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

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

1、简述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它的表演风格直畅,非常明快,也很自然,透射出质朴的美丽动感。动作则是火热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来轻放下地,体态婀娜多姿,非常美。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让人感受到了女子舞蹈的柔媚、娇艳们、细腻,特别的迷人。可以觉得有那么点地方民间小戏的成分了。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胶州秧歌与其他的地区有不同,已经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到演出完整的专门方法,而其他秧歌在这种形式上却是很少见的。据老艺人姜景山先生(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这个世纪的20~~30年代已经有了这种组合班的训练形式。一直到40年代的时候仍然是这样。姜景山先生本人就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形式,并且在长期的演出中成为了有名艺人。他说到:在过去的每年都要为春节晚会的演出,所以才成立秧歌班子。而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是非常的严格的。对每一个孩子的体态啊,脸型啊,嗓音啊等,都必须要认真仔细的检查,待选好了就会马上开始训练,俗称“按锅”,春节时开始在自己本村或是附近乡村里演出,然后,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子的人数不多,而演出中

又有舞,又有戏,非常的热闹,所以群众都非常的喜欢。

2、胶州秧歌的动态来源。

山东齐鲁文化大地滋生出来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残酷的肉体上的束缚是缠足,用这种方式来束缚妇女们的精神。这种仍然还定型在舞蹈形式中,无声无息的就成为了一种形式的美。所以以之出现了女角动态中的“扭”“闪腰”“三道弯”这些动态。这都是人体移动时发生偏差直接影响到步态,舞态的。在解放以后,那些专业的舞蹈工作者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发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从中提炼出来,加以编排,使之成为了现代的舞蹈专业学校课程中的一女性舞蹈为主的胶州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有小鳗,扇女,翠花等人物。其中尤其是以小馒的动作最具特色,最具代表。用民间老艺人的语言来形容就是“前哈腰,后张两手,两边威体”,这种动作用来以表现小姑娘刚刚缠足以后,走起路来脚步不稳的样子。到了民国以后,便禁止了缠足的这种做法,但是民间的表演中却对这种舞步有很大的热情,就改用跷板来模拟缠足以后的步态,事实上今天舞蹈表演中的胶州秧歌中的主要动作就是从中提炼出来的。胶州秧歌中女主角主要动态是“脚拧,扭腰,小臂划8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和风韵。这一切动律特点的形成与戏曲旦角的形成很雷同。在过去里,戏曲中的旦角都要踩晓板,以模拟缠足妇女婀娜多姿的步态,现在小馒的动态遗存了踩跷板,使其形成了自身的动律特点。前哈腰,后张手,两边威体,来表现小姑娘才裹了脚的形态。一落到地就疼,因此才走路脚步不稳,两手乱“扎沙”(抓挠)的形态特点。还有胶州秧歌多用于创造,刻画劳动的妇女的形象。从女角的动态特点中能一目了然。

现在随着舞蹈事业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胶州秧歌被搬上舞台。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农村拜师学艺,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素材,同时民间的一些艺人也来各个舞蹈院校传授地道的土味民间舞蹈技艺。其淳朴的舞蹈语汇,大大开阔了专业舞蹈工作者的眼界。

二、胶州秧歌的“拧、碾、抻、韧、扭”

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是“拧、碾、抻、韧、扭”这五种。这五种动律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富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力度,是胶州秧歌的神韵之所在,是舞蹈动感特点之源泉。

“拧”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之推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上。“拧”“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两个字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之所在。“三道弯”是由舞蹈者在动作过程总以动力腿的脚掌或者是以脚跟的碾动做动作而形成的。而“碾”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碾步这种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后外侧之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时,支撑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栓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继落脚掌,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变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再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腿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主力腿脚跟有控制的提起,

主力腿另一方的腰肋上提。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缘。膝部再向外侧拧动,腰转动向另一方上提。膝盖的一关一开,脚下的脚跟推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重抬轻落的力感。如“丁字三步小鳗扭”,虽然动作节奏快,变化快,但脚步和膝部都要强调拧,碾的过程中,腰部岁之而扭动,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王玫编导的女子群舞《春天》就充分运用了典型的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丁字三步小鳗扭等动作语汇为素材,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热情向上的意韵。作品《俺从黄河来》舞蹈中的女子动作就是以“胶州秧歌”重抬轻落,飘起的身姿韵态。演绎母亲河流淌着无尽的酸楚。另外,这个舞蹈中女舞者们每一个聚散的凝步,每一次的强发快收,速度变化,和曼妙的“三道弯”,无一不体现出了东方女性特有的阴柔含蓄。

