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语言研究比较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语言研究比较

作者:戴思思

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2期

早在先秦时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研究就已经萌芽。但总的来说,这些认识和研究都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也没有出现相关领域的专著。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始于汉代。汉代出现了语言研究诸多领域的学者与著作,奠定了其在语言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语言研究,不仅将两汉语言学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两汉与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后,完成了其确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基本划定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并形成了语言研究各个领域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背景比较

每个朝代的语言研究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背景,社会、文化等大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语言学的研究。因此,要比较这两个时期的语言研究,首先要对其存在的背景做简要比较。

在两汉,主要是经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研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始于西汉末年,高峰在东汉,两派的主要分歧就在于释文方法的不同。这种学术上的争鸣,迫切要求语言学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语言学跟经学有密切的关系……经学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大大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虽然经学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研究的进步,但这样难免使语言学沦为了经学的附庸。此外,统治者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提倡经学,重视训诂学,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汉代语言学的繁荣。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影响语言发展方向及内容的因素增加了。佛教的传入,印度语音学知识的影响,使得语音分析的知识有了突破并日趋完善。而骈体文的出现,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则是文学上的需要,这对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要求。此外,由于人口迁徙、民族融合而造成的语言接触的影响,给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不同研究领域的比较

两汉在训诂学、文字学、方言学及词源学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功绩。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在这些领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创立了汉语音韵学这门新的学科。

(一)训诂学

汉代出现了中国的第一部训诂学著作——《尔雅》。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该领域的学者及研究成果。如汉初的《毛诗故训传》,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吕氏春秋注》《战国策注》《淮南子注》等。总的来说,古书注解的内容不外乎四方面:字音、词义、名物制度、历史典故。对词义的解释占重要地位。

相较之与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训诂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扩大了古书的注解范围。和汉代一样,这一时期仍以注释儒家经典为主,其中的代表有何晏的《论语集解》等,但注释的范围有所增加:开始对道家著作加以注释,如王弼的《老子注》和郭象的《庄子注》;对史、子、集部的注释也出现了,如韦昭的《国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等;佛教经典也有不少注释,如唐释玄应的《一切经音义》(《众经音义》)和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大藏音义》)。

(2)训释重点的转移。由汉代主要偏重于字义的解释,转向为重视义理的阐发。说明典故的出处、解释人名地名以及考核和增补史实方面。

(3)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如唐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南朝梁武帝所撰《周易系辞义疏》等;“集解”如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等。

(4)涌现出大量训诂学专著,其中既有传注著作,又有字典辞书如张揖的《广雅》、晋吕忱的《字林》等。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训诂学比两汉更为发达。

(二)文字学

和训诂学一样,“汉代语言文字学的进步,主要应归功于古文经学的兴起”“汉代经学与语言文字学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汉代,中国出现了第一部文字学方面的著作《说文解字》。许慎按部首编排全书,说解字义、字形,通百科,存古篆,“达神恉(旨)”,不仅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还为汉语字典的编纂树立了楷模。并且,和后来字典所不同的是:它不是一般备查检用的字典,而是以研究字的本义为目的的字典。

晋吕沈的《字林》上承《说文》,下启《玉篇》,在分部上和《说文》相同,共540部,但总字数比《说文》多出了3471个字,字体用楷书。

《玉篇》为梁顾野王的著作,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字典。和《说文》不同的也是其进步之处体现在:(1)先用反切或直音注明音读,再引证丰富的材料来阐明字义及其用法,这种方式开近代字典的先河;(2)虽《玉篇》仍仿照了《说文》的部首编排方式,但部首的数量与编排顺序与《说文》不尽一致;(3)《玉篇》很注意辨析文字,在卷末附《分毫字样》。这样,《玉篇》较之于《说文》就更具有字典的实用性:收字多,使用通行的小楷作为正式的字体,且字义解释完备,例证材料丰富。并且“《玉篇》只释音义,不再像《说文》那样用‘六书’条例去分析字形了” 。

