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图形位置关系

探究图形位置关系
探究图形位置关系

探究图形位置关系

例题1.已知:如图,AB 为⊙O 的直径,⊙O 过AC 的中点D ,DE ⊥BC 于点E . (1)求证:DE 为⊙O 的切线;

(2)若DE =2,tan C =12

,求⊙O 的直径.

【思路分析】 本题和大兴的那道圆题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两个题的三角形一个是躺着一个是立着,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串通好了…近年来此类问题特别爱将中点问题放

进去一并考察,考生一定要对中点以及中位线所引发的平行等关系非常敏感,尤其不要忘记圆心也是直径的中点这一性质。对于此题来说,自然连接OD ,在△ABC 中OD 就是中位线,平行于BC 。所以利用垂直传递关系可证OD ⊥DE 。至于第二问则重点考察直径所对圆周角是90°这一知识点。利用垂直平分关系得出△ABC 是等腰三角形,从而将求AB 转化为求BD ,从而将圆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就可以轻松得解。 【解析】

(1)证明:联结OD .

∵ D 为AC 中点, O 为AB 中点, ∴ OD 为△AB C 的中位线. ∴OD∥BC.

∵ DE⊥BC, ∴∠DEC=90°. ∴∠ODE=∠DEC=90°. ∴OD⊥DE 于点D. ∴ DE 为⊙O 的切线. (2)解:联结DB . ∵AB 为⊙O 的直径, ∴∠ADB=90°. ∴DB⊥AC. ∴∠CDB=90°. ∵ D 为AC 中点, ∴AB=AC.

在Rt△DEC 中,∵DE=2 ,tanC=12

, ∴EC=

4tan DE

C

=. (三角函数的意义要记牢) 由勾股定理得:

DC=在Rt△DCB 中,

BD=tan DC C ?= BC=5.

∴AB=BC=5. ∴⊙O 的直径为5.

例题2.已知:如图,圆O 为ABC ?的外接圆,BC 为圆O 的直径,作射线BF ,使得BA 平分CBF ∠,过点A 作

AD BF ⊥于点D .

(1)求证:DA 为圆O 的切线;

(2)若1BD =,1

tan 2

BAD ∠=,求圆O 的半径.

【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用角来证切线的题目。

题目中除垂直关系给定以外,就只给了一条BA 平分∠CBF 。看到这种条件,就需要大家意识到应该通过角度来证平行。用角度来证平行无外乎也就内错角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么几种。本题中,连OA 之后发现∠ABD=∠ABC ,而OAB 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ABO=∠BAO ,自然想到传递这几个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得证。第二问依然是要用角的传递,将已知角∠BAD 通过等量关系放在△ABC 中,从而达到计算直径或半径的目的。

A A

F

C

【解析】证明:连接AO .

∵ AO BO =,

∴ 23∠=∠. ∵ BA CBF ∠平分,

∴ 12∠=∠. ∴ 31∠=∠ .

∴ DB ∥AO . (得分点,一定不能忘记用内错角相等来证平行)

∵ AD DB ⊥,

∴ 90BDA ∠=?.∴ 90DAO ∠=?. ∵ AO 是⊙O 半径, ∴ DA 为⊙O 的切线.

(2)∵ AD DB ⊥,1BD =,1tan 2

BAD ∠=, ∴ 2AD =.

由勾股定理,得AB .

∴ sin 4∠=

.(通过三角函数的转换来扩大已知条件) ∵ BC 是⊙O 直径,

∴ 90BAC ∠=?.∴ 290C ∠+∠=?. 又∵ 4190∠+∠=?, 21∠=∠,

∴ 4C ∠=∠. (这一步也可以用三角形相似直接推出BD/AB=AB/AC=sin ∠BAD ) 在Rt△ABC 中,sin AB BC C ==sin 4

AB

∠=5. ∴ O 的半径为52

.

例题3.已知:如图,点D 是⊙O 的直径CA 延长线上一点,点B 在⊙O 上,且.OA AB AD == (1)求证:BD 是⊙O 的切线;

(2)若点E 是劣弧BC 上一点,AE 与BC 相交

于点F ,且8BE =

,tan BFA ∠=,

求⊙O 的半径长.

