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中模糊语言现象分析

广告中模糊语言现象分析
广告中模糊语言现象分析

[摘要]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普遍存在于广告英语的使用中。本文从广告英语语言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及其带来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 广告英语模糊语言

一、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自身固有的基本属性,为某种语言的一切成员所共同理解接受。模糊语言包含的信息量大,表达简洁但效率高,同时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将语言适当的模糊处理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广告中的模糊语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更好地体现广告的联想性和明显的心理效应,并加大产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度,激发人们的理解和想象。

二、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

1.广告英语中语音的模糊性

语音的模糊性基于语音的自然性。广告英语中常见的就是谐音的双关。谐音双关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构成,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使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明暗两层含义,既增强了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Sofa-So-Good. (沙发) 中的Sofa 与 So far形成谐音,再与 Good 搭配使用,给人一种安逸宁静的联想。再如: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海滨浴场) 广告制作者巧妙运用了sun 与 son,air 与 heir 这两对谐音词,使广告不仅和谐悦耳,而且风趣幽默,有感召力。

2.广告英语中词汇的模糊性

(1)形容词的模糊性

广告英语用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大量使用评价性的褒义形容词。形容词所表达概念的外延越大,其意义越模糊。例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形容词 true 的使用使人感到钻石真正永恒的价值,给人一种信任感。此外,比较级和最高级使其所指外延更为扩大,意义更为模糊,也使广告内容的语义得以扬升。例如:The most natural kind of beauty for every kind of skin. (护肤品)The most natural 迎合了大众崇尚自然美的心理,最高级most运用的恰到好处。

(2)名词的模糊性

广告英语中常用名词做修饰语提供商品的质量、特点和规格等信息。名词修饰语可以存在相当大的模糊性,广告恰恰可以利用这种特性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The Jungle, the Jungle Fighter. (防汗剂广告) 名词Jungle 修饰 Fighter 就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大众会赋予名词修饰词丰富的想象,联想到社会的激烈竞争,急切地想知道有什么东西能使他们摆脱这种烦恼。广告巧妙的把社会比喻成适者生存的大战场,而防汗剂又是一种有效的战斗武器。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广告中名词修饰语尽管表面上意义模糊,深层次上语义关联却十分紧密。

(3)动词的模糊性

广告英语中的动词大多是单音节词,意义明确且通俗易懂,但动词的模糊性也不容忽视。如look/smell/feel/taste等一些表示人感觉的模糊动词的使用语义模糊,很难确切的加以衡量,但却能增加话语的力度。例如:Go for it! Look good. Feel good. Be your best. (健康杂志) 再如:I couldn’t believe it, until I tried it! I’m impressed! I love it! (微波炉) believe/try/impress/love 的程度有多深,很难说清楚,但这些动词层层递进,使人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这就是广告英语中使用模糊动词带来的效果。

(4)数词及非数字性量词的模糊性

广告英语中,数词往往以精准形式传递模糊概念,却不会造成读者的误解反而具有独特的魅力。因为数字能给人以定量的分析和实实在在的感觉。例如:Is 2 months’ salary too much to spend of something that lasts forever? (钻石) 2 months’ salary 究竟是多少因人而异,而这种模糊数词却极大的吸引了消费者。

广告英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如bags of/ masses of/ some/ several/ enough/ a little/ as much等非数字性模糊的量词,在特殊语境中也会产生模糊意义,从而吸引消费者。例如:Chique, only some women have it!(化妆品) Some 一词体现出该产品是女士精英的专利品,迎合了女士高贵时尚的心理,而Some究竟是哪一部分女士

呢?这就取决于人们的不同理解了。

(5)比喻词的模糊性

英语广告中常见的手法就是比喻修辞。比喻模糊了所比事物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不确切的,但却能刺激人们的想象,将比较抽象的、概念化的内容表达的生动具体,达到确切的效果。例如:Smooth as silk.(化妆品)广告中比喻词as的使用,把化妆品的特色“爽滑”用喻体“丝”表现出来,一方面说明化妆品本身细腻柔滑,同时也暗示使用此产品后将会使肌肤滑爽如丝。消费者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映,这也正是比喻词模糊性的魅力所在。

