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的传统

汉语方言学的传统、现代化和发展趋势

游汝杰

1 汉语方言学的传统

传统汉语方言学是传统的中国语言学的组成部门,不过它在传统语言学中并不占显著的地位。传统的中国语言学大致相当于所谓“小学”,由音韵、训诂、文字三大部门组成。小学是经学的附庸,方言学则是训诂学的附庸。在体现中国古代学术分类思想的《四库全书》中,方言学著作只收扬雄《方言》一种,它是附在小学的训诂之属之中的。

传统方言学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勃兴期、衰微期、振兴期、鼎盛期。

1.1 勃兴期

传统方言学的第一部专著是西汉末扬雄(公元前38—公元18)所撰的《方言》。此书原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唐书·经籍志》略作《别国方言》,又称《殊言》,从汉未应邵始,简称为《方言》。有南宋庆元六年(一二〇〇)浔阳太守李孟传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此书涉及的地域,东起东齐海岱,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书中所收不仅包含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各地区的汉语方言词汇,还有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如秦晋北鄙的方言中杂有“狄”语;南楚的方言中杂有“蛮”语;南秦的方言中杂有“羌”语等。

《方言》所收词汇包括古今各地的方言词,也包括当时各地通用的共同词汇,或部分地区通用的方言词。对于这些类别不同的词汇各有专称,所有词汇约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语”,指不受地域限制的共同词汇。例

如“蝎、噬,逮也。东齐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语也。”(卷七)又如:“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一)

二是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指通行于某一地或通行范围较窄的方言词。例如

“镌,琢也,晋赵谓之镌。(卷二)又如:“艸、莽,草也,东起扬州之间曰草,南楚曰莽。”(卷十)

三是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指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词。例如“苏,芥草也,江淮

南楚之间曰苏……”(卷三)

四是“古今语、古雅之别语”,指古代不同的方言词。例如“敦、丰、庞……大

也……皆古今语也。”(卷一)又如:“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鍦,或谓之铤,或谓之纵。其柄谓之矜。”(卷九)

五是“转语、代语”,指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汇。例如“庸谓之

松,转语也。”(卷三)又如:“濮、铤、澌、尽也。南楚凡物尽生者曰濮生,物空尽者曰铤。铤,赐也。铤、赐、濮、澌皆尽也。铤,空也。语之转也。语之转也。”(卷三)

书中所收不仅包含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的汉语方言词,而且还有少数民族语言,如秦晋北鄙的方言中杂有“狄”语,南楚的方言中杂有“蛮语”,南秦的方言中杂有“羌语”等。例如见于下列各卷的吴越语词汇。卷七:怜职(爱)、煦暇(热);卷十:短[矢+罢](短)、卷二:荆扬之间称“广大”为“恒慨”,东瓯之间称“广大”为“参绥”或“羞绎、纷毋”。

《方言》是研究古代汉语及其方言的极其重要的文献,它对汉语方言学史的贡献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开创了调查记录方言口语的研究方向,不仅是汉语方言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方言学著作,在欧洲调查记录方言口语的著作始于席业隆(J. Gillieron)和合作者爱德蒙(E.Edmont)所编的《法国语言地图集》,其书晚至1902年—1910年才出版。《方言》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方言比较词汇集,把在不同方言区使用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加以排比和解释。在欧洲同类著作晚至十八世纪才问世。

第二,提供了大量汉代各地口语词汇,是研究汉代方言不可或缺的资料。

第三,提供了汉代各地通用的共同词汇,间接透露了汉代社会存在共同语和方的差异,是研究汉代共同语不可或缺的资料。

第四,保留了若干周代记录下来的古方言词。

第五,间接提供了汉代方言地理的面貌。书中凡是一个地名常常单举的,那就可能是一个单独的方言区,如楚;某地和某地常常并举的方言可能较接近,如秦晋。

《方言》的最大缺陷是仅释义,不注音。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曾

批评《方言》说:“其书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异同,不显声读之是非。”所评甚

是。

晋郭璞(276一324)为《方言》作注。《方言注》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晋代的口语词汇解释古代词汇,反映了词的历史演变。如“雁,自关

而东谓之鴶鹅(郭注:鴶音加),南楚之外谓之鹅或谓之仓鴶(郭注:今江东通呼为鴶)。”(卷八)

第二,不仅释义,而且注音,这比《方言》是前进了一大步。同时还注意从语

音变化来考察词语之间的关系。如“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郭注:党,朗也,解悟貌)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卷一)

从《方言注》可以了解晋代语言概貌,以及语言和方言从汉代到晋代的发展情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郭璞《方言注》是一部杰出的方言学著作外,还产生好些反映方言的韵书、韵图,例如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夏侯咏的《韵略》、阳沐之的《韵略》、周思言的《音韵》、李季节的《音谱》、仕台卿的《韵略》等。这些著作中“各有土风”的韵图大致相当于方言同音字表。作为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同音字表,它们在方言学史上应占很重要的地位,可惜它们早已亡轶不存。

1.2 衰微期

如果说汉代是传统方言学的勃兴期,那么隋唐宋元应该是衰微期。这个衰微期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抛弃了调查记录方言口语的优秀传统;二是没有真正意义的方言学著作诞生。

在隋、唐、宋、元也有些韵书和笔记杂谈类著作涉及方言,前者如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原为北曲的用韵而作,但是客观上是描写了当时以大都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口语语音系统;后者如唐代颜师古《匡谬正俗》、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等。到了明代,此类笔记杂谈著作就更多了,如陶宗仪的《辍耕录》,郎英的《七修类稿》、岳元声的《方言据》等等。严格他说来这两类著作都不能算作方言学专著。

1.3 振兴期

在明代近三百年间,值得一提的方言学专著只有李实的《蜀语》。

《蜀语》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地区方言的著作,此书一改晋代郭璞之后知识界轻视方言的错误倾向,重新恢复调查、记录和研究方言口语的优秀传统。全书收录考证四川方言词汇六百多条。所收条目前后连实,不分卷,也不分类。内容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本书有四个主要优点。

