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病理学研究-艺术家与强迫症

艺术的病理学研究:艺术家与强迫症

艺术的病理学研究:艺术家与强迫症

朱仁金

列宁生前非常信赖和喜爱的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卢纳察尔斯基。早在1929年就阐述过艺术史中的病理学因素(参阅卢纳察尔斯基著,郭家申译《艺术及其最新形式》)。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左的意识形态影响,这个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艺术中病理学因素涉及到艺术与医学及精神病理学的复杂联系。是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这里仅就艺术家和强迫症的关系加以探讨。

强迫症作为一个医学术语,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在我国美学和文艺思想文论研究中极少使用:虽然文论研究早就与心理学(如精神分析)相结合并有相得益彰的功效,但对于艺术家与强迫症这个专题并给予研究,就笔者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而言则较为鲜见。根据医学研究看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病症,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上的存在。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和纠缠不断的观念或者穷思竭虑,都是不恰当的或毫无意义的、同他的人格不相容。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观念或欲望。会导致严重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可以是为了减轻焦虑而做出一些近似仪式性的动作,明知没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简言之,这是由于心理防御机制不能对抗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才有了强迫性症状。

如果我们对照艺术家的特征,我们就能意识到,上述表达似乎并非仅仅说的是强迫症患者,似乎也包括了艺术家,因为他们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且,是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与之形成的焦虑,促进了艺术家的诞生。从这个意义说,艺术家与强迫症患者是同路人。艺术家由于强迫性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不得不为的创作冲动,进而导致作品的诞生,由此证明了艺术家与强迫症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有一点必须辨析的是。我们可以说艺术家是受着强迫症的影响而成为艺术家的,但并非所有的强迫症患者都能成为艺术家,这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病理性的、不健康的人格是它的负面的影响,而由此导致的艺术家的形成却可以成

为它的正面。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于强迫症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在细化方面也是千差万别,并且随每个人研究的侧重点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强迫症的临床表现以及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即强迫联想、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

对于强迫症患者,则是当他们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联想的主要侧重点即是相关性。如见到幼儿园的儿童就立即想起自己夭折的孩子而无法摆脱;

当看见树枝、树叶时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森林,熊、豺狼、虎、豹等咬伤人的情境,因而表现情绪紧张和恐惧。这很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但我觉得谚语主要是在叙述或在总结一些生活经验,而强迫症,则是表现出一种病态的,挥之不去的阴影,并且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因此我们才说这是病态的。可是对于艺术家而言,在他们身上,则表现为想象和联想,而且是“他自己的独创性的情感”,诗情画意的。我们可以说是触景生情也好,“职业病”也好,或者无意识也好,反正他必须这样去做,他的直觉希望他做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以期望达到一种对于美的追求。这个时候。因由高超的文字功底和学养的辅助,他们不仅能够深切体味到,而且还能栩栩如生将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让读者亦能感同身受。此外,艺术家的联想和想象也绝非是简单的串联及单纯的故事流动,他们还会在已有情景的基础之上,继续沿着此线路生发出完整的故事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趋于完满。因此他们的情绪是连续的,一波接连一波的,幻象也在不断拼贴中犹如电影般播放出来。

不言而喻,艺术家不仅应该有强烈的感受力,而且还应该是容易冲动的人:否则他可能感受颇多,但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他人的要求、这是一种外向交往型的性格,痛了就喊,高兴了就叫,干脆爽快,就是说,这种人的感情很不稳定,外界影响对他的触动很大,而且很深,能引起内心巨大的反应,立刻就想以一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因为不然就不称其为社会名士派艺人了,谁还知道他是艺术家)表现出来,成为艺术作品,最初可能表现为舞蹈、格言、疯疯颠颠的歌唱,而后才慢慢成为一卷卷的故事。

德国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凯伦·霍妮同样指出:“神经症的出现就很容易使人的建设性能量转向非建设性的或破坏性的渠道。”这就是病理性真正造成

的患病的大多数是普通病人,只有极少数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的内在原因。其分水岭何在?因为“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时,虽然进入了高度的专注状态,如痴如狂,像患了精神病似的,但他始终有一种理智在控制着自己的神经系统,不至于堕入精神病的深渊”。因此,艺术家的首要特征是创作,当强迫症带动而来的灵感光顾人们之时,是否创作直接导致了人们的分化。形成了艺术家和疯子,以及无所事事而又一无所获的懒汉。毕竟,自古希腊以来,对于人性的探讨上,趋利避害即是人的本能。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创作乃是一个苦差事,创作的受阻从而产生焦虑,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够或者愿意承受的,而且三言两语也不易说明白,更何况还是要说服他人呢。无怪乎柏拉图会这样总结道:美是难的。但是,由此我们却得到另一种启示,来自霍妮:

撇开表面现象而深入到有效地产生神经症的动力系统中,我们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一切神经症共同的基本因素,这就是焦虑,以及对抗这种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无论神经症病人的人格结构有多么复杂,这种焦虑始终是产生和保持神经症过程的内在动力。

这意味着强迫症以及与之所形成的焦虑,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内在源泉和动力。

强迫性怀疑患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的考虑和检查以后仍不能放心,患者很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但又克制不住自己。想了或者做了以后就后悔,但下一次还是重复同样的想法或者做法,如:写好信后老是怀疑自己写错或漏掉了字,投信后怀疑自己是否把信投进信箱,锁门后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洗手后担心没有洗干净等等。我们说必要的仔细是可以的,但是过度反复一个行为,则是病态的了。但是这种病态并非毫无益处可言,我们还得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说作家的强迫性怀疑正是灵感的源泉。他们的不断考虑和检查,促使他们对于自己的思考不断臻于完善,思想也就在这样的时候迸发出火花。艺术形式也更趋于完美。

许多我们熟知的文学史事例都为此提供了佐证。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诗要苦思。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以为?古人苦心终身,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则曰‘一生精力尽于诗。今人未尝学诗,往往便称能诗,诗岂不学能成哉?”“苦吟”在文学思维中作为一个范畴,曾发

