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重要时期,它们衍生出了多种语言学和文学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的语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将从语系、发音、文字、文化等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首先,从语系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仍属于汉语语系。北朝时代使用的“文言文”主要是隋唐时期使用的汉语,而魏晋南朝时期使用的方言基本上是今天北方方言的原型,东南方言则是粤语、客家语、闽语系统的原型。因此,魏晋南北朝语言仍然属于汉语语系。

其次,从发音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特征以集体性为主,没有具体的发音规范,口头传译自由。据记载,当时的许多文字中有若干发音与现代普通话不同的老字,其中一些依旧在现今的台湾、贵州、广西等地保存有。此外,当时的发音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发音模式,像“统、晋、南北朝”或“南汉、汉魏”等。

第三,从文字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秦汉、隋唐及新石器时代语料库大量涌现,文字发展走向多元,包括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比如,秦汉时期有“篆书”和“小篆”,它们主要记录礼物等内容;隋唐时期有“细草书”和“唐草书”,它们主要记录历史、文艺类文章等内容;而新石器时代有“汉隶”和“楷书”,它们更加接近现代汉字。此外,在此期间,因为当时统治者认为文字太多而混乱,就有了汉书、尚书、曹植、竹书四书的出现,它们起到了规范和标准化的作用。

第四,从文化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作品,包括“国语”、“文心雕龙”、“抒情诗”、“楚辞”等,以及许多民间文学,如“山歌”、“史谣”、“神怀”等。此外,它们还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思想体系,如“法家”、“儒家”、“道家”等,它们被尊称为“三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因此,以此期的语言学为研究和分析的窗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的发展脉络。

汉语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

语言学史是学术史,汉语语言学史是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的一门课程,就是说各个朝代的人对语言学都有研究,那么我们这门课就是研究各个朝代的人对语言学的研究的成果的一门学科。 小学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 前三仓:李斯的《仓颉篇》 赵高的《爰历篇》 胡毋敬的《博学篇》 后三仓:上篇:《仓頡篇》(前三仓) 中篇:扬雄《训籑篇》 下篇:贾鲂《滂喜篇》 汉代的小学 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内容。 字形上,要求试八体。 字音上,可以正确讽读。 字义上,古人所要求的讽读,首先要弄明白意思,能断句,然后才可以正确讽读。 小学 小学成了古代汉语言文字学的代称,它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大部分。 训诂就是对古书字句做解释。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为什么不包括语法学

