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感染简介

口腔感染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什么是口腔感染

•4口腔感染的生理特点

•5口腔感染的病原菌

•6口腔感染的治疗

•7参考资料

1拼音

kǒu qiāng gǎn rǎn

2英文参考

Oral infection[英语词典]

3什么是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一般指口腔颌面部感染。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口腔科常见病。口腔颌面部[1]感染既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感染的共同性,又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使感染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其特殊性。感染(infection)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肌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4口腔感染的生理特点

1、口腔颌面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起始端,长期与外界相通,是人体的暴露部分,各种细菌在这些部位聚集、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感染。

2、牙齿生长于上、下颌骨内,龋病、牙髓炎和牙周病的病变若继续发展,可通过根尖和牙周组织使感染向颌骨和颌周蜂窝组织蔓延。牙源性感染[2]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3、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这些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较弱,感染可经此途径迅速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的血供丰富,感染可循血液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颜面部的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当静脉受到挤压或面部肌肉收缩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特别是内毗静脉和翼静脉丛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使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发生感染,易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和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故称此三角区为“危险三角”。面颈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结,口腔、颜面及上呼吸道的感染,可经淋巴管导致区域性淋巴结发炎,尤其是婴幼儿淋巴结发育不够完善,较易发牛腺源性感染。

5口腔感染的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化脓性细菌感染为主,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少见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所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偶见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及放线菌等感染也可见到。感染可以由一种致病菌引起,也可由多种细菌所引起,一与颌面部腔窦相通的感染常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棍合感染。感染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细菌的种类、数量和毒力一方面还取决于机体抵抗力、易感染性病人的年龄、营养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口腔感染的常见途径

1、牙源性感染,细菌通过病灶牙或牙周组织进人机体引起的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途径。

2、腺源性感染,细菌经过淋巴管侵犯区域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继而穿破淋巴结包膜扩散到周围间隙形成蜂窝织炎。多见于婴幼儿,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3、损伤性感染,由于外伤、黏膜破溃或拔牙创造成皮肤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破坏,细菌进人机体而引起感染。

4、血源性感染,机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口腔颌面部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多继发于全身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病情常表现得较严重。

5、医源性感染,在进行口腔内局部麻醉、外科手术、局部穿刺等创伤性操作时,由于消毒不严,将细菌带入机体内,而引起的感染。

6口腔感染的治疗

口腔感染可以使用漱口液,例如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复方替硝唑含漱液等,并且化脓性感染可以使用口服药物,或者选择静脉输液,例如头孢类,红霉素类等药物配合甲硝唑片,替硝唑片等。输液可以配合左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如果是牙源性感染,应该及时治疗牙体,避免反复发作。如果是腺体感染,需要彩超检查,确诊后采取相应手术治疗。

7参考资料

1.^ [1] 百度文库.口腔颌面部解剖.

2.^ [2] 搜狐.警惕!一颗坏牙可让人丧命,权威人士说这是牙源性感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02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原发于口腔粘膜的感染 ?继发于全身其它部位的感染 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HSV是双链DNA病毒 ?结构:核心、衣壳和包膜 ?20面体球形结构 ?分型:HSV-1及HSV-2 ?HSV-1:口腔黏膜、咽、口周皮肤、面部、腰以上皮肤黏膜及脑 ?HSV-2:腰以下皮肤黏膜及生殖器的感染 传染源 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病人及带病毒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接触而致,胎儿还可经产道感染。 流行病学 ?患病率高 ?性别差别不大 ?年龄:原发感染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本病在成人也不少见。 ?好发季节:冬春季多见 组织病理 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多核合胞体,巨细胞 ?上皮细胞胞浆水肿,产生气球样退变,并有显著的细胞间水肿,最后形成上皮内疱,也可形成上皮下疱。 ?细胞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细胞学的改变还包括受感染的细胞和正常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EM可见病毒颗粒。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primary herpetic stomatitis) 患病率高1/3 多数原发感染的症状并不明显,6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成人也不少见 前驱期:潜伏4-7天,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咽喉肿痛、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1-2天后口腔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出现症状。 好发前2/3(附着龈、上腭、硬腭) 鉴别:1、疱疹性咽颊炎(好发后1/3),2、RAU(不好发和咀嚼粘膜) 水疱期:任何部位都刻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尖大小,特别是E、4、5的上腭和龈缘处,不久破溃,形成浅表溃疡。舌苔白厚。

