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与福柯权力观之比较

韦伯与福柯权力观之比较
韦伯与福柯权力观之比较

·总第460期·

2012第1期理论界

□李秀玫

韦伯与福柯权力观之比较

一、韦伯与福柯权力观的出发点不同:合理化VS 解构主义

韦伯生活的时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努力寻求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方面需要得以充分发展的空间,探求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要求的组织形式是韦伯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所有研究的中心就是“西方文化特有的和独具的合理主义”这一主题,他对权力、统治的研究目的也是在于解释西方文明的突出特征。韦伯关于统治或权威类型的分析即是他关于西方合理化进程论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

福柯权力理论的形成与1968年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运动有着必然的联系。革命失败的现实迫使理论家们更加深入地分析权力运作的机制,寻找一种革命之外的权力反抗模式,也让福柯陷入了对权力的深刻思考之中。

福柯的权力观体现了他后现代性的理论立场。后现代性反对关于社会的总体化的宏观观点,排斥关于社会的一致性的观念,而主张对社会的多样性、片断性、不确定性的认识方式。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认识采取了“视角主义”、“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理论只能提供关于对象的片断性的、局部性的、相对性的观点。〔2〕

因此,福柯是从解构

的、微观的角度来解释权力。

二、韦伯与福柯的权力概念及来源不同:政治性VS 多元性

韦伯有关权力的观点与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不无关系。韦伯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学家、当时政界的活跃人物,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名流会集。受父亲影响,他热衷于政治事务,而最后转向学术工作也并非他本心所愿,只是因为他的性情很难适应政治。韦伯对政治的兴趣不仅促使其作过“以政治为业”的讲演,并声明“政治就是追求分享权力或对权力的分配加以影响”

,而且还构成了他深入研究权力、统治和权威类型等政治社会学主题的重要动力。〔3〕

因此,韦伯的权力观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他对统治的关注也更多于权力。但也有学者认为,韦伯只不过是用统治的术语来讨论有关权力的问题。总之,权力和统治是韦伯政治社会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

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统治是指“在所属人员中找到服从某一具体命令的机会”。〔4〕权力和统治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第一种情况下,命令并不一定都是合乎情理的,服从也不一定就是一种责任。但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服从为他们所下达的命令。〔5〕

福柯于1926年生于法国普瓦提埃,1984年死于艾滋病。他一生的研究都围绕着权力、知识和主体这几个概念,他的思想很多都是另辟蹊径,与传统权力观不同,他关注像毛细血管般弥漫的权力关系和细微的强制技术。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正式提出权力分析,但在7年后福柯坦陈这篇文章中对权力问题的分析是不充分的:“到那时为止,我一直接受了传统的有关权力的概念,即把权力看成本质上是一种司法机制,它制定法律,实行禁止和拒绝,产生一系列否定的效果:排除、拒斥、否定、阻碍、掩藏等等。现在我认为这种概念是不充分的。……那是我在1971到1972年同监狱具体打交道的时候。接触了刑罚系统之后,我确信权力的问题不应该过多地从司法的角度来考虑,而应该关心它的技术、战术和战略。于是我在《规训与惩罚》中用技术和战略的分析代替了法律和否定性的概念。

”〔6〕为更正不充分的传统权力概念,福柯将权力定义为“各种力量关系的、多形态的、流动性的场,在这个场中,产生

(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比较韦伯和福柯权力观的出发点、概念及来源、核心问题等方面的不同,指出韦伯的权力观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这种权力观的关键词是权力、统治、权威类型,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权力;福柯的权力观则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微观的、分散性的权力,他的关键词包括权力、知识、主体,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权力。最后,对权力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韦伯;福柯;权力;统治;知识〔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2)01-0028-02

[收稿日期]2011-07-15

[作者简介]李秀玫(1989-),女,安徽亳州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本科生,

研究方向:西方社会学理论。

【政治文明】

028

·总第460期·

2012第1期

理论界了范围广远而未完全稳定的统治效应”。福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权力观:将权力视为一种关系、网络,权力是元主体的、非中心化的,强调权力的分散性、多元性,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权力与知识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三、韦伯与福柯权力观的核心问题不同:合法性VS 生产性

韦伯在权力问题上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的问题,尤其是国家权力的问题。统治是一种特定的权力使用关系,这一关系中服从机会的出现往往与特定的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且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和影响。但根本上还要解决合法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形式的统治,只有在它被人们认为其统治具有“正当”理由时才为人们所服从,即具有合法性。

在韦伯看来,相信一种统治具有合法性,并非仅仅是哲学问题。这些信念可以有助于稳定一种权威关系,而且他们还标志着各种统治制度之间非常真实的差异。建立在人们相信规章条例是合理的、行使统治权的人有资格进行统治基础上的统治,是法理型统治;建立在相信传统是神圣的,按照传统确定行使权威的人是合理的这一基础上的统治,是传统的统治;建立在人们无限忠于某个人的神威基础上的统治,是个人魅力型统治。〔7〕每一种统治制度的内在自我保护因素就产生于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法性的信念。

福柯则用一种微观的权力学解构了传统上以统治权力为核心的宏观权力学,并认为权力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谁掌握了权力,而在于权力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关键在于权力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权力的技术、权力的策略、权力的机制的问题。这样的新的统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边沁式的全景敞视的“圆形监狱”结构;二是一种知识性方式,观察个体及其习惯与历史。通过规训性的权力技术,即规范化的训练,来支配、控制人的行为,甚至造就人的行为。这种支配和控制不是借助暴力、酷刑使人服从,而是通过日常的规范化的纪律、检查、训练来达到支配、控制的目的,行使权力的功能,把人变成为权力操纵的对象和工具。

