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二)(精)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二)

6、物质结构

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

(1)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因此整个分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质量数,质子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质量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同位素是微观概念,适用于原子。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另外,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

是不变的。我们要了解的有:H元素有三种同位素:IH、、,C有三种同位素:

、、Cl有两种同位素。由于有些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因

此,元素的种类一定小于原子的种类。元素的原子量定义为以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为核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这样求出的实际上是某种同位素的原子量。若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时,则应分别求出各同位素的原子量,然后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即为该元素的原子量。同位素的质量数称为这种原子的近似原子量。若用同位素的近似原子量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得到的是这种元素的近似原子量。

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排到在离核电近到远的空

间,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的数目为2个,且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2)化学键

化学键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键指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可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这里要

求会写常见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如、、、、等。共价键指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这里又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向成键的某一种原子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若共用电子对在同种原子之间形成,不偏向任何

一个原子,则为非极性共价键,反之为极性共价键。共价键有键长,键能、键角等参数,

要求掌握键长与键能的反比关系,即键长越大,键能越小,几种重要分子的键角(如

和:、、、、)和空间构型(、

、为空间正四面体,不过键角不同;为三角锥形;和为直线

形),共价键既可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和里N和H之间,中两个O原子之间),也可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但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要求会

写几种重要的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如、、、、、、、

等。

(3)晶体

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为晶体。晶体根据其组成的微粒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分为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要求掌握

晶体的空间结构图,要知道在离子晶体中,没有单个的分子,因此其化学式实际为比例式。

分子晶体是由分子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而成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对于结构相似的

分子晶体,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例如有机化合物中同系物随着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升高,卤素单质在常温下由气态逐渐过渡到固态等。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主要受范德华力的影响,它发生状态变化时,仅仅是范德华力被破坏,而没有影响到分子内原子间的共价键,一般发生化学反应时共价键才被破坏。例如,水凝结成冰或挥发成气体时,仅仅是分子间距离变了,H—O键并没有被破坏。另外,稀有气体也属于分子晶体,但由于其特殊结构,原子间不形成化学键。

原子晶体是由原子直接通过共价键形成的晶体,它的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中学阶段学的原子晶体主要有金刚石、晶体硅和二氧化硅。金刚石与晶体硅的空间结构是相似的,

只不过金刚石中C—C键的键能比晶体硅中~键的键能更大。熔沸点更高,硬度

更大。这两种晶体都是空间网状结构,每个原子与4个成键,键角为

,在晶体中,1个原子与4个O原子结合,1个O原子与2个原子

结合。也形成空间网状结构,二氧化硅晶体中同样没有单个的分子,它也是比例式而非分子式。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称元素周期律。它是在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总结出来的。元素性质(主要包括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化学性质等)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周期律的发现揭示了众多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称一个周期;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一个族。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前3个为短周期,四、五、六为长周期,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各周期含有元素的数目依次为2,8,8,18,18,32,元素所在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周期表中共有18列,其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第Ⅷ族,一个O族。主族元素所在的族数等于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周期表的结构可以简单概括成下面的内容:七主七副七周期,Ⅷ族O族镧锕系。

元素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及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分别决定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主族。主族元素的族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因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表现在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方面,则是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②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还原性减弱。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因此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表现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

弱,碱性增强,金属与水或酸反应出越来越剧烈。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

右上角,为氟元素,但氟没有正价。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为。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必须指明是哪一种物质表示的。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的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另外一般反应速率也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小,因此,通过上式计算出来的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质自身的性质。此外,也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而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它们的量的变化对速率的影响忽略。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气体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如果是固体或液体物质起反应时,改变压强对浓度的影响很小,因此认为不影响它们的反应速率。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无论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只不过放热反应增大得少,而吸热反应增大得多而已。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进行程度,即不能使原本不能发生的反应变成可能。

化学平衡是针对可逆反应而言。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这个状态就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因为,单位时间里各物质生成和消耗的速率是相等的,因此,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且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是反应并没有停下来,只不过从宏观上看,各物质的量不变而已,因此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中间任一状态出发达到,与反应的途径和投料方

