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前言

方言俗语,是一个地域人民群众的思维结晶,透过浅显易懂,甚至粗俗的话语来渗透深刻的道理。关中地区俗语形成于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从西周建都镐京开始,关中方言就被称为雅言,体现着关中地区语言发展的历史,有独特的风俗人情和语言魅力。

学术界对于关中方言俗语的研究已有很多著作,如阎成功《关中方言俗语解析》、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西安方言研究》、等,同时方言俗语的研究也出现专门的机构,如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宝鸡文理陕西方言研究所,且研究内容不局限关中方言俗语的共性意义与差异的归纳,也注重方言俗语与古代俗语的差异和读音的地区差异。立足关中,感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从探讨俗语的来源与定义出发,给出概括的定义,探讨促使关中方言俗语形成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及发展过程,总结关中方言俗语的特点,最后通过列举常见的方言俗语例子来领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精髓,及思考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如何传承方言俗语。

一、俗语的来源与定义

(一)俗语的来源

俗即习,《说文解字注》:习者,数飞也。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1】《淮南子》:"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2】《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3】语指言论,因此俗语的字面意思是流传下来可以进行效仿的言论。俗语最早组合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中,"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4】而涉及俗语来源问题,每个人都有看法,而我认为俗语是来源于生活的,体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思维结晶。早在先秦时期,方言俗语已经产生,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贴合人们情感价值取向。关于俗语的来源,我归结为三个方面:

1、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广泛流传的俗语

这一部分是俗语的主要来源,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特色的语句,并通过广泛口耳相传而定型。俗语反映了确定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历史,向我们传递了当地人的价值情感。普通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在生产生活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因此通过口头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情,无论富贵贫贱,不需要任何的辅助工具都可以进行创作,不受限制才能广泛流传。由劳动人民创作的方言俗语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写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许多深刻有价值的人生道理与社会经验。方言俗语是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传承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创造,具有群众性";。【5】

2、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与融合后创造出来的俗语

从古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不同地区沟通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历史上的民族迁移融合是创造新的方言俗语的一种方式,民族交往必然会带来新的语言、文字、

生活生产习俗等,经过长时间的沟通融合,就会创造出新的方言俗语。如"嘎达马西";就是从--的语言中借用而来。同时商业贸易与战争也是促进新方言俗语产生的途径,鸦片战争后,列强纷纷利用坚船利炮迫使清政府屈服,与清政府进行不平等贸易,但侵略的同时也带来的民族的商业用品,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如在陕西关中地区,很多机器生产的用品都必须加上"洋";字,"洋火";、"洋蜡";、"洋瓷盆";等,最后宗教传播需要也是俗语产生的途径,宗教传播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带给人们全新的思想价值。阿弥陀佛,是佛教的常用语,天官赐福是道教的用语,如今也当作惯用语流行在百姓中间,成为民众的口头用语,这些惯用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祈求幸福与平安。

3、从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俗语惯用语

如今,社会上流传的许多俗语都体现着古代社会的印记,借用了古书典籍的典故,吸收了其中的精华而衍化出了俗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形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联合他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如今也包含吵架原因不是由一个人引起的含义。这句俗语来源于韩非子《韩非子-功名》:"一手独拍,虽疾无声";。【6】唇亡齿寒来源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7】这些俗语都是由古典籍典故,成语演变而来。

(二)俗语的定义

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之前先民们就有了交流沟通的刻画符号,就表明在文字产生前,语言就已经产生。因此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中的俗语也已经产生。俗语产生之初有很多名称,如"土语";、"俚语";、"鄙语";、"俗谚";等。并且典籍中也有了俗语的名称。汉代刘向在《说苑-贵德》中记载:"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本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颜氏家训-教子》有"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对于俗语的定义学术界有许多说法,众说纷纭。屈朴认为"俗语与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各类俗语品类,是种与属的关系";,是包括口语性成语等俗语品类在内的"定型化或趋向定型化的简练习用词汇和短语";。张清常《常用俗语手册》中认为"只要是言语通俗,道理深刻,意思鲜明,形象生动,说的简明扼要,被广大群众广泛使用的语句都是俗语,包括了谚语、格言、警句和俚语中成句话的一些说法等。";温端政和张书祥共同编著的《忻州俗语志》这本书中认为:"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它包括俚语、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吕洪年却指出俗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俗语指"流行于民间的一切通俗语句,包括谚语、歇后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格言、名句、惯用语、俏皮话等";;狭义的俗语指"谚语、歇后语等并称,除谚语、歇后语之外的来自民间的定型化短语";。同时符淮青先生认为:"我们把流传于群众中表达某种意义的形象精炼的语句叫俗语,它不像谚语那样内容深刻,总结有斗争经验";。

每个人对俗语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在我看来,俗语应该是确定区域的普通人民群众在自己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囊括各个方面的通俗易懂的话语,包括了谚语、、成语、歇后语以及惯用的话语等。透过方言俗语,可以了解到确定地域内通俗的语言习惯,社会习俗、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到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本真的内容。俗,一定程度上指的是通俗,而不是俗气,鄙俗,这些通俗的语句是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的。俗语是一个地区语言中最接地气的话语,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俗语不俗,用通俗的言语来传

递为人处世的道理,言语简练,道理精辟,易于传诵,因此得以广泛流传

二、关中方言中俗语形成过程

(一)关中自然与人文环境

关中,即陕西省关中地区,因东倚潼关,西靠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得名。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五个大市及杨凌区。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3°35′-35°51′和东经106°19′_110°36′之间。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位于陕西省的中部,总面积达55623平方公里,占陕西省的19%。南北有秦岭山脉和陕北黄土高原环绕,地形以平原和盆地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质量优越,古书《尚书禹贡》把土地质量归为九等,把属于雍州的关中土地质量归属为上上等。主要水源有渭河、泾河、浐河、灞河等,水源丰富。关中地区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气温温和,年均温在6-13度之间,夏季炎热多中雨,冬季寒冷少雨,年降水量在550-700mm左右,季节分明。

关中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类在关中居住历史长达115万年,而建都史达2177年。关中北部有陕北高原,南部有巍峨的秦岭,易守难攻,是历史上兵家必争地。如今关中地区交通十分便利,关中环线长480公里,西安、渭南、咸阳、宝鸡4个城区,14个区县、68个乡镇被环绕。,同时宝中、宝成、同蒲、陇海兰新铁路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都促进了关中地区交通发展,有力的带动了关中与外部的经济交流。

关中地区的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降水充足,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等,且熟制为一年一熟,是全国重要的产麦、棉区。

关中矿产资源有金、鉬、非金属建材和地下热水,储量可观且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较高,常住人口达2385.06万人。

关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佛教圣地法门寺,大雁塔,道教圣地楼观台,华清池及大型古代皇家陵墓等,又有险峻华山,秀丽的翠华山等景点。关中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因此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关中地区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量的回族及其他民族居民聚居。

(二)关中方言俗语发展历程

关中方言的起源,最早的启蒙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安半坡与临潼羌寨遗址发现的少许刻画符号,虽然这些文字并未被我们所识别,但这些刻画符号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先民已经有了可供他们交流的一种言语沟通方式,并用符号记录下来,代表了关中方言的最原始状态。

1、西周时期关中方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掉商王朝,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镐京,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前,镐京都是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关中又处于关中地区,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周代语言就是天下人认可的雅言.《论语-述而第

七》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同时孔颖达也认为雅言就是正言,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记载:"周室西都,当以西都音为正。平王东迁,下同列国,不能以其音正乎天下,故降而称风。而西都之雅音,固未尽废也";,这就意味着西周时期的京都方言就是雅言,并且在东迁后,京都方言的地位并未完全落下。虽然在武王时期,关中地区的居民并非完全是周王朝及其部族,但从当时来看,周王朝对其他的部族有完全的能力去控制他们,周王朝是当时众多民族中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部族,因此我们认为周代雅言就是当时关中通行的方言。周王室推行宗法制,分封制来巩固统治,根据血缘的亲疏,功劳的大小把同姓诸侯王分封各地,实现周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这种方式无疑促进了京都方言向其他地区的扩散,扩大了方言的使用范围,促进了方言的发展。《周礼》中有记载各地区的部族言语不通,周王朝就采取措施来推广雅言。《周礼-秋官-大行人》:"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周王室中负责掌管其他部族朝见和出使其他部族传达周王命令的官员会每隔七年或九年召集各部族的负责掌管言语,文化的人员来王室学习文字,语言,音乐等其他的文化知识,从而加强与周王室的联系,因此雅言就是当时周王朝通用的语言。