“抻”“韧”,是胶州秧歌脚步动作中呈现出的一种力的延伸美感。“抻”是起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相互一种延伸感。按我们的通俗语来理解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往前延伸一点。“韧”是在流动的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性格,给人以不间断的力的延伸美感。比如,我们在胶州秧歌中常见到的一组动作:1-2拍十字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3-4拍丁字拧步退,胯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出丁字拧步,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将碾、拧、神、韧劲蔓延上去,波及开来,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抻韵丰厚饱满之感,构成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还有着“快发力和慢延伸”的舞蹈节奏特点。慢伸动作出去,再快闪开。比如,在推扇和丁字拧步及抻的过程中,都是速度较慢的动作。所以为什么说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表现在力的发身不等量和不平均呢,也就体现在这方面。由于舞蹈动作中有着“拧、碾、抻、韧”的动律特点,所以才形成了胶州秧歌在运动节奏上的轻重缓急和长短不一的情况。胶州秧歌在呼吸的运用上具有吸气短、快、轻、呼气缓、稳、沉的一些特点。这种舞蹈中的独特的呼吸方法。对于抒情性的舞蹈和塑造女性的性格特点有着它独到之处。

“扭”在汉族舞蹈中处处都有,一个“扭”字,便把汉族民间舞势的形态形象的勾勒出来了。“扭”更是山东秧歌的韵律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突出了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辅以肩部,臂部适度的夸张。在此同时,运用各种步子的时候,要把握内在的力度感受,舞出“艮中浪,艮中扭”的精彩,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它主要是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的,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着双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的“扭”的感觉。

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都采用胶州秧歌的一些动态元素进行舞蹈编创。无论在舞蹈内容上还是在舞蹈的形式上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具体可感的饱含了诗情、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如作品《一片绿叶》的编导就是采用了胶州秧歌的一些元素,将舞蹈得以创作出来了。编导主要是抓住了胶州秧歌的“扭”和“拧”的两个动作特点,将舞蹈清晰的刻画了像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整个表现力和那种意境感觉特别的好。又如作品《扇妞》中运用了“脚拧,扭腰”的动态,持续的拧、碾、抻、韧的这些动作变化,展现出了扇妞舞姿的花式叠出,动作灵活,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中的“拧、碾、抻、韧”这些基本动态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有身体的各个部位沿一定的次序,依次的向上下不同方位同时进行的,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

形成了它收与伸、请与弱、快与慢的极其鲜明的强烈对比的动态。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才使得胶州秧歌有“三变、九劲、十八态”的俗称。从而使得它的线条弯曲柔和,动作舒展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作品《摊煎饼的小鳗》在舞蹈动作中就是运用了胶州秧歌中的“拧、碾、抻、韧、扭”的主体动态审美和三道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以及脚下正反丁字拧步,倒丁字拧步等,充分的表现了小鳗的细腻、乖巧、灵活的劳动方式。三.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及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表演内容都是成为影响胶州秧歌动态的前提

1、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

秧歌音乐的节拍、节奏、旋律与舞蹈的动律、风格、韵味、舞姿、造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音乐的节奏与动态特征,风格也吻合一致。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是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的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需要根据舞蹈的情绪灵活的运用,两者都要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并且形成统一。胶州秧歌的音乐中大量的附点音型,是形成胶州秧歌独特的动态及力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以“得胜领”、“水浪吟”、“掂包扭子”锣鼓等最为明显了。几乎大量的附点式的节奏型音符的出现,这与“梨花扭三步”中的舞蹈动作完全一致。前面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展开,而后面的四分之一里则是收式。加上之前的四分之三有在重拍上,使得力度的展开有较长的延伸感。这动作的开始是先用“推”的,在推的同时,两膝盖位置与腰向反的方向扭拧。全身的扭拧的力度延续下去,这一继续延伸的动作与同步进行的舞蹈动作力感十分和谐统一、融洽。音乐的后四分之一拍的节奏时值,则用在舞蹈的收势上,与动感的短、快、轻十分吻合。从音乐节奏上看,这种方式是形成了胶州秧歌女角动作特点的关键所在。所以说音乐节奏对胶州秧歌的动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女子群舞《在希望的田野上》中,编导将华轩也就是以胶州秧歌为素材的,运用了运动节奏的轻重稳急与长短的不一,从而使得呼吸吸气,短、快、轻、呼气稳、缓、沉的特点。使它变换为推扇的部位,用此而来表现出新的生命沐浴在阳光下的悠然自得的陶醉情绪。

