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二节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休息与体位

(1)因病情不能平卧者给于半卧位,避免用力和不良刺激,以免发生心力衰竭或猝死。

(2)如发生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2、饮食护理

(1)低脂清淡饮食、禁烟酒。

(2)有心力衰竭者限制钠盐及入水量。

(3)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3、病情观察

(1)测脉搏应数30秒,当脉搏不规则时连续测1分钟,同时注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等变化。

(2)呼吸困难者给予氧吸入。如有肺水肿则按急性心力衰竭护理。

(3)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发绀、脉搏骤变、剧烈胸痛、腹痛、晕厥或意识障碍等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4、药物治疗护理应用洋地黄类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按时按量给予,静脉注射时间不应小于10分钟,

每次给药前及给药后30分钟必须监测心率,并注意观察有无耳鸣、恶心、呕吐、头晕、眼花、黄视等,脉

搏小于60次/分或节律发生改变,应及时告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5、皮肤护理全身水肿或长期卧床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6、心理护理关心体贴病人,及时询问病人需要,适时进行心理护理,缓解病人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二、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指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

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心功能分级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II 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的活动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Ⅲ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症状方可缓解。Ⅳ级:

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1、休息与体位根据心功能分级合理安排休息及活动,尽量减少活动中的疲劳,根据心功能不全程度,协

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端坐卧位,使病人舒适。

2、饮食护理

(1)遵医嘱给予少盐(3~5g/天),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

(2)少量多餐,忌饱餐。

3、病情观察

(1)观察早期心力衰竭及心力衰竭加重临床表现,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加重应通知医生处理。

(2)加强护理观察,—旦发生急性肺水肿立即抢救。

4、药物治疗的护理

(1)输液速度不超过40滴/分,血管扩张药物一般为8一l 2滴/分,不超过20滴/分。

(2)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准确,经稀释后缓慢注射(10~15分钟),使用前测脉搏或心率,若心率或脉搏小于60次/分,或节律异常,或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应用扩血管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及有无头痛;应用硝普钠时,应现配现用并注意避光;应用ACEI 类药物时,应注意肾功能改变。

(4)应用利尿药时应观察用药效果,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定期复查电解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5)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药,防止大便用力而加重心脏负荷。

5

(1)指导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

(2)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适当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防止便秘。

(4)育龄妇女注意避孕。

(5)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增减或中断药物治疗,坚持定期门诊随访。

三、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尖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导致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异常。

1、饮食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软食。

2、心理护理消除病人恐惧心理。避免情绪激动,必要时吸氧。

3、病情观察

(1)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节律的变化。

(2)快速房颤病人要监护心率,脉搏变化,同时测量心率、脉搏1分钟以上。

(3)发现频发室早、多源性室早、室速或心律<40次/分、>120次/分等应通知医生,做好紧急电除颤的准备。

(4)心搏骤停者按心肺复苏抢救。

4、药物治疗护理

(1)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心率(律)调整速度,静脉注射时,需在严密心电、血压监测下进行。

(2)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强心药时注意不良反应,强心药剂量准确,混合均匀,缓慢静脉注射,观察洋地黄中毒表现,如出现脉搏<60次/分,恶心呕吐等表现应立即停药,同时告知医生。

5、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自测脉搏,进行自我病情监测;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2)如果有明显的心悸、头晕或一过性晕厥要及时就医。

(3)服药要及时,剂量要准确。

(4)定期复查。

(5)要劳逸结合,避免劳累。

(6)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烟、浓茶等。

四、心肌病护理常规

心肌病(cardiomyopathy)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原因不明者称原发性心肌病(primary cardiomyopathy),已知原因或有相关因素者称特异性心肌病。按病理生理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

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未分型性心肌病。其中扩张型心肌病最多见。近年来心

肌病发病率明显增加,男性多见。

1、休息与体位

(1)症状明显者,卧床休息,取舒适卧位,症状轻者可参加轻体力劳动,避免劳累。

(2)肥厚型心肌病病人体力劳动后有晕厥和猝死的危险,故应避免持重、屏气及剧烈体力活动。

(3)有晕厥病史者应避免独自外出活动,以免发生意外。

2、饮食护理

(1)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

(2)合并心力衰竭者进低盐饮食。

(3)戒烟、酒,防止诱发心绞痛。

3

(1)病人出现心力衰竭时按“心力衰竭”常规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以免诱发急性肺水肿。

(2)观察心率、节律的变化,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按“心律失常”常规护理。

4、疼痛发作时的护理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注意血压、心率、节律血压及心电图的变化。

(2)疼痛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安慰病人,缓解紧张情绪。

(3)持续吸氧,氧流量2~4L/分。

5、健康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住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2)坚持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防止病情进展、恶化。

五、冠心病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因此也称缺血性心脏病.常见因素有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目前有提前发病趋势;男性多见,女性绝经后发病率增高;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肥胖、遗传、体力活动过少等。

近年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两大类。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向性心肌梗死,也有将冠心病猝死包括在内;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肌病。

1、按心内科疾病护理一般护理常规。

2、休息与体位

(1)确诊冠心病病人,可适当减少体力活动,当心绞痛发作时则应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

(2)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绝对卧床休息1周,有并发症时相对延长卧床时间。

3、饮食护理

(1)进食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低盐饮食。

(2)进食不宜过饱,少食多餐,禁烟、限酒。

4、病情观察

(1)注意心率、节律变化,心律失常时测脉搏应数1分钟。

(2)心绞痛发作时,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面色、表情及用药疗效,行床边心电监护,注意ST段的变化,如疼痛性质发生变化或心绞痛发作频繁、加剧,立即告知医生做床边心电图,注意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急救处理。

5、健康指导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凉,情绪激动等。

(2)指导病人掌握自我防护及自救知识。

(一)心绞痛护理常规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一种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典型心绞痛特点:诱发因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后,也可发生在休息时;疼痛部位:胸骨后、心前区,手掌大小;疼痛性质:胸骨后压迫感或紧缩感,压榨堵塞感,也有烧灼感,放射卒左肩、左上肢内侧;持续时间: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l一5分钟缓解。临床分型:劳累型心绞痛、自发型心绞痛、混合性心绞痛。

