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咳嗽)

咳嗽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它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常见于西医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及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1.1.2 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1.2 鉴别诊断

1.2.1 肺痨: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1.2.2 肺痈: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2 辨证论治

咳有六淫为患,也有内伤之异,可以分为外感咳嗽与内

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可分风寒、风热、燥邪、风盛挛急等证候,内伤咳嗽又可分为痰湿、痰热、肝火伤肺及肺阴亏虚等证候。治随证出,除止咳之外,则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泻肝、化痰、宣肺、养阴等法。

2.1 外感咳嗽

2.1.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2.12 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或稠黄,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肺热伤津。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9g,菊花9g,杏仁12g,连翘12g,薄黄后下6g,桔梗9g,芦根15g,甘草6g。

加减:若咳甚,加金银花12g,浙贝母9g,枇杷叶9g,以清热止咳;肺热甚者,加黄芩9g,鱼腥草12g以清泄肺热;咽痛,加青果9g,射干9g以清热利咽;若内夹湿邪,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苔黄而腻、脉濡数者,加砂仁6g,佩兰9g 以理气化湿;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12g,天花粉15g以清热生津;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g,藕节9g 以凉血;若夏令兼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舌质红、苔薄、脉濡数,加六一散包煎以疏风解暑。

2.1.3 燥邪伤肺证

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病机: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加减:若痰质清稀、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弦,为凉燥之邪犯肺,卫气郁遏的表现,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用杏苏散加减;若痰中带血,配生地黄15g,白茅根30g以清热止血;痰黏难出者,加紫菀9g,瓜蒌9g以润肺化痰;咽痛明显者,加玄参9g,马勃6g以清润咽喉。

2.1.4 风盛挛急证

证候: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风邪犯肺,邪客肺络,气道挛急,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咳。

方药:苏黄止咳汤加减。

炙麻黄6g,蝉蜕6g,紫苏叶9g,前胡9g,牛蒡子9g,枇杷叶9g,地龙9g.

加减:偏于风寒者,宜加荆芥9g,生姜6g以散风寒;偏于风热者,宜加薄荷后下6g,桑叶9g以散风寒;偏于痰热者加黄芩9g,鱼腥草15g,金荞麦15g以清热化痰;偏阴虚者加麦冬9g,乌梅9g以养阴生津;久病者,宜加川芎9g,红花6g以化瘀通络。

2.2 内伤咳嗽

2.2.1 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痰湿蕴肺,肺失宣降。

治法:燥湿生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法半夏9g,茯苓9g,陈皮15g,炙甘草6g,苍术9g,厚朴9g,白芥子6g,莱菔子9g,紫苏子9g。

加减: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9g,细辛

3g,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酌加党参12g,白术9g以益气健脾。

2.2.2 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痰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参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郁肺,肺失清肃,热邪久郁,热伤肺络。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9g,黄芩9g,栀子9g,知母9g,浙贝母9g,瓜蒌仁9g,桔梗6g,橘红9g。

加减:痰热甚者,可加竹沥10ml,天竺黄9g,竹茹9g

以清热化痰;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薏苡仁12g,冬瓜仁12g 以清热化痰解毒。

2.2.3 肝火犯肺证

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9g,青黛6g,海蛤壳先煎15g。

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g,旋覆花包煎9g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g,丝瓜络9g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先煎9g,浙贝母9g,竹茹9g,瓜蒌9g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15g,诃子9g以养阴生津敛肺。

2.2.4 肺阴亏虚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9g,玉竹9g,桑叶9g,知母9g,川贝粉冲服2g。

加减:咳而气促,加五味子6g,诃子9g以敛肺气;痰中带血,加牡丹皮9g,白茅根15g,仙鹤草15g,藕节9g以清热止血;潮热,酌加功劳叶9g,银柴胡9g,青蒿后下9g,鳖甲先煎9g,胡黄连9g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9g,牡蛎先煎15g,浮小麦15g以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嗨蛤粉冲服12g,黄芩9g以清热化痰;手足心热,梦遗,加黄柏9g,女贞子9g,旱莲草9g,五味子6g以滋肾敛肺;兼气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