汉语的特点:一是没有形态上的变化,二是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三是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小学和经学的关系。 《尔雅》的功用 一、《尔雅》是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 二、《尔雅》对我们了解上古汉语词汇具有重要意义。 1、《尔雅》汇集了大量上古汉语词汇,其中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2、《尔雅》保存了某些较为罕见的古义。《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成公三年》:“康公我之自出。”杜预注:“晋外甥。” 3、《尔雅》解释了大量同义词。 三、《尔雅》有助于我们辨识名物,丰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在辞书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 《尔雅》首创的按义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的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直训、互训、递训、反训、描写等。 雅学著作 托名孔鲋《小尔雅》,三國魏张揖《广雅》,宋代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代朱谋(土韦)《骈雅》、方以智《通雅》,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楚辞“和”小雅“。继承了”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诗品》说他.风格,但也有词旨隐晦的缺点。它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较为自由,给后代文人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怀诗》,车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继承了阮籍的《咏怀》风格。 5、玄言诗 是指以老庄玄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两晋永嘉年间至东晋盛极一时,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作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成就不高,但在玄言诗风行的百年间,对文人山水审美体验的启发,山水诗的继而兴盛很有影响。 6、游仙诗 往往假托神游仙境来抒写诗人的怀抱,或表达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或表达对现实的鄙弃,诗人往往在仙境中寄托自己对时代社会的体验,最早以游仙作诗的是曹植,郭璞的游仙诗虽沿袭前人,但他的游仙诗往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艺术水准较高,成就较大。 7、宫体诗(或徐庾体) 这是南朝梁代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体,内容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风格绮艳秾丽,讲究声律,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文人,又称“徐庾体”。 8、太康体 指晋武帝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重模拟,重辞采,讲究对偶、用典,诗风靡丽,内容繁缛。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中有“太康体”之称,举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其代表人物。 9、永明体(新体诗) 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被称为“新体诗”,代表作家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日益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史书、哲学、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而在文学体裁方面,汉朝的文人创作了很多楚辞、赋、诗等作品。 楚辞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之一,以气势磅礴、豪情激昂而著称。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局势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描绘了江南风情的美丽和民间生活的苦难。屈原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出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矛盾,而且在艺术上展现了辞章的辞采和音乐的旋律。 在魏晋时期,受到政治乱象和社会动荡的影响,文学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在这个时期,文人除了继续创作楚辞和其他古体诗之外,还开始出现了赋和乐府民歌这样的文学形式。 乐府民歌则是以民间乐府为基础之上的创造。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民间生活、战争、爱情、离别等情感,旋律上与民间音乐相结合。比较著名的乐府民歌有《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等。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混乱的时期,但在文学创作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分为骈文与诗歌两个流派。 骈文是一种仿古文体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使用平仄对偶的格律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在南北朝时期,骈文的代表作家有庾信、陶渊明等。庾信的《七哀诗》描写了灾难与战争带来的人祸和痛苦,极富哀愁之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则展示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清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在诗歌方面,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其中,陆机的诗歌风格 独特,以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与此同时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和 哲学思考相结合。陶渊明则以描写田园生活为主,作品既写政治抒发情感,又宣扬个人主义和放弃名利的态度。 总的来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丰富多样,涵盖了楚辞、赋、诗、骈 文和乐府民歌等多种形式。这些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人民的思考和感受,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语言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语言学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中国语言学研究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相当的教训。通过了解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优秀传统,对推进中国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了解近百年的中国语言学研究历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本课程将把中国语言学分成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专题,要求学习者能了解各个历史阶段和各个专题的语言学成就、语言学思潮、语言学方法流派、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重视对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名著的介绍和评析。讲授中做到通史与专题史、断代史相结合,偏重于专题史和断代史;专题史中侧重于语法学史,断代史中侧重于清代和近现代,做到详今略古。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1、语文学和语言学 (1)语言史和语言学史 语文学和语言学 (2)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特点 2、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一) (1)汉语研究的起源——先秦时代的语言学思想 (2)小学的发端——秦汉时期语言学 3、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二) (1)小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2)小学的繁荣与终结——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 4、中国训诂学史(一) (1)萌芽创立时期的训诂学 (2)发展时期的训诂学 5、中国训诂学史(二)

(1)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2)传统训诂学的繁荣和终结——清代训诂学 6、中国文字学史(一) (1)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字学 (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的文字学 7、中国文字学史(二) 清代文字学和“说文”四大家 8、中国音韵学史(一) (1)汉语音韵学的兴起 (2)《切韵》及《切韵》书系 9、中国音韵学史(二) (1)《中原音韵》及其北音学 等韵学 (2)清代的古音学 10、中国方言学史和民族语言学史 (1)中国传统方言学 (2)中国传统民族语言学 11、中国修辞学史(一) (1)古代修辞学的萌芽期——先秦时期 古代修辞学的成长建立期——两汉魏晋南北朝(2)古代修辞学的发展期——隋唐时期 12、中国修辞学史(二) (1)古代修辞学的成熟期——宋金元时期 (2)古代修辞学繁荣期——明清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重要时期,它们衍生出了多种语言学和文学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的语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将从语系、发音、文字、文化等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首先,从语系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仍属于汉语语系。北朝时代使用的“文言文”主要是隋唐时期使用的汉语,而魏晋南朝时期使用的方言基本上是今天北方方言的原型,东南方言则是粤语、客家语、闽语系统的原型。因此,魏晋南北朝语言仍然属于汉语语系。 其次,从发音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特征以集体性为主,没有具体的发音规范,口头传译自由。据记载,当时的许多文字中有若干发音与现代普通话不同的老字,其中一些依旧在现今的台湾、贵州、广西等地保存有。此外,当时的发音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发音模式,像“统、晋、南北朝”或“南汉、汉魏”等。 第三,从文字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秦汉、隋唐及新石器时代语料库大量涌现,文字发展走向多元,包括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比如,秦汉时期有“篆书”和“小篆”,它们主要记录礼物等内容;隋唐时期有“细草书”和“唐草书”,它们主要记录历史、文艺类文章等内容;而新石器时代有“汉隶”和“楷书”,它们更加接近现代汉字。此外,在此期间,因为当时统治者认为文字太多而混乱,就有了汉书、尚书、曹植、竹书四书的出现,它们起到了规范和标准化的作用。

