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

绪论

1:食品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化学变化与食品质量相关性的科学。

2:食品质量属性(特征指标):色、香、味、质构、营养、安全。

第一章:水

一:名词解释

1:AW:指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AW=f/fo (f,fo 分别为食品中水的逸度、相同条件下纯水的逸度。)

2:相对平衡湿度(ERH): 不会导致湿气交换的周围大气中的相对湿度。

3:过冷现象:由于无晶核存在,液体水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仍不析出固体。

4:异相成核:指高分子被吸附在固体杂质表面或溶体中存在的未破坏的晶种表面而形成

晶核的过程(在过冷溶液中加入晶核,在这些晶核的周围逐渐形成长大的结晶,这种现象称为异相成核。)

5:吸湿等温线(MSI):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用来联系食品的含水量(用每单位干物质的含水量表示)与其水活度的图

6:解吸等温线: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的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7:单层值(BET):单分子层水,量为BET,一般食品(尤为干燥食品)的水分百分含量接近BET时,有最大稳定性,确定某种食品的BET对保藏很重要。

8:滞后环:是退汞曲线和重新注入汞曲线所形成的圈闭线。它反映了孔隙介质的润湿及结构特性。

9:滞后现象: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二:简述题

1:食品中水划分的依据、类型和特点。

答:以水和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作用情况来划分,分为游离水(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和结合水【化合水和吸附水(单层水+多层水)】。

结合水:流动性差,在-40℃不会结冰,不能作为溶剂。

游离水:流动性强,在-40℃可结冰,能作为溶剂。

2:冰与水结构的区别

答:水:由两个氢原子的s的轨道与一个氧原子的两个sp3杂化轨道形成两个σ共价键。

冰:由水分子构成的非常“疏松”的大而长的刚性结构,相比液态水则是一种短而有序的结构。

3:水结冰的过程及冻结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答:水分子内部先形成晶核或者向过冷溶液中加入晶核,于是在晶核的周围逐渐形成长大结晶。当大量的水慢慢冷却时,由于有足够的时间在冰点温度产生异相成核,因而形成大的晶体结构,即形成冰。

食品在冷冻时,由于水转变成冰时可产生“浓缩效应”,即食品体系中有一部分水转变成的时候,溶质的浓度相应的增加,同时PH、离子强度、黏度、渗透压、蒸汽压及其他兴致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食品的品质。浓缩效应可以导致蛋白质絮凝。鱼肉质地变硬、化学反应速度增加等不良变化,甚至一些酶在冷冻时被激活,从而对食品品质产生影响。

4:食品冻结保藏的机理

答:在低温情况下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降低一些化学反应的速度常数,提高食品的保藏性5:AW与食品稳定性关系

答:水分活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食品中α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αW对微生物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细菌生长需要的αW较高,而霉菌需要的αW较低,当αW低于0.5后,所有的微生物几乎不能生长。

⑵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关系: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①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②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④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⑶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αW=0.35左右)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αW>0.35时,水分对脂质氧化起促进作用。

⑷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一种钟形曲线形状,当食品中αW=0.3~0.7时,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随着αW增大,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但α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褐变下降。

6:如何降低AW?为何AW降低可提高食品稳定性?

答:降低温度。

食品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酶促反应是引起食品品质变化的重要原因,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抑制这些反应的进行。(1)大多数化学反应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降低AW,食品中很多反应收到抑制。(2)很多化学反应时属于离子反应。很多离子水合反应进行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游离水才能进行。(3)很多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与才行。(4)很多以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具有第五作用外还能作为输送介质,并且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

7:如何运用本章知识选择合理食品包装?

答:降低AW.。。。。。

8:MSI曲线分为三个区

答:区间Ⅰ:Ⅰ中的水与溶质结合最牢固,Ⅰ和Ⅱ的边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水相当于单层水的水分含量。这类水在-40℃不结冰,也不作为溶剂。

区间Ⅱ:Ⅱ中的水包括了区间Ⅰ的水和区间Ⅱ内所增加的水,区间Ⅱ内所增加的水是多层水。这类水移动性比游离水差,大部分在-40℃不结冰。

区间Ⅲ:Ⅲ中的水包括区间Ⅱ和区间Ⅰ的水再加上区间Ⅲ边界所增加的水,增加的水为游离水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1:比甜度:甜度通常是以蔗糖作为标准,一般以5%或10%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0,其他糖在同一条件下与其相比较,故甜度又称为比甜度。

2:旋光性:一种物质使直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发生旋转的特性。

3:吸湿性:指糖在空气湿度较低条件下保持水分的特性。(果糖、果葡糖浆>葡萄糖、麦芽糖>蔗糖)

4:淀粉的糊化: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一部分胶束被溶解形成空隙,水分子进入内部,随着胶束

的溶解,淀粉吸水体积膨胀,出现膨润现象,继续加热,胶束崩溃形成淀粉单

分子而成为溶液状态的现象。)

5:淀粉的老化:经过糊化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的现象。(支链淀粉易老化,不易糊化)

6:美拉德反应: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黑色素的反应。

7:焦糖化反应: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时,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时,糖脱水降解,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

二:简述题

1:判断糖是否具有还原性的依据

答:分子中含有自由醛基或半缩醛基(或酮)的糖都具有还原性。

2:糊化的三个阶段

答:①可逆吸水阶段: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积略有膨胀,冷却干燥可复原

②不可逆吸水阶段:随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性大量吸水,结晶“溶

解”

③淀粉粒解体阶段: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

3:老化的应用

答:制作粉丝,粉条等。

4:果实在成熟中果胶的变化【甲酯化程度逐渐降低】

答:在未成熟的果实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原果胶,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原果胶水解成为果胶(PG作用下),果蔬组织变软而有弹性,当果实过熟时,果胶发生酯化作用生成果胶酸(PE 作用下)。

5:美拉德反应过程

答:1)初期阶段:羰氨缩合和分子重排

羰氨缩合:羰基化合物中游离羧基和氨基化合物中游离氨基缩合生成薛夫碱,随机环化成N-葡萄糖基胺

分子重排:N-葡萄糖基胺发生分子重排

2)中期阶段:HMF、还原酮生成,strecker反应

3)末期阶段:醇醛缩合、黑色素生成。

第三章:脂质

一:名词解释

1:同质多晶现象:具有相同化学组成,但具有不同的结晶晶型,在熔化时得到相同的液相的物质,且液相具有相同化学组成与性质。

2:烟点:不通风的条件下,油脂加热到发烟的温度。

3:着火点:油脂中挥发性物质能被点燃并维持燃烧的时间不少于5秒时的温度。

4:闪点:油脂中挥发性物质被点燃而不能维持燃烧的温度。

5:油性:含油物质的特性。

6:固体脂肪指数:测定若干温度时25 克油脂固态和液态时体积的比例的比值,除以25 即为固体脂肪指数。

7:油脂的塑性:固体脂肪在外力作用下,当外力超过分子间作用力时开始流动,当外力撤去,脂肪重新恢复原有稠度。

8:抗氧化剂:能延缓或减慢油脂自氧化的物质。

9:皂化值: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KOH的毫克数。

10:乳化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互不相容的油脂和水形成一种均匀分散的介稳状态。