第一,所收条目的地域性很明确,即明末四川方言口语词汇,只是间或跟吴语词相比

较。

第二,注重注音,跟扬雄的《方言》比较,这是方言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第三,注重方言词语的汉字写法,意在纠正俗字,而客观上保留了一些方言词语在当时的通常写法。如“跛曰趼。趼通作繭。”

第四,对有关民俗的词语解释颇详,为研究明代四川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关条目如“豆粥、火谷、端公、马船”等。

此书缺点是所收条目前后连贯,不分卷,也不分类。次序混乱,不便检索。所收条目数量也嫌不足。

分地研究方言词语,本书开风气之先,后起而效尤者不少。如清代毛奇龄《越语肯綮录》、胡文英《吴下方言考》等。清末民初张慎仪所撰《蜀方言》也是仿《蜀语》之作,而徵引典据更为详审。

1.4 鼎盛期

清代是传统方言学的鼎盛时期。清代的方言学专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类:疏证校勘扬雄《方言》的著作。重要的有戴震《方言疏证》、钱绎《方言笺疏》、王念孙《方言疏证补》。这些著作对《方言》有订讹补漏、校正阐发之功。戴震《方言疏证》兼有校勘和疏证之功。

第二类:沿袭《方言》体例,比较研究方言词汇的著作,重要的有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方言补》、程先甲《广续方言》、张慎仪《续方言新校朴》等。这些著作只是搜集和载录古文献所见的古代书面方言词汇,并没有继承发扬扬雄调查记录活的方言口语词汇的长处。

第三类:分地研究方言词语著作。此类著作是由上述《蜀语》开风气之先,后继者有清代范寅《越谚》、毛奇龄《越语肯綮录》、胡文英《吴下方言考》等。

第四类:地方韵书。清代的地方韵书很多,尤以闽语区的地方韵书为最盛,如《戚林八音》(福州)、《汇音妙语》(泉州)、《拍掌知音》(泉州)、《雅俗通十五音》(漳州、厦门)、《潮汕十五音》(潮州、汕头)。其他方言区也有地方韵书,如《千字同音》(广州)、《五方元音》(河北)等。这些地方韵书是为帮助当地人士辨音识字而编缉,大多只流行于本地。这些著作除了分析方言的声韵调系统,解释方言词汇的词义外,还收录很多方言本字和方言俗字。

第五类:分类考词派著作。此类著作企图证明方言口头词语皆有所本,对每一

个词语皆引用古代文献,溯其源流。旨在指出某一方言词语最初见于何书,或出于

何人所撰著作,可供词源学研究参考。此类著作可以下述三种为代表。《通俗

编》,三十八卷,清翟灏撰。钱大听《恒言录》较《通俗编》为晚出,体例更谨

严,取材更精审,分类更合理,释义更深入。范寅(1827-1897)的《越谚》最为

晚出。此书是辑录清代浙江绍兴方言俗语的著作。

第六类:分类考字派著作。此类作品以考证方言词语的本字为目的,企图证明方言口语皆有“本字”,而欲“正俗世之伪字、或使他人“多获一字之益”。《吴下方言考》是“分类考字派”的代表作品,收录吴下方言中“人所未能通晓”的词语,间亦采录燕、齐、楚、粤等方言与吴语参校证明。全书分十二卷,共收词语九百九十三条,可以作为清代吴方言词典来使用。后出的较优秀的同类作品有杨恭桓所著《客话本字》,其书收录“多向所疑土谈有音无字者,共一千四百余字”,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词。

传统方言学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清末民初的章炳麟(太炎,1869一1936)。他所撰的《新方言》代表传统方言学成就的高峰。由于作者对传统小学有深入的研究,对现代方言的语音及其演变规律颇能审辨,所以本书在古语和今语的证合方面,在考证方言本字和语源方面都超过同类著作。

2 汉语方言学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方言学时期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又可分为滥觞期、展开期、普查期和深入期。

2.1 滥觴期(1923~1925)

中国的现代方言学是在1923年揭开序幕的。当时创办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沈兼士提倡调查民间歌谣,而方言是调查、记录、研究歌谣不可或缺的工具,他认为:“研究方言可以说是研究歌谣的第一步工夫。”由此提出调查、记录方言的要求。1923年《歌谣》周刊及其增刊相继发表多篇关于调查研究方言的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沈兼士的《今后研究方言的新趋势》和林语堂的《研究方言应有的几个语言学观察点》。观两文持论甚为精辟,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无误的,并且是应该遵循的。

1924年1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了“方言调查会”,同年该会发表方言调查宣言书,提倡调查研究活的方言口语。林语堂等人还设计了以国际音标为基础的方音字母草案,并且用这一套字母标注了北京、苏州、厦门等十四种方音作为实例。它的诞生是中国方言学研究的历史转折点,标志着以今方言和古文献互相证合为目的的中国传统方言学的结束,同时也是注重调查研究活的方言口语的现代方言学的滥觞。

2.2 展开期(1926一1948)

展开期是以赵元任的两项重要研究揭开序幕的,赵元任在1926年发表《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载《清华学报》三卷二期,1926年),这是中国第一篇研究方言语法的单篇论文。不过,这篇论文对本期的研究工作影响不大。1927年冬季清华学校研究院派遣赵元任及其助教杨时逢实地调查浙江和江苏三十三处吴语。赵元任将调查结果整理成《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这是中国现代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调查报告。

《现代吴语的研究》材料可靠,审音精细,表格详明,方法新颖,慧眼独具。本书是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的知识研究汉语方言的划时代的经典著作,所创立的调查记录和分析汉语方言的规范一直为后来的学者所遵循。可惜本书调查点偏重苏南吴语,对浙江中部和南部吴语设点太少。

继《现代吴语的研究》之后,展开期出版了十多种方言调查报告。其中最重要的有:陶[火+奥]民的《闽音研究》(1930)、罗常培的《厦门音系》(1931)、黄锡凌的《粤音韵汇》(1941)、董同龢的《华阳凉水井客家活记音》(1948)和《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

2.3 普查期(1956一1966)

