幕投影电视上展现出来。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全部过程也应拍摄出来,给学生展示。

2.对于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要注意是无规则,而不是无规律。无规则是指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每个分子的运动方向和速率在不断地改变,任何时刻,液体或气体内部,沿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都有,而且分子运动的速率有大有小。对于某一个分子运动是无规律的,但是热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总体效果,对于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有规律可遵循的,这就是统计规律。

第十一章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

§11-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r0时分子力为零,知道r0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2.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

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2.难点是形象化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具准备】

1.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

①约1m长的,外径约1cm的玻璃管,各约20~30ml的酒精和有红色颜料的水、橡皮塞。

②长15cm的U形玻璃管、架台、橡皮塞、红墨水。

2.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

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刮光、平滑)、支架、钩码若干。用细线捆住的平板玻璃、直径20cm 的盛水玻璃槽、弹簧秤。

3.幻灯片: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和两个分子距离在r=r0,r>r0,r<r0时分子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离子显微镜观察钨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结论的实验依据是什么?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特点?这是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已知的实验事实分析、推理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1)演示实验:

①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U形管两臂内盛有一定量的水(不注满水),将右管端橡皮塞堵住,左管继续注入水,右管水面上的空气被压缩。

提问学生: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前面第一节讨论分子的大小时,认为固体和液体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那只是估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而做的设想,实际上分子大小比估算值要小,中间存在着空隙,但数量级还是正确的。

(2)一方面分子间有空隙,另一方面,固体、液体内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或固定的体积,这两方面的事实,使我们推理出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3)演示实验:两个圆柱体形铅块,当把端面刮平后,让它们端面紧压在一起,合起来后,它们不分开,而且悬挂起来后,下面还可以吊起一定量的重物。

还有平时人们用力拉伸物体时,为什么不易拉断物体。

2.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推理得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提问学生:由哪些实验事实,判断得出分子之间有斥力?

综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压缩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压缩

也是很困难的;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气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1)经过研究发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

(2)由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r0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r0的数量级为10-10m,相当于r0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分子间距离当r<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因此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展示幻灯片图2。当r>r0时,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是斥力减小的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但它也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在图2中表示分子间距离r不同的三种情况下,分子间引力斥力大小的情况。

4.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运动情况。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物体中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力的作用要使分子聚集起来,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要使它们分散开来。由于这两种相反因素的作用结果,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不同的物质状态。

(1)提问学生:固体与液体、气体比较有什么特征?

总结学生回答的结果,说明固体为什么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呢?因为在固体中,分子间距离较近,数量级在10-10m,分子之间作用很大,绝大部分分子只能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的振动。

(2)液体分子运动情况。

固体受热温度升高,最终熔化为液体,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体积增加10%,也就是说分子之间距离大约增加3%。因此,液体分子之间作用力很接近固体情况,分子间有较强的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但由于分子间距离有所增加,使分子也存在移动性,所以液体在宏观上有一定的体积,而又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

(3)液体汽化时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00倍,说明分子间距离约增

间除碰撞时有相互作用力外,彼此之间一般几乎没有分子作用力,分子在两次碰撞之间是自由移动的。所以气体在宏观上表现出没有一定的体积形状,可以充满任何一种容器。

五、课堂小结

1.前面三课时内学习的内容是对初中物理已学过的分子动理论的加深和扩展。总结起来,分子动理论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动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这理论是解释、分析热现象的基本理论。

2.通过实验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而且知道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少,尤其斥力随距离增大减小得更快。由于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同时存在,每个分子受到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大小及方向随分子间距离大小而改变。其中分子间距离在10-10m的数量级有一个平衡位置(r0),此位置下,斥力与引力的合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大于r0引力显著,当分子间距离小于r0斥力显著。分子间距离接近10-9m时,分子间作用力将微小到可忽略的程度。

3.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的分子之间距离不同,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变化也由大到小至几乎不计。造成固、液、气三种物质状态的特性不同。

课堂练习:

1.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洒在屋里的一点香水,很快就会在屋里的其他地方被闻到。

(2)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3)高压下的油会透过钢壁渗出。

(4)温度升高,布朗运动及扩散现象加剧。

(5)固体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

2.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图3)。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用手向上拉橡皮筋,拉动玻璃板的力是否大于玻璃板受的重力?动手试一试,并解释为什么?

课堂上,表演后让学生回答。

正确答案是:拉力会大于玻璃板的重力。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水会发生分裂,由于水分子之间有引力存在,外力要克服这些分子引力造成外界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玻璃板离开水面后,可以看到玻璃板下表面上仍有水,说明玻璃板离开水时,水层发生断裂。

六、说明

完成本节课内容,以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对话方式进行为宜,在其中完成几个必要的演示实验。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人们根据已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避免一节课自始至终采用教师单独

第十一章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

§11-4物体的内能热量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教具准备】

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

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另一方面,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几百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与温度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如果分子间距离约为10-10m数量级时,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此距离为r0。

当分子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要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种情形与弹簧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压缩,弹性势能Ep增大。

如果分子间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要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这种情况与弹簧被拉伸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拉伸,Ep增大。

从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分析,分子间距离以r0为数值基准,r不论减小或增大,分子势能都增大。所以说,分子在平衡位置处是分子势能最低点。如果分子间距离是无限远时,取分子势能为零值,分子间距离从无限远逐渐减少至r0以前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而且距离减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其数值将比零还小为负值。当分子间距离到达r0以后再减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在分子间距离减小过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势能增大。其数值将从负值逐渐变大至零,甚至为正值。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情况可以在图2的图象中表现出来。从图中看到分子间距离在r0处,分子势能最小。

既然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那么在宏观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情况呢?如果对于确定的物体,它的体积变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反映了分子间的势能变化。所以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提问学生:宏观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标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这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温度和体积决定的。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来决定。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

③质量是1kg100℃的水与质量是1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2)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提问学生:一辆汽车的车厢内有一气瓶氧气,当汽车以 60km/h行驶起来后,气瓶内氧气的内能是否增加?

