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主要制度包含四个方面,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

一、宗法制度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是在西周初年形成的,宗法制度是同分封制相配合的,周公鉴于夏商两代王位继承不善的历史教训,为使周朝免于王位继承纷争造成的内部混乱确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等级。大宗由嫡长子一脉相承,他代表了宗族祖先的延续和其权威的传承,小宗对大宗的服从,不仅是对宗族权威的服从,也是对国家政治权威的服从。第二特点是:强调血缘相亲。就是通过维护各级同姓贵族的利益来团结整个周族的力量,也就是通过强调血缘关系,以期达到对天下万邦加强统治的目的。宗法制度影响之深远,因宗法家族社会存续时间之长久而难以估量,它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1

正面影响: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负面影响: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些极端专制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世所未有。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亘古不变,影响至今。第三,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

2

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文化与政治从来就难以分离,在中国尤其是如此。在宗法社会,传统重于变革,礼教高于一切。

二、分封制度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执行相应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就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表现为受封对象多样。西周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贵族,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地位位臵也大都较为优越。第二个特点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分封制的内容主要规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的权力主要是获得土地和人民,其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其义务是

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如政治上镇守疆土和朝觐述职,军事上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第三个特点是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连,天子分封诸侯,诸侯有权在自己的疆域内进行再分封,其庶子可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应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

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分封制的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

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

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三、礼乐制度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

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成为更加成熟细致的西周宗法制度的载体。

4

主要特点是:依据西周宗法制度的等级级别,形成了各种名分,再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基础上产生的种种制度、规则、典礼,周礼更加严密和等级化,是更加完备、成熟的西周宗法制度的反映和外化。

对后世的影响:在西周社会,维持整个社会的核心,保证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主要规范,是礼的精神,礼的规范。周代礼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以后各个朝代都把定礼作为立国之本,但基本没有超出周礼的框架。传统礼乐文明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礼乐无常制”,应该与时俱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传统的礼乐文明,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学习的地方。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四、井田制度特点及对后世影响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

5

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 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主要特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让诸侯国拱卫王室,贡献财物,从而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4礼乐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第

三章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思想制度,它和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维护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封建统治秩序.礼乐制度是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前1046,前771年),并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

项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乐记》有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舞蹈),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

6

之道,与政通矣。

礼制的核心内容是秩序,尊卑、长幼有序,乐制核心内容是思想,就是意识形态,让大家同意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以促进国家稳定。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及何种意义上说,礼乐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因素所无法相比拟的。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规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定礼乐。如果说商代人尊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崇的则是礼。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因此,“礼”并非“礼貌”,“礼节”那样简单。“礼”的本质是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转载于:https://www.360docs.net/doc/6f19007953.html, 小龙文档网:西周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以混淆。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所以

7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但是,一个社会只讲究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没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是,以音乐激起共鸣情绪。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与“乐”不能混淆,有着本质的区别。《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

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了高度的发展。

起初,周文化落后于商文化,后来继周朝建立之后,吸收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到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彻底瓦解了,随即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全面崩溃瓦解的标志。

礼乐制度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即统治阶级的要求),社会需要,经济需要,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但是它也有局限

性,它忽略了下层人民的文化需要,而且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永久停留在奴隶社会,也不可能就只有礼乐制度这一种音乐

8

文化。按礼乐制度规定不能变动的音乐,随着时间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感到隔膜,逐渐把它们看成只是“古乐”而已;西周雅乐的政治作用将与其无味的“古乐”一起萎缩、僵死,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

1.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雅文化的逻辑起点。中国雅文化,以诸子百家为发端,而诸子百家,恰恰都是在反思和总结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既是广义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又是维护各种狭义的政治制度的润滑剂,正是在礼乐的维系下,宗法封建的各项政治制度才能够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运行。中国历史上不管王朝如何兴替,但礼乐的延续却始终一脉相承,道理也在这里。

3.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和宗法制本就有极深的血缘关系,因此礼乐在社会生活层面上运行时,就很自然地与宗法制相结合,从而构成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轨道,深远而全面地塑造着社会文化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从经济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是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反过来,它又强化着小农经济安土重迁的文化性格,排斥商业文明。这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缓缓迟来的重要原因。