口腔院感

口腔诊疗感染控制的技术规范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珍 医院感染含义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含义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含义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消毒含义 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含义 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的真菌孢子。 为什么要学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意识淡薄,不重视消毒隔离工作。 为什么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口腔科器械是HBV 、HCV 、HIV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 我国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97.6%,口腔诊疗服务的需求量非常大。截至2015年底统计我国爱滋病死亡18.2万人,全球3670万人感染HIV。 广东省感染爱滋病病人,全国排名第5名。 增强认识 1、门诊病人易感因素多: (1)门诊病人量增加,交叉感染机会增加 (2)口腔病原微生物多:厌氧菌、条件致病菌、非条件致病菌等 (3)诊室结构特殊,易交叉感染:间隔后空气流通差 增强认识 2、口腔卫生宣教增加,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人们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增加 增强认识 3、医务人员感染机会多: (1)有创性诊疗操作:接触分泌物、血液 (2)诊疗环境高度空气污染:感染性气溶胶直径达1.5---2米,口腔诊室空气61.4%合格 增强认识 (3)接诊时间长:病人平均就诊29.6分钟(使用涡轮手机22分钟),疗程3---4次,医生日接诊14---18人次 (4)病人是否带菌或亚临床感染:CDC统计人群中HBV携带率7.18%、口腔医务人员为25.8% 增强认识 美国牙科协会报告:20%乙肝病毒者的唾液中可查出HBsAg阳性 有学者调查:HIV已在牙髓组织上见到,抽查医务人员未洗的手检测HBV阳性率达11.5%; 增强认识 临床针刺损伤遇到乙肝病人的血液污染,30%以上的人员会感染乙肝病毒;眼结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常见于口腔和面部区域。病原菌的分布对于疾病的防治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以有机会感染 口腔颌面部的四种常见病原菌为例,介绍其分布情况以及与感染的关联。 一、链球菌 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以致病性溶血素为 主要毒力因子,通过粘附上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使得细胞黏附力增强,联结部位细胞脱落,从而导致机体的感染和炎症反应加剧。链球菌的 感染范围广泛,可引起口腔溃疡、咽峡炎等疾病。而在颌面部感染中,链球菌常见于腮腺炎、颌下腺炎等疾病。 二、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类分枝杆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广泛存在于人体内。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病菌,放线菌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放线菌的感染通常由外界侵入,如骨折、手术创伤等引起的感染。放 线菌感染通常较为严重,常伴随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 三、厌氧菌 厌氧菌是一类在缺氧条件下生长的菌群,它们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 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口腔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厌氧菌,与 人体的抵抗力形成一种平衡。但在口腔局部免疫力下降或其他外界因

素的干扰下,厌氧菌的数量会增加,从而引发感染。临床上,常见的厌氧菌感染包括颌面部脓肿和牙周脓肿等。 四、真菌 真菌是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另一类常见病原菌。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使人易患此类感染。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口腔白斑等。真菌感染一般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糜烂、出血和疼痛等症状。 总结: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菌有很多种类,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常见病原菌及其分布情况。正确认识这些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并注意口腔健康,及时治疗口腔疾病,提高免疫力,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注意外伤预防和创面消毒,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期尽早控制感染的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口腔健康。