挥过不可替

代的作用。王国维文学思维的“三境界”中,“苦吟”就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相类。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唐-方干《贻钱塘县路明府》),“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唐·方干《赠喻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四海无寸土,一生惟苦吟”(唐·杜苟鹤《湘中秋日呈所知》),“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唐·曹松《崇义里言怀》),“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唐·方于《赠钱塘湖上唐处士》)等等,唐诗中还可以找出许多,其中江西诗派要算得上是杰出代表了。诗人之所以“苦吟”不倦,是因为他们坚信,一旦灵感出现。潜心的苦吟必将获得加倍的报偿,“下笔如有神”。这种苦吟和强迫症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过去我们主要从艺术社会学视野来研究,很少从生理性和病理性这条思路上来考虑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有必要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

作为强迫症患者,在我们推究这些艺术家何以进行创作的时候,无疑要说,多亏了他们的强迫症,他们借此既释放了内心的压力,又创造了不朽的作品。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骚体”的创始者屈原亦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

骚,愁也。”如此看来,屈原是怀着满心的愁苦和人生、仕途的遭际而作“离骚”的。班固在《离骚赞序》中亦云:“离,犹遭也;

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可以想象,屈原在作《离骚》时的大忧郁和大苦闷,作为时代人物却不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因此,由于“使命感”而带来的“强迫人格”也日趋发展到了极致,一篇《天问》,屈原一口气就天、地、神、人提出了172个问题,恐怕古今中外都是少有。这其实就是精神失常并近乎疯狂,如果不是某种精神上的明显病态,这是难以想象的。这种追问和怀疑的精神,亦伴随着强迫性穷思竭虑,它正是伟大作品的源泉。对于高更就更是这样。他于1895年7月到达塔希提岛,再次品味孤独和绝望之后,1898年他试图自杀,同年他创作了《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在他们文学史上极其著名的《日记》中这样谈到:这是一种宿命,首先是引发你产生念头。然后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一种

超然的意志,一种写作的需要,指挥你去写和操纵你的笔;

于是,文章往往是离开你的手,似乎不是由你,而好像是某种在你的体内、你又没有意识到的什么东西写出来

的,让你惊讶万分。

难怪,弗洛伊德会这样形容:“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兴许,我们可以从“庄周梦蝶”得到启示来这样发问:到底是艺术家创作了作品呢还是其“内在的超然的力量”借艺术家的手创作了作品呢?抑或艺术家真只是其内在力量的代言人,他创作的全部天才,都应当归咎于其源自内在的压迫,这是一种不得不为的冲动,惟其创作,方能得以释放,自我救赎。因此,我们在《新唐书》中才可以读到这样的奇景:

“(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艺术史上一般的看法,是把张旭的这种癫狂和他的狂草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认为如果无此癫狂,便无此狂革。

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则是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反复无效的思考,患者本人虽感到荒谬,但却难以控制。比如,“人为什么长两条腿?长_二条腿成不成?”“人为什么要小便?坐飞机、上课小便怎么办?”“什么叫规律?什么是定理?”“无穷大有多大?无穷小有多小?永远有多远?”等等。弗洛伊德认为。他们的“无意识活动受‘强迫性重复原则的控制,这种‘强迫性重复源于本能的冲动,而且很可能为本能所固有,这种强迫性很强烈,它可以超越快乐原则,给思想的某些方面注入魔鬼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从这些发问我们可以发现,强迫症患者明显在为一些看来习以为常的事物所纠缠,而且不能自拔,而这些事物在我们通常看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不值一提的。可是。我们又往往在这些患者身上发现了某种与艺术家有很密切关联的习性,恰如著名学者、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专家米·巴赫金在他的长篇论文《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特别说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异常敏感的感受”,这种异常敏感的感受使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别人只看到一种或千篇一律事物的地方,他却能看到众多丰富多彩的事物。别人只看到一种思想的地方,他却能感触到两种思想——一分为二。别人只看到

一种品格的地方,他却能从中揭示出另一种相反品格的存在。一切看来平常的东西,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复杂了,有了多种成分。每一种声音里,他能听出两个相互争论的声音:在每一个表情里,他能看出消沉的神情。并立刻准备变为另一种相反的表情。在每一个手势里,他同时能觉察到十足的信心和疑惑不决;

在每一个现象里。他能感知存在着深刻的双重性和多重含义。

确实,普通人常常做的是直线型的思考,而且也常常是功利性的。他们考虑的往往是从自己出发,对自己有什么用,应该怎么来得到;

可是作家的思考则是哲学的,细微的,熟视无睹的,于己无关,可是却关乎所有人。是什么原因呢?卢纳察尔斯基在他的《艺术及其最新形式》就直接指出:我们就会发现,要想象一个根本没有高度感受能力的艺术家是极其困难的。很难想象一个被认为是艺术家的人,即一个恰恰在这方面出类拔萃,高于自己的观众、听众、公众等平庸之辈的人,会没有高度的敏感性。艺术才能这一事实本身说明神经的敏锐细微。说明他易于接受各种各样环境的影响,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环境方面的震动。

他们穷尽宇宙万物并且不得不那样做,那就是他们创作的动力,思维的惯性,创作的惯性。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创作的时候。就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挤牛奶。在这里,“挤”绝不是通常人们说的没话找话说,而是强调了这种行动,这种观念,这种欲念,乃是一种深切体味中国人民的苦痛之后,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不得不坚持继续写下去。“挤”当然是痛苦的,但他却需要这样得以释放,得以将自己解救,只有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他的心里才会稍显安宁。