3 其他治法

3.1 针刺

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风寒袭肺证,加肺门、合谷;风热犯肺证,加大椎、曲池、尺泽;燥邪伤肺证,加太溪、照海;痰湿蕴肺证,加足三里、丰隆;痰热郁肺证,加尺泽、天突;肝火犯肺证,加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证,加膏肓、太溪。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平补泻法。

3.2 灸法

选穴大椎、肺俞(或风门)、膏肓。采用麦粒灸,3-5日

治疗1次,5次为1疗程;或予艾条灸,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和针刺配合应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3.3 穴位贴敷

肺气虚寒,寒饮犯肺证可用温阳散寒药敷贴背部腧穴。

4 调摄已预防

4.1 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

4.2 咳嗽痰多,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风热、风燥、肺阴虚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4.3 痰多者应尽量鼓励病人将痰排出。咳而无力者,可翻身拍背以助痰排出,必要时吸痰,但操作时要避免刺激或损伤咽部。

4.4 增强体质,对慢性久咳的肾虚患者,应嘱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肺的通气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4.5 药物预防:可根据患者体质,辩证用药。对于平素自汗,易于感冒属肺卫不固者,可服玉屏风散;对于气阴两虚者,可服生脉饮;对于肺阴不足者,可服参麦固本片。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下面将介绍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 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而风热感冒多表现 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 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 症状。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 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 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中 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常用的中药 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 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 等症状。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 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中医内 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常 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中医内科治 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中 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 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九、失眠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 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1)咳嗽,咯痰或无痰。 (2)病程>8周。 (3)由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1)病程:咳嗽时间>8周。 (2)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PNDS); 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3)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 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4)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多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二)证候诊断 1.风盛挛急证: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2.风痰袭窍证: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频繁清嗓、咽后黏液附着、鼻后滴流感,或咽痒、咽部异物感或烧灼感。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3.胃气上逆证: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日间或直立位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 (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 (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及;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能。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

咳嗽(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咳嗽(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有其他兼证。 (二)西医诊断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8度。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热闭心包证: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惊厥或四肢厥冷。舌降少津,苔黄,脉眩数或沉数。 5.气阴两虚针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6.邪陷正脱证: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身热剧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 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 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定义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 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 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流行与发病 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 1.病因病机 《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2)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

嗽和内伤咳 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 (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范围 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一、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 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犯肺证 风寒恋肺证 风热郁肺证 风燥伤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 嗽)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TCD编码:BNF011)和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

编码:R05 01)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76 —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咳 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肺部CT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邪犯肺证: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2)风寒恋肺证: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3)风热郁肺证: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4)风燥伤肺证: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2.针灸 3.药物贴敷 4.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5.其他疗法 6.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咳嗽频次减少、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者,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住院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 77 —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咳嗽)

咳嗽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它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常见于西医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及鼻后滴流综合征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1.1.2 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1.2 鉴别诊断 1.2.1 肺痨: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其发病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1.2.2 肺痈: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多伴有咳嗽、胸痛、发热等症。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痈。根据病变病理演变过程,可分为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2 辨证论治 咳有六淫为患,也有内伤之异,可以分为外感咳嗽与内

伤咳嗽。外感咳嗽又可分风寒、风热、燥邪、风盛挛急等证候,内伤咳嗽又可分为痰湿、痰热、肝火伤肺及肺阴亏虚等证候。治随证出,除止咳之外,则有散寒、清热、润燥、疏风、缓急、泻肝、化痰、宣肺、养阴等法。 2.1 外感咳嗽 2.1.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2.12 风热犯肺证

2020年咳嗽中医诊疗指南(课件)