5.从伦理文化的层面上,一方面,礼乐制度本身天然地具

9

有伦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因此,它为各种适龄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礼乐面对的是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以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核心的私德十分发达,而以社会公共生活为内容的社会公德则十分欠缺。

6.礼乐制度最初的话语权是贵族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汉代以后的话语权则是男性的,因此,种种压制乃至摧残女性的教条便蜂拥而生。孔夫子治理鲁国的都城时,就推行过“男女别途”即划分男女各自的道路行走区域的歧视性办法,他的徒子徒孙更是变本加厉。汉代以后,女性从懂事之日起,便从父母那儿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宋代开始,《女诫》、《女儿经》、《女论语》、《女训约言》等等专为女性而作的蒙学读物风行于世。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女性自身也从内心接受了种种歧视性的教条。

篇二:论西周礼制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西周礼制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礼”的内涵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西周礼制之中,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尊尊”,两个大的方面,所谓“亲亲”,即是要求在家族范围内,人人皆

10

要亲其亲,长其长,人人都应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所谓“尊尊”即要求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当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下,又形成了

“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西周时期,礼作为一种积极的规范,已具备法的性质和作用。完全具备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礼被认为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头等大事,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

广义的“周礼”涵盖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但从较狭的意义上理解,它主要还是姬姓宗法贵族的礼制,并不能完全包括各地诸侯国独具特点的传统礼制和民间礼俗.“周礼”与民间礼俗的差异既包含了阶级对立的内容,也包含了国、野之别。所谓“礼坏乐崩”,主要是指周王室东迁后上层贵族社会礼制的混乱与多变,对民间礼俗未必有多大影响。《周礼》礼制思想对后世城市建设的影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譬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盛期,最具有典范代表的都城———隋唐长安城。整个城市的布局严整、统一,充分体现出周代王城的布局特点。又如能够完美体现出《周礼》礼制思

11

想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大都城——明清北京城。它在格局上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使皇城在都城的中心。《周礼》礼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当时,西周的礼制确保了在政治上业已获取统治地位的家族,其优势地位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贵者恒贵”。而这些贵者,都是西周的皇亲国族。亲亲原则,把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家族的家族生活。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国一体,有朝以来,就这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被塑造。但也造成封闭的政治空间所形成的对利益既得者的保护效应,只是具有短期性,而从长远来看,一方面,由于不具有竞争性,使得当权者失去了危机感,同时也就失去了奋斗和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精神意志,因此,政治的平庸、萎靡甚至骄奢,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对现有状况的不满,必然会进行反抗,反抗导致当权者对暴力的格外倚重和青睐。暴力的使用者,其初衷固然是为了消灭反抗者,以延续和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但当政治生活里充斥着暴力和暴虐时,距离使用这些暴力和暴虐的国家自身的灭亡,也已经为时不远。

从后世影响上来看,西周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在其后的时代,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生移转,从西周之时主要作为政

12

治权力分配功能的原则,到汉代以后转变为社会生活层面秩序塑造和维持的机制,但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西周意识形态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

篇三:西周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存在条件

西周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存在条件? 1(分封制鲁、燕、卫、晋(王族);齐(功臣);宋(先贤)

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俘虏赐给王族成员,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封建制度确立后,它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影响:

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消极:王室衰微、诸侯分立

2、井田制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属国王,层层

13

分封后,受封的奴隶主贵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不能随意转让买卖土地,同时还需缴纳“什一”之税作为贡赋,政治上要完全服从周王的命令,军事上要随同出战,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井田上奴隶集体劳动,其劳动果实完全被奴隶主贵族占有。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奴隶主贵族控制着私田产品,逐渐出现“公田不治”的局面,再加上奴隶的不断反抗,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终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分封制和井田制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4)分封制实质上是在奴隶社会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利用宗法血缘纽带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

14

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西周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让诸侯国拱卫王室,贡献财物,从而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西周社会制度之特点

政治思想大多因当时的制度而生,针对当时的问题而发,以前研究周礼大抵依据<<周礼,但<<周礼战国未年的书,其中记载多属空想,不能当作史料。西周时中国已踏进封建时代,今之封建与西周封建不同,西周的封建是指封国建侯;现代则为社会发展的一阶段,有其政治、经济、社会之特殊组织。天下的土