2、秦朝时期关中方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齐国,统一六国,由此建立了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关中咸阳。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严厉措施:统一秦法度、度量衡为半两,车同轨,书同文字,聚兵器于咸阳等措施。在文字上采用小篆为秦朝官方文字,这就必然推动关中方言的发展且得到广泛应用。秦王朝采取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并行措施巩固皇权。同时,秦始皇迁六国富豪于咸阳,使关中方言与其他六国的语言进行交流与结合,促进文化间相互借鉴发展。秦朝后期,部分关中人迁移到燕地和朝鲜半岛地区,使关中方言使用范围扩大,为关中话注入新的活力。

秦朝统一六国,书同文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关中方言的地位,逐渐成为秦鼎盛时期的通行话语。

3、汉朝时期关中方言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建都于长安。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它延续了秦王朝创建的一统阵势,加之西汉帝王励精图治,因此经济繁荣国力昌盛。西汉时期的典礼规定,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礼仪趋于开放,利于沟通交流。西汉及王莽时期在长安建都时间长达225年,无疑提升了关中方言的地位,西汉杨雄在《蝤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就以关中方言为标准对其他的语言进行校释。周祖谟在《方言校笺》中写到:"汉代普通话的标准恐怕是以秦晋语为主的";,即使到了东汉时期定都洛阳,但洛阳与咸阳西安距离很近,语言较为相近,并且三地属于黄河流域,语言也可以进行传播,因此关中方言依旧维持着共同标准语的地位。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方言

魏晋南北朝整体上是长期分裂,政权经历了多次交替的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很纷乱的阶段,因此关中方言也经历了一个衰败期。

公元311年,胡汉矛盾尖锐,永嘉之乱爆发,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后五湖乱华动乱频发,使人口减少,经济残破,文化事业毁于一旦。社会动荡,中原居民大量南迁,最后形成了金陵,洛下南北两种标准音。但值得庆幸,我们的民族并没有在灾难浩劫中沉沦,没有被胡化,因此关中方言也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取代。

5、隋唐、五代时期关中方言

隋唐时期,是关中方言的一个发展阶段。公元581年,关陇贵族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大兴城。在杨坚统治期间,他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妥善处理与突厥的关系,制定灭陈统一计划,先后于公元581和589年废梁国、灭陈国统一南北方。开创此后近300年国家统一局面,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隋时期,秦音逐渐形成,融合金陵雅言、洛阳雅音、南北朝官音,使关中方言进一步发展。唐时期,定都长安,经济上更加繁荣,文化上更加多元,国力昌盛,注重与外国交流,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中心地区之一,关中方言正式成为官话通语。

隋唐时期中心在关中,音韵典籍繁多,编《切韵》,加之科举制发达,文章语言有统一的撰写规范及共同的标准音,因此隋唐时期长安话还有较高位置,并且长安话还融合了南北方音,显示了唐王朝的雄风。

五代时期,唐帝国衰落,关中地区失去了中心地位。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迁移出关中,关中方言地位开始降落,让位于汴洛方言和北平方言,由此只能屈居一角。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各朝,关中方言俗语失去了通用语的地位,但一直都存在。

(三)关中方言俗语的特点

1、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建都地,有长久的历史,因此语言的表现形式也体现着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人们的价值观念。方言俗语是情感价值的表现体,是关中人民经过长时间的体验感知而总结出来,自生自长的语句,而且"地区方言俗语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人的创造,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关中方言俗语通俗简练,有劝诫、修身、诙谐搞笑。"蓝田的老爷-马卡";是流行于关中蓝田县的俗语,"乾州有三宝-锅盔、挂面、豆腐脑";,体现了乾县地区的饮食习惯以小麦为主。而咸阳地区流行"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这句俗语,咸阳地区作为秦汉建都之地和古长安的京畿重地,优越的自然环境,自然就成为我国秦汉帝王陵墓礼制建筑的密集区。这俗语让我们感受到咸阳地区荣辱兴衰,了解到咸阳地区的古陵寝文化。通过这些俗语我们可以看出关中方言俗语带有地域特色,发展与关中地区的环境密切相关,来源于人民大众,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值得传承。

2、雅俗共赏

关中方言俗语得益于先民的创造,有几千年的发展流传历史。很多俗语中包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准则和情感价值理念,值得人们借鉴学习。"有理不打上门客";这句俗语体现了关中人性情憨厚,淳朴。关中地区有习俗,如有喜事必然宴请朋友,乡亲,不仅朋友要来,

而且跟主家有矛盾隔阂的人也会前来做客,这时关中人不会把客人拒之门外,反而会亲切的迎进门来。这就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亲和,放低姿态与人不计前嫌的交往。"人要旧的好,衣要新的好";,这句俗语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感情千金不换。"将心比,都一理";,启示我们处事待人要从别人的立场上考虑。这些俗语都包含积极的成分,教我们为人处世。但同时关中方言也有许多通俗的话语,骂人话是其中的代表。往往涉及到祖宗等,"瓷马二楞";指人呆板,不知变通。"羞先人";,"死狗烂娃";等,这类俗语较野蛮,粗俗。

3、带有外来文化的影响

关中地区交通便利,与外界交往密切。因此方言俗语中也就多多少少含有外来文化的影响。铜川市耀州区的小坵镇,这里的居民都是从山东迁移来的人而这里的话就受到了移民的影响。克里马擦就来自于蒙古语,表示快点。这类词比比皆是。

4、借用它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类俗语在方言俗语中常见,如"五州加一州,溜(六)走(州)";,"锤子打磨扇,石(实)打石(实)";,"六月的萝卜,少教(窖)";,"木匠带枷,自作(做)自受";等。

三、关中方言常见俗语举例

(一)生产、生活类俗语

撕不长扽不展:扽音dèn,但在关中地区读dùn,形容人做事情犹豫,优柔寡断。扽,意为拉伸。扽古通作顿,有拉断、扯断的含义。在关中地区组成的俗语还有胡拉单子乱扽被,话说的很多,但说不到点子上,胡扯,胡说的含义。

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关中俗语中比较常用,而它的起源出自清朝皇帝的祭祀。清王朝建立,为显示国家对农业农民的重视便划出一片称作演练田的土地,由皇帝本人每年在确定的时间内亲自下地耕做,皇帝乘龙辇从宫门出发到演耕田进行耕作,借此来告诫民众该耕作了。随着时间发展,在关中地区便有了两层含义,一种是指注重私人利益,另一种指不能越界。

两眼一黣黑:读音为meí,指没文化的人。如"我啥都不懂,两眼黣黑,吃了没文化的亏了";!