2020年咳嗽中医诊疗指南(课 件)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 1 概述 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病症。它既是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的一种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咳嗽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肝咳、心咳、脾咳等,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明代朱棣《普济方·咳嗽门·诸咳嗽》则分热嗽、冷嗽、肺气嗽和饮气嗽四种,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随着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咳嗽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人民健......感谢聆听 康。近年来对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认识上不断深入,丰富了咳嗽证治内容。咳嗽的病因已不局限于外感与内伤,目前更重视环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所致咳嗽。病理机制也有所创新,重视风邪犯肺、邪热结咽、胃气上逆、肝火犯肺、诸脏先伤后传于肺和外感内伤互为因果

等。尤其在“风咳"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感谢聆听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咳嗽按时间通常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时间在3 周以内,亚急性咳嗽为3~8 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 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亚急性咳嗽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上述咳嗽均可参考本专家共识治疗。......感谢聆听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1 诊断要点 咳而有声,咯痰或无痰; 由外感引发者, 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 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 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 2 鉴别诊断 2。 2. 1 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迁延而致,除咳嗽症状外,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则肢体浮肿,面色晦暗。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浊、水

中医内科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有急、慢性的区别。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因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如过冷空气)或寄生虫(如钩虫、蛔虫等幼虫)所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可以由急性支气管炎迁延而成,也与大气污染(如化学气体)、各种粉尘、吸烟与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急性的属外感暴咳,慢性的属内伤久咳,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多变,尤其冬春季节,外邪从口鼻侵犯于肺,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发生咳嗽;如反复发作,久延不愈,可导致肺气亏虚,痰饮伏肺,而形成咳喘。 【诊断要点】 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先有喉痒干咳,广2天后咳出少量黏痰或稀薄痰,逐渐转为黄脓痰或白黏痰,可持续2~3周。 2 .慢性支气管炎,多有长期反复咳嗽病史,秋、冬天气寒冷时易于复发或加重,早 晚咳嗽较剧,痰多为白色清稀或黏液样。此为单纯型,如伴哮鸣者则为喘息型。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与临床缓解期。如咳嗽频繁,咳吐黄脓或白稠痰,伴有发热的,应考虑继发感染;如兼见气喘、气短的,应考虑合并有肺气肿。 3 .检查听诊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散在性干、湿啰音(湿啰音以肺底部较多);在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并可听到哮鸣音。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在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时可以增高。 4 .老年人、婴儿或体质衰弱的病人,如见发热较甚、气喘、肺部听诊有湿啰音等情 况,提示可能并发支气管肺炎,可作肺部X线检查。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根据外感新病和内伤久病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风寒、风热、痰湿、寒饮等证型施治。 1.风寒起病较急,咽痒咳嗽,咯痰稀白或黏,并有鼻塞、流涕,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四肢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相当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举例:止嗽散加减。苦杏仁IOg,枯梗6g,前胡10g,金沸草10g,紫WlOg,甘草3g。 加减:胸闷,泛恶、痰多、苔白腻者,加法半夏10g,橘皮6g,伴有气喘、喉间痰鸣者,去桔梗;加麻黄5g,佛耳草15g。