通过此问题,让学生认识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之总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另一方面,物体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用ΔE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那么有W=ΔE。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如果传递给物体的热量用Q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量是ΔE,那么,Q=ΔE。

热量的计算公式有:Q=mcΔt,Q=ML,Q=mλ(后面的两个公式分别是物质熔解和汽化时热量的计算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过去的单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即热传递方式)传递给它一定的热量,使它从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这过程中这杯水的内能有一定量的变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搅拌器在水中不断搅拌,也可以使这杯水从相同的初温度升高到同一高温度,这样,水的内能会有相同的变化量。两种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则我们无法区别是哪种方式使这杯水的内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虽然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的物理过程有本质的区别。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而热传递的过程只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课上练习:

1.判断下面各结论是否正确?

(1)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2)同样质量的水在100℃时的内能比60℃时的内能大。

(3)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4)内能相同的物体,温度一定相同。

(5)热传递过程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热量。

(6)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或者说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7)摩擦铁丝发热,说明功可以转化为热量。

答案:(1)、(2)是对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吸收热量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程,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因而物体的内能不变。

(2)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

(3)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内能不变。

答案:以上四个结论都不对。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新建立了三个物理概念: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内能。要知道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内能、热量,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要掌握三个物理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的关系。

(四)说明

这节课是概念性很强的课,又不是从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直接得出结论的课。对于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确切含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所以课上要讲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内能、热量等概念的意义,并且要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第十一章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

§11-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列举出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实例;

(2)理解“永动机”不能实现的原理。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计算一些简单的内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问题。

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应用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是很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内容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

2.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其内容是:

1.反映电能、机械能、化学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实例插图。

2.反映自然界各种形式能相互转化的实例插图。

3.历史上有人设计的“永动机”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能的转化过程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1)运动的汽车紧急刹车,汽车最终停下来。这过程中汽车的动能(机械能)转化为轮胎和路面的内能(假定这过程没有与周围物体有热交换,即不散热也不吸热)。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内能就增加多少。公式W=ΔE表示了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这公式也反映出做功过程中,机械能的损失数量恰好等于物体内能增加的数量。

(2)把一铁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内水,直至水沸腾。在这一过程中,

铁块从周围水中吸收了热量使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过程中水的一部分内能通过热量传递使铁块内能增加。铁块吸收多少热量,它内能就增加多少。公式Q=ΔE表示吸收的热量与内能变化量的关系,也反映出铁块增加的内能数量与水转移给铁块的内能数量相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过程,那么,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 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ΔE,即

W+Q=ΔE

上式所表示的是功、热量和内能之间变化的定量关系,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量等于物体的机械能减少量和另外物体内能减少量(内能转移量)之和。进而说明,内能和机械能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

2.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

(1)介绍其他形式能: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2)不仅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其他形式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举例说明:(同时放映幻灯片)

①电炉取暖:电能→内能

②煤燃烧:化学能→内能

③炽热灯灯丝发光:内能→光能

(3)其他形式的能彼此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画出图表让学生回答分析:

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大量事实证明: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守恒。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这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有条件限制的定律,而且实际现象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存在于普遍自然现象中的自然规律。这规律对物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如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等都有指导意义。它也对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有指导作用。

4.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历史上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虽然很多人,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各种努力,但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设计者完全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任何机器运行时其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果它对外做功必然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就无法对外做功,因而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5.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进行物理计算

例题:用铁锤打击铁钉,设打击时有80%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的50%用来使铁钉的温度升高。问打击20次后,铁钉的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已知铁锤的质量为1.2kg,铁锤打击铁钉时的速度是10m/s,铁钉质量是40g,铁的比热是5.0×102J/(kg·℃)。

首先让学生分析铁锤打击铁钉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归纳学生回答结果,指出铁锤打击铁钉时,铁锤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而且内能中的一半被铁钉吸收,使它的温度升高。如果用ΔE表示铁钉的内能增加量,铁锤和铁钉的质量分别用M和m表示,铁锤打击铁钉时的速度用v表示。依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

铁钉的内能增加量不能直接计算铁钉的温度,我们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数量等效为以热传递方式完成的,因此等效为计算打击过程中铁钉吸收多少热量,这热量就是铁钉的内能增加量。因此有

Q=cmΔt

上式中c为铁钉的比热,Δt表示铁钉的温度升高量。将上面两个公式联立,得出

经计算得出铁钉温度升高24℃。在这个物理计算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如何应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这一基本原理。

应该注意,有的同学把上述题目中铁锤打击铁钉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说成“铁锤做功转化为热量”是不正确的。只能说做功与热量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是等效的。

(三)课堂小结

自然界的物质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每一种运动都对应着一种能。能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存在着相互转化过程,转化过程中总量是守恒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理定律。

同学们要会分析一些自然现象中能是怎样转化的。

应该知道,根据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通过课上的例题计算,学会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四)说明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学生进入高中物理阶段后,第一次完整、细致地学习。此定律对今后学习物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论铺垫。教学上要重视,课堂上讲解要细致和透彻。

第十一章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

§11-5 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①、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展简史,

②、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以制成。

③、了解热传导的方向性,

④、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方法,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

⑤、了解什么是能量耗散

【教学重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所反映出的热现象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

【教学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所描述的 "不发生其他变化"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器材】

多媒体演示系统、自制电脑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②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没有制成?