憭恔捣鬼儿:指特别聪明能干,但就是不干正事的人。如:小张聪明是聪明,但就是爱胡饰诡,憭恔捣鬼儿,把他爸都气病了。

打发:这两字在关中地区很常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同。第一种指关中地区女儿出嫁,如:"陕北地区的人打发女子,要的彩礼可多了";。第二意思是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从外地逃荒来的乞丐为讨口饭吃站在门口请求施舍的现象。而第三种是人无聊,通过找点事干来打发消磨时光。第四种是指指派任命别人去做事情。

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关中人在长时间的生产中总结了很多气候规律,干农活时要根据气候时间合理的适时耕作,从而提高土地的肥力,让作物增产。现在关中地区引申为做事情要井然有序,按照规律办事,就事论事不胡搅蛮缠。

三跪九叩首都过去了,就差最后这一哆嗦:形容一个人做事情经历了许多坎坷,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却有了放弃的想法。

踅是行行,顺是样样:关中地区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时讲究规范,能够横竖纵横完整。如今引申为做事情要井然有序,有模有样。

挂面调盐,有言在先:言即盐,这是一句采用了谐音的字来表达含义的关中俗语,意思是不论说话做事情都要提前说明,当面说清。《白鹿原》中写:"不结亲是两家,结了亲是一家。我这人话短言缺又不会拐弯,日后咱们无论谁和谁有啥成见,都当面讲清,不许窝在肚里,我是挂面调盐,有言(盐)在先。";

酟格哾哾:酟音yuē,即添加掺和,哾即尝,指饭菜因为调料不够多尝起来没有味道。

推磨绕圈子:指说话做事情与驴拉磨转圈一样,一圈一圈绕,不能直奔主题,与成语转弯抹角的意思较相近。如"这么重要的事情却在像驴推磨绕圈子,不说重点,肯定是在日弄你哩!";

得风扬碌碡:音lòuzoú,又叫辘轴,关中地区的一种用石头铸成的农具。主要是把小麦收割晒干后,用辘轴来碾压小麦使它脱壳。一般来说重量重的辘轴是不可能拿起来的,比喻人善于利用优势来做事情,借用有利条件来完成。

经是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指所有事情初衷都是好的,但有的人在半道上不按规矩办事,慢慢发展就变了味道。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字面的意思是好媳妇、乖巧的媳妇是丈夫用武力打出来的,而有韧性筋道的面是经过多次揉而形成的。关中地区主产小麦,面食在关中人心中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筋道的面食肯定是经过和面、醒面、多次揉搓而形成的。指不论干什么事情,只有经过多次的磨练才能取得期望的成功。而如今关中地区年轻人只注重前半句,而没有真正领悟真正内涵。

把暮囊当细详:细详形容人做事情过于周密,指人们做事情把自己做事效率低归于自己做事周密,含有贬义。

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与笑面虎意思相近。表面上对任何人都很和善,在背地里却无恶不做,使尽缺德的手段害人。《红楼梦》:"一辈子别见她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从小麦蒸馍,啥事都经过:关中地区盛产小麦,因此面食是主要的。在上个世纪则

有卖蒸馍天天推车卖馍,走过的地方非常多。现在用来形容见多识广,也指人老成。

挨门齐茬:指人民公社化时期,关中盛行大锅饭与集体劳作,社员劳动时挨个井然有序,现在指干活不挑。

乾州三大宝-锅盔、挂面、豆腐脑:这是流行于咸阳乾县的的一句俗语,带有地域特色。乾州即今天的乾县,乾县位于古城西安的西北,盛产小麦,因此能做出各种面食,锅盔、挂面更是有名。

蓝田的老爷-马卡:这是流行于关中蓝田县的俗语。马卡指人糊涂,头脑不清楚。相传蓝田县的一个村子里两兄弟在爹娘去世后为一个碾场的碌碡而闹到县衙,蓝田县的老爷升堂办案对两兄弟说:"堂下之人不要吵闹,听本老爷给你断案";,然后命衙役们拿来锤和錾给两兄弟一人分一半,兄弟俩人不愿意就小声说道"这老爷断案太马卡";,县老爷没听懂就问旁边人,旁边人怕引来杀身之祸,便说:"马卡就是好的意思";,久而久之,便有了蓝田的老爷-马卡的俗语。虽然只是笑谈,但也可以看出关中人的幽默风趣,至今仍流传。

满肚子的花蝴蝶飞不出来:这是采用了借代的手法,用颜色艳丽的花蝴蝶来指代性格内向却有真才实学的人,因不善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自己的能力不能展现出来。

吃了五花想六花:花也可写做檴,比喻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大,永远不知道满足,得寸进尺。

灌洋米汤:关中惯用语,与迷魂汤的意思相近,指使用花言巧语或假行为使别人信服,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失鬼倒棒槌:是贬义的俗语,失鬼与古语饰诡的含义相近。《说文》里认为恑和诡同音,因此指人们做事情欺骗别人,在背地里做手脚。

跟当官的当娘子,跟杀猪的翻肠子:关中地区的一句俗语,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也指入乡随俗。花鼓戏《屠夫状元》中的杀猪匠救人有功,被朝廷封为状元,并且与被救大人的女儿完婚,杀猪匠最后以这句话结尾,十分具有笑点。

一头子蹬脱,一头子抹脱:抹读音mā,形容利益心太重两方面都没抓住,什么都没得到。关中人以前使用扁担,扁担两头挂住东西,如果两边不一样重就挂不住甚至摔倒,因此指做事情要抓住中心。

(二)称谓、情绪类俗语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这是关中人对没真本事,却喜欢在卖弄的人的俗称,瓶子装满水时用力摇晃不会发出大的声音,但瓶子只有半瓶水晃动时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红五疙瘩六:对不务正业的人贬义的称语,来源于关中的老年人喜欢玩的纸牌游戏,这种纸牌简单好操作,五和六是牌中最小的数,因此一般人都不喜欢拿,被誉为绊脚石,后来就演变为对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人的形容词。

叵烦:形容人不耐烦,心情低落,提不起兴致做任何事情。

天下老哇一般黑:对关系密切,有共同喜好的一类人的称呼,关中把乌鸦称作老哇,认为乌鸦全身黑色,且乌鸦哇哇的叫声是不吉利的,是不吉利事情发生前的征兆。这只是关中人对乌鸦的偏见,其实乌鸦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益鸟的。

老哇撒:关中一种面食的俗称,把面和成稠稠的状态,然后用筷子夹成核桃大小,放入锅中煮熟后,把事先做好的菜倒入即可。因做好的形状和乌鸦的头相似而得名。

乐人:音yuè,关中人们举办红白事时都会请乐人来助兴或吊唁,乐人队伍人数不等,三到五人多者十人,乐器有喇叭、鼓、二胡、唢呐等,指对从事助兴或吊唁音乐人的俗称。

阿辈子哥:又称作阿伯子哥,指妻子对丈夫的哥哥或弟弟的称呼。

麦客:这是对上个世纪在进入关中一类人的统称,麦客大多来自宁夏、甘肃和陕南的偏僻地区,分四路进入关中。每年的五月下旬,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关中平原,替别人收割麦子换取家用,边割边退,最后返回家乡。

丈儿爸:最初指对年长人的称呼,如今在关中东府地区称妻子的父母亲为丈儿、丈母,而西府称丈儿爸、丈儿妈。

木犊娃:也写作哞犊娃,是关中人对刚出生的婴儿的统称,哞,是牛的叫声,犊指小牛。一般认为牛生命力旺盛,因此用木犊娃来祈祷婴儿能平安长大。

蔫萝卜遇见了利插子:蔫萝卜指做事不干脆的人,插子是关中地区的一种锋利的削东西的工具,指做事利索的人。

擸撒鬼:关中人把垃圾称为擸撒,因此擸撒鬼指不讲卫生,不修边幅且衣冠不整的人。

耍娃子:耍读音为fà或shuà,指年龄小,没有长大的小孩。或左邻右舍都喜欢的孩子。

娃他大大:关中人把父亲称为大,也写做达或爹。娃他大指在关中旧习俗中妇女地位低下且夫妻之间不能直呼,否则就违反了规矩,因此夫妻间就互称娃他大与娃他妈。有时妻子也称丈夫为我家掌柜的。

崽娃子:对淘气的小孩的统称,也可以看作是关中人对孩子的溺称,也有骂人的含义,如:"你个碎崽娃子,整天就知道闯祸";。

打狗支桌子,吆鸡关后门:旧时的关中妇女从事繁杂琐碎的家务,因此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在这里形容因为做事情不如意情绪烦躁。

摔碟子掸碗:摔在关中音为feī或shuī,心情烦躁时便会扔碟子摔碗来表示自己的心情。指发泄不满的情绪或形容有的人不大度,喜欢让别人看脸色。

瞀乱的很:也作暮乱、木乱,读音为mào,而关中人读作mú,指人的心情没缘由的不开心,心中烦乱烦躁。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达几天: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蚂蚱的寿命也就快结束了,关中俗语指寿命快结束或事情快完结,特指坏人的好日子或时限到了。