无论是从舞蹈的本身来看,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方面来看,每拍动作的前四分之三都是强拍开头,作为力的展示。这种力的展示,恰恰正好是形成了胶州秧歌女角抬重(抬起来较快),落轻(脚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特征的关键。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个部位的“拧、碾、伸、韧”,循环往复的连绵不断,充满活力,更是富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力度。其内部的撑劲和韧劲(舞蹈张力的表现)与“活动起来扭断腰”的动作特点等。这便体现了胶州特有的经济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独特性格,而且它已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纯粹性的舞蹈形式。不仅是在本地区普遍流行,在全国舞蹈比赛中也获得较高的声誉,因此也才深深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2、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

胶州秧歌与时代具进,创舞界之争,领舞韵之风,应打破原有的那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法,而也要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的心态的纯舞蹈形式。

翠花是青年女子,它的动作幅度较大,扇女是少女形象,所做的动作是温柔淑静的,小鳗是年幼的女孩,动作活泼俏丽且灵巧。年龄、性格的差异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了体

现。

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戏呢?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了服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前述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形式有:

鼓子:原来是挎鼓表演的,后来又改为水袖式表演,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里的老生。棒槌是持双棒表演为年轻人,扮演是和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一样。翠花是持折扇,舞蹈的时候打开,扮演成青衣形式。扇女是持折扇,舞蹈时打开,年轻妇女的形象,动作的幅度比较大,扮演成花旦一样,舞姿很优美。小鳗(小姑娘)持团扇表演形式,伶俐活泼可爱。膏药客呢,则是穿着大褂,戴上礼帽,持把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里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诨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且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了唢呐、锣鼓外,还外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3、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

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诨”“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在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再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的时候,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要做些翻扑技巧的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在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是在舞蹈的时候从不唱曲,场面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因观众的多少而定,人员已满才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诨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诨: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果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吨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两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乡土小戏:小戏“闯关东”已经没有人能演,目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拉磨”“顶灯”“双拐”“大灶王”等。这些虽然说是传统的农村秧歌小戏,但是由于运用了当地的民间小调与唱腔,语言通俗风趣。表演中有舞蹈又有技巧,所以特别的受欢迎。如“拉磨”要充分运用方桌表演技巧,“顶灯”要顶着灯做些高难度的动作,所以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无怪呼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茬(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充分表达出人们在拥挤中争看秧歌,焦急与欢快的心境。

在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民间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其现在的胶州秧歌很少有以前的以戏曲或舞台剧表演的形式上演。大致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都是以单独的纯舞蹈形式。以这些“拧、碾、抻,韧”几种舞蹈动律动态特征为代表,而且也已经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舞蹈。大体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胶州秧歌舞蹈形象,就是“躯体灵活自如的翠花,手中扇子上下翻飞,体态轻盈如春风拂柳的扇女,和两臂架起,如彩蝶飞舞的小鳗”。三种女角在动态的差异中又有胶州秧歌舞蹈的共性:如动作力度变化中持续的推、拧、抻、动作速度变化中身体各部位轮翻地缓发快收。是以这三种形象具有泼辣、舒展、婉转的特点融为一体而塑造的。从而形成了舒展而大方、热情而灵巧的情绪和舞姿变化,赋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生命。