11:酸价(AV):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上网NaoH的毫克数,反映油脂的新鲜度。12:皂化值(SV):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KOH的毫克数,SV越高油脂熔点越低。

13:碘值(IV):100g油脂吸收碘的克数,判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14:过氧化值(POV):1kg油脂中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衡量油脂氧化初期的氧化程度。二:填空题

1:常见的食品油脂按不饱和程度分为:(干性油)(半干性油)和(不干性油)

2:天然油脂的晶型按熔点增加的顺序为:α晶型<β1晶型<β晶型

3:对油脂而言,其烟点一般为(240℃),闪点(340℃),着火点(370℃)。

4:油脂氧化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为:氢过氧化物

5:根据油脂氧化过程中氢过氧化物产生的途径不同可将油脂的氧化分为:(自动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

6:顺式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反式(快),共轭脂肪酸比非共轭(快),游离脂肪酸比结合脂肪酸(快)。

7:油脂的精炼中的四脱:脱胶、脱酸、脱色、脱臭。

三:简述题

1、油脂自动氧化历程包括那几步?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①第一步:引发期:油脂分子在光、热、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自由基,RH(光、热、微生物)→R+H

第二步:传递期:反应速度快,且可循环进行,产生大量的氢过氧化物。

R+O2→ROO.

ROO+RH →R.+ROOH

第三步:终止期:各种自由基和过氧化自由基之间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链式反应终止。

R·+R·→R-R ROO·+R·→ROOR ROO·+ROO·→ROOR+O2

②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主要有: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温度、氧气、水分、光和射线、助氧

化剂、抗氧化剂、表面积。

2、氢过氧化物有哪几种生成途径,反应历程如何(用反应式表示)?

答:氢过氧化物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三种生成途径。

3、油脂氧化与水分活度的关系如何?

答:水分活度过高或过低时,氧化速率都很高。

4、什么是油脂的过氧化值?如何测定?是否过氧化值越高,油脂的氧化程度越深?

答:过氧化值是指滴定一克油脂所需要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常用碘的百分比含量表示。不是过氧化值越高,油脂的氧化程度越深

5、什么叫乳浊液?乳浊液稳定和失稳的机制是什么?

答:①乳浊液是一种很细的液体分散于另一种(或数种)与之互不容的液体中所形成的乳状液。

②乳浊液稳定和失稳的机制是乳化剂。

第四章:蛋白质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复性:是指变性的蛋白质在使它变性的理化条件恢复正常后,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部分恢复(部分恢复哦)的性质

3:盐析:蛋白质溶液中加浓无机盐溶液,使蛋白质析出(当盐溶度更高时,由于离子的水化作用争夺了水,导致蛋白质“脱水”,从而降低其溶解度。)

4:盐溶: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中性盐,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会增加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增强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的作用,从而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在低盐浓度时,离子同蛋白质核电集团相互作用而降低相邻分子的相反电荷间的静电吸引,从而有助于蛋白质水化和提高其溶解度。)

5:持水力:由分子构成的基体通过物理方式来截留大量水而阻止水渗出的能力。

6:凝胶作用: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

7: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销售过程中蛋白质对食品需宜特征做出贡献的那些物理和化学性质。(水化性质、结构性质、表面性质)

二:简述题

1:蛋白质分类依据及类型

答:一:根据化学组成: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

简单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谷蛋白、组蛋白、鱼精蛋白、硬蛋白

结合蛋白质(根据辅基不同):核蛋白、脂蛋白、糖蛋白和黏蛋白、磷蛋白、血红素蛋白、黄素蛋白、金属蛋白。

二:根据分子形状: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三:根据生理功能:酶、运输蛋白质、营养和贮存蛋白质、收缩蛋白质或运动蛋白质、结构蛋白质、防御蛋白质。

2:蛋白质结构及影响作用力

答:NH2

|

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R-CH-COOH】

作用力:空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静电作用力、疏水作用力、二硫键。

3:剪切稀释及产生原因

答:在空气/水界面施加剪切力,通常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和聚集,而部分蛋白质变性可以使泡沫更稳定。

原因:剪切力促使蛋白质改变分子的定向排序、二硫键交换和蛋白质网络的形成。

4:泡沫如何形成?

答:一:将气体通过一个小孔分配器吹入低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产生泡沫。

二:在大量气体存在的条件下,通过打擦或震荡蛋白质溶液而产生泡沫

三:将一个预先被加压的气体溶于要生成泡沫的蛋白质溶液中,突然减压形成泡沫。5:加工对蛋白质营养和功能性质影响

答:一:热处理

有利:提高营养价值,使蛋白质毒素或抗营养因子变性和钝化。

不利: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分解,蛋白质交联,生成致突变化合物。

二:低温处理

有利;延缓或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并抑制酶的活性及化学变化

不利:对食品风味多少有影响

三:脱水处理

有利:降低水分含量,提高食品稳定性,延长保质期,减重,利于运输

不利:改变食品的可湿润性、吸水性、分散性和溶解度,从而影响食品的功能性质。

四:氧化剂

有利:改善食品色泽,漂白剂,杀菌

不利:改变蛋白质结构和风味,损失蛋白质营养,形成有毒物质。

6:蛋白质的改性方法

答:一:选择适合的酶水解蛋白质为肽化合物;二:用醋酸酐或琥珀酸酐进行酰基化反应三:增加蛋白质分子中亲水性基团。

第五章:维生素

1:维生素A:前体以β-胡萝卜素转化效率最高

2:维生素K:可清楚自由基,宝华食品成分不被氧化;减少亚硝胺的生成。

3:维生素C:抑制酶促褐变和脱色;抗氧化剂;阻断亚硝胺的生成。

4:维生素B2(核黄素):产生日光臭味。

5:食品加工对维生素变化:原料采收后或屠宰后其生化过程以分解代谢为主,水解酶的活动使一些维生素的存在形式发生变化,如从辅酶状态变成游离状态,脂氧合酶和维生素C氧化酶的活动直接造成维生素的分解,储藏也会造成维生素损失,低温储藏可有效延缓维生素的分解损失,而相比于普通低温储藏,气调储藏对果疏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更小。加工中往往要去皮、休整、去杂质、打碎等,而许多维生素在表皮或老叶中含量丰富,因而是原料的营养价值降低。很多维生素易溶于水,清洗或盐泡时会流失,在精制、热汤热加工中,也会造成大量维生素损失,加工后储藏中也会发生维生素损失,会发生化学反应等等。