四、韦伯与福柯权力观的后果不同:两种困境

韦伯从权力、统治出发,最后落到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剖析,着重分析了科层制这一统治类型。

科层制被韦伯称为是最符合法理型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并且科层化是现代人不可避免的“命运”,因为它是世界历史理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科层制既是西方社会合理化民主化过程的产物,它的发展却又产生和加强了反民主的趋势。一方面合理化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的分权机构,但另一方面进步导致了科层组织的高度集权和官僚的独裁。〔8〕这是韦伯所说的社会理性化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福柯的权力观中,现代社会的权力中心分化成学校、工厂、医院、军营等,星罗棋布;受力者受的力不诉诸血淋淋的暴力,而是零碎而坚决地持续渗透到人的身体和心灵;受力者的反作用陷入迷惘而无力。

这种权力具有隐蔽性,它悄然无声地塑造着每一个现代人的主体意识,将整个社会纳入它的监控之下。“没有必要发展军备、增加暴力和进行有形的控制。只要有注视的目光

就行了。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这个办法妙极了:权力可以如水银泻地般地得到具体而微的实施,而只需花费最小的代价。”〔9〕

五、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韦伯将权力看做是与社会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与政治领域相关的问题;权力分析总是与精英和领导权的认定有关。因此,韦伯的权力理论被视为宏观权力学,它重视国家机构这样的权力中心,从权力中心构成对局部的支配、控制,形成单一的统治大厦。〔10〕福柯则认为权力弥漫于一切人群关系中,甚至深入我们的肉体中,权力是构造的、能动的和生产性的积极力量,因此,不应只将注意力放在宏观的权力上,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应该研究权力的策略而非仅仅关注谁握有权力。

所以韦伯的权力观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这种权力观的关键词是权力、统治、权威类型,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权力;福柯的权力观中则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微观的、分散性的权力,他的关键词包括权力、知识、主体,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权力。

两种权力观的对比让人联想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无为政治”一节)中有关权力的论述,费老从功能的角度将权力分为两种:偏重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和偏重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他对权力的分析更接近韦伯的权力观,权力是为统治者所拥有的一种能力,并且认为权力的引诱力在于其背后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不会太强烈”

。〔11〕权力与利益的相关性又归结到权力与权利关系的问题。胡适曾在《人权与约法》中有一个经典的提法:权利最大的伤害在权力,人权保障的要害是政府权。只要是权力,无论来自君主抑或来自民主,更无论来自武装革命的暴力,对权利无不具有天然的侵害性。〔12〕■

参考文献: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3.

[2]陈炳坤.福柯的权力观[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12]高克祥.简议韦伯与福柯的权力观[J ].网络财富,2009(7).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

[5][7][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71、373.

[6][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 ],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73.

[8][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等,译.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29、30.

[9][10]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39.

[11]费孝通.乡土中国[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66.

[12]韩平.微观权力分析———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J ].河北法学,2006(11).

责任编辑:烨

【政治文明】

029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福柯权力理论之概述 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福柯说了这样一段话,“毕竟,直到19世纪,人们才认清剥削。但人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权力是什么。可能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还不足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被称作权力的、被到处授与人的东西。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显现的,又是隐蔽的。”这段关于权力的论述多少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这也是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权力(pouvoir)一语在福柯的著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福柯在权力领域所作的探究,被认为堪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建树相匹,甚至福柯本人,也因而被称为“权力思想家”。但即便是这样,这段话却更像是福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或许在他看来,其实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大概永远不会弄清楚“权力”是什么。 但是,福柯仍然尽量对权力作了最大程度上的体认,这里的“权力”我觉得更倾向于现代意义上的。他指出,权力的隐蔽性的一处重要表现就是: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方面权力的行使无不具有一系列目标和目的,另一方面这又不意味权力产生于某一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任何个人或国家机器,都不可能指挥在一个社会中产生作用的整个权力网。这也是福柯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中所谈到的,他说,“实际上人们很不了解:谁在行使权力?在哪儿行使权力?人们几乎已了解到:谁在剥削?利益去哪儿了?然而,权力……很清楚,并不是统治者拥有权力。”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仅仅是统治者拥有权力。因为福柯多次批评过传统的权力观念,即视权力为确保奴役一个国家国民的一组机构和机制,或者说,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实施统治的总体系统。他一再强调权力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是各种势力关系的复合体,是这些势力关系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抗争,改变、增强或颠覆它们的过程。在《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写道,“权力不是一种机制,不是一种机构,它不是赋予某人的一种力量;它是外借得来的一个名称,用于一个特定社会中某种策略情景。”我觉得,这段话和《知识分子与权力》中的一段话对照来看似乎更明白些,“毫无疑问,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国家机器的传统分析无法穷尽权力运行和实施的领域。……凡是有权力的地方,人们都行使权力。确切地说,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然而,总是一方面的一些人和另一方面的另一些人在一定的方向下共同行使权力。人们不知道谁是掌权者,但是知道谁没有权力。”权力不是一样“东西”,所以没有人是权力的拥有者。权力不是固定的存在,也不是流动的存在,而是无形的存在,是一种关系,是一

