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碳循环和碳中和说课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主题是碳循环与碳中和。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了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在碳循环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存储在植物体内。这些植物通过食物链被动物食用,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同时,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将一部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被生物体储存起来。当这些生物体死亡后,它们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再次进入大气中,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那么,碳循环失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这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产生的影响。

然而,地球也在进行着自然的调节。例如,一部分二氧化碳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特别是海洋和森林,被储存到生物体和沉积物中。这些沉积物最终会转化为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当这些化石燃料被燃烧或者发生其他形式的化学反应时,其中的碳又会被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碳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碳循环的机理,那么什么是碳中和呢?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抵消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些方式包括增加森林面积、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进行碳捕获和储存等。

现在我们来看看碳循环失衡和碳中和策略的实际应用。首先是增加森林面积。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于植物体内。而且,这些树木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提供木材和其他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使用清洁能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例如,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等都是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使用这些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再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改进能源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最后,碳捕获和储存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这项技术可以在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之前将其捕获,然后将其储存于地下或者其他地方。这项技术目前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以上就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碳循环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而碳中和则是我们应对

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策略。希望今天的课程能让大家对碳循环和碳中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谢谢大家!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

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 得出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 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实验探究→总结提高。

附:板书计划✍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C+O 2 点燃 CO 2 2C+O 2 点燃 2CO 3、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C+2CuO 高温 CO 2↑+2Cu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黑色粉末) (红色粉末)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后的粉末中有红色物质 3C+2Fe 2O 3 高温 3CO 2↑+4Fe (红色粉末) (黑色粉末)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后的粉末中有黑色物质 C+CO 2 高温 2CO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均放出热量 现象 现象

第六单元:“碳的化学性质”——九年级化学 说课人:安徽明光三中丁锦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或课题)的特点是实验较多,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无论是讲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都应尽可能地从演示实验引出;对一些不能在课堂演示的实验,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接受起来比较自然,这样便于学生从它们的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掌握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高温时的化学活动性。 2、过程与方法:会对演示或展示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 得出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单质;树立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 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气,并对氢气有所认识,知道了碳、氢、氧是组成 物质世界的三大元素。在本单元(或课题)中,学生将学习探究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对 非金属单质的通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进一步了解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和通途,扩 大对物质分类知识的了解,深化对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是以生活中实例和实验为先导,综合启发式教学。整体思路为:教师 引入→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讨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习题训练。本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方法。本节课教给学生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自主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_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教学设计 1.通过从化学视角对生态缸中氧气、二氧化碳产生与消耗的途径的认识,探究碳氧循环的过程,分析维持碳氧平衡的原因,发展物质观、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 2.通过对自然界中碳氧循环途径的探究分析,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碳氧循环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提炼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 3.通过对生态缸中生态平衡的思考,感受碳氧循环的重要意义,培养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对氧气、二氧化碳利与弊的讨论,培养辩证认识物质及物质变化的观念等。 重点:通过从化学的视角对自然界中氧气、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的分析,了解碳氧循环的过程,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结合化学变化的意义以及通过联系实际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感悟碳氧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难点:通过探究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 (一)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完成本节课的课本内容预习,在课本上画出概念、标注困惑,进行思考质疑。 2.查阅资料 查阅植物光合作用及动植物呼吸作用的资料;收集产生与消耗氧气途径的相关资料。 3.复习巩固 对之前所学物质性质与变化关系、结构与性质关系等做好复习与巩固,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师活动 1.精读课标与教材,提炼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与内容。 2.确定好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完成好教学设计,设计好导学案。 3.了解学生学情,预设好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

教学 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在密闭的生态鱼缸里,小鱼已经存活了一周的时间, 对于这个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大探究问题: 1.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的? 2.如何从化学视角认识C-O平衡? 3.碳氧循环有哪些意义? 学生思考,并提 出问题 用生态缸的现 象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并由生 活切入本节课 的探究。增强学 生的好奇心,激 发学习化学的 兴趣。 探究问题一: 生态缸中的碳氧循环自 主 尝 试 讨 论 交 流 教 师 点 拨 探究任务一、生态缸中的碳氧循环 1.循环途径 【思考】:生态缸中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之间发生 着哪些变化? 2.化学视角认识生态缸中的碳氧循环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两个变化(葡萄糖化学式 C6H12O6) 光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已学 知识,说出氧气 和二氧化碳的 循环过程 学生思考并完 成学案中此部 分的问题,疑惑 引导学生联系 已有知识,初步 构建碳氧循环 的循环过程 从化学的视角 分析生态缸中 氧气和二氧化

