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汇总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汇总(新 版)新人教版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电极、 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 高温 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 高温 CaO+CO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1课时碳的单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初步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物质的性质、结构、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引入:聚焦视频《金刚石、石墨和C60》,说说对碳单质的初步印象。 2.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金刚石、石墨、C60 阅读课本P106~P108的内容。 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课堂讨论 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 知识模块二木炭、活性炭 提出问题:木炭、活性炭有什么性质?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探究实验:做课本P107实验6-1。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四、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实验室常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下列叙述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A.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B.反应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质量一定相等 D.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E.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F.反应后的气体中可能含有CO.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微观模拟图,有以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氧化铜被夺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没有改变 C.参与反应的三种元素中,只有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D.碳夺取了氧,表现出还原性 3.浙江大学的科学家制取出一种超轻固体材料“碳海绵”,是由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制造出来的,是目前吸油力最强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B.碳海绵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碳海绵的组成元素是碳 D.碳海绵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4.激光打印机是常见的办公用品,它所用的墨粉主要成分是极细的碳粉。碳粉不具有的性质是()。 A.可燃性 B.还原性 C.易溶于水 D.常温下稳定 5.中国年轻学者曹原,因对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成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单层石墨称为石墨烯,这种“只有一个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石墨烯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 B.石墨烯属于单质 C.石墨烯具有导电性 D.石墨烯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6.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曲线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3.通过复习学会梳理知识,化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一: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 2、, 3、。拓展:具有还原性的物质还有哪些?请完成它们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1.如何区分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请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方案1 方案2 方案3 … 拓展: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发现存在少量黑色固体,它可能是什么?存在几种可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知识梳理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问题2.如何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四种鉴别方案 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有关反应 的方程式 思考:(1)若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应如何除去? (2)若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应如何除去? 知识梳理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观察你所写的化学方程式,都涉及到哪些含碳的物质,请以二氧化碳为中心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网络图表示出来,并注明反应条件。 知识梳理四:实验室制取CO 2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装置类型:固液常温型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满方法: 问题3.实验室常用硫化亚铁(FeS )块状固体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发生反应制 取硫化氢( H 2S )气体。常温下硫化氢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毒,能溶于水, 其水溶液称为氢硫酸溶液,硫化氢气体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请利用下列装置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的装置。组装顺序 思考:(1)若想获得比较平稳的气流,你对发生装置如何改进? F H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人教版)

《二氧化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必须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CO2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学生并没有掌握CO2的性质。】 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二、学情分析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且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难度不会很高。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再加上我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活跃,但正因为接触化学的时间不长,所以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已经确定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来帮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所要强调的两点有: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我们知道,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神奇的二氧化碳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二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3课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本节课主要复习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至『'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了解,并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并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熟练表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其用途。 2.能解释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的原理,并学会操作; 3.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观察实验和描述现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即观察一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和运用, 体验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问题的情景,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 学习的动机。 重点: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实验分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三、学情分析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法与学法 以教师引导探究为基本策略。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方式方法。课上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巳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其中,采取了对比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来相助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所要强调的两点有:实验探究设计法、问题讨论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课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设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 验题目,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要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第.化碳的物化性质。根 据二氧化碳的物化性质来设计一些探究式实验,来更好地理解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课标要求: 1、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认识CO2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CO2的用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步骤、收集与检验方法. 5、了解CO的性质,知道CO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大气的污染. 6、知道自然界中碳元素的循环,知道自然界中的CO2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装置依据与操作方法. 〔3〕关注环保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复习总结归纳基本知识的方法. 〔2〕能用碳与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用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体验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对温室效应与CO毒性等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健康安全的意识. 〔2〕由对碳与其氧化物的不同用途的讨论,体会到物尽其用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的科学精神. 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况分析: 二、1、课标要求〔课件展示〕 2、近几年河南中考试题呈现〔课件展示〕 0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B.牛奶变酸塑料降解 C.酒精挥发石油蒸馏D.光合作用蜡烛熔化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 A.用干冰作制冷剂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煤作燃料 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9、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7、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最合适的方法是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 B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9、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CaCO高温CaO+CO2↑〔B〕2KMnO4△ K2MnO4+MnO2+O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碳和碳的氧化物反思