韦伯与福柯权力观之比较

·总第460期· 2012第1期理论界 □李秀玫 韦伯与福柯权力观之比较 一、韦伯与福柯权力观的出发点不同:合理化VS 解构主义 韦伯生活的时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努力寻求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方面需要得以充分发展的空间,探求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要求的组织形式是韦伯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所有研究的中心就是“西方文化特有的和独具的合理主义”这一主题,他对权力、统治的研究目的也是在于解释西方文明的突出特征。韦伯关于统治或权威类型的分析即是他关于西方合理化进程论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 福柯权力理论的形成与1968年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运动有着必然的联系。革命失败的现实迫使理论家们更加深入地分析权力运作的机制,寻找一种革命之外的权力反抗模式,也让福柯陷入了对权力的深刻思考之中。 福柯的权力观体现了他后现代性的理论立场。后现代性反对关于社会的总体化的宏观观点,排斥关于社会的一致性的观念,而主张对社会的多样性、片断性、不确定性的认识方式。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认识采取了“视角主义”、“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理论只能提供关于对象的片断性的、局部性的、相对性的观点。〔2〕 因此,福柯是从解构 的、微观的角度来解释权力。 二、韦伯与福柯的权力概念及来源不同:政治性VS 多元性 韦伯有关权力的观点与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不无关系。韦伯出生于德国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学家、当时政界的活跃人物,家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名流会集。受父亲影响,他热衷于政治事务,而最后转向学术工作也并非他本心所愿,只是因为他的性情很难适应政治。韦伯对政治的兴趣不仅促使其作过“以政治为业”的讲演,并声明“政治就是追求分享权力或对权力的分配加以影响” ,而且还构成了他深入研究权力、统治和权威类型等政治社会学主题的重要动力。〔3〕 因此,韦伯的权力观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他对统治的关注也更多于权力。但也有学者认为,韦伯只不过是用统治的术语来讨论有关权力的问题。总之,权力和统治是韦伯政治社会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 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统治是指“在所属人员中找到服从某一具体命令的机会”。〔4〕权力和统治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第一种情况下,命令并不一定都是合乎情理的,服从也不一定就是一种责任。但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服从为他们所下达的命令。〔5〕 福柯于1926年生于法国普瓦提埃,1984年死于艾滋病。他一生的研究都围绕着权力、知识和主体这几个概念,他的思想很多都是另辟蹊径,与传统权力观不同,他关注像毛细血管般弥漫的权力关系和细微的强制技术。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正式提出权力分析,但在7年后福柯坦陈这篇文章中对权力问题的分析是不充分的:“到那时为止,我一直接受了传统的有关权力的概念,即把权力看成本质上是一种司法机制,它制定法律,实行禁止和拒绝,产生一系列否定的效果:排除、拒斥、否定、阻碍、掩藏等等。现在我认为这种概念是不充分的。……那是我在1971到1972年同监狱具体打交道的时候。接触了刑罚系统之后,我确信权力的问题不应该过多地从司法的角度来考虑,而应该关心它的技术、战术和战略。于是我在《规训与惩罚》中用技术和战略的分析代替了法律和否定性的概念。 ”〔6〕为更正不充分的传统权力概念,福柯将权力定义为“各种力量关系的、多形态的、流动性的场,在这个场中,产生 (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比较韦伯和福柯权力观的出发点、概念及来源、核心问题等方面的不同,指出韦伯的权力观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这种权力观的关键词是权力、统治、权威类型,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权力;福柯的权力观则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微观的、分散性的权力,他的关键词包括权力、知识、主体,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权力。最后,对权力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韦伯;福柯;权力;统治;知识〔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2)01-0028-02 [收稿日期]2011-07-15 [作者简介]李秀玫(1989-),女,安徽亳州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本科生, 研究方向:西方社会学理论。 【政治文明】 028

_性征_分析中的权力运作_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

“性征”分析中的权力运作———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 文 兵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北京 102249) 摘要:福柯对传统的权力理论进行了批判,坚持认为权力首先并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同时,知识也是与权力相联的,所谓纯粹的、客观的知识是没有的。福柯选择了“性”作为自己颠倒传统权力理论的重要 场所。福柯翻转传统的权力理论,是与他的消解主体地位的理论主旨是一致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对 个体涉入的具体的制度、场所和机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关键词:福柯;权力;性征 中图分类号:B5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16-05 1968年的五月风暴使福柯的思考重心转向了权力问题。福柯最初在权力问题上,把权力视为禁止、压制、排斥,也就是从否定方面来理解权力问题,这主要体现于他在1970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时发表的就职演说《话语的秩序》。但在1971-1972年间,通过对监狱的体验,感受到权力可以不从法律方面来思考,而是可以从技术方面、从策略和战略方面来思考。他在《规训与惩罚》中努力做的,而后又在《性征史》卷一《求真意志》中加以运用的,就是用这种权力的技术和战略的维度来代替权力的法律和否定的维度。福柯曾坦言:如果没有重新思考权力的需要,单凭对性征进行写作的乐趣是不足以鼓励自己去写六卷本的著作的〔1〕。“性征”的问题成了福柯思考权力问题的一个场所。性的问题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性”比起其它东西似乎更是人们禁止的对象(如乱伦、淫乱等)。因此,在性的问题上翻转权力关系就尤为重要。 权力的运作:压制与煽动的游戏 福柯在《认知意志》中,首先对“性压抑说”提出了质疑。这种假说认为,进入19世纪,性完全被视为繁衍后代的严肃的事情,人们对于性一般都要保持缄默。权力对于性,就是禁止、拒绝、否定。他认为,“性压抑说”的提出,有它的来自历史和政治的郑重保证:一是这种假说是与资本主义的秩序联为一体,是为了配合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它不能容忍劳动阶层仅仅为了性的快感而浪费精力,因为这种耗费是与资产阶级榨取劳动的要求不相符合。但福柯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统治阶级首先是把对快感进行限制的原则运用于自身,它首要关心的不是被剥削阶级的性压抑,而是统治阶级的肉体、活力、长寿、生殖和繁衍。在后来,资产阶级的这种性征机制才逐渐地渗透到下层人民之中。二是这种假说是与某些人的利益相关的,因为承认了性受到压制,那么反抗现实、颠覆秩序、承诺自由、召唤未来,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某种话语之中。性压抑说是潜藏着一定的战略意图的。 福柯要追问的是:性的压抑是否是一种历史事实?禁止、审查和否定是否就是权力运作的基本形式?权力要压制性,首先就要把“性”从我们的言谈