1、休息与活动

1

(2)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免诱发心绞痛。

2、病情观察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严密观测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和有无面色改变,大汗、恶心、呕吐等。

(2)嘱病人疼痛发作或加重时告诉护士,警惕心肌梗死。

(3)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用药护理

(1)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犁酯舌下含服,若3—5分钟仍不缓解,可再服1片。

(2)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应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注意滴速的调节。部分病人出现面部潮红、头痛、头晕、心悸、心动过速是由于药物扩张血管造成的。

(3)应用血管扩张药时,病人宜先平卧片刻;青光眼、低血压病人忌用血管扩张药

4、心理护理安慰病人,缓解紧张不安情绪,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5、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肥胖者控制体重,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2)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心绞痛的因素及发作时应采取的方法。

(3)坚持按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硝酸甘油应放在易取处,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4)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检查。

(5)告诉病人洗澡不易在饱餐或饥饿时进行,水温适宜,以免发生意外。

(6)如疼痛较以往频繁、程度加重、服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伴出冷汗等,应即刻由家属护送至医院就诊,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二)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特异性的心肌缺血性损害的心电图改变。

心电图改变:(1)急性期可见异常深而宽的Q波(反映心肌坏死);(2)ST段呈弓背向上明显抬高(反映心肌损伤);(3)T波倒置(反映心肌缺血)。

1、休息与体位

(1)绝对卧床休息3-5天,取半卧位或半卧位,有并发症时卧床时间延长。

(2)给予镇静药或镇痛药,稳定病人情绪,限制探视。

2、饮食护理低盐、低脂半流或软食,忌饱餐。

3、病情观察

(1)将病人护送入监护室,持续心电监护3-5天。

(2)严密观察心率、节律变化,警惕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护。

4、用药护理用吗啡或杜冷丁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输液时注意控制输液滴速,防止心衰。

5、基础护理

(1)间断或持续吸氧2~3天,重者可以面罩吸氧。

(2)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3)保持大便通畅,3天无大便病人可以给与缓泻药。

(4)加强皮肤护理,可酌情使用气垫床。

6、心理护理

1

(2)病情好转后,鼓励病人起床活动。

7、健康指导除参见“心绞痛”病人的健康指导外。还应注意:

(1)调整生活方式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饱餐;肥胖者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

防止便秘;克服急躁、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等。

(2)告知病人出院后定期到门诊复诊,进行健康治疗。

(3)指导病人遵医嘱服用β受体阻滞药、血管扩张药、钙通道阻滞药、调脂药及抗血小板药物等。

(4)告知家属应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

六、心脏瓣膜病护理常规

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是由于炎症,退行性改变,黏液变性,先天畸形,缺血坏死,创伤等原因引起单个或多个瓣膜的结构异常,从而引起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临床上最常见的瓣膜病为风湿热所致的风湿性心瓣膜病;其次可见动脉硬化所致的瓣膜钙化、增厚;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天性畸形亦能见到。最常累及的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较少累及。1、休息与体位

(1)病人处于心功能代偿期时,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2)心功能不全程度加重时,应逐渐增加休息,限制活动,体位取舒适体位以减少机体消耗。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促进机体恢复。

3、病情观察

(1)发热者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注意热型,协助诊断。体温超过38.5℃时行物理降温,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记录降温效果。

(2)观察有无风湿活动的表现,如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关节红肿及疼痛不适等。

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观察有无心力衰竭的征象,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避免劳累及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心力衰竭。

(2)并发栓塞的护理:左房有巨大附壁血栓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其他部位栓塞。病情允许应鼓励并协助病人翻身、活动下肢、按摩及用温水泡脚或下床活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健康指导

(1)适当锻炼身体,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立即用药。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暖,干燥,防止风湿活动。

(3)告知病人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并教育家属理解病人病情并给予支持。

(4)在拔牙、内镜检查、导尿、分娩、人工流产等操作前应告知医生自己有风湿性心瓣膜病史。

(5)育龄妇女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好妊娠和分娩时机。

(6)坚持服药,告诉病人坚持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定期门诊随访。

(7)告诉病人及家属本病的病因和病程进展特点,鼓励病人树立信心。有手术适应症者劝病人尽早择期手术。

七、高血压病护理常规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指原因不明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特征,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安静休息状态未服药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临床类型:①恶性高血压;②高血压危重症: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老年人高血压。1、饮食护理

(1)制订饮食食谱,限制钠盐、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食盐量以不超过6g/天为宜。

(2)补充适量蛋白质,限制饮酒,多吃蔬菜和水果。

2

(1)适当运动,减轻体重。

(2)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

3、病情观察

(1)期测量血压,作好记录。

(2)发现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大汗,视物模糊,面色及神志改变。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时,立即通知医生。

4、药物治疗护理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并观察降压效果。

(1)使用噻嗪类利尿药应注意补钾,防止低钾血症。

(2)用β受体阻滞药应注意抑制心肌收缩力,心动过缓,房室传导时间延长,支气管痉挛,低血糖,血脂升高等不良反应。

(3)硝苯地平的不良反应有头痛、面红、下肢水肿、心动过速。

(4)地尔硫卓可导致负性肌力作用和心动过缓。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可有头晕、乏力、咳嗽、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5、高血压危重症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协助生活护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安定病人情绪,必要时用镇静药。

(4)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硝普钠静脉滴注应避光,调整给药速度,严密监测血压;脱水药滴速宜快等。

6、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引起高血压的各种因素及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引起病人足够的重视。坚持长期饮食、运动、药物治疗。

(2)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补充适量蛋白质,肥胖者控制体重。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劝戒烟,限饮酒,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4)根据年龄及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当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气急等症状时应就地休息。

(5)告诉病人及家属降压药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提供书面资料。教育病人遵医嘱坚持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降压药物。教会病人或家属定时测血压并记录,定期门诊复查。若有各种不良反应随时就诊。