第七章:酶

1:固定化酶: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能连续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回收重复使用。

2:固定化酶的制备原则:

1)需维持酶的催化活性及专一性。

2)应有利于生产自动化、连续化

3)应有最小的空间位阻

4)酶与载体需结合牢固

5)应有最大稳定性

6)成本要低,利于工业使用。

3:过氧化物酶(POV)用来判断食品热处理是否充分。

优点:存在广泛、耐热、检测方便。

4:脂肪氧合酶功能

有益:小麦粉和大豆粉漂白;制作面团形成二硫键

有害:破坏叶绿素和胡萝卜素、产生氧化性的不良风味,具有特殊青草味、维生素和蛋白质遭到氧化破坏、必需氨基酸遭氧化性破坏。

5:淀粉酶:α-淀粉酶是内切酶,β-淀粉酶是端解酶。

第八章:风味物质

1:风味:摄入口腔的食品,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包括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使人产生短时、综合的生理感觉。

2:基本味感物质:酸甜苦咸(苦>酸>咸>甜)

3: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1)对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使其中一种物质的味觉变得更可口的现象。(糖中放少量盐)

2)相乘现象: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共同作用而增强味感强度。(味精中加肌苷酸增强鲜味)

3)消杀现象:一种呈味物质能一直或减弱另一物质的味感。(食盐中加更多的糖,咸味减弱)

4)变调现象:两种物质的相互影响使其味感改变。(先吃甜食再喝酒,酒有苦味)5)疲劳现象:当较长时间收到某种味感物质的刺激后,再吃相同味感物质时,味感强度下降(常吃辣不辣)

4:鲜味来源:1)鲜味氨基酸2)鲜味核苷酸3)琥珀酸及其钠盐

5:C9最辣规律:分子的辣味随其非极性链的增持而加剧,以C9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陡然下降。

6:最苦物质:番木鳖。最涩物质:单宁

7:风味是如何形成的?

答:酶催化反应

1)油脂与脂肪酸的酶促氧化:脂肪在果蔬体内生物氧化,裂解产物有较好气味;β

氧化产物促进食品风味转化。

2)芳香族氨基酸的转化:某些氨基酸是香味物质的前体,酶的作用下产生香味物质。

3)蛋白质、氨基酸的转化: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在进一步转化。

4)其他物质转化:如甘薯中的淀粉转化为糖,有利于赶紧考甘薯的风味。

非酶反应:

1)基本组分的相互作用:基本组分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相互作用产生很好的香气。

2)非基本组分的热裂解:非基本组分指食品中含量较少的组分,食品加工中维生素类物质降解,虽损失营养,但产生较好的风味。

第九章:色素

1:蔬菜刚开始爆炒时为何呈鲜绿色?久煮后为何呈褐色?

:答:绿色蔬菜中存在叶绿素,在烹调加热中,由于蛋白质变性,使叶绿素游离出来,同时在热力的作用下,植物细胞膜破裂,析出植物体中存在的酸,因而加速了游离的叶绿素与酸接触发生的脱镁反应,生成黄褐色脱镁叶绿素。但该反应需要一定时间,故刚开始爆炒时呈鲜绿色,久煮后会生成黄褐色脱镁叶绿素,使得蔬菜呈褐色。

2:护绿技术:1)酸中和,添加碱性物质如Ca、Mg氧化物或磷酸盐。

2)用CU2+、Zn2+取代Mg2+,形成稳定的Cu,Zn化合物

3)气调保鲜。降低Aw,避光,除氧气,包材选用等。

3:虾蟹煮熟后颜色变化的原因:虾蟹活体内含有虾黄素,与蛋白质结合,呈蓝青色,当久放或煮熟后,蛋白质变性与色素分离,同时虾黄素发生氧化,变成红色的虾红素。

4:花青素中羟基数目越多,蓝色增强;甲氧基越多,红色增强。

5:在腌肉中加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作用

答:1)发色剂:鲜肉中肌红蛋白为还原型,呈暗紫色,很不稳定,易被氧化变色。还原型肌红蛋白分子中二价铁离子上的结合水被分子状态的氧置换,形成氧合肌红蛋白,色泽鲜红。当氧合肌红蛋白在氧或氧化剂的存在下进一步将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时,生成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呈色反应主要是:亚硝酸盐在微酸性条件下形成亚硝酸。其次,亚硝酸非常不稳定,在腌制过程中被还原性物质作用形成一氧化氮(NO) 。最后,NO与还原状态的Mb反应结合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亚硝基肌红蛋白遇热后放出巯基生成稳定的具有鲜红色的亚硝基血色原,赋予肉特殊的腌制红色。加入量过多,搅拌不均匀或者加工工艺不合理等等都可能会导致残留量过高,人食用后会引起中毒

2)抑菌

3)抗氧化

第十二章:有害物质

1:多环芳烃代表物:苯并花,脂类含量丰富的食品中

2:丙烯酰胺:淀粉含量高的食品

3:氯代丙醇:酱油中

4:杂环芳胺类: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的食品。

食品化学与分析期末考题(整理后)

食品化学 第二章水 1.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 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 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⑵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 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 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特点。 答:结合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不能结冰;不能做溶剂;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自由水的特点:-40℃下不以上能结冰;能做溶剂;能被微生物利用;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答:(1)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因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关系。 (2)结合水的蒸气压比自由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自由水能从食品中分离出来, 且结合水的沸点高于一般水,而冰点却低于一般水。 (3)自由水能为微生物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2.简述水分活性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答:水分活性与食品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AW越高,食品越不稳定,反之,AW越低,食品越稳定。这是因为食品中的化学反应和酶促反应是引起食品品质变化的重要原因,降低AW值可以抑制这些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食品的稳定性。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与微生物密切相关,而食品中微生物的存活及繁殖生长与食品水分活度密切相关。?? ⑴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⑵很多化学反应是属于离子反应。⑶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⑷许多以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有时除了具有底物作用外,还能作为输送介质,并且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 3. 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之间的联系。 水分活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食品中α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αW对微生物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细菌生长需 要的αW较高,而霉菌需要的αW较低,当αW低于0.5后,所有的微生物几乎不能生长。 ⑵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关系: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①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②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④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⑶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 作用。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αW=0.35左右)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