马斯洛强调,艺术家的创作仍是消除威胁感的一个有力手段。他们对于现实情况的夸大促进了他的创作激情的产生,但是当这种手段对于他们失去功用的时候。也许结束自己的生命借以逃避这种威胁成了最好方式。也就是说,在强迫症的制约下,本能的激情如果不能被很好地替代、转移或者升华,犯罪、自伤乃至自杀倒是最好的解脱之道。这一点上。鲁迅深刻地批判“升华”了自我的疗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为赌博而赌博”见识了他的意识的无能为力,“自我”是“受虐的满足”,“超我”是“施虐的满足”,袁宏道眼中的徐渭亦是“或自持斧击破其头,皿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死”,

而屈原、顾城、海子、冯翔则是走向死亡的践行者。冯翔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盛宴;

聚会,是许多人的孤单。”或许,这就是诗人的宿命。英国精神病学家莫兹利有一句名言:

犯罪使得不健全的倾向有了发泄的途径:如果他们不是犯罪人,他们会发疯。而他们没有发疯是因为他们是犯罪人。

套用一下这句话,我们同样可以说:

艺术家们的创作使他们强大的本能力量有了发泄的渠道,升华的空间,一旦他们不再创作或者停止创作,他们就有可能会走向犯罪、发疯乃至死亡。他们之所以没有犯罪、发疯乃至死亡,那是因为他们成了艺术家。在这种情形下,强迫症患者和艺术家的心灵应该是相通的。强迫症患者的不停追问,同样得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疑问正是在引导他们创造出别样的生活,从而使心灵得到释放。艺术家在“不疑处见疑”,从而促进了文艺的诞生,同时我们也会有同感,我们似曾相识,然而又比我们深刻得多。

也许有人不会承认,或者坚决抵制,认为这里忽略了个人在创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持久的努力,况且没有这种努力和作用创作也是无法完成的。其实并非如此,在前面区分一般人和创作家的时候,拙文已经做了很好的说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强迫症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人是没法控制的,只有顺从和屈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引导并促进了人的行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和紧密联系,因而我们没法忽略它,恰如镁在氧气瓶中燃烧一样,如果只单说明镁本来就可以燃烧,而忽视了氧气的催化作用,那么这个实验就将变得毫无意义,对氧气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而我全篇所要达到的目的,恰似于这个实验,正好暗示了艺术家与强迫症之间的关系。

在深入这个问题的同时,需要避免将强迫症观念无限地推及泛化的危险境地,我们在揭示这些艺术家的时候,始终围绕着艺术家的病态人格而展开的,其病态特征成了解读这些艺术家如何创作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只要把握了病态性,就基本把握了艺术家创作的特有心态。强迫症本身所带来的个人的人格分裂其实是一种人的异化,但是它何以有如此大的威力,在艺术家的良性循环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是一种转移和升华。

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身心饱受煎熬,历经艰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命运并不是快乐的或者幸福的。他们并没有得到安逸的享受,他们的整个人生是辛劳和困苦,他们整个的本性只是他们的热情”,他们发愤创作,只是一种个人得以宣泄、自我拯救的渠道而已,其强大的社会效应只是其中的一个副产品,恰如花菇是正常香菇发育过程中一种变异一样,可是对人类而言,其营养价值却较之香菇高出许多;

同样,珍珠亦是软体动物(如蚌)体内发生病变而形成的。即使这样,他们也显得那样崇高,值得钦佩和仰慕。或者,这也是对于他们身心创伤的一种慰安和报偿吧。我们可以引用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的结尾所说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徐均-08自体心理学病理学

第八讲自体心理学的病理学 自体心理学的人格评估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不同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格评估的方式是不同的。在精神分析的历史上有最早的佛洛伊德的神经症,移情性神经症(来访者会发生移情作用的这类来访者)和自恋性神经症(不会发生移情作用的)-在自体心理学中被科胡特推翻,自恋性神经症也发现了具有移情;精神病性,佛洛伊德最早放在自恋性神经症中,后来发现现实检验能力有问题,自恋性神经症的现实检验性是比较好的。 口欲期人格、肛欲期人格、性欲期人格这种方式也可以进行分类。这些方式是最早的。这就是所谓的病理和人格分类。 科胡特是佛洛伊德很忠诚的拥护者,特别是延续了佛洛伊德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尤其是科胡特所带领的经典的自体心理学的研究。自体心理学很扎根于佛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什么是病理学? 在科胡特的著作里面没有使用病理学这个词,更多的使用的是起源学-带有病理学病因学的观点。 病理学/病因学:起初是医学用语。比如肚子痛是症状意义,但是肚子痛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许多原因。有可能是胃痛,可能是肝部痛,可能是神经性痛,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等,发病原因有很多种。了解其然,和其所以然的方式是病理学的方式。 我们要更多的是去理解来访的症状,问题产生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形成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这个人格结构本质就是精神分析所要进行的人格评估。我们要去理解他移情的含义,在病理学的诊断和评估里面,和医学是不相关的,是