论福柯的权力观1

论福柯的权力观 ——读《规训与惩罚》 摘要 本文通过对福柯微观权力的分析,指出福柯是用一个我们所不注意的方式将现代性的反面突出出来,从而达到他所要实现的对于现代性的批判的目的。福柯将权力作为主导要素视为问题的切入点,运用“系谱学”方法将隐藏在“自由”社会本身的微观权力揭示出了,指出的微观权力的隐匿性与生产性的特征。微观权力就隐藏在社会运作体制之中,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生产出了我们所认可的真理与知识,并且形成了规训社会。面对这样的规训社会,我们是否有“自由”可言,作为主体的本真性如何表达出来。因此随后分析了微观权力与反抗的关系,在对福柯的个体的反抗的进一步分析中指出,他的反抗模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反抗标准模糊的可能性以及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在理论上存在危险。同时在实践中,也对福柯提倡的大众生活的日常反抗的实践效果的可行性与个人的审美体验进行了质疑。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表达了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第二部分,着重对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权力观进行梳理,着重找出福柯认为从酷刑到微观权力产生的历史的原因和为我们揭示出了我们所不注意的、深处其中的微观权力的“系普学”研究方法。然后,着重分析使微观权力得以弥散整个社会的“规训”的技术手段,以及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具有的特点和它与传统权力观的区别;第三部分,权力与自由、权力与反抗的关系,着重从他的微观权力理论与反抗的关系人手,分析福柯的反抗理论的可行性是否存在。 导言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l926—1984)[1]是20世纪西方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核心人物之一,福柯与让-保尔·萨特、莫里斯·梅洛-庞蒂、乔治·冈奎汉姆、路易·阿尔都塞、雅克·德里达、克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吉尔·德勒兹等人一起,揭开了法国哲学、美学与政治思潮中革命性的篇章,从60年代到80年代,短短30年时间中产生了辉煌的著作,这些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福柯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则其地位更是突出。 福柯不是一位思想始终如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始终在变,他的研究对象以及使用的方法也在变化[2]。而在这些研究的变化中,不变的只是他从尼采那里继承下来的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即“我们是谁”,并且对于“自我”[3]的追寻是与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相伴随的。福柯认为,在理性复苏之后,人们不是随着主体意识的建立变得更加自明了,而是更加陷入到了现代性的束缚之中,主体不能摆脱现代化发展中给我们加入的制度性的限制,而变得更加没有自我了。 那么,主体如何认识到这种“不自我”的状态呢?如何研究主体问题呢?福柯选择的研究路径是通过权力来研究主体。为什么要从权力入手呢?这里就暗含着福柯对于“权力”不同于传统人们对于权力的认识,即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微观权力,它隐藏在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它伴随着规训“机制”浮在我们的面前,并且这些“机制”逐渐地变成我们“理所当然”的东西,所以我们很难察觉到它的存在。而福柯就是要将它揭示出来,从而可以达到它对于自我的真正认识,这是福柯一生要达到的目标,也即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所说的:“如果这意味着从现在的角度来写一部关于过去的历史,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①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对福柯权力理论的分析 【内容提要】权力是政治的核心,对于权力的定义域理解,古来便是见仁见智。福柯提出了权力-知识的概念,明确表示否定传统的阶级分析和阶级理论。权力不仅来自上面的结构对个人的排它性活动,而且也和知识与话语密切相关。权力和知识是共生体,权力可以产生知识:权力不仅在话语内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人文科学的主体,并不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幻想,而是某种权力关系现实存在的结果。新的人文科学的产生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总是同时出现的。 【关键词】知识、权力、国家 福柯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后现代理论主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以反中心、反权威、反常规而著称,分析方法独特,研究主题多变,涉及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文本与历史的关系,把权力当成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认为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永远存在、无法摆脱的社会罪恶。知识和权力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每一种话语实践都有一套规则,以潜在的权力形式支配着特定领域的知识、思考和写作。历史写作的话语是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权力是人们对于事物所实施的暴力。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话语,只有体现或大或小权力的话语。在艺术领域,一如政治、历史中,通过掌握话语而获得权力。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获得的,也不是分享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的一种转换无定的游戏,这些关系涉及经济、政治、知识、情感、性等各个领域。权力有意向却没有主体性,即便是权力促生了反抗力量,但它也只能存在于权力关系错综复杂的游戏网之中。 自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人们就对权力进行着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权力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到现当代的思想家们都在孜孜求索。然而,权力却是一个在本质上具有争议的概念,又具有多张面孔,学者们见仁见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权力问题既是一个政治学的问题,又是一个法学的基本问题,虽然权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关于权力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而且在这些权力问题的论述中最为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即统治权的合法性问题,谁掌握统治权的问题,统治权问题一直是西方权力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福柯对于权力的定义独树一帜,福柯认为权力是档案社会的政治侧面,是一种无所不在、无法摆脱的社会事物。1972年他在知识分子与权力一文中说:那东西如此神秘,可见有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这东西就叫做权力。对福柯而言,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即能够表现出来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并引进了“话语”的概念。这里的“知识”有更广泛的含义,即人们对整个世界认知。福柯认为人们只有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才具备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同时,这一领域的知识只有被普遍承认,才能转变成“权力。 福柯悬置了权力的本体论以及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这一问题,可以得出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法治的着点被悬置了。在传统自由主义看来法律是用来确定权力获得的合法性问题,以及限制权力的滥用的,这些法律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更深刻的合法性,在福柯这里传统自由主义的主张变地没有说服力了,甚至是变地不现实了。福柯批判了理性的霸权地位,同样否认法律的全能性与完备性,那种在权力面前无可置疑的法律在福柯看来是不存在的。与启蒙时期的法学家不同,福柯不认同那种对法律进行的客观分析,试图探讨法律的真实处境,运用历史-政治话语来分析法律的起源问题,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标准问题,以及法律的中立性问题。