普查期是以1956年3月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的《关于汉语方言普查工作的通知》发其端的。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提出要在1956年至1957年内完成全国每个县的方言的初步调查任务,并要求各省教育厅在1956年内根据各省方言的特点,编写出指导本省人学习普通话的手册。

1957年全国各省市先后开展了对本省市方言的普查工作。经过将近两年时间,完成原来计划要调查的2298个方言点中的1849个点(占80%以上)的普查工作。普查以语音为重点,各地只记录少量词汇和语法例句。在普查的基础上编写了1195种调查报告和某地人学习普通话手册之类小册子300多种(已出版72种)。普查工作后期编出的方言概况一类著作有河北、河南、陕西、福建、山东、甘肃、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等十八种。大多仅油印或铅印成册,公开出版的只有《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河北方言概况》、《安徽方言概况》、《四川方言音系》等几种。其中以《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篇幅最长,也最为精审。

2.4深入期(1979一)

以1979年《方言》杂志创刊为标志,描写方言学进入深入期。本期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语音的研究深入到连读变调的描写和分析,数十篇有关各地连读变调的论文揭示了前所未知或知之不多的语言事实。研究得最多最深入的是吴语的连读变调,许多论文都指出,字组的结构形式、词性和词义等方面的不同,都可以影响到变调,这说明语音跟词汇、语法有密切的联系。还有些词组依靠不同的连调形式来辨别意义。吴语连调中的这一类现象虽然早就为美国的金守拙(G.A.Kennedy)和赵元任所论及,但是以前的讨论均甚为简略。

第二,从语音描写向词汇和语法描写发展。在展开期和普查期,调查研究的重点是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甚少涉及。在深入期,不少地点方言的专家在较深入地研究该地方言语音的基础上,整理发表该地的方言词汇。在深入期已有数十篇有关方言语法的论文发表。其中有的对语法现象的描写非常细致,如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的儿尾词》;有的已经开始对不同的方言作比较语法研究,如朱德熙的《潮阳话和北京活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此文对两种方言中的两类象声词作了分析和比较,指出它们形式相似而结构不同。朱德熙的另一篇方言比较语法论文是《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这是赵元任1926年发表《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以来,最有份量的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论文。

第三,从对各地方言的普查向对某些地点方言的深入调查发展,在全面深入调查记录地点方言的基础上撰写的调查报告,已出版近十种,其中最重要的有叶祥苓《苏州方言志》(1988);许宝华、汤珍珠主编《上海市区方言志》(1988);黄家教、李新魁、施其生、麦耘《广州方言研究》(1993);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1998年)。《上海市区方言志》是描写上海方言内容最全面详实的专著。其特点有二:一是收录大量有方言色彩的词汇,共约8000条,二是首次对一个地点方言口语的词法和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此书调查和整理方言语法的方法对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具有开拓意义。

第四,全面开展方言地理研究。关于方言地理研究早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就已开始,但是动员全国方言工作者的力量全面开展研究,并绘制全国方言区域地图,是20世纪80年代。在李荣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方言工作者,利用50年代方言普查的材料和新近实地调查的材料,研究方言地理问题,绘制方言区域图。其研究成果见于《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合作,朗文,1988年)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区:官话、晋语、徽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话、湘语、赣语、平话。其中晋语和平话是此前各家都未作为独立方言处理。

第六,方言的历史层次研究。方言的历史层次问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重要的专题论文有:罗杰瑞《闽语词汇的历史层次》,刊《方言》1979年4期。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1999年。梅祖麟《苏州方言以及其他苏南吴语里的鱼虞之别》。郑张尚芳《温州方言歌韵的历史层次》,刊《语言研究》1990年1期等。

第七,区域方言的综合和比较研究。各大方言区都已出版综合和比较研究本区方言的专著。其中重要的有:

第八,汉语方言的综合和理论研究

通观汉语各大方言,进行综合比较和理论研究,这样的著作比较重要的有两种。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是第一本通论汉语方言的著作,此书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汉语方言的事实为素材,讨论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是性质相同的著作。另有些著作也有综合性质,但基本上是对各大方言的分头描写或教授方言调查法,并不以理论研究为目的。如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1960);詹伯慧《现代汉语方

言》(1981);詹伯慧、黄家教、许宝华、李如龙《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1981)。

第九,方言词典和课本的编纂工作

在现代汉语方言学史上,方言词典和课本的作者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和旅华外国人。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注意编纂方言词典,例如《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1982)、《广州话方言词典》(1981)、《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998)、《汉语方言大词典》(1998)、《现代汉语方言音库》(1992—1998)。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编撰的方言课本有广州话、上海话、厦门话、福州话四种。

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先行出版分地词典,共41种,于1998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合订本。每种分地词典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引论、词典正文、索引。引论部分的主要内容为本地的政区沿革、地理和人口;本地方言的地理差异和年龄差异;声韵调系统;单字音表;本地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音节表。各地词典正文所收条目多寡不一,大致在一万条左右,按音序排列,每条都用国际音标注音,并释义,部分条目有例句、书证、本字或词源考证。书末附有义类索引。作者都是多年从事方言研究的学者,材料可靠。

《汉语方言大词典》由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分五卷,共7532页。此书是复旦大学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此书规模大,内容宏富,材料来源可靠,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用价值。全书收全国2000千多个县的21万多条方言词语,篇幅长达1500多万字。就时间跨度来看,上至先秦两汉,下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包括2000多年各个历史时期的方言材料。与已经出版古今方言辞书及地方志中的方言志相比较,在时间跨度之长、覆盖地域之广、所收条目之多这三方面都是空前未有的。

《现代汉语方言音库》由侯精一主编,包括40种地点方言的音档,已于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齐。每一种地点方言的音档都配有一盒录音带,内容有五项:语音系统、常用词汇、构词法举要、语法例句、长篇语料。《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不仅保留了极为珍贵的当代汉语方言的有声资料,并且对于语言学研究、语言学教学和方言学习都有积极意义。

3 汉语方言学的发展趋势

狭义的西方方言学只是指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兴起的方言学和北美描写方言学,以及后来以此为规范所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广义的西方方言学史似应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欧洲的方言地理学、北美的描写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虽然现代方言学的诞生比社会语言学要早得多,但是它与后出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却是相同的。