属于精神分析的。精神分析有其独有的人格评估,独有的病理评估。在佛洛伊德一直延续到科胡特的观点里,更多的使用起源学来描述症状起源的基本属性和早期历史属性。 我们要特别理解一个格式,在亚洲的‘金刚经’里面有的一个格式-症状既非症状是明症状,比如焦虑症既非焦虑症,所以名为焦虑症。 什么叫症状?既非症状?是名症状呢? 所有的症状是一个妥协物,是来自早期被压抑的创伤/需要,由于创伤而被压抑的需要,自体客体需要的欲望和愿望会不停的浮现,当我们的意识\环境不允许它出现的时候,它就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当欲望/愿望无法正面出现的时候,就会置换成其他的形式出现,这个就是症状。 理解症状、既非症状、是名症状对于理解精神分析、理解佛洛伊德、理解科胡特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点。 精神分析不是围绕症状工作的,而是围绕为什么产生症状工作的,为什么下面的动力进行工作的。只有抓住这一点,工作才属于精神分析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的工作全部都是围绕来访者的症状工作的,实际上更多属于行为疗法,或者是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是不直接针对症状进行工作的,而是对产生症状的起因、起源进行工作的。把症状产生的起源能够揭示到意识中来,整合到意识的人格中来所获得的一种方式。在自体心理学中就是帮助来访者整合到自体中来,科胡特用了自我接纳这个词帮助被压抑的东西完成自我接纳,能够整合到自体中,把碎片整合起来。 当我们理解精神分析和自体的时候,要理解。在自体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评估,首先是对症状进行评估,接下来是对人格的评估,再理解病理学的评估。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 *导读: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是怎样的,是日本的一种治疗强迫症治疗方法,在我国有20多年的治疗经验了,在治疗强迫症方法方面,也有它的优势,但是国内的治疗强迫症方法也特别的多,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很多的特色治疗方法,也都特别的受欢迎,在此专家建议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那么,强迫症的森田疗法和其它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是专家的介绍。……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是怎样的,是日本的一种治疗强迫症治疗方法,在我国有20多年的治疗经验了,在治疗强迫症方法方面,也有它的优势,但是国内的治疗强迫症方法也特别的多,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和很多的特色治疗方法,也都特别的受欢迎,在此专家建议你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治疗。那么,强迫症的森田疗法和其它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是专家的介绍。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是怎样的,森田疗法传人中国已经20年了,在广大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尤其是广大患者的运用实践中,森田疗法得到了新的发展,已经被公认是治疗强迫症比较有效的方法。 本书分四章探讨了强迫症的森田疗法,重点是中国学者对森田疗法的发展与完善,而许多患者对森田疗法有着深刻的领悟,他们为本书也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作者简介施旺红,1966年生,医学博士,第四军医大学心理学教研室教授,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九州大学访问教授,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著有《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养生法》、《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等专著。主要研究方向:森田疗法,社交恐怖症、抑郁症及强迫症心理治疗。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是怎样的,强迫症的森田疗法虽然不错,但是GR-HP脑源神经基因修复技术治疗强迫症更好,通过这种方法治疗安全迅速,治疗后也不会在复发。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是怎样的,GR-HP脑源神经基因修复技术【研发背景】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图绘准确绘制出来后,人类就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基因时代。国际基因精神疾病中医研究中心是国际指定的精神疾病专研与攻关机构。中心专家组联合国内顶级精神科专家历经十年对精神疾病的病理学及发病机 理进入了深入研究,成功的破译出了精神疾病致病基因密码。 著有《战胜自己——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养生法》、《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等专著。主要研究方向:森田疗法,社交恐怖症、抑郁症及强迫症心理治疗。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是怎样的,强迫症的森田疗法虽然不错,但是GR-HP脑源神经基因修复技术治疗强迫症更好,通过这种方法治疗安全迅速,治疗后也不会在复发。 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是怎样的,GR-HP脑源神经基因修复技术

强迫症介绍及康复指导

你有COD吗?! 前言 人人都有小怪癖-但愿他们不存在,但总有那么些习惯和举动始终无法改变。我们当然都希望能多些自身的掌控感,但自由意念渐行渐远,终于变成疯狂入侵的暴风骤雨,至我们的意念不顾,并成为我们的主宰:当习惯变形为不得不做,貌似帮我们驱除铺天盖地的惧怕和担心,却将我们拖入了吞噬一切得深渊------这时候,事情已经发生了质变。 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被一些想法和行为所操控,比如反复想同一个问题,或者重复做同一件事。尽管他们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没有必要,却无法停止。当这些想法和行为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时,他就可能罹患一种严重但可以治疗的疾病,精神医学家称之为强迫症,或强迫性神经症,英文缩写为OCD。 强迫症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问题,病人对其强迫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克制却无法摆脱,对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觉得不能控制,常误认为或怕别人认为是"精神病",内心痛苦到了极限。由于强迫症病人的"自相搏斗"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强迫症状愈演愈烈,病人的信心不断降低。在他们的头脑里,不由自主地、反复不断地出现某些念头、幻象、情绪、冲动、意图。这些症状扰乱了他们正常的思想过程和情绪活动,或者使他们不情愿地做某些动作。也就是说,这些病状是强行侵入病人的精神活动中,强迫病人接受的,为此被称为“强迫症”。因此,强迫症的特征是:患者明知这些强迫想法和仪式行为没有必要,但不管怎样都要去完成。 对于喜欢整理的强迫症患者来说,摆放好不是道理,摆放整齐才是王道。

在表扬孩子爱整齐的时候的时候,请不要忽视孩子的强迫症倾向 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人群中每40人中就有一个强迫症患者。美国有超过500万患者,照此估计,在中国的患者数目可能会达几千万之巨!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其实并不孤独。强迫症患者倾向于将自己患病的情况保密,结果你根本无法清楚地判断和认识,究竟还有多少人有着同样的问题。下次在你遇到一大群人,比如在运动场﹑音乐会﹑商场,甚至在购物商场前排队时,环顾四周,在你的身边40人中就有1个强迫症患者。 那么你有没有强迫症呢? 当下列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时,就应该考虑自己是不是OCD患者了。 1.经常对病菌和各种疾病敏感,并毫无必要的担心; 2.经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需要; 3.有时会毫无原因的重复相同的话语好几次; 4.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 5.经常没有必要地反复做某些事情,例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 6.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 7.经常不自觉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或想法,使人不能摆脱; 8.经常认为自己的细小的差错就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9.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 10.时常无原因地计数或多次吟唱某一段歌曲; 11.在某些场合,很害怕做出尴尬的事; 12.当看到刀,匕首和其他尖锐物品时会感到心烦意乱; 13.为要完全记住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困扰; 14.有时会毫无原因的破坏某些物品,或伤害他人; 15.在某些场合,即使当时生病了,也想暴食一顿; 16.当听到自杀,犯罪或生病这类事情时,会心烦意乱很长时间,很难不去想它。 17.有洁癖、幻想症、电邮综合症、自慰过度等表现。 18.当脑子里出现听到或看到某一观念或某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 强迫症的分类

神经美学(draft4)