地、人民都是周天子的所有物,国有封国与服国,前者是宗室和功臣,后者是周东征后臣服於周。封国及服国的诸侯对士地人民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并须按期朝王、纳贡、出力役、兵役。此时的经济基础是大规模的农业,田分公、私,由庶人耕种,公田的收获是地主的,私田归自己。国家因民众的团结而成一体,周能有如此大权力,是因天命观使周人团结,天命是上帝委托,如失德,就会有另一政权代之,谓之”革命”。周开国时认为自己系出於天、受命代商、积德累世,人君应有条件,周人皆有,所以能统一天下。周人认为良好的政府最重的是要留心祭祀,并勤劳民事、注意农业、慎刑,法律代表当时的社会,周法最注重者有<1杀人越货:已有私有制,政府对其的保护<2不孝其父、

15

父疾恶其子、兄弟相仇贼:伦理观<3外主训导官员背法立私、违道干誉,以病其君:对舞弊官吏的处罚,犯以上三条者,皆杀无赦。西周未因国运不佳,周人的虔敬变怨尤。西周影响后世最深的是神权及孝悌观念。

心得:

历史是由有权力的人所掌握的,中国尤其明显,中国的历史向来受当权者影响很深,像因儒学当道,周礼所著即被采纳;为了圣人不能当王这个理论,对周公称王一事,视而不见千年;成者为王,败者寇,也是明显的例子,周王朝为了统治的正统性,给纣王五条罪名,后来证实这些都是伪造的。中国许多传统在西周时就已存在,中国的超稳定结构也在这时成形,大部分的古代国家都尃制的,雅典虽号称是民主,但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奴隶,这样还可以称为民主吗,古代的国家不论是城邦、帝国、封建,都是少数人占有统治权,但中国的政权郤比其他的国家更有延续性,我想应该是大一统的天子观和孝悌的观念,因为大一统的观念使每一个当权者都想要统一天下,使中国有天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说,但事实上,并非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此现像;孝悌的观念也有延续性,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一

个家族延续的概念。同时这两个概念都有助於政权统治,大一统的天命说,给予统治者正统的地位、征伐的理由;孝悌观念有助於社会的稳定,像宋朝未发生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其中一个原因是

16

义田,而义田就是宗族用来救济同宗较贫穷的族人。由西周的法律也可以看出法律重视财产、伦理、吏治,其中伦理与现在比较不同,父子地位较平等,近代子女有变成财产的倾向。西周许多观念影响至今,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朝代。

西周早期统治者在对殷商国灭家亡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及对殷商时期数百年占主流地位的天命神权思想进行修正、改造的基础上,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理论,解决了西周政权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在新的天命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又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和政治方略。周王通过“积德行义”获得了“国人皆戴之”的良好局面[1]。

一、从周部落时期就开始推行的德治政策主要特征。

(一)明德慎罚。这里的“明德”,一方面是指统治阶级要以德服人,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百姓的教化. 西周时期的“德”主要指的就是以周王为首的高级贵族的一套好的政治行为,保民、惠民、安民是其核心,包括勤于政事、实行有限度的剥削、任用贤人、效法先王等内容。西周德治要求的“明德慎罚”,对今天法治社会的建立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如其所强调的“中刑”(量刑适中)原则、“非中”减轻原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量刑不可畸轻畸重、偶犯减轻处罚等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注重教化”的作用在今天看来就是要注重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教育,因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建立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一

17

整套规范或制度的和谐运作,更主要的是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更何况设计中的和谐社会制度也需要高素质的社会成员的遵守才能够成为现实的、动态的和谐制度。

(二)保民裕民。统治者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表,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将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要让人民富足安康。西周的“保民裕民”中有着合理的成分需要我们加以借鉴。维护人民生活的富足和安康是任何一个发展良好的社会形态所应当首先重视和积极追求的,也只有首先努力保证人民拥有富足安康的生活,使他们不至于对社会现实不满,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执政者也才能长久地得到人民的拥戴,从而维护其执政地位。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居乐业,使其与当前执政的政府保持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这或许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理想效果。西周“保民裕民”思想的合理内涵我们应当充分予以借鉴,并将其融入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之中。

(三)天道王制。所有的统治行为和日常行为都要符合天道,要遵循事物内在的

秩序。所谓“天道”就是要注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界的平衡。然而,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自然资源,污染、破坏自然环境,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逐步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和谐共存、协调共进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

