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现象论文

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现象论文
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现象论文

新闻报道的模糊语言现象初探

【摘要】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新闻也不例外。尽管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模糊语言现象仍然“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新闻报道当中。为什么以精确为特点的新闻报道中却大量存在着模糊语言呢?笔者认为,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新闻报道的自身特点,两者共同决定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现象的大量存在。本文依据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指导新闻采编实践。

【关键词】模糊准确新闻顺应理论

一、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宏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个体的边缘存在的相似性,使其互相关联,个体之间又存在不同的特质,使其互相区别。在自然界中,宇宙的广袤,事物的无限可分以及渐变性,使人们难以明晰地确认某一事物的性质,更难明确表示一些事物约定俗成概念的外延,这就产生了模糊现象。

1.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词语的模糊性是语言本身所固有的

所谓词语的模糊性是指,词语的内涵不够稳固,而外延又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大千世界是动态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而语言虽然也在变化,但是其速度却远远跟不上世界的变化速度,这就导致了词语不能明确指示的现象的发生。比如,“电脑”一词,在最初刚刚出现时,指的就是1946年 ,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叫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摘要 广告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广告语言在广告的劝说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是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前人分别从文体学、符号学、话语分析法、社会语言学以及语义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模棱两可作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语用运用在广告语言领域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原理和Leech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支撑来对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进行阐释。 Abstract Advertising permeants our life and exerts a considerable influnce on our society.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is of decisive importance to the persuas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ing. Vagueness, a strategy often used in advertising,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So far the study on it has been approached mainly form stylistic semiotic, discoursal, socialinguist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s. However, ambivalence, which is a special kind of vagueness, has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s the pragmatic use of vague language in advertising. Enlightened by this gap,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mduc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use of ambivalence in commercial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with seven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Key Words:Vagueness; Cooperative Principle;Politeness Principle.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1.引文 语用学,顾名思义,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它有别于语义学,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即把语言文字的自身意义同他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在广告中引入语用学,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广告之中,这是广告的新课题。广告除了告知功能外,更为突出的是说服和引导消费功能,这有赖于广告语言的功效。有时候为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广告用语可能含有虚假、不实信息,或通过特殊的语言处理引起消费者的误解,这一切都是通过广告用语的模棱两可造成的。本文从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

语言学论文

日语语言学实践作业日语的外来语 院系:外国语学院班级:日语二班 姓名:向博宇 学号:110402060 指导老师: 滕淼 完成时间: 2014.06.04

摘要: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大量的外来语进入日本社会, 并渐渐发展成为日本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外来语高潮。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是日本与国际交流的结果。过多的使用外来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 但另一方面, 外来语的吸收和普及也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日本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 外来语将会继续增加。本文对从日语外来语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日语外来语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最后,还对特殊的日语外来语—和制外来语进行了简单说明。 关键词: 外来语; 日本社会; 影响; 发展 一、外来语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现状 日本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与中国的交流,公元五世纪左右, 汉字传入日本, 并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平假名与片假名。到了公元十六世纪,日本开始与欧美各国交往。随着交流的不断加深外来语不断被吸收到日本社会。关于外来语, 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国语大辞典》中为外来语作如下定义: 外国的语言传入本国, 经同化, 被社会普遍接收, 作为本国日常使用的语言叫外来语。1据此定义, 日语中的汉字与汉语也应属于外来语, 但是由于汉字和汉语传入日本历史悠久, 是日本文字的来源, 在古代就已与日语融为一体, 成为日本固有的语言文字, 因此一般人们都不把汉语词汇看成外来语。所以, 日语中平时所说的外来语是指除了汉语与汉字以外从欧美各国传入日本社会的语言。日本吸收外来语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百年前。从16 世纪起,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先后派船来日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