口腔感染简介

口腔感染简介 目录 •1拼音 •2英文参考 •3什么是口腔感染 •4口腔感染的生理特点 •5口腔感染的病原菌 •6口腔感染的治疗 •7参考资料 1拼音 kǒu qiāng gǎn rǎn 2英文参考 Oral infection[英语词典] 3什么是口腔感染 口腔感染一般指口腔颌面部感染。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口腔科常见病。口腔颌面部[1]感染既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感染的共同性,又因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使感染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其特殊性。感染(infection)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肌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4口腔感染的生理特点 1、口腔颌面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起始端,长期与外界相通,是人体的暴露部分,各种细菌在这些部位聚集、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感染。 2、牙齿生长于上、下颌骨内,龋病、牙髓炎和牙周病的病变若继续发展,可通过根尖和牙周组织使感染向颌骨和颌周蜂窝组织蔓延。牙源性感染[2]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 3、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这些组织的抗感染能力较弱,感染可经此途径迅速扩散和蔓延。

4、颌面部的血供丰富,感染可循血液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颜面部的静脉瓣膜稀少或缺如,当静脉受到挤压或面部肌肉收缩时,容易导致血液逆流,特别是内毗静脉和翼静脉丛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使从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区内发生感染,易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和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故称此三角区为“危险三角”。面颈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结,口腔、颜面及上呼吸道的感染,可经淋巴管导致区域性淋巴结发炎,尤其是婴幼儿淋巴结发育不够完善,较易发牛腺源性感染。 5口腔感染的病原菌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化脓性细菌感染为主,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少见厌氧性腐败坏死性细菌所引起的腐败坏死性感染;偶见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及放线菌等感染也可见到。感染可以由一种致病菌引起,也可由多种细菌所引起,一与颌面部腔窦相通的感染常是由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棍合感染。感染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细菌的种类、数量和毒力一方面还取决于机体抵抗力、易感染性病人的年龄、营养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口腔感染的常见途径 1、牙源性感染,细菌通过病灶牙或牙周组织进人机体引起的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感染途径。 2、腺源性感染,细菌经过淋巴管侵犯区域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继而穿破淋巴结包膜扩散到周围间隙形成蜂窝织炎。多见于婴幼儿,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 3、损伤性感染,由于外伤、黏膜破溃或拔牙创造成皮肤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破坏,细菌进人机体而引起感染。 4、血源性感染,机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口腔颌面部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多继发于全身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病情常表现得较严重。 5、医源性感染,在进行口腔内局部麻醉、外科手术、局部穿刺等创伤性操作时,由于消毒不严,将细菌带入机体内,而引起的感染。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部感染 知识内容细讲 概论 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 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 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 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危险三角

2.感染途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 2)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 4.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 目的: 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 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 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 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 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 病因:盲袋 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智牙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 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患者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当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反射性痛。当炎症遍及咀嚼肌时,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由于口腔不洁,表现为口臭,舌苔变厚,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及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有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慢性冠周炎在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仅局部有轻度压痛、不适。

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讲义

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讲义 口腔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 手-足-口病 球菌性口炎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口腔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HSV)。 特征:簇集性小水疱。 有自限性,易复发。 病因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传染源: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患者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 传播途径: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 原发感染:大多无临床症状或呈亚临床感染。 易复发。 临床表现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复发性唇疱疹) 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单个的疱较少见。 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 诊断 口周皮肤疱及结痂

口内大片表浅溃疡 口内任何部位 前驱症状或全身症状 实验室诊断 非特异的疱疹病毒检查 特异的单纯疱疹病毒检查 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 皮肤斑疹周围有红晕,中央为小水疱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病毒 只限于口腔后部 多形性红斑 靶形或虹膜状红斑 与口炎型口疮鉴别诊断

治疗 核苷类药物(最有效):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 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局部治疗: 0.1%~0.2%氯己定溶液; 复方硼酸溶液; 0.1%依沙吖啶溶液漱口。 治疗 物理疗法; 对症和支持疗法; 中医药治疗。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 侵犯儿童可引起水痘,在成年人及老年人则引起带状疱疹。 VZV具有高度传染性,直接接触,特别是吸入可传染。 临床表现 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 发病前期,常有低热、乏力症状。 将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 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水疱——大疱、血疱、脓疱——结痂——遗留色素沉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痛皮肤黏膜病损完全消退后持续1个月以上。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第一支:额部、眼角黏膜,甚至失明。 第二支:唇、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 第三支:舌、下唇、颊及颏部皮肤。 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表现为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有特征的单侧性皮肤,黏膜疱疹沿神经支分布,剧烈的疼痛。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感染(总结重点)