说的头绽话,做的把绽事:对说好话不干好事情的人的统称,也指不履行自己诺言的人。

没处搲抓:音为wā,意思是高的地方没有什么可以倚扶,现在引申为到陌生的地方因没有可依靠的人而手足无措,或者形容因失去什么心里难过,无处倾诉。

嘴撅的能栓毛驴: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人的心情不好,直接表现在了脸上。

熬煎:《说文》熬,火字底,用火来烧,形容人焦急,对所有事都担心,心中承受的压力大。如《红楼梦》:"如今贾琏在外熬煎,往日也曾见过这媳妇,失过魂魄,只是内惧娇妻,外惧娈宠,不曾下得手。";

不对火:火,比喻人激动,愤怒,在关中有两种含义,人的情绪易激动暴躁,心中有怒气或事态发展很糟,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三)时间、季节类俗语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指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相传是休眠了整个冬天的龙要结束冬眠起身抬头的日子,是关中地区一个有传统意义的日子。二月二前后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天气逐渐回暖。万物复苏,而冬眠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也苏醒觅食。龙因地位高,因此称为龙抬头。这一天关中地区的人会做棋豆这种食物,剪头发,象征新的开始,祈祷人一整年都有福气好运。其他地方有禁止妇女洗衣服、做针线活的习俗,怕伤了龙皮。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一般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天气转暖,雨水增多适合种植蔬菜,适合作物生长。这个节气反映了人们是根据经验来春耕秋种。

二八月,乱穿衣:阴历的二月和八月,人们会乱穿衣服。这句俗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根据天气时令的变化而总结出的常用俗语。

冬走十日不明,夏走十里不黑:指关中地区冬天时夜长昼短,而夏天时夜短昼长的现象。这是人们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总结出来的俗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

有啥话留着腊月二十三时送灶王爷时说:关中地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都会祭灶神,

清扫房屋。旧时人们认为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都会去玉帝报告,因此关中人会在这天烙"灶爷坨";来贿赂灶王,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的汇报来给人间来年每家相应的粮食。还会烧纸马去天上驼粮食,关中地区的祭灶习俗,反映了关中希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三锤两棒子:也叫三椎两梆子,椎和梆子是关中秦腔演奏的两种乐器。用木椎敲锣,用梆子控制节奏,敲两下梆子击三下锣是秦腔结束的标志。是关中人常用的时间概念,形容时间很短。

夜个黑:昨天晚上,如:"你夜个黑干啥去了,寻你去都没见你";。

年时个儿:关中大部分地区指去年,上一年。咸阳三元县一带称年时。

冷练三九,热练三伏:在关中地理条件下,三九、三伏是最冷最热的时间段,冬至起九天为一九,分为九九,夏至后分为三伏。指气温最极端时还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来磨练忍耐力。

四、关中方言俗语的传承

(一)方言俗语的价值

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特有的地理与人文因素造就的,承载着关中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十三朝的建都历史,与外界不断进行文化交流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特色,因此关中方言俗语反映了关中文化的魅力。

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文化的载体,用平实朴素真切的言语记载关中文化的历史变迁,是生活在关中地区人的智慧结晶与思想感悟,是民间生活中文化最本质原始的体现,是最贴近大众生活的部分。关中方言俗语用简短、通俗、形象的话语来传递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思维方式、与积极的价值观念,因此不论什么时候都是西北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值得我们传承弘扬。

关中方言俗语也包含粗俗的内容,如涉及祖宗忌讳及人身体攻击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影响了语言的魅力。这些俗语较生硬、粗俗,如"尻子客";,"精尻子撵狼,胆大不知羞";,"嘴硬尻子松";,"背着背篓子看戏,失眼占地方";等,但我认为这里的俗不是粗俗,而是通俗,是民风民俗的本真的反映,体现出率真、淳朴、粗犷的秦人形象。这些俗语使语言更富有灵动性与生活气息,反映了关中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变迁,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弘扬关中方言俗语。方言俗语是一种必须口耳相传的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方言俗语已被年轻一代淡忘,同时面临着被普通话排挤的境况,因此语言趋于消亡时我们必须要弘扬方言俗语这种传统文化,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方言俗语依然含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因此必须传承。

(二)传承方言俗语方法

面对关中方言俗语被淡化的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继承。在大学校园里可开设方言俗语课程,可定期邀请语言专家进校园讲座。电视节目中增加对方言俗语节目或电视剧的拍摄。如前几年放映的《武林外传》,让关中话红极一时。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财富,因此旅游活动中可以增加方言游戏。政府部们成立方言俗语博物馆,可以真正让人们从心里头了解方言俗语的内涵。

结语

从周代的雅言开始,历史和地域的因素就赋予了关中方言俗语独特的魅力,关中方言俗语是关中特殊文化的承载体,对关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关中方言俗语对关中文化十分有意义。关中方言俗语不仅还原了关中人的生产生活画面,显现了人文风韵,而且真实的展现了了文化的精华,具有永恒的表现力生命力。如今传统语言文化面临消失,我们就应该拿出精力与毅力去传承关中方言俗语这种简单,本真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76

【2】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12:723

【3】崔记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1

【4】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三秦出版社,2007:127

【5】王燕丽.霍州俗语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09:10

【6】方勇主编.韩非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30

【7】春秋.左丘明撰,姜冀骋标点.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54

汉.刘向撰,卢元骏注释.说苑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141

夏家善主编.颜氏家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4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03

屈朴.俗语古今.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6-17

徐宗才.常用俗语手册.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序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1999:273

吕洪年.试论民间俗语.民间文学论坛,1983:第2期

成昌明译注.论语-述而第七.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70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2:270

崔记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87

周祖谟.方言校笺.中华书局,1993:10-11

崔文玲.内蒙古赤峰地区俗语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7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秦出版社,1996:481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秦出版社,1996:141

陕西关中方言大全

陕西关中方言大全 牛B—扎式 惊讶—我的神啊笨蛋—瓜怂 懒惰—死人 试试—试火 缓慢—幕囊 没门—莫项 还行—罢咧 坏蛋—哈怂 批评—弹嫌 困难—难常 厉害—增怂 说话—谝闲传 心烦—木乱 是吗—得是 撒谎—糟怪 吱声—言传 乞丐—要饭 完蛋—逼咧 ; 小朋友—碎怂 不讲理—麻迷 舍不得—涩皮 无所谓—怂管 同乡人—乡党 不和—不卯 干扰—打搅 发痒—害咬 适合—刚好 断绝—拉倒 马虎—毛草 矮人—矬子 体胖人—福太 瘦人—干猴 不行—失气 笛子—篾管 胡琴—弦弦

小锣—当当 梆子—咣咣 铙钹—镲镲 唢呐—喇叭 烧饼—饦饦 干面—粘面 糊糊—搅团 馒头—蒸馍 饺子—煮角 棉鞋—窝窝 快点—可里麻擦 迟钝—瓷马格登 不讲道理的人-麻糜儿 不正经—崽拐 对-奏是 结束—毕了 巴结人—舔尻子 出外散步—转转 向别人表功—摆亏欠 嫌弃讨厌—走远 无关紧要—提不上串 左顾右看—卖脸 挑剔毛病—弹嫌 办事周密—严攒 脾气暴躁—脏板 不多不少—刚谄 歪曲事实—胡粘 调皮淘气—捣蛋 大声哭嚎——唤 骂人隐私—揭短 背后告人—干板 梆子戏—莲花落 蛮干胡扑的人—二百五不顺眼的人或者事—丧眼没问题—没麻达

逛—浪 节约—细发 丢盹—打瞌睡 冒失-张 没门路-没眼隙 结实—瓷实 皮实—经得住摔打 害怕—怯火 思绪烦乱-木乱 还行——罢列 差劲-马卡 行动-迟缓—幕囊 邋遢-扑西来海 麻达-麻烦、问题 完蛋了-毕咧 乱七八糟一大堆—噶达马西一河滩一边去——趔远 干脆利落——麻利 哥们—伙计 你别说了—你包说列 一案子起-一边去 赶快——圪利麻擦 不机灵-瓷麻二愣: 怎么了-咋咧 偏僻角落-疙崂夹巷:、 太笨了-瓜实了: 什么东西—啥货 打你一巴掌-扇你一撇儿子 笨蛋-闷耸 增地很-厉害 恶作剧-花搅、 好舒服-颤活 热情过分讨好献媚-骚轻 说不该说的话—皮干 这里-只达 那里-勿达-