食品化学蛋白质期末考试重点

蛋白质 42、蛋白质的分类:简单蛋白质、结合蛋白质(根据化学组成分类) 球状蛋白质、纤维状蛋白质(根据分子的形状分类) 结构蛋白质、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食品蛋白质(根据功能分类) 43、氨基酸的组成与结构:氨基酸的基本构成单位是α-氨基酸。在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α-碳原子、一个氢原子、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一个侧链R基,氨基酸的差别在于含有化学本质不同的侧链R基。 44、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45、从营养学上分类 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从日常膳食中供给一定的数量。8种,苏、缬、亮、异亮、赖、色、苯丙、蛋。婴儿10种,加组和精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能自身合成,不需要通过食物补充的氨基酸,12种。 限制性氨基酸:在食物蛋白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缺少或数量不足,使得食物蛋白质转化为机体蛋白质受到限制,这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就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大米:赖氨酸、苏氨酸大豆:蛋氨酸。 46、等电点的计算:侧链不带电荷基团氨基酸:pI=(pKa1+pKa2)/2 酸性氨基酸:pI=(pKa1 + pKa3)/2 碱性氨基酸:pI=(pKa2+ pKa3)/2 (1、2、3指α-羧基、α-氨基、侧链可离子化基团) 4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即构象,不涉及侧链部分的构象。螺旋结构(α-螺旋常见、π-螺旋、γ-螺旋),折叠结构(β-折叠、β-弯曲) 48稳定蛋白质结构的作用力 (空间相互作用、范德华相互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配位键) 疏水相互作用:在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之间的疏水作用力是水与非极性基团之间热力学上不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倾向于聚集,使得与水直接接触的面积降至最低。水的特殊结构导致的水溶液中非极性基团的相互作用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49蛋白质的变性 定义:蛋白质变性是指当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时,使蛋白质分子内部的二、三、四级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功能丧失或物理化

食品化学试题加答案

第一章水分 一、填空题 1. 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6—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4_个_sp[杂化轨道,有—近似四面体_的结构。 2. 冰在转变成水时,静密度—增大_,当继续升温至_ 3. 98C_时密度可达到_最大值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下降_。 3. 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结合水_和_自由水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化合水_、_邻近水_、_多层水_,后者可根据其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细分为_滞化水_、!毛细管水_、自由流动水二 4.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取决于天然食品组织、加工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化学成分的物理状态;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与双亲(中性)分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5. 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S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J_形。 6. 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一解吸等温线_和_回吸等温线—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 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 _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_等因素有关。 7. 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促进_和_抑制一作用。当食品中a w值在0.35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a w值_ >0.35时,水分对脂质起促进氧化作用。 8. 冷冻是食品储藏的最理想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_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_和_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两个相反的方面。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__ 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四面体结构。 (A) 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 。 (A)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 冰结晶并非完整的警惕,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 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 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 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4.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形?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5. 关于BET (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一。 (A) BET在区间H的商水分末端位置 (B) BET值可以准确地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 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他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 单分子层水概念是由Brunauer. 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水分活度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其定义可用下式表示: p ERH 2矿丽 式中,p为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气分压;Po表示在同一温度下

食品加工保藏期末考试卷

1、为延长果蔬原料贮藏保鲜期,应尽量排除环境中的氧 2、传导型罐头杀菌时,其冷点在于罐头的几何中心位置。(V) 3、食品冻藏过程中发生的“重结晶”现象是指食品中产生比重大于冰的结晶。 5、按浓缩的原理,冷冻浓缩、超滤、反渗透、电渗析属于非平衡浓缩。 6、微波加热过程中,物料升温速率与微波频率成正比。 7、辐射保藏技术属于一种冷杀菌技术。 8、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没有发酵作用。 9、食品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中使用各种添加剂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和达到某种加工目的。 10、食品包装的首要任务是保护食品的品质,使其在运输、贮藏中品质不变或减少损失。 1、牛初乳是指母牛产后3~7日内分泌的乳汁。 2、pH小于的番茄制品罐头属于酸性食品。 4、冷冻干燥可以较好地保留食品的色、香、味及热敏性物质,较好的保留原有体积及形态,产品易复水,因此是食品干燥的首选方法。 6、微波具有穿透力,适用于所有密闭袋装、罐装食品的加热杀菌。(X) 8、腌渍品之所以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是因为盐或糖形成高渗环境,从而使微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抑制。 9、苯甲酸及其盐类属于酸性防腐剂。 1、宰后肉的成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环境温度的提高而成熟所需的时间缩短。(V) 5、浓缩时,蒸发1公斤水分必需提供1公斤以上的蒸汽才能完成。 6、微波用于食品加热处理的最大缺点是电能消耗大。 7、进行辐射处理时,射线剂量越大,微生物的死亡速率越快,因此,食品辐射时应采用大剂量辐射。 8、溶液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均匀混合的物态体系。 9、维生素E属于水溶性抗氧化剂。 1、判断水产原料新鲜度的方法有感官鉴定法、化学鉴定法及微生物鉴定法。 3、冻藏食品解冻时,只有当食品全部解冻后,食品的温度才会继续上升。(V) 4、食品干燥过程中,只要有水分迅速地蒸发,物料的温度不 会高于湿球温度。 5、在结晶过程中,只要溶液的浓度达到过饱和浓度就能产生 晶核,开始结晶。 6、微波可以用食品的膨化。 7、某物质在辐射过程中,其G值越大,说明该物质越耐辐射。 8、采用烟熏方法中的冷熏法熏制食品时,制品周围熏烟和空 气混合物的温度不超过22℃ 9、化学保藏这种方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食品原有的品 质状态,它属于一种暂时性的或辅助性的保藏方法。 3、无论对于哪类食品物料的冷藏,只要控制温度在食品物料 的冻结点之上,温度愈低,冷藏的效果愈好。(X) 4、对食品进行干燥处理可以达到灭菌、 灭酶的目的,从而延长保存期。(X) 8、对微生物细胞而言,5%的食盐溶液属于高渗溶液。(V) 10、在通用产生编码(条形码)中数码的3~7位数字为商品 生产商、商品类别和检查代号。 2、芽孢菌的耐热性要高于一般的微生物。 6、微波在食品运用过程中除考虑食品的质量之外,很重要的 一个问题是必须注意泄漏问题。 7、137Cs γ辐射源半衰期比60Co长,因此,在食品辐射保 藏中采用较多。 1、果蔬的有氧呼吸与缺氧呼吸释放的能量相同,产物不同。 4、谷物与种子干燥后,为了防止霉菌生长,储藏环境的相对 湿度需控制在~之间。 5、多效真空蒸发浓缩可以节省蒸发的蒸汽消耗,且随效数的 增加,耗汽量不断下降,因此效数越多越好。 3、果蔬类在冷藏过程中,冷藏环境的气体组成可能随果蔬的 呼吸作用而发生变化。 2、超高温瞬时杀菌适应于所有食品的杀菌。 ??4、在对流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 水分梯度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而微波 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水分梯度与温度 梯度的方向相同。 3、当温度低于0℃时,食品物料中的水分即开始冻结。 7、食品进行辐射处理时,被照射物质所吸收 的射线的能量称为吸收量,其常用单位有居里 (Ci)、贝克(Bq)和克镭当量。(X) 10、在通用产生编码(条形码)中我国的代号为96。 9、化学防腐剂包括能杀灭微生物的杀菌剂。 2、有一种罐头食品的加热曲线为转折型加热曲线,这种罐头 的内容物可能含有大量气体。 10、用铝质(冲拔)两片罐灌装充气果汁和碳酸饮料一般是可 行的。 2、低酸性罐头的热杀菌,常以___________作为杀菌的对象菌。 A、枯草芽孢杆菌 B、埃希氏大肠杆菌 C、志贺氏沙门氏菌 D、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3、下列几种食品冷藏时,_______的冷藏温度会高些。 A、苹果 B、鱼 C、鸡肉 D、香蕉 4、干燥过程中的湿热传递是指________+。 A、热量传递 B、水分传递 C、A和B D、温度变化 8、下列物质中不可能是食品发酵过程中发酵菌代谢产物的是 _________。A、CO2 B、H2O C、C2H5OH D、O2 9、下列防腐剂中,________不属于酸性防腐剂。 A、苯甲酸钠 B、丙酸钙 C、山梨酸钾 D、对羟基苯甲酸酯 6、在用微波处理下列材料时,________种材料温度上升最慢。 A、水 B、木材 C、聚乙烯 D、肉类 7、食品辐射保藏中所用到的γ射线能量最大 不应超过_________。 A、5 MeV B、10 MeV C、5 krad D、10 krad 8、下列物质中,有可能是朊解菌的代谢产物的是__________。 A、胺类 B、乳酸 C、乙醇 D、二氧化碳 9、下列杀菌剂中,_________属于氧化型杀菌剂。 A、漂白粉 B、亚硫酸钠 C、保险粉 D、焦亚硫酸钠 10、蒸煮袋分为_____类。