第一,欧洲传统方言学的初衷是试图从语言地理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演变的历史,从而验证新语法学派“语音演变没有例外”的论点。方言学对历史语言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欧洲传统方言学的初衷是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故与社会语言学的目标之一——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演变是一致的。

第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语言是抽象的,方言是具体的,实际使用的语言即是方言。所以社会语言学和方言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社会语言学的三位先锋:拉波夫、特鲁杰(Peter Trudgill,1943-)和海姆斯(Dell Hymes,1927-),其中有两位实际上是在研究方言的基础上创建社会语言学的。

第三,社会语言学注重调查研究社会方言,其中有一项是语言的年龄差异。其实汉语方言学早就有人调查所谓新派和老派方言,比较两者的差异,从而研究方言的历史演变。

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都以实际使用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而研究目的之一也都是为了探

索语言的演变。但是两者在理念、旨趣和调查方法等方面有不少不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描写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同质有序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异质有序的。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使传统方言学面临新的挑战,社会语言学应该成为方言学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语言学大大地改变了方言学家的作用。方言学家不再仅仅只是公布他的材料,而是注意将他们的材料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并且从中探讨理论问题。社会语言学革新了方言学只研究地域方言的传统,将研究旨趣转向社会方言,例如城市方言的社会层次分层研究。社会语言学应该成为方言学发展的新阶段,事实已经有人将社会语言学纳入方言学的范围。例如W.N.Francis所著Dialectology:An Introduction(1983)和Chambers,J.K. 和Peter Trugill 合著的Dialectology(1898)。

汉语方言学应以同样的理由,引进社会语言学,革新自己的理念、旨趣和研究方法,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汉语方言学一方面要采用社会语言学现成的方法:社会分层调查、多人次抽样调查、数理统计、配对变法、快速隐密调查法等,来调查研究方言,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社会语言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语言,而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大不相同,所以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应该自有特色,不能照搬欧美社会语言学的某些范式。例如,在华人社会里阶层方言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程度不同,文理和土白的使用频率也不同;二是上下级或上下辈相互称呼的不平等关系,所以应重视教育程度和上下级这两个变项。

事实上,中国的现代方言学家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方言也曾取得不少成果,但其中有些跟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社会语言学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比较多的属于以下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方言年龄层次的调查研究,例如上世纪80 年代为了研究上海方言的年龄差异和历史演变,曾调查500个年龄层次不同的上海人,从而研究上海话的演变;林焘曾调查北京城区和近郊55人的去声连读变调,发现其中三分之一发音人把前一音节读成升调。这种读法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性别都有关系(林焘 1985)。二是“方言与地方文化”研究,自拙著《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年)出版以来,已有大量的论文和专著陆续面世。陈原于1983年出版《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此书率先使用社会语言学这个学科名称。黎锦熙在上世纪20年代曾调查研究过北京的“女国音”。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中提到绍兴的“惰民”方言。赵元任有好几篇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论文是在社会语言学诞生之前撰就的,后来Anwar S.Dil 将他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所写的相关论文编成论文集“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1976年)。这些论文有的是在美国的社会语言学诞生之前撰就的。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可以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语言学直接影响下,汉语方言学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涉及以下内容:阶层方言(尤其是年龄层次的分层调查研究)、双语和双方言、语言的性别差异、配对变法、语言态度、大陆和港台词语的比较研究、海外的华人社会和华语等。

方言学界可以说已经迈入了社会语言学的新阶段。

4 结语

汉语方言学从扬雄《方言》开始,已经走过2000多年光辉的历程,其中传统方言学经历的年代最长,长达近2000年,它是训诂学的附庸,其特点是从文献研究方言,其主要目的是为解释经典服务。现代语言学时期也已有80来年的历史,它的特点是将从西方输入的现代方言学与中国传统音韵学相结合,而两者的结合是非常成功的。目前汉语方言学正在进入社会语言学的新阶段,社会语言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基本上是从欧美引进的,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在许多方面大不相同,所以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应该自有特色。

方言学今后要朝社会语言学的方向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方言学的传统研究方向应该取消。描写方言学是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不能取消,也是取消不了的。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方言的地域差异比社会差异要严重得多,地域方言差异造成沟通或通话困难是常见的社会

现象。在同一个言语社区里,社会方言的差异,相比之下,对通话程度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何况方言的地域差异研究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在方言比较、方言历史和方言地理方面尤其如此。所以传统研究方向仍然需要继续,某些领域甚至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方言语法研究、方言历史、方言地理、方言比较等。今后的方言研究除了应引进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外,还应引进类型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展方言比较研究,并注意与邻近学科,主要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沟通。

在西方,地域方言研究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已形成高潮,此后渐趋式微。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地域方言的差别仅仅是口音(accent)不同而已,方言学向社会语言学转型自有它的生态环境。与欧洲语言比较,汉语各大地域方言,就其结构和通话程度而言,也可以视为不同语言,所以研究价值也不是只有口音差别的欧洲语言的方言可以相提并论的。是故,传统的汉语方言学在中国仍大有用武之地和锦绣前程。

参考文献

(1)游汝杰2002 《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游汝杰、邹嘉彦2004 《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3)W.N.Francis 1983 Dialectology: An Introduction,Longman,1983。

(4)Chambers,J.K. and Peter Trugill, Dialectology,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有八大方言(新近又发现一种叫“平语”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也有人把中国方言划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还只是国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 划得更多、更细。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以上以下的沿江地带,、、和、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 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在这方言区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话为代表(一说以话为代表)。包括省长江以南、以东部份(不在)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居住的何氏 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三、湘方言 以话为代表,分布在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在这个方言 区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湘方言。 四、赣方言 以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省西部,省南部,及、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此方言区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 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 客家方言。 六、闽北方言 以话为代表,分布在省北部和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此方言区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闽北方言。

[管理]方言与中国文化

[管理]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1.方言意义 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 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