第四,从文化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作品,包括“国语”、“文心雕龙”、“抒情诗”、“楚辞”等,以及许多民间文学,如“山歌”、“史谣”、“神怀”等。此外,它们还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思想体系,如“法家”、“儒家”、“道家”等,它们被尊称为“三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因此,以此期的语言学为研究和分析的窗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的发展脉络。

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 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 汉《杜邺传》吉子鉴幼又孤从邺学问,亦著于世,尤兴小学,谓文字之学。 隋唐之后:文字学,训诂学,义训 训释方法:声讯形训义训 修辞立其诚,辞达而已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为命,裨湛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仓颉造字: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际,知分理可相别异,初造书契 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尔雅》 晋郭璞《尔雅志》盖兴于中古,隆于汉代汉孔鲋《小尔雅》三国魏张揖《广雅》北宋陆佃《埤雅》南宋罗愿《尔雅翼》明方以智《通雅》 通经之阶路,学问之梯航 西汉杨雄《训纂》《方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字叔重 中国第一部词源学专著:东汉刘熙声训《释名》 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郭璞《楚辞注》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一本韵书隋陆法言《切韵》 现今保存最古老最完整最有影响力的宋《广韵》 唐孙愐《唐韵》金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南宋张麟之《韵镜》 唐颜元孙《千禄字书》 兰茂《韵略易通》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元卢以纬《语助》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反切:就是利用变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等韵学:也叫七音之学,指汉语语音分析的一门学科,它以图表的形式来展示汉语的语音系统,来解释韵中的反切,内容包括汉语声韵调方面的问题,等韵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汉语音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中原音韵》:是元代韵学家,文字学家周德清所著,他一反传统的韵书模式,他的独创性表现在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韵分十九部,在古代韵书上开创了一个一个新的派别,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 《广雅疏证》:是清代训诂学大家王念孙所的代表作,是三国魏张揖《广雅》进行注解的训诂著作,主要内容:校勘文字,订正讹误,纠正广雅误说,解释广雅体例,全面疏证广雅,《广雅疏证》是王念孙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与严谨的学风相结合的产物,成就巨大影响深远 《经传释词》: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所著,是一部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用法的专书,全书共收入虚词160个,按照36字母顺序排列,材料主要取自周秦,两汉的经传,王引之精通声音训诂之学《经传释词》多有精到之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四大名注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唐李善《文选注》 三十六字母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探索中国语言学史的发展规律,对中国历史上产生的语言学著作进行科学的客观评价,从而促进我国语言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 分期目的:是为了反映自身发展阶段的特点,以便于研究和学习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语言研究比较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语言研究比较 作者:戴思思 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2期 早在先秦时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研究就已经萌芽。但总的来说,这些认识和研究都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也没有出现相关领域的专著。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始于汉代。汉代出现了语言研究诸多领域的学者与著作,奠定了其在语言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语言研究,不仅将两汉语言学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两汉与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后,完成了其确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基本划定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并形成了语言研究各个领域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背景比较 每个朝代的语言研究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背景,社会、文化等大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语言学的研究。因此,要比较这两个时期的语言研究,首先要对其存在的背景做简要比较。 在两汉,主要是经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研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始于西汉末年,高峰在东汉,两派的主要分歧就在于释文方法的不同。这种学术上的争鸣,迫切要求语言学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语言学跟经学有密切的关系……经学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大大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虽然经学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研究的进步,但这样难免使语言学沦为了经学的附庸。此外,统治者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提倡经学,重视训诂学,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汉代语言学的繁荣。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影响语言发展方向及内容的因素增加了。佛教的传入,印度语音学知识的影响,使得语音分析的知识有了突破并日趋完善。而骈体文的出现,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则是文学上的需要,这对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要求。此外,由于人口迁徙、民族融合而造成的语言接触的影响,给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不同研究领域的比较