【思路分析】 此题条件中有OA=AB=OD ,聪明的同学瞬间就能看出来BA 其实就是三角形OBD 中斜边OD 上的中线。那么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这一定理的逆定理,马上可

以反推出∠OBD=90°,于是切线问题迎刃而解。事实上如果看不出来,那么连接OB 以后像例2那样用角度传递也是可以做的。本题第二问则稍有难度,额外考察了有关圆周角的若干性质。利用圆周角相等去证明三角形相似,从而将未知条件用比例关系与已知条件联系起来。近年来中考范围压缩,圆幂定理等纲外内容已经基本不做要求,所以更多的都是利用相似三角形中借助比例来计算,希望大家认真掌握。

【解析】

(1)证明:连接OB . ∵,OA AB OA OB ==,

C

F

C

∴OA AB OB ==. ∴ABO ?是等边三角形.

∴160BAO ∠=∠=?.

∵AB AD =, ∴230D ∠=∠=?. ∴1290∠+∠=?.

∴DB BO ⊥ . (不用斜边中线逆定理的话就这样解,麻烦一点而已) 又∵点B 在⊙O 上, ∴DB 是⊙O 的切线 . (2)解:

∵CA 是⊙O 的直径, ∴90ABC ∠=?. 在Rt ABF △中,5

tan AB BFA BF ∠==

, ∴设5,AB x =则2BF x =,

∴223AF AB BF x =+= .

2

3

BF AF = . (设元的思想很重要) ∵,34C E ∠=∠∠=∠,

∴BFE ? ∽ AFC ?.

2

3BE BF AC AF == . ∵8BE =, ∴12AC =. ∴6AO =.

总结: 经过以上例题解析,我们可以得出这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思路。要证相切,做辅助线连接圆心与切点自不必说,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将半径证明为是圆心到切线的距离,即“连半径,证垂直”。近年来中考中这一种证明切线的思路是重点形式,但是事实上证明切线有三种方式。为以防遇到,还是希望学生能有所了解。

第一种就是课本上所讲的先连半径,再证垂直。这样的前提是题目中所给条件已经暗含了半径在其中。例如圆外切三角形,或者圆与线段交点这样的。把握好各种圆的性质关系就可以了。

第二种是在题目没有给出交点状况的情况下,不能贸然连接,于是可以先做垂线,然后通过证明垂线等于半径即可,就是所谓的“先证垂直后证半径”。

例如大家看这样一道题, 如图△ABC 中,AB=AC ,点O 是BC 的中点,⊙O 与AB 切于点D ,求证:⊙O 与AC 也相切。

该题中圆0与AC 是否有公共点是未知的,所以只能通过O 做AC 的

垂线,然后证明这个距离刚好就是圆半径。如果考生想当然认为有一个交点,然后直接连AC 与圆交点这样证明,就误入歧途了。

第三种是比较棘手的一种,一方面题目中并未给出半径,也未给出垂直关系,所以属于半径和垂直都要证明的题型。

例如看下面一道题:如图,中,AB=AC ,=,O 、D 将BC 三等分,以OB 为圆心画⊙O ,求证:⊙O 与AC 相切。

23

1F

E D

C

B

A 4O

本题中并未说明⊙O一定过A点,所以需要证明A是切点,同

时还要证明O到AC垂线的垂足和A是重合的,这样一来就非常麻

烦。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连接AO之后再证明AO=OB,AO⊥AC,

那么就非常严密了。

(提示:做垂线,那么垂足同时也是中点,通过数量关系将AO,

BO都用AB表示出来即可证明相等,而△AOC中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长是斜边一半的逆定理可以证出直角。)

总之,此类题目难度不会太大,所以需要大家做题性质定理熟悉,反应速度快,准确率高,为后面的代几综合体留出空间。

平面与平面地位置关系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一、知识梳理 1.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我们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2)两个平面相交:如果两个平面有公共点,它们就相交于一条过该公共点的直线,称这两个平面相交. (3)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②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4)两个平面平行的画法:画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时,要注意使表示平面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对应边平行(图1,而不应画成图2那样).平面α和β平行,记作βα//. 图1 图2 2.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 工人师傅将水平仪在桌面上交叉放置两次,如果水平仪的气泡都在中央,就能判断桌面是水平的。该检测原理就是: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用符号表示为:若,,a b a b A αα??=I ,且//,//,a b ββ则//αβ。(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2)垂直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 (1)两平行平面被第三个平面所截,则交线互相平行。 (2)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必垂直于另一个。 (3)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之平行。 (4)两平面平行,则在其中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5)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个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4.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1)两个平面的公垂线及公垂线段:直线a 与两个平面α、β都垂直,我们把与两个平行平面都垂直的直线称作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公垂线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线段称为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 注意:两个平面不平行时,由于不可能存在同时与它们垂直的直线,因此此时没有公垂线可言,换句话说,当论及公垂线时,就隐含着两个平面平行。 (2)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我们把公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 说明: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段都相等. 5、二面角 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 (1) 二面角的定义:一条直线和由这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棱为AB ,面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二面角AB αβ-- (2)、二面角的画法:分直立式与平卧式两种 ①直立式 ②平卧式 (3)、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图,二面角l αβ--, AOB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注意: i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是[]0,π,当两个半平面重合时,平面角为0o ;当两个半平面合成一个平面时,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提高练习