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1)口腔、鼻腔、鼻窦、毛囊、汗腺、皮脂腺——细菌滋生与繁殖的场所 2)牙源性感染——发病率较高 3)颌面部筋膜间隙和表情肌及唇部的生理性运动——感染扩散 4)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抗感染能力比较强;鼻唇部静脉常无瓣膜——感染颅内扩散;5)面部丰富的淋巴结——区域性淋巴结炎 【感染途径】: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 【临床表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粘稠脓液;链球菌为淡黄或淡红色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绿脓杆菌脓液为翠绿色、酸臭、稍粘稠;混合感染脓液则为灰白、灰褐色,腐臭;放线菌脓液中可有黄色硫磺颗粒;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的局部皮肤弥漫性水肿,呈紫红色或灰白色,无弹性,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由于组织间隙有气体产生可触及捻发音。【治疗】: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度,避免不良刺激 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和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抗生素的应用 二、★脓肿切开引流的目的、指征及要求 ■目的——排脓、减张、避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扩散 ■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或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抽出者 2)口腔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同时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3)颌周蜂窝织炎,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者 4)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1)切开部位应在脓肿最低处。2)切口瘢痕隐蔽,皮纹一致。3)切至黏膜下或皮下。 4)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 三、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最常见。

口腔细菌感染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口腔细菌感染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口腔细菌感染病是指人体口腔内的细菌特别是牙齿周围组织细 菌导致的口腔疾病。该疾病主要由多种细菌引起,其中金黄色葡 萄球菌、链球菌、放线菌、葡萄球菌等是最为常见的致病菌。引 起口腔细菌感染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创伤、牙 周炎、龋齿等。 口腔卫生不良是口腔细菌感染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因为忙碌和懒惰等原因,不能及时清洁口腔,导致口腔细 菌滋生,引起口腔细菌感染病。另外,也有些人抽烟、喝酒或嗜 甜食,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促进口腔细菌繁殖,增加口腔细 菌感染的发生风险。 除了口腔卫生不良,口腔创伤也是口腔细菌感染病的一个重要 的病因。口腔创伤包括口腔切割伤、牙齿骨折、术后创口和口腔 被异物卡住等。当口腔遭受创伤时,很容易伤及口腔内部的组织 和细菌,加上口腔卫生不良,细菌很容易繁殖,引起口腔细菌感 染病。 牙周炎是口腔细菌感染病的常见病因之一。牙周炎是由牙齿周 围细菌引起的慢性牙周疾病,一旦患上牙周炎,细菌就会在牙周

围形成菌斑,进而引发口腔细菌感染病。牙周炎一般表现为牙龈 红肿、牙齿松动,如果不及时治疗,疾病会逐渐恶化,最终引起 口腔细菌感染病。 龋齿是口腔细菌感染病的另外一个常见的病因。龋齿是由牙齿 表面的细菌引起的牙齿腐蚀现象。当牙齿上的细菌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在牙齿表面形成黑色的齿斑,进而进一步侵蚀牙齿,引起 口腔细菌感染病。 对于口腔细菌感染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腔卫生、外 用药物、口服药物和手术治疗等。最有用的治疗方法是保持良好 的口腔卫生。定期刷牙和使用牙线可以有效预防口腔细菌感染病 的发生。外用药物治疗包括漱口水、口腔喷雾和外用药膏等,这 些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繁殖和促进口腔伤口的愈合来治疗口腔细 菌感染病。口服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类药物和消炎药。手术 治疗主要针对严重的病例,例如牙周炎和龋齿等。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口腔细菌感染病非常重要,如定期去牙科 做检查和洗牙,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少吃甜食、戒烟限酒等都 是有效预防口腔细菌感染病的方法。一旦发现口腔细菌感染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恶化。