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父女夺宝的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认知感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比、归纳的教学方法,如碳、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对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用途不同进行对比。通过纵横对比,化抽象为具体,有利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巩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安排一些与本节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展示中考在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考并不神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老师不断地把问题抛出去,老师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和提示,勾起学生的回忆,学生在说中整理归纳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总体上来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然而我在本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很不恰当,前松后紧,在复习物理性质上花费时间太多,一致于事先安排的内容没进行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全面复习碳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全单元的知 识网络,通过讨论和交流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2)通过建立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的化学反应网络,培 养自己概括、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学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 (1)从知识归纳整理建立网络,再到知识的应用,理解复习整理。 (2)能够提炼出对零散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网络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2)通过讨论,交流,改进的过程,体验分工合作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复习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习难点:建立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的相互转换网络。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延伸到课前,给每个 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和改进,让每个学生建构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果。 出示方法指导,根据方法指导, 我们可以知道这类题目的设计要遵 守的原则。 同学们在设计方案时用到了很多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我们知道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的这么多性质,我们也学过很多反应 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下面我们进行个 小竞赛。出示竞赛规则。组织竞赛。 同学们对于知识都掌握的很扎 实,现在我们对这些反应进行归类。 从同学们描述的反应,可以看出 很多物质相互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 那么二氧化碳和碳、一氧化碳,碳酸、 碳酸钙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也 可以相互转化。出示转化图。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拓展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反馈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现象的 描述进行方法指导,确定实验原理。 请同学完成跟踪练习。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设 计方案。 回答 根据规则积极进行小组比 赛 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进行实 验探究 做跟踪练习并反馈答案。 知能应用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典型例 题。 反馈答案并出示学法指导。 已知A、B为两种黑色粉末,D 为红色单质。A、B、C、D、E五种 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 (1)C的化学式为; (2)A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做题,明确做题方法。 讲解解题思路,反馈题目答 案 7/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集体备课案例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集体备课案例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集体备课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作业内容 由主备课人进行全面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碳和碳的化合物安排在空气、氧、分子和原子、水、氢、化学方程式等四章之后,铁、溶液以及酸、碱、盐等三章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在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氢气两种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之后,再学习碳及其化合物是顺理成章的。对于碳的单质,学生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和教材前几章里,学生已经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有些化学性质(例如还原性)跟氢气相似,又跟氧气有着密切联系,在学习氢气、氧气之后,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可以使学生对氢气、氧气性质的认识得到巩固、补充和深化。另外,本章在学习碳单质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这几种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大致的认识。通过学习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即由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为以后学习铁和酸、碱、盐等章的内容打下一定基础。 碳及其化合物种类繁多,尤其是有机化合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本章各节间的关系 本单元引言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入手,以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碳和碳的化合物的概貌,并配以适当插图,使学生读起来亲切、自然。 本单元正文分为三课题。第一节主要讲金刚石、石墨和碳60这三种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碳这三种固态非

金属单质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第二、三课题是讲碳的两种氧化物,主要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以及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这是学好本章的核心。 (三)本章的特点、重点和难点 特点: (1)氧气、氢气是气态非金属单质,碳是固态非金属单质。通过本章学习,能使学生学到固态非金属单质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 (2)氧气是学生没有接触化学用语前学习的第一种非金属单质,氢气是在学习化学用语过程中学习的第二种非金属单质,碳则是在学了化学用语之后学习的第三种非金属单质。在学习碳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和巩固化学用语,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 (3)氧气、氢气仅就其单质本身的性质、制法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没有过多涉及它们的化合物。本章则不仅包括碳的单质,还包括碳的氧化物、碳的含氧酸、碳的含氧酸盐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等知识。因此,从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角度看,本章更具有典型性。 重点: (1)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难点: (1)二氧化碳跟石灰水的反应,一氧化碳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间的相互联系。 (3)研讨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 二、课时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1课时) 中考要求:了解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碳的化学性质。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课时) 中考要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方法和仪器的选择。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3、加强学生的社会和环境责任感。 【教学重点】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教学难点】 1、碳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碳酸 碳酸盐间的相互联系 2、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而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过常见的酸和碱,对它们的性质已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维方式也正在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是还缺乏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初中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同时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和严格要求。 效果分析 在教学中,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化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次将现实中学生熟悉的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实例巧妙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枯燥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后结合中考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变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升。学生听得入神,说的有趣,想得深入,练的到位,学的有效,取得满意效果。 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安排在氧气、水、分子和原子、元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第一次系统的用化学用语来学习以碳元素为核心的碳单质和碳的氧化物,所以用粒子观来研究物质,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并将其落实是非常重要的。但面对本单元繁多的化学反应学生记忆困难容易混淆,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体系,学会归纳、总结、对比学习的方法,体会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本单元包含四部分,利用前图、引言导入新课材料,供学生预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金刚石、石墨和C60 “碳”和“炭”的区别:“碳”指碳元素,不是具体指某种物质;而“炭”指具体的、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金刚石、石墨、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三种不同的单质。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它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金刚石、石墨、C60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碳具有可燃性: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具有还原性: C+2CuO 2Cu+CO 2↑ 2Fe 2O 3+3C 4Fe+3CO 2↑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见右图) 【实验操作】① 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 ②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 ③ 集中加热; ④ 过几分钟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 【化学方程式】C+2CuO 2Cu+CO 2↑ 反应开始的标志: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的后果:石灰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具有还原性。木炭在反应C+2CuO 2Cu+CO 2↑中作还原剂。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原料: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使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而不纯。 不用纯碳酸钙或碳酸钠等代替大理石、石灰石的原因:它们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和收集,且成本较高。 反应原理: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发生装置: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原因:固体和液体混合,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原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长颈漏斗插入液面内的气体发生装置,紧闭导气管出口,从漏斗中加水。如果