18

基础上,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能违

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这一点上说,西周德治思想中的“天道”观念确有其合理之处。

(四)自我修养。周初的统治者看到商纣王由于荒淫无道而失去了上天支持,最终兵败身死,因此一直告诫自己的后代要以史为鉴。而作为统治者在教化民众之时,自身首先应该是有德行素养的,以作为天下民众的楷模。

二、从易文化角度探讨周德治思想的对古代法治思想的影响力

周初的“明德慎罚”思想对《易经》也产生了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周易》,既包括帛书《易经》,又包括帛书《易传》。《易经》(指卦辞和爻辞)的成书年代在周初。帛书《易经》恒卦九三艾辞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注家认为:“?德?即德性、德行之义。?不恒其德?犹二三其德。”并译此句为:“不能恒久保持其德行而朝三暮四,则或受他人之辱。”[2]此“德”字是指道德修养而言,“恒其德”是恒久保持德性的意思,若恒久保持德性则需时时谨慎修德。《易经》中的“德”还有一层含义,即德政。德政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利民(使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保障),二是教民(通过道德教化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三是慎罚(对犯法者谨慎动用刑罚)。

治国不用刑,这是《易经》作者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19

但要达此目标,却不可不用刑,用刑是通向无刑的途径之一,这与法家“以刑去刑”说相近,但又有区别,法家主张以重刑去刑,而《易经》则主张以慎刑去刑。慎刑不是不用刑(除非轻微的犯罪),而是谨慎严格地依法论罪,在量刑上做到稳准狠,从而杜绝司法冤滥现象,实现司法公正。《萃?九五》:“卒(萃)有立(位),无咎,非复(孚),元永贞,悔亡。”卒借为萃,萃通瘁,病也。有犹于也。复借为孚,罚也。爻辞意谓勤于政事而有疾,并无祸患。治国不用刑罚,用来占问长期之吉凶,则无困厄。

这种“保民”思想对儒家的影响极其深远。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代表人物对周公推崇备至并深受周公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周公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源头。而儒家法律思想作为封

建时代的最高政治原则,指导着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兴旺、与覆亡,“德”文化成为大中华文化圈的显著标志。

三、西周德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自西周确立的德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发现,注重施行德治的朝代,其政治氛围大多是非常和谐的。我国历代开明的封建统治者,大都一手运用法制的强制力以维持国家的统治,一手运用道德教化从精神上纳民于“正轨”,综

20

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手段,共同为治。这也就说明德治思想对于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结构与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我们虽然对“德治”思想有所肯定,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德”的内涵到今天早已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一些诸如“忠君”、“敬天”等封建王朝时期作为“德”的重要思想的内容早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是作为人类数千年文化所积淀的宝贵思想,其中也包含了许多反映社会规律的内容,如前所述的“明德慎罚”、“保民裕民”、“自我修养”、“任人唯德”等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西周时期所确立的“德治”思想,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而应该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使这一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德的提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尽管其中有许多陈旧之物不应为当今社会所取,但仍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今天借鉴和发扬。

古为今用,德主刑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建设是一个从不完善向完善逐步发展的长期和艰巨的过程。自改革开发以来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已经决定了政治领域的变革必要性、急迫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但“人治”现象还在深深束缚着我

21

国法制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个相当长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公民守法意识,这且有赖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精神文明层次。从目前我国法律建设的状况看,公民法律意识淡等等,是我国法制建设中比较薄弱的基础环节,只有人们法律意识和道德、文化修养的提高,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运用和遵守法律制度,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一定的法律制度是一定的道德要求和文化的反映,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法律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法的实施具有积极影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法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许多原则和要求。由此,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必然有助于增强人们守法的观念和自觉性,带动人们支持和拥护法的贯彻执行。道德作为启发人们内心觉悟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制力无法代替的。

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往往要担负起单独地调整某些社会关系的任务,起着弥补社会主义法的“间隙”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时期,努力去挖掘和研究我国古代法律文化遗产,去其糟粕,扬其精华,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22

[1]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M].北京: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499.