神经美学 摘要:神经美学是认知神经科学与美学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内容包括为什么人类会有对美的需求、艺术创造和审美的神经机制。从进化的视角来看,人类对美的需求,主要是进化中异性选择的结果,但是仪式化对群体凝聚力也可能是艺术创造的进化原因之一。关于艺术创造神经机制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各种形式脑损伤个体的研究,这些个案共同表明,大脑右后侧功能完整性可能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神经机制,而左前侧的损伤则为解除了对右后侧大脑功能的抑制,使得这些脑损伤的个体产生艺术创造的冲动。审美的神经机制则多来自实验室研究。对美丽面孔、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审美研究共同发现,人类的审美大致经历了对艺术作品物理特征的感觉、对物理特征的整合及记忆的激活和评估、产生情绪体验的过程。对不同感觉通道审美研究的元分析发现,美的刺激共同激活了岛叶,可能说明了美感评估是人类生存评估的一部分。总之,神经美学揭示了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的神经机制,但这门新兴的学科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同神经成像研究结果之间缺乏一致性、方法上存在反向推理、还原论等问题。此外,神经美学还要思考其对美学和神经科学的贡献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神经美学需要解决方法的不足,同时考虑文化等因素对美感及审美神经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神经美学艺术创造脑损伤审美神经成像 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正在不断揭开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神经机制,无损的神经成像技术的出现,更为研究人类高级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方法。在对人脑研究的浪潮中,认知神经科学与其他传统社会科学的分支不断整合,产生了从神经经济学(Glimcher & Rustichini, 2004)到神经人类文化学(Domínguez Duque et al., 2010),神经伦理学(Farah, 2005)到神经法学(胡传鹏et al., 2011)的众多新兴交叉学科,不断让人类认识自己。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活动之一,也是人类心理能力进化中重要的一步(Cela-Conde & Ayala, 2007)。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对审美活动的研究长期以哲学家和艺术批评家的思辨为主。费希纳以来的实验美学为客观地研究审美提供了良好的行为实证框架,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则为研究审美活动的神经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对美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逐渐展开(Cinzia & Vittorio, 2009)。 视觉神经科学家Zeki (1999)首先将视觉的神经科学研究与美学结合起来,他认为“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神经科学家,通过不同与神经科学家的方法来探索大脑的原理和能力。对艺术作品如何引发美感的理解,只有加入神经水平的解释后才是完整的。而神经水平的解释正是在神经科学家的研究范围…艺术家可以与神经科学家一起去探索他们作品的意义,因为所有的(视觉)艺术都遵行视觉的法则,是通过一种神经科学家难以想像到的方式将这些法则揭示出来。” 神经美学这一新的学科出现,得到了来自艺术家、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经过了近十年的探索后,神经美学的界定仍缺乏一致性(Nadal & Pearce, 2011),但在各种对神经美学的定义中,均将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所涉及到的心理和神经活动包括在内(Z. A. Miller & Miller, 2012; Nalbantian, 2008)。虽然早期Zeki仅将视觉艺术作为神经美学的研究内容,但是在2009年9月的哥本哈根神经美学大会上,神经美学的内容也将对美丽面孔、音乐和舞蹈等的研究也包括进来,形成了更加广阔的视野(Nadal & Pearce, 2011)。本文将从审美的需求开始,分别从创作美和欣赏美的神经机制研究来展开当前神经美学的研究,最后讨论当前神经美学中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 审美的需求:我们为什么喜欢美的东西?

艺术的病理学研究-艺术家与强迫症

艺术的病理学研究:艺术家与强迫症 艺术的病理学研究:艺术家与强迫症 朱仁金 列宁生前非常信赖和喜爱的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卢纳察尔斯基。早在1929年就阐述过艺术史中的病理学因素(参阅卢纳察尔斯基著,郭家申译《艺术及其最新形式》)。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左的意识形态影响,这个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艺术中病理学因素涉及到艺术与医学及精神病理学的复杂联系。是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这里仅就艺术家和强迫症的关系加以探讨。 强迫症作为一个医学术语,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在我国美学和文艺思想文论研究中极少使用:虽然文论研究早就与心理学(如精神分析)相结合并有相得益彰的功效,但对于艺术家与强迫症这个专题并给予研究,就笔者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而言则较为鲜见。根据医学研究看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病症,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上的存在。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和纠缠不断的观念或者穷思竭虑,都是不恰当的或毫无意义的、同他的人格不相容。为了排除这些令人不快的思想、观念或欲望。会导致严重的内心斗争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有时可以是为了减轻焦虑而做出一些近似仪式性的动作,明知没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简言之,这是由于心理防御机制不能对抗强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虑。于是才有了强迫性症状。 如果我们对照艺术家的特征,我们就能意识到,上述表达似乎并非仅仅说的是强迫症患者,似乎也包括了艺术家,因为他们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并且,是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与之形成的焦虑,促进了艺术家的诞生。从这个意义说,艺术家与强迫症患者是同路人。艺术家由于强迫性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不得不为的创作冲动,进而导致作品的诞生,由此证明了艺术家与强迫症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有一点必须辨析的是。我们可以说艺术家是受着强迫症的影响而成为艺术家的,但并非所有的强迫症患者都能成为艺术家,这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病理性的、不健康的人格是它的负面的影响,而由此导致的艺术家的形成却可以成

弗洛伊德与文学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 张华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本文叙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些理论对文学创作起源、意识流创作流派及精神分析派文学评论的阐述及影响做出了论述和分析。 主题词: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创作起源,意识流文学创作,精神分析派文艺批评 Freudianism and Literature W an Lei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This thesis states the basic points of Freudianism and impacts on the origin of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genre and on the psychoanalytical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Freudian theoretical viewpoints, literary creation, stream-of-consciousness,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德创始人。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 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①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粗略地划分,弗氏的理论包括下列内容: 人的三重性。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id,来自拉丁语),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烈的焦虑和强迫性思维,以及对特定行为或思维的强迫性需求。在心理学领域,许多理论试图解释强迫症的起因和发展过程。本文将探讨三个主要的心理病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从而深入理解强迫症的心理机制。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关于强迫症的理论。他认为,强迫症的根源在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发生过的冲突无法完全被解决所导致的,这些未解决的冲突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进而通过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得到表达。比如,一个童年时期曾经遭受严重惩罚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洁癖强迫症,因为他们不断清洗身体或环境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感。 2.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视为一种学习和认知的障碍。据此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触发的,而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则被视为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强迫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会出现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过度评估风险和危险,并过度强调某些行为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他们进一步产生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以减轻自身的不安情绪。