到了唐,文字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仅有几部正字形的书,如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只是用于统一规范文字形体。此外有李阳冰对《说文》的刊订和整理。总的来说,在魏晋文字学进一步发展之后,唐的文字学研究不算突出,很少有著名的文字学家。

(三)方言学

虽然秦周时期就已经有方言调查,但是传统方言学的第一部专著为西汉扬雄所著《方言》,“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汉代的方言研究成果还散见于经籍和经籍传注之中。如《说文》中引用的190多个方言俗语,广泛涉及到中土各地和周边地区;《释名》中明确标出方言低于名称的词语总数虽然不多,但其中大多数属于方言语转现象的描写,十分珍贵;《三苍》《小尔雅》《汉书》《通俗文》《越绝书》等著作以及杜子春、王逸、许慎、郑众、何休、赵岐、郑玄、高诱等人的古书注释中也都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方言研究成果。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这一阶段,虽然没有像《方言》这样的方言学专著产生,但这一阶段的方言研究是整个汉语方言学史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方言研究材料是零散在各种文献中的。比如文学史料和语言文字学著作如《切韵》系列的韵书,包括《切韵》残卷及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等,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 笔记杂谈如洪迈的《容斋随笔》、沈括的《梦溪笔谈》等,这些当中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方言材料。魏晋时期最为重要的方言学研究著作是郭璞的《方言注》。“郭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体悟扬雄的语言学思想,注重描写当时的口语,以晋代活的方言口语词汇跟汉代方言词汇作比较,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价值则表现在描写方言学和历史方言学上”。“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中国语言学的重点转入音韵研究,方言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反映在方音研究上” 。

可见,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扬雄的《方言》对几大方言区进行了划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奠基工作,魏晋隋唐时期相较于两汉,主要在内容上有所补充,此外采用了历史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方言,研究的重点开始向方音转移。

(四)词源学

中国的第一部词源学著作《释名》由东汉人刘熙写作,主要采用了声训的训释方式。“两汉是声训发展的极盛时期,理论性、政治性、主观随意性、普遍性,是当时声训的四个特点。”《释名》“并不只是声训资料的汇编,它既有总结,又有开创。刘熙的声训并不比前人高明多少。不过,他编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语言研究。”虽然声训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上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但这至少表明汉代的语言研究者们已经逐渐开始有语言研究的自觉了。这一时期的许多语言学研究著作中都体现了词源学研究在两汉的繁荣,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词源学高峰之一。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虽没有出现词源学方面的代表著作,但在许多语言学相关研究的书籍中存在着词源学的内容。这一时期有的语言学家已经进行了很多词源学方面的探索,有的则是不自觉地在论述中提及,情况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这一历史时期的词源研究成果是比较丰富的,它在词源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功绩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其特点是研究成果较多,分布广,零散性成果多,系统性成果少,词源探讨的实践多,理论少。”

和汉代开创性的研究相比,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词源学研究主要在继承与发展相关学科内容。

(五)音韵学

如果说在训诂学、文字学、方言学和词源学这几个领域内,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没有超越前代的突破,那么音韵学则可以作为这个时期语言学研究所做出的完全创新。

反切的创立和四声的发现,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音韵学。反切为韵书和字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并且给人们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记音方法,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隋陆法言所著《切韵》是音韵学的奠基之作,并且在以后的数百年内后人仅可“刊谬”“增订”,地位无人能撼。

除反切与四声,字母和等韵学的产生也是这个时期的新成果。字母的创制是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等韵学则是在韵书的基础上产生的。“从此以后,中国语言学的内容更为丰富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更实现了自己特有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汉代的语言研究总体具有历史开创性的特点,但深受经学的影响,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使其受到制约,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除音韵学外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上没有较大突破,重在继承与发展汉代的语言研究,但思想上的解放给了语言研究以崭新的面貌。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史上的创立期与发展期,在语言学研究史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2]胡齐光.中国小学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张涛.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J],文史哲,2001(5).