3.广告英语中句式的模糊性

广告英语的模糊性也经常体现在模糊句式的运用上。这些模糊性句式包括预设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独立句、省略句等。模糊句式的运用给广告商留下足够的空间,避免夸口之嫌及消费者对广告产生的不信任感。例如:Are you going gray too early? (乌发乳) 该疑问句并不需要人们作出回答,实际上是间接的请求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再如:Digital technology that makes you smile … today and beyond. (Canon) 这则广告采用了省略方式,当消费者读到“数码科技给您带来欢笑”后,广告戛然而止,看似不完整,但此时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smile一词,试想人们对一件能给自己带来欢笑的商品怎会不欣然接受呢?省略句式的广告词帮商家达到了促销产品的目的。

三、结语

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广告英语的使用中,在特定环境中可以起到特殊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恰当使用模糊语言来传达广告信息,吸引消费者。但语言的模糊性是很复杂的,广告又有其独特性,两者同时受到一定的心理机制、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广告英语中的大量模糊现象有待我们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去研究,以便能更好的了解广告英语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史煜:模糊语言语用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03, 5

[2]林乐腾:广告语言[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3]钟守满王凌: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 2000, 3

[4]崔刚:广告英语3000句[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5]赵静:广告语与模糊修辞[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版), 2001, 7

