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一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全一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关键阶段,全一册化学知识点为同学们构建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一、化学基本概念

1.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概念。

3.化学反应的类型: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及步骤。

二、化学计量

1.物质的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等基本概念。

2.物质的量的计算: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如质量、体积、物质的量的换算。

3.摩尔质量:了解摩尔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溶质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应用。

三、物质的结构与组成

1.原子结构:了解原子、原子核、电子等基本概念。

2.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概念。

3.化合物的结构:了解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分子晶体等基本概念。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如碳原子、官能团等。

四、化学反应原理

1.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2.化学平衡: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3.酸碱反应:了解酸碱的概念、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等。

4.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剂、还原剂等。

五、化学实验技能

1.基本实验操作:了解实验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2.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3.实验数据的处理: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平均值、相对误差等。

4.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安全常识,如防火、防爆、防毒等。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7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7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汇总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最全的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最全的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一、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 1、蛋白质:①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②存在:肉类、鱼类、乳类、蛋类、豆类等; ③CO中毒机理:CO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2、糖类: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②主要存在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薯类、甘蔗); ③作用: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3、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4、维生素:①作用: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②存在:水果、蔬菜、动物肝脏、鱼类、奶制品等。③缺乏会引起夜盲症、坏血症等。 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最多的是氧,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2、C、H、O、N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他元素以无机盐形式存在; 3、钙可使骨骼和牙齿坚硬;缺钙会得佝偻病、发育不良、骨质疏 第1页共6页

松等病。 4、K+、Na+可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液有恒定的PH,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有机合成材料 1、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含CO、CO 2、H2CO 3、碳酸盐) 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含CO、CO2、H2CO 3、碳酸盐) 3、天然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天然橡胶等。 4、三大合成材料:塑料(热固性和热塑性)、合成纤维(涤伦、锦伦、腈伦)、合成橡胶。 5、白色污染: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治理(措施):①减少使用;②重复使用;③开发新型塑料;④回收利用 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⑴化学变化:(宏观)有新物质生成;(微观)有新分子生成如:燃烧、生锈、食物腐败等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如②分解反应③置换反应④复分解反应 ⑵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宏观)/ 无新分子生成(微观)如: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汽油挥发等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或新分子)生成。 2.、物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 熔点、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 ⑵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抗腐蚀性等,或指能否与氢气、氧气、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 注意:闻气体的正确操作:闻气体时小心,用手轻轻的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3.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 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 “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石蜡的燃烧是化学变化,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后生成H2O和CO2 3、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的取用(1)取用药品的原则: ①取用药品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 ......。 ...,即:液体取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③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⑵取用方法:①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A、块状固体或密度较大金属颗粒:操作要领是"一横、二放、三慢竖。" 一横:容器横放;二放:用镊子把块状药品放到容器口;三慢竖: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 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B、粉末状固体:操作时,做到“一斜、二送、三直立”。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未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 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较多量:用细口瓶倾倒液体药品。 a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子上;b.倾倒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缓慢地倒; c.拿细口瓶倒液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d.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较少量:用胶头滴管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不能伸入到容器内部或接触容器内壁。 ③取用一定量的药品液体用量筒:(注意:量筒无‘0’刻度) a.量筒应放平稳,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改用胶头滴管 ....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若视线偏高(俯视),则读数>实际量,读数偏大;若视线偏低(仰视),则读数<实际量,读数偏小;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空气 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0.94%、CO2 0.03%,其它气体与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原理:压强差 (1)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氧气的性质和制备 (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在氧气中燃烧烧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a.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九年级全一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全一册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在九年级全一册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基础的化学知识,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原子结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以轨道围绕原子核运动。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核电荷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 2.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氧、碳、铁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3. 化学键 在原子间形成的电子的共用或转移,形成化学键。化学键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用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流动形成的。

4.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元素周期表按 照原子序数升序排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列(成 为族),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 过渡金属元素。 5. 酸、碱和盐 酸是溶于水后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具有酸性味道和导电性。碱是溶于水后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具有碱性味道和导电性。 酸和碱可以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6.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和反应条件。原料称为 反应物,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和配 方表示了物质的组成和具体数目。 7. 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相互中和,生成相应盐和水。中和反 应的判断可以通过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实现。