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按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一般护理常规。

2、休息与体位心肺功能代偿期,无明显二氧化碳潴留者嘱其卧床休息;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半卧位。

3、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钠易消化饮食。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明显头痛、烦躁、恶心、呕吐、谵妄、性格改变或出现意识障碍,一般提示有发生肺性脑病或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的可能,应立即告知医生处理。

5、低流量(1~2L/分)、低浓度(25%—30%)持续给氧,并观察用氧效果。

6、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帮助病人正确排痰。

7、药物治疗护理

(1)静脉应用呼吸兴奋药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有无皮肤潮红、出汗、血压升高、脉速、肌肉震颤、抽搐等不良反应。

(2)慎用镇静药、强心药、碱性药物、利尿药。

3

8、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9、注意口腔卫生,加强皮肤等基础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10、健康指导指导呼吸功能锻炼及长期氧疗,避免受凉,劝其戒烟。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最重要的确诊方法是 A.心三位X线照片 B.心电图检查 C.超声心动图检查 D.多普勒彩色血液像 E.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 答案:E 2.给婴幼儿用强心苷时为预防中毒反应须做到 A.用药后测心率 B.心率<80次/分应报告医生 C.可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D.注射速度宜快 E.及时补充含钙食品 答案:B 3.关于ARDS的病理改变,正确的是 A.肺血管纤维化 B.肺间质水肿 C.血气胸 D.血管内血栓形成 E.肺间质血管痉挛 答案:B 4.按照公式,估算5岁小儿血压正常值是 A.120/70mmHg(16/9.3kPa) B.100/70mmHg(13.3/9.3kPa) C.90/60mmHg(12.0/8.0kPa) D.90/50mmHg(12.0/6.7kPa) E.80/50mmHg(10.7/6.7kPa) 答案:C 5.法洛四联症的四个畸形组成不包括 A.室间隔缺损 B.肺动脉狭窄 C.主动脉骑跨 D.右心室肥厚 E.房间隔缺损 答案:E 6.法洛四联症的护理措施中恢复心脏功能的重要条件是 A.休息 B.饮食护理 C.对症护理 D.用药护理 E.预防感染 答案:A 7.原始心脏开始形成的时间是

A.胚胎第2周 B.胚胎第3周 C.胚胎第4周 D.胚胎第5周 E.胚胎第6周 答案:A 8.易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的关键时期是胚胎的 A.第2~8周 B.第8~12周 C.第12~16周 D.第16~20周 E.第20~24周 答案:A 9.一个4岁小儿平均血压正常的是 A.60/40mmHg B.88/58mmHg C.96/60mmHg D.100/60mmHg E.110/80mmHg 答案:B 10.先天性心脏病病因的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孕母早期服药史 B.与大剂量放射线接触 C.孕妇患代谢紊乱性疾病 D.宫内感染 E.妊娠早期饮酒、吸食毒品 答案:D 11.室间隔缺损患儿生长发育落后是由于 A.肺循环血量增加 B.肺循环血量减少 C.体循环血量增加 D.体循环血量减少 E.肺动脉高压 答案:D 12.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流感病毒 B.轮状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腺病毒 答案:C 13.动脉导管未闭的杂音特点是 A.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B.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

内科护理学习题与答案解析-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三)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三) 一、A1 1、适合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的病人是 A、冠状动脉严重钙化 B、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 C、有出血倾向者 D、冠状动脉痉挛 E、病变血管直径1.5mm 2、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术前12小时禁食水 B、术前6小时禁食口服药 C、术后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 D、伤口沙袋压迫12小时 E、动脉穿刺部位按压15~20分钟 3、适宜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病人是 A、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45% B、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有多支病变 C、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狭窄 D、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 E、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者 4、不适宜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病人是 A、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欠佳 B、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造影示单支病变 C、冠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狭窄 D、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 E、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者 5、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护理措施及有关指导中,不正确的是 A、术前口服抑制血小板药物 B、术中肝素化 C、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3个月 D、术后坚持服用调节血脂药物 E、术后应戒烟限酒 6、不宜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是 A、频发心绞痛 B、严重心动过缓有临时起搏保护 C、造影剂过敏 D、稳定型心绞痛 E、不稳定型心绞痛 7、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心理护理

B、术后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变化 C、术后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D、术后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小时 E、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 8、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动脉穿刺部位需要按压 A、5~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20~25分钟 E、25~30分钟 9、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进行造影检查前,可不做造影剂过敏试验 B、术后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并妥善固定以防出血 C、术后常规口服抗生素 D、右心检查后卧床休息3~6小时 E、左心检查后卧床休息6~12小时 10、有关电复律后患者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禁食至清醒后2h B、持续24h心电监护 C、常规低流量吸氧 D、术后病人即可下床活动 E、按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 11、心脏电复律后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心电监护24小时 B、卧床休息1天 C、电极接触处皮肤红斑无需处理 D、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E、整理用物,除颤器保持充电状态 12、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饮食护理错误的是 A、易消化 B、少量饮酒 C、禁饮咖啡 D、富含蛋白质 E、富含维生素 1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E、5天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二节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休息与体位 (1)因病情不能平卧者给于半卧位,避免用力和不良刺激,以免发生心力衰竭或猝死。 (2)如发生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2、饮食护理 (1)低脂清淡饮食、禁烟酒。 (2)有心力衰竭者限制钠盐及入水量。 (3)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3、病情观察 (1)测脉搏应数30秒,当脉搏不规则时连续测1分钟,同时注意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等变化。 (2)呼吸困难者给予氧吸入。如有肺水肿则按急性心力衰竭护理。 (3)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发绀、脉搏骤变、剧烈胸痛、腹痛、晕厥或意识障碍等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4、药物治疗护理应用洋地黄类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按时按量给予,静脉注射时间不应小于10分钟, 每次给药前及给药后30分钟必须监测心率,并注意观察有无耳鸣、恶心、呕吐、头晕、眼花、黄视等,脉 搏小于60次/分或节律发生改变,应及时告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5、皮肤护理全身水肿或长期卧床者,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6、心理护理关心体贴病人,及时询问病人需要,适时进行心理护理,缓解病人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二、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指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 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心功能分级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II 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的活动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Ⅲ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出现上述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症状方可缓解。Ⅳ级: 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1、休息与体位根据心功能分级合理安排休息及活动,尽量减少活动中的疲劳,根据心功能不全程度,协 助病人采取半卧位或端坐卧位,使病人舒适。 2、饮食护理 (1)遵医嘱给予少盐(3~5g/天),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 (2)少量多餐,忌饱餐。 3、病情观察 (1)观察早期心力衰竭及心力衰竭加重临床表现,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加重应通知医生处理。 (2)加强护理观察,—旦发生急性肺水肿立即抢救。 4、药物治疗的护理 (1)输液速度不超过40滴/分,血管扩张药物一般为8一l 2滴/分,不超过20滴/分。 (2)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准确,经稀释后缓慢注射(10~15分钟),使用前测脉搏或心率,若心率或脉搏小于60次/分,或节律异常,或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应用扩血管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及有无头痛;应用硝普钠时,应现配现用并注意避光;应用ACEI 类药物时,应注意肾功能改变。 (4)应用利尿药时应观察用药效果,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定期复查电解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5)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药,防止大便用力而加重心脏负荷。 5