③能量守恒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引入新课

教师说明:在能量守恒定律中,存在着能量的 "转移"和 "转化",具体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内能和内能之间存在着"转移"以及内能和机械能之间也存在着"转化"的过程,引入课题: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新课教学

(一)内能的转移

内能转移实质就是热传递。

举例:

1 冰箱中的冰激凌在停电时的融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融化的原因。

(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2 冰箱里的冰激凌在冰箱正常工作时并没有融化。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这种说法是否妥当。如果不妥当应该怎样说。从而得出所谓的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热量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转移需要其他的物理过程参与。以模拟动画说明内能转移过程的方向性)得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变化。

内能转移过程的方向性

说明: 不产生其他变化是指没有其他物理过程参与

(二)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说明人们开始了热机理论的研究,("热机"就是一种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械)

1824年,卡诺在《论火的动力》中指出 "凡是有温度差的地方就能够发生动力"

1834年,克拉珀龙把卡诺这一思想几何化为"卡诺循环"

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热量Q,其中一部分对外做功W,另一部分被释放给低温热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Q1 = Q2 + W

η=W/ Q1 = (Q1- Q2) /Q1 =1 - Q2/ Q1

可以知道Q2 越少,η越高

于是人们就考虑能否让Q2不存在,这样就可以产生一个η=100%的热机,就可以产生另一种永动机,可以看到这种机械并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这一类永动机叫第二类永动机。

第二类永动机: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机械。

如果这一类永动机能够制成,它就可以从外界诸如空气、海洋、土壤等单一热源中不断地吸取能量,而对外做功。众所周知在空气和海洋中内能是取之不尽的,这样的话飞机不用带油箱,轮船不用带燃料。人们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做了大量的尝试,但是第二类永动机始终还是没能制成。伴随着一次次的失败,终于认识到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这个结论是开尔文首先提出来的。

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产生其他变化。即: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两种表述形式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侧重角度不同:

1、克劳修斯表述体现热传导的方向性

2、开尔文表述体现机械能和内能之间转化的方向性

能量耗散

引导学生阅读46页能量耗散的内容并归纳出自然界中的能量有的便于利用而有的不便于

利用,内能作为能量发展的最终形式是没有办法把这些流散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

举例:电能转化为光能再转化为内能:烤火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变为低温物体的内能都是无法将散失的内能重新再利用能量耗散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的方向性。说明能量耗散不是能量损失,只是可便于利用的能量减少了。

第四环节:强调"方向性"进行小结,使课堂难点、重点突出。

总结扩展:热力学第二定律提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的方向性,使得它成为独立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个重要自然规律。

说明:不仅仅在物理上存在这种"方向性",在其他领域也都存在。比如:化学中的不可逆反应;生物中的进化过程的不可逆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五环节:思考练习:以简答的形式来巩固"方向性"和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的理解。

第十一章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

§11-5 能源环境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常规能源,知道常规能源的储量和人类需求的矛盾

2、了解常规能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关系

3、了解哪些是清洁能源,哪些是可再生能源

【教学重点】

1、能源、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教学

2、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很多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涉及内能的能量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这在上一节已经提到过了。在本节,我们讨论这种方向性的现实意义。

一、能源

一段木料燃烧后化为灰烬,能够释放给我们所需要的能量。然而,灰烬却不能立即被合成而成为一段木料。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将灰烬作为肥料施在一颗小树苗上,促成它长成一段未来的木料,以供人类(可能是种树、施肥者的子孙,也可能是别人的子孙)再次燃烧。

在这一人与资源的交互行为中,我们会发现,首先,能量转化的方向性并没有被破坏,也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仍被得到尊重。其次,这将形成了一个循环,因为只要时间足够,让树苗成长成为木料的数目大于我们燃烧木料的数目,它就不会破坏需求与资源的动态平衡关系。其三,在这个循环中,必须要有第三者参与——如果没有太阳的光合作用,循环就终止了——所以人与资源(树木)之间并不是“今天你给我,明天我还给你”的关系(我们与其说在燃烧树木,还不如说是在利用储存的太阳能)。其四,这种循环还有一种隐忧,那就是:灰烬“成为”树木的速度要远远小于树木变成灰烬的速度,表面的平衡是以内部数量上的不平衡为代价的。

以上的四点中,第三点事实上已经决定了循环“返回”过程的速度(不能由人类操控),第二点和第四点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世界观对“平衡”能否被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人们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没有电器、没有汽车、没有空调,人类使用大自然的资源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这种“平衡”没有被破坏。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这种状况立即显现出危机,循环就要被终止了。于是,人们想到了地底下的资源:煤和石油。他们提供的能量很有用,燃烧的速度和效能和木材相差无几。但是,形成煤和石油的速度比长成树木的速度,就不能同日而语了!可以这样说,人们自从使用煤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想到一个可能形成循环的问题,更不用说什么平衡了。所以,煤和石油

事实上是一种坐吃山空的资源:我们今天用得越多,我们的子孙将来可以使用的就越少。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用完了所有的煤和石油,会怎么办?这是一个令社会学家睡不安枕的问题。

然而,经济学家们却不这样看。经济学教授给学生们讲课,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地底下现有石油储量X吨,近五年的开采量是Y吨/年,请预测石油将在多少年后被开采完?有的学生开始用计算器摁键:X/Y = ? …这样的学生被认为是经济学的盲者。教授的观点是:永远也开采不完。因为,随着石油储量的减少,开采的成本会加大,成本大于销售价格时,市场规律决定了人们在也不会去开采石油了。此时石油存在事实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任它在地底下沉睡多少年也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那么人们会使用什么能源呢?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利润空间将驱使人们去研究一种石油的替代品。因此,能源的危机也就解决了。

是社会学家们悲天悯人,还是经济学家们盲目乐观?这需要我们冷静地去判断。至少,以下的一些事实可以显示,这两派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的中东地区一直是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外交、军事莫不围绕着这片从地表上看毫无魅力的区域打转。世界警察(美国)和他的随从们最愿意去管中东的事情:两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说明能量消耗巨大的富国们对石油的心痛程度。