中医内科感冒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感冒 感冒有轻重之分,轻的一般称“伤风”,重的称“重伤风”或“时行感冒”。多因气候变化,寒暖失常,人体抵抗力减弱时,感染时邪病毒而得病。外邪之中以风为主,常兼寒、兼热伤人,从口鼻犯肺,外侵皮毛,出现肺卫表实的证候。本病包括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诊断】 1有与感冒病人接触史,起病多急。 2 .主要症状为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多嚏流涕,咳嗽,咽痒或咽痛;重的有怕冷,发热,有汗或无汗。 3 .如见高热、头痛及四肢酸痛较重,或伴恶心呕吐、腹泻、流涕、咽痛,咳嗽较甚,又有流行趋势的,应考虑流行性感冒,并注意肺部情况,防止并发肺炎。 4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上呼吸道感染由细菌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可以增高。 【治疗】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一些对致病因素一一细菌或病毒有一定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有时亦可单独应用。 一、辨证论治 当以解表为原则,但因临床证候有风寒和风热之区别,因此,解表也有辛凉和辛温的不同。 1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吐清稀样痰,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举例: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IOg,防风6g,紫苏IOg,前胡10g,桔梗6g,甘草3g,生姜3片或葱白3根。 加减:夹湿而头痛身痛较重的,加白芷5g,羌活6g。 2.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汗少,头胀痛,咽痛或红肿,咳嗽吐黄痰,口干,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淡豆豉12g,薄荷(后下) 5g,桔梗6g,牛劳子10g,杏仁10g,甘草3g。 加减:发热高的,加桅子、黄苓各IOgo咽痛较甚,咽炎或扁桃体炎显著的,加土牛膝根30g或山豆根IOg,射干Iog或板蓝根30g,蚤休15g。夏令夹暑湿,胸闷脱痞,恶心,大便或稀,苔腻的,去淡豆豉、杏仁、甘草,加蕾香10g,佩兰IOg,豆卷12g。 二、中成药 午时茶每次1包,每日1~2次,煎服或开水泡服。适用于风寒感冒轻症,伴有肠胃消化不良的。 银翘解毒片(丸)每次4~6片(或1丸),每日2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桑菊感冒颗粒每次1包,每日2~3次。适应证同上。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2~3次。适应证同上。正柴胡饮每次1包,每日2~3次。适用于风寒感冒。小柴胡颗粒每次1包,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感冒。清开灵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羚羊感冒片每次4~6片,每日2次。 板蓝根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风寒、风热感冒,预防或治疗均适用。 蕾香正气丸(片)每次6g(4~6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寒夹湿证。 三、简易方药 清热解毒中药如大青叶、板蓝根、马鞭草、贯众、鸭跖草、七叶一枝花等均有对抗病毒或细菌的作用,可以选用一至数味煎服,每味20~30g,适用于风热感冒;如与羌活10g、荆芥10g、防风6g合用,可用于风寒感冒。 四、针灸疗法 体针风池、合谷、复溜。高热,加大椎、曲池。头痛甚者,加太阳、印堂。咳嗽,加肺俞、尺泽。咽痛,加扶突、少商(出血)。主方各穴用重刺激法,反复行针,使微出汗。 耳针内鼻、额、枕、肾上腺、皮质下。 【预防】 1注意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2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气候变化时注意及时增减衣服。 3 .流行期间,适当注意隔离。

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名:咳嗽 西医病名: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

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夹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三、诊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发布 2019-05-13 来源:医脉通 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慢性咳嗽 评论(0人参与)一、概述 在内科门诊,咳嗽是最常见的求诊症状。按病程咳嗽可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每天痰量>10 ml)。根据X线胸片检查结果可将慢性咳嗽分为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即传统概念的慢性咳嗽。 二、病因学分析 病因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其次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或者为环境因素或职业因素暴露。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PIC),其次为慢性咳嗽的亚急性阶段,少部分为迁延性感染性咳嗽。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共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 其他病因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性咳嗽、支气管肺癌和心理性咳嗽等。少见和罕见咳嗽病因所占比例很少,但涉及病因繁多。少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即使经全面检查和治疗,病因仍无法明确,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或特发性咳嗽,近年来亦称之为"咳嗽高敏综合征"。 三、诊断方法与原则 (一)病史询问咳嗽的持续时间、时相、性质、音色以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体位影响、伴随症状等,了解痰液量、颜色及性状等和有无吸烟史、职业或环境刺激暴露史、服用ACEI类药物或其他药物史等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特殊职业接触史应注意职业性咳嗽的可能。病史询问可大致明确咳嗽的分类和性质,便于病因探查。结合咳嗽特点和伴随症状等可为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二)查体包括体型、鼻、咽、喉、气管、肺部等,如气管的位置、颈静脉充盈、咽喉鼻腔情况,双肺呼吸音及有无哮鸣音、湿啰音和爆裂音等。也要注意是否存在心界扩大、早搏、瓣膜区器质性杂音等心脏体征。多数慢性咳嗽患者无异常体征。 (三)辅助检查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摘要 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 1.1 病因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 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 •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 2.1 病因 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 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 •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同时 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可配 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 3.1 病因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其病因与遗传、 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 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 •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可配 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 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 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 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 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 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 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 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 燥湿、清热、化湿。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治疗方法 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法 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治疗方法 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 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 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 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_2018)》要点