“碳中和”及“低碳化学”

“碳中和”及“低碳化学” “碳中和”这个词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还得从地球气候变暖说起。 2006年末和07年初的冬季又是一个暖冬,很多地方整整一个冬季都没有下雪,电视里出现了很多人在冬季里穿着单衣,还有很多人在泳池里游泳、戏水的镜头。2002年,南极洲的拉森B冰架断裂,这块面积达1255平方英里(约合3250平方公里)巨型“冰块”在35天内融化得不见踪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格陵兰岛每年流失的冰体积达53立方英里(约合221立方千米),时下的流失速度是1996年的两倍。越来越多的事实让人们相信地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在60多年前,世界变暖是个“前卫”概念,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气候分析学家为此忧虑。他们警告说,如果人类无节制地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必将损害地球气候体系。有些研究报告预测到2100年,因为地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可能会上升0、12-0、55米,有的版本则认为这个数据是0、5-1、4米,同时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2-4、5摄氏度。今天,相关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等问题,科学家仍在争论,但世界变暖已是共识。这个话题日益成为政界、商界的“热门”议题,有识之士甚至已经行动起来了。 “碳中和”就是现代人为减缓世界变暖所作的努力之一。利用这种环保方式,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对应的二氧化碳量。1997年问世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奥所以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很多企业也在自觉履行“碳中和”义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CO2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能解释生活中与二氧化碳有关的现象。 2.通过动手实验掌握CO2相关性质的实验。 3.知道温室效应的危害,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并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讲解】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回 顾该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提问】为什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观察收集到 的二氧化碳的有哪些物理性质? 【过渡】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我们用制取的二氧 化碳来探究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放有高低不同位置的两支 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总结】 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分析CO2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

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 【总结】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利用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密度大小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44,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看作29,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探究】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总结与交流】 现象塑料瓶变瘪了 结论CO2能溶于水 解释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所以瓶会变瘪。 【总结】 性质颜 色 状 态 气 味 密度溶解性 是否支持 燃烧 C O2无 色 气 态 无 味 比空 气大 能溶于 水 不支持燃 烧 注意: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了这一性质。 【提问】汽水的生产原理我们已经知道,那为什么可乐、雪碧等饮料统称为“碳酸饮料”?“碳酸”是什么呢?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案 课标要求: 1、知道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认识CO2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CO2的用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步骤、收集与检验方法. 5、了解CO的性质,知道CO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大气的污染. 6、知道自然界中碳元素的循环,知道自然界中的CO2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巩固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装置依据与操作方法. 〔3〕关注环保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复习总结归纳基本知识的方法. 〔2〕能用碳与其氧化物的基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用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体验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对温室效应与CO毒性等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健康安全的意识. 〔2〕由对碳与其氧化物的不同用途的讨论,体会到物尽其用的道理.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的科学精神. 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况分析: 二、1、课标要求〔课件展示〕 2、近几年河南中考试题呈现〔课件展示〕 0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B.牛奶变酸塑料降解 C.酒精挥发石油蒸馏D.光合作用蜡烛熔化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 A.用干冰作制冷剂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煤作燃料 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9、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7、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最合适的方法是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 B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丝网 9、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CaCO高温CaO+CO2↑〔B〕2KMnO4△ K2MnO4+MnO2+O2↑

碳循环原理在碳中和的应用

碳循环原理在碳中和的应用 1. 简介 碳循环原理是指地球上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包括碳的吸收、存储、释放和再吸收。碳元素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生命的基础,也是构成有机物质的重要元素之一。碳循环在自然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介绍碳循环原理及其在碳中和技术中的应用。 2. 碳循环原理 碳循环原理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不同环境中的流动和转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2.1 碳的吸收 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这是碳循环的起始阶段,也是碳从大气中被吸收的过程。 2.2 碳的存储 吸收的碳元素被植物转化为有机物质后,一部分被储存在植物体内,形成有机碳的储存。 2.3 碳的释放 当植物死亡后,或被其他生物摄食,其中的有机碳会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为二氧化碳。 2.4 碳的再吸收 二氧化碳会重新被植物吸收,进入下一轮的碳循环过程。 3. 碳循环原理在碳中和技术中的应用 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向大气中释放的碳元素减少或储存起来,以减少对地球气候的不利影响。碳循环原理在碳中和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碳中和应用: 3.1 植树造林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可以增加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碳中和的效果。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改善环境、保护水源和减少土壤侵蚀等。

