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定义

初中化学定义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

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KOH==K+ + OH - NaOH==Na+ + OH -

Ba(OH)2==Ba2+ + 2OH -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KNO3==K+ + NO3- Na2SO4==2Na+ + SO42- BaCl2==Ba2+ + 2Cl –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

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课本P62. 要记住这27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11、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5点第(1)小点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15、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气体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

药品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液]

反应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O2↑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Zn+2HCl=ZnCl2+H2↑[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①排水法(难溶于水) 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验纯) 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

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放置正放倒放正放注意事项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6、一些重要常见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 化学性质用途氧气

(O2)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③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 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3.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气的氧化性,氢气的可燃性和还 原性。 4.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的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铸成锅、蜡 受热熔化。 5.化学变化:变化中有生成了新的物质。如木材燃烧、铁的生锈。 6.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氧气、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 7.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8.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 学反应前后都没有的物质。 9.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10.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必须达到 两个条件:一、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二、可燃物与氧充分接触。 11.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12.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具有:1、体积小,质量轻。2、分子在永 不停歇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1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之间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 里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如:空气。 14.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和氯酸钾。 15.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6.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一致同意以一种碳原子(C12)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Kg)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7.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1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铁是由铁元素组 成的。 19.化合物: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 成的。 20.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 物。 2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2.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2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锌与稀硫酸反应。 24.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氧 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提供氧的物质叫氧化剂,得到氧的物质叫还原剂。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氧化剂是氧化铜,还原剂是氢气。(它的另一个定义是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因此所有的置换反应都属于是氧化还原反应)。 25.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 子。 26.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成的化合物。如NaCl。27.共价化合物:由非金属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如HCl。但HCl的水溶 液即盐酸中则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8.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如Ne的化合价为零。 29.质量守衡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在参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个数没有增减、质量也没有变化,这是质量守衡的原因。 30.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31.吸附作用:像木炭、活性炭等单质碳可以把大量的气体或染料等微小粒子吸附在它表 面。如用木炭吸附有臭味的物质,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的色素。用活性炭做防毒面具滤毒罐吸附毒气。 32.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融合而成的具有金 属特性的物质。生铁和钢就是铁的合金。 33.合金钢:在碳素钢中适量加入一种或几种其它元素而制成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钢。 34.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35.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注意:饱 和溶液不能溶解该种溶质,但可溶解其他的溶质。 36.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37.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38.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用公式表示S: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S表示溶解度)。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的叫做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克叫可溶物质,小于1克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克的叫难溶物质,但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没有的。 39.气体的溶解度:是制在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 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因此决定气体的溶解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压强和温度。 40.过滤: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41.结晶:把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相差较大)通过降温使其分离的 方法。 42.溶质的质量分数:指溶液里含溶质的多少。也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用公式 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100%。 43.电离:酸碱盐溶于水时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一过程叫电离。 44.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45.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46.酸性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不是全 部)是酸性氧化物。如:三氧化二铝,既是酸性氧化物,也是碱性氧化物。 47.碱性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不是全部) 是碱性氧化物。 48.溶液的酸碱度: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1——14 之间。注意:酸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碱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反之则不一定。 49.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50.中和反应:酸和碱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51.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化学概念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化学定义

初中化学定义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 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 + Cl -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KOH==K+ + OH - NaOH==Na+ + OH - Ba(OH)2==Ba2+ + 2OH -

化学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很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能够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能够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学基本概念