[4]柳玉宏.六朝唐宋方言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5]游汝杰.汉语方言学的传统、现代化和发展趋势[J]中文自学指导,2007(1).

[6]华学诚.汉语方言学史及其研究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6(1).

[7]曾昭聪.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6).

(作者简介:戴思思(1988.5—)女,汉族,湖北大冶人,华中师范大学06级汉语言研究生。)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重要时期,它们衍生出了多种语言学和文学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的语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将从语系、发音、文字、文化等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首先,从语系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仍属于汉语语系。北朝时代使用的“文言文”主要是隋唐时期使用的汉语,而魏晋南朝时期使用的方言基本上是今天北方方言的原型,东南方言则是粤语、客家语、闽语系统的原型。因此,魏晋南北朝语言仍然属于汉语语系。 其次,从发音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特征以集体性为主,没有具体的发音规范,口头传译自由。据记载,当时的许多文字中有若干发音与现代普通话不同的老字,其中一些依旧在现今的台湾、贵州、广西等地保存有。此外,当时的发音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发音模式,像“统、晋、南北朝”或“南汉、汉魏”等。 第三,从文字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秦汉、隋唐及新石器时代语料库大量涌现,文字发展走向多元,包括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比如,秦汉时期有“篆书”和“小篆”,它们主要记录礼物等内容;隋唐时期有“细草书”和“唐草书”,它们主要记录历史、文艺类文章等内容;而新石器时代有“汉隶”和“楷书”,它们更加接近现代汉字。此外,在此期间,因为当时统治者认为文字太多而混乱,就有了汉书、尚书、曹植、竹书四书的出现,它们起到了规范和标准化的作用。

第四,从文化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作品,包括“国语”、“文心雕龙”、“抒情诗”、“楚辞”等,以及许多民间文学,如“山歌”、“史谣”、“神怀”等。此外,它们还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思想体系,如“法家”、“儒家”、“道家”等,它们被尊称为“三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因此,以此期的语言学为研究和分析的窗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的发展脉络。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语言研究比较

汉代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语言研究比较 作者:戴思思 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2期 早在先秦时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研究就已经萌芽。但总的来说,这些认识和研究都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也没有出现相关领域的专著。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始于汉代。汉代出现了语言研究诸多领域的学者与著作,奠定了其在语言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语言研究,不仅将两汉语言学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宽,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两汉与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后,完成了其确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基本划定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并形成了语言研究各个领域的研究范式。 一、研究背景比较 每个朝代的语言研究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背景,社会、文化等大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语言学的研究。因此,要比较这两个时期的语言研究,首先要对其存在的背景做简要比较。 在两汉,主要是经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研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始于西汉末年,高峰在东汉,两派的主要分歧就在于释文方法的不同。这种学术上的争鸣,迫切要求语言学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语言学跟经学有密切的关系……经学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大大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虽然经学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研究的进步,但这样难免使语言学沦为了经学的附庸。此外,统治者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提倡经学,重视训诂学,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汉代语言学的繁荣。 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影响语言发展方向及内容的因素增加了。佛教的传入,印度语音学知识的影响,使得语音分析的知识有了突破并日趋完善。而骈体文的出现,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则是文学上的需要,这对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要求。此外,由于人口迁徙、民族融合而造成的语言接触的影响,给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不同研究领域的比较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八课三国至隋唐文化大发展教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分析教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讲述从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概况,从而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儒家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重难点 1.重点:汉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变化特征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材料,导入本课学习。 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大家思考一下,汉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是如何发展的?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成就还有哪些其它表现?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中国语言学史