口腔医院感染的原因

口腔医院感染的原因 口腔的营养和温度是各种细菌生长的最好条件,这些细菌会导致蛀牙龋齿、 口腔溃疡、牙周炎、牙龈炎等疾病发生,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去口腔医院做口腔 健康检查,预防细菌生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于口腔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建议患者每三个月或半年做一次全面口腔检查,包括龋齿、牙周情况以及口腔黏膜腺体、淋巴结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维护口腔 健康,因为早期口腔疾患是不容察觉的,比如在发生龋齿时,早期没有任何症状,直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疼痛。同样,牙周炎在早期只是牙龈出血等较 轻微的症状,患者多会忽视,等到牙齿出现松动时才会到医院进行就诊,这时多 已错过最佳就诊时机。 儿童口腔检查必要性。儿童是蛀牙龋齿发生最高人群。很多儿童喜欢吃甜食,在没有养成刷牙习惯的时候,易导致一系列口腔疾病产生。儿童需及时进行口腔 健康检查,避免蛀牙龋齿发生,建议儿童在出现蛀牙时做窝沟封闭手术,彻底预 防蛀牙。 孕妇口腔检查必要性。孕妇在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牙龈组织微循 环和新陈代谢改变,牙龈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症细胞和渗出增多,使得牙龈充血 肿胀,甚至形成牙龈瘤(暗红、无痛的良性肿物),容易出血。此外,孕妇早孕 反映比较厉害,常有恶心、呕吐,造成胃酸反流,引起牙齿腐蚀现象。 老年人口腔检查必要性。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体硬组织、牙髓等发生 增龄性变化,如牙釉质及牙本质逐渐磨损、变薄、牙冠变短,严重者甚至磨损到 接近牙颈部,使上、下牙之间的颌间距离减小;牙龈逐渐猥琐,牙槽骨生理性吸收,致使牙龈外露,牙间隙变宽,牙齿松动。同时,随着唾液功能减退,分泌量 减少,使口腔黏膜长期处于干燥状态,导致口腔自洁作用低下,从而患上口腔疾病。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及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院感染已成为口腔科诊疗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为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我们从2006年4月~2007年5月对口腔科门诊诊疗器械、就诊环境、医务人员、就诊患者涉及环节进行目标监测并分析口腔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对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成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来源及传播途径特点 1.1 在口腔门诊中,感染来源不确定:感染来源为到口腔科就诊时带有感染性疾病的或感染性疾病前驱期患者或带有致病菌的健康带菌者。而就诊传染患者往往隐瞒病情,医生很难通过问诊了解所有病史,不可能就诊前对就诊者都进行传染病致病菌检测,也不可能将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结核等传染病患者及携带者与其他患者区别对待,且同一患者,复诊次数多,增加了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2 传播途径复杂: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由患者、医护人员、就诊环境、医疗设备4方面共同构成。 1.2.1 患者传播:患者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大多数是在口腔内进行,口腔医师的手及治疗器械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受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2.2 医护人员传播:医护人员被传染致病或手污染,尤其个别医护人员专科素质欠缺,无菌观念不强,消毒灭菌意识淡薄。自身防护意识缺乏,不遵守口腔消毒隔离制度,许多医护人员普遍认为口腔本身即是一带菌区域,且再生能力强,一般不会导致感染。在诊治患者之间不认真洗手,就诊过程手触摸非治疗区而被污染。 1.2.3 就诊环境传播:牙科门诊治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空气传播细菌污染。如使用超声沽治器或手机,在手术部位的血液和唾液形成的少量液体仍能形成大量气溶胶体和飞溅物,这些空气传播的物质可以从手术部位传播至少0.46 m的距离。诊室门、桌把手、洗手龙头、地面、医疗废物等都是易污染物而成为被忽视的传播途径。 1.2.4 医疗设备传播:门诊口腔科涉及的诊疗器械设备繁杂,涡轮手机易导致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微生物、切割碎屑、血液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并可经接头处进入综合治疗台水气路系统,并可以在综合治疗台的管道侧壁形成一层微生物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是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感染造成的口腔黏膜,口周及面部皮肤的疱疹性损害。可以分为三种亚型,即:原发性疱疹性口炎(primary herpetic stomatitis),复发性疱疹性口炎(recurrent herpetic stomatitis),唇疱疹(herpetic labialis)。 【诊断】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1)好发于儿童,青少年亦可发生。 (2)有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等明显的前驱症状。 (3)全身症状1~3天后,出现口腔损害,为针头大小的小水疱,周围黏膜充血红润。 (4)24小时之内水疱破裂,遗留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溃疡,表面覆以假膜,周围环以红晕,疼痛剧烈。 (5)溃疡分散或成簇,或可融合成片。 (6)可发生于唇,颊,腭,牙龈等黏膜,少数病例累及口周皮肤。 (7)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8)血清抗-HSV抗体滴度上升。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1)多发生于成年人。 (2)精神紧张,发热性疾病,口腔局部刺激,创伤等是本病的激发因素,HIV感染者可出现复发性疱疹性口炎(recur- rent herpetic stomatitis)。 (3)全身及口腔损害均较轻。 (4)口腔损害为成簇的小水疱,小溃疡,可融合成片。 (5)好发于硬腭,牙龈,软腭及牙槽黏膜。 (6)7~10天愈合,不留瘢痕。 3.唇疱疹 (1)多发于紧张,疲劳,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 (2)好发于唇红及邻近皮肤,也可发生于面颊部其他部位。 (3)局部有痒感,灼痛,继而出现红斑,粟粒大水疱,水疱成簇,融合,破裂结痂,可有轻度疼痛。 (4)7~10天病变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 1.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口腔感染特点和预防对策