[6]关家玲:英语广告中词汇的模糊现象及语用功能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摘要 广告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广告语言在广告的劝说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是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前人分别从文体学、符号学、话语分析法、社会语言学以及语义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模棱两可作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语用运用在广告语言领域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原理和Leech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支撑来对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进行阐释。 Abstract Advertising permeants our life and exerts a considerable influnce on our society.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is of decisive importance to the persuas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ing. Vagueness, a strategy often used in advertising,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So far the study on it has been approached mainly form stylistic semiotic, discoursal, socialinguist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s. However, ambivalence, which is a special kind of vagueness, has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s the pragmatic use of vague language in advertising. Enlightened by this gap,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mduc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use of ambivalence in commercial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with seven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Key Words:Vagueness; Cooperative Principle;Politeness Principle.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1.引文 语用学,顾名思义,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它有别于语义学,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即把语言文字的自身意义同他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在广告中引入语用学,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广告之中,这是广告的新课题。广告除了告知功能外,更为突出的是说服和引导消费功能,这有赖于广告语言的功效。有时候为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广告用语可能含有虚假、不实信息,或通过特殊的语言处理引起消费者的误解,这一切都是通过广告用语的模棱两可造成的。本文从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综述 国内模糊语言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试图从理论建设、模糊语言语用交际功能研究、模糊语言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讨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模糊语言;成果;新动向 引言 模糊是客观世界中事物类别之间的一种客观性。美国科学家L. A.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世界如此,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必然会带有一些模糊性,可以说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由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展开了对模糊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模糊语言及其使用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模糊语言研究的专著和学术期刊相关论文的总结分析,试图对国内模糊语言研究进行一个多角度的描述,并讨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成果 国内很多学者对模糊语言投以热切的关注,发表数以百计的论文。就内容而言,国内研究可大致分为六个方面: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 1.模糊语言学理论介绍和研究 国内在模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著作包括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张乔博士的《模糊语义学》。“模糊语言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伍铁平,1999:47-48)。多长算是长,多短算是短?很难说清楚。这里的高和矮是相对而言的,即使这样,模糊语言并不影响我们传递思想的准确性和理解的明白性。究竟什么是模糊语?国内外学者们做出了十几种不同的解释。模糊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指模糊语义,还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 2.模糊语言语用修辞功能研究 模糊语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增强语言在交际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分析 模糊语言是一种具有很强概括性、灵活性的弹性语言,其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在文学欣赏中,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十分宽广的联想空间。在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极强的文学功能、描述功能、弹性功能,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感悟文学作品,有助于读者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对此,下面就模糊语言在文学欣赏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探析。 标签:模糊语言;文学欣赏;应用 前言 在传统的认知中,模糊属于一个贬义词,被人们看做是含糊不清,随着模糊语言、模糊数学等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模糊蕴含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语言具有模糊、精确两种特性,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模糊语言的应用,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充分重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以此更加深入的把握文学作品。 1.模糊语言的应用 1.1模糊词语的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迷糊语言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渲染手法,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如在《三国演义》中,“子龙见妇人身穿缟素,有倾国倾城之色”,在这句话中,“倾国倾城”就属于一个模糊性的词语,对于“倾国倾城”其主要用于描述女子的美貌,但是没有人知道“倾国倾城”是这样的一个程度,其通过这样的模糊性利用,可以活灵活现的将人物美貌表现出来,并带给人强烈的遐想。 1.2文学诗句中的应用 诗词是文学作品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一些诗词中,通过模糊性语言的利用,可以增强诗词的意境,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享受。例如在李煜的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本是对亡国之恨进行描述,而“一江春水”则是一个模糊性的词语,作者通过“一江春水”将自己亡国的愁苦情绪形象的表现出来,也描绘出其从君王变为布衣的确切情感。 2.文学欣赏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功效 2.1 美学功能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字与语言相互结合的艺术,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就能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独特美感。从美学的角度看,作品中的内涵越丰富,其涉及到的美学信息就越多,有很多人都知道“朦胧美”,如果在描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研究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会话合作原则分析了商务英语中得模糊语言现象及其语用功能,阐明了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得运用具有提高商务英语得客观标准性,增强商务英语得机动灵活性,使表达含蓄婉转、礼貌幽默等作用,目得在于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语言进行商务交际. [关键词]商务英语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一、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遵守得原则 质准则要求努力使提供得信息是真实得,不要讲自知虚假得话,不要缺乏足够证据得话.商贸英语一般情况下用于不同国度间得外贸公司相互往来及业务联系,其最终目得是达成商品买卖或者服务交易.因此不管是书面信函依然用于商务谈判中得会话,大得方面可能涉及国家得对外政策、公司得信誉和公司间得关系,小得方面通常涉及商品数量、质量、价格、交易条件等内容.因此,内容应该是真实可靠得.商务英语中得模糊语言得使用正是遵循了该准则.看看下面那个例子: the market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teady demand for silk garments of high quality in the american market市场调查研究显示,在美国市场对高质量得丝绸服装有稳定得需求. suggest在这句上下文中,表达“显示、暗示”得意义,它恰如其分地讲明了对市场调查研究得结论只只是是隐含其中得主观分析.依照质准则,提供得信息必须是真实得,不要讲自知虚假得话,不要缺乏足够证据得话.这个地方得市场调查便是证据,同时suggest这一意义模糊得动词得使用使读者感受到分析自然合理,从而增强了该叙述得客观性和可信度.wc用语用学来解释则是:这句话遵守了合作原则中得质准则. 商务英语由于其特别得作用及其利害关系,因此必定会遵守关联准则.贸易往来非同儿戏,任何与话题毫无关系得会话是不可能出现得. a: i’m afraid that the proposal you put forward just now isn’t up too much b: your presentation makes me feel a little too-you know what i mean 双方在谈判中没有直截了当讲出自己得办法,而是使用了模糊语言isn’t up too much, you know what i mean,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关于a方提出得咨询题,b方得回答从关联准则来看是不完整得,you know what i mean这句补充大概违反了关联准则,转换了话题,但纵观整个对话,当a方有意使用模糊语言,把输出得信息模糊化,而b方从a方得表面意义推出了a方话语中得弦外之音,做出富有弹性得回答,幸免把话讲绝了,实际上更好地遵守了关联准则,保全了双方得面子. 二、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可能会违反得原则 众所周知,合作原则中质准则和量准则通常是矛盾得,因此在商务英语中,人们往往会违反量准则使话语变得含蓄,专门是对一些敏感性得话题.例如: a: could you lower your price a bit so that we can conclude the transaction?你方能否把价格稍稍落低一点,以便我们能达成交易. b: our price is reasonable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我方得价格和国际市场得价格相比依然合理得. 以上是双方关于价格咨询题得对话,是双方利益、矛盾冲突得焦点,但一方用了a bit那个比较模糊得词把其要求讲得含蓄婉转,而另一方同样使用模糊词reasonable,既表达了其不愿落价得态度又显得十分礼貌,既未明确表示同意,也未明确表示拒绝,话语机动灵活,进退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使自己随市场行情得进展变化而保留回旋余地. 再来讨论一下方式准则.依照方式准则,在对外经贸交流中,我们表达自己得思想和意图,不要因为语言模糊,歧义造成对方迷惑不解或理解偏差.因此,讲话必须做到语言准确、简明、