O B A C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提高练习 初一( )班 姓名 一、选择题: 1.已知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 cm ,C 是线段AB 上的任意一点,则AC 中点与BC 中点间距离是( ) A.3 cm; B.4 cm; C.5 cm; D.不能计算 2.已知线段AB ,画出它的中点C ,再画出BC 的中点D ,再画出AD 的中点E ,再画出AE 的中点F ,那么AF 等于AB 的( ) A.41; B.83; C.8 1; D. 16 3 3.如图,下列说法,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①直线AB 和直线BA 是同一条直线;②射线AB 与射线BA 是同一条射线;③线段AB 和线段BA 是同一条线段;④图中有两条射线. A.0; B.1; C.2; D.3 4.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 ) A.直线比射线长; B.射线比线段长 C.无数条直线不可能相交于一点; D.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延长直线AB; B.延长射线AB C.延长线段AB 到点C; D.线AB 是一射线 6.如图,∠AOB 为平角,且∠AOC=2 1 ∠BOC ,则∠BOC 的度数是( ) A.1000; B.1350; C.1200; D.60° 7.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行时,两次拐弯后,仍按原方向前进,这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 A.向右拐30°,再向右拐30°; B.向右拐30°,再向左拐30° C.向右拐30°,再向左拐60°; D.向右拐30°,再向右拐60° 8.同一平面内有四点,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则直线的条数是( ) A、1条 B、4条 C、6条 D、1条或4条或6条 9.48o角的余角的1 14 等于( ) A、5o B、4o C、3o D、2o 10、α、β都是钝角,甲、乙、丙、丁计算()1 6 αβ+的结果依次是50o、26o、72o、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时间45分 满分100分 学号 姓名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6分) 1.∠AOB=450,∠BOC=300,则∠AOC=_______0. 2.如图1所示,OM 平分∠AOB ,ON 平分∠BOC ,已知∠AOB <∠BOC , 那么可以确定∠AOM _______∠CON.(填">"、"=" 或"<"= 3.如图1所示,OM 平分∠AOB ,ON 平分∠BOC , 已知∠AOC=1000,那么,∠MON=_______0. 图1 4.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测量图中线段的长度.AC=_______cm ,BC=_______cm ,AB=_______cm. 最长的线段是_______,BC+AC_______AB (填">" 、"<"或"="). 5. 时针从2点到10分走到2点35分,它的分针转了______度. 6. 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向两边垂线段的长______(填"不相等、相等") 7.把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得到的是______;把线段向两个方向延长, 得到的是_____. 图2 8.在时钟上,从早晨8:00到晚上8:00时针转过_____0,分针转过_____0,秒针转过_____0.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 若M 是AB 的中点,C 是MB 上任意一点,那么与MC 相等的是( ). (A )12(AC-BC ) (B )12(AC+BC ) (C )AC-12BC (D )BC-12 2.下列关于中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MA=MB ,那么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B )如果MA=AB ,那么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C )如果AB=2AM ,那么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D )如果M 是AB 内的一点,并且MA=MB ,那么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3.关于两点之间的距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连结两点的线段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B )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C )如果线段AB=AC ,那么点A 到点B 的距离等于点A 到点C 的距离 C B N M A O C B A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的认识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长方体这一常见的空间图形,了解空间中点、线、面的基本位置关系,并会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 2.掌握空间图形的公理1、2。 【学习重点】 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加强符号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学习难点】 异面直线的理解,公理1、2的应用。 【课前预习案】

一、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注关于异面直线 (1)若直线α,b是异面直线,则在空间中找不到一个平面,使其同时经过这两条直线. (2)不可以误解为分别在不同平面的两条直线. (3)异面直线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4)直线a交平面α于点A,直线b在平面α内且不过点A,则直线α,b异面.