1氧化物(oxide)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₂)、氧化钙(CaO)等。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 一、化学-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做酸,其水溶液的PH值小于7。 酸是一类化合物的统称。酸在化学中狭义的定义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比如H2SO4是酸,而NaHSO4不是)。此定义称为-{zh-hk:阿瑞尼士;zh-cn:阿仑尼乌斯}-(S. Arrhenius)酸。这类物质大部分易溶于水中,少部分,如:硅酸,难溶于水.酸的水溶液一般可导电,其导电性质与其在水中电离度有关,部分酸在水中以分子的形式存在,不导电;部分酸在水中离解为正负离子,可导电。较广义的定义,则认为反应中能提供质子的是酸,反之为碱,此定义称为布忍斯特(J. M. Bronsted)-罗瑞(T. M. Lowry)酸。另外还有被称为-{zh-hk:刘以士;zh-cn:路易斯}-(G. N. Lewis)酸的定义,定义酸为电子对的接受者,范围更为广泛。酸可以和碱进行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生成水和盐 根据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度的大小,有强酸和弱酸之分,一般认为,强酸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如盐酸、硝酸;弱酸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如乙酸、碳酸[1]。 比较酸的强度,可比较它们在一种碱中的离解常数。根据广义的定义,水就是一种碱,故对弱酸,比较在水中的离解常数即可。这叫“水的区分效应”。强酸之间的比较,不能用水,这叫水的“拉平效应”;不过可以使用更强的碱。像乙酸这样的弱酸,几乎不在水中电离,使水的区分效应不明显,可使用更强的碱。 含氧酸的命名﹕对于分子中只含一个成酸元素的简单含氧酸﹐将其较 为常见的一种称某酸﹐其他含氧酸按成酸元素的氧化数较某酸高﹑低或有 无过氧─O─O─结构而命名。例如氯酸HClO3(氯的氧化数为+5)﹑高氯酸HClO4(氧化数+7)﹑亚氯酸HClO2(氧化数为+3)﹑次氯酸 HClO(氧化数+1)﹔又如HSO﹑ HSO8中含有─O─O─键﹐称过氧一硫酸﹑过氧二硫酸。两个简单含氧酸缩去一分子水后生成的酸称焦酸(或称一缩某酸)﹐例如﹕ 也有用重作词头来命名的﹐例如﹕ 简单含氧酸脱去(全部)氢氧基而生成的基称醯基﹐如─SO─称硫醯基 ﹐CrOCl称铬醯氯。 若把含氧酸的化学式写成MO(OH)(M为金属)﹐就可以根据值来判断常见含氧酸的强弱﹕ =0 极弱酸﹐如硼酸H3BO3 分类 1.根据有机无机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有机酸是指一些具有酸性的有机化合物。最常见的有机酸是羧酸,其酸性源于羧基 (-COOH)。磺酸 (-SO3H)等也属于有机酸。

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整理)

化学基本概念 本章解读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基础。 高考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考查涉及面较广,主要的热点有:化学用语、化学计量与化学基本定律、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能量、分散系等知识。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它是每年必考内容,并且解法的规律性较强,也有一定的技巧,同时因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可能推出新的题型、新的设问方式,特别是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科学实验等实际相结合的知识。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问题主要考查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此类考题还会保留。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新教材作为一主线编入其中,因此出现了反应热与能源结合的考题,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有关能源的试题也将成为今后命题的重点。 化学计量中的热点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溶液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的特点是:判断一定量的物质所含的某微粒数目的多少;一些物理量之间的换算;结合一些化学概念或某些特定条件判断。溶液的计算的特点是:有关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常结合稀释、结晶等过程进行考查,题型变化较大,既有考查理解有关概念的选择题,也有融合化学现象、推理与判断、新情景于一体的理论联系实际型的实验题、推断题。 学法指点 中学化学涉及到的概念近三百个,广泛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备考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一定要准、透,只有充分理解概念的内函和外延,以及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意对相关基础知识的归纳,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织网——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 3、注重化学基本概念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中的应用。注意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新科技的紧密结合。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使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基本概念知识结构

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整理)

第一局部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简明知识网络 一、物质的组成 1.物质的组成关系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是一个抽象的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管数量。它只能以游离态或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如:H 、H 、H 、H 2、H +、H - 都含H 元素,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 3 说明: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例如水的蒸发,物质的溶解、扩散现象等。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物质间的三态的变化是分子间间隔大小的改变。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⑵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例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4.原子团——由几个原子结合而成的一个集团。它不能独立存在,但在许多反响中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响〔即原子团内的化学键在化学反响中不断裂〕。 其中带电荷的原子团叫根或离子,如:氢氧根〔OH -〕、硝酸根〔NO 3- 〕、铵根〔NH 4+〕;