2019暨南大学考研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2019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食品化学 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食品化学》是报考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能针对食品品质的变化,分析有关食品化学方面的原因,基本了解最前沿的食品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1)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方面100分 (2)应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知识应用题等方面5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小题,10分) 填空题(30小题,30分) 简答题(5小题,50分) 综合性答题(4小题选答3小题,60分)。 三、考查范围 水 掌握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水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食品中水的类型(自由水、结合水)、定义和特点、理解水分活度和水分吸湿等温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冻结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 掌握氨基糖、糖苷、糖醇、糖酸、糖醛酸、低聚糖等概念;单糖、低聚糖的

主要物理性质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焦糖化反应的主要历程和应用;Maillard反应的主要历程、应用和控制、Maillard反应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淀粉的老化、糊化;多糖(果胶、纤维素、其它多糖胶体)的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功能特性);了解功能性低聚糖、膳食纤维的生理活性。 脂类 掌握交酯、酸值(酸价,A V)、皂化值(SV)、碘值(IV)、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羰基价、同质多晶现象等概念;脂肪酸及三酰基甘油酯的结构、命名;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乳化等),脂肪自动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理,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及应用,反式脂肪的形成及其危害。 蛋白质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键力,蛋白质的变性及其影响因素;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营养变化及其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主要食物蛋白的特性;了解蛋白质的改性方法。 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掌握主要维生素(A、D、E、C、B族)的生理功能、加工方法对维生素的影响;矿物质钙、铁、锌等的生理功能及食物因素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加工对矿物质的影响。 酶 引起食品褐变的酶的种类、酶促褐变机理及控制;风味酶。 色素 掌握常见食品天然色素(吡咯色素、多烯色素、花青素、黄酮类色素、单宁、儿茶素等)的结构、理化性质、在食品加工贮藏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在食品中应用的常见天然色素;食用合成色素的优缺点,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 风味化学 掌握夏氏学说、基本味感、味感互作、酸、甜、苦、辣、咸、涩、鲜等的味感物质及其特点;常见植物性食品(含食用菌类)、动物性食品的呈味特点;掌

食品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2章水分习题 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范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的是 _______。(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3 -(C)ClO4 - (D)F- 5 食品中有机成分上极性基团不同,与水形成氢键的键合作用也有所区别。在下面这些有机分子的基团中,_______ 与水形成的氢键比较牢固。 (A)蛋白质中的酰胺基(B)淀粉中的羟基(C)果胶中的羟基(D)果胶中未酯化的羧基 6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7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8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内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D)食品的稳定性主要与区间Ⅰ中的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9 关于水分活度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αW能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 (B)αW比水分含量更能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性质。 (C)食品的αW值总在0~1之间。 (D)不同温度下αW均能用P/P0来表示。 10 关于BET(单分子层水)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BET在区间Ⅱ的高水分末端位置。 (B)BET值可以准确的预测干燥产品最大稳定性时的含水量。 (C)该水分下除氧化反应外,其它反应仍可保持最小的速率。 (D)单分子层水概念由Brunauer、Emett及Teller提出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11 当食品中的αW值为0.40时,下面哪种情形一般不会发生?_______ (A)脂质氧化速率会增大。(B)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C)微生物能有效繁殖(D)酶促反应速率高于αW值为0.25下的反应速率。 12 对食品冻结过程中出现的浓缩效应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会使非结冰相的pH、离子强度等发生显著变化。(B)形成低共熔混合物。 (C)溶液中可能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D)降低了反应速率 13 下面对体系自由体积与分子流动性二者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A)当温度高于Tg时,体系自由体积小,分子流动性较好。 (B)通过添加小分子质量的溶剂来改变体系自由体积,可提高食品的稳定性。 (C)自由体积与Mm呈正相关,故可采用其作为预测食品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2015年食品化学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试题与答案解析(考试必备)