l ,A ∈α, B α∈,则__________. 公 理 2 经过__________上的三点,有且_____一个平面 (即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若A 、B 、C 三点不共线,则____________一个平面α使A α∈,B α∈,C α∈. 【课堂探究案】 学法指导:根据题意画出直观图,利用直观图分析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直线 经过平面α内两点A 、B (2)直线 在平面α外,且经过平面α内一点P (3)直线 是平面α与平面β的交线,平面α内有一条直线m 与 平行 2.如图,在三棱锥S —ABC 的六条棱所在的直线中,异面直线共有( ) A.2对 B.3对 C.4对 D.6对 3.若直线m α平面?=P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平面α内的所有直线与直线m 异面 B.平面α内不存在与直线m 平行的直线 C.平面α内存在唯一的直线与m 平行 D.平面α 内的所有直线与直线m 相交 4.如图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所有棱中 (1)与11B A 异面的直线有_________________ (2)与1BD 异面的直线有_________________ A B C S A B C D

必修二数学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2005-09-29 09:57:0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观察长方体模型中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长方体模型,掌握五类位置关系的分类及其有关概念. 2.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即公理1,2,3. 3. 掌握公理4和等角定理,并会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4.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 5.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二、设计思路 1.本节先给出两幅实物图片,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兴趣,然后引入最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模型,有关点、线、面用彩色来突出,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本节设计了一些实例,并给出了两幅实物图片,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四个公理确实是显而易见的. 3.设计一幅实物图片和直观图形进行对比,使学生从平面到空间理解等角定理,显得更直观、更可信. 三、教学建议 本节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空间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空间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分类,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 本节第二小节的主要内容:四个公理,等角定理. 1.本节第一小节的重点是五类位置关系的分类及其有关概念,难点是“异面直线”的理解.本节第二小节的重点是四个公理和等角定理的理解与应用,难点是四个公理和等角定理的与应用. 2.在教学空间图形基本关系的认识时,应先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中的长方体进行详细地观察,然后讨论8个顶点、12条棱、6个表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抽象概括”这一栏目. 3.空间点与直线、空间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结合长方体模型和生活中的实物,学生容易理解. 4.本书中的空间两条直线指的是不重合直线. 若从两条直线是否共面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类: (1)同一平面内:平行直线、相交直线; (2)不在同一平面内:异面直线. 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也可以分为两类: (1)有只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2)没有公共点:平行直线、异面直线. 5.异面直线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应该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深刻理解“两条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含义.这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空间图形,绝不是平面图形.在学习了下一小节的公理2后,教师可以结合“思考交流”栏目的三个问题,向学生指出:能够同在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且只有平行和相交这两种情况,所以,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等价于这两条直线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6.在画异面直线时,一般要以平面为衬托,这样显示得更直观和清楚(如图1).不然,就容易画成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案

(1)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个图形,它是在学生学过空间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之后,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进一步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系统地理解直线和平面的知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确认图形中的已知角是否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能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的形成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新课引入 1.复习和回顾平面角的有关知识. 平面中的角 定义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图形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类比引导 提出问题 定理证明 会用反证法 例题选讲 定理应用 巩固练习 小结方法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结构射线—点—射线 表示法∠AOB,∠O等 2.复习和回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其共同特征.(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 3.观察:陡峭与否,跟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大小有关,而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就是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转化为两个平面所成角例子非常多,比如在这间教室里,谁能举出能够体现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实例?(如图1,课本的开合、门或窗的开关.)从而,引出“二面角”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二面角的定义 平面中的角二面角 定义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本P17 图形 结构射线—点—射线半平面—直线—半平面 表示法∠AOB,∠O等二面角α—a—β或α-AB-β (二)二面角的图示 1.画出直立式、平卧式二面角各一个,并分别给予表示. 2.在正方体中认识二面角.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几何中的“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成,它有一个旋转量,它的大