综合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综合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全身麻醉后护理常规 1、了解麻醉的方法、用药、术中病情和注意事项。 2、麻醉苏醒前,设专人守护直至清醒。 3、每15—30分钟测血压、呼吸一次,如血压稳定可适当延长至每小时测量 一次,直至清醒,循环和呼吸稳定。 4、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5、呼吸道保持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氧气。 6、预防舌后坠,备好开口器及舌钳。 7、注意安全,防止病人因躁动致输液器或引流管脱落甚至坠床受伤。 8、禁食水,完全清醒后4—6小时方可饮水并注意有无呕吐。以后按医嘱给 予饮食。 9、鼓励病人进行咳嗽和深呼吸,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10、密切观察呼吸变化,警惕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出现,必要时备好氧气,吸 痰机,气管切开包等抢救物品。 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后护理常规 1、病人回房后,向麻醉师了解麻醉情况、术中病情变化和处理,并立即测量 血压、脉搏和呼吸。 2、病人取平卧位4—6小时,至病人痛觉恢复后按手术的种类给予各种卧位。 3、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每30分钟一次,连续四次稳定后停测。如成人患者 收缩压低于90mmHg,脉搏增快,应考虑血容量不足而加快补液,如血压不回升,指甲、口唇苍白,应考虑术后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如病人出现胸闷、发绀、说话费力,呼吸交换量不足,应考虑麻醉药缓慢 渗入蛛网膜下腔,使麻醉平面继续上升,尤其高位硬膜外麻醉和麻醉过程中曾穿破硬脊膜的病人,应倍加注意,若出现上述情况,应给予吸氧,酌情使用麻黄素类血管收缩药物,并报告医生协同处理。 5、注意排尿情况,如有尿潴留则按尿潴留护理常规护理。 6、如留置硬膜外导管,要防止脱出和折管,导管外端用无菌纱布包裹,应避 免插管处污染及麻醉穿刺点的感染。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1慢性支气管炎护理常规 1、按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急性发作期有发热,喘息时应卧床休息,老年、幼儿、体弱的病员应延长休息时间。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预防并发症。 3、饮食护理: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应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ML 以上。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摄入。 4、保持呼吸道通畅,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5、咳嗽、咳痰的护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励和指导病人每2—4小时定时进行有效咳嗽。 (2)胸部叩击:叩击同时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和咳嗽、咳痰。叩击时间15—20min为宜,每日2—3次,餐前进行。叩击时应询问病人的感受,观察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况,检查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3)体位引流:按病灶部位,取适当体位,使病变部位支气管开口向下,利用重力,以有效咳嗽或胸部叩击将分泌物排出体外。引流多在早餐前1h、晚餐前及睡前进行,每次10—15min,引流期间防止头晕或意外危险,观察咳嗽和痰液引流情况,注意神志、呼吸及有无紫绀。 (4)吸入疗法:包括湿化疗法和雾化吸入疗法。在湿化疗法时,应密切观察病情,经常协助病人翻身、排背、必要时吸痰,以防止呼吸道急性阻塞。 6、根据医嘱正确收集痰标本。 7、药物治疗护理:观察抗生素和止咳、祛痰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8、心理护理:急性发作期,应关心体贴病人,了解情绪变化原因,给予耐心疏导,讲解有关防治知识,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9、健康指导:指导病人正确咳嗽及有效排痰,劝其戒烟,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机体耐寒力,根据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冬季晨起外出注意保暖或使用口罩,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员接触。 2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护理常规 1、按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卧床休息,呼吸困难时抬高床头,取半卧位或坐位。 3、病室每日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 4、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产气食物,少量多餐,多饮水。 5、病情观察: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程度,一经发现胸痛或意识障碍,应及时通知医生,观察体温、呼吸、心率、紫绀及肺部体征,监测血气分析。观察痰的颜色、性状、气味等。 6、指导并鼓励病人有效的咳嗽、咳痰,协助翻身、拍背,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7、遵医嘱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每天持续15h以上的氧疗。 8、心理护理:给予病人更多心理关怀及帮助,分散注意力,减少孤独感,缓解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9、健康指导:指导病人有效地咳嗽,呼吸功能锻炼,学会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 3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1、按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卧床休息,哮喘发作时取强迫体位,并给予支撑物,使之舒适省力。 3、饮食护理:发作过程中,不宜进食,缓解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禁食与病人发病有关的食物, 如鱼、虾、蟹等。 4、病情观察:注意观察发作先兆,特别夜间要加强巡视病房,如出现鼻咽痒、喷嚏、流涕、眼痒等粘膜过敏症状,或胸部闷胀感,立即告知医生,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注意观察呼吸频率、