3.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的发展归因于脑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脑内杂质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谷氨酸,可 能存在缺陷。这些缺陷被认为可能导致神经回路功能异常,从而引发 强迫症的症状。此外,神经生物学派还提出,遗传因素对于强迫症的 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强迫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较高。 综上所述,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 冲突和压抑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学习和认知障碍理论以及神经生物 学派的脑化学物质异常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深入了解强迫症 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并没有一种理 论能够全面解释强迫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 一步探索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多其他因素对于强迫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帮助强迫症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强迫症的心理学调查和研究方法

强迫症的心理学调查和研究方法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持续的、无法控制的强迫思想和行为。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了解强迫症的心理学调查和研究方法对于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 首先,心理学家通常使用临床访谈作为调查强迫症的首要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家会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其症状、强迫思想和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通过临床访谈,心理学家可以获取患者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进而帮助确定强迫症的确诊和治疗方案。 其次,心理学家还可以使用标准化问卷调查来评估强迫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这些问卷通常包括强迫症状自评量表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等。通过让患者填写这些问卷,心理学家可以客观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心理学家还可以使用日志记录法来调查和研究强迫症。患者被要求记录 每天的强迫思想和行为,包括出现的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等。通过分析这些日志记录,心理学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强迫症的特征和模式,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除了以上的调查方法,心理学家还可以运用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强迫症的病因 和治疗方法。例如,心理学家可以设计实验来研究强迫症患者在特定刺激下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与正常人的差异。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心理学家可以发现强迫症的病因和潜在机制,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心理学家还可以采用神经影像技术来研究强迫症。例如,功能性磁共振 成像(fMRI)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比较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活动模式。 通过这种方法,心理学家可以了解强迫症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提供更加精确和有效的指导。

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进展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生不受意愿控制的强迫思想或行为。这些思想和行为往往使患者感到极度不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本文将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是研究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者们发现强迫症患者在执行决策、调控情绪和行为抑制等认知任务时,大脑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和扣带区等区域的功能异常与强迫症症状密切相关。此外,连接性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网络连接存在变化,特别是涉及执行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 二、结构影像学研究 除了功能异常,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结构也存在变化。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强迫症患者的脑灰质容积在某些区域存在明显异常。特别是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相关的纹状体、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区等区域的灰质厚度存在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强迫症患者在胼胝体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微结构异常。 三、神经化学研究

神经化学研究揭示了强迫症患者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研究表明,血浆和脑脊液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和谷胱甘肽等物质存在不同 程度的改变。这些物质的改变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进 一步加深了对强迫症的理解。 综上所述,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神 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强迫症患者在认知任务中的大脑活动模式异常, 结构影像学研究发现了脑灰质容积和微结构的变化,而神经化学研究 揭示了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这些研究结果为强迫症的病理生理 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强迫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观察性研究阶段,对于强迫症的发 病机制和病因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注:以上文章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

强迫症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强迫症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未来展望近年来,强迫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心理疾病。强迫症是指患者出现多种不可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科学界在强迫症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介绍这些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基因研究 强迫症被认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基因研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强迫症有关的基因。通过研究这些基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并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未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为强迫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2. 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强迫症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研究患者的大脑活动,科学家们发现了与强迫症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对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3. 神经调控疗法 目前,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且存在副作用。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神经调控技术,如深部脑刺激和转导磁刺激。初步的研究

结果显示这些技术对于部分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有显著效果,为未 来治疗手段的丰富提供了希望。 4. 多学科综合研究 强迫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涉及到心理、神经、遗传等多个学科。 为了更好地研究强迫症,科学家们开始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合作研究。例如,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遗传学家等共同参与强迫症的研究, 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疾病,并开展跨学科的治疗方法。 未来,强迫症的研究方向还有很多。首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 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更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和脑区。其次,我们 需要进一步改善现有的治疗方法,开发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此外,早期诊断和预防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总之,强迫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待解决的 问题。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将来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 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应用心理学在心理病理学治疗中的应用与实践

应用心理学在心理病理学治疗中的应用与实 践 心理病理学是研究和诊断心理障碍及其发生原因的学科领域,而应 用心理学是指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中来解决问题。在心 理病理学治疗中,应用心理学的技术和理论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帮 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探讨应用心理学在心理 病理学治疗中的应用与实践。 首先,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病理学治疗中常用的应用心理学技术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心理 病理症状。疗法师与患者一起探讨和分析负面思维,将注意力引导到 积极、客观的思维上,以改变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研究表明,认 知行为疗法对于焦虑障碍、抑郁症和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其次,解决问题疗法是另一种常见的应用心理学技术。心理疾病常 伴随着个人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如人际关系问题、职业发展困境等。解决问题疗法通过与患者合作,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 应对能力和调节能力。通过此疗法,患者能够找到自己的资源和潜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另外,心理教育是应用心理学在心理病理学治疗中的重要实践。心 理教育旨在提高患者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 和处理心理困扰。疗法师通过向患者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让他们了 解病因和发病机制,学会自我监控和调节情绪,以及应对生活压力的

