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

一、病源治疗:

牙(冠)周炎冲洗,尖周炎开髓,涎腺炎导管冲洗

二、敷药:

面部疖痈鱼石脂软膏或中药拔毒膏外敷、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涎腺炎六合丹、金黄散等外敷

三、理疗:

急性炎症早期热敷、超短波、红外线

四、建立引流

一)引流指征

1.牙源性感染3-4天或腺源性感染5-7天,全身反应及局部病情加重

2.扪及波动感或深部感染出现凹陷性水肿

3.B超显示或穿刺抽得脓液

4.原切口闭合及引流不畅

5.多数牙伸长且龈沟溢脓

6.腐败坏死性感染

二)引流方法

•穿刺抽脓+药物灌注冲洗(单点、多点)

•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单管、多管、贯通)

•切开引流(口内、口外)

•拆线引流(医源性术后)

•拔牙引流(急性上颌骨骨髓炎)

三)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

四)切口部位——口内

•上唇基部间隙感染——上唇沟(切牙区)

•眶下间隙感染——上唇沟(尖牙区)*

•急性上颌骨骨髓炎:牙槽窝、上唇沟、硬腭区

•颞下间隙感染——上颊沟上颌结节外侧

•翼颌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外侧

•颊间隙感染——牙合线与下颊沟间

•舌下间隙感染——颌舌沟舌下皱襞外侧

•咽旁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内侧

•扁桃体周围脓肿——舌腭弓

五)切口部位——口外

•颏下间隙感染——颏下

•颞间隙感染——颞部放射状

•嚼肌(翼颌)间隙感染——绕下颌角后2cm

•颌下(颊、咽旁)间隙感染——下颌缘下2cm •广泛性口底蜂窝织炎——下颌缘下2cm “╩”形

六)切开引流要求及注意事项

•切口应于脓肿最低处

•尽量与皮纹一致,力求隐蔽

•切口大小应以足够引流为度,不宜过长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即以血管钳钝性分离至脓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知名血管及涎腺导管等

五、局部治疗的注意事项

面部疖痈严禁局部挤压、挑刺,初期可用2%-3%碘酊涂于患处,每日2-3次。脓肿形成后令其自然排出脓液,不做任何扩创引流及挤压,而用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