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出院指导 一般护理常规 1.病人入院后由接诊护士根据病情安排床位,危重病人应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并及时 通知医师,协助体检,新入院病人建立护理病历,并做好入院介绍。 2.环境:病室保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光线充足,保持室温在 18℃-22℃,湿度50%-60%。 3.危重、特殊检查和治疗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需要采取卧位,病情轻者可适当活 动。 4.新入院病人,应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测量2次,连续三天。体温超过37。5°C 者每日测量3次,体温超过38.5°C应给予物理降温,每4小时测量次1次,待体温恢 复正常3天后每日1次。

5.根据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给予分级护理,定时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 征,如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神志等变化及其他临床表现,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 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6.根据病情指导饮食,并向病人宣传饮食在治疗疾病和康复中的作用。 7.新入院病人遵医嘱次日晨留取血、尿、粪常规标本及送检。 8.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书面交班和床头交接. 9.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保证各项治疗方案的实施。根据病情和护理问题认真实施护理措施, 及时评价护理效果. 10.根据内科各专科疾病特点备齐抢救药品和物品,并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及操作方法。11.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12.每日记录粪便次数1次,大便次数增多者或便秘三天者给以处理;每周测体重1次(危

有严重异常的患者),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13.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如疾病预防、饮食和用药指导、心 护理等。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1.按内科疾病患者的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重症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胸痛者取患侧卧位,大咯血者取平卧,头偏向一 侧,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并给氧气吸入。 1 3.饮食护理3360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无刺激的饮食。每天喝1500毫升以上的水。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观察咳痰、咯血的数量和性质,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的类型。 程度. 5.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引导患者咳嗽。痰不易咳出时,多喝水,雾化吸入;痰量比 多者行体位引流排痰;痰多而咳嗽无力者需翻身拍背,必要时吸痰。机械通气病人做好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脑出血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昏迷者执行昏迷护理常规。 2、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 3、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侧卧位,头部垫高15-30度,放置冰袋以免再出血。 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并注意呕吐物及大小便颜色及量的多少,另外还要注意观察瘫痪肢体的变化情况,有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对颅内高压,使用脱水剂病人,应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情况,遵医嘱随时抽血检查,为治疗提供依据。 6、对烦躁不安,血压持续过高者,应适当降压,中枢性高热,每四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一次。 7、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拍背吸痰,有义齿时取出,呼吸困难时吸氧。 8、维持营养,有喝水或吞咽困难者,应该给鼻饲流质,昏迷病人前三日每日输液量为1500毫升,三天后可给鼻饲饮食,每日口腔护理三次,准确记录出入量。 9、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每1-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发生。 10、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3次,每次0.5—1小时,防止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1、肢体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急性期后每日2—3次肢体及语言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萎缩或肌强直。 12、针对病情进行心理护理及有关疾病方面健康宣教。 13、做好出院宣教,定期门诊随访。

脑梗塞护理常规 1、执行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 3、急性期卧床休息,取头低侧卧位。 4、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怔,注意有无新的梗塞发生,如突然失语,意识逐渐不清,瘫痪肢体加重等。 5、呼吸困难给低流量吸氧,定时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6、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应用抗凝药时,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大小便、呕吐物有无出血现象。 7、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 8、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每日对瘫痪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失语者进行语言功能锻炼。 9、针对病情进行心理护理及有关疾病方面健康宣教。 10、做好出院宣教,尤其嘱病人出院后坚持语言和肢体功能锻炼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一、心脏起搏治疗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及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 【起搏器的功能及类型】 1.起搏器命名代码为使日益增多的起搏器命名统一,目前多采用1987年 由北美心脏起搏电生理学会与英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组专家委员会制 订的NASPE/BPEG起搏器代码,即NBG代码命名不同类型的起搏产品。 2.起搏器种类根据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分为:(1)单腔起搏器(2) 双腔起搏器(3)三腔起搏器 根据心脏起搏器应用的方式分为:(1)临时心脏起搏:采用体外携带式 起搏器;(2)植入式心脏起搏:起搏器一般埋植在病人胸部的皮下组织 内。 【适应症】 1.植入式心脏起搏 (1)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2)伴有症状的束支-分支水平阻滞,间歇性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有明显临床症状或虽无症状, 但逸搏心律<40次/分或心脏停搏时间>3s (4)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率 作用的药物治疗时,应该植入起搏器。 (5)反复发生的颈动脉窦性晕厥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心脏反应为主 者 (6)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的顽固性心率衰竭(可行心脏再同步起搏治 疗) 2.临时心脏起搏适用于急需起搏、房室传导阻滞有可能恢复;超速抑 制治疗异位快速心率失常或需“保护性”应用的病人。 【方法】 1.临时心脏起搏采用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送至右心室电极接触到心 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放置时间不能太久,一般不能超过一个月, 以免发生感染 2.植入式心脏起搏适用于所有需长期起搏的病人。单腔起搏:将电 极导线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跨越三尖瓣送入右心室内 嵌入肌小梁中,脉冲发生器多埋藏在胸壁胸大肌前皮下组织中。双 腔起搏:一般将心房起搏电极导线顶端置于右心房,心室起搏电极 置于右心室。三腔起搏时如行双房起搏则左房电极放置在冠状窦内, 如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时,左室电极经过冠状窦放置在左室侧壁。 【护理】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根据病人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等,采用适当的形式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手术的过程、

循环系统护理评估重点

循环系统护理评估重点 循环系统护理评估是指对患者循环系统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旨在了解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血流动力学状态及相关风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循环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全身的氧供与代谢平衡。因此,循环系统护理评估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重点介绍循环系统护理评估的几个重点方面。 1. 血压测量 血压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规血压测量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差(PP)的测量。通过测量血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管张力、心脏泵血功能及循环容量状态。在测量血压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袖带大小,正确操作血压计,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 心率和心律 心率和心律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可以了解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是否正常。正常成人的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心律应规整有力。若出现心率过快、过慢、不规则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评估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循环容量评估