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一方水土孕育着一种民间艺术。山东秧歌以其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日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间舞蹈文化的舞台化、多样化、大众化、民族性、风格独特的多形式格局、这种文化发展趋向,民间舞蹈的方式与内容也都区别与以往,出现了新风格、新形式、新内容等,表现在民间舞蹈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民间创作、民间流行、民众自娱的层次上,它是民间舞蹈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在个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的结合上形成了恰当的交合点。在原有传统民间舞蹈片段的基础元素上,更加注重相关民间舞蹈的动律,分割上的相互吸收,以及其他舞蹈的那些有益于采纳,融汇部分的借鉴上。这样导致传统的民间舞蹈的风格向着社会公众审美的趋向发展,更加适合先导人群的喜好而呈现趋于现代化的特征。使得一些舞蹈更加完美,色彩更加鲜明,作品更加精致。

胶州秧歌舞蹈所表现出女子的开朗大方,温柔淳静、活泼俏丽,都充分的反映出了山东鲜明的人文风俗,浓厚的地方特色。表达着山东人民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感。给中国民间舞蹈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使我国民间舞蹈更富有时代感与生命力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 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 1.引言 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 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 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 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 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 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 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 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 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 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 单数。 胶州秧歌有两种流派,“文秧歌”和“武秧歌”。“文秧歌”细腻、柔美、舒展,又叫“东路秧歌”,以刘彩为代表;“武秧歌”粗犷、火爆、豪放,又叫“西路秧歌”, 以陈銮增为代表。文武两派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后来逐 渐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动态形式归纳为“扭腰、 脚拧、小臂划8字圆、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律动特点形容为“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表演过程中有 效地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 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大摆队”、“四门斗”、“十字梅”、“绳子头”“两扇门”、“正反挖心”等。 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舞蹈颇具美感,“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 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三弯九动十八态”为其动 态特征,“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生动贴切地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独

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开题报告

唐山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论文(设计)题目论胶州秧歌《扇妞》的风格特征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 专业 2017 年12 月日

说明 1.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2. 课题来源分为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教师的科研任务;社会有关单位委托的课题;其他来源。 3.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题目来源 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 主要研究内容 胶州秧歌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山东地区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支独秀。它承上启下,对我国胶州舞蹈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进入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国家行列。而传统的民族艺术也正在被现代舞蹈和其它现代艺术所取代。胶州秧歌艺术正是逐渐消失中。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艺术形式,我个人认为有必要有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进行一番详细的分析,了解它的风格特征,艺术价值,特点和历史。这一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舞蹈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磨炼自身,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将宝贵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承上启下,将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提纲: 一、引论 二、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风格分析 (一)传承了我国古代和当代的民间歌舞艺术,具有浓厚的原始艺术特征 (二)浓缩了我国山东人民生活,是北方民族艺术中的精华 (三)集多种北方民间艺术形式于一身 (四)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浓烈的黄河流域文化氛围 三、胶州秧歌《扇妞》的艺术价值分析 (一)它的存在对于保护和传承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二)能够与时俱进,具有自主创新的艺术价值 (三)是鲜活的古代传统艺术活化石,具有艺术研究价值 (四)舞蹈优美,旋律动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总结 参考文献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年夜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扮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合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身体语言、舞蹈气概、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成长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气概;表示形式;传承成长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早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起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成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年夜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水平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区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年夜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合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合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成长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同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同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质感。胶州秧

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的

浅谈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的

————————————————————————————————作者:————————————————————————————————日期:

浅谈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的“三 道弯”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审美特征,但在动作形态上有些相似之处的就数“三道弯”了。由于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以及身体各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同样是“三道弯”却各有不同。现在我就以云南的傣族舞蹈和山东的胶州秧歌为例子,对“三道弯”做一个浅谈。 关键词:傣族舞蹈、胶州秧歌、三道弯 一、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1、云南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傣族舞蹈优美、朴实,舞姿有很大的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就成为了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常常在舞蹈姿势上面模仿孔雀的形态,就是运用了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来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因此,“三道弯”便成为了傣族舞蹈最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物资造型。 傣族妇女的短衣,简单的长包裙紧紧的裹贴于身,显出窈窕婀娜的体态,紧身的服装限制着步伐,有胯部提携动作,亭亭玉立小步行路以及高位挑担的生活身影转化到艺术上就是舞蹈中的“三道弯”姿态。除此之外,傣族舞蹈受服装限制下脚步为保持半蹲状态,在身体