口咽区手术备吸引器

咽旁引流选口外切口相对安全

来源:齿道摘编自网络

口腔颌面部感染 整理 笔记

5 口腔颌面感染的治疗: 进行切开引流术时应注意: ①切口部位应在脓肿低位,有利于引流通畅; ②尽可能在日内引流,必须在面部作切口引流者,应顺着皮纹方向或在面部比较隐蔽处作切口,愈合后瘫痕不明显,如发际内,颌下区、耳屏前或耳后区等部位; ③同时注意避开重要解剖结构,勿损伤面神经、知名动静脉、腮腺导管和颌下腺导管,避免造成大出血、面瘫、涎疹等并发症;④切口长度应视脓肿大小、深浅和部位而定,原则上不超过脓肿边界以外,切口内外径应等大,才有利于引流通畅; ⑤手术操作应准确、快速、轻柔,忌挤压,一般病员均可在局麻下手术,表浅脓肿也可用表面麻醉,用尖刀刺破后,再向两侧扩大切口以利引流;深部脓肿应作穿刺;;若为多间隙感染,逐个分离脓腔,置人引流管进行贯穿引流;颌周间隙脓肿引流,应将部分肌肉附着处切断,以便引流通畅,同时探查骨面是否粗糙,有无死骨形成,牙源性感染应切开相应区域的骨膜,才能达到彻底引流; ⑥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引流,口外切开浅层脓肿用橡皮条引流,深部脓肿用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引流。术后每日根据引流脓液的多少,确定换药次数,脓多勤换,脓少少换。脓肿缩小变浅、无分泌物时,则停放引流物,用油纱布保护创口,促进愈合。 3、口腔颌面部感染全身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发全身中毒症状时,应在局部处理的同时,全身给予支持治疗,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 治疗中选择有效的抗生素非常重要。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上应根据抗菌谱选择针对性的药物。 临床上一般先根据诊断、感染来源、临床表现、脓液性状和脓液涂片革兰染色等,初步估计致病菌后选择抗菌药物,但对严重感染者,应在治疗前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定,作为治疗中药物调整的依据。6 智牙冠周炎(pericoronitis) 定义:智牙(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下颌智牙冠周炎多见。 主要发生在18~30岁智牙萌出期的青年人和伴有萌出不全阻生智牙的患者。 临表: 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 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病员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继续发展,局部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炎症侵及咀嚼肌时,引起肌的反射性痉挛,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 口腔不洁→口臭、舌苔变黄、患牙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全身表现: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疼、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体征: 多数见智牙萌出不全,低位阻生或被肿胀的龈瓣全部覆盖。 周围软组织及牙龈发红肿胀,龈瓣边缘糜烂有明显触痛或可从龈袋内压出脓液。 严重者,炎症肿胀波及腭舌弓和咽侧壁,伴明显的开口困难。化脓性炎症局限后,形成冠周脓肿,可自行破溃。 相邻第二磨牙可有“叩击痛”。 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颈部可致“龋蚀”。 患侧下颌下淋巴结肿胀、压痛。 冠周炎症直接蔓延或由淋巴管扩散,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的感染: 1、向磨牙后区扩散→骨膜下脓肿→脓肿向外穿破,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间的薄弱处发生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形成经久不愈的面颊瘘。 2、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在相当于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粘膜转折处的骨膜下形成脓肿或破溃成瘘。 3、沿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扩散→分别引起咬肌间隙或翼下颌间隙感染。此外,亦可导致颊间隙、下颌下间隙、口底间隙、咽旁间隙感染或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发生。 8 1、眶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 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其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间隙中有从眶下孔穿出之眶下神 经、血管以及眶下淋巴结。 此外尚有走行于肌间的内眦动脉、 面静脉及其与眼静脉、眶下静脉、面 深静脉的交通支。 1.感染来源 眶下间隙感染多来自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或上颌切牙的根尖化脓性炎症或牙槽脓肿。 此外,可因上颌骨骨髓炎的脓液穿破骨膜, 或上唇底部与鼻侧的化脓性炎症扩散至眶下间隙。 2.临床特点 眶下区肿胀,常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 肿胀区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 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龈颊沟处常有明显肿胀、压痛,极易扪及波动。少数可由此自行穿破,有脓液溢出。 感染期由于肿胀及炎症激惹眶下神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 眶下间隙感染向上可向眶内直接扩散,形成眶内蜂窝组织炎,亦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向颅内扩散,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3.治疗 眶下间隙蜂窝组织炎阶段可从局部外敷中 药及针对感染病灶牙的处理着手; 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作切开引流术。 按低位引流原则常在口内上颌前牙及前磨 牙区口腔前庭黏膜转折处做切口,横行切开黏 骨膜达骨面,用血管钳向尖牙窝方向分离脓 肿,使脓液充分引流,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留 置橡皮引流条。 待炎症控制后应立即处理病灶牙。7 诊断: 病史,临床症状,检查 探诊:可触及未萌出或阻生的智牙牙冠。 X线: 鉴别诊断: 下颌智牙冠周炎合并面颊瘘或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龈瘘→第一磨牙炎症。 第二磨牙远中颈部深龋引起的根尖周炎。 第三磨牙区牙龈的恶性肿瘤。 治疗: 治疗原则: 急性期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的治疗为主。转入慢性期后,不可能萌出的阻生牙尽早拔除。 1、局部冲洗:生理盐水、1%~3%过氧化氢溶液、1:5000高锰酸钾液、0.1%氯已定(洗必泰)液等反复冲洗龈袋,至溢出液清亮为止→擦干局部→探针蘸2%碘酒、碘甘油、少量碘酚液入龈袋→每日1~3次,并用温热水、淡盐水等含潄剂漱口。 2、根据局部炎症及全身反应程度和有无并发症,选择抗菌药物及全身支持疗法。 3、切开引流术:龈瓣附近形成脓肿→及时切开并置引流条。 4、冠周龈瓣切开术:急性炎症消退后,对有足够萌出位置且牙位正常的,局麻下切除智牙牙周龈瓣,消除盲袋。 5、下颌智牙拔除术: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局部(对因和对症)治疗 一、病源治疗: 牙(冠)周炎冲洗,尖周炎开髓,涎腺炎导管冲洗 二、敷药: 面部疖痈鱼石脂软膏或中药拔毒膏外敷、3%高渗盐水纱布持续湿敷;面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涎腺炎六合丹、金黄散等外敷 三、理疗: 急性炎症早期热敷、超短波、红外线 四、建立引流 一)引流指征

1.牙源性感染3-4天或腺源性感染5-7天,全身反应及局部病情加重 2.扪及波动感或深部感染出现凹陷性水肿 3.B超显示或穿刺抽得脓液 4.原切口闭合及引流不畅 5.多数牙伸长且龈沟溢脓 6.腐败坏死性感染 二)引流方法 •穿刺抽脓+药物灌注冲洗(单点、多点) •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单管、多管、贯通) •切开引流(口内、口外) •拆线引流(医源性术后) •拔牙引流(急性上颌骨骨髓炎) 三)穿刺置管持续负压引流 四)切口部位——口内 •上唇基部间隙感染——上唇沟(切牙区)

•眶下间隙感染——上唇沟(尖牙区)* •急性上颌骨骨髓炎:牙槽窝、上唇沟、硬腭区 •颞下间隙感染——上颊沟上颌结节外侧 •翼颌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外侧 •颊间隙感染——牙合线与下颊沟间 •舌下间隙感染——颌舌沟舌下皱襞外侧 •咽旁间隙感染——翼下颌皱襞内侧 •扁桃体周围脓肿——舌腭弓 五)切口部位——口外 •颏下间隙感染——颏下 •颞间隙感染——颞部放射状 •嚼肌(翼颌)间隙感染——绕下颌角后2cm •颌下(颊、咽旁)间隙感染——下颌缘下2cm •广泛性口底蜂窝织炎——下颌缘下2cm “╩”形 六)切开引流要求及注意事项 •切口应于脓肿最低处 •尽量与皮纹一致,力求隐蔽 •切口大小应以足够引流为度,不宜过长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即以血管钳钝性分离至脓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知名血管及涎腺导管等