分析英语中的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

Vague language Who speaks of vagueness should himself be vague. ----Bertrand Russell Vague language is a language that talks about something without directly saying what it is. A representation is vague when the relation of the representing system to the represented system is not one-one, but one-many.(当用于描述的体系与被描述的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时,这个描述就是模糊的。) ----Vagueness, Bertrand Russell, 1928 Vague word 1 Words with a similar meaning(意义相近的词): thread, string, cord, rope They all have the meaning “线,绳子”. But there is no clear line between them. We can’t tell how thick can be called “rope”, and how thin can be called “string”. 2 Words with a different meaning(反义词): big, small They are a pair of antonyms, but the limit between them is changeable. For example, “a big track” and “a small plane” have a different criterion towards “big” and “small”. 3 Words with several meanings(一词多义): bank

模糊语言

目录 1.引言 (1)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1) 3.翻译的模糊性 (3) 4.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4) 4.1 以精确译精确 (4) 4.2 以精确译模糊 (5) 4.3 以模糊译精确 (5) 4.4 以模糊译模糊 (6) 5.结语 (6) 参考文献 (7)

浅析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 摘要:精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语用中,模糊语言却是广泛存在的。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自然界本身模糊不清、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交际双方的行为及目的,以及语言自身的局限性都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英汉互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翻译要根据英汉语民族的不同文化及思维模式做出不同的处理,并充分发挥译者的再创作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得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模糊语言可以采用“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这四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模糊语言翻译对策模糊精确 1.引言 在语言学中,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已被认为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模糊语言学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模糊语言学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早在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Fuzzy Sets)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①。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等。模糊语言学的问世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和翻译的模糊性。英汉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它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处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模糊现象。由于两个民族在语言系统、文化内涵和倾向、语用特征以及事物称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缺乏内涵和外延的等值关系,造成字面和功能上内容和形式的语际转换困难。为解决困难,因此人们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来进行语际转换,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本文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过不少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将从译语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如何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尽可能地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①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英语广告语篇中的省略探析

A Study on Ellipsis in English Advertising Discourse (20141181 韦盼盼)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hesion device, ellipsis is a vital phenomenon in the language use. Especially it is widely used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advertising discours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basi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llipsis in the English advertising discourse, in order to show that ellipsis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hesion device for discourses but also can meet the needs of text rhetoric in advertising. Key words: ellipsis, English advertising discourse, cohesion 1.Introduction Ellipsis is an important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a vital means of language cohesion in English. It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substitution by zero”. Main functions of ellipsis are saving words, avoiding repetition, and making the texts concise. Meanwhile, ellipsis is a means of rhetorical devices which belongs to syntax structure. The major function of advertisements is to persuade readers instantly. In general, an advertisement should express the most information in a limited length. It should simplify the les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nd employ elliptic sentences which can make the texts clear, prominent, compact and eye-catching. Therefore, employing ellipsis can make an advertisement more eye-catching. Elliptic sentences are the most typical form and feature of advertisement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nglish advertisements, and try to find the ellipsis in the advertisements, which may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when we are reading the English advertisements. 2.Ellipsis According to Halliday & Hasan(2001, 88), “ Ellipsis as the omission of an item,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at form of substitution in which the item is replaced by