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 摘要: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研究法,通过对2001年至2008年“百度新闻”中精神病报道的抽样分析,旨在把握大众传媒对“精神病”议题构建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精神疾病的报道脱轨于健康传播路径,在“精神卫生日”和平日报道中存在着总体风向的差异。另外,大众传媒对精神病人存在“妖魔化”倾向,且缺乏对精神疾病防治和相关体制的结构性反思。 关键字: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内容分析 研究目的与意义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3.4%,全国约有1600万人受到精神病的折磨。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全民化和低龄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如何保障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如何构建一个将精神病人融入其中的和谐的、充满人性色彩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我们从历时的维度看到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隐喻的群体被不断排斥在常人社会之外,并被加诸各种奇异的治疗方法和非人道的对待。时至今日,精神病患者依然被视为社会中的“异类”和“他者”,被贴上各种各样名不副实的标签,生活在人们怀疑和鄙弃的目光中。与作为“虚弱无力、需要他人照顾”的弱者化表征的一般性疾病相反,“精神病”往往让人联想到“狂躁”、“暴力”和“无理智”——在这种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符号构建和涵化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当下媒体中对精神病的报道强度和方式,勾画出媒体报道的群像,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和理性判断媒体与塑造大众精神病相关文化心态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发现媒体语境对于“精神病”偏见与误读。另外,从更为实际和宏观的层面而言,精神疾病关涉到人类健康、疾病文化以及各种伦理、法律等各种重大课题。在健康传播维度中,大众传媒在专家意见与公众健康意识之间扮演着桥梁角色,成为疾病防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这项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媒体如何在精神疾病防治和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研究回顾 美国学者Burgner. G .Cross、Wahl. O. F、Roth..R、Rose .D、Wilson. C 、Stuart. H 等学者在对近十年来的纸质和电子媒体研究中发现,大众传媒是公众对于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最主要来源。但是,不论在娱乐节目还是新闻报道中,媒体都倾向于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负面的再现,给他们贴上暴力和犯罪的标签。而且,媒体的负面呈现对公众态度具有一定的涵化作用,使公众对精神病患者产生了不恰当的排斥、歧视和恐惧心理。 在国内,目前大陆对精神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法学、犯罪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基于传播学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王正祥在《国外媒体精神病患者负面再现研究及启示》(2007)一文中回顾了国外学者对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形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的同类研究提出了展望。港台方面,王美珍的《台湾报纸对精神病患烙印化之初探》(2004)探讨了台湾的纸媒对精神病患者形象塑造上存在的刻板印象。 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 话语分析大师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在一个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大众媒体环境中,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不再将媒体“看做传送信息和思想的中性的工具”,而是看做文化构建和权力生产的重要中介。“媒体和社会并不是分离的,相反,社会性不断在媒体里得到定义。或者,如后现代主义者所说,媒体即

普通语言学论文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廖银玲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11113021066) 摘要: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迁移有正负之分,正迁移是指母语与目标语结构相同或相似,对目标语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结构不同,对目标语的学习产生干扰。翻译涉及双语信息转换的过程,尤其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母语负迁移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探讨克服此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负迁移;翻译;表现形式;原因;对策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has been a central issu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language transfer can be mainly classified as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 is the facilitation of the first language through its similarities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while negative transfer i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resulting from the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As a process involving the shift of bilingual information,translation is particularly constrained by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first language.This study is an effort to explore the manifestation and causes of negative transfer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n provide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negative transfer;translation; manifestation;causes ; solutions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英语作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往往事倍功半。造成这种现象的有各方面的因素.母语负迁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定义及相关理论背景 迁移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标题:无“微”不至,微博兴起的原因之我见 ——浅析微博兴起的原因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2010级人力1班 姓名:孙小春 学号:2010950096

无“微”不至,微博兴起之我见 ——微博兴起原因的浅析 【摘要】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 140字足有的文字时间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的twi- Tter。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低门槛进入、 信息发布即时便捷、互动往来性强。浅析微博兴起的原因,主要从受众、媒介 发展、商业价值、网络公司等主要方面着手,分析在中国目前的大背景下,微 博的发展状况及利用价值。 【关键词】微博兴起优势原因商业受众媒介 时下,一种新型即时信息发布工具正悄然走近万千年轻人的生活中,工作学习之余、上班途中、地铁站口、快餐排队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微博。广大年轻人戏称微博为“围脖”,把微博上受关注多的人物称为“脖领儿”,也把玩微博的人称为“微生物”,由此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之深。在微博上,人们即时发布自己的心情状态,查看好友状态给予回复评论,快速浏览国内外重大新闻报道,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名人轶事,了解有趣的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甚至能找到长时间未曾联系的老朋友或者同学。当然,这些只是微博广大功能的一小部分,鉴于目前大部分人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其具体详细功能在此不一一赘述。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实现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一种是互动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博客发布消息。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