口腔学笔记 总结5: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颌面部感染概论 一、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 颌面部感染的特点:牙源性感染居多、混合性感染为主,潜在间隙多易扩散、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 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生态环境复杂 潜在筋膜间隙 鼻唇静脉血管常无瓣膜 毛囊、皮脂腺、汗腺 血液、淋巴循环丰富 牙源性感染 二、危险三角区 位置 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特点 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细菌容易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进入颅内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四、感染途径 牙源性 腺源性 血源性 损伤性 医源性 五、病原菌 1.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2.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 3.混合性:需氧菌+ 厌氧菌,最多见(60%) 4.特异性:结核杆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霉菌等 六、临床表现 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 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 牙源性或腺源性 急性: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性浸润块、瘘管、长期排脓、死骨 全身表现 七、诊断 1. 病史、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热、痛 淋巴结肿大 功能障碍:开口受限、吞咽困难 瘘管形成→长期排脓 全身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升高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 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3. 辅助检查 波动实验(浅部脓肿) 穿刺抽脓(深部脓肿) X线检查 超声检查 活检 八、治疗 1. 局部治疗 局部制动、严禁挤压 外敷中草药 脓肿切开引流 处理原发病灶,死骨摘除或刮治 2. 全身治疗 抗生素治疗(经验用药、个性化用药) 全身支持疗法 基础疾病治疗(糖尿病等) 切开引流 【目的】排脓减毒,减轻肿痛,防止扩散 【指征】 波动感或穿刺有脓 肿胀明显、压痛局限 全身中毒症状重 脓肿引流不畅 多间隙感染 【技术要点】 位置:最低位,顺着皮纹或隐蔽处 长度:不超过脓肿边界 建立引流: 九、严重并发症 颅内感染 败血症/脓毒血症 眶周蜂窝织炎 急性会厌炎 (二)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of Wisdom Tooth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部感染 知识内容细讲 概论 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 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 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 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危险三角

2.感染途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 2)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 4.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 目的: 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 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 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 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 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 病因:盲袋 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智牙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 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患者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当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反射性痛。当炎症遍及咀嚼肌时,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由于口腔不洁,表现为口臭,舌苔变厚,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及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有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慢性冠周炎在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仅局部有轻度压痛、不适。

口腔颌面外科学整理

口腔颌面外科学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部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麻醉Anesthesia :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 :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确切的含义是局部无痛,即除痛觉消失外,其他感觉如触压、温度觉等依然存在;病人仍保持清醒的意识。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可逆性全身痛觉和意识消失,同时存在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肌松弛的一种状态。 阻生牙Impacted teeth :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阻碍而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esthesia)是将局麻药液注入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阻滞麻醉(block anesthesia)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人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干槽症(dry socket)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牙槽骨臂壁的骨炎或轻微的局限性骨髓炎,干槽症的诊断标准为:拔牙2~3d后剧烈疼痛,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腐臭味强烈,干槽症的治疗原则是通过彻底的清创及隔离外界对牙槽窝的刺激,以达到迅速止痛,缓解病人痛苦,促进愈合目的。 Implant 种植体:牙种植体指为了支持义齿修复的上部结构,用外科手段在上颌或下颌颌骨内植入人工材料设计的装置。按植入部位分为骨内种植体、骨膜下种植体、牙内骨内种植体及粘膜内种植体。 Pericoronitis 智牙冠周炎:智牙(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多见。 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 153 Ludwig’s angina 口底蜂窝织炎/口底多间隙感染:口底各间隙相互连通,一个间隙感染很容易向各间隙蔓延引起广泛的蜂窝织炎。口底多间隙感染一般指双侧下颌下、舌下及刻下间隙同时受累。其感染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化脓性口底蜂窝织炎;也可能是厌氧菌或腐败坏死性细菌为主引起的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后者又称为路德维希咽峡炎。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155颌骨骨髓炎:包括骨膜、骨密质合骨髓以及骨髓腔内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成分发生的炎症过程。 肿瘤(tumor)是人体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致病因素长时间的作用,使细胞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产生突变,导致细胞的生长好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疾病。 舍格伦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环,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限于外分泌腺的本身者,称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 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jaws155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多由牙槽脓肿、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而来,其次为因粉碎性骨折或火器伤等开放性损伤引起骨创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 Radioactive osteomyelitis of jaws164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肿瘤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引发放射性颌骨坏死,继发感染而形成骨髓炎。 Furuncle 168疖:引起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机型化脓性炎症,其病变局限于皮肤浅层组织。Carbuncle 168痈: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波及皮肤深层,毛囊间组织时,可顺筋膜浅面扩散波及皮下脂肪层,造成较大范围的炎性浸润或组织坏死。Debridement 189清创术:对局部外科伤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是预防创口感染和促进组织愈合的基本方法。6-8小时内进行,步骤包括:冲洗创口,清理创口和缝合