有效方法。通过心理教育,患者能够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主动参与 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心理干预是应用心理学在心理病理学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疾病常伴随着情绪和行为问题,如自卑、焦虑、自我伤害等。心 理干预通过提供心理支持、情绪调节和行为规划等方式,帮助患者缓 解压力和改善心理症状。疗法师以温暖、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患者建 立信任,鼓励患者表达内心困扰,并提供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行为管理 策略。通过心理干预,患者能够获得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 好地适应和应对心理困境。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学在心理病理学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 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心理教育 和支持,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心理症状和促进个人成长。但需要注意 的是,应用心理学的技术和实践需要由专业心理疗法师来操作,并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只有综合运用不同的技术 和理论,才能实现心理病理学治疗的最佳效果。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引言: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以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为特征。长期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介绍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 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最新的研究表明,CBT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与传统的CBT相比,一些新的疗法形式也开始受到关注。例如,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CBT-3)强调接受和关注的态度,以及意义和价值的探索。这些新的疗法形式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另一种常见治疗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常用的药物类别。最新的研究显示,SSRI药物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更有效。 神经反馈治疗: 神经反馈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监测和调节患者的生物反馈信号来帮助他们改变其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新的研究表明,神经反馈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可能具有潜力。例如,研究人员使用脑电图反馈技术来训练患者增强大脑区域的活动,从而减轻强迫症症状。虽然这一领域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神经反馈治疗的发展前景令人充满期待。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研究人员发现,自体免疫疾病与强迫症之间存在关联,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一项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治疗: 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最新的研究表明,根据患者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例如,一些研究探索了基于患者特征的治疗方案,如年龄、性别、病程等。这些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更加精确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结论: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趋势显示,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神经反馈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都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这些研究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然而,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强迫症治疗中的沙盘游戏与艺术治疗

强迫症治疗中的沙盘游戏与艺术治疗沙盘游戏与艺术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陷入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 和思维循环之中。针对这一问题,沙盘游戏与艺术治疗成为了一种有 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将探讨沙盘游戏和艺术治疗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潜在的疗效进行分析。 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一种在思维和行为上的过度拘谨和重复性, 这使得他们难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患者通过构建和改变沙盘中的场景和元素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 这个过程中,患者通过观察、触摸和塑造沙盘中的物品,逐渐与内心 的冲突和焦虑达成和解。通过与治疗师的沟通和指导,患者可以自我 探索和反思,进一步了解自己的问题和情绪。 艺术治疗是另一种在强迫症治疗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绘画、雕塑、 音乐等艺术形式,患者可以表达和探索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难以言 喻的体验。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患者可以放松并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这有助于减少焦虑和压力,并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治疗师 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 的强迫症状。 沙盘游戏和艺术治疗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 方式。强迫症患者常常难以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困扰和情感,而沙盘 游戏和艺术创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患者可以通过塑

造沙盘世界或创作艺术作品来呈现自己的内心体验,而治疗师则通过观察和解读这些作品来理解和辅助患者。 此外,沙盘游戏和艺术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沙盘游戏中的场景和元素可以成为患者思考和模拟新的行为方式的空间,而艺术作品也可以促进他们对自己情感和需求的认识。通过与治疗师的讨论和指导,患者可以逐渐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或消除强迫症状。 综上所述,沙盘游戏和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治疗手段,在强迫症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它们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自我探索的空间,通过塑造沙盘世界和艺术作品,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此外,沙盘游戏和艺术创作也有助于患者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强迫症治疗的目的。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

心理学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良好,能够正常应对各种生活压力和情绪波动的状态。然而,由于工作、生活和社交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诊断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并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心理学提供了心理评估工具,用于帮助诊断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评估可以通过问卷、测试和面谈等方式进行。例如,疲劳程度问卷可以评估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疲劳感程度,焦虑和抑郁量表可以评估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这些评估工具能够客观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比较常模数据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心理学还利用临床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来诊断心理健康问题。临床观察是指医生或心理学家观察患者的言行和表现,以了解其潜在的心理问题。访谈是指医生或心理学家与患者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其思维和情感状态。通过观察和访谈,专业人士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有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另外,心理学还使用神经心理学方法来诊断心理健康问题。这种方法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或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特征。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观察大脑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情况,通过分析这些活动可以评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和情绪处理能力。神经心理学方法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提供了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是心理病理学的使用。心理 病理学是研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科,通过分析症状和病程,诊 断患者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病理学的理论,心理问题可以归类为各 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通过心理病理学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 最后,心理学还使用了心理分析法来诊断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分析 法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疾病诊断方法,通过对个体潜意识心理过 程的分析,揭示患者的心理冲突和隐秘的欲望。心理分析法的核心是 解读患者的梦境和自由情感联想,从而通过分析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机 制来诊断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为我们诊 断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多种方法。通过心理评估、临床观察、 神经心理学、心理病理学和心理分析法等方法,我们能够客观、准确 地诊断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只有通 过科学的诊断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和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

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

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 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研究人类行为及心理的异常表现和相关原因。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分支的定义、作用和研究重点。 精神病理学 精神病理学是研究心理障碍和疾病的科学。它的主要目的是诊断心理障碍,并制定治疗计划。精神病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包括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这些表现可能表现为精神障碍、心理障碍或某些神经症状,如强迫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研究精神病理学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此外,精神病理学还需要使用各种测试工具和评估方法来帮助诊断和评估。 异常心理学