分析英语中的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

Vague language Who speaks of vagueness should himself be vague. ----Bertrand Russell Vague language is a language that talks about something without directly saying what it is. A representation is vague when the relation of the representing system to the represented system is not one-one, but one-many.(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 ----Vagueness, Bertrand Russell, 1928 Vague word 1 Words with a similar meaning(意义相近的词): thread, string, cord, rope They all have the meaning “线,绳子”. But there is no clear line between them. We can’t tell how thick can be called “rope”, and how thin can be called “string”. 2 Words with a different meaning(反义词): big, small They are a pair of antonyms, but the limit between them is changeable. For example, “a big track” and “a small plane” have a different criterion towards “big” and “small”. 3 Words with several meanings(一词多义): bank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13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交际技巧 33成人世界的童话——从文体学角度解析现今童话再度流行的现象49论文化差异与英汉商标互译 55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59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62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65统觉团对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影响 67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69新闻报道中的转述动词研究 7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7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76英译汉中词序的变动 78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 80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译性限度 101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137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看文化交流 138从价值观转换看斯佳丽的角色特征 142从礼貌准则看中英文化的异同 146从习语看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49从英语人名中看性别歧视

157动词过程类型的选择和话语隐性态度的表达161对母语在英语写作中词汇负迁移现象的思考162对严复译作中“信”的质疑 167法律英语用词特征分析 168法律语言翻译与法律文体 177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180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183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189国际商务文化之对比研究 204汉语中双关语的翻译 213基于概念隐喻的诗歌解读 228论广告英语中的幽默 265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 268论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 280论清教理念与美国西进运动 282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时间 300论英语广告中几种常用修辞格及其汉译310论尤金?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手法 324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330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339浅谈英语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

340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345浅析二十世纪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346浅析汉英动物谚语中的文化 348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349浅析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 352浅析英语无标志被动句 356浅议译者能力 359认知语言学角度下“within” 的空间隐喻意义365商标英语汉译的原则和方法 384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研究 375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 418新闻英语中的语法特点研究 423颜色词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性 425移就的审美价值和生成基础 426以认知为基础的颜色隐喻研究 428隐喻认知功能研究的新视角 42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438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439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 440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之比较研究 442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

选修3000字论文《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同时也是如今贯穿我们现代生活始终的一个话题,对我而言,经济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媒体、学科里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就拿我们日常消费而论,在我们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经济学问题以及现象。为什么你在购物时,有时会多买一个同样的商品?为什么沃尔玛超市能够实现天天平价,始终如一?星巴克的咖啡有大小杯之分,哪种更划算?为什么电视机和数码相机的价格不断降低?为什么餐厅都提 供饮料免费续杯?为什么有时候一款手机只花50元就可以买到,甚至干脆免费赠送,但是如果你要额外买这款手机的电池却要花费100元?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十分有意思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些经济学现象,也正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现象。 什么是经济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以上描述为关于经济学概念的摘录,虽然概括全面但却显得十分专业,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从这些简短的语句中理解出最接近其本身的意义。经济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有着相类似的地方,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选修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大一下学期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也有着许多相近相似的地方。 比如机会成本的概念,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新闻专题报道分析 ——广州恒大夺取亚冠冠军 一场亚冠决赛的胜利,一个俱乐部赛事的夺魁,何以成为整个中国足球界的盛事,甚至刺激到了整个社会的兴奋点。如果仅仅用足球运动是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说辞进行解释,恐怕是不够充分的。除却足球本身的魅力,足球与民族主义情绪的勾连非常值得注意。作为非战争时期的集体性对抗项目,22名队员和全场数万名球迷聚合在同一时空下,所碰撞和制造出的激情,折射的是一种民族共同体的想象。 北京时间11月9日,在亚冠决赛的次回合比赛中,广州恒大坐镇天河体育场1-1战平韩国球队首尔FC,虽然双方总比分战成3-3平,不过凭借客场进球优势恒大最终力压对手捧杯,这也是中国球队第一次问鼎亚冠冠军。 这一则新闻在近期也成为了各家媒体报道的重点,在广州恒大参加亚洲冠军联赛开始,就引来了媒体的强烈关注,24年后亚冠冠军又重新回到中国,全国人民在欢庆的同时,媒体也做出了不同的报道。 ·《新闻联播》 作为央视的头号栏目《新闻联播》对恒大亚冠之旅给予了特别关注,开创了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足球俱乐部的先河。 央视《新闻联播》重点关注了亚冠决赛次回合比赛,在《新闻联播》开播后的要闻介绍中,播音员王宁说道:“今晚8点,2013年亚洲足球联赛决赛次回合比赛将在广州打响,新闻联播将直播连线天河体育场的央视记者,届时本台多个频道将同时直播。”接着《新闻联播》以“广州恒大队今晚冲击亚冠冠军”为题进行了报道。随后李修平连线了现场记者刘建宏,李修平询问刘建宏现场的情况,但刘建宏表示电话断了,因此连线只能搁浅,李修平表示只能接下来进行报道。2分钟后央视再次连线刘建宏,刘建宏说:“首发阵容和第一回合相比有一个位置上的变化……”《新闻联播》介绍当晚的比赛以及连线刘建宏用时3分30秒。《新闻联播》用如此时长报道一场足球比赛无疑创造了报道历史。新闻频道及时报道恒大夺冠不足为奇,但是《新闻联播》能在重播时插入现