《口腔颌面外科学》笔记(下)

Chapter1口腔颌面部损伤 多处伤:在该部位的多个损伤,如多个软组织创口、下颌骨两处以上骨折 多发伤:除口腔颌面部损伤以外,还存在颅脑损伤、胸腹伤或四肢上等。 复合伤:两种以上的原因致伤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在创伤时的利弊。出血多易形成血肿;组织水肿反应快而重。口底损伤时可影响呼吸道畅通,甚至引起窒息。另一方面,组织抗感染能力与再生修复能力较强,创口易于愈合。 2、牙在损伤时的利与弊。容易造成二次弹片伤,并讲牙附着的细菌带入。颌骨骨折线上龋坏牙可导致骨端感染,影响骨折愈合。牙列的移位或咬合关系的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重要体征之一,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是治疗颌骨骨折的重要指标。 3、易并发颅脑损伤 4、有时伴有颈部伤可能在晚期形成颈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5、易发生窒息 6、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7、易发生感染清创处理时应尽早关闭与这些窦腔相同的创口,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8、可伴有其他解剖结构的损伤 9、面部畸形 急救 防止窒息 窒息(asphyxia)可分为阻塞性窒息和吸入性窒息 阻塞性窒息(obstructive asphyxia) 1、异物阻塞咽喉部 2、组织移位 3、肿胀与血肿 吸入性窒息(inspiratory asphyxia) 前驱症状为:伤员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和呼吸困难 严重时出现三凹(锁骨上窝、胸骨上窝与肋间隙)随之发生脉搏减弱、加快、血压下降和瞳孔散大等危象。 急救处理 阻塞性窒息:1、及时清除口、鼻腔和咽喉部异物2、将后坠的舌牵出3、悬吊下坠的上颌骨骨块4、插入通气导管保持呼吸道畅通 吸入性窒息:立即行快速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进入下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和其他异物,解除窒息。 止血 一、压迫止血(1、指压止血法2、包扎止血法3、填塞止血法)二、接扎止血(口腔颌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和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考虑结扎颈外动脉)三、药物止血 抗休克 主要为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早期表现为:轻度烦躁、口渴、呼吸浅快、心率加快、皮肤苍白。 创伤性休克的处理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 失血性休克以补充有效血容量,彻底消除出血原因 伴发颅脑损伤 颌面部损伤最常见并发症为颅脑损伤(40%)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感染(总结重点)

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1)口腔、鼻腔、鼻窦、毛囊、汗腺、皮脂腺——细菌滋生与繁殖的场所 2)牙源性感染——发病率较高 3)颌面部筋膜间隙和表情肌及唇部的生理性运动——感染扩散 4)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抗感染能力比较强;鼻唇部静脉常无瓣膜——感染颅内扩散;5)面部丰富的淋巴结——区域性淋巴结炎 【感染途径】: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 【临床表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粘稠脓液;链球菌为淡黄或淡红色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绿脓杆菌脓液为翠绿色、酸臭、稍粘稠;混合感染脓液则为灰白、灰褐色,腐臭;放线菌脓液中可有黄色硫磺颗粒;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的局部皮肤弥漫性水肿,呈紫红色或灰白色,无弹性,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由于组织间隙有气体产生可触及捻发音。【治疗】: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度,避免不良刺激 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和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抗生素的应用 二、★脓肿切开引流的目的、指征及要求 ■目的——排脓、减张、避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扩散 ■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或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抽出者 2)口腔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同时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3)颌周蜂窝织炎,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者 4)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1)切开部位应在脓肿最低处。2)切口瘢痕隐蔽,皮纹一致。3)切至黏膜下或皮下。 4)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 三、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最常见。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局部组织的感染,可 由牙齿感染、口腔手术后感染、外伤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颌 面部软组织坏死、颌骨感染、颞下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本文旨在回顾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并提供一些临 床参考。 一、治疗方法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 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抗生素的治疗一般需持续7-10天,严重感染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口服或静脉注射消炎止痛药、退烧药、以及局部外用消炎药等也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引起的脓肿,可以采用脓肿穿刺引流或者手术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常需要 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包括局部清创、引流术、甚至颌面部软组织的切除术。 二、治疗效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感染部 位和感染病因等。下面将对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简要回顾性分析。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在轻度和中度感染的患者中, 经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在3-5天内明显缓解,2 周内基本痊愈。一些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患者服药纪律好,不能擅自停药,以免感染反复或者导致 耐药菌株的产生。 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合并有颌骨感染、颏下腺炎等情况,手术治 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手术通过清创、引流和切除坏死组织等方式,可快速有效地控制感 染病灶,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一些研究显示,手术治疗对于口腔颌面部间 隙感染的治愈率也较高,通常在90%以上。