25、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26、三角形

25、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 联系: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2.直线和线段的性质: (1)直线的性质:①经过两点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两条直线相交,有交点. (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 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1)角的度量:把平角分成180份,每一份是1°的角,1°=6 0′,1′= 6 0″ (2)角的分类: (3)相关的角及其性质: ①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②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③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④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1、∠2互余;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 l十∠2=90○,∠1+∠3= 90○,则∠2 ∠3. ⑤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180○?∠A、∠B互补;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 ∠A+∠C=180○,∠A+∠B=180°,则∠B ∠C. 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4.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 5.“三线八角”的认识: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正 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即位置相同的角;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 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 6.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角相等,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2)过直线外一点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3)两条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 7.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8.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9.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0.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内错 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三 个条件都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来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的, 因此能否找到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关键是能否正确地找到或识别出同位角,内错 角或同旁内角. 11.常见的几种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的角平分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内错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 (二):【课前练习】 1.如果线段AB=5cm,BC= 3cm,那么A、C两点间的距离是()

数学: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同步测试(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东 图(4 ) 图(5) D A B C 图(6) D ' 图(2)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单元检测试题 姓名 成绩 (时间:100分,满分120分) 一、相信自己,一定能填对!(3×8=24分) 1、 图(1)中有______条线段, 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 2、 时钟表面3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夹角的度数是______。 3、 已知线段AB,延长AB 到C ,使BC= 3 1AB , D 为AC 的中点,若AB =9cm ,则DC 的长为 。 4、如图(2),点D 在直线AB 上,当∠1=∠2时, CD 与AB 的位置关系是 。 5、如图(3)所示,射线OA的方向是北偏_________度。 6、 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按如图(4)所示对折两次,相邻两折痕间的夹角的度数为 度。 7、如图(5),B 、C 两点在线段AD 上,(1)BD=BC+ ;AD=AC+BD- ; (2)如果CD=4cm,BD=7cm,B 是AC 的中点,则AB 的长为 。 8、如图(6),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那样折叠后,B 、D 两点落在B ′、D ′点处, 若得∠AOB ′=700, 则∠B ′OG 的度数为 。 B 图(1)

图(7) 图(8) 二、只要你细心,一定选得有快有准!(4×10=40分) 9、一个钝角与一个锐角的差是( )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不能确定 10、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 A .直线A B.直线A B C .直线ab D.直线Ab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B.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的距离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 .A B =B C ,则点B 是线段AC 的中点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平面内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③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④平行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下面表示ABC 的图是 ( ) A (A ) (B ) (C ) (D ) 14、如图(7),从A 到B 最短的路线是( ) A. A -G -E -B B.A -C -E -B C.A -D -G -E -B D.A -F -E -B 15、已知OA ⊥OC ,∠AOB :∠AOC=2:3, 则∠BOC 的度数为( ) A.30 B.150 C.30或150 D.以上都不对 16、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不能是( ) A. 1个 B. 2个 C. 3 个 D.4个 17、如图(8 ),与OH 相等的线段有( ) A C A B B A

平面与平面之间地位置关系(附问题详解)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会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2.了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两种位置关系,会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示. 知识点一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 (1)按公共点个数分类 ?? ? 有无公共点??? ?? 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无公共点——直线和平面平行 (2)按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分类 ? ?? 直线在平面内——所有点在平面内 直线在平面外??? ?? 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 思考 “直线与平面不相交”与“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是相同的意义吗? 答 不是.前者包括直线与平面平行及直线在平面内这两种情况;而后者仅指直线与平面平行. 知识点二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思考分别位于两个平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答这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故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或异面. 题型一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例1 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①如果a,b是两条直线,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一个平面; ②如果直线a和平面α满足a∥α,那么a与平面α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平行; ③如果直线a,b满足a∥α,b∥α,那么a∥b; ④如果平面α的同侧有两点A,B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那么AB∥α. A.0 B.2 C.1 D.3 答案 C 解析如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 AA′∥BB′,AA′却在过BB′的平面AB′内,故命题①不正确;AA′∥平面B′C,BC?平面B′C,但AA′不平行于BC,故命题②不正确;AA′∥平面B′C,A′D′∥平面B′C,但AA′与A′D′相交,所以③不正确;④显然正确.故答案为C. 跟踪训练1 以下命题(其中a,b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①若a∥b,b?α,则a∥α; ②若a∥α,b∥α,则a∥b;③若a∥b,b∥α,则a∥α;④若a∥α,b?α,则a∥b.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答案 A 解析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B′C′D′中,AB∥CD,AB?平面ABCD, 但CD?平面ABCD,故①错误; A′B′∥平面ABCD,B′C′∥平面ABCD,但A′B′与B′C′相交,故② 错误; AB∥A′B′,A′B′∥平面ABCD,但AB?平面ABCD,故③错误; A′B′∥平面ABCD,BC?平面ABCD,但A′B′与BC异面,故④错误.