《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要点 一、概述 在内科门诊,咳嗽是最常见的求诊症状,对患者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有负而影响,需要规范诊治。 按病程咳嗽可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和慢性咳嗽(〉8周),按性质又可分为干咳与湿咳(每天痰量>10ml)o 根据X线胸片检査结果可将慢性咳嗽分为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即传统概念的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约10%,可占国内呼吸专科门诊量三分之一左右,30〜40岁年龄段最多,男女比例接近。 二、病因学分析 (一)病因 急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为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其次 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等原有疾病的加重,或者为环境因素或职业因素暴露。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PIC),其次为慢性咳 嗽的亚急性阶段,少部分为迁延性感染性咳嗽。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

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和变应性咳嗽(AC),共占慢性咳嗽病因的70%〜95%o国内以CVA最常见,占慢性咳嗽病因的32. 6%,其次为UACS和EB, 而GERC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他病因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气管-支气管结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性咳嗽、支气管肺癌和心理性咳嗽等。少见和罕见咳嗽病因所占比例很少,但涉及病因繁多。 少部分慢性咳嗽患者即使经全而检查和治疗,病因仍无法明确,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或特发性咳嗽,近年来亦称之为“咳嗽高敏综合征。 (二)病理生理机制 由于咳嗽反射传人神经分布较广,因此除呼吸系统疾病外,消化、心血管、耳鼻喉等系统的疾患也可引起慢性咳嗽。 三、诊断方法与原则 (一)病史 (二)查体 (三)辅助检查 1.X线胸片: 2.外周血常规: 3.气道可逆性检查: 4.肺功能检查 5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 6•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

慢性咳嗽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慢性咳嗽中医诊疗规范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 ⒈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ZYYXH/T4~2008》〔中 华中医药学会,20XX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学会,20XX。 ⑴咳嗽,咳痰或无痰。 ⑵病程﹥8周。 ⒉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⒊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 组,2015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⑴病程:咳嗽时间﹥8周。 ⑵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②上气道咳嗽综合症〔UACS,又称PNDS; 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⑶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⑷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非变应性鼻炎黏膜炎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复合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⑸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㈡证候诊断 ⒈风盛挛急症: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⒉风痰袭窍证: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频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咳 嗽

咳嗽 细目二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要点一概述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只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该篇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从而确立了以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虽然体现了辨证思想,但名目繁多,临床难以掌握。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至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如汉代张仲景治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至今仍为临床应用。后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对咳嗽的治法方药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夹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针对新久咳嗽治疗中常见的问题,提出“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 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等六条治咳之禁,对后世颇多启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指出:“若因于风者,辛平解之。因于寒者,辛温散之。因于暑者,为熏蒸之气,清肃必伤,当与微辛微凉,苦降甘淡……若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若因秋燥,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温热之邪,亦以甘寒为主……至于内因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刚亢之威,木叩而金鸣者,当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和络。若土虚而不生金,真气无所禀摄者,有甘凉、甘温二法,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又因水虚痰泛,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则有金水双收,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保固先天一气元精。”这些论述,堪为治疗咳嗽的基本规律,至今对临床仍有参考价值。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现代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如肺痈、肺痿、风温、肺痨等兼见咳嗽者,须参阅有关章节辨证求因,进行处理,亦可与本节互参。部分慢性咳嗽经久反复,可发展至喘,称为咳喘,多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的证候,属痰饮病中的“支饮”或“喘证”,当参阅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咳嗽的病因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1.外感六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