法律英语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辨证分析解析

法律英语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辨证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但是,在实践中,法律语言无法避免模糊性。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法律语言与模糊词语的辨证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法律语言;模糊词语;辨证分析 Abstract: It''s all known that legal language is a kind of customary language , which includes words, phrases and modes of expression with its unique styl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legal language is exactness in its expression. But in practice, fuzzy expression is inevitable in legal languag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zzy expression and legal language. Keywords: legal language, fuzzy expression dialectical analysis 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潘庆云,1997:158)。论文论文参考网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法律之目的即为“定分止争”。因此作为法律外在形式的法律语言其法定原则就是语言的准确性,即要求法律语言务必清晰明确,不模棱两可,以达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要求。然而,在法律条文中以及司法实践中,法律语言运用模糊词语的现象俯拾皆是。Pearce (Maley,1994:28) 指出,在澳大利亚和英格兰约40%的法庭活动需要对特定的立法条款的意义做出裁决;在美国各级法院普遍用词典作为一种审理案件的辅助工具,对法律文本进行文义解释;在我国有学者初步统计我国《刑法》法条,从《总则》到《分则》运用模糊词语共一百余条,占全部条文的 50 % 以上。(王洁,1998:13) 由于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大量出现,不少人认为法律的伸缩性很大,定罪量刑则是法官“说了算”的错误想法。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法律语言中模糊词语作一番辨证的探讨。 一、法律语言离不开模糊词语 所谓模糊词语是指那些语义局部(边界)模糊的词语。如:高、矮、好、坏、轻、重等。模糊词语产生的根源,实质在于客观事物自身的模糊性和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这是自然的普遍现象,人们认识事物把握对象时,无法运用语言准确定义、指称或描述,采用多种解释的表达手段进行表达。“模糊”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同于“含混不清”,后者常指人们运用语言不当而产生的消极结果,是尽量要避免的现象。模糊性则是不确定性,有消极的效应,也有积极的作用。法律语言之所以要使用模糊语言,有以下主要原因: 1、模糊性是法律语言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 模糊性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主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因此反映主客体的自然语言不会绝对精确,非此即彼,具有固有的模糊性。形式逻辑有一条基本规律——排中律。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不能同时都是假的,必须一真一假,没有第三种可能性。而我们所说的模糊则恰好是对排中律的突破,法律语言所表达的概念既可以属于甲又可以属于乙。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札德 (L? Zaden) 教授提出了模糊集理论[1]。依照札

当代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简评

当代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简评 【内容提要】模糊语言学是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重要的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据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的模糊集论。本文拟对二十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评,以期读者对当代国外模糊语言研究的方法及现状有一大致的了解。 【摘要题】语言学 【关键词】模糊集合/隶属度/模糊度/等级真值 【正文】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把语言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不仅适应自然语言研究的发展,而且为解决形式语言中的许多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1965)的模糊集合论。模糊集合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整个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不赞成对事物进行一刀切的做法,承认在两个值之间有无数区间值,有无数隶属度。因此,模糊理论的诞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但促进了模糊学自身的发展,而且给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带来空前的变革。从此,人们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注意中心现象或精确想象,而且开始注意边缘现象或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综观国外语言学者利用模糊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不同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1. 模糊理论与语言研究 伍铁平(1999)在其《模糊语言学》一书中谈到,早在Zadeh之前就有许多人提出“模糊”这一概念,为什么只有在Zadeh之后研究模糊才发展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包括正在形成的“模糊语言学”?伍铁平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二是只有Zadeh才适应现代科学的要求,将模糊理论形式化、数学化,从而使它能够广泛适用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方面。Zadeh(1965)的模糊集合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集合的界限不固定,元素属于集合的隶属度除了0,1二值之外,还可以取两值之间的任意实数为值。由此可见,模糊集合理论比较适合定义模糊语言,它对模糊语义的处理比较切合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 Lakoff就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研究。他指出,语义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以“鸟类”为例,知更鸟为典型的鸟类,蝙蝠则不大属于此类。他把鸟类有关成员按其属于“鸟类”的不同程度排列起来,排列的标准以每一成员与“鸟类”典型成员的相似度为衡量尺度,如: (1)知更鸟 鹰 鸡、鸭、鹅 企鹅、塘鹅 蝙蝠 这个排列比较真实地描述了“鸟类”意义。Lakoff还将等级排列概念由隶属度引至真值制定

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探析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是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或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含糊功能、委婉功能、礼貌功能和缓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模糊性 一、引言 模糊语言研究是在美国学者查德( lofti zadeh,1965)的模糊集理论( fuzzy-set theory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1]。著名的语言学家汤姆斯(j. thomas)认为,语言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的现象。王希杰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语言。归根到底,模糊语言的含义不够细致精确,让听话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和推测[2]。模糊语言主要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或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在交际中,语言有时虽然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影响有效的交际,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事实上,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词语,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指出:“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了损害(《语义引论》中文本: 355)” [3]。事实上,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所以,模糊语言具有含蓄、委婉、礼貌和缓和等语用功能。 (一)含蓄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并不一定是越精确越好,有时也需要使用模糊语言。模棱两可的词句可作多种解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说话人处于相对有利的交际地位[4]。有时候出于面子的考虑,说话人会使用概括或笼统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当别人问起工资时,一些人会将不足1500 元(如1457 元)的工资说成1500 元,这种笼统的说法既可照顾到说话人的面子,又可使表达较为简约。如: a: does mary still study in the school? b: i am glad to tell you that mary has just received a degree.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类型 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它靠模仿而生存,传播。它可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广告语言的模因类型,让大家可以从一个新角度来看待广告语言。 关键词:广告;语言;传播 在如今的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因此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电视,书籍,网络,广告牌等媒介,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和广告接触并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在广告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成功的广告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标志性的语言模因。这些语言模因可以是广告的名字或它的台词,一经演绎后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尝试从新的角度剖析广告语言中模因的传播现象。 一、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在其畅销书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模因的原词meme是通过模仿基因的原词gene