这个体系。当恒温

式无关,只与投入物料的多少有关。例如:对于

恒容时,以下三种投料方式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①投入②投入

;③投入和和三种不同的投料方式和不同的量

达平衡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是相同的,因此是同一个平衡状态。

因为后两种情况都可以折算成。

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若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质量分数也随之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等因素,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

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注意理解“减弱这种改变”,例如仍是

的反应已达平衡,,。此时若再

加入,肯定平衡会发生移动,移动的结果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应小于

而大于。因为对于来说,改变就是增加了,平衡向减弱这种

改变的方向移动,因此应消耗,但又不可能完全反应掉,因此应在~

之间。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得,然后在新的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又趋于相等。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增大正、逆反应的速率,因此不能使平衡移动。关于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的问题,要分析平衡态各物质的浓度变化情况。若

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气,平衡不移动;若恒温恒压时充入惰气,相当于反应体系的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9.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如下几个知识点:

(1)电解质的概念。凡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上述两种状态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这里注意强调是化合物,象金属单质、石墨、溶液等都不在此范围。能否电离是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而对于电解质来讲,电离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又根据电解质电离是否完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全部以离子形式存在,它的电离方程式用“”来表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电离方程式用“ ”表示。(注意:

象、、等物质的水溶液可导电,但它们不是电解质,它们是非电解质,

其对应的水合物、、、为电解质;另外,难溶物如

虽然水溶液导电性能极差,因为离子浓度太小,但熔化状态下完全电离,因此仍属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的盐,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水。)

(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浓度),弱电解质离解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的状态。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相似,也是动态平衡,条件改变时平衡被破坏。电离是吸热过程,因此升温,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为了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我们引入电离度来表示它的电离程度,公式如下:

电离度()=

决定电离度的因素是电解质自身的性质。相同条件下,电解质越弱,电离度越小。另外,稀释和加热也会使电离度增大。对于强电解质来讲,溶液的浓度和离子浓度相等或成简

单整数比,例如中,之比为2∶1;而对于弱电解质来讲,离子

浓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相差一个电离度,=。要求同学掌握冰醋酸的稀释过程中

随C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冰醋酸全部由分子构成,离子浓度为0,随着水的加入,

冰醋酸开始电离,由0逐渐增大,在稀释过程中,C不断减小,不

断增大,在开始,的增大起主要作用,因此不断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时,C

的减小起主要作用,于是开始减小,当溶液无限稀释时,虽然接近于1,但是由于C也趋近于0,因此离子浓度也很小。

(3)水的电离和值

水做为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具有弱电解质的特性。酸、碱、盐(能水解的盐)都会破坏

水的电离平衡。酸:碱由于提供,因此抑制水的电离,而能水解的盐会促进

水的电离。但无论哪种情况,由水所电离出的与总是相等的。在我们中学

所接触的稀溶液中,的乘积为一个常数:,称为

水的离子积,在常温下,由此可见,在任何水溶液中都同时存在

,溶液的酸碱性可用的相对关系表示:

中性溶液:

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为了方便地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引入的表示法。要求掌握弱酸、弱碱、酸与

酸混合、碱与碱混合,酸碱混合的值的计算。

中学常用三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在不同的值显示出来的颜色如下:

指示剂值颜色值颜色值颜色

甲基橙红色 3.1~4.4 橙色 >4.4 黄色

石蕊 <5 红色 5~8 紫色 >8 蓝色

酚酞 <8 无色 8~10 浅红色 >10 红色

(4)盐类的水解——溶液中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碱性。盐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通常是微弱的,因此用可逆符号来表示。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温有利于水解。盐的

水解程度主要由盐自身的性质决定,强酸强碱盐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有些弱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既存在电离平衡,又存在水解平衡,这时要比较电离和水解

程度的大小,如、等,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如

、、等,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显碱性。

盐的水解用水解方程式来表示。由于水解的程度不大,除用可逆符合表示外,一般不会生成气体和沉淀,因此不用“↓”和“↑”表示。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以第一步为主。由于水解程度很弱,实际只有下面几类情况才考虑水解的因素,而大多数情况下不考虑水解。