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由此有学者便提出汉语方言的划分,必须追溯到文化渊源为内涵的人文历史地理语言学概念,必须以汉人移民的周边化轨迹和互动语言的汉语化程度为基本依据。一部汉语方言形成史就是一部中国移民交流传播的历史。 3.方言与民俗 二、通过方言可以透视民俗现象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方言是某一地区内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与民俗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独特的方言词,对于民俗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很强的聚集和凝结作用。民俗方言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还应看作是具有象征作用的民俗符号。 如“盘缠”一词,过去为旅行者所带钱物,为防丢失和贼人发现,便用布袋“盘”、“缠”于腰间,因而得名。现在,虽没有了用布袋包裹钱物于腰间的习惯,可“盘缠”仍指旅行者所带的钱物,一般具体指路 费。又如:在山西晋南地区,新娘迎娶回来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要从前后传递的铺在地上的红布袋上面走过,谓之“传袋”, “ 袋”谐音“代”,取“传宗接代”之意。

汉语方言学的传统

汉语方言学的传统、现代化和发展趋势 游汝杰 1 汉语方言学的传统 传统汉语方言学是传统的中国语言学的组成部门,不过它在传统语言学中并不占显著的地位。传统的中国语言学大致相当于所谓“小学”,由音韵、训诂、文字三大部门组成。小学是经学的附庸,方言学则是训诂学的附庸。在体现中国古代学术分类思想的《四库全书》中,方言学著作只收扬雄《方言》一种,它是附在小学的训诂之属之中的。 传统方言学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勃兴期、衰微期、振兴期、鼎盛期。 1.1 勃兴期 传统方言学的第一部专著是西汉末扬雄(公元前38—公元18)所撰的《方言》。此书原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旧唐书·经籍志》略作《别国方言》,又称《殊言》,从汉未应邵始,简称为《方言》。有南宋庆元六年(一二〇〇)浔阳太守李孟传刻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此书涉及的地域,东起东齐海岱,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东北至北燕朝鲜,西北至秦晋北鄙,东南至吴越东瓯,西南至梁益蜀汉。书中所收不仅包含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各地区的汉语方言词汇,还有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如秦晋北鄙的方言中杂有“狄”语;南楚的方言中杂有“蛮”语;南秦的方言中杂有“羌”语等。 《方言》所收词汇包括古今各地的方言词,也包括当时各地通用的共同词汇,或部分地区通用的方言词。对于这些类别不同的词汇各有专称,所有词汇约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语”,指不受地域限制的共同词汇。例 如“蝎、噬,逮也。东齐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语也。”(卷七)又如:“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一) 二是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指通行于某一地或通行范围较窄的方言词。例如 “镌,琢也,晋赵谓之镌。(卷二)又如:“艸、莽,草也,东起扬州之间曰草,南楚曰莽。”(卷十) 三是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指通行地域较广的方言词。例如“苏,芥草也,江淮 南楚之间曰苏……”(卷三) 四是“古今语、古雅之别语”,指古代不同的方言词。例如“敦、丰、庞……大 也……皆古今语也。”(卷一)又如:“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鍦,或谓之铤,或谓之纵。其柄谓之矜。”(卷九) 五是“转语、代语”,指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汇。例如“庸谓之 松,转语也。”(卷三)又如:“濮、铤、澌、尽也。南楚凡物尽生者曰濮生,物空尽者曰铤。铤,赐也。铤、赐、濮、澌皆尽也。铤,空也。语之转也。语之转也。”(卷三) 书中所收不仅包含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的汉语方言词,而且还有少数民族语言,如秦晋北鄙的方言中杂有“狄”语,南楚的方言中杂有“蛮语”,南秦的方言中杂有“羌语”等。例如见于下列各卷的吴越语词汇。卷七:怜职(爱)、煦暇(热);卷十:短[矢+罢](短)、卷二:荆扬之间称“广大”为“恒慨”,东瓯之间称“广大”为“参绥”或“羞绎、纷毋”。 《方言》是研究古代汉语及其方言的极其重要的文献,它对汉语方言学史的贡献主要

方言中的古汉语

方言中的古汉语班级 09 文秘学号 06 姓名黄华 摘要: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现在人们已经再也听不到纯正的古汉语了,但是我们在方言中依然能看到古汉语的身影。可以说方言就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因为它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古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全浊声母,还保留了古代汉语通语的用词和构词方式。这一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方言古汉语古音保留词汇 现代人没哪个曾经听过“古人”说话,特别是古人的语音,因为汉语没有注音的特点,我们也很难找到史料来推断古汉语。可实际上,语言学家们却总是能告诉你这个字古代怎么读,那个字古代怎么读。汉语语言学家是怎么寻找古汉语的踪迹的呢?方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近600年来,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中国使用最多的方言是北方方言,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方言,因而有“官话”的名称。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但是在北方方言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