口腔颌面部炎症临床分析及综合处理

口腔颌面部炎症临床分析及综合处理 【摘要】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炎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6例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多发于儿童与青年人,以颊间隙感染和牙源性感染为多主,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应根据其临床特点,采取全身抗炎治疗、支持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的综合处理。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炎症;多间隙感染;临床分析;综合处理 口腔颌面部炎症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指颌骨周围软组织化脓性炎症,主要包括颊间隙感染和牙源性感染,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感染进一步扩散易引起严重并发症[1]。现将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至2009年收治的76例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7~59岁,平均37.2岁。其中8~28岁构成比最高,占患者总数的47.4%;病程9~43 d,平均19 d;患者多以颊面部间隙感染者居多,共37例(18.7%),其他依次为眶下间隙感染16例(21.1%),嚼肌间隙感染12例(15.8%),颌下间隙感染8例(10.5%),口底感染3例(3.9%)。病因为牙源性感染43例(56.6%)、损伤性感染13例(17.1%)、腺源性感染10例(13.2%)、医源性感染6例(7.8%)、血源性感染6例(5.3%)。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综合治疗,根据抗菌药物及人体的敏感性,以选用针对性抗生素为主,同时加强支持疗法,调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2.1 抗生素治疗一般病例青霉素及甲哨唑,严重病例用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的则联合用药。 1.2.2 脓肿切开引流术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在2 h内行内外切引流术,术后进行彻底清创、引流处理后,用3%双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最后用庆大霉素8万U加0.9%生盐水30 ml再反复冲洗,置碘仿纱条、橡皮条、乳胶管等引流。 1.2.3 清除病灶对冠周炎和龋病引起者在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患牙。 1.2.4 全身支持疗法加强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增强全身抵抗力,高热患者用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物治疗。 1.3 检测项目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液、肝功能、痰及脓培养检查。

口腔颌面外科的相关知识

口腔颌面外科的相关知识 1.口腔颌面外科的治疗范围有哪些? 颌面外科主要包括牙及牙槽外科、修复前外科、颞下颌关节病、颌面损伤、唾液腺疾病、颌面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头颈部肿瘤外科,以及心电监护拔牙、口腔颌面部外伤、感染、肿瘤、颞下颌关节病、正颌外科、唇腭裂修复等。 2.一般拔牙使用哪些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的方法有三种: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目前口腔科拔牙临床使用较多的是浸润麻醉和阻滞麻醉. 3. 拔牙有哪些禁忌症和适应症? 拔牙禁忌症是相对的。主要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造血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肝炎、妊娠、月经期、急性炎症期、恶性肿瘤、长期抗凝药物治疗、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神经精神疾患等。病人在拔牙前应向医生仔细说明以往的病情。 拔牙适应症也是相对的。主要有严重龋坏、根尖周病、牙周病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某些隐裂牙、外伤牙、牙髓内吸收、埋伏牙、阻生牙、额外牙、融合牙及双生牙、滞留乳牙、错位牙、治疗需要、骨折累及的牙。4. 牙齿拔出后应该注意些什么? 拔牙后口内的纱布应该在一小时后吐掉;拔牙当日不要漱口或刷牙,以避免出血过多;拔牙后勿用手或其它物品触动伤口,不宜反复吸吮,以保护拔牙创内已凝结的血块;拔牙当日可进软食,食物不宜过热或有刺激性,避免用拔牙侧咀嚼;拔牙后如果有轻度出血或疼痛时,可在拔牙侧脸部冷敷;拔牙后如出血过多或其它意外,可随时到医院检查。 5. 人类为什么会发生智齿阻生? 形成牙阻生的原因很多,主要为颌骨发育不足,缺乏足够的间隙以容纳全部萌出牙。人类种系发生和演化过程中,随着食物种类的变化,带来咀嚼器官的退化,造成颌骨长度与牙列所需长度的不协调,导致智齿阻生。

口腔颌面外科总结

名词解释篇 1.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张口度:是以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为标准。 正常人张口度相当于自身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末节合拢时的宽度,平均约3.7cm。 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两横指,约2-2.5cm左右 中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仅可置一横指,约1-2.0cm左右 重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缘间距不足一横指,约1cm以内 完全张口受限:完全不能张口,也称牙关紧闭(如破伤风患者) 3.活组织检查:从病变部位去一块组织制成切片,通过适当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以确定病变的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的检查方法。 切取活组织检查:适用于表浅或有溃疡的肿瘤。 切除活组织检查:适用于皮肤粘膜完整,位于深部的可切除小型肿瘤或淋巴结。 冰冻活组织检查:需要新鲜标本,送检前不应进行固定。 4.麻醉:是指用药物或者非药物使得病人整个机体或者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已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者某些疼痛的治疗。 5.麻醉学:是研究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学科。 6.局部麻醉:是指用局部麻醉药物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或纤维的传导,从而使得该区域的疼痛消失。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手术、牙髓病的治疗、固定义齿修复的牙体预备等。 7.利多卡因:又称赛洛卡因,是口腔科临床应用最多的局麻药,局麻作用较普鲁卡因强,维持时间亦较长,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故亦可作表面麻醉。临床上主要以1:100000肾上腺素的1%-2%d的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有迅速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因而对于心律失常病人常作为首选。 8.阿替卡因:又称碧蓝麻,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较强,给药后2-3分钟出现麻醉效果,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阿替卡因牙髓麻醉时间60-70分钟,软组织麻醉时间可达3H。使用于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 9.冷冻麻醉:是指应用药物使得局部组织迅速散热,皮肤温度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临床常用氯乙烷。 10.表面麻醉:是指将麻醉剂涂布或者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得浅层组织痛觉消失。本法适用于表浅粘膜下的脓肿切开引流,拔除松动的乳牙或者恒牙,以及行气管插管时前的粘膜表面麻醉。 11.浸润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得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 12.阻滞麻醉: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或者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得被阻断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13.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产生可逆性的全身痛觉和意识消失,同时存在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松弛的一种状态。 14.镇静:通过药物作用使病人紧张情绪、恐惧心理得到改善或消除,达到精神放松,生命体征平稳,有利于配合诊疗的方法。 15.阻生牙:是指由于邻牙、骨、软组织的阻碍而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常见8及上3. 16.修复前外科:是指使得义齿获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有效地行使咀嚼功能的外科技术。