初中化学_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 【考纲要求】 1. 知道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元素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 了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验证 【知识梳理部分】 考点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①反应原理:利用或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不能用纯碱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是因为;不能用稀硫酸,因为会生成微溶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也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其会挥发出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 ②制取装置: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故选择。 收集方法:,理由是。 ③验满方法:。 ④检验方法:。小试身手 1. (2010˙重庆)下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考点二:碳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CO2CO 色、态、味 溶解性 密度 用途 CO2的化学性质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与水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还原性 毒性 [讨论交流] 怎样区别CO2和CO?(注意描述规范: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进行) 小试身手 2.(2016˙广东)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是() A.④比①先红,②、③不变红 B.①比④先红,②、③不变红 C.④变红,①②③不变红 D.①变红,②③④不变红 3.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取的方法() A. 点燃混合气体 B. 把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 把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作业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 单元作业设计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作业设计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贯彻落实党中央“双减”工作的有关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化学课程教与学的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化学课程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遵循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大概念为统领,按照教学策略建议、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精心选题,依托教材,创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过程。本次作业设计类型为复习课作业,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将设计形式多样的分层作业,包括巩固性作业(挖教材)、探究性作业(明趋势)、拓展性作业(练变式)以及实践性作业(提素养)1.巩固性作业(挖教材)---侧重于巩固化学基知识和基础技能,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本单 元学习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对其进行复习和巩固,奠定学生逐步形成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达到本单元必须的基本目标。 2.拓展性作业(练变式)---面向大部分学生,以本单元的知识和相关化学化学思想为核 心,分梯度设计不同综合度和难度的作业。促进知识方法的应用和迁移,凸显启发性和典型性。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梳理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 强化蕴含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3.探究性作业(明趋势)---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具有适度综合件和探究性的作业。 设计原则要凸显递进性和扩展性,注意整合知识发散思维提提倡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化学题目,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学习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和化学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4.实践性作业(提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合理规划,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完成。实践性作业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科学家养和人文素养。 作业核心价值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碳酸、碳酸钙的学习,丰富物质多样性的认识;通过碳单质物理性质、碳的氧化物性质的比较与分析,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碳的可燃性的学习,认识到化学变化需要一定条件,条件不同则反应不同,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就可能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_1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碳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理性质和C60分子的结构特点。在介绍石墨的同时又穿插介绍了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及其用途,使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结构的观点。 第二部分通过学生回顾复习引出碳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又通过活动探究理解了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又总结出了还原反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不同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能够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总结。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

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 (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教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同种元素能够组成不同的物质。 [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相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 [展示]玻璃刀 [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用它来裁玻璃。 [设问]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金刚石很硬,所以可用来裁玻璃。 [板书]一、碳的单质 1.金属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介绍]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能够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引导]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相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描述]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 [学生]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章)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与碳60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和碳的化学性质。课题2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支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课题3通过实验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有关氧气的知识后,再学习碳及其氧化物是顺理成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几单元里已获得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碳的单质的基础上,学习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等,认识碳酸及碳酸盐,为今后学习酸、碱、盐、金属的知识打下一个基础。 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并具有以下特点:(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3)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4)图文并茂,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形成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形成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教学思路: 在进行碳的单质时,应注意联系自己生活中用刀或见到的物质以及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来分析它的结构、性质及其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要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关系,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应注意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及社会实际分析归纳碳的氧化物的性质、用途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学习本单元时,要“突出典型、体验探究、挖掘本质、揭示规律、掌握类型”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以图代文,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用途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图形,理解图示涵义,掌握图示有关知识,想象、推测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奠定必备的基础。中考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用途是历年来中考必考内容。预测今后中考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的开放性、综合型题目会有所增加。特别是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分析其用途,根据化学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对环境报护和农业发展等问题的考查将会迅速成为热点,关于碳单组织及一氧化碳,今后中考命题会将其他气体或单质碳与一氧化碳组合,比较其异同点,找出鉴别、分离、除杂的方法,或将气体燃烧,通过对其现象的观察、产物的检验,推断气体的组成,或运用关于新的单质碳及一氧化碳对空气污染的研究成果作为新信息,考查有关基础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选择、填空题为主,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将会增加。 课时安排: 课题1二课时课题2一课时课题3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含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讲学) 课标定位 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知识梳理 核心知识归纳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是否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检查时,木条应放在瓶口。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碳酸很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又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 2+Ca(OH)2CaCO3↓+H2O,此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5.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O22CO2。 (2)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CuO+CO Cu+CO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反应现象: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步骤: ①先通入CO一会儿;②加热;③停止加热;④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知识在线 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 g/L,约是空气密度的1.5倍。 (1)验证CO2是否集满的方法,见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 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是不是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检查时燃着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 若燃着的木条熄 灭,则说明集气瓶 中的二氧化碳已收 集满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沉在集气瓶底部,收 集二氧化碳时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2)将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倾倒入烧杯中,见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将CO2气体慢慢倒 入烧杯中 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二氧化碳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 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 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瓶子变瘪 二氧化碳能溶 于水,使瓶内 的气体体积减 小,因而压强 减小,外界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