汉语方言学

9.浅谈方言词汇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姓名,忌讳心理,饮食等关系 这是课件上的, b.自然环境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 : 气候特点(冰雪不分):雪条、雪屐、冲凉、雪枝、雪种(冷冻剂)、冲凉。鲁枝(火辣唔怕生~)、杠e(尖担)。滑哥煲粥(杜鹃) c.心理忌讳不同(忌讳语):口条、猪赚头(无锡)、猪脷;遮、担湿、快菜(忌“韭、久”同音)、通赢(忌“书、输”同音)、猪红、猪旺(忌“血”)、鸡春(忌“蛋、叹”音,忌“卵”太俗)、长生板(棺材)、唔自然(生病)、开丹子(药方)、报生(报丧)、上岭(送殡)、捡金、出恭(大便)、下身。 心理:男贵女贱(尊卑)名贱易养:阿妹、牯、嫲、伢tse21狗、tse21嫲//石头、柱子、铁蛋。 詈词(语) 这是具体,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词汇上也会形成相应的差别。 举例来说,南方的“炭”通常指“木炭”,在山西却指“煤炭”。山西是产煤大省,煤炭就是日常燃料,无需再用木炭。再如,“投水自尽”在厦门方言中常常被说成“跳海”,原因是厦门四面临海,要投水自尽的人以跳海最为常见。相反,南吕地处内陆,周围没有海,却有很多井,因此南吕方言就不说“跳海”而说“跳井”。另外,方言中还有许多同名异实和同物异名的现象,都是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社会因素的影响 省港地区由于商业发达,讲求吉利,所以广州话的禁忌最多。比如,“猪血”令人有不好的联想,所以改成说“猪红”,“猪肝”的“肝”与“干”同音,所以要说成“猪润”、“猪湿”。水上人家忌讳“翻”字,而“帆”字与它音近,故要改成“船艃”。另外,有的地方禁忌“虎”字,温州话遇“虎”字改成“大猫”。湘中一带,因为“芹”与“穷”同音,人们把“芹菜”称为“富菜”,以图吉利。这些都与当地的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10. 普通话和南方方言的语素在词中的次序、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双宾语有何差异? A.语素相同,次序不同。例如:普通话:秋千——客、粤:千秋普通话:拖鞋——闽:鞋拖普通话:客人——客、粤:人客普通话:热闹——客:闹热 B.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 a.谓语动词的位置普通话一般采用“主语+上(或到)+宾语+去(或来)”的句式,例如“我到上海去”。而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里,则采用“主语+去(或来)+宾语”的句式。例如:广州话:你去边处?(你到哪里去?)潮州话:你去地块?(你到哪里去?)梅县话:厓去广州。(我到广州去。) b.双宾语的位置普通话中,一般都是指人宾语在前,指物宾语在后。可是闽方言、粤方言则是指物宾语在前,指人宾语在后,客家方言则是两可。普通话:给我一本书。粤:俾本书我。闽:乞本书伊。 c.状语位置状语在普通话中通常置于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之前,例如:“我要多考虑一些问题”,但是在方言中却存状语后置的现象。例如粤语的“食多滴”;“着多一件衫”;“讲少两句”。 d.补语的位置普通话复合动词或动补结构中间可以插入“得”和“不”表示可能和不可能,如果有宾语,就置于宾语的前面。例如:“看得见他:看不见他”,但是在各地的方言里还有不同的格式。例如:广州话:我打唔过他。我打佢唔过。(我打不过他。) 潮州话:我呾伊唔过。(我说不过他。)梅县话:佢买得an多(这多)东西倒。(他买得到这么多东西。)

方言学

漫谈汉语方言学讲授提纲 2010年11月25日 一什么是方言学?(包括什么是方言和方言学的历史)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公元659-744年)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摧。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古典方言学 (1)从古典方言学的创始人扬雄说起。 第一个人物扬雄 公元两千多年前,世纪前后之交,西汉时代, 有个成都人名叫扬雄(前53-公元18年)的,少 年好学,口吃不善言谈,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语言学家。著有《甘泉》、《河东》、《羽猎》、《长杨》 等赋和《太玄》(仿《易经》)、《法言》(仿孔子《论 语》和字书《仓颉训纂》)和《方言》。 扬雄的《方言》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学专著。 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輶轩”是 古代一种轻便的车。古代帝王的使臣称为“輶轩使”。 《方言》是一部词汇专集,全书收入词语675 条,按意义分为13卷。每个词的基本内容是先作简 略的解释,然后说明各地方言的不同说法。例如: 党,晓,哲,知也。楚为之党,或曰晓,齐宋 之间为之哲。(一卷1) 蝇,东齐谓之羊,陈楚之间谓之蝇,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蝇。(十一卷12) 方言学是研究方言的学问。主要研究一种语言不同方言的地域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相互关系等等。有方言才有方言学。 (2)什么是方言? “方”就是地方,“言”就是语言,“方言”就是地方口语,是一种语言在其分布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全民交际工具。对于存在方言差异的语言来说,方言是这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主要存在形式,这种形式跟这种语言所分布的其他地区的方言或共同语存在不同,也跟这种语言的共同语不同。例如汉语,在汉语的分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官话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等,这些方言分别跟其他方言不同,跟共同语也不同。 (3)方言的产生开始于人类历史进入定居的时代;我国文献对方言的差异早有记载。 方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时代的开始。对于汉语存在方言差异,我国文献早有记载。例如: 《孟子·万章章句》上: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方言的传承

方言的传承 摘要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的演进,方言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名句至今耳熟能详。相比于普通话,方言本身的词汇较丰富,更能生动地传情达意,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感与亲近感。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力推广普通话。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China vigorously Popularizing Mandarin in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To a certain extent, inhibi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ale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Putonghua and the dialects of city evolution, living spa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mall."I left home young to, hometown change hair change" famous for having heard it many times until now. Compared with Mandarin, dialect vocabulary is rich, can vividly express, there is a stro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timacy.Experts call for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arrier dialect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force to promote Mandarin dialect. 关键词:方言传承 Key word:dialect inheritance

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及其文化阐释

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及其文化阐释 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一直以来就是人们聚会谈论的热门话题。虽然古老而传统的汉语 被称为一种语言,但有不同的汉语方言,又被称为“十八般兵器”或“十八家话”,其中 包括小吃、文化、礼仪等方面,以及各省份自身独特的汉语方言。汉语方言的差异主要体 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其中南北方言差异可称为最大的。 在汉语方言的语音方面,南北方言的差异最为明显。南方汉语的发音比较通俗,较为 保守,由于南方文化传承的历史悠久,说话方式相对传统,比较正规,也很尊重语言文化,讲话带有浓重的古典色彩。而北方汉语则有更为流畅的语调,表达式更为随意,讲话更有趣,由于历史上北方文化的流动性较大,人们更愿意用幽默的口吻表达新想法,更可能被 其他地方的词语所定型。 至于汉语方言的词汇,南方汉语比较保守,早期的词语看起来有些“古雅”的感觉, 而北方汉语则经常会添加一些比较新的词语来表达意思,这在古时候说明比较新的想法, 但在今天也表达了更突出的特色。也就是说,南方汉语词汇较为正式,比较保守,而北方 汉语则更为随意流畅。在语法上,北方汉语较为简单,偏向口语化,南方汉语比较正式, 规范性更强。 在文化角度来看,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可以说是历史和文化关系的反映。由于南方汉 语一直是汉语的发源地,于此同时也是弥漫着历史文化的中心地带,因此有一种拘谨的礼 教意识,让汉语语音发展的更趋于正式,表达更趋于传统。而北方方言,大部分在历史上 都处在边境的位置上,人们在长期的关系中也接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因此北方汉语一直 比较保守,表达更多的是幽默随意的气息。 总之,汉语方言的南北差异源于历史语言文化交流差异,也是展现汉语独特魅力的手段,让人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深刻体现汉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民族语言文字学中的方言传承与发展