有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献综述.

有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献综述 以“福柯话语理论”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搜相关文献共119篇,分类得与理论相关的文章33篇,用于文学作品与文学人物分析共34篇,与文化相关的共10篇,理论联系现实的共13篇,与翻译中的话语权力有关的文献共11篇,此外与教育有关的有6篇,其他话语理论的学者的文献4,其他学科有8篇,下文将对文献分类整理。 一、福柯话语理论 (一)相关文献资料 编 号 标题作者出处日期摘要 1.“人之死”何 以成为可能 ——试论福 柯的话语主 体理论黄华北京 行政 学院 学报 200 9年 第5 期 福柯的“人之死”提出的背景、话 语/主体——解构主体的方法论、 “人之死”的含义、话语住体理论 的评价 2.“政治解剖 学”——福柯 权力观论略陈缘上海 师范 大学 硕士 学位 论文 200 9年 4月 建构福柯权力哲学的逻辑,即:经 验~知识一权力;身体一主体一权 力;理性一非理性一权力。认识理 性与权力的关系,使规训不再成为 一种压制或奴役的新方式,而是作 为变革现代性缺陷的途径等。

3.从“人之死” 到“作者之 死”——福柯 作者理论探 析董树 宝 江西 社会 科学 200 9年 3月 人是现代知识型形构的产物,作者 也是现代知识型形构的产物。当代 书写还改变了传统书写与死亡的关 系。 4.从福柯对主 体性的批判 看其文学观张娜华东 师范 大学 硕士 学位 论文 200 6年 4月 以福柯批判主体性为出发点,审视 了福柯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 题:主体、话语和权力,并透过福 柯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哲学论述的思 维方式来探究福柯理论中散现的文 学观点。 5.从批评性话 语分析看福 柯的话语理 论吴继 宁 考试 周刊 200 9年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对福柯建 筑于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基础之上 的话语及其话语分析理论框架进行 了简要的分析说明。 6.福柯“话语” 概念之解码陶微 希 安徽 大学 学报 200 9年 3月 话语定位于以“异位”为开端的知 识型的空阀构型之中;话语由实践 性的陈述整体构成;来源、间断性 和离散性成为话语的主要原则。在 此概念中,福柯反传统历史现、反 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展 现。

我国学校场域权力关系运作及其后果分析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视角

于春燕 我国学校场域权力关系运作及其后果分析 ———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视角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以福柯的视角,学校可以被看成一个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场域,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是各种 权力关系运作的载体。通过对身体和空间的操纵、层级检查、规范化裁决、考试等手段,规训性权力渗透到学校场域的各个角落,体现在师生的日常互动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移植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体现,造成教育与人关系的异化。 【关键词】权力;规训;学校场域 【中图分类号】G4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26[2013]01-0094-03 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院课题项目“大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对策研究”(2011DLSK06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春燕(1976-),女(汉),烟台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学、管理学。 ■ 福柯认为,现代权力的存在形态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场力结 构”,归根结底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弥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人们身处何时何地,都处于一个由现实规则所构成的权力系统之中,成为权力的产物。由于国家权力的介入和干预,以及各种利益关系和力量对比关系的存在,学校中形成了一个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权力场域。福柯关于微观权力的剖析为我们讨论学校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开辟了崭新的空间和视角。 一、学校场域的基本权力关系状况 学校场域中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样,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主体、客体、联结主客体的中介。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属于教育活动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客体。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时,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来完成,比如: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规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等等,这是学校所要做的工作。如果把观察学校教育活动的视角拓展到学校之外的系统,并对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就会发现学校教育活动的关系网络,即国家与学校的关系、国家与教师的关系、国家与学生的关系、国家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学校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学生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可以说,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在以上关系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在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利益主体中,国家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为国家不仅拥有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入学、教师教学资格标准的权力,也是学校资格和物资来源的重 要保障。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会为本国的教育制定尽可能全面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法规政策,这些对学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可以说,教育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我们常说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也说政治、经济、文化也是社会的子系统,这种日常说法掩盖了教育与这些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真相。[1]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等级式的精英主义的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分类、优胜劣汰,有所区别地分配教育机会和资源,培养和选拔的是政治和经济技术精英,这样标准化的统一考试就成为分类甄选学生、分配位置和身份、分配教育利益的技术和手段,成为一种请君入瓮式的规训形式。 与此同时,国家将相应的教育的监督权、执行权等有所保留地委托给各级政府和学校。“在学校,不仅有国家权力的延伸,还有社会各个方面权力对学校的渗透和介入。作为国家制度的延伸,学校要承担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要凸现国家的意志,要以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依托,构建以官方话语为中轴的学校生活轨迹。官方话语顺理成章就成为各种力量和关系介入和渗透学校场域的‘敲门砖’,围绕着官方话语合法性获得的权力争斗自然成为学校权力网络的核心。”[2]学校在行使国家授予的权力时,其权力关系分解为两个向度:一是指向学生,二是指向教师。前者表现为学校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规章制度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后者表现为通过对教师的管理间接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上述各种权力关系运作的底盘。它不仅承载着教师与学生的权力关系,而且承载着国家与学校、国家与教师、国家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的权力关系。国家及学校以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力量与教育主体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而起作用。师生交往不仅 改革与发展 REFORM AND DEVELOPMENT 94··