陕西方言大全你都还记得吗

陕西方言大全,你都还记得吗? 13、瓜?(简化为:上尺下从):后面这个简化字竟然打不出来,所以老乡们整天用它,却不知道怎么写,也有情可原。此字念song,指男性的生殖器、精液之类;还有一个骂人的话“瓜屄(bi)”,陕西人读音gua'pi,就是指的女性的生殖器。可见,乡村野人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有人将瓜(上尺下从)写作“瓜怂”,是不对的。查一下字典就知道,怂,是惊怕的意思,与傻瓜的“瓜”不搭配; 14、甑(zeng)糕:关中许多人念做jin/jing'gao,是一种用米、枣混合蒸成的食品,甜而粘。甑,蒸食品的器具,去博物馆里看看就知道,早在青铜器时代就已大量使用。只是不知道这甑糕起源于何时; 15、多(duo)人:这种称谓现在的关中年轻人都不怎么用了,这一词以及因而赋予“多”这个字的一个重要涵义将消失!所以,要救一救方言!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多,除了与“少”相对的意思外,多还有高尚、尊崇的意思。古书中经常有什么不足多、以什么为多的语句。现在关中人常说多(音tuo)人,是指长辈、老人。再看看“爹”字,父字下面一个多字,据某研究关中方言的专家说“爹”和关中人指父亲的“大”字,都起源于多字; 16、撴(dun)住:关中人说把什么抓住、抓紧,就说

撴住、撴紧,如:“把绳子撴紧,不敢丢!” 17、呇(men):一场大暴雨后,堡子被雨水呇了。指被水淹了。此字的原意为:水从地下涌出; 18、可憎:关中人常说某人可憎地很!指人不讨人喜欢、故意炫耀、矫情、不通人情等; 19、避:关中人让人走开、滚蛋,只用一个字避(pi),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有时还加个语气助词斯,避斯! 20、?:ba,大便,即是动词,又是名词。?下了!有时指发生意外、出事了,或者情况不妙。可英译为“Oh!Shit!”; 21、奘:大家通过《西游记》都知道了玄奘法师。可说起这名字的来头,连我也不知道。只是关中人说某人奘地很!脾气奘,就是指某人脾气厉害,语气生硬; 22、黡(yan)子:黑色的痣; 23、吝啬:关中人常说“看把你吝得!”“哪个家伙啬得很!”,把吝啬这个词汇拆开来用。吝,一般表示自己有某物而别人没有时,向别人炫耀;啬,则指某人有某物,但不给别人。两字略有区别; 24、霖雨:连续几日下雨; 25、霈(pei)雨:关中人把夏秋季来势迅猛、降雨量大的雨称作霈雨。查现代汉语词典,霈,即大雨。但字典注明是书面语用字。谁能想到陕西的老百姓口头上就在说呢; 26、莳(shi)弄:莳,移栽秧苗。莳花弄草,指栽种花

有趣的关中方言

有趣的关中方言 方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一方的语言,关中的方言很有特点。(图1) 一)源远流长 有很多方言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语言在古代是雅言,即社会流行的官语,就像今天流行的普通话。这些雅语有的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大多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比如:“失鬼”一词,就来自古代的“饰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解释为“诡,变也”。关中人用“失鬼倒棒槌”来形容一些人搞歪门邪道。 二)民族串语 就是借用少数民族的语言。 据考证,关中人把父亲叫“大”,就是从羌族转借过来的。 再如:“嘎搭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 “喀里马查”、“瓷马咯登”就是蒙古语。 “托尔木”就是阿拉伯语。 三)约定俗成 百年以来,随着外商和传教士的进入,“洋”字就出现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了。在关中地区尤其是这样,凡是舶来品或者用机器制造的物品,都被贯以洋字。 如:面粉叫洋面面火柴叫洋火 蜡烛叫洋蜡肥皂叫洋碱 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 机织布叫洋布水果糖叫洋糖 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 时髦叫洋来搞笑叫洋相 就这样,“洋”字被关中人无形中纳入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吸收宗教词语

如:“阿弥陀佛”就是佛教语言, “寿比南山”就是道家语言, “上帝保佑”就是基督教语言。 五)读音转异 同样的字,由于地域的不同,读音往往也就有了差异。如:“说”,普通话读Shuo, 在东府地区读“雪”,Xue, 在西府地区读“设”,She。 又如:“水”,普通话读Shui, 在东府地区读“匪”,Fei, 在西府地区读“付”,Fu。 再如:普通话的“北京”,关中话念“北京”。 普通话的“上海”,关中话念“上海”。 六)用字有趣 最典型的,就是关中方言在形容词上的使用是非常有趣的。在形容人方面: 1.有用十二属相来形容和比喻的 如:贼的跟老鼠一样犟的跟牛一样 凶的跟老虎一样跑的跟兔子一样 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 欢的跟马驹一样绵的跟羊一样 精的跟猴一样好斗的跟鸡一样

陕西关中方言正字

陕西关中方言正字 秋季是个容易让人思考的季节,更容易引起“落叶归根”一类的幽思。掐指算来,“孩儿立志出乡关”已经十有二年!就像越是古老的历史和传说总是吸引人的兴趣一样,越是远离故乡,越是喜欢琢磨哪里的山水风物、民风民俗,那讲了几千年的铿锵有力的方言更是让人如饮醇酒,醉迷其中。近来,看到身边很多书报刊上的文字、电视电影戏剧的台词,甚或朋友聊天时,都喜欢用直来直去的关中方言直抒胸臆,可惜,山川陵替、风俗变换,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语为何物、何意了,更不用说用正确的书面字词来交流。所以,感慨人文之废阙,痛惜语言之日渐苍白,于无可奈何之下,平时偶有方言方面的豁然有得,辄随手记之,以期有补于世人之语用,以见社会文化之变化。 1、笸(po)篮:小时候经常在各家里见到的,一种竹编的用来盛放剪刀、针线、碎步条等杂物的器具,圆盆形,直径约30多厘米,有的外面还有油漆;关中有的地方读作pu'lan; 2、靸(sa)鞋:作名词讲,为一种没有后鞋帮的鞋,类似于今天的塑料、橡胶等各类材质的拖鞋;也可作动词讲,即没有完全穿上鞋,把后鞋帮踩在脚跟下,靸拉着鞋; 3、褯(jie)子:即尿布。关中有的地方读为qie'zi; 4、挦(xian):即在众多的一物品中检挑出东西。如:我给你挦头