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探析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是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或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含糊功能、委婉功能、礼貌功能和缓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模糊性 一、引言 模糊语言研究是在美国学者查德( lofti zadeh,1965)的模糊集理论( fuzzy-set theory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1]。著名的语言学家汤姆斯(j. thomas)认为,语言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的现象。王希杰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语言。归根到底,模糊语言的含义不够细致精确,让听话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和推测[2]。模糊语言主要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或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在交际中,语言有时虽然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影响有效的交际,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事实上,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词语,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指出:“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了损害(《语义引论》中文本: 355)” [3]。事实上,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所以,模糊语言具有含蓄、委婉、礼貌和缓和等语用功能。 (一)含蓄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并不一定是越精确越好,有时也需要使用模糊语言。模棱两可的词句可作多种解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说话人处于相对有利的交际地位[4]。有时候出于面子的考虑,说话人会使用概括或笼统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当别人问起工资时,一些人会将不足1500 元(如1457 元)的工资说成1500 元,这种笼统的说法既可照顾到说话人的面子,又可使表达较为简约。如: a: does mary still study in the school? b: i am glad to tell you that mary has just received a degree.

[认知,语言学,语言,其他论文文档]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取决于语言学习者的识解,一方面意味着语言的约定性本质,另一方面表明使用者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式的分布具有选择决定权,即语言使用者处于语言使用事件的中心地位。学习者不断发现所学语言的理据性结构和原则,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文旭,2007) 三、语言理据与语言教学 研究表明,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认知语言学的语义中心观实际上就是强调语言的理据性。关于理据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理论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有明确、中肯的论述。有理据的词语学起来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得多,同时有理据的知识记忆使用起来也要比没有理据的要容易。明确地理解语言的工作方式,将经验服从于分析的需

大一经济学论文

大一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经济学发展至今,它的几十个分支学科之间不断地分化与融合使其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学科体系。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推荐的大一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一经济学论文一: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与经济打交道,比如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基本上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莫名奇妙了,对一些现象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解释了。 下面我就对我身边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一、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 1、吃饭问题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在大学食堂里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时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时也感觉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通过微观经济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应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小的。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和第三个时分别为3和2。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获得的总效益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获得的边际效益是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

(全国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案5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含解析)