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2007年第5期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作者:金敬红张艳新 字体:【大中小】 摘要: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 现其文化控制地位。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 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 话与交流。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 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权力话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5-0451-0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刻地 体会到翻译已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 识形态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与此同时,异化翻译也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 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异化翻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 政治的内涵。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翻译进行了客观的 解释。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社会之维、历史之维 引入翻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权力话语理论深刻揭示 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背后的操控因素和它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因此,采 用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将异化翻译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异化翻译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话语理论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受 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 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权力、知识和话语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且权力 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1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 在权力话语理论中,福柯认为权力是社会理论的重要课题。权力是指一切控 制力和支配力。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这些都可以视为权力,它们是一种对人 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支配力。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

福柯权力理论

福柯权力理论 读书笔记(4)——关于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 对于福柯,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法国结构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但是福柯却坚决反对别人对他如此的定位,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第五章的结束语开头,作者本人也提到了曾尽量避免“结构主义”的字眼,他遗弃了语言学描述的程序和范式展开自己对于形成实证性、知识和话语实践的概念讨论。在狭义上,我们一般对于话语的理解就是“语言的形式”,而从广义上来讲,话语则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话语这个术语被福柯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主体”。而福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突破了结构主义话语之内研究的方法,倾向于解构主义,他将断续性、差异与断裂引入现时的存在,他认为话语分析受制于却不局限于语言学的惯例,也不局限于语言学的基本单位,而只有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的相互联系中,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一个时代中,一系列不同的话语可以揭示话语的断续、断裂的形成史。而在对于话语理论的分析中,“考古学”是他前期考察和验证这种建构规则的重要方法。 所谓“知识考古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应用“考古学”的意识和方法来对“知识”和“观念”的构成(前提、条件、机制)与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方法。在本书中,福柯明确使用“话语”一词来指称自己以前描述和分析的那些“知识”和“观念”。在此,我们需要结合福柯的理论界定话语的定义。福柯认为,话语是根据某些分析标准而被我们确认为是属于同一个系统的陈述群,而在这个陈述群中,个人的陈述或单个作者能够作出个人陈述的机会实际上不可能,每个说话机会的顶部和上方都耸立着一个规范的集体,福柯便称之为话语。福柯对于话语的定义是特别的,当然任何定义都是有自己统一的定义标准的,我们不免疑问福柯在确

浅谈权力与规训—福柯《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

浅谈权力与规训 —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班级:2015级民族学硕 姓名:夏守信 学号:s150511 完成时间:2016年1月13日 指导老师:苏发祥 摘要: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权力的精彩阐释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规训力,在不同的规训手段下,权力具有不同的特征。权力与规则紧密联系,形成了现代社会全面覆盖的规训网络。 关键词:福柯权力规训 作为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规训与惩罚》在近代的社会、政治及教育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规训与惩罚》的核心问题是讨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福柯在书中以监狱的诞生过程为依托,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作为权力表现形式的刑罚是如何从一种“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转变为一种“弥散的、细致的、微观的、无微不至的方式。”按照福柯的理论,惩罚方式的这种从公开到隐蔽,从直接毁灭肉体到间接控制灵魂的转变,事实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权力微观化的直接表现,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权力和知识是一体的,权力制造知识,“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产生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一种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权力从一种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向一种以渗透、间接的掌控模式过渡,同时社会对人的控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手段就是“规训”。 一、书本内容架构及分析 福柯所考察的惩罚权力的历史包括三个阶段:中世纪末和“旧制度”时期作为王权武器的酷刑;18世纪末,包括法国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再现”式惩罚;19世纪开始

福柯的话语权

傅柯的“话语理论”简述 1、话语权概述 “话语权”成为当代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国内被人们频繁使用,在许多研究领域都运用傅柯的“话语权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上至学者,下至普通百姓,大家似乎都对“话语”和“话语权”的含义甚是了然。不同的学者在他们不同的学术领域中都多次提到对相关“话语”和“话语权”的理解,有人论述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亚裔文学在国外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中国农民的“话语权”,有人论述民间文学的“话语权”,也有人研究建筑设计中的“话语权”,还有很多学者运用“话语权”这一较为复杂的概念来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比如利用话语权来阐述某些特殊翻译现象等等。 话语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作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作为与思想直接对应的关系,其存在初期仿佛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随后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却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事物各式各样的存在激起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需要一个中介来“想”和“表述”,思考的结果也需要一个承载体来表达和外化。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是极其重要的中介,人类所知所晓的一切,人类所建构起来的所有文明,都是通过话语这个中介作为传递手段并最终完成的。独特的话语由个体的出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时代风貌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正是有了独特的话语,才由话语建构起了独特的个体。 国内外学界对于话语是有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语言学界对话语做的界定是:“‘话语’通常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与篇章相对,指口头说出来的一句句话;广义的理解指言语交际行为体现出来的由词句构成的言语表达形式,它既可以是口语体,也可以是书面体。”这种广义的理解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概念较为接近。 2、傅柯的话语权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傅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学术研究广泛且深刻,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其影响渗入到社会学、政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但修辞学只研究其著作中以话语为中心的观点。话语以及话语权是傅柯在研究中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傅柯的“权力理论”一直受到学界关注。 由于独特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傅柯对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性错乱等问题感兴趣,他