上的棉花絮、挦身上的头发;5、苶(nie):即精神不佳、没气力、不爽,“今天娃发烧了,有些发苶。”;6、朘(zui):关中人骂人或表示愤怒,常吐口而出:朘子,读chui'zi。指的是男人的生殖器。古书中有“比如婴儿,未知牝牧之合而朘作……”;7、蓍(shi):蓍草,古代常用来占卜,占卜便经常与鬼神有关。今之陕西人常说“胡日鬼”,其实是胡蓍鬼之误。从乱占卜、心不诚,进而形容人办事不认真、生活凌乱等;8、踅(xue)摸: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是:寻找。在关中方言中,也有思考、考虑的意思。如:我踅摸着干点啥买卖;9、发噱(xue):现在汉语里是笑的意思。关中方言中指孩子不听话,或因身体、精神不舒服而表现异常;10、恓(xi)惶:关中方言指可怜、穷苦的意思;11、熥(teng):现在年轻一代的陕西娃已经很少说这个字了。它是指将凉的饭菜、食物放在锅里等蒸热,就是普通话里的馏; 12、稙(zhi):稙玉米,就是早熟的玉米,其生长期较短。与其相反,苠(min)玉米则是一般的生长周期长的玉米; 13、瓜(上尺下从):后面这个字竟然打不出来,所以老乡们整天用它,却不知道怎么写,也有情可原。此字念song,指男性的生殖器、精液之类;还有一个骂人的话“瓜屄(bi)”,陕西人读音gua'pi,就是指的女性的生殖器。可见,乡村野人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有人将瓜(上尺下从)写作“瓜怂”,是不对的。查一下字典就知道,怂,是惊怕的意思,与傻瓜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浅析“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所蕴含的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摘要: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依附于这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信仰、情感等而产生的文化.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与这个地方的自然状况、经济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陕西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由于受到自然状况以及人们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元素具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让外来人充满好奇,所以有人就整理出“关中八大怪”一说,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关中八大怪”的每一“怪"中都蕴含着独特的关中民俗文化。本文将从“关中八大怪”现象中探析陕西关中的特色民俗风情。 关键词:关中八大怪、陕西、民俗文化 前言: 陕西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宝鸡,黄土高原以南以及秦岭以北等地区.由于经济、气候、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凳子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秦腔不唱吼起来等,接下来分别从这八个方面一一探析陕西关中民俗文化。 一、面条像裤带 俗话说:东南西北中,面食在关中.陕西的面食是全国闻名的,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吃上一碗正宗的陕西扯面(也称biang biang面)。正宗的关中人做的“扯面”正是八“怪”之一“面条像裤带”的真实写照。一根面条可长达一米左右,亦有厚薄之分,厚得时候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差不多,薄时却通透如蝉翼。对饭量小的女孩来说,一条正宗的关中“扯面”足以够一顿午饭,而对于劳动强度大的关中壮汉来说,一顿吃上两三条扯面那是正常的。关中人吃面,喜欢吃“精致”面。这“精致”二字则是指面的制作工序和手艺。一碗面的形成则包含和面、醒面、揉面,再醒面,当面达到可以做面条的程度时,再把面揉软,擀厚,切宽、下锅,煮熟以后再泼上辣子,

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关中方言中的俗语研究 前言 方言俗语,是一个地域人民群众的思维结晶,透过浅显易懂,甚至粗俗的话语来渗透深刻的道理。关中地区俗语形成于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从西周建都镐京开始,关中方言就被称为雅言,体现着关中地区语言发展的历史,有独特的风俗人情和语言魅力。 学术界对于关中方言俗语的研究已有很多著作,如阎成功《关中方言俗语解析》、孙立新《户县方言研究》,《西安方言研究》、等,同时方言俗语的研究也出现专门的机构,如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宝鸡文理陕西方言研究所,且研究内容不局限关中方言俗语的共性意义与差异的归纳,也注重方言俗语与古代俗语的差异和读音的地区差异。立足关中,感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从探讨俗语的来源与定义出发,给出概括的定义,探讨促使关中方言俗语形成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及发展过程,总结关中方言俗语的特点,最后通过列举常见的方言俗语例子来领悟关中方言俗语的精髓,及思考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如何传承方言俗语。 一、俗语的来源与定义 (一)俗语的来源 俗即习,《说文解字注》:习者,数飞也。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1】《淮南子》:"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2】《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3】语指言论,因此俗语的字面意思是流传下来可以进行效仿的言论。俗语最早组合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中,"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4】而涉及俗语来源问题,每个人都有看法,而我认为俗语是来源于生活的,体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了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思维结晶。早在先秦时期,方言俗语已经产生,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贴合人们情感价值取向。关于俗语的来源,我归结为三个方面: 1、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广泛流传的俗语 这一部分是俗语的主要来源,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特色的语句,并通过广泛口耳相传而定型。俗语反映了确定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历史,向我们传递了当地人的价值情感。普通的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在生产生活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因此通过口头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情,无论富贵贫贱,不需要任何的辅助工具都可以进行创作,不受限制才能广泛流传。由劳动人民创作的方言俗语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写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许多深刻有价值的人生道理与社会经验。方言俗语是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传承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创造,具有群众性";。【5】 2、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与融合后创造出来的俗语 从古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不同地区沟通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历史上的民族迁移融合是创造新的方言俗语的一种方式,民族交往必然会带来新的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与陕西方言

我是陕西人,虽然在外边闯荡几十年,但是仍能说地道的陕西方言,是令我自豪的一件事情。我总认为陕西厚重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陕西浓重的关中方言文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个人文化浅,不能系统的谈,只从方言的个别字说起。 先说一个“乐”,这个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 lè) ( yuè) ( yào ) ( lào ) ,乐( lè)高兴;喜欢;很愿意:笑:可乐。喜悦;愉快 并怡然自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似与游者相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指音乐:乐器。奏乐。姓:乐( yào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乐( lào )乐陵,地名。在山东省的一个县。乐亭,地名。在河北省唐山市的一个县陕西关中方言中读音有些不一样,举个例子“乐意”普通话读作(le yi),方言里读作(yue yi)(通悦意);自娱自乐唱秦腔——“自乐班”普通话一般读作(zi le ban),方言里读作(zi lao ban)(自唠搬)是不是很有意思? 由此可见陕西方言非常文雅,说直接点都是文言文。 1.指东西,衣物等大小合适,舒适,音qianhuo,实际词为“恰合”,意即恰好合适。 2.指心情说不出的烦乱,pofan,词为:叵烦,(想想.“居心叵测”里的叵字),有人以为是:颇烦,实际不是的; 3.指善意的取笑,嘲讽(有激将的意思),为:“穰”,记得《信陵君窃符救赵》吗?里面有,信陵君让侯赢曰;i,指撞击,“埠”换为“扌”旁;can,指刀具锋利(打不出字来);ha,黑吉,指人心术不正,人坏或者水果等物变质了;“站”为“立”,“找”为“寻(xing)”,“丢”为“遗”等;反意疑问,用“得是”,“得是得”,据说日语的类似语句用deisiga。 发音上,一些x声母的字发音为h,如:鞋-孩;项-hang;下-哈;咸-函等;普通话零声母的字几乎全有声母ng,一些普通话y声母字,声母也近似ng,如牙,业等。如:额头为ngeilou(听说湖南话额头为ngeilao,还是很相似的)。我,为nge(一般网上用“恶”“饿”替代),比较接近南方方言。不过有点遗憾的是研究陕西方言的人很少,远不如同属中原官话的河南,山东方言,也有很多陕西人认为陕西话很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说方言,说这些方言土语的人越来越少了'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望、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关中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今人之雅言已失去关西秦声之本色,秦腔高吼激越,言语粗犷奔放,说话习惯粗喉咙大嗓门,但仍不失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特色语。 外人看了,陕西人都是“张怂”,“诀归诀”,我们还是应该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最后感谢您将这写文字读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看过好歹留点文字啊!! 还有个问题,“飞”普通话读(fei)关中方言很多地方读作(shu)(书音)有何渊源请有识之士指教!!)有比较有意思的词汇,拿来咱们分享一下!! 头:(sá)看:(sao)啥:啥(sā、sà) 聊:谝(piàn)好:嫽(liáo)坏:瞎(ha)下:下(hā)大:(tuo)小:蕞(suī) 别:嫑(báo)拿:拤(qia)抢:(diao)跳:(biē)粗:壮(zuāng)鸟:雀(quo) 呆:痴(cí)傻:(gua)笨:悗(mēn)犟:犟(gāng)倔:(ceng) 凶:横(hēng)、歪(wai)那:那(we、wu、guo、lei、nei)暴雨:白雨(béi yù) 太阳:日头(шtou)额头:额颅(ngei lou)眼睛:眼窝(ηiàn wo)玩具:耍活(fà/suàhuo)棉鞋:窝窝(wòwo)馒头:蒸馍(zheng mō)烧饼:饨饨馍(tún tun mō)

陕西话谚语

陕西话谚语 导读:本文是关于陕西话谚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二月小蒜,香死老汉。 2、三孔石窑一院,苹果树栽在两岸。 3、徐长村的好苇子,南北居寨的好女子。 4、南楼北厅巽字门,东西厢房并排齐。 5、山高石头多,出门上下坡,路无五里平,担背累死人。 6、一弯一曲,一乡一俗。 7、上地肩搭一根绳,出门爬坡靠步行。 8、官住衙门客住店,韩城人住的四合院。 9、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 10、入国问禁,入乡问俗。 11、外甥再好隔姓着,侄儿再好心另着。 12、养儿防老,养女解愁。 13、山青水秀赛江南,汉中姑娘桃花面。 14、宁要门前热热闹闹,莫叫屋后有条大道。 15、十处乡风九不同。 16、干大是个鳖,一年三料节。 17、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18、进门当做亲戚看,鼎罐给你唱乱弹。