口腔感染特点和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口腔健康也变得愈发关注,口腔是否健康与人的健康指数息息相关。口腔是人体中病毒等多种病原菌寄居的主要部位,口腔感染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控制和预防感染已成为一个严峻问题。本文对口腔感染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 1.口腔感染特点分析 1.部分医务人员无菌、消毒意识不强 医务人员是导致口腔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部分医护人员认为口腔本身便是细菌寄居的部位,且再生能力十分强,多数情况下感染风险较低,所以在临床诊疗阶段,可能存在佩戴手套与公共设施接触,未及时更换工作服、受污染物品随意乱收等不良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其不具有良好的无菌操作意识与消毒灭菌意识。除此之外,因为医务人员缺乏对自我防护的重视,实际工作、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消毒制度执行,自身感染的风险极高,通过自身将病原菌传播至其他患者或者医务人员之间传播,引发感染。 1.2难以明确患者的传染病情况 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发病人数较多,血液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风险较大,形势严峻。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部分患者可能并未告知医务人员自身合并疾病,或者存在隐瞒病情等现象,所以难以及时识别传染病,如果合并传染病患者多次在口腔门诊接受诊治,流动性较大,极易导致口腔感染风险增加。 1.3空气传播因素 与院内其他科室存在一定的不同,口腔科医疗、诊治操作导致空气污染的现象十分常见,且易感人群、病原菌的分布集中,空气传播也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虽然日常开展消毒工作,但是停止消毒后约2个小时后,空气中存在的细菌