8.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造成氧化数的改变。 氧化数是元素的电子云数目,描述了元素的氧化状态。 9.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在水中溶解后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具有导电性。非 电解质是在水中溶解后不能产生离子的物质,不具有导电性。 10.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化学反应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的 速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11. 酸碱溶液的浓度 酸碱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溶液中酸或碱溶质的摩尔浓度来表示。 摩尔浓度等于溶质的物质量除以溶液体积。 12. 化学能量转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12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全册(1-12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绪言、第一单元考点总结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考点1 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3页) ⒈原子、分子理论:由道尔顿(英国人)、阿伏加德罗(意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论。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门捷列夫1869年(俄国人)发现。 考点2. 化学研究的对象(4页)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7页8页) ⒈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等。 ⒉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考点2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8页) ⒈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稳定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例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3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2页)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横、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⒋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滴加法)可用胶头滴管。方法是将滴管“垂直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取大量液体(倾倒法)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一倒二向三斜四靠”。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定量的液体,(量取法)。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倾倒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考点7 物质的加热(20页) ⒈酒精灯的使用“两查三禁止” ⑴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少于1/3,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三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禁止用嘴吹灭。) ⑵★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水槽等。 ⒉给物质加热:加热玻璃仪器前应把仪器外壁擦干,以免使仪器炸裂;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给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且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准对着有人的地方。 注意:给试管里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考点8 仪器的连接(22页) 1.玻璃管用水润湿,再转动插入 2.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手握观气泡,松开看水柱。”

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课程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涵盖了各种化学知识 和概念。下面是对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 1.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质的区别 纯净物质是由同种组分构成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 合物。混合物质则是由不同种组分构成的物质。 2. 元素和化合物的特点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可分解。化合物则是由不 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元素。 3.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单质是指只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以以原子或分子形式存在。化合物则是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1. 原子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核旋转。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同时将元素按照性质进行分组。 三、化学反应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化学反应是原物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的特征包括气体产生、沉淀生成、能量释放或吸收等。 2. 反应类型 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每种反应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反应方程式。 四、溶液与离子反应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混合物。其中,溶质是可溶于溶剂的物质,溶剂则是溶质溶解的媒介。 2.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由于化学反应导致离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反应。离子反应在化学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酸碱中和与盐的反应 1.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这种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2. 酸、碱和盐的性质 酸具有酸味、酸性等特点,能与碱中和并产生盐和水。碱具有苦味、滑润感等特点,也能与酸中和并产生盐和水。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得到的物质。 六、金属与非金属 1. 金属和非金属的特点和性质

九年级(全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 目录 绪言 (2)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2)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6)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4)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8)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25)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9)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35)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39) 第九单元溶液 (44) 第十单元酸和碱 (49)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56)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60)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64) 常见物质的俗名 (66)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66) 常见反应的现象 (71) 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75) 多功能瓶 (76) 除杂 (77) 鉴定 (78)

绪言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 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 科学。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 掌握这门学科。 一、化学基础知识 1.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将物质分为元素、 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 则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4. 分子与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而离 子则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5. 化学符号与化学式:化学符号是表示化学元素的一种简化符号表示法,化学式则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6.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来描述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并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的化学计量关系。 7.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和化学计算方法的学科。 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等特征排列的一种化学元素分类工具。 3. 元素的化学性质: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原子的电子配置以及原子核的性质。

4. 分子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组成元素、原子间的键合方式以及分子结构有关。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状态:物质的状态取决于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力和分子的运动能力。 2. 物质的溶解与溶液: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3. 物质的常见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等。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组成和性质上的变化,包括硬化、氧化、还原等反应。 四、溶液的制备与应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升入初中的同学每升一年级就会多学一门课程,而其中的化学是九年级才会学习的一科,虽然化学是我们最晚学习的一科,但是在中考中化学一样占有很大的比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化学名称 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 非金属: O氧 H氢 N氮 Cl氯 C碳 P磷 S硫 金属: K钾 Ca钙 Na钠 Mg镁 Al铝 Zn锌 Fe铁 Cu铜 Hg汞 Ag银 Mn锰Ba钡原子团(根):氢氧根硝酸根碳酸根硫酸根磷酸根铵根 OH- NO3- CO3 2- SO4 2- PO43- NH4+ 2、化合价口诀 (1) 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 二、 四、六硫四价碳; 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2) 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 三价常见磷酸根; 通常负价除铵根。 (3) 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 K+、Na+、H+、Ag+、NH4+ +2价 Ca2+、Ba2+、Mg2+、Zn2+、Cu2+、 Hg2+、亚Fe2+ +3价 Fe3+,Al3+ -1价 Cl-、OH-、NO3- -2价 O2-、S2-、CO3 2-、SO4 2-、 -3价 PO43- 3、必须熟记的常见物质的俗称、化学名称、化学式及物理性质名称化学式俗称主要物理性质