19、关中妇女多勤俭,上炕剪子下炕镰。 20、沣河两岸好苇子,牛东第五桥好女子。 21、东原好吹,南原好堆,西原好推,北原好背。 22、有儿不在夸,哭到坟里送到家。 23、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炒豆豆。 24、过了三月三,行人着衣单。 25、东山石头西山蒜,黑山女人不用看。 26、长子不离老庄,次子不离马房。 27、关中妇女有三爱;棉花搅团苜蓿菜。 28、蓝田勺勺客,四面八方飞。 29、三原颡,泾阳脚,高陵婆娘赛骆驼。 30、暖窑热炕一盆火,稀饭咸菜泡蒸馍。 31、米脂婆姨绥德汉,榆林女子赛貂蝉。 32、荞麦三棱麦颗尖,千里乡俗不一般。 33、庄稼户三件宝鸡飞猪咬娃娃吵。 34、男人走口外,女人掏苦菜。 35、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36、亲戚来了做啥饭,荷包鸡蛋臊子面。 37、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38、耀州瓷,出陈炉,如今落个大瓷壶。 39、紫阳一大怪,石头当瓦盖。 40、洋芋糊汤疙瘩火,除过神仙就数我。

陕西方言 第一期 咥【dié】

第一期推出的关中方言是:咥【dié】 季志平著 咥(dié):本意是吃饭,吃至极致谓之咥。“至”本意是最、大,比如“至高无上”、“至尊”、“至少”等,民以食为天,陕西古人认为吃饭是最大的事情,所以,口字旁加一个至就是“咥”,表示吃得痛快,达到极致状态和最高境界,说“咥一顿”就比“吃一顿”显得豪爽、大气、痛快。引申义有多种,都与吃有关。打人、揍人也叫咥,比如,“你不听话我就咥你一顿”,这是源于强行让人请客吃饭,请客的人不愿意,等于要他命,还不如打他一顿。跟女人热烈一下也叫咥,美女在前,秀色可餐,忍不住就想爱一下、抱一下,待到激情难耐时就想来一次终极挑战——咥一下,跟漂亮女人睡觉如同吃大餐一样爽,说一声“我想咥你”比“我想睡你”更加豪放大气,不做作,更能赢得女人的欢心和响应。 咥,首先是吃的一种方式,其标准姿势和状态是手托老碗(超大碗)、蹲而吞食,汗流满面并伴有“嘻啦”之声,能达到吃出香甜、吃出满足、吃出快乐、吃出幸福的境界,通过直感、吃相、声音、表情与周围环境形成了豪放、痛快淋漓的氛围,产生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的效果。如此才是关中人最为标准的“咥”,如此才能通过“咥”展现出关中道特有的乡土气息。 咥,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发映出关中人与生俱来的豪情、粗犷、尊大、求多的性格,只要是痛快至极、非做不可的事情,即使天塌下来要了命也要立马就干,直截了当、不用磨蹭、无需掩饰、毫不含糊。

吼是关中戏曲秦腔的一大特色,如果把吼和咥联系起来,便不难体会关中人咥的滋味和情怀。 咥,也让生活变得简单直白,很多事情一个“咥”就表达清楚了。一个咥包含了多种意思和情感。比如,好朋友见面说“走,咥一顿去”,孩子不听话父亲教训“再不听话,咥你”,事情难办发生感慨“咥不动呀”,朋友鼓励说“硬咥呀”,晚上想亲热就给老婆说“咥一下(hà)”,老婆不愿意“滚,想咥谁(sěi)咥谁(sěi)去”。 咥,是关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用语,但体现的是秦风秦韵,正如秦腔中的吼一样,是秦腔的底蕴和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极大的丰富,“咥”的场面已不多见,“咥”的说法也逐渐消失,但无论怎样,作为陕西人,尤其是关中人,千万不能丢弃了“咥”的底气和豪情。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关中方言是指中原地区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于陕西、 甘肃、宁夏等地,其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 特点。以下是关中方言的特征词举例。 一、语音特点 1.鼻音化:在发音过程中,会出现鼻音化现象,例如说 话时发出的污音、女人、书等字,会在结尾处加上“吧” 或“啊”的韵尾,形成浊音或鼻化音。 2.舌面发音:在发音过程中,舌面的发音比较明显,例 如“晌”读作shang、“哪儿”读作ner、“啃”读作 ken等。 3.双音节拼音化:在发音过程中,会将原本的单音节发 音变成双音节,例如“地”读作dei、“水”读作shui等。 4.舌尖发音:在发音过程中,舌尖的发音也比较明显, 例如“做”读作zuo、“去”读作qou等。 二、词汇特点 1.保留古汉语词汇:关中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例如“半”读作pan、“全”读作quan等,这些词汇在现 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 2.多用助词:关中方言中使用助词比较多,例如“吧”、“呢”、“啊”等,它们既可以用在句首、句中、句末, 还可以组成特殊的短语。 3.方言词汇:关中方言中还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例 如“炒面”、“饁粉”、“叠被”、“炭火”等,这些词 汇在其他地区很少使用。

4.俗语、俚语:关中方言中也有很多俗语、俚语,例如“扁担架子”、“牛马出门”、“猫吃不得耗子”等,这些词语是当地人生活中的常用语。 三、语法特点 1.省略主语:在关中方言中,经常可以省略主语,例如“走了”、“来了”等,这样的话在标准汉语中是不完整的。 2.并列句式:关中方言中使用并列句式比较多,例如“你等着,我去找个人来”、“你走呀,我也走呀”等,这样的句式比较简单明了。 3.动宾倒置:在关中方言中可以出现动宾倒置的现象,例如“话你说”、“东西你拿”等。 4.用“了”表示过去:在关中方言中,常常用“了”来表示过去,例如“知道了”、“干完了”等,这跟标准汉语的用法不太一样。 总之,关中方言因为地域的不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其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方式,也增添了地方文化的魅力。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论文导读::可见“端直”是由两个字义相同的字构成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论文关键词:关中方言特征词 一、关中方言的范围 “关中”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具体的范围历史上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徐广说,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饶肥,可都以霸”,《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东北王垛村,战国秦置。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战国秦置,公元前207年刘邦由此关入秦。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为古代军事必争之地。萧关在宁夏固原县东南,为关内通往塞北的交通要冲。 第二、潘岳说,见于所著《关中记》“东自函谷,西至陇关。”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陇山东坡上。 第三、胡三省说,见于《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临晋关,在今陕西大荔县城东黄河西岸,战国魏置。它扼蒲津渡口语文教学论文,历代倚为秦晋间重险,历史上出兵河东河内均从此关,渡蒲津,达蒲州。

三种说法,均以函谷关为东界,但西、南、北则有异。不过,他们界定的关中范围和今天的关中盆地范围大致相当。关中方言片包括整个关中盆地,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关中盆地,其范围大小与古代的“关中”相当。由此可见,关中方言片除了渭河平原以外,南面包括陕南商洛和安康两地区的部分县市;西面包括豫西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和晋西南汾河谷地数十县;北面包括陕北南部的五个县;西面包括宁夏固原地区东南、甘肃平凉和庆阳地区。 二、关中方言中的特征词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关中方言的特征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承词、创新词、变异词 (一)、传承词 即从古代汉语中直接继承的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在关中方言中仍然使用。 乡党:关中人把乡里乡亲称之为“乡党”,外地人一般不这么叫。其实乡党这个词很古老,《论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恂恂,恭顺貌。这句是说孔子在乡亲们面前似乎谦恭得连话也不会说。《论语》还说,孔子送给他的管家原思小米九百,原思不受,孔子就劝他收下,可以送给他的“乡党邻里”(与尔邻里乡党)。乡和党实际上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 也许,许多年轻人认为,陕西话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在这块历史宝地上,陕西话得天独厚,博大精深。包括西府方言在内的关中方言,更是被称作“雅言” 现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及咸阳西部部分地区)和东府方言(西安、渭南、铜川及咸阳大部)。《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现宝鸡本土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礼之雅言的语言,另外西府还是我国传统戏剧——秦腔的发源地。 西府方言 西府方言(Xifu Dialect in Shaanxi)属关中方言,为周朝国语、雅言。范围包括宝鸡市的三区九县及咸阳部分地区,至今西府方言仍保留有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 ,西府方言读hà )、重(zhòng,西府方言读cheng)、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等,些许人认为难听,但其实它为古语,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诗经》等著作用它读才是原味。 历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字词罗列 关中方言的字音词语拥量浩大,仅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下百条,一些口头话音字词常用常说但难写难读,大致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字义力求准确;有些生僻字词出自古文典籍或方言考释,在常用词典中难以寻觅,特加以注音或取以谐音,用关中方言口语来念都很熟悉: 头:?(sá)