而产生,s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表现形式繁多,像曲调旋律,思想观念,时髦用语,服装设计,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 二、广告作品中的语言模因 1.基因型的广告模因 广告语中的基因型模因指原封不动地完全照搬固有的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做广告的现象。整个广告就是通俗用语本身,未掺杂其他语言成分。广告词做着信手拈来便让它们对号入座,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同凡响的。基因型的广告模因如果切题切境,运用得当,就会有独特切隽永的广告魅力。 (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如日本理光传真机的广告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借用这条中国俗语的内涵把传真机方便,快捷的特性完全反映出来了。这则广告就是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复制和传递了模因。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On pragmatic vaguenes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语用模糊 (pragmatic ambivalence) 现象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之力 (ill ocutionary forces) 的现象,以达到让听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 一、语用模糊策略的产生和运用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rporate Principle)。它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日常会话中,有意违反此四条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便有可能产生模糊含义。下面是违反质量原则产生模糊含义的一例: 在一次语言学会议上,一位语言学家在谈及资料提供者时说:“我们已经收到了他们当中的五六份,但今天我想仅对其中的三份进行讨论。” 显然,这位语言学家一定知道有几个人给他提供了资料,所以听话者明白这位语言学家能够遵守质量原则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向听话者传达了他的意图。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对同一律的违反也会产生语用模糊,而且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往往会刻意违反同一律。 一个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说话者或听话者为了某一交际目的,往往利用语言的这一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混淆事物之间的界限,违反同一律以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妻子:我一见你就来气。 丈夫:我练了一年的气功还没有气感,原来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了啊。 在上面的对话中,丈夫巧妙的混淆了妻子所说的“生气”的“气”和气功中“运气”的“气”,成功的运用语用模糊消了妻子的“气”。 二、语用模糊的积极作用 〈一〉制造幽默效果 在日常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往往会帮助我们制造一种幽默的效果,以使得我们的交谈更加轻松愉快。让我们看一例: 一个妻子对她的丈夫抱怨说:“你看邻居布朗先生,每次出门都要吻他的妻子 ,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丈夫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目前跟布朗太太还不太熟。”这位妻子的本意是要她的丈夫在每次出门前吻自己,而丈夫却有意地曲解为让他吻布朗太太,幽默便由此产生了。 <二> 避免争执与贬损,避免尴尬。 为了礼貌起见,说话者常常通过尽量满足听话人的面子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避免面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语用模糊是个很好的选择。 A: I bought this T - shirt yesterday afternoon . Whatdo you think of it? B: It’ s OK, just that it l ooks a little bit brighter. 请看例,A想要B对其新衣进行评价,事实上B不喜欢那个颜色,但如果

对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

对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 摘要:1965年扎德教授发表“模糊集”一文后,模糊性研究开始出现在包括语言学在内的各个学科中。模糊性成为法律语言学的一个热点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我国和西方的法律条文的观察和比较,并综合参考前人的研究,从法律意义上、语言学意义上归纳了法律语言模糊性在的主要成因。同时通过一些案例观察了语言模糊性对法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辩证分析后本人得出如下结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的存在是各国法律中的普遍现象,是由语言本身性质和法律上的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尽管这样的模糊性会对法律的执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无法,也不应该对其进行彻底消除。应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削弱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法律语言学模糊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 一、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成因分析 (一)语言学角度的成因分析 从语言学角度看,法律语言之所以具有模糊性主要是由语言的离散性和语用模糊导致的。由于现实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导致了我们的语词和世界的联系很难一一对应:离散的、有限的自然语言不能划分和表达连续的、无限的现实世界,这就是自然语言模糊性的来源。而当我们