中国语言学史

中國語言學史 『小学』的发展过程 初级学校(周)《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 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也。” ↓ 文字学(汉) ↓ 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五代)——即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 ◆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而究其实质,可以说,“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 训诂学三位一体的一门学科。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 “合此三者(按:指文字、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1906年发表于《国粹学报》) 『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文字学 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字样学(唐·颜元孙《干禄字书》) 3)六书学(元·戴侗的《六书故》) 4)古文字学 音韵学 1)“今音学”(中古音) (《切韵》、《广韵》) 2)古音学(上古音) (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 3)北音学(近音学)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等韵学(宋《韵镜》) 训诂学 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 2.方言学(钱绎的《方言笺疏》); 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 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 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例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 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 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 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一、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二、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三、近古语言学(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我国的文 学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诸多变化。 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 印度和西域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文化。这种互相影响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促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 1.注重个性表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个性表达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视。不同于以往 的文学作品要求“不露声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张个性化的表达,以此彰显作者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追求意境的表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一般比较简洁,词藻不多,但是在意境的表达上 却非常深刻。作品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或情感。 3.注重史诗化的表现手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将一些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想象的历史情 节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史诗化的文学氛围。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作者的思考和意识深度。

4.特殊的写作技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写作技巧也非常特殊。它常常采用一种特殊 的审美方式,追求体现作者的独具风格的另类表达方式。比如,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许多象征、象征手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 1.《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它是由之乎者也所编写的 一部记载魏晋时期文人政治家的话语、行为和风范的笔记。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史诗化的叙述方式,深入表达了那个时期精英们凌云而上、走进历史的神样。 2.《文选》 《文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典籍之一。它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 庆所整理的一部集汉魏六朝文学作品之大成的书,收录了当时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文、赋、颂等等。 3.《曹操诗集》 《曹操诗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它是当时最有名的文 学家曹操所著的诗歌集。这部诗集中的诗歌以其简约、直率的风格,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切思考和对生命的无尽追求。 四、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开创 性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经历了重大的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氛围和表现风格。笔者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研究,可以更进一步解析这个时期的文化特性和文学表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脉络和文化背景提供更多的助力。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至589年,历 时约370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简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1.文学思潮多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辈出、思潮汇聚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交汇,官方文学、私家文学相互渗透,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说 在文学中交相辉映,士人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 2.散文盛行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地位逐渐上升。散文包括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文体,并且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 和体裁,如骈文、赋、笔记等等。散文的风格自由、流畅、富有感染力,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和写 作中。 3.诗歌优秀 魏晋南北朝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非常优秀。强调抒情体 验的诗歌日益增多,同时也涌现了以写景和史传为主的诗歌流派。当 时的诗歌具有句式自由、格调高雅、思想深邃、形象优美等特点。 4.后世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 世的文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唐宋八大 家的文学成就直接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和文章的精华,在文学 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1.文学语言标准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同时文学语言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这为 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传统文化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革,出现了种种激进的思潮 和观念。诸如“玄学”、“黄老之术”、“道教”、“佛教”等思想在此时期得 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为后世的文化创新提供 了宝贵的思想支持。 3.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各种文化思想 汇聚于此,发挥了其各自的效力,给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 的文化资源。 总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替代的。它代表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世的文学、思想、语言 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 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 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 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 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 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时: 36 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 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 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术史观问题 1.语言学史术语学术史,而不是语言史。研究学术史,应建立明确的、正确的学术史观。我们说,语言学是根底之学,又说语言学史是语言学的根底,这就是学术史观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语言学、语言学史的地位和价值的问题。 第二节处理好五种关系 1.对于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研究来说,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五种关系。分别是汉语史和汉语研究史;过去与现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主体研究与客体研究;叙述和评议。 第三节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常识,欢迎各位阅读。 1.“三曹”指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2.“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yǔ)应扬(yáng)刘桢。 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3. 建安风骨,时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在此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正始文学:“正始”是三国时魏国曹芳的年号。 当时司马氏父子当道,政治黑暗,少数文人以曲折方式表示不满,产生“正始文学”。 代表人物为阮籍和嵇康,他们与另五位名士合称“竹林七贤”。 5.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6.