中國語言學史 『小学』的发展过程 初级学校(周)《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 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也。” ↓ 文字学(汉) ↓ 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五代)——即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 ◆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而究其实质,可以说,“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 训诂学三位一体的一门学科。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 “合此三者(按:指文字、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1906年发表于《国粹学报》) 『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文字学 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字样学(唐·颜元孙《干禄字书》) 3)六书学(元·戴侗的《六书故》) 4)古文字学 音韵学 1)“今音学”(中古音) (《切韵》、《广韵》) 2)古音学(上古音) (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 3)北音学(近音学)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4)等韵学(宋《韵镜》) 训诂学 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 2.方言学(钱绎的《方言笺疏》); 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 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 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例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 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 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 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一、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二、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三、近古语言学(元明清)

王力《汉语语音史》: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律

王力《汉语语音史》:了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规 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0种之第8种。 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了一先生的学风或者学术成就:中西融会,龙虫并雕。——季羡林 ▲ 王力(1900—1986) 王力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经验丰富。王力先生是我 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研究工作既继承了我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的语言学从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王力先生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研究涉及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语音、语法、词汇、语言史、语言学史以及汉语方言、汉语诗律学等各个领域,其重点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促进了学科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力先生还在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的与实际工作,或撰写文章和读物,或参加座谈讨论,或做演讲,观点鲜明,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有着广泛的影响。 ▲ 王力先生手迹

王力先生是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一生所研究的方面很广,涉及语言学和汉语的现状及历史的许多领域,但王力先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的是汉语音韵学(包括语音史)方面。他不愧为我国当代音韵学大师。《汉语语音史》这部近五十万 字的著作集中了他对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成就,是他晚年对他数十年来关于汉语音韵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的总结。所以《汉语语音史》不是《汉语史稿》的修订本,而是完全重新撰写的一部新著,不仅篇幅比《汉语史稿》(上册)“语音发展”部分扩大两倍以上,而且有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第一,分期详细,内容充实。研究历史必须进行分期,因为科学的分期可以体现我们对历史识的深度,同时也能较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阶段性。自商代甲骨文开始,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语言虽有其稳固性,演变比较缓慢,但在历史长河中,汉语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达到什么程度。在《汉语史稿》里,王力先 生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1)公元三世纪以前为 上古时期;(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十二、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公元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为近代;(4)二十世纪为现代。在叙述汉语语音发展的时候,实际 上只讨论了由上古到中古以及由中古直接到现代的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展变化,比较简略。而在《汉语语音

汉语史纲要

零.绪论 0.1 汉族概说 华夏诸族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的诸多民族或部落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历经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约在公元前3000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兼容周边一些部落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族体,后世看作“华夏族”的祖先。 前21世纪开始,夏、商、西周相继出现,华夏诸族从黄河流域发展到淮河、长江流域。西周已出现“华”、“夏”、“华夏”等族名,以别于蛮、夷、戎、狄。 春秋战国时期,“华贵夷贱”观念越来越强,华夏族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秦汉时期,四百多年里社会相对稳定和统一,人口、政治、经济等得到较大发展,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为了区别于其他族群,“汉人”这一称呼出现。例: ①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刘向《新序》) 唐朝文献中出现“汉族”,例: ②禅师法讳慧昭,俗姓崔氏,其先汉族……(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 此时期内,汉族人众虽然大大增加,但还是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其他地方汉人稀少。 六朝时期,“五胡乱华”,汉族人口大量南迁,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民族融合广泛发生。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大大扩展,汉族人向云南和中亚地区发展。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人向周边及境外迁徙,“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成为人口迁徙的代表性事件。 汉族 前身—华夏诸族 构成—诸多族群融合而成 发祥——黄河中下游 形成时间——汉朝 汉朝以来两千多年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优势,汉族先后融合了其他许多民族,或者说,其他许多少数民族全部或部分融入汉族之中,充实了汉族,使其越来越强大。 民族融合遗迹: 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相对高大,胡须较多;南方汉人带有较多的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身材较为瘦小,胡须较少;南北文化和语言也形成一定的差异。 0.2 汉语史概说 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出土陶器上出现文字符号 商—产生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汉语的基本要素已基本奠定。 周—金文,跟甲骨文在结构和词汇上都很接近;诸侯兼并,形成少数较大的方言;产生共同语:雅言(雅-正;雅-夏,中国之人)河南一带语音成为标准音 春秋战国—诸侯之间方言差别显著,交往和杂居又使共同语得以传播发展 秦—移民、戍边等措施促进共同语的传播;“书同文”政策促进书面语统一 汉—方言向共同语集中,广泛传习儒家经典促进共同语发展;洛阳语音保持标准音地位