概括新闻内容分析报道角度 一、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3月24日,在渭南师范学院,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大学生讲授穿着汉服的礼仪。 当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历史文化培育人文情怀”的穿汉服、学礼仪活动在渭南师范学院举行。大学生通过学习汉服文化知识、汉族礼仪、汉服展示等活动,感受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身着汉服在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汉代体育游戏——投壶,在互动与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渭南新闻网记者崔正博报道) 材料二: 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 途径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 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最主 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我们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还有16%的同学甚至“不了解”。我们还就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调查,以“对武则天评价”为例,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 清楚的”分别为15%和17%,“完全否定”的占16%,“完全肯定”的占20%,而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对四大文学名著, “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为20.7%、31.5%、42.8%。 (摘编自《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 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材料三: 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 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我并无意于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只是想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 2003年参加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我在《城市:寻找精神的力度》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赞美着名门淑媛从豪宅楼梯上风情万种款款而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杨树浦走在瑟瑟寒风中面黄肌瘦的芦柴棒、小珍子。” 其后,我在各种文化研讨中不断提出,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的文化有其鲜明特色,也有它值 得肯定的历史业绩,特别是作为民族历史进程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简单、粗暴地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但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 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30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On pragmatic vaguenes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语用模糊 (pragmatic ambivalence) 现象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之力 (ill ocutionary forces) 的现象,以达到让听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 一、语用模糊策略的产生和运用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rporate Principle)。它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日常会话中,有意违反此四条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便有可能产生模糊含义。下面是违反质量原则产生模糊含义的一例: 在一次语言学会议上,一位语言学家在谈及资料提供者时说:“我们已经收到了他们当中的五六份,但今天我想仅对其中的三份进行讨论。” 显然,这位语言学家一定知道有几个人给他提供了资料,所以听话者明白这位语言学家能够遵守质量原则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向听话者传达了他的意图。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对同一律的违反也会产生语用模糊,而且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往往会刻意违反同一律。 一个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说话者或听话者为了某一交际目的,往往利用语言的这一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混淆事物之间的界限,违反同一律以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妻子:我一见你就来气。 丈夫:我练了一年的气功还没有气感,原来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了啊。 在上面的对话中,丈夫巧妙的混淆了妻子所说的“生气”的“气”和气功中“运气”的“气”,成功的运用语用模糊消了妻子的“气”。 二、语用模糊的积极作用 〈一〉制造幽默效果 在日常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往往会帮助我们制造一种幽默的效果,以使得我们的交谈更加轻松愉快。让我们看一例: 一个妻子对她的丈夫抱怨说:“你看邻居布朗先生,每次出门都要吻他的妻子 ,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丈夫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目前跟布朗太太还不太熟。”这位妻子的本意是要她的丈夫在每次出门前吻自己,而丈夫却有意地曲解为让他吻布朗太太,幽默便由此产生了。 <二> 避免争执与贬损,避免尴尬。 为了礼貌起见,说话者常常通过尽量满足听话人的面子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避免面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语用模糊是个很好的选择。 A: I bought this T - shirt yesterday afternoon . Whatdo you think of it? B: It’ s OK, just that it l ooks a little bit brighter. 请看例,A想要B对其新衣进行评价,事实上B不喜欢那个颜色,但如果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语言与语言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语言与语言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 A.在本质是一致的 B.有着根本区别 C.有不大的差别 D.基本一样 答案: 有着根本区别 2、下列说法错误的() A.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B.言语来源于语言又反作用于语言 C.语言起着决定性的规范作用 D.区分语言与言语使语言的研究精确了范围 答案: 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3、下列关于符号说法正确的是() A.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随意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 B.符号内容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具有物质性 C.符号形式是内容所表达的意义 D.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 答案: 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 4、语言具有能产性是因为() A.线条性与递归性

B.渐变性与递归性 C.双层性与任意性 D.双层性与递归性 答案: 双层性与递归性 5、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是指() 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答案: 组合关系 6、汉语中的“房子坏了”中“房子”一词可以用“道路、轮胎、衣服”替换,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是() A.组合关系 B.对立关系 C.聚合关系 D.互补关系 答案: 聚合关系 7、下面不属于语言寒暄功能的是() A.吃了吗 B.你还好吧 C.这是到哪里去呢 D.你叫什么名字 答案: 你叫什么名字

8、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A.语言 B.文字 C.体态语 D.数学符号 答案: 语言 9、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 A.语言体系 B.言语活动 C.言语机制 D.体态语系统 答案: 体态语系统 10、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社会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答案: 历史比较语言学 第二章 1、护士对住院病人说:“我们该吃药了。”,这里的“我们”指的是() A.护士 B.医生

语言学史论文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史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言学史一瞥》 解读索绪尔语言学史分期 摘要:历史阶段的划分从来都是主观的、任意的,除为了叙述方便,没有其他意义。本文通过解读索绪尔《语言学史一瞥》中对语言学史的分期,揭示分期的具体依据以及分期的目的,试图窥探索绪尔的语言观。 关键词:索绪尔语言学史分期语言学史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阵营中走出来,他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的高深造诣,使他能够比较全面地观察语言,对语言的普通理论提出真知灼见。文章通过对《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语言学史一瞥》的解读,了解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分期依据和分期目的,从而进一步认识他的语言理论观点。 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分期中,隐藏着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确立。同时也显示出他的诸多语言学观点,如: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学应该分成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作为系统的语言等等。 一、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三个阶段的划分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①中将《语言学史一瞥》设为第一章,主要讲述的是语言学史的分期。事实上,一种思潮的起始和终结是难以测定的。一种思潮不会一夜之间出现,更不会一夜之内消亡。