与精神病理学类似,异常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对行为、思想和情感的不寻常表现的学科,但异常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比精神病理学更广泛,包括各种行为和情况。与精神病理学家不同的是,异常心理学家关注的不仅仅是病理性的行为,同时也关注一般人群中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恋爱成瘾、厌食症、自虐倾向和人口统计学学习等问题。 异常心理学的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许多原理和概念。这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中的研究,以及存在于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异常心理学家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采访、自我报告、实验和观察等。 精神病理学与异常心理学的关系 虽然精神病理学和异常心理学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但二者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点。两者都是研究行为、思维、情感和人际交往的不寻常表现的学科。但两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精神病理学家主要关注严重的精神障碍,而异常心理学家则关注各种行为。 另一个不同点是,医学对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医学的研究者通常掌握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工具和知识。而异常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完美主义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摘要〕在心理病理学上,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众多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抑郁、焦虑、强迫症、饮食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相关。文章总结了以往研究对完美主义的定义、类型和特征上的研究结果,介绍了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完美主义;心理健康;MPS 一、完美主义及其特征 完美主义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典型行为,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完美主义还没能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用“完美主义”一词描述一种负面的心理现象。如Hollender认为完美主义者是抱着全有或全无的观点来生活,按他们的想法,若其表现出的行为成果不完美,就算完全的失败。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其工作表现的缺点,并对负向事件有过度类化的倾向。Barrow 与Moore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的网络,其主要内容包含期望、对事件的解释、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估。Frost 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伴随着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工作设置过高标准。这种过高标准与对失败的恐惧相联,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和中途放弃等。 在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完美主义具有以下的核心特征因素:自我设定的高标准;以结果的成败和成就来自我评价;较高的自我批评。也就是说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严格要求,对成败的判断建立于自己设定的高标准上,如没有达成标准做得再好也是失败,往往伴随着严格的自我检讨和批评。 二、完美主义的类型研究 1、单维度的完美主义:适应不良观点

心理病理学知识点

心理病理学知识点 心理病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学科,涉及到心理学、医 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本文将介绍心理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心理障碍分类、常见心理疾病以及心理治疗方法等。 一、心理障碍分类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 交功能。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 统计手册》(DSM-5),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 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症和其他类型的精 神病。 2. 情感障碍:包括抑郁障碍、躁狂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等。 3.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和强迫症等。 4. 人格障碍: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避免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 障碍等。 5. 心身症障碍:包括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化障碍等。 6. 思维障碍:包括妄想、幻觉和思维内容异常等。 二、常见心理疾病

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持续的低落情绪、对事物丧失兴趣以及自我价值观的消失等症状。常见的抑郁障碍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物。 2.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恐惧感和身体不适等。常见的焦虑障碍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放松技巧。 3.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情感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恐怖的空虚感以及自我伤害行为等。心理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 4.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混乱和情感减退等。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教育和社会支持。 5. 强迫症:强迫症患者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带来明显的焦虑和困扰。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三、心理治疗方法 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治疗的方法,通过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改善心理症状。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等。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强迫症排列方式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强迫症排列方式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走在路上脚尖必须与地砖线对齐,过斑马线的时候只踩在白色的线上,看到一排电线杆会不可克制地去计数,一堆乱糟糟的东西放在面前会不自觉地开始分类排列……这种种偏执性行为就是强迫症的表现。通过对这种症状的研究,并将其整合成一类以病症为核心的题材用于首饰创作中,必然会既新奇又富有挑战性。 首饰一开始是为了迎合人们的审美而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首饰已然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在各种艺术运动的影响下,当代首饰设计已经改头换面,不再是富贵和地位的代言词,它更侧重于对创作者思想的表达。对强迫症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挖掘出它在排列方面的特点,并以金属工艺为媒介来进行首饰创作的設计过程必然是充满趣味性的。 一、强迫症与其排列方式 (一)强迫症的基本概念 强迫症作为一种精神病症,在医学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精神病专家郝伟在《精神病学》一书中就曾经指出:“强迫症是由遗传、生化、脑病理,或是生活中某一种特定的事件引起的一种精神疾病,它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脑中会反反复复且强制性地产生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想法,违背自身意愿的冲动。因为患者能够体会到这些想法与冲动是来源于患者自身的意识当中,所以就会极力去反抗并试图去摆脱这些令人不快的想法与冲动,在这种强迫与反强迫的思想竞争下患者产生巨大的焦虑感,也因此而形成了强迫症。” (二)强迫症排列方式的基本特点 强迫症排列方式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强迫症排列是强迫症患者在行为上的一种表现。 医学研究表明,强迫症一般分为三类,即强迫意向、强迫观念以及强迫行为。其中强迫行为是患者为了缓解强迫思维而做出的一些具

有服从性的动作或行为,而根据诱发病因不同可以表现为反复地清洗、核实、整理排列以及询问意见等等。排列作为强迫行为,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症状。患有排列强迫症的患者在遇到杂乱的事物时,脑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焦虑感,为了减轻这种焦虑的情绪,患者就会将杂乱无章的东西排列整齐,而且患者对整齐的要求相当苛刻且充满偏执性。 Ursus Wehrli是一位具有典型强迫症特征的艺术家,他在解析自己的这种强迫症情绪时说道:“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复杂的决策与问题,当我们满脑子都是混乱的思绪时这是必须要去整理的,不管它发生的场所有多么的不可思议,一旦整理出头绪,那种精神释放的感觉真的很令人舒服与满足。”对于自己在排列上所产生的焦虑症状,他不但没有为此感到苦恼而且还从中找到了兴趣点,将强迫症排列方式彻底升华为一种排列的艺术。 他在摄影作品集《整理的艺术》一书中,直观地展现了强迫症排列的各种特点,如对圣诞树的解构排列中,作者将圣诞树分解成不同的材料,再对这些材料进行了一次规整的排列。作品《星空》是对夜空中的繁星进行了排列,他将夜空中混乱的星星按照不同的尺寸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并规规矩矩地排列了起来。在另一组对于食物的排列作品《早餐》中,作者对一碗残羹剩饭产生了兴趣,他将原来外形随意的颗颗饭粒仔仔细细地组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形状。从Ursus Wehrl这些排列作品中可以看出强迫症患者在排列时的特点:第一,在材料元素方面,东西分类要非常有条理,喜欢将整体分成很多细微的元素后进行有规律性的排列组合。第二,在造型方面,偏向于将分散杂乱的造型凝聚整合成整齐规矩的造型。第三,在色彩方面,注重色彩的有序性与渐变性排列。 (三)强迫症排列方式与首饰创作的关系 艺术是一个广阔的领域,生活中任何现象都可以作为艺术灵感的来源,因此将病理学研究融入到艺术中去不足为奇。当代首饰更注重的是新颖的想法,因此将强迫症排列方式作为一种灵感来源运用到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