中考数学培优复习 第16讲 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2019-2020年中考数学培优复习 第16讲 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一、【课标要求】 1、线段的定义、中点。 2、线段的比较、度量 3、线段公理。 4、直线公理,垂线性质 5、对顶角的性质。 6、平行线的性质、判定 7、射线的定义。8、射线的性质 9、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10、垂线、垂线段等概念、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1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13、探索平行线性质 14、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直线的平行线 15、度量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二:【知识梳理】 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_____________叫两点间距离. 2. 1周角=__________平角=_____________直角=____________. 3.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补角,__________________的补角相等. 4. 对顶角的性质: . 5.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相等,________相等,________互补. 6. 平行线的判定:________相等,或______相等,或______互补,两直线平行. 7.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三、【典型例题】 1. 如图,AD=DB, E 是BC 的中点,BE=AC=2cm,线段DE 的长,求线段DE 的长. 2.如图所示,AC 为一条直线,O 是AC 上一点,∠AOB =120° OE 、OF 分别平分∠AOB 和∠BOC ,. (1)求∠EOF 的大小; (2)当OB 绕O 旋转时,OE 、OF 仍为∠AOB 和∠BOC 平分线, 问:OF 、OF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命题 E D B A

检验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8.5 检验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吴珍英教学目的:1、掌握检验平面与平面垂直、平行的几种方法;会用合适的工具进行简单的检验操作;能从长方体中找到现成检验的工具。 2、从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检验到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检验的学习,体验观 察、比较和归纳,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 3、通过学生动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深刻 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检验平面与平面垂直、平行的几种方法并会进行简单地检验操作。教学难点: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去掌握新知识,从旧知识中类比得到新知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铅垂线、长方形纸片、合页型折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吴老师家新买了一个书柜,但是摆放好之后,总觉得书柜左右倾斜,连放书的搁板都是左高右低的,你作为售后服务员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能不能消除吴老师的顾虑呢? (现实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指出,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 于“书柜的左右倾斜” 只要能检验出书柜的左右两个面都与地面是垂直的,那么就不可能倾 斜;而“搁板的左高右低”只要检验两块板是平行的,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怎么去检 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怎么去检验面与面的垂直、平行关系呢?整节都是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为了 和检验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和平行关系相类比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1、我们学过检验的方法吗?(有,直线和平面垂直、平行关系的检验。) 2、那么直线和平面垂直、平行关系是如何检验的? (一)复习直线和平面垂直检验方法:铅垂线、一副三角尺、合页型折纸过程描述:铅垂 线——如果铅垂线与被检测的直线紧贴,那么直线与水平面垂直;一副三角尺——两把三角 尺相交放置,如果两把三角尺各有一条边紧贴面,且另一条直角边都能紧贴直线则直线与平面 垂直;合页型折纸——合页型折纸直立于平面,如果折痕与直线紧贴,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检验那么平面与平面的垂直检验可能用什么方法呢?可能用以上的 三种方法。 1、铅垂线实践操作:观察可得课桌的侧面是垂直于地面的,接着用自制的铅垂线检验,观 察铅垂线与课桌侧面的情况;继续观察相邻的两个墙面;老师准备的两个不垂直的平面。 (四人一小组,一人操作,两人观察,一人记录。观察铅垂线是否紧贴课桌侧 面。)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重难点: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在判定和证明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除了能熟练运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外,还要充分利用定义;线面关系的判定和证明,要注意线线关系、线面关系的转化. 经典例题:如图,在四面体S-ABC中, SA⊥底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 且分别交AC、SC于D、E. 又SA=AB,SB=BC.求以BD为棱, 以BDE与BDC为面的二面角的度数. 当堂练习: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④与同一直线成等角的两平面平行.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②和③和④ 2.设直线,m,平面,下列条件能得出的是() A.,且B.,且 C.,且 D.,且 3.命题:①与三角形两边平行的平面平行于是三角形的第三边; ②与三角形两边垂直的直线垂直于第三边;③与三角形三顶点等距离的平面平行这三角形所在平面.其中假命题的个数为() A.0 B.1 C.2 D.3 4.已知a,b是异面直线,且a平面,b平面,则与的关系是() A.相交 B.重合 C.平行 D.不能确定 5.下列四个命题:①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直线平行;②若两个平面平行,则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平面;③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④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命题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6.设平面,A,C是AB的中点,当A、B分别在内运动时,那么 所有的动点C () A.不共面B.当且仅当A、B分别在两条直线上移动时才共面 C.当且仅当A、B分别在两条给定的异面直线上移动时才共面D.不论A、B如何移动,都共面 7.是两个相交平面,a,a与b之间的距离为d1,与之间的距离为d2, 则() A.d1=d2 B.d1>d2 C.d1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一、本章关键词 点线(直线射线线段它们的表示方法及性质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角(两种定义表示方法比较方法角的平分线)平行线(定义特征)垂直(定义特征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基础训练 1.如图,A,B在直线l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线段AB和线段BA同一条线段 B.直线AB和直线BA同一条直线 C.射线AB和射线BA同一条射线 D.图中以点A 为端点的射线有两条。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线段 B.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C.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射线 D.经过两点有无数条直线 3.在图中,不同的线段的条数式() A.3 B.4 C.5 D.6 4.在一个平面内,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经过三点中的任两点可以画条直线;经过四点中的任两点可以画直线,最少可以画条直线、最多可以画条直线。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直线最短 B.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 C. 若AP=BP, 则P是线段AB的中点 D. 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者两点之间的距离 6.如果线段AB=5cm,线段BC=4cm,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A. 9cm B.1cm C.1cm或9cm D.以上答案都不对 7. 如图,AB=8cm,O为线段AB上的任意一点,C为AO的中点,D为OB的中点,你能 求出线段CD的长吗?并说明理由。 8线段AB=16cm,C是直线AB上的一点,且AC=10cm,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 求线段DE的长. 9.如图,以O为顶点且小于180o的角有()