以及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着也是形成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的原因之一。 2、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来源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农村的秧歌小戏,与“谷子秧歌”、“海洋秧歌”一起,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它蕴含了极其丰富的齐鲁文化,是农民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大型广场舞蹈形式。 山东齐鲁大地滋生出来的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儒教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残酷的肉体上的束缚是缠足,用这种方式来束缚妇女们精神。由于妇女们缠足之后,走路起来脚步不是很稳,人体移动时发生了偏差而直接影响了步态,于是就出现了“扭”、“闪腰”、“三道弯”这些舞蹈动态。民国以后,禁止了缠足的做法,表演者们便踩着跷板来模拟缠足以后的形态。所谓的跷板,就是特别制成带有假小鞋型的鞋,穿上以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子中只漏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今天的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就是舞蹈专业工作者从中提炼出来的。 二、云南傣族舞蹈和山东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动态特征 1、云南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动态特征 云南傣族舞蹈中舞者下体多半保持半蹲的状态,身体和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并且在舞蹈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造型,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这种特点的产生与其信仰的佛教和生活环境有关。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佚名转贴自:网络搜索点击数:2849 更新时间:2008-6-14 ]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

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 时间:2009-06-06 16:40来源: 未知作者: 李良慧评论0条我要收藏 1944 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抻、韧、碾、拧、 谈胶州秧歌动态的风格特点的发展及在舞蹈作品中的体现 李良慧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4级2班) 摘要:胶州秧歌在我国自宋朝以来已经有一段相当的历史了,它的体态特征和动律特点十分独特。本文就主要是围绕胶州秧歌的这一独特之处进行诠释和说明的,通过对舞蹈作品中现代胶州秧歌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对比和分析,说明我国传统的胶州秧歌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并且要与国际接轨,吸收西方舞蹈的精华之处,从而形成既有民族性,有具有时代性的舞蹈形式。来满足观众们 益增长的审美观。 关键词:胶州秧歌体态特征动律特征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历史的文明国家,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无数优秀的文化中,舞蹈就是一颗闪亮的明珠。中国的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众多的组成形式当中,中国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的一个,他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活跃在人们的生产当中,是人民大众非常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又是典型中的一朵奇。(一)胶州秧歌的历史和分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流行与胶州湾一带的农村,跟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一起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在宋、明时期,相传有赵、马两户人家在胶州湾一带定居,他们运用唱民间小调加舞蹈的这种艺术形式,挨家挨户的进行表演,来维持生计,这便形成了胶州秧歌的?形。后来又经过艺人们不断的加工完善,至清朝中期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胶州秧歌,以女性表演最具特色。胶州秧歌女性有三种人物,即翠花、扇女和小‘这三个角色的年龄差异、性格不同等在其各自的舞蹈动态中得到体现:翠花身体活动自如,两臂摆动幅度较大,动作舒展、泼辣,显得开朗大方;扇女手中的扇子上下翻飞,体态轻盈如春风拂柳,阿娜多姿;小两臂架肘,如彩蝶飞舞,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 (二)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如: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丁字拧步后退,跨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肩、指间,直到神经末梢,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碾”的律动特点,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拧部、提拧部、丁字三部等。这些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侧后外侧的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内侧拧动抬起时,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8891592.html, 浅谈胶州秧歌的风格特色及成因 作者:王颖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胶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地区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出现在山东省胶州一带,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民族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这种舞蹈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流行,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本文主要就胶州秧歌受到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风格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色;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58-01 一、胶州秧歌的形成原因 (一)人文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 胶州秧歌主要表现的是齐鲁女性淳朴、善良的性格和优良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胶州县附近的后屯、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这里的人们性格善良、憨厚淳朴,特别是是广大女性同胞,不仅面容姣好,而且对生活任劳任怨。她们也像男人们一样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耕种作物,在收获的季节收获果实。胶州秧歌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来源于她们的朴素的劳动生活中,这些都直接反映出了胶州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齐鲁文化对胶州秧歌的艺术风格特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山东是孔孟之乡,他们所主张的儒家思想,都在胶州秧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胶州人内敛坦诚、灵活坚韧、实在豪放和粗狂灵活的优良品质,也在秧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胶州秧歌不仅蕴藏着胶州人的性格特色和胶州的历史文化,也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得全国人民喜爱。 (二)地理环境对胶州秧歌的影响 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极其便利,经济发展迅速,贯穿胶新、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成为大商贾的集中之地。胶州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在这里就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三里河文化。到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又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北方唯一通商口岸。这些因素都为胶州秧歌的出现和产生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四大特点。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 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 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 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