把自然语言变为法律语言时,就将这样的模糊性带入了法律语言。

而语用模糊也是立法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成因之一。因为同一个词语或是句子根据使用者和使用语境的不同会产生 不同的意思。美国学者布莱恩?比克斯在《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性》中认为“言外之意”,即语句的用意,是对法律进行解释的立法目的。例如,英王爱德华三世为解决劳动力不足而制定了“禁止给‘身强力壮’的乞丐施舍”的法律,但是倘若这个乞丐由于没有衣物快要冻死了,是否应该施舍呢?该法律的用意,也就是“言外之意”显然是希望帮助国家获得更多劳动力。如果不去救援就会使得乞丐死亡而失去一个劳动力,但是救援又违背了条文的字面意义。这就是因为在这个语境中,语用意义和字面意义产生了偏差。与之相同的还有我国对“见义勇为”的法律定义。虽然“见义勇为”成为了社会提倡、政府呼吁的行为,但是我国宪法和刑法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地方性法规《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中的规定“见义勇为是指公民在法定职责之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显然其用意是提倡和表扬公民暂时放弃个人利益为了保护更多人或是更大的利益的无私行为。但是当亲友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到底应当被界定为

模糊语言 的文献

模糊语言的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张细香; 基于二元语义模糊语言偏好表示的群体决策方法研究[D]. 东华大学2009 [2] 朱捷; 试论语言模糊的语用功能[D]. 复旦大学2010 [3] 刘佐艳; 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 黑龙江大学2003 [4] 莫智文; Fuzzy有限态自动机的最小化及其在心电图(ECG)识别中的应用[D]. 西南交通大学2005 [5] 傅昌萍; 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185 条 [1] 王晓红; 从顺应理论视角看教师模糊语的语用功能[D]. 辽宁师范大学2009 [2] 彭燕; 中英商务信函语用模糊的对比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2009 [3] 谢宁; 布什每周电台演讲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D]. 山东科技大学2009 [4] 谭丽娟; 论立法语言的模糊性[D]. 中南民族大学2009 [5] 喻旭东; 模糊语言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 秦秀芳; 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D]. 江西师范大学2009 [7] 曹健; 语用学与模糊语的语用翻译[D]. 兰州大学2009 [8] 柯蔚青; 美国之音新闻中的模糊语言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8 [9] 苑文娟; 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翻译[D]. 河北大学2008 [10] 陈如馨; 坏消息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D]. 西南财经大学2009 [11] 胡富秀; 小说中模糊语言的翻译[D]. 太原理工大学2009 [12] 贾爱花; 英语商务谈判中模糊语的顺应论阐释[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13] 程苏琳; 中国对外经贸法律法规中的模糊语英译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0 [14] 张佳慧; 导游语言的语用学研究[D]. 扬州大学2010 [15] 付慧君; 从模糊语言看中国古诗英译[D]. 河北大学2010 [16] 杨轶芳; 从译者主体性看模糊语言的翻译[D]. 中南大学2009 [17] 连文斌; 模糊语言的修辞功能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8 [18] 宋建; 论唐诗的模糊美[D]. 中国石油大学2010 [19] 高艳霞; 英语教学中基于语用功能的模糊语言研究[D]. 西北大学2009 [20] 李超; 英语外交语言中模糊性的语用研究[D]. 吉林大学2009 [21] 付艳梅; 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D]. 吉林大学2009 [22] 潘洁; 模糊语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9 [23] 陈丽琴; 文本细读的言语教学策略[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24] 许艺萍; 外报外刊中的模糊性探析及其翻译[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25] 丁一; 商务信函中的模糊语言及使用者动机[D]. 吉林大学2009 [26] 章晓烨; 基于顺应论的企业季度报告模糊语言分析[D]. 大连海事大学2009 [27] 王利; 绘画模糊性语言分析[D]. 大连理工大学2009 [28] 申媛媛; 外交模糊语及其汉英交替传译探究[D]. 江苏大学2008 [29] 周芙婧; 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解析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2009 [30] 花蕾; 美国总统外交型演说中模糊语言历时文体分析[D]. 首都师范大学2009 [31] 齐燕; 中文学术书评中的模糊限制语探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09 [32] 何昕; 模糊语言的适应选择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8 [33] 颜辉; 公益广告用语的模糊性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9 [34] 杨琦; 基于语料库的海商法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分布及使用特点的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09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