A .7个 B .8个 C .9个 D .10个 10.36.33o可化为( ) A .36o30′3" B .36o33′ C .36o30′30" D .36o19′48" 11.中午12点15分时,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 ) A . 90o B .75o C .82.5o D .60o 12.(6分)已知一条射线OA,如果从点O 再引两条射线OB 和OC,使∠AOB=60°, ∠BOC=20°,求∠AOC 的度数. 13.(8分)如图,∠AOD=∠BOC=90°,∠COD=42°,求∠AOC 、∠AOB 的度数. O C A D B 14.判断: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 ) (2)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 (4)和一条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 ) (5)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 (6)a ,b ,c 是三条直线,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 (7)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线段,如果它们不相交,那么它们一定互相平行.( ) (8)如果a ,b ,c ,d 是四条直线,且a ∥c ,c ∥d ,则a ∥d ( ) 15,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ab ,分别根据下列的条件,写出a ,b 的位置关系. (1)如果它们没有公共点,则 . (2)如果它们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则 . (3)如果它们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 . (4)过平面内的同一点画它们的平行线,能画出两条,则 . (5)过平面内的不在a ,b 上的一点画它们的平行线,只画出一条,则 16.过平面内一点可以作出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7.如图,已知∠AOB=∠COD=90°,∠AOD=150°, 则∠BOC=______. O C A D B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图(7) A E D B F G C 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一点P 只能作一条直线。 B 、射线AB 和射线BA 表示同一条射线 C 、直线AB 和直线BA 表示同一条直线 D 、射线a 比直线b 短 2.从A 到B 最短的路线是( ) A 、A -G -E - B B 、A - C -E -B C 、A - D -G - E -B D.、A - F -E -B 3、同一平面内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的公共点的个数是( ) A 、可能是0个,1个,2个 B 、可能是0个,2个,3个 C 、可能是0个,1个,2个或3个 D 、可能是1个或3个 4、 直线a 外有一定点A ,A 到a 的距离是5,P 是直线a 上的任意一点,则( ) A 、AP>5 B 、AP 5 C 、AP=5 D 、AP<5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的距离 B 、过一点能作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 C 、射线AB 的端点是A 和B D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6、一个钝角与一个锐角的差是( )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D 、不能确定 7、AB=10,AC=16,那么AB 的中点与AC 的中点的距离为( ) A 、13 B 、3或13 C 、3 D 、6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8时45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 B 、6时30分,时针与分针重合 C 、3时30分,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90° D 、3时整,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30° 9、如图,四条表示方向的射线中,表示北偏东60°的是( ) 13、下列图形中,无端点的是( ) A 、角平分线 B 、线段 C 、射线 D 、直线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0、已知AB=10㎝,在AB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 ,使AC=16㎝,那么线段AB 的中点与AC 得中点的距离为( ) A 、5㎝ B 、 4㎝ C 、3㎝ D 、2㎝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沪教版高三上教案