知识分子与权力 ——福柯与德勒兹的对话

《福柯文选》第8部分 原文:'Les Intellectuels et le pouvoir' (Intellectuals and Power) 译者:吕文江 校者:应星、张广生 字数:8723 说明:本文是福柯与德勒兹的一次对话,最初于1972年3月发表于L'Arc, no.49,后又于同年5月发表于Le Nouvel Observateur,英译本收入了《语言、反记忆和实践》一书中。中文翻译主要依据英译本,并参考了法文本。 知识分子与权力 ——福柯与德勒兹的对话 福柯: 有位毛主义者曾对我说:“我很容易理解萨特站在我们一边的意图。他之所以卷入政治,他的目的何在,这都不难理解。我也能部分地理解您的立场,因为您一直关注的是禁闭(confinement)问题。但德勒兹却是一个谜。”这番评论使我颇感吃惊,因为在我看来,您的立场似乎一直是相当明晰的。 德勒兹: 我们今天或许正在目睹理论与实践之间一种崭新的关系。实践有时被认为是对理论的应用,是理论的后果;有时则具有相反的意义:人们认为它可以激发理论,是创造新的理论形态所不可或缺的。但不管怎样,人们都是从总体化(totalization)的过程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但我们却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要局部与零碎得多。一方面,理论总是局部性的(local),它与某个有限的领域联系在一起,它虽然也可以被应用在其它的领域,但这些领域与它或多或少有着距离。理论的应用绝非照猫画虎的(resemblance)关系。不仅如此,从理论进入它适用的领域那一刻起,它就会遭遇到种种的障碍、屏障和堵塞,这一切都要求理论被另外一种类型的话语所替换,(正是经由这种替换后的话语,理论才最终进入了不同的领域)。实践就是一个从一种理论观点到另一种理论观点的“驿站”(relay)系统,而理论则是一种实践与另一种实践之间的一个“驿站”。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碰不到屏障,就不可能有所发展;而要穿透这一屏障,实践就是必不可少的。譬如,您的研究始于对监禁的社会背景的理论分析,其中着重关注的是某一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病院。在那里,您开始意识到那些被监禁的个体为自己讲话,创建一个“驿站”的必要性(也有可能正相反,您所发挥的作用对他们已经起到了“驿站”的作用)。你在监狱中发现了这种群体——那些在监狱里被囚禁起来的个体。为此,您组织了监狱调查小组(G.I.P.: group of informatam on prisons),1旨在创造让犯人自己能讲话的条件。如果象上面那位毛主义者所暗示的,您通过投身于实践而践行了自己的理论,那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这并非是对理论的应用,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倡导改革或调查项目。这里所强调的是全然不同的东西:在一个广阔得多的领域里面的“驿站体系”,这个领域由各种复杂多样、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部件构成。在我们看来,进行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成其为某一主体,不再成其为某种代表什么或有代表性的意识。尽管某个小集团或工会仍将代表那些行动者和抗争者的意识的权利据为已有,但他们实际上已不再能代表那些人了。究竟是谁在 1“Group lnformation des prisons”:福柯著作《我,皮埃尔·里维埃……》及《规训与惩罚》源自于这一组织。

福柯与萨义德_从知识_权力到异文化表述

福柯与萨义德: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 张兴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异文化表述或再现问题的讨论来看萨义德与福柯思想之间的联系与断裂。主要分析萨义德在运用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的“理论旅行”过程中获得的洞见及堕入的方法论陷阱。尤其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话语分析方式给萨义德的东方主义问题带来的矛盾和困境,从而对东方主义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萨义德在论证逻辑上的不足作进一步批评。 关键词 东方主义 知识—权力 表述(rep resentation) 《东方学》自1978年问世以来,已经在许多国 家、语种、学科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萨义德(Edw ard.W.Said)在书中阐释的“东方主义”(O rientalis m)话语触及到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中的诸多问题,“东方主义”成为讨论殖民时代以后全球状态的“关键词”(key wo rds)。萨义德通过对东方主义话语的分析与批判,“力图提出与探讨人类经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是如何表述其他文化的?什么是另一种文化?文化(或种族、宗教、文明)差异这一概念是否行之有效,或者,它是否总是与沾沾自喜(当谈到自己的文化时)或敌视和侵犯(当谈到其他‘文化’时)难解难分?文化、宗教和种族差异是否比社会经济差异和政治历史差异更重要?观念是如何获得权威、‘规范’甚至‘自然’真理的地位的?知识分子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他是否只是在为他所属的文化和国家提供合法证明?他必须给予独立的批评意识,一种唱反调的批评意识有多大重要性?”①这些问题至今仍纠缠着知识界。本文企图从异文化表述问题出发,对东方主义话语的理论前提与方法问题作批判性探讨,以凸现东方主义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萨义德“理论旅行”的意义。 一 萨义德在《理论旅行》(T raveling theo ry)一文中探讨了理论在不同时空中 的移动问题。他关注一个观念或一种理论从此时此地向彼时彼地运动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一定历史时期和民族文化的理论放在另一时期或环境里,是否会变得面目全非。他强调必须重视理论使用的历史情境,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思想事件所由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情境的回应。批评家必须在借鉴理论的同时反思理论,拒绝“不加批评地、重复地、毫无限制地”使用任何一种理论,否则,“看似方法论的突破可能很快就变成方法论的陷阱(雷蒙德?威廉斯)”②。在此,我们要追问的是,萨义德本人在理论的使用中,是获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还是堕入了“方法论的陷阱”呢? 萨义德的认识论基本是历史主义的,他承袭了从维科到黑格尔、马克思、狄尔泰、斯宾格勒以来将历史看做是人的创造的观点。在方法论上他采用了  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① ②萨义德:《理论旅行》,见《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 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151页。 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8页。