中国语言学史

第一章绪论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 1、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 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 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国外译作: 1、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 2、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 3、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 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二、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 1、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 2、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语文学:是关于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缺乏系统性。语言学:系统研究语言的本身。 3、另外,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语文学而没有语言学。理由如下:P4-7 1)古代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文字,不是语言;古代语言学服务于解经;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 但这几种理由并不能让人信服。文字是书面语言,也是语言本身。把文字和书面语同语言本身对立起来,不妥。另外,古代很多著作,《方言》《切韵》等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的范围,进入了语言学的领域。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总有其目的,中外皆同。外国的语言学也曾为《圣经》服务。事实上,我国语言学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绩。只是由于,社会发展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我国古代语言学史有自己发展的道路。 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问题p9 人类文化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善于继承。在继承问题上,有两种态度:一是有继承有发展;另一种是只继承不发展,或不敢有所发展。例如,《说文解字》和陆法言《切韵》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两部权威之作。周德清敢于按照当时的语言实际,写出不同于《切韵》的《中原音韵》。而继承贵在创造。例如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尔雅注》,不仅继承,而且有创造发展。 四、研究语言学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P13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达到(一)了解中国语言学历史发展概括(二)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三)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其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 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时期。本文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 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由于东汉末 年的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政权相互争斗。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主要表现为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1.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现象之一。三国时期, 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北方、西南和东南形成鼎立之势。 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蜀汉控制西南地区,东吴则占据东南地区。 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魏国最终统一中国。 2.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西 晋的建立,使得政权重新回归中原地区。然而,西晋在经济和政治上 的困难使得其短暂存在,东晋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3. 南北分裂

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再次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北方由五胡十六国所控制,而南方则是由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组成。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闻名。 1. 隋唐政权的建立 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政权的统一。在隋朝之后,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唐朝的政权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和繁荣。 2. 经济繁荣 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重农抑商等。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改革成果,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 3. 开放的外交政策 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流传。

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差异以及隋唐时期文化走向统一 人教111 刘莉荣1014011136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由分到合、文化呈多元走向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我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古历史重要的转型时期,它在文化上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兼容并蓄、浑融整合,呈现出“汇纳百流,浩荡奔腾,洋洋大观”之多色调景象,熔铸了隋唐时期独特的文化范式和审美理想。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孺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棋式已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拨的文化多元发展。其中既有儒、玄、释、道二学二教的相争相补、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整合,而且还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相互并立与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确乎面貌大有差异,此种情形淋滴尽致地表现在它们各自的子系统上。 1、经学方面——北方沿袭两汉旧经学,南方上接魏晋新玄学 汉代经学嬗变为魏晋玄学,门阀士族的南迁,将玄学主流也带到了江南地区。一时间,玄学清淡之风盛行江南。与此同时,玄学在北方却几近绝响,一般以汉代经学为主。南方文士大多濡染玄风,释玄兼综,儒玄“通达”,经学上注重义解发挥,探寻玄学义理。而北方的学术,则仍严守汉儒师法,注重名物训诂,以章句集注疏通经义。北儒学祟实际, 不尚空言, 耻谈新理, 基本上恪守东汉经师之家法, 以训话章句说经。南儒学则重思辩, 轻实沽, 热衷言新理, 喜以义理说经。“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1]“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 穷其枝叶”。[2]南北面貌大不相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 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讲稿 (1) 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2) 第一讲:建安文学 (4) 第二讲:正始之音与两晋诗歌 (10) 第三讲: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15) 第四讲:南北朝乐府歌辞与鲍照拟乐府 (19) 第五讲:南朝山水诗 (23) 第六讲:齐梁诗坛与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27) 第七讲:魏晋南北朝散文及小说 (31) 第八讲:唐诗概说与唐初诗歌 (44) 第九讲:初唐四杰与陈子昂 (53) 第十讲:声律、风骨和兴象——盛唐之音的前奏 (64) 第十一讲: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 (72) 第十二讲:田园牧歌山水清音——盛唐山水田园诗歌 (78) 第十三讲:金戈铁马之声——盛唐边塞诗派及其作品 (85) 第十四讲: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92) 第十五讲:诗圣.诗史—杜甫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99) 第十六讲(上):中唐诗歌之再盛——大历诗人及元白诗派 (113) 第十六讲(下):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124) 第十七讲:韩孟诗派及(刘柳诗歌)元和贬谪诗人 (125) 第十八讲: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 (142) 第十九讲:晚唐詩歌創作成就 (150) 第二十讲:琵琶起舞唤新声——唐五代词的发展及成就 (161) 第二十一讲:绝代之奇——唐代传奇小说与敦煌变文 (169)