循环容量是指循环系统中血液的总量,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循环容量的不足或过多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或血液淤滞,从而影响全身的氧供与代谢平衡。评估循环容量时,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毛细血管充盈情况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循环容量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4. 循环系统的听诊和触诊 循环系统的听诊和触诊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听诊心脏和血管的杂音、触诊心脏的搏动等,可以了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瓣膜的情况以及血管的通畅度等。在听诊和触诊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合适的听诊器,准确判断心脏杂音的性质和强度,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5. 循环系统的血液检查 循环系统的血液检查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循环系统相关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炎症反应情况以及凝血功能等,为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6. 循环系统的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监测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心脏节律的规律性以及心室肥厚、心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1.给予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宜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忌吸烟、饮酒。 2.遵医嘱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患者在活动与休息。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评估血压、脉搏、心率和心律、尿量的变化和特点,评估胸痛累及的部位、呼吸困难程度、皮肤有无水肿或发绀。 5.准确执行医嘱,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6.及时做好专科各种检查或治疗、护理、做好患者健康指导。 7.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大便通畅。 8.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消除不良情绪。 9.保证抢救器械、药品及用物处于完好状态。 二、慢性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心衰的病因和诱因:有无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劳累过度、妊娠或分娩等诱因因素,了解基础疾病。 2.评估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及脉压的变化。 3.评估患者有无周围血管灌注不良的症状,如出汗、脉细速、皮肤发凉、失眠、头晕、毛细血管充盈度差等。 4.评估患者有无体静脉淤血的表现,如恶心、呕吐、腹胀、颈静脉怒张、水肿、肝等。 5.评估患者有无肾灌注不足的变现,如尿少,体重增加、水肿等。 6.评估患者有无电解质紊乱症状,如头晕、乏力、口渴、心电图改变。 7.观察应用洋地黄后有无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绿视及心律失常等。 8.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态,有无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 【护理措施】

1.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休息,限制活动。心功能四级者绝对卧床休息。 2.给予低盐、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饮食。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 3.给予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的程度调节流量。 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其他病情变化,发现任何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及处理。 5.遵医嘱给予药物,注意观察药物得疗效和不良反应。使用血管扩张剂,静脉使用时应控制滴速,注意监测血压变化:使用利尿剂时,给药以清晨或上午为宜,防止夜尿过多影响睡眠,并应注意监测电解质,严防低钾、低钠灯发生;使用洋地黄时,注意脉搏和心电图变化,如出现脉搏<60次/分钟、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黄绿视、心律失常等,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停用。 6.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定期测量体重。 7.做好水肿患者的皮肤处理,预防皮肤并发症。 8.做好心理护理,减轻焦虑情绪。

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2012级成人护理专科班内科护理学复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咯血 2.心源性呼吸困难3.体位引流 4. 心源性哮喘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心力衰竭 7.支气管哮喘 8.心律失常 9.呼吸衰竭 10.高血压脑病 11.消化性溃疡 12.尿路刺激征 13.肝性脑病 14.血尿 15.Cullen征 16.无症状性菌尿17.Grey-Turner征 18.慢性肾衰竭 19.上消化道出血 20. 贫血 2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2.低血糖反应 23.甲亢高代谢综合征 24.晨僵 25.甲状腺危象 26.脑卒中 2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8.癫痫持续状态 二、简答题 1.为病人进行胸部叩击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2.简述Ⅰ、Ⅱ型呼吸衰竭的特征; 3.简述洋地黄中毒时的表现、处理方法; 4.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具备哪些特点 5.高血压危险度是如何进行分层的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哪些 6.简述胃溃疡和十二指溃疡腹痛的特点; 7.简述针对肝硬化腹水病人“体液过多”的护理要点; 8.简述肝性脑病的饮食护理措施; 9.病人因呕棕褐色液体及排黑色糊状便以“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入院,哪些征象可以提示其病灶仍有活动性出血 10.简述尿路感染病人的健康指导;

11.简述血液病颅内出血病人的抢救配合与护理措施; 12.简述缺铁性贫血病人口服铁剂治疗的配合与护理措施; 13.简述缺铁性贫血病人注射铁剂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治疗配合与护理措施; 14.简述甲状腺危象的主要诱因及临床表现; 15.简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16.筒述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 17.脑疝的先兆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紧急处理 18.针对癫痫“有窒息的危险”、“有受伤的危险”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三、论述思考题\病例分析 1.男性,25岁,因发热、咳嗽伴右侧胸痛2天就诊;患者病前曾遭雨淋目前痰量不多,易咳出;既往体健;查体:T39℃,R24次/分,P92次/分,BP100/70mmHg,神清,急热面容,口角有单纯泡疹,右下肺呼吸运动减弱,叩浊,闻支气管呼吸音及少量湿啰音,深吸气时有胸膜摩擦音,血白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80%,胸片:右下肺大片浸润阴影;问题: ⑴该患者的医疗诊断、可能的致病菌是什么 ⑵一般首选何种抗生素疗程多久 ⑶找出当时存在的3个最主要的护理诊断并列出诊断依据; ⑷列出主要的护理措施; 2.一位63岁的女性病人,有慢性咳嗽、咳痰史7年,伴呼吸困难;l天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伴咳黄痰入院;体检:体温37.1℃,脉搏l0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l30/90mmHg,发绀,桶状胸,两肺叩诊过清音,并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肝、脾未及;辅助检查:血气分析结果示Pa0255mmHg,PaC0260mmHg,尿常规阴性; 1、该病人主要的医疗诊断是什么请写出依据; 2、请分析此病人为什么会出现Pa0255mmHg,PaC0260mmHg; 3、此病人该如何用氧其依据是什么 3.男性,60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已2年,每次发作与过度体力劳动、生气、紧张、饱餐有关,发作时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不放射,经休息3~5min或含硝酸甘油5min内缓解;血压170/100mmHg,心率80次/min,律齐,心脏不大,肺—,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病人有吸烟史20年;