容。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 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此为迄今最早关于胶州秧歌角色的记录,遂《胶州文化志》中把胶州秧歌的形成年代定为“清咸丰三年(1856),或1854~1858年间”。而从宋观炜《秧歌词》:“击壤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普求”中之“风流剧”一词看,清咸丰年间,胶州秧歌表演己具备了剧情元素。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令狐采学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年夜人民群众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扮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合地欣赏体验。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身体语言、舞蹈气概、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成长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气概;表示形式;传承成长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早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起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成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年夜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它在一定水平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区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年夜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合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合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成长力延伸到腰部以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转)10-03-01 15:05 发表于:《瀚舞纪舞蹈健身时尚会所》分类:未分类 我们国家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特别是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其风格各异.特色.有着各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雨雾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在我们国民间舞蹈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统计表明,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到目前为止,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秧歌最主要的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然而最具有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的是胶州秧歌。 一、简述胶州秧歌及动作来源 1、简述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舞蹈表演的开场时先跑秧歌大场,并且做些翻扑的技巧,然后再开始演些农村小戏,扮演人物中领头的是“膏药客”,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胶州秧歌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在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瞅”。胶州秧歌其动律复杂,韵律浓郁,表现手法独到以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艺术风格著称。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对于“以曲线为美”的意识的张扬与表现手法,又对于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的美化和再现,正使得胶州秧歌舞蹈披上了一层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胶州秧歌又以“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使得人们在恰似烟云飘散中,回味着百太生活。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的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很正统式的。它的舞蹈动作很爽直粗矿,也正表现出了北方人的那种豪放的性格。它的表演风格直畅,非常明快,也很自然,透射出质朴的美丽动感。动作则是火热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来轻放下地,体态婀娜多姿,非常美。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让人感受到了女子舞蹈的柔媚、娇艳们、细腻,特别的迷人。可以觉得有那么点地方民间小戏的成分了。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胶州秧歌与其他的地区有不同,已经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到演出完整的专门方法,而其他秧歌在这种形式上却是很少见的。据老艺人姜景山先生(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这个世纪的20~~30年代已经有了这种组合班的训练形式。一直到40年代的时候仍然是这样。姜景山先生本人就是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形式,并且在长期的演出中成为了有名艺人。他说到:在过去的每年都要为春节晚会的演出,所以才成立秧歌班子。而且在挑选演员的时候是非常的严格的。对每一个孩子的体态啊,脸型啊,嗓音啊等,都必须要认真仔细的检查,待选好了就会马上开始训练,俗称“按锅”,春节时开始在自己本村或是附近乡村里演出,然后,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子的人数不多,而演出中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特点差异及文化背景差异研究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特点差异及文化背景差异研究 前言 山东地区的两种秧歌形式——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这主要是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两种两个在舞蹈风格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是针对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舞蹈风格有哪些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产生影响,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过度关注,普通大众对两种秧歌的认知也不够深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舞蹈形式面临着难以发展、传承的困境,而明确不同秧歌舞蹈风格特征,深化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对比,可以让大众深入了解这两种秧歌,并且对于舞蹈创作者来说,可以将秧歌的舞蹈风格特征融入舞蹈作品中,让更多的群众感受秧歌的魅力,在传承传统舞蹈艺术时,让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本研究通过对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不同,能够深化大众对这两种秧歌的认知,对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期刊网站上,以山东秧歌现状、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风格特点为依据,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包括书籍、期刊、学位论文等,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深入分析各类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等,从中提取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1.2.2 对比分析法 以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为分析对象,进行舞蹈风格特点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对比,分析二者形成的不同原因,通过对比分析法更加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