绪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一)从曹操到李后主,时间跨度近800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190,袁绍率关东义师讨董,曹操为诸侯之一)——宋太宗赵匡胤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 (二)文学史发展分期表: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诸因素 (一)寒士之不平与士族之优游 1. 门阀氏族的产生 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章太炎《检论订孔》上),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过去“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76)诏),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仲长统《昌言》),“贡荐则必阀阅为前”(王符《潜夫论·交际篇》),“以族举德,以位为贤”(《潜夫论·论荣篇》)了。(阀阅:古代仕宦人家自序功状而树立在门外的柱子。《玉篇·門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后来又叫棂星门。与明清时期贵宦人家的功德牌坊功能相似。)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久而久之,更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文苑王沈传》),“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卿,无仕进之路”(《二十二史札记》)的情况。所以,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东海王氏、河东裴氏均在魏晋南北朝为世“冠冕”。后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俱为江左“盛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自北朝至隋唐,也是“衣冠”连绵不绝,累世富贵。 2. 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寒士的不平之音、进取之心 门阀制度阻塞了庶族寒门的仕进之路,才高寒士自然心怀不平:“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其二)“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古代西域的语言

古代西域的语言 摘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地区,也是东西方语言文字的交汇之地,世界六大语系中的三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的语言汇集在这里。从汉代以来,有30多种语言和近20种文字在这里留下了被使用的痕迹。本文依据所见的资料,尝试探讨西域语言突厥化之前的语言状况。 关键词:西域;语言;文字 新疆,古称西域,今天是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古往今来,操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语言的不同民族、种族的人们,在这里相遇、融合,留下自己独有的痕迹。在这里可以发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和定居于绿洲开垦者的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域成为文化交流的大海,而语言则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 一、两汉时期 张骞凿空之举,是西域与中原正式联系交往的开始(虽汉之前就有文献提及与西域的联系,但其记载多神话传说,荒诞不经)。然而,两汉时期对西域语言的明确记载却少得可怜,只是偶尔涉及,但是从这少量的记载,尤其是从西域诸国设有译长一职的记载上,可推测出,西域语言与中原不同。但这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汉书?西域传》中多处提及“塞种”。这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属于印欧人种,汉以前就广泛的分布在西域,甚至河西地区,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当时,西域如龟兹、焉耆、车师等国都留下了塞人的痕迹,塞语在西域的语言中占有重要大的比例,于阗居民就广泛的使用于阗塞语。 在西域宗教伊斯兰化之前,西域的佛教盛行,随着佛教的传播,至晚到公元2世纪,一种名叫佉卢文的书写符号传入西域,广泛被鄯善、于阗地区的居民使用,用以拼写当地居民的语言,并且用于拼写梵语。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西域的数十个小国通过合并成为六个大的国家,它们是疏勒、龟兹、焉耆、于阗、鄯善和高昌。通过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这六个国家中,高昌是以汉族为主体,或者说,高昌的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主体文化而存在的,故《梁书?西北戎传》记载,高昌“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子集”。这可以说是,关于西域语言的最早的直接记载。这一时期,中原战乱频繁,但汉文化对西域的影响并未停止,在今新疆地区发现或出土的载有汉字的文物,有篆体、篆隶体、隶体、章草体、楷体、行书体、草体,汉字书写变化的各种字体,说明汉文化对西域的影响是不间断的。汉语也在西域诸国中广泛流行。一些上层贵族使用的比较多,他们的汉文化程度是很高的。 《高僧传》记载,西晋武帝年间,竺法护“随师至西域,游历诸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含解析)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程 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问题 导引 1.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朝、唐朝中期儒学发展的表现;魏 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道教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武则天时期儒 教发展的表现,南朝隋唐反佛灭佛的原因、表现、结果。(时空观念,历 史解释,唯物史观) 2.魏晋隋唐时期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石窟艺术发展的表现。(历 史解释) 3.魏晋隋唐时期科技发展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印刷术、火药、天文 学、医药学方面的表现。