仍然会处于不断生长、繁殖的状态下,逐渐恢复至消毒前的水平。同时,口腔科 需要采用诸多医疗设备、机械,如超声波洁牙机等,使用时极易导致飞沫、气溶 胶分布在空间内,诊室表面的污染情况也十分常见。 1.4医务人员存在手污染情况 治疗阶段,可能存在医生的手背被患者唾液、血液沾染等现象,虽然佩戴手套,但是以一次性手套为主,材质较薄,且存在大量微孔,导致手部与污染物直 接接触。且部分医务人员未做好手卫生,未全面清洗便对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 极易使细菌移位,引发交叉感染等不良情况。 1.5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不到位 口腔科诊疗操作依赖相关设备和器械,其结构较为精密、复杂,不同于 常规设备、器械,消毒灭菌的难度系数非常高。特别是慢速弯机头、直机头等, 由于其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且多具备气管道结构,间隙繁多,外部的封闭性非常强。但患者口腔组织、唾液以及血液等和器械接触,极易引发器械污染,对内部 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难度较大,带菌问题十分常见。而这类有害病原菌、微生物 进入器械内部结构,再次使用时,有害病原菌、微生物极有可能随着转动水雾进 入患者口腔,引发感染问题。 1.6特殊医疗废弃物污染 医疗废弃物污染导致感染也十分常见。口腔门诊日常产生医疗废物的数量较大,且类型复杂,如一次性器械、手套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小器械、敷料以及患 者碎屑组织等。如果未对其进行彻底、全面地处理,极易形成污染源,引发污染 问题,同时可能导致疾病传播风险增加,对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口腔感染的预防对策 1.加大组织建设力度,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感染防控部门肩负感染防控的职责,需要充分认识到口腔感染问题的严重性,提高感染管控水平,可采用三级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管理科室以 及管理小组。以感染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完善、合理的感染管

口腔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口腔常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口腔环境复杂,常常处于浸润状态,又有适宜温度,是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滋生地。还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机械性刺激因素,如尖锐牙尖及牙齿边缘、残根、残冠以及不良修复体等,进食时咀嚼摩擦,经常接受的冷热温度或酸辣因素。这些原因均可使口腔黏膜受到威胁而致病。但由于人体具有自身抵抗力,如黏膜本身结构和机体天然抵抗力(免疫防御),唾液作用亦是抗病因素之一,因此绝大多数人并未发病。 口腔医院感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口腔疾病患者因接受诊疗而发生的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长期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易接触病人体液、血液及分泌物而引起医院感染。第一节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一、流行病学 口腔医院感染主要因口腔定植微生物的内源性感染所致,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不严格和污染也可引起。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为主。其次是经飞沫传播,咳嗽、喷嚏甚至谈笑可以喷出含微生物的飞沫,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对方吸入感染。常见的易感因素如宿主的防御功能降低,如年老体弱或者长期患病,特别是重症疾病病人,或大手术后,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等,是医院口腔感染较常见的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口腔侵袭性操作不同程度地损伤黏膜及组织,且可使口腔内微生物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病人口腔定植、器械污染的微生物,以及牙科医师呼出的含菌气溶胶等都可进入口腔创面。手术操作、麻醉药、含漱液等可能影响口腔表面细胞表面的纤连蛋白,暴露上皮细胞表面受体,增加G—菌的黏附和定植。如果病人免疫防御机制

损害,则更易引起感染,甚至造成扩散。 第二节常见临床表现和特征 一、病毒感染 (一)上呼吸道感染 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以及副流感病毒,柯萨奇A组等。作为口腔科诊疗相关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咽炎和喉炎。 (二)疱疹病毒感染 原发性疱疹口炎是最常见的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可能表现为严重的龈口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多数原发感染的临床症状不显著,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成人也不多见。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常有疱疹病毒接触史,潜伏期4〜7日,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全身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经1〜2日前驱期,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边缘龈也有明显炎症损害;口腔黏膜任何部位都可发生成簇水疱,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汇集成簇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溃疡,易引起继发感染。 原发性疱疹感染愈合后,30%〜50%的病例可能复发。发生在唇或接近口唇处,又称复发性唇疱疹。主要有两个特征:损害总是以气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疱,单个较少见;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由于机体免疫性,复发者病损较局限,全身反应较轻。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也可侵犯口腔颌面部三叉神经,损害可见于颌、眼、面颊、唇口、颏部、口内如颚、舌、颊、龈等部位,但多为单侧且不超过中线。胸、腰、腹、背部及四肢侵犯多限于一侧,少数可超过中线。可有全身症状,重者可并发肺炎、脑炎等,甚至死亡。病毒侵犯运动神经或睫状神经节,随部位的不同可有面瘫、