颌面部感染病例

病员:张××,性别:男,年龄:41岁,职业:农民 主诉:右面部肿胀流脓4月余 现病史:4个月前,右上大牙因疼痛而拔除,拔牙2小时后,右面部不慎被锄头柄碰伤,微痛,皮肤未溃破,也未流血。第二天右面部开始肿胀、热痛。10天以后在当地“乡社医院”作切开引流,放出少许脓液,肿胀并未减轻,反而加剧。又用中药外敷,肿胀开始消退,但未完全消失。1月后口内右上牙龈处开始流脓,右面部也出现了3个瘘孔向外排脓,入院20天前,右上唇开始麻木,感觉迟钝,患病以来全身情况好,食欲正常,既往体健。无特殊。家族史,既往史,略。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合作 T37℃P62次/分R18次/分BP118/76mmHg 胸部、腹部、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正常 颌面外科情况: 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该处有深达5cm探及软组织未达骨面,鼻尖、上唇偏向左侧,右上唇感觉迟钝,张口度正常,口腔卫生欠佳,765|缺失,8|叩痛+++,松动+,4-1|叩痛+-++,松动+-++,右上颌骨X 线片检查(华氏位及上颌骨正侧位咬合片)。 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右侧上颌窦边缘不清浑浊,右侧鼻腔较左侧狭窄。思考题: 请提出诊断及诊断依据,并提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意见。 答:1.诊断及诊断依据:(1)右侧眶下间隙感染诊断依据: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上起眶下缘、下至鼻翼,内起鼻梁,外至颧突处为红肿压痛。4-1|叩痛+-++,松动+-++ (2)右侧上颌慢性边缘性骨髓炎诊断依据:右侧眶下缘有病理骨折,靠内分有死骨形成,在眶下缘之颧部有0.3×0.2cm2大小透光度增加区,近颧部下部有0.5×0.4cm透光度增加区,故可判断为骨髓炎;眶下缘外侧有瘘管,深1cm,可探及骨面,颧部有一溃疡面约1.5×2.5cm2大小,有突起之肉芽组织,可知为边缘性骨髓炎,并且面部有3个瘘孔长期未愈,可知为慢性边缘性骨髓炎。 (3)右侧眶下缘病理性骨折诊断依据:右上颌X线片检查右侧眶下缘病理性骨折(4)右侧上颌窦炎诊断依据:右侧上颌窦边缘不清浑浊,右侧鼻腔较左侧狭窄 2.进一步检查:CT、MRI、细菌学培养、药敏试验 3.治疗意见:(1)药物治疗:根据临床表现,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同时注意全身必要的支持疗法。 (2)外科治疗:切开引流排脓,拔除病灶牙。死骨摘除及病灶清除术,切除瘘管,刮除脓性肉芽组织。上颌骨手术同时行上颌窦根治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炎性组织,术后应配合抗菌药物。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29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30例口腔颌 面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中经 局部治疗、手术治疗及全身治疗,均痊愈28例出院。结论:对口腔颌面部感染 在全身支持的基础上,重视局部处理,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负荷,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口腔颌合面感染;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42-02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包括牙齿周围组织感染, 如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根尖周围炎(牙槽脓肿)、干槽症(拔牙后感染)、急性牙周 脓肿等,以及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等;临床表现与细菌种类、毒力、数量及病人 的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力等有关。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口腔 颌面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 6个月~70岁,平均46岁。入院时临床表现为面部或颌下、颈部明显肿胀,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等。牙源性感染 24例,腺源性感染4例,医源性感染2例。 1.2 方法 1.2.1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度,避免不良刺激,特别 对面部疖、痈应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急性期局部外敷中草药可起到散淤、 消肿、止痛或促进炎症局限的作用;已有局限倾向时可以促使炎症消散或加速形 成脓肿及排脓。外敷药可选用中成药六合丹、抑阳散、金黄散等。 1.2.2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手术治疗包括脓肿切开排脓及清除病灶两 个方面。 1.2.2.1脓肿切开引流术炎性病灶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自溃而引流 不畅时,都应进行切开引流或扩大引流术。切开引流,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 排出体外,以达消炎解毒的目的。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如舌根部、口底间隙脓肿) [1]。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 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纵 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为达到按体位自然引流,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重力 低位,以使引流道短、通畅、容易维持。切口应尽量选择在愈合后瘢痕隐蔽的位置,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以能保证引流通畅为准则, 一般应首选经口内引流。颜面脓肿应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如 面神经、血管和涎腺导管等。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 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应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假通道,以保 证引流通畅[2]。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引流的建立:根据脓肿的位置、深浅、脓腔的大小,选用 不同的引流方法。一般口内用碘仿纱条或用橡皮片引流,口外脓肿可用盐水纱条 或橡皮片、乳胶管。每日更换敷料1~2次。脓腔大、范围广、脓液黏稠时,在 更换敷料时应同时选用1%~3%过氧化氢液、盐水或抗生素液冲洗。 1.2.2.2清除病灶口腔颌面部由牙源性感染引起的炎症治疗好转后,去除病