民族语言文字学中的方言传承与发展 在多元化、全球化的今天,语言的多样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中国,各种方言 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也备受关注。方言是指指地方上特有的语言,也被称为地方方言。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这里我们从民族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讨论。 方言的传统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是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语言类型。提到方言,人们 首先会想到“官话”和“普通话”,这两者都是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但除了这两种方言,中国有着很多其他的方言,如福建闽南话、广东粤语、四川话、贵州苗语等等。 方言的传播,多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口碑传统和地方文化的流传。方言的传播和 发展有利于建立地方的特殊文化,达到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的目的。方言的传承是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并联系到中国人民的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从周代的地方风俗习惯,到汉字的发展和经济贸易,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都是造成方言的诞生和发展的原因。 方言传承与发展 方言是一种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关联的语言类型。虽然 方言在文化传承和地方认同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也存在着许多挑战。一些地方因为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方言的传承受到了威胁。某些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外来文化和旅游业的影响,都对方言的存在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将方言文字化并非易事。方言的发音、发展速度以及辅音元音的使用与普通话 存在差异,这一切都导致了方言字音、文法等的差异,因此难以进行文字化处理。这就制约了对方言的教学、研究、推广等多种方面。如果不能将方言进行文化传承,方言则可能会在多样化、全球化的语言环境中逐渐消失。

方言学

常州方言重叠用法研究 重叠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一直受到语言学、文字学研究者的重视。常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有着自己的方言特点,其中重叠式用法较为常见。 重叠是常州方言中很重要的构词方法,它分为形容词的重叠、名词的重叠和动词的重叠。 先说说形容词的重叠,常州话中常常运用形容词的重叠来加强语气。 1.比如某个字重叠后能变为动词。如:热——热热。冷——冷冷。例句: 去拿这杯牛奶热热吃落则。(意思是去把这杯牛奶热一下喝掉。) 2.又如,把雪白说成雪雪白,把蜡黄说成蜡蜡黄。例句:你格面孑L囊 外蜡蜡黄啊?(你的脸怎么这么黄?) 3. 如:把窝瑟(不舒服)说成窝里窝瑟,把捺搭(脏)说成捺里捺搭。 例句:你看你身酿捺里捺搭格佬,快点揩揩 r净。(你看你身上那么脏,快点擦擦干净。) 4. 又如:把宵(薄)说成噱噱宵,把乱说成落落乱。例句:勤拿房间里弄到则落落乱够佬!(不要把房间里弄得乱七八糟的!) 5. 再如:把蟹说成蟹里蟹气,戆里戆气。例句:你囊外蟹里蟹气格佬!(你怎么这么笨!) 接下来再来说说常州方言中名词的重叠。 首先是AA式。如:饭——饭饭,茶——茶茶,车——车 车,手——手手。例句:勃哭列,马娘就吃饭饭。(不要哭了,马上就吃饭了。) 这类名词一般只有与小孩子对话才会使用,一般用来哄小孩,具有一种亲切感。 然后是AABB式。如:汤汤水水(泛指剩饭剩菜)、瓶瓶罐罐(泛指器肌类物品)。例句:台娘只剩则汤汤水水了。(台上只剩下剩饭剩菜了。)这类名词泛指某一类事物,通常表示一个整体意义,重叠后的词组里不可随意更换某个字。 最后是A里AB式。如:勒瑟(垃圾)——勒里勒瑟。例句:要过年列,拿家勒边勒里勒瑟格东扫扫出去。(要过年了.把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扫出去。)在这里,名词重叠后变成了形容词。说话人在使用这类重叠词时往往带有责备和埋怨的语气。 最后我来说说常州方言中动词的重叠用法。 1.如:吃吃、听听、想想、烤烤。例句:没劲到则.放点歌来听听吧!这类动词通常带有尝试的意味.使祈使句的祈使意味没有那么强烈。另外,这类重叠的动词后有时会加“看”。例如:馒头好吃伐?拿点来吃吃看呢! 2. 如:吃吃落、关关紧、收收=r净例句:头发弄弄好!像嗲样子!(把头发整理好!像什么样子!)拿饭吃吃落撒!勤浪费!(把饭吃干净了!不要浪费!)这类重叠动词一般出现在祈使句中.强调动作完成的必要性,带有命令的口吻。前面可以加“拿(1qll,相当于普通话的“把”)”也可以不加,后面必须加补语。 3. 如:动——动法动法,跳——跳法跳法。例句:个条鱼跳法跳法格佬快要死咧。(那条鱼跳个不停快要死了。)重叠后表示这种动作反复持续地进行,多含有贬义。 总结的不够全面,但是就从我目前所归纳的重叠用法可以看出,正是重叠的用法使得常州方言在表达时更为生动,更为活泼。尤其是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经过重叠后,不仅词性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语气和意思的表达上都会产生细小的差别。在其他汉语方言中或许也有生动的重叠用法,但应该与常州方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潘悟云 内容提要 汉语方言形成的特殊历史,使它具有多个历史层次的叠加。历史层次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音变滞后层,另一种是外来借用层。这两个层次以外的是主体层。历史比较只能在同一个历史层次内进行,所以在作历史比较以前,必须先作历史层次处理。 关键词 历史层次 历史比较 音变滞后 借用 主体层次 一、历史层次与历史比较法。 历史层次的提出与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密切相关。前个世纪,历史比较法在中原标准语中的运用取得很大的成功,高本汉对《切韵》系统的构拟是一大标志。但是,此后一些学者想通过汉语现代南方方言的历史比较直接构拟这些方言的母语,却成绩不大。于是,语言学家们在反思,是不是这与南方方言的性质有关。 历史比较法是在印欧语历史比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印欧语的语言演变过程有如下图: 关于汉语方言的形成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史观的影响。一般会认为从原始汉语分化出古代的江东方言、江南方言、中原雅言等等。从江东方言分化出吴语、闽语等等。 但是,魏晋以前中国南方还是非汉族居民占大多数,载靖与曹操书自述从会稽“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诸葛恪镇压丹阳山越,“献戎十万”,未被抓获的自然更多,可见在靠近金陵的丹阳,山越人数就已经数以十万计了。这些异族早就开始接受汉语,《越绝书·吴内传》记录勾践向越民发布的“维甲令”中,汉语词与百越语词夹杂,反映当时越语已经开始汉化。但是这种汉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汉移民与汉文化的不断影响,这些非汉族语最后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而且,即使变作汉语以后,它们还是不断接受中原权威方言的影响,这种语言史观可以图示如下: L 211 L 221 L 122 L 212 。 。 。 。 。 。 L L 1 L 2 L 11 L 12 L 21 L 22 L 222 L 121 图1