①判断盐溶液酸碱性,如,

②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如溶液中,

③离子共存,、不能与水解呈碱性的离子如、、等共存。

④配制、储存水解的盐溶液时,例如配、时,分别加入稀和稀

、抑制水解,存放、、等试剂时,应选择胶塞的

试剂瓶。加热易水解的盐溶液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晶体。例如溶液加热

得晶体,而溶液加热最后得到的是。因为加热有利于水

解水解有生成,挥发掉,就剩下,加热后得到的就是。

电解质溶液这一章主要围绕弱电解质展开讨论。首先介绍它的概念,然后介绍它的电离平衡,它的强弱的表示方法,然后以水为例来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酸、碱、盐对它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5)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的构成条件为①有两种不同的金属(或有一种为非金属导体,如C棒);②以导线相连或接触;③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它的电极称为负极和正极。负极是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是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应用于产生电能外,金属的腐蚀也符合原电池反应的原理。金属的腐蚀是指含有杂质的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微型的原电池而被氧化的过程。在酸性较强条件下发生析氢腐蚀,电极反应式如下:

负极

负极:

在酸性较弱或中性条件下发生吸氧腐蚀,电极反应式如下:

负极:

正极:

对于原电池来讲,电池的总反应式应为正、负两极电极反应式的加和。

(6)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就叫电解。构成电解池的条件要求有外接直接电源,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阳极、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叫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当电解池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定向移动,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为了正确判断电解产物,要求掌握离子的放电顺序。在阳极、要是惰性电极(石墨或金属铂)则依照阴离子还原性强弱,放电由易到难:

,若其它金属做阳极时,则金属优先放电;在阴极,则按照阳离子氧化性强弱,放电由易到难为:

实际上,在溶液中放电的离子仅限于、、

、、、、、几种,因为水溶液中都有,因此

一般情况下,离子放电顺序中在、之后的就都不放电了。这里要求重点掌握

电解、、溶液的反应方程式,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根据电子守恒进行计算。电解的应用要求掌握电镀和精炼。电镀指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电镀时,镀件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电渡液选择含有镀层金属的阳离子的溶液。精炼是以纯金属为阴极,粗金属为阳极,电解含金属阳离子的盐溶液,阳极粗金属溶解,阴极有纯金属析出。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干货 高中化学120个必背知识点全归纳,还不快来收藏!

干货| 高中化学120个必背知识点全归纳,还不快来收藏!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正确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错误,Sn,Pb等反应不明显,遇到弱酸几乎不反应;而在强氧化性酸中可能得不到H2,比如硝酸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错误,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错误,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目前没有明确结论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正确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 (1)原子和原子; (2)原子和分子; (3)分子和分子; (4)原子和离子;

(5)分子和离子; (6)阴离子和阳离子; (7)阳离子和阳离子错误, 这几组不行: (4)原子和离子; (5)分子和离子; (6)阴离子和阳离子; (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错误, 比如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错误,比如2H2S+H2SO3=3S↓+3H2O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错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和H2SO4要写成分子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错误,比如水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 +COOH-错误,首先电离可逆,其次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错误,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精心整理)