14.4(1)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个图形,它是在学生学过空间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之后,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进一步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系统地理解直线和平面的知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确认图形中的已知角是否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能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的形成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新课引入 1.复习和回顾平面角的有关知识. 平面中的角 定义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图形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类比引导 提出问题 定理证明 会用反证法 例题选讲 定理应用 巩固练习 小结方法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结构射线—点—射线 表示法∠AOB,∠O等 2.复习和回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其共同特征.(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 3.观察:陡峭与否,跟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大小有关,而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就是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转化为两个平面所成角例子非常多,比如在这间教室里,谁能举出能够体现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实例?(如图1,课本的开合、门或窗的开关.)从而,引出“二面角”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二面角的定义 平面中的角二面角 定义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本P17 图形 结构射线—点—射线半平面—直线—半平面 表示法∠AOB,∠O等二面角α—a—β或α-AB-β (二)二面角的图示 1.画出直立式、平卧式二面角各一个,并分别给予表示. 2.在正方体中认识二面角.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几何中的“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成,它有一个旋转量,它的大

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 联系:射线是的一部分。线段是的一部分,也是的一部分. 2.直线和线段的性质: (1)直线的性质:①经过两点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②两条直线相交,有交点. (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 3.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 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1)角的度量:把平角分成180份,每一份是1°的角,1°= ′,1′= ″(2)角的分类: (3)相关的角及其性质: ①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②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③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 对顶角. ④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1、∠2互余;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如果∠l十∠2=90○,∠1+∠3= 90○,则∠2 ∠3. ⑤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180○?∠A、∠B互补;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 等.如果∠A+∠C=180○,∠A+∠B=180°,则∠B ∠C. ⑥对顶角的性质:. (4)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4.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5.“三线八角”的认识: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正 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即位置相同的角;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 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

6.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角相等,角相等,同旁内 角互补.(2)过直线外一点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 7.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8.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9.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 10.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 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三个条件都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来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的,因此能否找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关键是能否正确地找到或识别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11.常见的几种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的角平分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内错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 (二):【课前练习】 1.如果线段AB=5cm,BC= 3cm,那么A、C两点间的距离是() A.8 cm B、2㎝ C.4 cm D.不能确定 2.计算:⑴132°19′42″+ 2 6°3 0′28″=_____⑵34.51°= 度分秒. ⑶92 o3″-5 5°2 0′4 4″=_______;⑷33 °15′16″×5=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线段AB和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②射角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③直 线AB和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④射线AC在直线AB上;⑤线段AC在射线AB 上. A.1个B.2个C.3个D.4个 4.如图,直线a ∥b,则∠A CB=________ 5.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是____________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已知线段AB=20㎝,C为 AB中点,D为CB 上一点,E为DB的中点,且EB=3 ㎝,则 CD= ________cm. 解:4 点拨:由题意,BC=0.5AB=10cm,DB=2 EB=6cm,则CD=BC-DB=10-6=4(cm 2.如图所示,AC为一条直线,O是AC上一点,∠AOB=120° OE、OF分别平分∠AOB和∠BOC,. (1)求∠EOF的大小; (2)当OB绕O旋转时,OE、OF仍为∠AOB和∠BOC平分线, 问:OF、O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命题 . 3.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A.60° B.75° C.90° D.95°

空间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空间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旋转体——把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其中,这条定直线称为旋转体的轴。 (2)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我们把截面与底面之间的部分称为棱台. 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叫做球体,简称球.(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1.投影:区分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平行投影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 2.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是观察者从三个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体而画出的图形;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直观图通常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4.斜二测法:在坐标系''' x o y中画直观图时,已知图形中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保持平行性不变,平行于x轴(或在x轴上)的线段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或在y轴上)的线段长度减半。重点记忆:直观图面积=原图形面积 (三)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①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②圆柱的表面积③圆锥的表面积2 S rl r ππ =+ ④圆台的表面积22 S rl r Rl R ππππ =+++⑤球的表面积2 4 S R π = ⑥扇形的面积公式 21 3602 n R S lr π == 扇形 (其中l表示弧长,r表示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①柱体的体积V S h =? 底 ②锥体的体积1 3 V S h =? 底 ③台体的体积1) 3 V S S S S h =+? 下下 上上 (④球体的体积3 4 3 V R π = 2 π 2 π 2r rl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