系,深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 1.2.3 逻辑分析法 从专家访谈、文献资料以及对比分析过程中,运用归纳、判断、推理、总结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特点差异、文化背景差异进行分析,以总结出影响结论。 1.2.4 专家访谈法 对山东老艺术家进行电话专访,具体了解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在山东秧歌中占据的地位以及在当地的影响力,以专家论据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舞蹈风格特点差异研究 2.1.1胶州秧歌舞蹈风格特点 (1)代表作品分析——以《沂蒙颂小调》、《苦菜花》为例 胶州秧歌《沂蒙颂小调》、《苦菜花》均包含胶州秧歌的特色动作“三道湾”,这两种秧歌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但均没有脱离胶州秧歌本身的舞蹈特点。 其中《沂蒙颂小调》作品中,表演者通过明快、舒展的舞蹈动作,展现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同时舞者的舞姿富有极强的韧劲,展现出一股不服输的革命精神,在此作品中,以女性表演者为主,胶州秧歌中的典型舞姿也主要集中于女性角色中,通过设计多个正丁字拧步八字绕扇动作,使得始终保持面向正前方的中度空间,整体的舞蹈风格呈现出一种端庄、稳重、细腻的风格,同时又不失变化,从舞蹈的视觉效果上,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作品还带配以节奏感极强的配乐,选用的音乐节奏为2/4拍,通过唢呐、堂鼓、大锣、大钹、小镲等的配乐,与舞蹈动作的协调一致,一种生机勃勃、极具活力的冲击感迎面而来,选取的音乐含有戏曲、南方秧歌小调的元素,通过音乐与舞蹈的搭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让观众在感受沂蒙精神的同时,也感受到独特的胶州秧歌舞蹈风格,突出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沂蒙精神。 《苦菜花》的舞蹈风格特点与《沂蒙颂小调》不同,展现出了一种凄苦、悲痛的风格特征,在一开始,表演者的舞蹈动作缓慢、收敛,整个舞蹈风格呈现出悲伤、痛苦的基调,并且配乐也相对低沉、凄苦,后来,女主角的奋起反抗,此时舞蹈风格呈现出一种激昂、奋进的感觉,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加快且舒展,舞姿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 红”为例 1. 引言 胶州秧歌是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优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社会价值,深为胶州人民喜爱,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下,认识秧歌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了解胶州秧歌的歌舞背景以及风格来源的人,却少之又少。本文在众多历史文件与文献资料中,摘取并整理了重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2. 胶州秧歌的概述 2.1 胶州秧歌的起源 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它的形成有着23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有关史料中记载胶州秧歌发源于马店乡东小屯,在明末清初逃荒的过程中,有两户人家以卖烟为生,因无法维持家庭温饱不得已闯关东,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卖唱乞讨,后又逐渐增加了些舞蹈动作及简单的道具等发展而来。也有不少学者对“卖唱乞讨”起源一说表示怀疑,认为胶州秧歌的规模及特点不是简单的卖唱乞讨可以发展演变的。但是,不论胶州秧歌起源是何种说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老百姓生活、劳动中形成,受到地理、人文环境影响,是人民集体创造、发展、传承的舞蹈。之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2.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 六个行当和两种表现形式: 六个行当,也就是人物角色,胶州秧歌有六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组成,分别是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丑鼓八态等。“四门斗”、“十字梅”、“两扇门”、“大摆队”是小调秧歌的常用队形,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小戏秧歌的舞蹈特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与小调秧歌大致相同。根据胶州秧歌的风格,又可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具妩媚细腻风格特点的是“文秧歌”,舞蹈演员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按一定次序展开,形成动作中收与伸、强与弱非常鲜明的对比特点。具有粗犷、豪放特点的是“武秧歌”,通常以刘彩为代表,最初是由秧歌艺人陈銮增把武术动作掺入秧歌舞蹈中,使舞蹈兼备细腻与豪放特点,更具魅力。 3. 胶州秧歌《映山红》的风格特点 3.1 胶州秧歌的体态和动律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胶州舞蹈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三弯九动十八态”是胶州舞蹈主要体态特征。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体态和动律,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大多为了刻画劳动妇女的形象,更加的突出女性的体态特征。胶州秧歌是它独特的主要体态特征,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是“拧、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