陕西方言研究报告(1)

方言词调查 身为一个地道的人,曾经为自己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而自豪,耳闻目睹,方言 粗旷豪迈,倍感亲切。历史上,方言曾经作为官方通用语被长期推广和普及,其容博大精深。相传汉字为文字处补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人,出生于五 帝时代,距今已有 4000 多年历史了。方言划分更是细致,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市、市、市、市、市;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宁县。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市。关中方言区乃炎帝故土,母为炎帝属的周族语言, 即是炎帝语言。炎帝语言与炎黄融合的夏语近似,又由于地理近似,沟通频 繁所以关中方言与方言同属中原官话。由于我家在关中一带,所以我将着重 介绍关中的方言,比方许多独特读音的字,与许多词语。 众多方言中的字词都有其历史依据,古今诸多名著量运用方言充分的表 达了话语的准确性。关中方言的许多词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制度等。 首先介绍一些方言的词语:举些例子,一、两个人在外地碰面会冲动地说“咱俩 是乡党〞这样的话在别人看来定不理解,其实“乡党〞就是老乡的意思,为 什么这么说呢?乡党方言来历。这得从古代的民户编制说起。“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 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党〞二字连用,指乡 里,也就是同乡的人,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的农村行政区域单位再 也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下来了,泛指居住地距离相对较亲的人。 目前,用“乡党〞几乎成为了人的专利。往往有人称人是“乡党〞。二、“屋里人〞。关中人,常把已婚妇人叫“屋里人〞。如:“你屋里人这几天咋没见"〞“俺屋里 人这几天熬娘家去咧!〞把妇女叫“屋里人〞,

陕西关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语

陕西关中方言中一些生活常用语 1. 制达-----这里 2. 雾达-----那里 3. 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瓦 4. 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5. 野儿个-----昨天 6. 前儿个-----前天 7. 后个-----后天 8. 明个-----明天 9. 年四个-----去年 10. 截活-----厉害 11.截-----吃饭、打人 12. 四火-----试一试, 13. 难场-----困难,不容易办的 14. 谝喔-----聊天,说话 15. 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16. 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17. 禅活-----好,舒服 18. 骚情-----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19. 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20. 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 马卡-----差劲 22. 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23. 细香、细法-----细致、仔细节省。

24. 了咋列-----很好,很美,非常好 25. 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26. 跟前-----周围、附近 27. 麻达-----麻烦、问题 28. 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29. 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30. 克里马擦-----快点,形容人动作快。英文:hurry up 31. 毙咧-----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 噶达马西一和滩一-----乱七八糟一大堆 33. 列远-----一边去,离远点 34. 都成怂咧-----都成什么样了啊? 35. ….成嘛咧-----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嘛咧,漂亮成嘛咧 36. 饿贼-----不太文明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37. 日踏了-----死了坏了糟了 38. 饿-----人称代词我 39. nia-----人家 40. 再-----咱们 41. 伙计-----一般指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 42. 怪----厉害 43. 寺-----是 44. 社-----说 45. 博-----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 46. 灾拐-----哈耸 .坏蛋, 47. 锤子-----特指男人的东西在女性面前禁说 48. 辟-----滚, 常和远连用如匹远

陕西方言的谚语

陕西方言的谚语 【篇一:陕西方言的谚语】 陕西方言由关中话、陕北话、陕南话三部分构成,以下是由yjbys 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谚语,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陕西方言谚语: 十处乡风九不同。 (西安) 入国问禁,入乡问俗。 (咸阳) 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荞麦三棱麦颗尖,千里乡俗不一般。 娶媳妇穿孝衫,十里乡情不一般。 (汉中)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渭南) 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安康) 一弯一曲,一乡一俗。 (渭南) 上地肩搭一根绳,出门爬坡靠步行。 [注] 这里说的是神木、府谷等丘陵沟豁地区农村生活习惯。 山高石头多,出门上下坡,路无五里平,担背累死人。 [注] 指吴堡县乡情。 风沙滚滚漫无边,白天还要把灯点;十年九旱秋不收,讨饭要往老山走。 (榆林) [注] 指榆林北部地区昔日乡情。老山:泛指延安一带。 家有三声,日月兴隆。 (咸阳) [注] 三声:指读书声、小儿哭声、织布机声。 庄稼户三件宝鸡飞猪咬娃娃吵。 (渭南) 人有三个不如意;蠢妻劣子走扇子门。 (西安?回族) 关中妇女有三爱;棉花搅团苜蓿菜。

(咸阳) 长安女人有三爱;酸杏搅团浆水莱。家家院有葡萄架,吃果歇凉又哄娃。 (西安) 高家的好枣刺,余寨的好小于。 [注] 高家、余寨:地名,在淳化县。 徐长村的好苇子,南北居寨的好女子。 (咸阳) [注] 徐长村、南北居寨:地名,在淳化县。 沣河两岸好苇子,牛东第五桥好女子。 (西安) [注] 牛东、第五桥:地名在户县。 岐山锅盔岐山面,岐山姑娘真好看。 诸村杨村堰河村,马王沙庄草场村,好货出在杨柳村。 (宝鸡) [注] 好货:土语,这里指漂亮姑娘。杨柳村,蚊山县地名。 山青水秀赛江南,汉中姑娘桃花面。 (汉中) 丹凤眼,山阳脸,洛南尻子赛笸篮。 (商洛) [注] 尻子:土语,即臀部。 关中妇女多勤俭,上炕剪子下炕镰。 (渭南) 三原颡,泾阳脚,高陵婆娘赛骆驼。 (西安) [注] 颡(音sia)、脚;指当地妇女重视头和脚部妆饰。赛骆骆:喻吃苦耐劳。 米脂婆姨绥德汉,榆林女子赛貂蝉。 (榆林) [注] 汉:俗称丈夫。 耀州瓷,出陈炉,如今落个大瓷壶。 [注] 大瓷壶:又称痴胡。土语,指特别老实的人, 关中人,生性犟,不置铺盖光烧炕,一面热,三面凉,烫的急了转个向。 (铜川)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省境内包含多种方言(关中方言、陕南方言、陕北方言),狭义的“陕西话”仅指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即关中方言或关中话。狭义的陕西话,即关中方言。 实际上陕西各地方言大有不同,尤其秦岭以南差异很大。陕南方言就有荆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属于西南官话。陕北地区的方言就属于晋语,而关中方言就独树一帜,不同于陕北、陕南各地的方言。 基本概述 陕西关中方言,汉语-中原官话,亦称秦语。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的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部分地区)、安康市汉滨区(部分地区)、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部分地区)、河南灵宝、卢氏、陕州(西部)。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甘肃天水、庆阳、平凉、陇南(部分地区)、宁夏固原南部。从分布范围来讲,集中在陕西关中一线;西起甘肃天水一带,横贯关中平原,东到河南灵宝、山西运城一带,北接黄土高原,南伸秦岭北麓,辐射到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周边省区,人口四千余万,是秦腔的标准唱音。 发展历程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骈枝·释雅言》曰:

“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关中方言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实际上,在唐代等以关中地区为都城的朝代,关中方言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当时的标准读音。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关中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