令以一方面,“替代品”——新能源的研发、形式层出不穷。

1、水能:水作为能量的载体,被太阳能驱动地球上三栖(水、陆、空)循环。地表水的流动时,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形成可利用的水能资源。目前世界上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

2、海洋能:由于地球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周期性不均衡,海水发生非气候性的涨潮和落潮现象,形成潮汐。潮汐蕴含着巨大能量,既可以用来推动机械装置,又可以用来发电。

此外,由于海水表层和深层间的存在很大的温差,利用这种温差也可以发电(*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如果建造一个装置,用抽真空的方法使表层的海水在20摄氏度时汽化,并推动汽轮机,再将深层的冷水提上来使蒸汽冷却,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发电了。除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用低沸点的流体如丙烷和氨来作为热机的工作介质)。法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温差发电站,发电容量为14,000kW。

3、风能:利用风的机械能发电,风能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据有关专家估算,在全球边界层内的总能量为1.3×1015瓦,一年中约为1.4×1016千瓦时电力的能量,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每年所燃烧能量的3000倍。其中1/10为可取用的极限量。

风能的优点是:总能量巨大,利用简单、无污染、可再生。缺点是:能量密度低(当流速同为3米/秒时,风力的能量密度仅为水力的1/1000)、不稳定性大,连续性、可靠性差,时空分布不均匀。

4、生物质能:利用厌氧微生物在密闭条件下分解(废弃)有机物,产生沼气,沼气具有很高的热值,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空气,不危害农作物和人畜健康。生成沼气的原料本身就是各种废弃物,生产过程可以减少(有机物)垃圾的数量。

在农村到处可以看到许多生物质的废弃物,如人畜粪便、秸秆、杂草和不能食用的果蔬,等等。将这些废弃物收集起来,经过细菌发酵可以产生沼气,用沼气做燃料和照明,也可以发电。

5、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可广泛利用的清洁能源。我们目前的利用方式主要是两种——

一是将阳光聚焦,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传说阿基米德就曾经利用聚光镜反射阳光,烧毁了来犯的敌舰)。在日照充分的地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太阳灶、干燥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要简单的多。因为不需要它产生太高的温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制成箱式、蛇型管式、直管式、平板式或枕式,通过管道与水源和储水箱相连。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

二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用化学能发电。比较常见的光电池是硅电池(它能将13%-20%

的日光能转化为电能)。许多电子计算器和其他小型电子仪器现在已经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更是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来提供电力。

但是阳光在达到地面以前要经过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能量损失较大,加上阴天、昼夜变化和雨雪等降水过程的影响,目前地面上利用日光发电受到一定限制。

无论是生物质能、风能,还是水力、温差和潮汐能,归根结底都是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即使矿物燃料,也是通过生物的化石形式保存下来的亿万年以前的太阳能。

6、地热能:用地热采暖、将地热用于农业、水产养殖业、工业生产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从直接利用地热的规模来说,最常用的是地热水淋浴,占总利用量的1/3以上,其次是地热水养殖和种植约占20%,地热采暖约占13%,地热能工业利用约占2%)。

利用地热能,占地很少,无废渣、粉尘污染,用后的弃(尾)水既可综合利用,又可回注到地下储层,达到增加压力、保护储层、保护地热资源的双重目的。*据美国地热资源委员会(GRC)1990年的调查,世界上18个国家有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5827.55兆瓦,装机容量在100兆瓦以上的国家有美国、菲律宾、墨西哥、意大利、新西兰、日本和印尼。我国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河北等省区。除以上利用外,从热水中还可提取盐类、有益化学组分和硫磺等。

7、核能:铀在自然界中有三种放射性同位素:U235、U238、U234 ,在衰变过程中放出热量。在军事上铀主要用来制造核武器和核动力燃料。铀的和平用途十分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作核电反应堆的燃料。

由于核电具有发电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和安全等优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大力发展核电,估计到2000年核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25%左右。我国已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目前还有多处正在筹建。

铀裂变时产生的同位素及其射线,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在工业上利用射线实现生产自动控制,无损伤检查等;在农业上利用射线培育良种,防止病虫害等;在医学上用于灭菌消毒,临床诊断及治疗;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用来找矿等等。

从种种迹象看来,能源危机的解决也许并不是难事。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可以高枕无忧呢?答案是否定的——

二、环境

可以说,自打人类寻找到木材的替代品——煤和石油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了“替代”绝不就是“等同”。我们前面说过,木料的灰烬能够作为肥料施在小树下,这样就促进了循环的完整与良性发展,而煤渣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学过化学的我们会说,煤和石油的衍生物也可以制成肥料,但是,请大家不要忘了,木料的灰烬可以被大自然“照单全收”地降解、燃烧的二氧化碳也是植物(新树苗)呼吸作用的必须,可煤燃烧的废渣、石油的衍生物(塑料等)却不能或很难被降解,他们燃烧的废气(二氧化硫等)是天怨人怒的有害物质(石油燃烧的废气还是城市人们致癌的罪魁祸首)。所以说,垃圾问题、大气问题,共同构成了——环境问题。

在新的能源中,环境问题是不是彻底解决了呢?从前面介绍的1~6种能源中,人们确实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理论上是不会有环境问题的。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它们都会受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制约(没有风,风车能转吗?太阳能需要面积,你能把热效应管架在别人的房子上去吗?潮汐能需要海岸线的长度,你去侵略别人的海域吗?)。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可以说,这前6能源的供应量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所以第7种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核能(因为它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能量巨大)。在发达国家,核能的使用量日益增多…但是,核能的直接或潜藏的环境问题比煤合石油的要严重得多…