[2]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版23

西周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社会几大基本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主要制度包含四个方面,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和井田制度。 一、宗法制度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是在西周初年形成的,宗法制度是同分封制相配合的,周公鉴于夏商两代王位继承不善的历史教训,为使周朝免于王位继承纷争造成的内部混乱确定了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等级。大宗由嫡长子一脉相承,他代表了宗族祖先的延续和其权威的传承,小宗对大宗的服从,不仅是对宗族权威的服从,也是对国家政治权威的服从。第二特点是:强调血缘相亲。就是通过维护各级同姓贵族的利益来团结整个周族的力量,也就是通过强调血缘关系,以期达到对天下万邦加强统治的目的。宗法制度影响之深远,因宗法家族社会存续时间之长久而难以估量,它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1 正面影响: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负面影响: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些极端专制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世所未有。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亘古不变,影响至今。第三,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 2 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文化与政治从来就难以分离,在中国尤其是如此。在宗法社会,传统重于变革,礼教高于一切。 二、分封制度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执行相应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就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表现为受封对象多样。西周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贵族,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地位位臵也大都较为优越。第二个特点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分封制的内容主要规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的权力主要是获得土地和人民,其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其义务是

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 影响 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西周的封建制度,景甜制度,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他的管理制度,都对中国后来的君主制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周初,封建制度决定了省县制度的初步形成,周代礼乐决定了文化制度的初步形成。 此外也有不好的影响,西周三纲五常的宗法制,让中国人局限在框架之中,,过于迷信权威;还有一种对自身民族的过度自信,中国自古的华夷之辩,就是源自于此,包括后来闭关锁国的举措,以及天朝上国等一系列言论,都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伤。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统治的作用 关系: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制度维护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度的政治表现。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环节。 功能: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而产生纷争,又保证贵族的政治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团结。既加强了中央的控制能力,又促进了地方之间的联系。 在当时评价西周的礼制确保了在政治上业已获取统治地位的家族,其优势地位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贵者恒贵”。而这些贵者,都是西周的皇亲国族。亲亲原则,把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家族的家族生活。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国一体,有朝以来,就这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

后盾,被塑造。但也造成封闭的政治空间所形成的对利益既得者的保护效应,只是具有短期性,而从长远来看,一方面,由于不具有竞争性,使得当权者失去了危机感,同时也就失去了奋斗和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精神意志,因此,政治的平庸、萎靡甚至骄奢,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对现有状况的不满,必然会进行反抗,反抗导致当权者对暴力的格外倚重和青睐。暴力的使用者,其初衷固然是为了消灭反抗者,以延续和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但当政治生活里充斥着暴力和暴虐时,距离使用这些暴力和暴虐的国家自身的灭亡,也已经为时不远。从后世影响上来看,西周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在其后的时代,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生移转,从西周之时主要作为政治权力分配功能的原则,到汉代以后转变为社会生活层面秩序塑造和维持的机制,但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西周意识形态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从周朝到终结于辛亥革命的中国古代社会,绵延2000余年,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多个朝代的更迭,但朝代的更迭似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统治家族的更迭,而在社会秩序、生产方面甚至社会控制策略方面,各朝之间却是承继和延续,而且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不排除一些历史性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更新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等等,但这些进步却改变不了历朝在社会政治、经济统治上的同质性质。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持续2000余年之久?如果把古代社会视为一个绵延的整体存在,从其政治法律统治的思想,可以得到一些答案。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政制的意识形态是一个超越了朝代更迭的思想体系,其自身包容了朝代更迭,蕴涵了朝代必然更迭的基因,包含旧朝代灭亡的必然性和新朝代出现的合理性,因而无论新旧朝代如何更迭,却是没有走出意识形态这个超越各个朝代的巢臼。

概述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概述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三个朝代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本文将从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两个方面对这一时期进行概述。 一、夏商西周文明的成就 1. 夏朝的成就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创制了中国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对后世的文字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商朝的成就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王朝。商朝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在政治上,商朝建立了世袭制的王室统治体系,确立了国家权威,形成了明确的封建等级制度。在经济上,商朝的人民掌握了农耕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形成了以都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系。在文化上,商朝发展了青铜器制作技术,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青铜器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和礼仪的重要起源时期。 3. 西周的成就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最为完备的一个时期,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西周建立了以封建贵族为核心的统