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 此期间,一批士族文仁模仿古人创作,被称为“太康文学”。 代表人物为左思,写有《咏史》八首,赋《三都赋》曾轰动洛阳。 另有陆机、潘岳、刘琨等。 7.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其代表作为《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 “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隐居田园,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8.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现存作品《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9. 《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 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著名篇章:《干将莫邪》、《宋定伯捉鬼》。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10.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作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等人。 《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志人小说,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11.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写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12.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3.《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14.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始自汉末建安,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共经历了393年。 二、建安文学。 (一)实际包括建安年间和魏前期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七子为骨干。 (二)政治理想抱负和务实精神,通脱态度和应变能力,不拘于儒学,个性鲜明。 (三)其创作反映动乱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三、正始文学。 (一)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二)条件: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政治局面;哲学上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代表何晏和王弼;文学上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三)对抗司马氏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四、太康文学。 (一)是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号。 (二)代表:“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锺嵘《诗品序》) (三)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左思《咏史》诗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五、发展脉络: 西晋末,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产生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宋初转向山水诗,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开创田园诗;使汉魏古朴诗风纯熟,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间文学转折,追求艺术形式华美→宋鲍照七言乐府作出突破→齐梁两个重要文学现象:一是诗体发生变革,周颙发现四声,沈约运用到诗歌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新探索。“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二在皇帝太子周围聚集文人,形成3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萧衍、萧统,梁萧纲为中心,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并在切磋中提高技巧→梁陈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主流,主要以艳丽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女性题材。 六、文学风格。 (一)南北对峙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如南北朝民歌。 (二)南北文化交流:北朝诗歌模仿南朝明显,梁末,庾信北促进南北文风交流;北朝散文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方文化对南方影响在音乐和佛学方面明显。 (三)魏晋南北朝新变: 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兴起和佛教传入带来新因素;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 绪论 【要点】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语文学和语言学 ◎传统“小学”的含义 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

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 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然而“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取舍的,由此,“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绪论》,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 (一)不同的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既然是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国语言学发生和发展状态的描写,因而分期问题就是不可或缺的、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因为,“研究历史,分期非常重要,分期的目的在于使历史的线索更加明确”(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5页)。 具体到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不同的语言学家的处理办法是不一样的。 1、王力先生把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汉末到清代末年;第二阶段是从1899年到1949年。这种划分,实际上就是把中国语言学史宏观地划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和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两阶段。这种划分,何九盈先生认为:“王力先生以《马氏文通》(1898年)作为两大阶段的分水岭是很正确的。因为《马氏文通》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的出现,意味着古代语言学的终结,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6页) 2、但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毕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因此,

语言学史总结剖析

绪论 1.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发展进程: 先秦: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有零星的观点。汉代:文字学训诂学建立。有四部语言学专著。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清代: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修辞学的兴起; 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代表作品:先秦: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汉代:文字训诂成就巨大。有四部语言学专著:《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说文》东汉许慎,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文字学之始。《释名》东汉刘熙,第一部汉语语源学著作,声训专著,训诂著作。南北朝-明代:音韵学研究兴起;反切的兴起及发现汉语四声;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声母);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重要的韵书:隋陆法言《切韵》193韵。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第一部官修韵书,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清代: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 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等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文字训诂:对《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进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只有一些片断言论,没有专著。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 五四以后: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马氏文通》)、修辞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修辞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言学(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等的兴起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3.传统“小学”的含义 西周时期:“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学校是有关系的。 汉代:把语言文字学叫做小学(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本,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唐宋以后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传统“小学”分为三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其区别是: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形体结构-字形;训诂学研究文字的意义-字义;音韵学研究语音-字音。 4.清末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为“语言文字之学”,这就标志现代语言学的开始,而太炎先生则被公认为“语言文字之学”开山大师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1.训诂学: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 2.训诂产生的背景: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因此造成语言文字上的隔阂。需要解释和疏通 周代出现许多文献典籍,词语并非大家都能读懂。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文献,往往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他们解释。