口腔医疗感染防范培训

口腔医疗感染防范培训 第一部分:介绍 大家好,我是XX医院的口腔科主任,今天我来给大家进行口腔医疗 感染防范的培训。感染控制是每个医院、每个科室都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对于口腔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口腔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操作 具有飞溅和喷雾现象,如果不注意卫生,就会产生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口腔医疗感染防范的重要性和 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口腔医疗感染防范概述 口腔医疗感染是指在口腔医疗过程中,病菌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侵入 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导致感染传播的现象。这种感染的特点是传播迅速、易产生交叉感染,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防止口腔医 疗感染的发生,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三部分:系统的清洁和消毒 首先,系统的清洁和消毒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定期、彻底地清洁 各种工作环境,包括口腔治疗台、器械、设备等,以降低微生物的数量。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器械,要及时丢弃,不得重复使用。对于可重复使用的 器械,要认真清洗、消毒和灭菌,确保其无菌状态。同时,对于共用的设备,要确保每次使用后都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并定期维护和检查。 第四部分:手卫生 其次,手卫生在感染控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医务人员要养成良 好的手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正确洗手和适时洗手。在口腔医疗的过程

中,要经常清洁双手,特别是在接触口腔黏膜、开创疱疹和接触患者体液 或分泌物后,要立即进行手卫生。手卫生的正确方法包括用流动水和肥皂 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摩擦双手。同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还要注 意避免接触自己的面部、头发和衣物,防止病菌通过手传播到其他地方。 第五部分:个人保护措施 再次,个人保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医务人员在进行口腔医疗操作 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口罩能够有效阻 挡飞沫和颗粒物,避免口腔感染的传播。手套能够保护医务人员的双手免 受感染源的污染,并避免手部感染其他人。护目镜能够保护眼睛免受飞溅 物的伤害。此外,医务人员在使用防护装备时要注意正确佩戴和适时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第六部分:废弃物处理 此外,对于产生的废弃物也要注意正确处理。在口腔医疗过程中,会 产生一些污染物、废弃的药品和生物医疗废物,这些废物要按照规定的方 法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污染物要及时清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废 弃的药品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医疗废物 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集中收集、密封和无害化处理,防止飞沫和颗粒物 的扩散。 第七部分:定期培训和监测 最后,定期培训和监测是确保口腔医疗感染防范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 手段。我们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定期开展感染控制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检查是否存在感染传播的 风险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知识点归纳

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与控制知识点归纳 口腔医源性感染及传播 感染源、感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感染源:患者和病原体的携带者、污染的环境、污染的口腔医疗器械。 感染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直接、间接)、飞沫传播、空气传播。 易感人群: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口腔医疗保健中的感染 接触传播:肝炎、疱疹、艾滋病、淋病、梅毒、化脓感染、破伤风; 空气传播: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结核、化脓性感染; AIDS与HIV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乙型肝炎 结核 结核杆菌存在于痰中,经咳嗽由空气传播 梅毒 梅毒是感染梅毒螺旋体导致的疾病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 乙型肝炎 HBV是一种耐热的病毒,在95℃时要5分钟才能将其杀灭,在工作台表面可存活几周,较在污染的器械上的存活期长; 经皮肤接触可通过血与血制品、污染的针和其他器械,或通过微小的皮肤损坏如切伤,湿疹,空气烧灼传染; 经完整(未受损)屏障的非皮肤感染 间接感染在治疗HBV病人之后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感染 口腔手术中的乙肝传染接触传播 结核 结核杆菌存在于痰中,经咳嗽由空气传播 梅毒 梅毒是感染梅毒螺旋体导致的疾病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 感染控制的措施与方法 标准预防的原则 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患者和患者之间的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