口腔颌面部感染

对于脓肿切开引流的指征正确的选项是()。 A.只有在出现颠簸感后才能切开引流 B.结核性淋奉承炎应早期切开 C.抗菌素治疗无效且中毒症状显然时应切开引流 D.少儿颌周多空隙感染即便影响呼吸也应尽量防止切开 E.局部压痛显然凹陷性水肿但穿刺无脓液时不该切开 以下眼睑、鼻旁区肿胀为主要表现的空隙感染为()。 A.眶下空隙 B.翼颌空隙 C.咬肌空隙 D.咽旁空隙 E.颞下空隙 智齿冠周炎治疗要点为()。 A.局部治疗 B.抗生素应用 C.浑身支持疗法 D.切开引流 E.龈瓣切除 患者男性 46 岁,口底多空隙感染,肿胀显然,可及捻发音及颠簸感,主诉呼吸困难,以下办理正确的选项是()。 A.加大抗生素剂量

B.局部 xx C.穿刺抽脓 D.宽泛切开引流 E.气管切开 慢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表现中正确的选项是()。A.常有浑身不一样程度的畏寒发热 B.常伴有头痛浑身不适 C.可发生食欲减退和大便秘结 D.常无显然症状,仅局部轻度压痛不适 E.常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白细胞比率上涨 对于颌面部空隙感染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颌面部空隙为潜伏的空隙 B.颌面部空隙感染为原发性感染 C.常有为牙源性和腺源性感染 D.以化脓性感染为主 E.感染沿神经血管扩散可惹起颅内并发症 用于冲刷智齿冠周炎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是()。A.0.05%~ 0.12% B.0.1%~ 0.3%

C.0.3%~ 0.5% D.1%~3% E.5%~10% 对于边沿性颌骨骨髓炎哪项是错误的()。 A.感染多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 B.主要损坏骨皮质 C.临床多系限制型 D.病变多位于下颌升支部 E.颌骨增生不显然,骨损坏严重 易造成严重 xx 受限的空隙感染为()。 A.眶下空隙 B.颌下空隙 C.咬肌空隙 D.舌下空隙 E.颏下空隙 对于口腔颌面部感染,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上呼吸道感染,可造成地区性淋奉承炎 B.成人较少儿更易发生腺源性感染 C.口腔颌面部感染可借备注循环扩散至周边空隙D.“危险三角区”的感染办理不妥可造成上呼吸道堵塞

医学高级职称正高《口腔颌面外科学》(题库)模拟试卷四

医学高级职称正高《口腔颌面外科学》(题库)模拟试卷四[多选题]1.下例属于简单功能矫治器的是 A(江南博哥).平面导板 B.斜面导板 C.上颌颊板 D.下颌颊板 E.唇挡 参考答案:ABE [多选题]2.下列属于自我控制牙菌斑的方法有 A.牙线的使用 B.牙签的使用 C.定期牙周洁治 D.刷牙 E.饭后漱口 参考答案:ABDE [多选题]3.齿科铸造的特点包括 A.可满足任何形式修复体要求 B.高精度 C.可满足各种金属加工 D.劳动强度低,工作效率高 E.节约能源 参考答案:ABCD [多选题]4.结合上皮描述正确的有 A.有角化层,无上皮钉突 B.无角化层,也无上皮钉突 C.比牙龈表面上皮快1倍 D.比牙龈表面上皮快2~3倍 E.结合上皮与牙面的连接方式是贴合 参考答案:BC [多选题]5.头面部外伤后,以下各项处理措施中,哪些是正确的 A.姿势引流 B.用消毒棉球填塞外耳道 C.耳鼻应经常消毒,保持干净 D.鼓励咳嗽和打喷嚏 E.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参考答案:ACE [多选题]6.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病原菌有 A.铜绿假单胞菌