人类要在以上问题中寻求一种协调与和谐,在调整需求意识、珍惜资源、科研开发等多个方面都有工作要做。无论今后大家会致力于哪一方面的工作,今天的意识形成都会大有必要。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分子动理论》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物理选修3《分子动理论》教案及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简介 本节课《分子动理论》是高三物理选修3课程的其中一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分子动力学基本概念、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均方速率公式等方面。以班上学生为例,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分子动理论并不陌生,因为课本中存在一些介绍分子动理论的简单案例,如热胀冷缩等。尤其是分子均方速率公式这一部分,是他们之前在化学课中接触过的,因此初步学习过程中较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 2.掌握分子均方速率公式; 3.培养学生对物理公式的推导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师会利用热胀冷缩这个例子,与学生互动探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旨在引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注

意力和浓厚兴趣。同时还会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回顾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知识点。 (二)讲授 在讲授掌握分子动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知识后,讲师将紧 接着向学生提出分子均方速率公式的推导过程,这将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公式和相关物理概念进行推导。这一部分讲解结束后,讲师将向学生介绍分子间作用力,然后详细讲解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三)实验 在讲授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点后,讲师会针对分子均 方速率公式这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讲师会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实验器材,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动理论的真实表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和认知。 (四)练习 在实验操作结束后,讲师将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问题,以让学生巩固所学和应用所掌握的知识点。练习问题难度分别设计简单、中等和困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讲解 学生完成练习后,讲师将对练习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 排除困难、加深理解。同时,讲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技巧运用,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 学生评价的主要途径。在讲师进行概述和回顾教学内容的时候,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教案

考情分析高考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为主,其中计算题以气体实验定律的考查为主,虽然综合性不太强,但学生的得分率较低,应加以重视。 重要考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 验依据(Ⅰ) 2.阿伏加德罗常数(Ⅰ) 3.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 (Ⅰ) 4.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物体 的内能(Ⅰ) 5.温度和温标(Ⅰ) 6.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 晶体(Ⅰ) 7.液晶的微观结构(Ⅰ) 8.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Ⅰ) 9.气体实验定律(Ⅱ) 10.理想气体(Ⅰ) 11.热力学第一定律(Ⅰ) 12.能量守恒定律(Ⅰ) 13.热力学第二定律(Ⅰ) 14.单位制:中学物理中涉及 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 他单位,例如摄氏度、标准大 考点 解读 1.本部分考点内容的要求基本 上是Ⅰ级,即理解物理概念和 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 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 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2.高考热学命题的重点内容 有:(1)分子动理论要点,分子 力,分子大小、质量、数目估 算;(2)内能的变化及改变内能 的物理过程、气体压强的决定 因素以及气体压强的计算;(3) 气体实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和用图像表示气体状态的 变化;(4)热现象实验与探索过 程的方法。 3.近两年来热学考题中还涌现 出了许多对热现象的自主学习 和创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 题,多以科技前沿、社会热点

气压(Ⅰ) 实验十六: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实验十七:探究等温情况下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说明: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2.要求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及与生产生活联系的问题为背景来考查热学知识在实际中的 应用。 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Ⅰ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0110-10 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 kg;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 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 A026.02×1023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理量与微观物理量的桥梁。 2.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03不同种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实质: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物质分子的

高中物理_分子动理论 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子动理论、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95%掌握本节复习的考点 考点:1、扩散现象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物体的内能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5、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考试要求:均为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所感悟,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并进 教学资源:PPT;视频等。 教学过程: 引入:从本节课的在高考的重要性引入本节课,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节的重视程度。 知识点复习: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 (2)分子的大小 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 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 kg;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3)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 mol-1. 2.分子热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3.分子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二、内能 1.分子平均动能 (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物体的内能 (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 三、温度 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2.两种温标 (1)摄氏温标t:单位℃,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 ℃,沸点作为100 ℃,在0 ℃~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一份表示1 ℃. (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 ℃作为0 K. (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

新人教版选修3-3高中物理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教案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抛砖引玉 本单元内容是研究微观的现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机械运动是全然不同的。它的研究对象就不能像机械运动只研究某个物体或是由少数物体组成的物体系统,而是研究数目庞大的分子;研究的内容也不能像机械运动那样简单,只研究物体受力后其运动的规律,而是研究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分子运动与热现象的关系、物体三种状态的性质及物体三态变化的规律等;研究方法也不同,因为是研究大量分子运动的表征,所以研究方法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以物体中分子集体运动的统计规律去描述物体分子运动的规律。这些可以在本单元开始研究前就做好铺垫,本单元研究完后,再做一个对比性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我们研究的都是一些微观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最好多通过一些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学生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发一些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 在介绍油膜去测阿伏加德罗常数时,可做一个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实验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课下去做。这里关键是使学生明白油滴靠重力的作用,它在水平面上缓慢摊开,为了减小摊开的面积,用油的体积要尽量的小,为达此目的,可将一滴油溶入一较大体积的溶剂中,然后以这样的溶液一滴滴滴在水面上,可得一较小面积的油面,即可测量其面积。 实验可按以下方法做: (1)用有刻度的移液管吸取1ml油酸,令其一滴滴地滴出,看共有多少滴。若为a滴。 (2)将一滴油酸溶入酒精,制成20ml的油酸酒精溶液。再用移液管吸取1ml该溶液、看能滴几滴。若为b滴。 (3)取1滴该溶液滴在水面上,静置一天后测出油面的面积。 一滴该溶液含油酸的体积: 3 20 /1 cm b a v ? = 最后要向学生交待,这个实验测出的结果只是表示了分子的一个粗略的数量观念,反映了分子所占有的空间。 在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时,先把加点红色的水灌下去,而后将酒精沿管壁缓慢注入,混合前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52:48,实验效果较好。实验完毕分析时要注意强调:是分子重新分布的结果,一部分分子空隙被其他分子占据了,不能简单地认为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插入。 布朗运动可以用仪器模拟或计算机软件模拟,但都不如实际做一下布朗运动的实验。这个实验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细心点还是能比较容易地做出。选用好的松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教案