不仅一种思潮往往要孕育着另一种思潮,而且常常几种思潮似乎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在矛盾和斗争中显示出自己的正确性[1](P58)。那么语言学史真的可以截然地分割为几个历史阶段吗?索绪尔认为语言学是环绕着语言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在认识它真正的、唯一的对象之前,曾经经过了三个连续的阶段[2](P17)。“连续”一词可以看出索绪尔并不是把它们截然地分割开来;他所强调“在认识它真正的、唯一的对象之前”,说明这三个历史阶段并没有弄清楚语言学真正的、唯一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唯一”一词在于说明: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只有一个。 (一)第一阶段——“语法”阶段 “语法”,首先为希腊人创立,后为法国人所承袭,它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目的是要定出一些规则,区别正确的形式和不正确的形式,离真正的观察还很远,观点是狭隘的。这一时期的研究不符合对语言的研究,他们是在制定语法规则,用以规范语言,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是语法规则。[2](P17)索绪尔在《语言学史一瞥》只用短短几行对这一时期进行描述,我们认为他对此阶段是持否定态度的。 (二)第二阶段——“语文学”阶段,确立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家认为:语言不是语文学的唯一对象。语文学首先要确定、解释和评注各种文献;这第一项任务引导他去从事文史学、风俗和制度等的研究,运用到考订的方法,如果遇到语言问题,那就要比较不同时代的文献,确定每个作家的特殊语言,加以解读和说明。[2](P18)

生活中的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结 课 论 文 题目:经济学原理与我们的生活 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日期:2015-06-25

经济学原理与我们的生活 摘要: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通过经济学知识来解释,同时我们可以将我们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并纠正我们的一些错误的做法、想法等。 这样的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问题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去看清生活,更好地去做好生活中的决策,用经济学原理的理性去指导原本复杂的生活,可以让我们活的更透彻。 关键字: 生活经济学增值成本机会成本 正文: 虽然经济学、市场就在我们周围,伴随我们一生,但人们还是普遍的认为经济学太深奥,我们学生也把经济学当成一门尽量去“回避”的学科。对政府官员、企业家、公司员工和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经济学就在身边,可是他们依然把经济学当成是一门很难的学问。但从某些方面来看,经济学其实也是平易近人的。 先来分享一个卖报的老伯的故事。 老伯前几年下岗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便打算卖报赚点钱。经过挑选,发现这个车站的人流量大,可是附近已经有了两个报摊。老伯脑筋一转,就决定不设摊,直接在等车的人群和车厢中卖。为此,

他先和车站管理员套起了近乎,每天给车站办公室送几份报纸,逮着机会就诉诉苦。结果,管理员一心软,主动提出让他到车站来卖报纸。当然,那几份报纸老伯都不会忘记送。卖了一段时间后,老伯发现:等车的人中一般男青年喜欢买报纸、有重大新闻时报纸卖得特别好。于是,他开始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体育类报纸;每天叫卖报纸时,也不再喊什么“晨报、晚报、足球报要吗?”而是根据新闻事件来叫:“中国足球队兵败如山倒、刘翔火拼周杰伦等等。”果然,这一招十分见效,不少原先没打算买的人都纷纷解囊。 我们不妨尝试用经济的语言来解读以上的做法,那就是:和车站管理员套近乎、送报纸——制定公关策略,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不设摊,在等车人群和车厢中卖报——差异化营销,进行渠道创新,变店铺销售为直销;改变叫卖方式——通过销售数据和产品分析,实现自己独有的销售方式——这正是目前国内营销界炒得红火的USP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独特的销售主张的英文简写)概念。最后,老伯还说,他打算进些畅销的杂志,改变目前只卖报纸的局面。对此的经济解读可以是:产品线延伸,实现产品的多元化。 和其他事物一样,我们只有对经济学关心的越多,才能了解的越深。实际上,只要我们大家多关心一些,多留意一下,经济学也不是一门特别难懂的学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活动无处不在,生产一个小小的火柴,包装一个世界超级明星,卖一碗牛肉面等等都属于经济活动。一只蝴蝶可能搅起一阵龙卷风个人微不足道的经济活动也有可能带来全球性的经济风暴。了解经济的人越多,个人、国家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