硫 S 硫磺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氧化碳 CO2 固体俗称干冰无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体干冰易升华。 一氧化碳 CO 煤气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有毒性。甲烷 CH4 沼气、坑气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乙醇 C2H5OH 酒精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易挥发的液体,可与水任意互溶。 乙酸 CH3COOH 醋酸、冰醋酸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固体称冰醋酸。 氧化钙 CaO 生石灰白色固体,易吸水,有腐蚀性。 氧化铁 Fe2O3 铁锈、赤铁矿红色固体,不溶于水。 四氧化三铁 Fe3O4 磁铁矿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氢氧化钠 NaOH 火碱、烧碱、苛性钠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易潮解,有强腐蚀性。 氢氧化钙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有腐蚀性。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口碱、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且吸湿结块。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无色晶体,易失水风化。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2CO3小。 氯化钠 NaCl 食盐 . 碳酸钙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硫酸铜 CuSO4 白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蓝色。 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蓝矾、胆矾蓝色晶体。 高锰酸钾 KMnO4 灰锰氧紫色有光泽晶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紫色。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铜绿绿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 氯化银 AgCl 新制得为白色凝乳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硫酸钡 BaSO4 天然产称重晶石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其与能量之间关系的 科学。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多个章节,涉及了各 种不同的知识点。下面是对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的基本概念。物质是由元素 和化合物组成的,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而化合物则 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学反应形成的。我们还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它按照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了解元素的 特点。 第二章:空气的组成和分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和分离方法。空气主要 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空气可以通过液化 和深冷方法进行分离,液化空气可以得到液氧和液氮。 第三章: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制备

本章重点介绍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我们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和氨气等气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的物理和化 学性质。这些气体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第四章:常见溶液的性质及其制备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制备方法。我们了解了溶液的溶解度、浓度和溶液的稀释等概念。此外,我们还学习了酸、碱和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溶液中的表现和制 备方法。 第五章:金属与非金属 本章主要介绍了金属和非金属两类物质的性质和特点。金属具 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而非金属则具有不同的性质。我们学习了常见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 工业中的应用。 第六章:化学反应及化学方程式 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化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第一章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1.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为其他物质。如氢、氧、铁等。 2. 化合物由不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元素。如水、二氧化碳等。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物质间保持其原有性质。如沙土、空气等。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 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 2.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用于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3. 原子序数代表元素的质子数,而元素的质子数决定了它的化 学属性。 第三章化学反应 1.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变为新物质并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过程。如 酸碱中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2. 化学反应的特征包括物质的质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 学组成变化等。 3.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在反应中产生的新 物质。 第四章酸、碱和盐 1. 酸是能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在水溶液中呈酸性。如盐酸、硫酸等。 2. 碱是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在水溶液中呈碱性。如氢氧化钠、氨水等。 3. 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物质,可以通过中和反应得到。如 氯化钠、硝酸钙等。

第五章金属与非金属 1.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多数金属为固体。如铁、铜、铝等。 2. 非金属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大部分为气体或固体。如氧气、氢气以及硫、碳等。 3. 金属与非金属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如金属与非金 属的氧化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取代反应等。 第六章热化学和能量 1. 热化学研究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 反应。 2.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下降。如融化、 蒸发等。 3. 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温度升高。如燃烧等。 第七章化学电池和电解 1. 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锌银电 池等。

九年级化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分类 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F2,O2,H2,Cl2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二.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接触空气质量变化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四.化学的基础知识(必备)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全一册总知识点

初中化学公式概念方程式汇总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21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注意加上原子系数计算)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中子质子中子质子 中子中子 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A+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 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 2O 2 2H 2O+O 2↑此反应MnO 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 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 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 1 页共 137 页

第 1 页共 137 页

第 1 页共 137 页

第 1 页共 137 页

第 2 页 共 137 页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 4 (白色)+ 5H 2O === CuSO 4·5H 2O (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家及他们的重要贡献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拉瓦锡是最早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3)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 (4)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发明联合制碱法。 3。绿色化学:无毒无害的原料及条件,减少废物排放,最好是零排放,产品要环保健康安全.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有无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根底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响符合绿色化学反响)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拟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拟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一样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响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准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大小、质量一样的纸,在纸上称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