循环系统疾病健康教育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 1.环境:病室要安静、清洁、空气新鲜,减少亲友的探视,预防受凉感冒和交叉感染。 2.休息与活动:心功能一级应适当休息,避免过重体力活动;心功能二级活动稍受限,应注意休息;心功能三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四级体力活动完全丧失,须绝对卧床休息。 3.做好基础护理,保持患者清洁舒适,预防感染。 二、饮食护理 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忌生、冷、酸、辣,禁烟、酒、咖啡、浓茶;多食新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水肿明显者应无盐或低盐饮食,必要时应限制摄水量。 三、症状护理 1.心源性呼吸困难观察病情,取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卧床休息,指导有效呼吸;吸氧,严重缺氧:4-6L/min,中度缺氧3-4L/min,轻度缺氧1-2L/min,保持氧饱和度95%以上,预防便秘,遵医嘱予纠正心功能,做好心理护理,病情允许,鼓励适当下床活动。 2.心源性水肿嘱病人多卧床休息,伴胸腹水时宜取半卧位,低盐、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定期测体重,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腹水者每周测腹围,遵医嘱应用利尿剂,注意电解质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防烫伤、擦伤及压疮。3.心悸予心理护理,去除生理性诱因;适当休息与活动,若心功能四级,应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给合适体位,衣服宽松;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应给予合理的营养.控制钠盐、少量多餐,多食水果蔬菜,防止低钾;避免饱餐。适当氧疗;观察病情,注意心悸发生时间、性质、程度等;注意心率、心律变化。 4.心源性晕厥晕厥发生时急救措施: ①取平卧位,头放低,松解衣扣。 ②用手指按压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胸外心脏按压。 ④血压低时,遵医嘱予对症处理。 ⑤病人意识恢复后,可给少量水或茶。 5.心绞痛详见心绞痛护理常规。 四、用药护理 ①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需观察疗效、副作用及毒性反应。应严格掌握给药时间,给药前应听心率,如有心率突然变快、变慢(低于60次/分)或心律不齐时,应先停药并立即通知医师。 ②应用利尿剂后应观察24小时尿量及电解质的变化。 ③应用扩血管药应观察血压、心律、心率。 ④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应注意血小板计数及有无出血现象。 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用药效果等。 五、心理护理 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动态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良性沟通,做好心理护理,避免不良刺激,减轻病人的焦虑。做好健康指导。

ECMO护理常规

ECMO护理常规 概述:ECMO是一项技术难度大、并发症多、费用高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一般用于常规治 疗手段无效的严重心和(或)肺衰竭患者。通常建议在有丰富经验或有一定ECMO救治规模的医疗单位开展,以保障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国际生命支持组织(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ELSO)建议ECMO中心最好设立在水平较高的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因其在医务人员、科室设置以及医疗相关的硬件设备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配备,并能够进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辅助支持治疗,而ECMO的核心专业人员最好是具有重症医学等相关专业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医师。以重症医学科为中心,与心内科、心外科、呼吸科、急诊科、体外循环等学科4合作,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多学科快速反应的联动机制,早期识别严重心肺衰竭患者,把握合适的应用时机,早期启动ECMO,有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静脉内导管将静脉血引出体外,然后经过体外氧合器进行氧合并排除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再重新通过静脉或动脉输回体内。ECMO 能够在较长时间内,部分或全部代替患者的心肺功能,维持机体各器官的血氧供应,提供短暂或长时间的心肺支持. 一、ECMO团队:成立ECMO抢救小组,该组由MICU科室主任(负责人)、体循环组、ICU 主治医生(协调员)、ICU 护士2名组成。负责人主要工作为组织和制定ECMO 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发展方向,确定ECMO 团队成员的职责。协调员主要负责ECMO团队的日常事务,包括协调团队内外联系,质量控制和监测,制定规则、规范和操作流程,采集ECMO病例数据(ECMO患者数据资料、随访等),人员调派排班,培训和继续教育,设备维护和耗材管理,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团队成员必须保持24h开通手机。ECMO患者的护理由2名专业的ICU护士负责,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评估并配合医生采取可行的措施,协助监测辅助循环期间的异常情况。 二、常规护理 1、保护性隔离 2、检查穿刺伤口又无渗血、肿胀,术侧下肢是否肿胀,肢体末梢血运如足背动脉搏动、皮温、颜色等。 3、检查系统管道各接口是否固定牢固,系统管路有无渗血、气泡,查看X 线摄片上管道的位置。 4、检查转流泵的转速和流量是否稳定。 5、检查氧合器有无冒气泡、水箱温度设定及实际的水温。 三、病情的监护及观察 1、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行有创压监测观察动态血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 2、监测中心静脉压; 3、因ECMO 期间需全身肝素化,通过ECMO 系统持续输注肝素,因此要每小时监测激活凝血酶时间(ACT)了解肝素化情况; 4、每1h 抽查血气,并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5、监测电解质和每小时尿量。 6、ECMO 期间始终保持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应用镇静、镇痛及肌松药,以保证患者安静地接受治疗,因此患者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做好气道护理及呼吸机管道的护理。 7、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及管道护理。 四、ECMO 护理注意事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内科护理常规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病人入院后由接诊护士根据病情安排床位,危重病人应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并及时通知医师,协 助体检,新入院病人建立护理病历,并做好入院介绍。 2.环境:病室保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光线充足,保持室温在18℃-22℃,湿 度 50%-60%。 3.危重、特殊检查和治疗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需要采取卧位,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 4.新入院病人,应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测量2次,连续三天。体温超过37。5°C者每日测量3次, 体温超过38.5°C应给予物理降温,每4小时测量次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每日1次。 5.根据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给予分级护理,定时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呼吸、 血压、心率、瞳孔、神志等变化及其他临床表现,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6.根据病情指导饮食,并向病人宣传饮食在治疗疾病和康复中的作用. 7.新入院病人遵医嘱次日晨留取血、尿、粪常规标本及送检。 8.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书面交班和床头交接。 9.准确、及时执行医嘱,确保各项治疗计划落实。按病情及护理问题认真实施护理措施,及时评价护理 效果。 10.根据内科各专科疾病特点备齐抢救药品和物品,并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及操作方法。 11.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12.每日记录粪便次数1次,大便次数增多者或便秘三天者给以处理;每周测体重1次(危重病人例外), 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13.开展健康教育,针对病人及家属需求进行健康指导,如疾病防病、饮食及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1.按内科疾病病人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重症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胸痛者取患侧卧位,大咯血者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呼吸困 难者取半卧位,并给氧气吸入。 3.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无刺激性的饮食.每天饮水1500ML以上。 4.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情,观察咳痰、咯血的量、性质,呼吸困难的类型,胸闷气短的程度。 5.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病人有效咳嗽。痰不易咳出时,应多饮水,并行雾化吸入;痰量较多者行体位 引流排痰;痰多而咳嗽无力者需翻身拍背,必要时吸痰。机械通气病人做好气道管理。 6.病人进行特殊检查时,如:支气管镜、胸腔穿刺等,应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观察的护理。 7.药物治疗护理: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有无血压升高、脉速、肌肉震颤等,发现问题及时通知 医生处理.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机制组成。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主要症状和体征:心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水肿、胸痛、心悸、心源性晕厥。 一般护理 (一)保持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流通,病情较重者应减少探视。 (二)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做好充分解释、安慰工作,避免谈论任何令患者烦恼、激动的事,协助其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三)生活护理 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四)休息及卧位 保证足够的睡眠。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鼓励床上活动乃至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半卧位或端坐卧位。 (五)饮食护理 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 (六)排泄护理 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排便习惯。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 (七)药疗护理