B.结核杆菌 C.梅毒螺旋体 D.放线菌 E.厌氧菌 参考答案:BCD [多选题]7.有关牙齿化学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A.牙釉质中各成分分布均匀 B.牙骨质胶原以Ⅰ型胶原为主 C.牙本质胶原以Ⅲ型胶原为主 D.釉质的带状结构是有机物的集中区 E.牙本质胶原纤维表面有硫酸粘多糖,利于矿物盐的吸收 参考答案:BDE [多选题]8.以下关于嵌体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作蜡型的材料有铸造蜡、塑料蜡及自凝塑料 B.可采用直接法、间接法和间接直接法 C.双面嵌体铸道应安插在蜡型的牙尖处 D.蜡型表面粗糙 E.蜡型组织面清晰 参考答案:ABE [多选题]9.桥体与龈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A.接触面积适当 B.桥体龈端高度抛光 C.与粘膜良好接触,不紧压迫粘膜 D.桥体有足够的强度 E.悬空式桥体龈端与龈面保持一定的间隙,便于清洁 参考答案:ABCDE [多选题]10.以下哪项不是全冠印模的要求 A.边缘清晰 B.面清晰 C.鸦关系正确 D.无变形 E.边缘尽量伸展 参考答案:ABDE [多选题]11.浅龋临床表现的为 A.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 B.平滑面釉质呈白垩色点或斑 C.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 D.对化学性刺激有反应

口腔病例分析

第一节龋病 浅龋 (1)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接受外界的物理、化学刺激时也无明显反应。 (2)窝沟浅龋部位透出墨浸状,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或能卡住探针尖端。 (3)平滑面浅龋呈白垩色点或斑,或黄褐色斑点。 (4)邻面的平滑面龋早期不易察觉,用探针或牙线仔细检查,配合X线片可能作出早期诊断。 中龋 (1)患者对酸或甜食物较为敏感,冷、热饮食也可引起酸痛感觉,以冷刺激为明显,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2)深及牙本质浅层的龋洞,内有黄褐或深褐色的病变组织和食物残渣等。 (3)龋洞探诊质软,可有酸痛感或无明显的感觉。 (4)颈部牙本质龋的病变浅而宽,探痛症状较明显。 深龋 (1)患者遇冷、热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比中龋显著。引起疼痛以温度刺激为主,温度刺激入洞可引起疼痛。 (2)刺激除去后,疼痛立即消失。温度测试反应同对照牙。 (3)深及牙本质深层的龋洞,内有大量深褐色的病变组织和食物残渣等。 (4)龋洞内探诊质软,可有痛感。 猛性龋 猛性龋又名猖獗龋,是特殊类型的急性龋。 (1)短期内(6~12个月)多个牙、多个牙面,尤其在一般不发生龋的下颌前牙甚至是切端的部位均发生龋。 (2)见于患者唾液腺功能被破坏或障碍时,如头颈部放疗后出现的龋损增加或患口干症时,前者又称为放射性龋。

(3)可分别出现浅龋、中龋和深龋的症状或无明显自觉症状。 继发龋 (1)已有修复体的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 (2)可分别出现浅龋、中龋和深龋的症状。 (3)X线片见修复体周围或底部牙组织密度降低。 静止龋 (1)无明显自觉症状。 (2)或曾经有过中龋的症状,现无任何自觉症状。 (3)邻面龋呈浅碟状,轻度着色,表面光亮。 (4)探诊质地坚硬同正常组织。 再发龋 指原发龋损修复后在同一牙其他部位发生的龋损。 诊断 1.问诊 了解患牙遇冷、热、酸、甜刺激后有无不适感,或进食疼痛等。 2.视诊 观察牙表面有无色泽变化和形态缺损。 3.探诊 探查视诊所见的异常牙面或视线不易达到的隐蔽部位,了解龋洞深度、质地、范围,是否卡住探针,患者对探诊的反应如何。 4.X线检查 (1)邻面的浅龋不易发现,用探针或牙线仔细检查,配合X线照片可早期诊断。 (2)邻面龋、继发龋在X线片上显示透射影像。 (3)为了检查龋洞的深度及其与牙髓的关系,也可借助于X线检查。 鉴别诊断 浅龋应与釉质发育不全鉴别诊断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六章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冠周炎、常见间隙感染(咬肌间隙、颊间隙、颞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下颌下间隙)、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悉颜面部疖、痈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其并发症防治和舌下间隙、眶下间隙、颞下间隙和口底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3.了解颌面部间隙的解剖特点,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定义感染(infection)是微生物对宿主异常侵袭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类疾患,表现为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除由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外,大多数感染是由于宿主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平衡失调所致。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共性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使感染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其特殊性。 (2)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A.口腔颌面部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起始端,是细菌最常寄居的部位。易发生各种 感染。 B.口腔颌面颈部具有众多互相通连的潜在性筋膜间隙,感染易于扩散和蔓延。 C.颜面部血循丰富,加之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直接或间接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 感染可扩散至颅内。尤以两侧口角至鼻根联线内的三角区发生的感染,易循内眦静 脉扩散至颅内,而被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D.牙和牙周组织容易罹患病损,且与颌骨关系紧密。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特 有的感染。 E.面颈部有丰富的淋巴结,感染可循淋巴管引流途径扩散,导致区域性淋巴结炎。 F.口腔颌面部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等厌氧菌。以化脓性感染 为主,偶见特异性感染。 G.口腔颌面部为身体外露部位,易受各种损伤而继发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