第一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适用学科高中物理适用年级高三 适用区域全国人教版课时时长(分钟)120 知识点 1.扩散现象 2.布朗运动 3.热运动 4.分子间的作用力 5.分子动理论 6.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 7.分子动能 8.分子势能 9.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扩散现象是由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通过实验和分析、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布朗运动的 成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4.知道分子间存在空隙;且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 斥力的合力。 5.了解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r0的数量级。 6.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 速增大。 7.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 小。 8.了解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9.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10.知道什么是分子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必须涉及分子力做功,因而分子势 能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11.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让学生认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掌握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从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 概念

4.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 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物理离不开生活,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培养学生物理 就在身边的发现精神。 3.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 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教学中着重培养 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2.理解布朗运动的成因和分子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4.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5.分子势能的概念. 7.内能的概念及物体的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1.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的区别. 2.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3.分子势能与分子力做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提出问题:飞机从地面起飞,随后在高空做高速航行,有人说:“在这段时间内,飞机中乘 客的势能、动能都增大了,他们身上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也都增大了,因此乘客的内能也 增大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 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 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2021高考人教版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13章 第1讲 分子动理论 内能 (含解析)

高考地位高考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其中计算题以气体实验定律的考查为主,虽然综合性不太强,但学生的得分率较低,应加以重视。分值为15分。 考纲下载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 点和实验依据(Ⅰ) 2.阿伏加德罗常数(Ⅰ) 3.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 统计分布(Ⅰ) 4.温度、内能(Ⅰ) 5.固体的微观结构、晶 体和非晶体(Ⅰ) 6.液晶的微观结构(Ⅰ) 7.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Ⅰ) 8.气体实验定律(Ⅱ) 9.理想气体(Ⅰ) 10.饱和蒸汽、未饱和蒸 汽和饱和蒸汽压(Ⅰ) 11.相对湿度(Ⅰ) 12.热力学第一定律(Ⅰ) 13.能量守恒定律(Ⅰ) 14.热力学第二定律(Ⅰ) 15.单位制:中学物理中 考 纲 解 读 1.本部分考点内容的要求基本上 是Ⅰ级,即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 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 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 况下的应用。题型多为选择题和 填空题。 2.高考热学命题的重点内容有: (1)分子动理论要点,分子力、分 子大小、质量、数目估算;(2)内 能的变化及改变内能的物理过 程、气体压强的决定因素以及气 体压强的计算;(3)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和用图象表示气体状态的变 化;(4)热现象实验与探索过程的 方法。 3.近两年来热学考题中还涌现出 了许多对热现象的自主学习和创 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题,多以 科技前沿、社会热点及与生产生 活联系的问题为背景来考查热学

涉及的国际单位制的基 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单位和其他单位,例如 摄氏度、标准大气压(Ⅰ)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 的大小 说明:1.知道国际单位制 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2.要求会正确使用温度 计。 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主干梳理对点激活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Ⅰ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0110-10 m; 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 kg; ③测量方法:油膜法。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 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 A026.02×1023 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理量与微观物理量的桥梁。 2.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 03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实质:不是外界作用引起的,也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而是由物质分子的04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2)布朗运动 05无规则运动。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选修性必修第三册全册教案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及其分析,知道什么是扩散现象,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分别是什么关系。 2.通过实验,观察什么是布朗运动,通过分析、推理,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3.通过对比,归纳扩散现象、布朗运动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5.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概念及课本中关键词句、图片细节的观察、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会研读教材,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布朗运动的实验、观察及成因的分析、推理,体会并归纳其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3.在对所设情景及实验的观察、分析中和“情景+问题”的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物理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2.通过科学家们对布朗运动成因的研究历程的介绍,培养相应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教学过程】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演示】幻灯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结构照片。 由于碳原子被放大了几亿倍后才被观察到,表明分子是很小的。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我们认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或者离子。但是,在研究物体的热运动性质和规律时,不必区分它们在化学变化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我们知道,1mo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个。这足以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人们用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分子,就是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 直至1982年,人们研制了能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观察到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演示】将一个装有无色空气的广口瓶倒扣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上,抽去中间玻璃板,过一段时间发现,上面瓶中气体变成了淡红棕色,下面气体的颜色变浅了,最后上下两瓶气体颜色一致。 (1)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随温度的升高而日趋明显。 【演示】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可观察到热水很快变成红色,而冷水变成红色稍慢。 (3)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发生。 (4)扩散现象直接说明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扩散现象的应用: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在半导体材料中掺入一些其他元素来制造各种元件等。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全章教案人教版

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和物体的内能全章教案 §11-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 (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的估算能力,会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固体和液体分子的质量、分子的体积(或直径)、分子数等微观量。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物质分子是球形体的模型,是为了简化计算,突出主要因素的理想化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有两个,其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其二是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2.尽管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物理课上还不能给学生展现出分子的真实形状和分子的外观。这给讲授分子的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更突出了运用估算方法和建立理想模型方法研究固体、液体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0),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教学过程】 (一)热学内容简介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能的转化和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过程 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 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1×10-10m和9×10-10m,数量级都是10-10m。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_3