4 高中化学知识总结 第一部分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 本微粒. (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 He 、Ne 、Ar 、Kr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 — 类原子的总称。 (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 (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 — 同素异形体。 (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 2. 原子 双原子分子如: O 2、H 2、HCl 、NO 多原子分子如: H 2O 、P 4、C 6H 12O 6 占前五位的依次是: O 、Si 、 Al 、Fe 、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 同位素。 如 H 有三种同位素: 1 2 3 1H 、 1H 、 1H (氕、 化。 (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 2)原子是由原子核 (中子、质子 )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 Li +、Na +、H +、NH + 阴离子: Cl – 、O 2– 、 OH – 、SO 42– (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 NaCl 、CaCl 2、Na 2SO 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 NaOH 溶液 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 原子序数和核能态, 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 同位素。 (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 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 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 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 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 SO 42-、OH ˉ、CH 3COO ˉ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二)(精)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总结(二) 6、物质结构 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 (1)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因此整个分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质量数,质子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质量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同位素是微观概念,适用于原子。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另外,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 是不变的。我们要了解的有:H元素有三种同位素:IH、、,C有三种同位素: 、、Cl有两种同位素。由于有些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因 此,元素的种类一定小于原子的种类。元素的原子量定义为以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为核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这样求出的实际上是某种同位素的原子量。若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时,则应分别求出各同位素的原子量,然后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即为该元素的原子量。同位素的质量数称为这种原子的近似原子量。若用同位素的近似原子量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得到的是这种元素的近似原子量。 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排到在离核电近到远的空 间,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的数目为2个,且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2)化学键 化学键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键指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可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这里要 求会写常见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如、、、、等。共价键指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这里又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向成键的某一种原子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若共用电子对在同种原子之间形成,不偏向任何

高中化学知识框架

高中化学知识框架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分类 (二)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三)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五)晶体类型与性质 晶体类型 性质比较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 结构 组成粒子阴、阳离子分子原子 金属阳离子和自 由电子 粒子间作用离子键范德华力共价键金属键 物理性质 熔沸点较高低很高有高有低 硬度硬而脆小大 有大有小、有延展 性溶解性 易溶于极性溶剂,难 溶于非极性溶剂 极性分子 易溶于极性溶剂 不溶于任何溶剂 难溶(钠等与水反 应)导电性 晶体不导电;能溶于 水的其水溶液导电; 熔化导电 晶体不导电,水溶 液可导电;熔化不 导电 不良(半导体Si) 良导体(导电传 热) 典型实例 NaCl、NaOH Na2O、CaCO3 干冰、白磷 冰、硫磺 金刚石、SiO2 晶体硅、SiC Na、Mg、Al Fe、Cu、Zn (六)化学反应类型 (七)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相互关系(口诀: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八)离子反应 (九)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十)溶液与胶体 (十一)化学反应速率 (十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对于可逆化学反应?m A+n B?pC+qD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其平衡常 数表达式为: 在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纯液体、固体的浓度视为1。 ②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同一个化学反应,由于书写的方式不同,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就不同。但是这些平衡常数可以相互换算。 ③不同的化学平衡体系,其平衡常数不一样。平衡常数大,说明生成物的平衡浓度较大,反应物的平衡浓度相对较小,即表明反应进行得较完全。因此,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④同一个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⑤一般认为K>10^5反应较完全(即不可逆反应),K<10^(-5)反应很难进行(即不反应)。 2、转化率=反应的量/起始的量 3、平衡的移动 4、等效平衡 即:两个平衡的所有对应平衡量(包括正逆反应速率、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气体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等)完全相等。 等效平衡状态的分类和判断:? ??(1)恒温恒压下,改变起始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2019-2020年高考化学题型步步衔接 专题14《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二》(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化学题型步步衔接专题14《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综合二》(含解析) 【母题来源】xx新课标Ⅱ卷理综化学 【母题题文】(14分)酸性锌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外壳为金属锌,中间是碳棒,其周围是碳粉,MnO2,ZnCl2和NH4Cl等组成的糊状填充物,该电池在放电过程产生MnOOH,回收处理该废电池可得到多种化工原料,有关数据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已经F=96500C/mol)(2)维持电流强度为0.5A,电池工作五分钟,理论上消耗Zn g。 (3)废电池糊状填充物加水处理后,过滤,滤液中主要有ZnCl2和NH4Cl,二者可通过____分离回收;滤渣的主要成分是MnO2、______和,欲从中得到较纯的MnO2,最简便的方法是,其原理是。 (4)用废电池的锌皮制备ZnSO4·7H2O的过程中,需去除少量杂质铁,其方法是:加稀硫酸和H2O2溶解,铁变为_____,加碱调节至pH为时,铁刚好完全沉淀(离子 浓度小于1×10-5mol/L时,即可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继续加碱调节至pH为_____ 时,锌开始沉淀(假定Zn2+浓度为0.1mol/L)。若上述过程不加H2O2后果是, 原因是。 【答案】(1)MnO2+e—+H+=MnOOH;Zn+2MnO2+2H+=Zn2++2MnOOH (2)0.05g (3)加热浓缩、冷却结晶;铁粉、MnOOH;在空气中加热;碳粉转变为CO2,MnOOH氧化为MnO2(4)Fe3+;2.7;6;Zn2+和Fe2+分离不开;Fe(OH)2和Zn(OH)2的Ksp相近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 一、原子结构 ................................................................................................................................................................ 二、元素周期表 ............................................................................................................................................................ 三、元素周期律 (2) 四、化学键 ....................................................................................................................................................................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一、烃 ............................................................................................................................................................................ 二、烃的衍生物 ............................................................................................................................................................ 三、基本营养物质 ........................................................................................................................................................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 第二节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2016年高考化学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14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二(含解析)