福柯的政治权力思想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论福柯的政治权力思想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200610300042 姓名:杨奕聪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汤志华副教授

论福柯的政治权力思想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0610300042 学生姓名:杨奕聪 指导老师姓名:汤志华 内容摘要:福柯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权力的分析,批判了传统权力观在政治领域内的单向控制。他所认为的权力无所不在,且没有具体、确定的形态,只是一种关系网络,是匿名的、无中心的、生产性;并且,权力与反抗和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政治权力;反抗;知识 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他的思想怪异、与众不同,却博大精深、影响广泛。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那独特的权力理论。传统模式的权力观是将权力看成是一个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对另一个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的控制、压制或影响力。也就是说,它们都将权力理解成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而福柯一反传统,认为权力恰恰不是否定性的,而是积极、主动、生产性的,权力锻造和铸就了它的对象。“我们不应再从消极方面来描述权力的影响,如把它说成是‘排斥’、‘压制’、‘审查’、‘分离’、‘掩饰’、‘隐瞒’的,实际上,权力能够生产。”[1] 一、权力的特征 在福柯看来,权力并不是一个可被个人或团体掌握的东西。相反,权力既是一个复杂的流动体,又是不同团体和社会领域间的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福柯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类的身体,在微观层次上寻找权力施加的影响。福柯想要“砍下国王的脑袋”,这样我们就不会把权力视为某些有势力者(如国王、总体、将军和会计师)的财产,而是将它视为一组确立了人们的地位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力量。[2]这就是福柯的“微观权力论”。具体来讲,福柯的微观权力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网络。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任何人的所有物,不能掌握在任何个人、集团或阶级的手中,它只是一种关系,只是社会各种力量的相互关系的对比结果,只是广泛地散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力量网络,甚至包括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网络,每个人都处于相互交错的权力网中,在权力的网络中运

关于福柯知识和权力思想

关于福柯知识和权力思想的一些浅见 摘要: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 中逐渐形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大方法,以其为代表的研究对象就是知识和权力。福柯的权力思想 十分独特,他批判性的分析了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若离 开了知识和真理,也就不成其为权力。 关键词:知识型;考古学;知识;谱系学;权力话语; 正文: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法国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他研究西方文化中一些边缘性现象,通过对西方世界微观的统治机制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其中一些具体现象提出了批判。包括其对西方现代性的批评,具有对其时代的反叛性与颠覆性。福柯历史类的著作包括《古典时代疯狂史》、《规训与惩罚》,哲学类的包括《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福柯在其后期著作中运用了谱系学的方法,通过对历史中资料的挖掘整理来探讨权力机制其本源和作用。福柯思想理解的两个重点方面在于“知识型”和“权力理论”。 一、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 在福柯的早期研究中(1970年以前),从福柯的博士论文《疯癫与文明——古典时期的疯狂史》(1961)到《临床医学的诞生——医学视角考古学》(1963),从《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到《知识考古学》(1969),虽然论述的问题不同,却无不贯串着考古学的方法,可见考古学在福柯前期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福柯用“知识型”这一术语指称特定时期知识的产生,运动及表达的深层框架。通过对知识起源及历史的探究深入挖掘出一套产生知识,衡量知识,支配知识的控制规律和内在规则。福柯认为知识是一种在不同时期控制人,统治人的力量。他区分出了四种知识型:包括以文艺复兴时期(以相似性来判断事物,形成知识);古典时期(把表象,外在经验当作知识);现代时期(以自我表现,即“人”的观念就是一个知识的产物,“人”的意义在此时期形成);当代时期(以无意识力量,如通过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等的发展诠释,文化层面的“人之死”,人被解构化,消解,提出了人的“不在场”)。福柯认为四种知识型没有延续或发展趋势,它们之间是种断裂,不应该用哪个比较进步来衡量,它们是不可通约,不可比较的。福柯对科学进行了悲观,消极的阐释,他认为知识,理性带来的不是人类的进步,而是一种统治人的力量,体现了一种社会力量对人的控制。 二、福柯的谱系学研究 福柯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反思,在其后期研究中受到尼采的启示,发现在现实中真正造成话语流变的原因,可能涉及一股中心化的权力,而这股权力和我们社会中有组织的科学论述的机制与功能相连接。在其就任法兰西学院教授的就职演说中,宣称“谱系学”方法的诞生。自此之后,福柯改弦易辙地从话语构成的外部规则来分析社会现象(如控制、选择、组织化与分布的过程),并认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