—CH 3〕、羟基〔—OH 〕、醛基〔—CHO 〕、氯原子〔—Cl 〕。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三、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⑴混合物与纯洁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几种物质〕。无固定的组成,无固定的物理性质。 纯洁物——由同种物质组成〔一种物质〕。具有固定的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 从微观角度看,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洁物只有一种分子,而混合物有多种分子。在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洁物时,可以从有无固定熔沸点考虑,一般来说,纯洁物有固定的熔沸点,而混合物由于组成物质的成分和量的多少不固定,致使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物质

例:HCl 是纯洁物,HCl 溶于水形成的盐酸那么是混合物;象CuSO 4·5H 2O 含结晶水的物质属于纯洁物。玻璃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⑵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元素呈游离态。 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元素呈化合态。 ⑶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 非金属——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常温时,除溴是液态外,有的是气态,有的是固态。具有得电子的倾向,在一定条件下,一般能与氢气、氧气、金属化合。 2 范例1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无 机化合物

化学的定义

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实验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我将列举几个常见的问题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 化学,是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是一门基础学科。 1、化学的定义: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训练。 3、学习化学应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根据实验现象和事实,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推测。 5、能通过实验现象和分析,正确地进行原因分析。 2、化学不仅有实验,还有语言、文字和图画,而且是严密的科 学体系。 3、根据实验现象和事实,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推测。 4、化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化学的社会性包括化学知识的普遍应用,促进化学的教育和化学的科学技术发展,化学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内容。 5、化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从化学的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到化学的两面性。 6、化学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 7、化学实验需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8、化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做是化学发现史,也可以看做是人类认识化学奥秘的历史。 5、化学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6、掌握化学基本理论 知识后,还必须经常去做一些化学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并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 7、化学的一些原理、概念的理解往往是通过亲身做化学实验来加深的。 8、任何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所以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化学也不例外。 9、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化学来造福人类,所以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敢于创新。化学中常见的问题: 1、很多同学在写“氧气”这一概念时,往往只说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而没有说明氧气有什么性质,它在反应中是作什么用的? 2、很多同学在写“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写成铁>铝>铜>锌>活泼金属>不活泼金属,这样能否写出它们的排列顺序呢? 3、在做实验时不带药品(量筒、烧杯、铁架台等)怎么办? 4、化学实验中不能用嘴直接呼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用嘴直接呼吸?

化学酸的定义

化学酸的定义 酸是化学中一类常见的物质,具有酸性质的物质被称为酸。酸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参与者,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酸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一、酸的定义 酸的定义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三种:阿伦尼乌斯酸、布朗酸和路易斯酸。 1. 阿伦尼乌斯酸:阿伦尼乌斯酸是最早被提出的酸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阿伦尼乌斯酸常常以H开头,比如盐酸(HCl)、硫酸(H2SO4)等。 2. 布朗酸:布朗酸是酸的另一种定义。根据这个定义,酸是能够接受一对电子的物质。布朗酸常常是一种含有可供给电子对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比如氯离子(Cl-)。 3. 路易斯酸:路易斯酸是酸的第三种定义。根据这个定义,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路易斯酸常常是一种缺少电子对的原子或离子,比如铝离子(Al3+)。 二、酸的性质 酸具有以下几个常见的性质:

1. 酸味:酸常常具有酸味,比如柠檬酸和醋酸都带有酸味。 2. 腐蚀性:酸具有强腐蚀性,可以腐蚀金属和有机物质。比如硫酸可以腐蚀金属,醋酸可以腐蚀纸张。 3. 酸碱指示剂反应:酸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这是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比如酸性溶液与酸碱指示剂酚酞反应,会使溶液颜色变红。 4. 酸性电离:酸可以在溶液中电离产生氢离子(H+)。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pH值越小,酸性越强。 三、酸的应用 酸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 1. 工业应用:酸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硫酸被广泛用于肥料、化肥和制药工业;盐酸被用于金属清洗和废水处理等。 2. 食品和饮料工业:柠檬酸和醋酸等酸被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中,起到增加酸味和保鲜的作用。 3. 医学应用:酸在医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例如,胃酸(盐酸)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某些酸也用于药物制备。 4. 实验室研究:酸在实验室研究中常常作为试剂使用。例如,盐酸