2015年食品化学课程期末考试 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结合水 2.自由水 3.毛细管水 4.水分活度 5.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 7.单分子层水 8.疏水相互作用 二、填空题 1. 食品中的水是以、、、等状态存在的。 2. 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形式。 3. 水分子之间是通过相互缔合的。 4. 食品中的不能为微生物利用。 5. 食品中水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的比值称之为,即食品中水分的有 效浓度。 6. 每个水分子最多能够与个水分子通过结合,每个水分子在维空间有 相等数目的氢键给体和受体。 7. 由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结合水,以联系着的水一般称为自 由水。 8.在一定温度下,使食品吸湿或干燥,得到的与的关系曲线称为水分等温吸湿线。 9. 温度在冰点以上,食品的影响其Aw; 温度在冰点以下,影响食品的Aw。 10. 回吸和解吸等温线不重合,把这种现象称为。 11、在一定A W时,食品的解吸过程一般比回吸过程时更高。 12、食品中水结冰时,将出现两个非常不利的后果,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3、单个水分子的键角为_________,接近正四面体的角度______,O-H核间距______,氢和氧的范德华半径分别为1.2A0和1.4A0。 14、单分子层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水主要性质为:①② ③④。 三、选择题 1、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A具有流动性B在-40℃下不结冰 C不能作为外来溶质的溶剂D具有滞后现象 2、结合水的作用力有()。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 一、水的结构 水是唯一的以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气态、液态和固态(冰) (1)气态在气态下,水主要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 (2)液态在液态下,水主要以缔合状态(H2O)n存在,n可变 氢键的特点;键较长且长短不一,键能较小(2-40kj/mol) a.氢键使得水具有特别高的熔点、沸点、表面张力及各种相变热; b.氢键使水分子有序排列,增强了水的介电常数;也使水固体体积增大; c.氢键的动态平衡使得水具有较低的粘度; d.水与其它物质(如糖类、蛋白类)之间形成氢键,会使水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导致固定态、游离态之分。 (3)固态在固体(冰)状态下,水以分子晶体的形式存在;晶格形成的主要形式是水分子之间的规则排列及氢键的形成。由于晶格的不同,冰有11种不同的晶型。 水冷冻时,开始形成冰时的温度低于冰点。把开始出现稳定晶核时的温度称为过冷温度; 结晶温度与水中是否溶解有其它成分有关,溶解成分将使水的结晶温度降低,大多数食品中水的结晶温度在-1.0~-2.0C?。 冻结温度随着冻结量的增加而降低,把水和其溶解物开始共同向固体转化时的温度称为低共熔点,一般食品的低共熔点为-55~-65℃。 水结晶的晶型与冷冻速度有关。 二、食品中的水 1.水与离子、离子基团相互作用

当食品中存在离子或可解离成离子或离子基团的盐类物质时,与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因而可以固定相当数量的水。例如食品中的食盐和水之间的作用 2.水与具有氢键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许多食品成分,如蛋白质、多糖(淀粉或纤维素)、果胶等,其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氨基、羰基等,这些极性基团均可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结合。因此通常在这些物质的表面总有一定数量的被结合、被相对固定的水。带极性基团的食品分子不但可以通过氢键结合并固定水分子在自己的表面,而且通过静电引力还可吸引一些水分子处于结合水的外围,这些水称为邻近水(尿素例外)。 3.结合水与体相水的主要区别 (1)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所含极性物质的量有比较固定的关系,如100g蛋白质大约可结合50g 的水,100g淀粉的持水能力在30~40g;结合水对食品品质和风味有较大的影响,当结合水被强行与食品分离时,食品质量、风味就会改变; (2)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在一定温度下(100℃)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出来;(3)结合水不易结冰,由于这种性质使得植物的种子和微生物的孢子得以在很低的温度下保持其生命力;而多汁的组织在冰冻后细胞结构往往被体相水的冰晶所破坏,解冻后组织不同程度的崩溃; (4)结合水不能作为可溶性成分的溶剂,也就是说丧失了溶剂能力; (5)体相水可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 食品的含水量,是指其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总和。 三、水分活度 1水分活度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萌芽、生长速率及死亡率。

食品化学复习题与答案

第2章水分习题 一、填空题 1.从水分子结构来看,水分子中氧的_______个价电子参与杂化,形成_______个_______杂化轨道,有_______的结 构。 2.冰在转变成水时,净密度_______,当继续升温至_______时密度可达到_______,继续升温密度逐渐_______。 3.在生物大分子的两个部位或两个大分子之间,由于存在可产生_______作用的基团,生物大分子之间可形成由几 个水分子所构成的_______。 4.当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暴露在水中时,会促使疏水基团_______或发生_______,引起_______;若降低温度,会 使疏水相互作用_______,而氢键_______。 5.一般来说,食品中的水分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其中,前者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细分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后者可根据其食品中的存在形式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与不同类型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7.一般来说,大多数食品的等温线呈_______形,而水果等食品的等温线为_______形。 8.吸着等温线的制作方法主要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对于同一样品而言,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主要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9.食品中水分对脂质氧化存在_______和_______作用。当食品中αW值在_______左右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 作用;当食品中αW值_______时,水分对脂质起_______作用。 10.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_______形状。当αW值处于_______区间时,大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随着αW值增大,美拉德褐变_______;继续增大αW,美拉德褐变_______。 11.冷冻是食品贮藏的最理想的方式,其作用主要在于_______。冷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和_______ 两个相反的方面。 12.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冰晶的形成,会导致细胞_______、食品汁液_______、食品结合水_______。一般可 采取_______、_______等方法可降低冻结给食品带来的不利影响。 13.玻璃态时,体系黏度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而在橡胶态时,其体系黏度 _______而自由体积_______,受扩散控制的反应速率_______。 二、选择题 1 水分子通过_______的作用可与另4个水分子配位结合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A)德华力(B)氢键(C)盐键(D)二硫键 2 关于冰的结构及性质描述有误的是_______。 (A)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 (B)冰结晶并非完整的晶体,通常是有方向性或离子型缺陷的。 (C)食品中的冰是由纯水形成的,其冰结晶形式为六方形。 (D)食品中的冰晶因溶质的数量和种类等不同,可呈现不同形式的结晶。 3 稀盐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对水的结构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下述阳离子中,会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的是 _______。(A)Rb+(B)Na+(C)Mg+(D)Al3+ 4 若稀盐溶液中含有阴离子_______,会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 (A)Cl-(B)IO3 -(C)ClO4 - (D)F- 5 食品中的水分分类很多,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同一类_______。 (A)多层水(B)化合水(C)结合水(D)毛细管水 6 下列食品中,哪类食品的吸着等温线呈S型?_______ (A)糖制品(B)肉类(C)咖啡提取物(D)水果 7 关于等温线划分区间水的主要特性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 (A)等温线区间Ⅲ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牢固和最不容易移动的水。 (B)等温线区间Ⅱ中的水可靠氢键键合作用形成多分子结合水。 (C)等温线区间Ⅰ中的水,是食品中吸附最不牢固和最容易流动的水。

绿色食品期末复习题

绿色食品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2、动物福利:动物应得到的自由,包括排出营养不良、物理不适、损伤、疾病与恐吓等。即让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与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3、食物链: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4、轮作:同一块地有顺序轮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5、间种: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6、土壤质量: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与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与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与。 7、绿色食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8、绿色食品基地: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一定标准所认定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设施条件及技术保证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或行政区域。 9、绿色食品产业:就是指由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制造企业(直接企业)及经专门认定的产前、产后专业化配套企业(原料、生产资料、商业),以及其她绿色食品专业部门(科技、监测、检测、管理)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 10、绿色食品标志就是指“绿色食品”,“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这三者相互组合等四种形式,注册在以食品为主的共九大类食品上,并扩展到肥料等绿色食品相关类产品上。 11、A级绿色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2、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资,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3、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