第1讲分子动理论内能 考点1 微观量的估算 1.分子的两种模型 (1)球体模型直径d=36V π .(常用于固体和液体) (2)立方体模型边长d=3 V0.(常用于气体) 对于气体分子,d=3 V0的值并非气体分子的大小,而是两个相邻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 均距离. 2.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关的宏观量和微观量的计算方法 (1)宏观物理量:物体的质量m,体积V,密度ρ,摩尔质量M mol,摩尔体积V mol. (2)微观物理量:分子的质量m0,分子的体积V0,分子直径d. (3)宏观量、微观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多选)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ρ(单位为kg/m 3 ),摩尔质量为M (单位为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已知1克拉=0.2克,则( ACE ) A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2aN A M B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aN A M C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36M ×10-3 N A ρπ(单位为m) D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6M N A ρπ (单位为m) E .每个钻石分子的质量为M N A 解析:a 克拉钻石的摩尔数为 0.2a M ,则所含分子数为0.2a M N A ,A 正确,B 错误;每个钻石 分子的体积为M ×10-3ρN A =16πd 3 ,则其直径为36M ×10-3 N A ρπ(m),C 正确,D 错误;每个钻石分子 质量为M N A ,E 正确. 2.很多轿车为了改善夜间行驶时的照明问题,在车灯的设计上选择了氙气灯,因为氙气灯灯光的亮度是普通灯灯光亮度的3倍,但是耗电量仅是普通灯的一半,氙气灯使用寿命则是普通灯的5倍,很多车主会选择含有氙气灯的汽车.若氙气充入灯头后的容积V =1.6 L ,氙气密度ρ=6.0 kg/m 3 ,氙气摩尔质量M =0.131 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1023 mol -1 .试估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灯头中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 ; (2)灯头中氙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解析:(1)设氙气的物质的量为n , 则n = ρV M ,氙气分子的总个数N =ρV M N A ≈4×1022 个. (2)每个分子所占的空间为V 0=V N 设分子间平均距离为a ,则有V 0=a 3 ,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第一讲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案3物理教案

第一讲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目标定位]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知道分子的简化模型,即球形模型或立方体模型,知道分子直径的数量级.3.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记住它的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会用这个常数进行有关的计算和估算. 一、分子的大小 1.分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除了一些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外,多数分子尺寸的数量级为10-10 m.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1mol 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用符号N A 表示. 2.数值:阿伏加德罗常数通常取N A =6.02×1023 mol -1 ,粗略计算中可取N A =6.0×1023 mol -1 . 3.意义: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重要的常数,它是联系微观量和宏观量的桥梁,阿伏加德罗常数把物体的体积V 、摩尔体积V m 、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物质的密度ρ等宏观物理量和分子体积V 0、分子直径d 、分子质量m 0等微观物理量都联系起来了. 一、分子的两种模型 1.球体模型 对固体和液体,分子间距比较小,可以认为分子是一个一个紧挨着的球. 设分子的体积为V ,由V =43π⎝ ⎛⎭⎪⎫d 23 ,可得分子直径d =36V π. 2.立方体模型 图1 由于气体分子间距比较大,是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此时常把分子占据的空间视为立方体,认为分子处于立方体的中心(如图1所示),从而计算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a =3 V . 例1 现在已经有能放大数亿倍的非光学显微镜(如电子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等),使得人们观察某些物质内的分子排列成为可能.如图2所示是放大倍数为3×107 倍的电子显微镜拍摄的二硫化铁晶体的照片.据图可以粗略地测出二硫化铁分子体积的数量级为m 3 ,(照片下方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的照片情况) 图2 答案 10 -29 解析 由题图可知,将每个二硫化铁分子看做一个立方体,四个小立方体并排边长之和为4d ′=4cm ,所以平均每个小立方体的边长d ′=1cm.又因为题图是将实际大小放大了3×10 7

高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内能学案

分子动理论内能 一知识要点: (一)分子动理论 (二)温度 (三)内能 具体内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Ⅰ 2.阿伏加德罗常数Ⅰ 3.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Ⅰ 4.温度、内能Ⅰ 二考点突破 考点一对分子动理论的考查 考点二温度温标和内能 命题分析及预测:本专题中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定律及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仍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以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 基础知识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的大小 分子(视为球体模型)的直径:数量级为① m。 分子的质量:数量级为10-26 kg。 测量分子直径的方法:油膜法。 (2)阿伏加德罗常数 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通常可取N A=② mol-1 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温度③ ,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

④ ,温度⑤ ,布朗运动越显著。 3.分子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 ⑥ ,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 二、温度 1.温度:两个系统处于热平衡时,它们具有某个共同的热学性质,我们把表征这一“共同的热学性质”的物理量定义为温度。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⑦。 2.两种温标: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关系为T=⑧。 三、内能 1.分子的动能 (1)分子动能是⑨所具有的动能。 (2)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的平均值, ⑩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 2.分子的势能 (1)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具有由它们的  决定的能,即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的影响因素 微观上:分子势能的大小是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 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 学案(知识点详解及配套习题)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 1 - 2. 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 - 10 - 3. 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 - 17 - 章末复习提高................................................................................................................... - 35 -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把组成物体的微粒统称为分子。 2.1 mo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个。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 (1)扩散:不同的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由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3)发生环境:物质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时,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4)意义:证明了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5)规律: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2.布朗运动 (1)概念:把悬浮微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作布朗运动。 (2)产生的原因:大量液体(气体)分子对悬浮微粒撞击的不平衡造成的。 (3)布朗运动的特点:永不停息、无规则。 (4)影响因素: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5)意义: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3.热运动 (1)定义: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宏观表现: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 (3)特点 ①永不停息; ②运动无规则;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内能》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内能》 内能 目标导航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2)知道什么是分子的势能;知道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势能就发生变化;知道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 (4)能够区别内能和机械能。 诱思导学 1.分子动能 (1)分子平均动能 做热运动的分子,都具有动能,这就是分子动能。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若想研究单个分子的动能是非常困难、也是没有必要的。热现象研究的是大量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所以,重要的不是系统中某个分子的动能大小,而是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即分子平均动能。 (2)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说明:①温度是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宏观表现,含有统计的意义,对于个别分子,温度是没有意义的。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由温度高低决定: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温度降低,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不是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可能有个别的分子动能反而减小。 ②分子的平均动能大小只由温度决定,与物质的种类无关。也就是说,只要处于同一温度下,任何物质分子做热运动的平均动能都相同。由于不同物质分子的质量不尽相同,因此,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大小也不相同。 2.分子势能 (1)分子势能 由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有分子间的相互位置决定。分子势能的变化非常类似于长度变化的弹簧中的弹性势能的变化。 (2)影响份子势能大小的身分 份子势能的大小与份子间的距离有关,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份子势能的变化与份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份子力做正功还是负功有关。具体情况如下: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对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进一步地理解,并能熟练应用本章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2.能力目标 在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物理方法教育目标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复习重点: 对物理概念的深刻含义、对物理概念的综合性运用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学案导学 教具 投影片,学案 教学过程 一、本章知识点概括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分子动理论中学过的知识点。 [教师]用多媒体逐条画出显示学生总结的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 m.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S V d ,V 是油酸体积,S 是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2〕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为10-26 kg 〔3〕伏加德罗常数:1 mol 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的测量值