化学的定义

化学的定义 一、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它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既包括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也包括了物理和生物化学。 二、化学的发展历程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底比斯的“四元素”理论。从中世纪以来,化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物质变化,物质结构,物质性质和生物物质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受到了众多科学家的追捧。 18世纪,法国科学家费雪和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现代化学的基础理论,即“原子论”和“化学元素”理论,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氢化反应、燃烧反应等,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化学的应用 化学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食品工业中的发酵,石油化工中的精炼,医药行业的制药,纺织行业的染色等。另外,在农业上,有机化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农药的制备,肥料的制造,农艺技术的改进,种子育种等。 另外,化学在工业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电子工业中的半导体制造、精细化工中的油墨制造等。在航天领域,化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火箭燃料的制备、宇宙飞船的建造等。 四、化学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化学的应用会越来越多。比如,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未来与医学技术相关的化学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如利用生物医学制备生物药物,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基因治疗等。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广阔。只要我们珍惜化学的奥秘,把握化学的发展脉络,从而推动化学的深入研究,未来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完整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与第二节知识点总结鲁科版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定义】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原子核变化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化学的特点】实用性和创造性。 【化学的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化学的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从人们开始知道了如何取火和保存火种时,就可以说人类开始了化学实践活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活动中,人们学会了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等。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探索空间】能源方面,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疾病治疗。 第二节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基本程序】第一步:观察物质的外观;第二步:预测物质的性质;第三步:观察和实验;第四步:解释和结论。 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钠Na: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0.97g·cm-3)、硬度小、延展性好。 【钠与空气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 ₂=2Na ₂O 现象:银白色金属表面迅速变暗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 Na ₂O ₂现象:熔成小球,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粉末 故钠应该保存在煤油中。 注意:氧化钠Na ₂O :白色固体;过氧化钠Na ₂O ₂:淡黄的固体(高中所学淡黄色固体只有Na ₂O ₂和单质S ) 过氧化钠可以用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 思考:如果钠粘在烧杯壁上,很快就燃烧起来,为什么?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 ₂O ₂+2H ₂O = 4NaOH+O ₂↑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 ₂O ₂+2CO ₂= 2 Na ₂CO ₃+O ₂ 钠的用途 (1)K —Na 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作导热剂。 (2)制备Na ₂O ₂。 (3)做电光源:高压钠灯。 (4)冶炼稀有金属。 【补充】碳酸钠Na2CO3和碳酸氢钠NaHCO3

初中化学36个概念

初中化学36个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如:燃烧、生锈、腐烂变质、电解水。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如:食盐粉碎、水蒸发。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二氧化碳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混合而成。混合物中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如:空气、海水、石油 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所以称为“原子”)。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成原子(所以称为“分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如:二氧化碳CO2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O2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成为离子,失电子的带正电,成为阳离子;得电子的带负电,成为阴离子。 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17、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B=C 18、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C=A+B 19、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AC+B 20、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CD=AD+CB 21、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有还原性的物质叫还原剂。

初三化学全部定义

初三化学全部定义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 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定义总结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绪言 化学的概念

绪言化学的概念:?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 万种。万种。到了近代,?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物质的状态、常见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并吸热、放热、发光等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联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生化学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指的是物理变化。川”指的是物理变化。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电性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区别这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学性质(稳定性)。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中焰和内焰。焰、中焰和内焰。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燃蜡烛后,?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 ?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 氧化碳+水C25H32+33O2 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的探究” 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的使用0.1g,1.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点后一位。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 2. 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3. 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将天平水平放置,a)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b) 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量的误差)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c) 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称量完毕后,d)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 处。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4. 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将天平水平放置,a) 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如果药品是粉末,b) 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可以先放后调平衡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可以先放后调平衡,录它们的质量)录它们的质量)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c) 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质量。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