治体系,实行了“天子天授,王侯将相”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世袭制的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西周还发展了典章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礼仪规范,为后世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夏商西周文明的历史影响 1. 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夏商西周文明为中国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夏朝的象形文字为后世的文字系统提供了范本,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商朝的封建制度和礼仪制度为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提供了参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西周的典章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后世的法治社会打下了基础。 2. 对后世政治的影响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封建制度提供了范本。封建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封建贵族为核心的统治体系,这一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被废除。 3. 对后世经济的影响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历史上后续的经济制度提供了基础。商朝发展的农业和手工业为后世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技术支持。同时,商朝的城市经济体系也为后世的城市化进程提

中国古代的西周东周

中国古代的西周东周 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分别位于战国时期之前和 之后。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 将围绕西周东周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两个朝代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西周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1. 历史背景 西周是指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一个历史时期。它的起 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建立周朝的时候。西周前期是以周文王、周武王 为代表的显赫时期,周辙的政治和军事政策帮助周朝在中原地区稳定 统一。 2. 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封建世袭制为主。它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国土分 封给亲信的贵族,并要求贵族向周王朝上缴部分税收和军队。贵族们 在自己领地内行使地方政权,由此形成了多个小国。西周的统治系统 为后世的封建社会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西周的文化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1. 文化特点 西周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礼乐制度和易经的发展上。礼乐制度是 周朝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体系,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谈举

止、礼仪仪式等,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功能。易经则是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典籍之一,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对后世的影响 西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发展。西周的分封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并延续了几千年。其次,西周的礼乐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礼乐制度在后来的朝代中被不断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对于道家、儒家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东周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1. 历史背景 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西周灭亡后周朝的继承者。东周经历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阶段,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各诸侯国形成,并相互争夺地盘和势力。 2. 政治制度 东周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春秋时期,东周的政治权力逐渐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割据,周王室只是名存实亡。到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局面出现,大权落入了各大诸侯国的手中。 四、东周的文化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代法的影响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 代法的影响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时代,也是法制发展的重要阶段。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代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代法的影响。 首先,西周法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法的基础。在西周时期,贵族阶级统治下的政权制度初步确立,社会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西周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以及礼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体系的基石。作为一个皇权制度,西周通过礼仪制度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形成了一整套法规和制度的框架,为后世古代法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代法的影响体现在禁止私刑和限制权力的方面。西周时期的法制规定,贵族和统治者不得以私刑代替公刑来处罚罪犯,这一点对后来古代法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种禁止私刑的法制原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效约束了贵族和统治者的权力,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另外,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代法的影响还体现在宗法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上。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完善。宗法制度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纽带,形成了家庭、部族和国家的法律关系。这种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一种基本社会组织形式,对于后世封建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中还包括了一系列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规定,如土地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农奴制度等等。这些法律规定为后世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中国古代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西周法制对后世中国古代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奠定中国古代法的基础、禁止私刑和限制权力、继承和发展宗法制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来古代法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制度基础。西周法制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它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中国古代法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西周礼制的内容及意义

西周礼制的内容及意义 西周礼制是指西周时期的一套严格规定的仪式和礼仪体系。它由周武王和周文王制定并传承至西周晚期,是周朝统治者对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政治稳定的重要维护手段之一。西周礼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宗祭、宴会、祭祀、婚丧嫁娶、冠礼等各种仪式,以及官职、服饰、礼仪顺序等方面的规定。 首先,西周礼制在宗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祭是周朝统治者与天地神灵的交流和祈福的重要仪式,通过宗祭可以维系人与神之间的联系,确保社会的吉祥与安宁。西周礼制规定了宗祭的详细流程、祭祀对象、祭祀场所等,使得宗祭具有了一种规范化和统一化的特点。 其次,西周礼制在宴会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宴会是周朝统治者与贵族阶层交流和展示威望的重要场合。通过宴会,统治者可以显示他们的荣耀和权威,同时也可以巩固贵族阶层的忠诚度。西周礼制规定了宴会的规模、仪式、礼仪等方面的细节,保证了宴会的隆重和庄重。 此外,西周礼制还规定了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的礼仪。这些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婚姻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通过规范婚姻仪式和礼仪,可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社会秩序。丧葬礼仪则可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安抚丧亲之痛,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西周礼制还规定了官职、服饰等方面的礼仪顺序,以确保政治秩序的正常