(历史解释) 4.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历史解释) 历史 时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的发展 (1)汉武帝时期:儒学__正统__地位确立,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__佛教__和__道教__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__儒学家__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__儒学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中期__韩愈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①背景:__佛教__和__道教__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②特点: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__天命论__和__封建纲常__来反对__佛教__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__儒学__的影响,主张“__贵儒__”和“__尊道__”。 (2)唐朝:统治者奉行__三教并行__政策,奉__老子__为祖先,__道教__最受尊崇。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讲义-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道教: ①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2、佛教: (1)佛教的发展 ①西汉末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 影响最大。 (2)反佛: ①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②表现: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儒学: ①春秋时期时期孔子提出,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蔚为大观; ②秦朝时期,深受打击; ③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④魏晋南北朝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⑤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复兴儒学运动 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目的: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内容: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影响: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发展过程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古汉语常用动词语义场研究述评

古汉语常用动词语义场研究述评 古汉语动词语义场是近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成果颇丰。通史研究、断代研究、专书研究、专人研究,研究角度多样;统计对比、义素分析、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研究方法多样;语义、语法与语用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研究途径不断拓展。一些常用的动词语义场的成员构成、词义发展演变、成员替换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古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现。但研究方法存在描写充分而解释不足的问题;语料的选用范围偏窄;单个语义场研究较为充分,相近子场或上下两级语义场的联系注重不够。 标签:古汉语;动词语义场;现状;思考 近年来,我国学者运用语义场理论研究古汉语词汇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常用动词语义场是众多成果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部分。本文全面搜集了古代汉语常用动词语义场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剖析;同时立足于古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大背景对其研究意义和不足进行总结和阐释。 一、古汉语常用动词语义场研究现状 纵观目前学界古汉语动词语义场的研究成果,如果按照动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人动类和物动类。人动类即动作的主体是人,物动类即动作的主体是物。其中,人动类又可细分为肢体类和感官类,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一)人动类 1.肢体类。包括手部动作、脚部动作、五官动作、身体动作等四小类。 (1)手部动作。手部动作语义场主要有:“洗涤”、“买卖”、“借贷”、“出售”、“建造”、“种植”、“偷盗”、“烹煮”、“切割”、“手持”等。 “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主要研究者是闫春慧,其系列研究论文分别为:《先秦“洗涤”语义场探析》[1]、《从、等看汉魏晋南北朝“洗涤”语义场》[2]、《隋唐五代汉语“洗涤”语义场考察》[3]、《汉语“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4]。采用历时与共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先秦到宋元明清“洗涤”语义场的构成成员数量、用法以及发展变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对于“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研究者还有雷颖。在《汉语洗浴概念场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研究》[5]中,作者对“洗浴”概念场进行历时考察。同样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统计频率和分布情况的方法,与前者不同的是,作者又将结构形式与意义功能相结合,更多的关注概念场词汇系统成员的分布变化和相互关系。张荆萍在“买卖”类语义场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其系列研究论文分别为:《试论古汉语“出售”语义场的历时演