方言学史谢留文:汉语方言研究70年(三)【转发】

方言学史谢留文:汉语方言研究70年(三)【转发】 第四章汉语方言研究70年 第四节汉语方言学的多元化期(2005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语言学界逐步走向国际化,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汉语方言研究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语音词汇语法调查研究并举,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另一方面,一批来自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学者,引进借鉴国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汉语方言,汉语方言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气象。中国的语言学者们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材料,逐步探索具有汉语特色的方言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继承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 进入21世纪以来,方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汉语方言学界的优良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出版了一批新的有分量的方言调查报告。 (一)邢向东主编《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2002年开始共出版8种,其中平利(周政2009)、西安(兰宾汉2011)、合阳(邢向东、蔡文婷2010)、白河(柯西钢2013)、吴堡(邢向东、王兆富2014)、韩城(秋谷裕幸、徐朋彪2016)、岐山(吴媛、韩宝育2016)由中华书局先后出版,绥德(黑维强2016)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郑作广、林亦主编《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2005—2006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共出版11种广西(全州、兴安、资源、灌阳、临桂义宁、临桂两江、永福、阳朔、钟山、贺州、富川)单点方言调查报告。 (三)刘纶鑫主编《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2005—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2种客赣方言(江西南昌、都昌阳峰、抚州、贵溪樟坪、芦溪、瑞金、铅山,湖南汝城、岳阳柏祥,安徽宿松、四川成都泰兴,台湾诏安)单点调查报告。 (四)鲍明炜、顾黔主编《江苏方言研究丛书》,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批5种单点方言调查报告:《苏州方言研究》(汪平)、《涟水方言研究》(胡士云)、《赣榆方言研究》(苏晓青、万连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中华民族,由於方言、文化、生活习俗不同,而分为各个民系(实则方言语系),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了相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看图,自己看自己属于虾米颜色。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至于新近发现的“平语方言”,多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根据语系的独立性而言)的产物! 特别谈谈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来都是个“移民地区”,因而岛上语言也深深地打上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地域广阔,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的方言众多。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以上为方言分布地区 一、北方官话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软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变迁,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一角。 吴语是中国官方定义的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 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吴语保留浊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 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

方言研究的大典

方言研究的大典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历史悠久,方言复杂。早在二千多年前,先秦文献中就有雅言、齐语、楚语、越语的记载。西汉扬雄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是最早的方言研究著作。此后直至二十世纪初的二千年间,方言词汇收集与考校绵延不绝。二十世纪以来,注重方言语音系统的田野调查逐渐展开,一批名作相继问世,如赵元任《现代吴语研究》(1928)、罗常培《厦门音系》(1931)、《昌黎方言志》等,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 “文革”之后,科学复苏,方言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音系研究的同时加强了方言词汇的调查收集,单点的、分区的方言词典都渐见面世,编写涵盖全国的方言大典条件也渐趋成熟。因此,作为一项轴心工程,国家八五计划确立《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重点科研项目。从立项至今,全国方言学界老中青三代学者近百人,分两个阶段,历时十二年,终于编成迄今最全面反映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现状的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李荣、熊正辉、张振兴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下面简称《大词典》),大16开本,6000多页,洋洋数千万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书在第一阶段即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方言词典》丛书的42本分区词典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综合主要是指打破地点区限,以词条为纲按词条首字的笔划笔顺作统一的汇编,既方便检索,又便于观察比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大词典》是一个巨大的汉语现代方言语料库。它集中了全国10大方言的42个代表点的方言词汇,其收词之齐备,从扬雄以来,两千年间无此书。同时《大词典》还对音义的标注作了精心的安排,一律采用国际音标详注音值,用特定的符号标出同义词和方言音变,举证例句区别本义、引申义以及俗语、熟语、成语等,许多条目还附录相关文献及其他资料。《大词典》吸收了近几十年来的成功经验,采用方音音系与词条语音互见的办法来注音,注明变音变调,收录文读白读及方音异读,科学合理地解决了“注音”这一从扬雄时代就存在的方言词书编写难题。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的标准语语系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的标准语语系 1、北方话(简称:北语):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广东话(简称:粤语):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江浙话(简称:吴语):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福建话(简称:闽语):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我觉得嘛,在国内一般,但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还是影响力挺大的] 5、湖南话(简称:湘语):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江西话(简称:赣语):南昌话为标准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梅县话为标准语,影响力比较强在广东省的梅州、河源客语区。其他地方或省份的客语区其影响力不强 1、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此外,东南亚、南北美洲、欧洲各国、澳洲、南非等国家的华侨、华裔近90%的人都来自粤方言区,所以国外的唐人街里最流行的中国汉语,多为粤方言。粤方言在国外不但是一种最普遍和流行的汉语外,在国内它又是一种强势的方言。粤方言内部被分为8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比较一致。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2、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中国南方人多贬称之为捞话或北佬话。这是有关北方方言曾被语言学者认为北方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含有北方胡语(北方各个游牧的少数民族)的成份最多的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