运转。官职的设置和礼仪的规定,使得统治者和贵族阶层的地位得以体现,同时也为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西周礼制的意义在于,它为周朝的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同时,通过礼制的规范和实施,周朝政府和贵族阶层的威望得以展示和巩固,有助于统一和稳定社会。此外,西周礼制也影响了后世的礼仪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周政治制度的演进与政治意义

西周政治制度的演进与政治意义 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是封建社会的开端,为中国封建制 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西周政治制度的演进对中国封建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一、西周政治制度的初步设立 在西周时期,国家权力是集中在君王手中的,而地方官员的职位是由君王任命的。当时,君王的“天命”被认为是行使权力的根据,因此,君王被认为具有“圣德”,而且必须严格遵守礼仪。 周朝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封建制为基础。周朝国家分为诸侯国和王 室封地两大部分。王室封地是中央政权的基础,由王室世代相传。诸侯国是各地方的政治中心,由君王授权给有功之臣,以封地的形式赋予他们,让他们自行管理。 此外,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大行台”,这是一个由君王任命的官员团队,他们负责治理国家和管理军事。此外,周朝的法制体系和刑法体系开始建立。周朝的法律体系包括律、令、书、礼等法律文书,彼此之间相互补充,但不完全相同。二、周朝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 周朝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反映了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发展的规律。在周朝末期, 封建制度的演进呈现出各种倾向,但最终依然是封建制度的发展。 在周朝时期,社会上几乎一切权力都由杜、田、史、公四官掌管。由于这些官 员多来自于旧贵族家庭,他们崇尚“礼”,并且将“礼”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 们相信,通过“礼”来规范社会行为,从而保持社会协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政治制度的演进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周朝中期,随 着王室正在削弱的同时,诸侯的权力逐渐强大。在这个时候,许多地方的官员把自

己的韩和地位看作与周王朝并存的,或者是与之对抗的。在周朝后期,周王朝更加弱化,政治权力在一些区域被土地贵族所掌控。 三、周朝政治制度的政治意义 周朝政治制度的演进,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发展、演进的一般流程。但更重要的是,周朝政治制度对后世封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周朝政治制度中的“礼仪文化”被后世的政治体制广泛采用,这表明了“礼仪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颁布许多有关礼制的令、律等法规,周朝国家一改采用暴力规则的方法来统治人民的传统,以代替以往的采用暴力的方式。 其次,周朝靠“封爵制度”来控制诸侯国,建立了“中央哈撒单”的天下格局,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统一、巩固奠定了基础。 总之,西周政治制度的演进与政治意义,是中国历史演进和封建制度发展的见证。在整个封建社会期间,中国不断发展完善政治体制、逐渐强大,使中国对于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西周礼乐制度的意义