专题14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二 【母题来源】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母题题文】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蓝紫色)、Cr(OH)4?(绿色)、Cr2O72?(橙红色)、CrO42?(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 (1)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CrO42?和Cr2O72?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室温下,初始浓度为1.0 mol·L?1的Na2CrO4溶液中c(Cr2O72?)随c(H+)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转化反应____________。 ②由图可知,溶液酸性增大,CrO42?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根据A 点数据,计算出该转化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 ③升高温度,溶液中CrO4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ΔH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化学分析中采用K2CrO4为指示剂,以AgNO3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Cl?,利用Ag+与CrO42?生成砖红 色沉淀,指示到达滴定终点。当溶液中Cl?恰好完全沉淀(浓度等于1.0×10?5mol·L?1)时,溶液中c(Ag+)为_______ mol·L?1,此时溶液中c(CrO42?)等于__________ mol·L?1。(已知Ag2 CrO4、AgCl的K sp分别为2.0×10?12和2.0×10?10)。 (4)+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72?还原成Cr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 【答案】(1)蓝紫色溶液变浅,同时有灰蓝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逐渐溶液写出绿色溶液; (2)①2CrO42-+2H+Cr2O72-+H2O;②增大;1.0×1014;③小于; (3) 2.0×10-5 ;5×10-3;(4) Cr2O72-+3HSO3- +5H+=2Cr3++3SO42-+4H2O。

高考化学知识点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高考化学知识点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1.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2. 纯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纯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3.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性质和结构,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4. 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将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5.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二、化学反应与方程式 1. 化学反应:指物质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其结果使反应物转化为产物。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3. 化学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4. 化学反应的速率:指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5. 化学反应的平衡: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6. 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 三、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 1. 化学计量: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2.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包括摩尔、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 3. 化学计量的关系式:包括物质的量关系式、质量关系式、体积关系式等。 4. 化学计算的方法:包括质量守恒法、摩尔守恒法、体积守恒法等。 四、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1. 氧化还原反应: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通过氧化数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指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氧化态和还原态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4. 电化学:研究电荷在化学反应中的转移和积累的现象。 5. 电池的构成:包括阳极、阴极、电解质和外电路等。 五、酸碱与盐类 1. 酸碱的定义: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2. 酸碱的性质:包括酸碱的强弱、酸碱的中和反应等。 3. 酸碱的分类:根据酸碱的强弱,将酸碱分为强酸、弱酸、强碱、弱碱等。 4. 酸碱的溶液pH值:表示酸碱溶液的酸碱度,范围为0-14。 5. 盐类的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6. 盐类的分类:根据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种类,将盐类分为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 六、有机化学基础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包括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多样、分子量大、易燃易爆等。 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将有机化合物分为烷烃、烯烃、炔烃等。 4.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包括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 5.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七、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指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类型: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化学二级结论总结 1.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 原子的核心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 元素的同位素由于中子数不同而质量不同,有时会导致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代表主能级数,周期内原子量逐渐增加。 - 元素的化合价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具有的结合力价值。 2. 化学键和分子的结构 - 电子云的重叠与共用电子对形成了共价键,如单键、双键、三键。 - 金属元素形成金属键,电子在金属晶格中不受束缚地移动。 - 弱化学键包括氢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它们对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 分子的立体构型由原子间的键长、键角以及副键影响。