N×1023 mol-1。 2.分子的热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体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花粉颗粒的永不停息的无规那么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通常所说的分子力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那么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 r=r 时,F引=F斥,F=0 r<r 时,F引<F斥,分子力F为斥力 r>r 时,F引>F斥,分子力F为引力 r>10r 时,F引=F斥=0,F=0 [投影]例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斥力f斥,又有引力f引,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分子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小,f斥越大 B.分子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大,f斥越大 C.当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 D.当分子间距离由r0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分子力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解答本例题 [教师分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之间的距离关系如以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分子间距离的变化与分子力的变化的关系为:分 子间的f引和f斥均随分子间的距离减小而增大。所以A选项错 误。 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由图所示可知,当分子间 距离由r0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分子力是先增大后减小,当分子间 距离由r0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分子力逐渐增大。故此题BCD正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第7章+5 内能+教案+Word版含解析

内能 南皮一中刘本才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 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 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因此,教学中 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 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 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 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 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 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 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分子的动能温度 二、1.分子动能:组成物体的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三、2.平均动能:物体里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四、3.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 的平均动能越大. 分析讨论:分子势能与分子距离之间的关系

F 斥 F 引F 分F r 00r (2)F 引、F 斥随r 增大而减小, 但 F 斥 减小更快 结论: (1)当分子间的距离r >r 0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 大而增大。 (2)当分子间的距离r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第五节《内能》学案

《内能》学习任务单

【重点探究】 一、分子动能 (1)为什么研究分子动能的时候主要关心大量分子的平均动能? (2)物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吗? (3)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其分子的平均动能也越大吗? 1.单个分子的动能 (1)定义:组成物体的每个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因此每个分子都具有动能. (2)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在某时刻物体内部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一,就是同一个分子,在不同时刻的动能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单个分子的动能没有意义.2.分子的平均动能 (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2)决定因素: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个别分子的动能可能减小或不变,但总体上所有分子的动能之和一定是增加的. 3.物体内分子的总动能 物体内分子运动的总动能是指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总和,它等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分子数的乘积.物体内分子的总动能与物体的温度和所含分子总数有关. 例1(多选)当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和温度都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 B.氢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大于氧气分子的平均速率 C.两种气体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相等 D.两种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相等 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一般不同,所以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但平均速率一般不同. 二、分子势能

(1)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分子力做功对应什么形式的能量变化呢? (2)若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力做什么功?分子势能如何变化?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力做什么功?分子势能如何变化? (3)若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力做功情况以及分子势能的变化情况又如何呢? 1.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分子间距离r=r0r>r0,r增大r<r0,r减小 分子力等于零表现为引力表现为斥力 分子力做功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力做负功 分子势能最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 大 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 大 分子势能与分子间的距离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2.分子势能的特点 由分子间的相互位置决定,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分子势能是标量,正、负表示的是大小,具体的值与零势能点的选取有关. 3.分子势能的影响因素 (1)宏观上:分子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2)微观上:分子势能跟分子间距离r有关,分子势能与r的关系不是单调变化的.例2A、B两分子的距离等于分子直径的10倍,若将B分子向A分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的过程中,关于分子力做功及分子势能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力始终对B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 B.分子力先对B做正功,而后B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B分子先克服分子力做功,而后分子力对B做正功,分子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1)

分子动理论 【学习目标】 1.扩散现象是由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2.知道布朗运动及产生原因。 3.知道热运动即决定其激烈程度的因素。 4.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5.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其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要点梳理】 要点一、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 1.扩散现象 物理学中把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墨水不断地扩散到清水中,这就是扩散现象. 概念:扩散现象是指当两种物质相接触时,物质分子可以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例如:香水的香味可以传得较远,叉如堆在墙角的煤可以深入到泥土中去.要点诠释: (1)物质处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均能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气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最显著;常温下处于固态时扩散现象不明显. (2)在两种物质一定的前提下,扩散现象发生的显著程度与物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显著.这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剧烈.(3)扩散现象发生的显著程度还受到“已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的限制,

当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较低时,扩散现象较为显著;当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较高时,扩散现象发生得就较缓慢.扩散现象具有方向性. (4)扩散现象的本质是分子热运动的直观体现. 2.布朗运动 (1)定义:人们把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要点诠释: ①布朗运动是悬浮的固体微粒运动,不是单个分子的运动,但是布朗运动证实了周围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②固体微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图示并非固体微粒的运动轨迹,而是每隔30s微粒位置的连线. ③任何固体微粒悬浮在液体内,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做布朗运动. (2)对布朗运动的理解 布朗运动是大量液体分子对固体微粒撞击的集体行为的结果,个别分子对固体微粒的碰撞不会产生布朗运动,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有:微粒的大小和液体温度的高低.对布朗运动的产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①布朗运动是由于液体分子对微粒的撞击不平衡而产生的. ②用分子撞击理论对布朗运动现象进行解释. ③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