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浓度、作用及副作用,注意用药前后的情况,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浓度与使用速度。 (八)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做好皮肤护理,以防压疮。 (九)心导管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桡动脉止血器定时放气,注意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十)外科术后护理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伤口情况,保持胸腔引流管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注意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和量,做好记录。 (十一)备齐及定期检查抢救物品及药品,必要时行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 (十二)做好出院指导 按时服药,注意饮食,,避免过劳,预防感冒,定期门诊复查等。 专科护理 (一)活动原则 心功能Ⅰ级:避免重体力活动,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心功能Ⅱ级:避免较重体活动,一般体力活动适当限制;心功能Ⅲ级:严格限制体力活动;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以活动后不出现症状为宜。 (二)心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者,应予半卧位或坐位,两腿下垂,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三)有水肿、心力衰竭或使用利尿剂时,应记录24h出入水量。 (四)每周测量体重1次,必要时每天1次。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加测量血压次数。 (五)应用洋地黄、胺碘酮等药物时,注意其毒性反应。每次给药前应了解上次用药后的反应并测量脉搏(房颤者应测心率)。静脉注射洋地黄制剂,应缓慢推注(10~20min注完),注射前及注射后0.5~1h 测量脉搏,并记录。如出现中毒症状或心率少于60/min,应停止给药,并立即报告医生。

体外循环的护理常规

体外循环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的相关因素:评估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手术史、过敏史及家族史。有无出血性疾病和凝血系统的异常,近阶段是否服用抗凝药或其他药物史、 2、身体状况:了解生命体征和心肺功能状况,有无发绀和杵状指,呼吸是否平稳以及患者的活动耐力和自理能力等。 3、辅助检查:主要评估患者X线检查,CT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电图检查等结果。 4、心理评估:评估患者有无恐惧、焦虑及对疾病的认知。评估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及支持力度,家庭对手术的经济承受压力。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按心胸外科疾病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2)活动与休息:适量活动,注意休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冠心病或主动脉瘤患者术前应卧床休息。 (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手术耐受力。冠心病患者应进食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心功能欠佳者限制钠盐摄入,进食较少者可静脉补充营养,如输注白蛋白、血浆、全血等,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

(4)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胸闷、胸痛、缺氧征象等,做好相应处理。 (5)药物应用:遵医嘱补液,给予强心、利尿、抗凝等药物治疗,观察用药后的效果。术前3-5天停用抗凝血药、洋地黄、利尿药等药物,给予口服氯化钾,以防术中出血或发生洋地黄毒性反应及心律失常。 (6)预防及控制感染:指导患者戒烟,冬季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和呼吸道感染,加强口腔、皮肤卫生,积极治疗感染病灶。 (7)术前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等,便于计算术中、术后用药剂量。 (8)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者,消除其顾虑和恐惧,帮助其树立战胜疾 病信心,使其积极配合。 (9)特殊检查:做好心导管及造影等特殊检查的护理。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术后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2)体位护理:麻醉未清醒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者取半坐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 (3)饮食护理:患者清醒,拔出气管插管后,进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纤维丰富的低脂、低钠食物。 (4)病情观察

后循环缺血护理常规

后循环缺血护理常规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刻板或固定的形式,临床识别较难。 PCI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症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护理评估】 1、起病的时间、方式,有无前驱症状和伴发症状;发作时间、次数、表现及完全恢复时间。 2.了解患者的既往史,服药史,自理能力,生活方式。 3.评估有无卒中高危因素:糖尿病、高血脂、TIA反复发作、吸烟、饮酒、心脏疾病、已有的脑梗死史等。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 4.偏瘫的部位和程度,吞咽、感知障碍,认知、语音能力。大小便情况。 5.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颅脑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凝血功能等。 6.药物治疗效果及副作用。 7.心理及社会支持系统。 【护理问题】

1、有外伤的危险。 2、肢体活动障碍。 3、生活自理缺陷。 4、吞咽困难。 5、语音沟通障碍。 6、颅内压增高。 7、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8、焦虑或抑郁。 9、潜在并发症:脑卒中、脑疝、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 10、健康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 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一般护理】 l.卧床病人协助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着凉。 3.保持病人大便通畅,做好会阴部护理。 4.给予低脂低盐饮食,如有吞咽困难、呛咳者给予糊状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要时鼻饲进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