3.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 反应物在反应中转化为产物,符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的影响。 - 反应的平衡态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达到动 态平衡的状态。 - 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关联,可用来计算未知变量。 4. 酸碱理论和氧化还原反应 - 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产生氢氧化物 离子(OH-)的物质。 - 酸碱反应中,酸和碱中的离子交换形成水和盐。 - 离子在溶液中具有电离性,酸碱的酸度和碱度可用pH和 pOH来表示。 -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和氧化数的变化。 5. 化学能、电化学和溶液 - 化学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或传递过程。 - 电化学反应涉及电子转移和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可应用在 电池、电解和腐蚀等方面。 - 溶液是指溶质以小分子形式均匀分散于溶剂中的混合物。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科学之一,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学习化学需要掌握许多基本概念和知识,下面对高中生的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化学元素 化学元素是指原子核中所含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基本粒子,它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118种元素。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分类表,把元素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三大类。 二、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原子通过化学键 结合而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两类。单质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三、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元素符号是指表示元素的字母或字母组合,通常用拉丁 字母或拉丁字母的首字母表示元素。元素符号有时还带上表示元素质量数的上标和电荷量的下标。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可以是分子式、离子式或者简式。 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物质本身成分的情况下,物质在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密度、差热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和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

用而引起物质的变化,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五、酸碱性质 酸是指在水中放出氢离子的化学物质,碱是指在水中放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学物质。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产生盐和水。酸碱指示剂是一种物质,它的颜色随pH值变化而发生变化,用于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六、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是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计算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化学量关系。平衡态指化学反应在达到一定条件下停止变化的状态,平衡常数是一种量化平衡态的方法。 七、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变化率,可以用试剂的消耗、产物的生成等方式进行测量。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光照等因素。 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一种元素失去电子(氧化)而另一种元素得到电子(还原)的反应。氧化剂是促使别的物质氧化的物质,还原剂是将别的物质还原的物质。氧化还原反应往往伴随着能量输出或吸收。 九、化学能 化学能是化学反应实现过程中的能量,包括内能和释放或吸收的热能。热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能的三个分支。 十、物质状态 物质状态有三种,即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之间可以通过显热过程相互转化。物态方程是描述物质状态的方程式,它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 △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 (2) 存在离子的物质: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

(完整版)高中化学山东科技版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山东科技版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 (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 ...............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上海高中化学合格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注意:金属单质只有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没有阴离子。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类原子,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 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如红磷与白磷,金刚石与石墨等。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物。 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式相差n个CH2的有机物。 4.基: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 1.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如Na.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及电性符号,如:Ca2+、SO42ˉ、C1ˉ、Na+ … (3)价标符号:在元素正上方标正负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如:1+H、1-Cl、1+Na、6+S、2-O… (4)核素符号:如2713Al、3216S、168O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 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 × ”表示其最外层电子数的式子。 (1)用电子式表示阴离子时要用[ ]括起,电荷数写在括号外面的右上角。NH4+等复杂阳离子也应如此写。(2)书写简单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可以遵循下面几点: ①简单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是离子符号。 ②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即是元素符号周围有8个小圆点外加[ ]及电荷数。 ③阴、阳离子交替排列。如: 3.结构式:用短线将分子中的共价键画出的式子。书写规律:一对共用电子对画一短线,没有成键的电子不画出。如: 氢气(H 2) H—H 氮气(N2) N≡N 氨气(NH3) 用结构式表示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更具有实用性,并能明确表达同分异构体,例如: 乙酸(C2H4O2) 甲酸甲酯(C2H4O2) 4.结构简式:它是结构式的简写,即将C-H或C-C单键省略的一种表示方法。例如: 乙烷(C2H4O2) CH3CH3 新戊烷(C5H12) C(CH3)4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有机化学知识点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