2020版高考历史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学案

第 7 讲魏晋、隋唐期间的文化 一、魏晋、隋唐期间的思想 1.魏晋思想的觉悟 (1)魏晋南北朝期间,社会的动乱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崇奉的渴求,佛教、道教接踵兴 隆并快速流传,儒学所以遇到冲击。 (2)玄学流行。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和名家逻辑,以“清谈”为主要议论问题 方式。 2.唐朝“三教并存” 唐朝推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 进一步互相争辩、互相交融。在三教的争辩和发展中,儒家日趋处于劣势,显然地感觉到 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 3.唐朝儒学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评,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教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 统”之先河,全部这些都启迪此后的儒者以一种中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修建了一个以 “道”为中心范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系统,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试图成立一个能融合“百家之学”的学说来代替佛、道的梦想,经由以 “北宋五子” ( 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 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 能够说正式实现。 二、魏晋、隋唐期间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好、最系统的古代农 业科学著作。 “ 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2.文学:隋唐期间,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而是无 ―→ 穷境地的初步” 。如“ 但见泪痕湿, 不贴心恨谁” ,这是诗的最高境地。 (1)背景:①社会背景:国家一致,经济繁华, 文化多元。②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进了文 学的发展。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重点)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秦汉: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开办学校,经学 魏晋:道家思想崛起并与黄老思想结合形成玄学,外来佛教开始确定地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1、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曹植死为止)。 2、《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第一首纯粹写景的山水诗)。 3、《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七言诗)。一韵到 底(缺少变化):押韵不成熟的标志。 4、《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5、曹丕的诗文开婉约纤丽一路,兼有情美、景美、辞美、韵美的艺术特点。 6、王粲创作主题:(1)去国怀乡;(2)怀才不遇。 7、蔡琰(蔡文姬)《悲愤诗》:自传体——诗史价值——场面描写——心理倾诉 二、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真是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 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三、建安风骨形成因素:(1)时代因素:天下纷乱,生灵涂炭;群雄角逐,各骋才智。(2) 思想因素: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趋于动摇,道家和刑名之学兴起。(3)文人因素:生命意识,悯时情怀,理想张扬,个性风发。(4)文学因素:汉乐府的健朗风格,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幽怨情调。 四、曹操诗特点: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文特点:清峻通脱,自开风气 文学上的突出成就:(1)四言诗,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五言诗“借旧乐写时事”,堪称“汉末实录”,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诗歌传统;(2)散文创作方面,鲁 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五、曹植——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 溢着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 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 六、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1、状貌生动,有声有势; 2、清峻雄奇,风骨自见; 3、善用比兴,抒情性强; 4、沉郁顿挫,韵律谐美; 5、工于起调,且多警句。他创造了一种雅与怨、文与质、风与骨、刚与柔完美统一的诗歌美。钟嵘《诗品》评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并由此誉之为“建安之杰”。 七、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八、阮籍诗歌艺术特点及成就: 1、玄思与诗情的完美统一,既创造了哲学境界的诗化,又创造了诗歌境界的哲理化;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简答论述 论述题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白马篇》是曹植诗歌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勇猛无畏,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以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诗歌内容充实丰富,采用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笔法,工于起调,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多慷慨悲愤之气,体现了其诗辞藻华茂的艺术风格。 3、列举两晋诗歌有代表性的重要现象? 参考答案:太康体,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