中国语言学史

第一章绪论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 1、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 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 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国外译作: 1、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 2、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 3、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 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二、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 1、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 2、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语文学:是关于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缺乏系统性。语言学:系统研究语言的本身。 3、另外,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语文学而没有语言学。理由如下:P4-7 1)古代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文字,不是语言;古代语言学服务于解经;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 但这几种理由并不能让人信服。文字是书面语言,也是语言本身。把文字和书面语同语言本身对立起来,不妥。另外,古代很多著作,《方言》《切韵》等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的范围,进入了语言学的领域。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总有其目的,中外皆同。外国的语言学也曾为《圣经》服务。事实上,我国语言学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绩。只是由于,社会发展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我国古代语言学史有自己发展的道路。 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问题p9 人类文化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善于继承。在继承问题上,有两种态度:一是有继承有发展;另一种是只继承不发展,或不敢有所发展。例如,《说文解字》和陆法言《切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两部权威之作。周德清敢于按照当时的语言实际,写出不同于《切韵》的《中原音韵》。而继承贵在创造。例如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尔雅注》,不仅继承,而且有创造发展。 四、研究语言学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P13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达到(一)了解中国语言学历史发展概括(二)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

中国语言学简史

中国语言学简史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定了中国古代语言学是为了实用的目的的。这与经济基础不是直接的关系,而是间接的关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过程中,“先王之道”被认为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法宝。即使是提倡变法的王安石,也主张“当法其意”(《上仁宗皇帝书》)。要法其意,也就必须通《经》。通《经》必先识字;识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非通过这个手段不能达到通《经》的目的,也就无从确知“先王之道”。张之洞说:“治经,贵通大义,然求通义理,必自音韵始;欲通音训,必自《说文》始。”这种指导思想贯穿着近两千年的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的前身是语文学(philology)。语文学与语言学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又叫文献学、语史学、传统语言学);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语文学在中国古代称为小学。小学这个名称最初跟小学校有关系。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我们知道古人八岁入小学,老师教他六书。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所以把识字的学问叫做小学。到了后来,小学的范围扩大了。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小学类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训诂是研究字义的,字书是研究字形的,韵书是研究字音的。但是,研究字形的时候不能不讲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关系,三者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学是有关文字的学问。古人治小学不是以语言为对象,而是以文字为对象的。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 一、语文学的萌芽 语文学在先秦还没有产生。因为春秋战国时代去古未远,而且书籍很少,人们还不感觉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即还没有产生语言研究动因。但是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已经萌芽。 首先是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论语•颜渊》叙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孟子•滕文公上》叙述夏、商、周三代田赋名称不同,夏叫贡,商叫助,周叫彻。孟子解释说:“彻者,彻也;助者,藉也。”孟子以“彻”解“彻”,是以本字为训的办法。这种办法是用一个常用的字义解释一个不很常用的字义。“彻”的常用意义是“通”,孟子大意是说“彻”是天下通法,不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助”是凭藉的意思,公家凭借人民的力量来耕种公有的土地。在同一篇中,孟子又叙述夏、商、周三代的学校名称不同:夏叫校,商叫序,周叫庠。孟子解释说:“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古人教养不分,《周礼•地官•保氏》:“而养国子以道”,可见养就是教;射是六艺之一,这里代表学校里传授的一切知识和技能。 上面所举的有关字义的训诂解释,发展到后代就是声训。声训就是采取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办法。“政者,正也”是同音为训,“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是叠韵为训,声母也相近。当然,孔子、孟子如此解释字义,主要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政治思想,即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但也反映了古代有关语言、字义研究的萌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