西周礼乐制度的意义 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高度发展。西周时期,礼乐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统治者提高社会秩序、规范人民行为的重要手段。西周的礼乐制度不仅规定了人们生活、行为乃至政治的方方面面,而且吸收了各个地区的民俗、习俗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古代礼乐体系。这一制度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与其完善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欲望,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在周天子的领导下,礼乐成为统治者实施社会管理、巩固君主专制的重要工具。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 此外,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西周时期,由于孤立封建领主政权的存在,不同地区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独自发展的特点。而西周礼乐制度的出现,使这些地区的文化得到整合,相互融合。周室通过盛行礼乐,吸纳各地方文化的优点,统一了社会风俗,扩大了统治基础。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为后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借鉴。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深得人民拥护,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例如,秦朝在统治初期积极推行礼乐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后来的汉朝则继承了周礼的很多内容,建立了完善的官制和典章制度。这些都是在西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西周礼乐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古代礼乐文化的高度发展,维持了社会秩序,促进了文化融合,还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借鉴。西周礼乐制度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浅谈西周的婚姻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西周的婚姻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侯君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33期 侯君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01) 摘?要:婚礼者,万物之始也。婚姻是亲属关系发生的根源。中国古人向来重视婚姻,认为其为人伦之本,是一切社会组织和制度发端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有着明显的延续性,西周时期确立的婚姻制度的原则、礼仪、规范在后世得以确认、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西周时期确立了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主导形态,这种形态延续到清末,甚至影响到现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实态。该文关注了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不仅仅在于研究西周这一时期婚姻的原则与礼仪规范,更主要的是为了探求其对后世以及当代的影响,希望对现今仍存在的一些婚姻习俗找到溯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周婚姻制度法律礼 中图分类号:K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14-01 1 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是中国早期社会“三代”的全盛时代。经过夏、商两代的积淀,西周建立时,在各个方面已有了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实行的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进步。婚姻制度是民事法律规则中最基本的内容。经过对丰富的先秦文献典籍和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已经相当丰富和完善。 西周婚姻缔结的要件: 第一,遵循一夫一妻制原则。“一夫一妻多妾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不论是平民百姓、诸侯大夫还是天子,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妻子,即“正妻”。除正妻之外,男子还可以合法的拥有数量不等的侧室,即“妾”。正妻与妾室、嫡出与庶出,在家族中有着明显不同的地位。这是保证家族的延续和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的需要,对于维护和延续宗法制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同姓不为婚”。既禁止同一姓氏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通婚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同姓为婚”是一项古老的禁忌。这主要是基于整个家族和民族素质的考虑。因为长期的生活经验证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第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宗法制度之下,婚姻的终极目的,除繁衍后代、承嗣家族之外,就是“合二姓之好”,绝非男女当事人个人之事。因此,婚姻的成立,基本前提就是“父母之命”。未经父母、家长同意而行婚姻之事,谓之“淫奔”,是不为礼法所容的。 2 西周婚姻制度与“礼”的关系?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对现代家族传承的影响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对现代家族传承的影响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管理思想以及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等影响后世的基本社会秩序的源头。其延续今天,对现代家族财富传承具有很深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嫡长制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并且,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税,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因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礼乐制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周礼强调要尊崇上天和先祖,同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的尊卑关系,不得有所逾越,周礼有吉礼(祭祀礼)、凶礼(丧葬礼)、宾礼(交际礼)、军礼(征战礼)、嘉礼(吉庆礼)。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有与其身份相合适的礼仪规范。乐是辅从于礼的,乐以音乐节奏的艺术美,让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西周礼乐制作为一种通过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本质上说,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礼记》中的所谓“礼不下庶人”,《荀子》中的所谓“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

西周礼仪制度的影响

西周礼仪制度的影响 古代流传了很多礼仪制度,你知道西周的礼仪制度吗?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西周礼仪制度的影响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西周礼仪制度的影响 在西周社会,维持整个社会的核心,保证国家机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主要规范,是礼的精神,礼的规范。周代礼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以后各个朝代都把定礼作为立国之本,但基本没有超出周礼的框架。传统礼乐文明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礼乐无常制”,应该与时俱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传统的礼乐文明,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学习的地方。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西周礼仪的发端 在西周时期,“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及社会共识构成的,既

作为人际交往时应遵守的伦理道德标准,又作为社会的一种观念和意识,约束着人们的言谈举止。而‘仪’则是‘礼’的具体、有形的表现形式,严格遵循和依据‘礼’的规定及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完整的程序和形式”,“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 周人的礼仪教育,早在灭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在豳(今陕西旬邑县西)“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尝到甜头的熏育又来进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此举实际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礼让教育”,其结果是“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亶父“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而且古公亶父还“作五官有司”,以处理政务,教化百姓。“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文王继位后,“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即在此时投奔周。由于文王公正廉明,连诸侯们也“皆来决平”,即请文王评理。如“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史记正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摘要: 一、西周礼乐制度的概述 1.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2.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 二、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礼仪制度 2.音乐制度 三、西周礼乐制度对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1.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 2.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3.艺术与审美观念的传承 正文: 西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礼乐制度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入了解西周礼乐制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更能从中发掘出对当代社会有益的启示。 一、西周礼乐制度的概述 1.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礼乐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礼乐制度作为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既包括礼仪制度,又包括音乐制度。

2.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 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是“礼”,强调等级制度与尊卑秩序。礼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而乐则起到了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作用。 二、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包括婚丧嫁娶、宗庙祭祀、朝见宴享等各种仪式。这些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 2.音乐制度 音乐制度包括雅乐、颂乐、淫乐等,主要用于祭祀、宴享等场合。音乐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起到了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作用。 三、西周礼乐制度对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1.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 西周礼乐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西周礼乐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我国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2.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 西周礼乐制度强调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礼乐制度中的道德规范对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艺术与审美观念的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