食品化学重点复习资料(2)

2 论述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 ⑴当温度处于冰点以上时,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1ln w H a R T κ?=- 式中T 为绝对温度;R 为气体常数;△H 为样品中水分的等量净吸着热;κ的意义表示为: p p κ-=样品的绝对温度纯水的蒸汽压为时的绝对温度纯水的蒸汽压为时的绝对温度 若以lnαW 对1/T 作图,可以发现其应该是一条直线,即水分含量一定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αW 随着温度提高而增加。 ⑵当温度处于冰点以下时,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应用下式来表示: ice ff w 0(SCW)0(SCW)p p p p a == 式中P ff 表示未完全冷冻的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P 0(SCW)表示过冷的纯水蒸汽压;P ice 表示纯冰的蒸汽压。在冰点温度以下的αW 值都是相同的。 4 论述冰在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 冷冻是保藏大多数食品最理想的方法,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而是因为形成冰。食品冻结后会伴随浓缩效应,这将引起非结冰相的pH 、可滴定酸、离子强度、黏度、冰点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还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溶液中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水的结构和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也剧烈改变,同时大分子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大。冷冻对反应速率有两个相反的影响,即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缓慢,而冷冻所产生的浓缩效应有时候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大。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将破坏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发生机械损伤,解冻时细胞内的物质会移至细胞外,致使食品汁液流失,结合水减少,使一些食物冻结后失去饱满性、膨胀性和脆性,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采取速冻、添加抗冷冻剂等方法可降低食品在冻结中的不利影响,更有利于冻结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和品质。 1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1)溶解性与黏性 膳食纤维分子结构越规则有序,支链越少,成键键合力越强,分子越稳定,其溶解性就越差,反之,溶解性就越好。膳食纤维的黏性和胶凝性也是膳食纤维在胃肠道发挥生理作用的重要原因。 (2)具有很高的持水性 膳食纤维的化学结构中含有许多亲水基团,具有良好的持水性,使其具有吸水功能与预防肠道疾病的作用,而且水溶性膳食纤维持水性高于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持水性。 (3)对有机化合物的吸附作用 膳食纤维表面带有很多活性基团而具有吸附肠道中胆汁酸、胆固醇、变异原等有机化合物的功能,从而影响体内胆固醇和胆汁酸类物质的代谢,抑制人体对它们的吸收,并促进它们迅速排出体外。 (4)对阳离子的结合和交换作用 膳食纤维的一部分糖单位具有糖醛酸羧基、羟基和氨基等侧链活性基团。通过氢键作用结合了大量的水,呈现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和溶解亲水性物质的作用。 (5)改变肠道系统中微生物群系组成 膳食纤维中非淀粉多糖经过食道到达小肠后,由于它不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膳食纤在肠内发酵,会繁殖相当多的有益菌,并诱导产生大量的好氧菌群,代替了肠道内存在的厌氧菌群,从而减少厌氧菌群的致癌性和致癌概率。 (6)容积作用 膳食纤维吸水后产生膨胀,体积增大,食用后膳食纤维会对肠胃道产生容积作用而易引起饱腹感。 5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营养功能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增加食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延缓胃排空,减少血液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脏病、结肠癌发生。不溶性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产生机械蠕动,降低食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增加粪便的体积和含水量、防止便秘。 (2)预防肥胖症和肠道疾病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易于产生饱腹感而抑制进食量,对肥胖症有较好的调节功能。此外,可降低肠道中消化酶的浓度而降低对过量能量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肠道内致癌物结合后随粪便排出;加快肠腔内毒物的通过,减少致癌物与组织接触的时间。 (3)预防心血管疾病 膳食纤维通过降低胆酸及其盐类的合成与吸收,加速了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从而阻

完整版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美拉德反应不利的一面是导致氨基酸的损失,其中影响最大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 A Lys B Phe C Val D Leu 2、下列不属于还原性二糖的是……………………………………………………………() A麦芽糖B蔗糖C乳糖D纤维二糖 3、下列哪一项不是食品中单糖与低聚糖的功能特性……………………………………( ) A产生甜味B结合有风味的物质C亲水性D有助于食品成型4、对面团影响的两种主要蛋白质是……………………………………………………( ) A麦清蛋白和麦谷蛋白B麦清蛋白和麦球蛋白 C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D麦球蛋白和麦醇溶蛋白 5、在人体必需氨基酸中,存在ε-氨基酸的是…………………………………………() A亮氨酸B异亮氨酸C苏氨酸D赖氨酸 6、某油有A、B、C三种脂肪酸,则可能存在几种三酰基甘油酯……………………( ) A、3 B、8 C、9 D、27 7、下列哪一项不是油脂的作用。…………………………………………………………( ) A、带有脂溶性维生素 B、易于消化吸收风味好 C、可溶解风味物质 D、吃后可增加食后饱足感 8、下列哪些脂类能形成β晶体结构………………………………………………………( ) A、豆油 B、奶油 C、花生油 D、猪油E菜籽油F、棉籽油 9、水的生性作用包括……………………………………………………………………() A、水是体内化学作用的介质 B、水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 C、水是维持体温的载温体, D、水是体内摩擦的滑润剂 10、利用美拉德反应会……………………………………………………………………() A、产生不同氨基酸 B、产生不同的风味 C、产生金黄色光泽 D、破坏必需氨基酸 11、影响油脂自氧化的因素………………………………………………………………() A、油脂自身的脂肪酸组成 B、H2O对自氧化的影响 C、金属离子不促俱自氧化 D、光散化剂对自氧化的影响 12、油脂的热解不会使……………………………………………………………………()A、平均分子量升高B、粘度增大C、I2值降低D、POV值降低

生物各专业排名

生物各专业排名,仅供参考 一、微生物专业排名 第一水平:中国微生物所(即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方面水平相当高。 武汉病毒所(也是中科院的):病毒方面的老一。 武汉大学:微生物方面在大学中绝对是一流。 江南大学:微生物的发酵方向无人能敌。 山东大学:微生物发酵及理论方面也是相当牛的。 华中农大、南京农大、中国农大农业院校的三巨头,微生物都有不错。 中山大学:微生物生物防治方面很好,有国家生防重点实验室。云南大学:放线菌方面研究很领先,有国家放线菌研究重点实验室。 第二水平: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也有微生物方向的研究,但与上面的比可能略有差距。 第三水平:西北农大,福建农大,天津轻院等等与河南农业大学水平相当者。另外:象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较多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这几年在生物技术方面发展很快,在一些研究方向也是一流的,可能超过我前面提到的学校 发酵工程专业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江南大学A+ 4 天津科技大学A 7 山东大学A 2 华南理工大学A+ 5 南京工业大学A 8 天津大学A 3 华东理工大学A 6 山东轻工业学院A B+ 等(12 个) :大连轻工业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广西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福州大学 B 等(12 个)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贵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 C 等(8 个) :名单略 二、生物化工专业排名 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081703生物化工 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华东理工大学A+ 5 大连理工大学A 9 西北大学A 2 浙江大学A+ 6 北京化工大学A 10 四川大学A 3 天津大学A+ 7 南京工业大学A 11 中南大学A 4 清华大学A 8 浙江工业大学A 12 华南理工大学A B+ 等(18 个) :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华侨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广西工学院 B 等(18 个) :东北农业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食品化学试题及答案

水 的作用:①保持体温恒定②作为溶剂③天然润滑剂④优良增塑剂 水的三种模型:①混合型②填隙式③连续结构模型 冰是有水分子在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疏松”的刚性建构,冰有11种结晶型。主要有四种:六方形,不规则树形,粗糙球状,易消失的球晶, 蛋白质的构象与稳定性将受到共同离子的种类与数量的影响。 把疏水性物质加入到水中由于极性的差异发生了体系熵的减少,在热力学上是不利的,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结合水指存在于溶质或其他非水组分附近的、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一部分锥,具有与同一体系中体相水显著不同的性质,分为①化合水②邻近水③多层水 体相水称为游离水指食品中除了结合水以外的那部分水,分为不移动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 结合水与体相水的区别:①结合水的量与食品中有机大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数量有比较固定的比例关系②结合水的蒸汽压比体相水低得多,所以在一定温度下结合水不能从食品中分离③结合水不易结冰④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⑤体相水能被微生物利用,大部分结合水不能。 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Aw=P/P0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水分活度决定微生物在食品中萌发的时间、生长速率及死亡率,不同微生物对水分的活度不同,细菌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酵母菌次之,霉菌的敏感性最差。当水分活度低于某种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就不能生长。食品的变质以细菌为主;水分活度低于0.91时就可以抑制细菌生长。 低水分活度提高食品稳定性的机理:①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②很多化学反应属于离子反应③很多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加才能进行,水分活度低反应就慢④许多酶为催化剂的酶促反应,水除了起着一种反应物的作用外,还能作为底物向酶扩散输送介质,通过水化促使酶和底物活化⑤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要求有一定限度的Aw:细菌0.99-0.94,霉菌0.94-0.8,耐盐细菌0.75,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味0.65-0.6,低于0.6时多数无法生长。 冷冻与食品稳定性:低温下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可提高食品储存期,不利后果:①水变为冰体积增大9%会造成机械损伤计液流失,酶与底物接住导致不良影响。②冷冻浓缩效应。有正反两方面影响:降低温度,减慢反应速度,溶质浓度增加,加快反应速度。冷冻有速冻和慢冻。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纤维素。蔗糖是糖甜度的基准物,相对分子大,溶解度越小,甜度小。 糖的吸润性是指在较高的空气湿度下,糖吸收水分的性质,糖的保湿性是指在较低空气湿度下,糖保持水分的性质。 糖的抗氧化性是氧在糖中的含量比在水中含量低的缘故。 水解反应:低聚糖或双糖在酸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水解成单糖,旋光方向发生变化。 酵母菌 发酵性: 醋酸杆菌 产酸机理 功能性低聚糖:①改善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②高品质的低聚糖很难被人体消化道唾液酶和小肠消化酶水解③类似于水溶性植物纤维,能降低血脂,改善脂质代谢④难消化低聚糖属非胰岛素依赖型,不易使血糖升高,可供糖尿病人使用⑤低聚糖对牙齿无不良影响。 淀粉的糊化:由于水分子的穿透,以及更多、更长的淀粉链段分离,增加了淀粉分子结构的无序性,减少了结晶区域的数目和大小,最终使淀粉分子分散而呈糊状,体系的黏度增加,双折射现象消失,最后得到半透明的粘稠体系的过程。 淀粉的老化:表示淀粉由分散态向不溶的微晶态、聚集态的不可逆转变。 即是直链淀粉分子的重新定位过程。

食品化学—碳水化合物复习知识点

单糖和低聚糖的性质: (1)甜度 ? 又称比甜度,是一个相对值,通常以蔗糖作为基准物,一般以10%或15%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0。各种单糖或双糖的相对甜度为:蔗糖 1.0,果糖 1.5,葡萄糖 0.7,半乳糖 0.6,麦芽糖0.5,乳糖0.4。 (2)溶解度 ? 常见的几种糖的溶解度如下:果糖78.94% ,374.78g/100g 水,蔗糖 66.60%,199.4g/100g 水,葡萄糖 46.71% ,87.67g/100g 水。 (3)结晶性 ? 就单糖和双糖的结晶性而言: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转化糖。淀粉糖浆是葡萄糖、低聚和糊精的混合物,自身不能结晶并能防止蔗糖结晶。 (4)吸湿性和保湿性 ? 吸湿性:糖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吸收水分的情况。 ? 保湿性:指糖在较高空气湿度下吸收水分在较低空气湿度下散失水分的性质。对于单糖和双糖的吸湿性为:果糖、转化糖>葡萄糖、麦芽糖>蔗糖。 (5)渗透性 相同浓度下下,溶质分子的分子质量越小,溶液的摩尔浓度就越大,溶液的渗透压就越大,食品的保存性就越高。对于蔗糖来说:50%可以抑制酵母的生长,65%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80%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 (6)冰点降低 当在水中加入糖时会引起溶液的冰点降低。糖的浓度越高,溶液冰点下降的越大。相同浓度下对冰点降低的程度,葡萄糖>蔗糖>淀粉糖浆。 (7)抗氧化性 糖类的抗氧化性实际上是由于糖溶液中氧气的溶解度降低而引起的 (8)粘度 对于单糖和双糖,在相同浓度下,溶液的粘度有以下顺序: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糖浆,且淀粉糖浆的粘度随转化度的增大而降低。与一般物质溶液的粘度不同,葡萄糖溶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蔗糖溶液的粘度则随温度的增大而降低。 单糖和低聚糖属于多官能团类化合物,其中含有醛基、羰基、羟基等多种官能团,因此其化学性质比较复杂,除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中讨论的外,这儿重点讨论这类化合物与食品相关的化学性质。 (1)还原反应 所有单糖及有还原端(即分子中有自由的半缩醛羟基)的低聚糖类均能发生还原反应,产物为糖醇类化合物。 CHO OH H 2OH H H HO 木糖 OH D-OH H 2OH H H HO OH CH 2OH 木糖醇能够还原糖类化合物的还原剂非常多,常 用的是钠汞齐(NaHg )和NaBH 4。由糖还原反应可以得到食品功能性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