3.2 碳捕集与储存技术 碳捕集与储存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燃烧或其他工业过程中捕集出来,并将其 储存起来,防止其释放到大气中。常见的碳捕集与储存技术包括气体吸收分离、压缩和储存等。 3.3 碳交易 碳交易是指通过买卖碳排放配额来实现碳中和的机制。企业或者个人通过减少 自身的碳排放量,可以获得额外的碳排放配额,或者将多余的碳排放配额出售给有需要的买方。 3.4 生物质能源利用 生物质能源利用是指利用植物或动物等生物质材料进行能源开发。通过生物质 能源的利用,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起到碳中和的效果。 3.5 低碳交通工具推广 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4. 总结 碳循环原理在碳中和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理解和应用碳循环原理, 可以减少碳排放,保护地球环境,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未来,碳中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讲座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讲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和意义,我们举办了一场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讲座。 我们来了解一下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碳达峰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而碳中和则是指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零或者将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平衡。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那么,为什么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呢?首先,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其次,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呢?首先,需要加强能源转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其次,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此外,还需要加强碳汇建设,增加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吸碳能力,促进碳循环。 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

作用。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个人需要加强环保意识,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需要认识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中,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这场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讲座,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我们今后的环保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3章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学生版)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利弊以及防治措施, 解读: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主要途径,了解温室效应及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常见的题型为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解答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即学即练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 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 A .生物的呼吸作用 B .含碳燃料的燃烧 C .发展利用氢燃料 D .微生物氧化分解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即学即练2】(2021八下·北京期中)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 .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 .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 .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 .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知识点0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碳循环:①CO 2――→光 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 2 ②CO 2――→光 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呼吸作用―→体内氧化→CO 2 ③CO 2――→光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 2 ④CO 2――→光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CO 2 【即学即练3】(2021八下·滨江期末)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碳中和化学原理

碳中和化学原理 碳中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指的是碳原子和氢原子结合生成甲烷(CH4)化合物的化学过程。这种原理在燃烧反应和生物酶反应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碳中和作为一种有用的合成技术,它可以产生有用的化合物,如乙醇、乙酸、甲醇等。 碳中和作为一种化学反应,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化学原理和过程,如原子转移、酸碱反应等,其中包括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元素的参与与影响。 在原子转移反应中,一个碳原子可以通过电子转移而和一个氢原子结合。由于碳原子的三个键都能与氢原子发生结合,因此,当四个原子能够稳定地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就会形成甲烷(CH4)化合物。 在酸碱反应中,当碳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时,由于碳原子可以接受来自外界的电子,这种反应会在碳原子上形成离子化合物,即甲烷(CH4)和碳酸(CO2)。这种反应的发生也是碳中和反应的一个重要部分。 碳中和的反应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下,如气态反应、溶液反应和固体反应。在气态反应中,由于碳原子易于与氢原子结合,因此有可能发生一种形式称为“碳中和催化反应”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通过催化剂聚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甲烷化合物。 溶液反应中,由于碳原子极易与氢原子反应,碳中和反应也很

容易发生。溶液反应中,碳原子必须先与水分子结合形成酯,然后才能和氢原子结合。这种反应也可以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加速发生。 在固体反应中,碳中和通常发生在碳酸钙上,其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会从碳酸钙中脱除,然后与其他碳酸钙构成一个新形式的甲烷化合物。 总之,碳中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涉及到多种原子转移和酸碱反应,是化学制造多种有用化合物的重要原理。它可以发生在气态、溶液和固体反应中,通过催化反应的作用而加速发生。

2022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碳达峰”、“碳中和”专题

2021-2022初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1.2021年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列做法不利于“碳中和”的是() A.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B.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C.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D.研发新工艺,将CO2转化为化工产品 2.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碳中和”的是() A.植树造林 B.节能减排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 3.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加大煤和石油的使用 B.鼓励民众植树造林 C.推广使用太阳能 D.提倡公民绿色出行 4.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B.可利用CaO或氨水捕集废气中的CO2 C.一定条件下,将CO2转化为CH3OH,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 D.研发新型催化剂将CO2分解成碳和O2,同时放出热量 5.我国向世界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B.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C.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D.露天焚烧垃圾 6.2020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低碳生活、高质量发展”,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 B.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 C.燃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土地肥效 D.为满足社会用电需求,大力发展燃煤火力发电 7.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之化说碳中和学历案

专题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说“碳中和”学历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12 N-14 【学习主题与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专题课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课时) 【课标要求】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単的计算。 【学习目标】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能根据信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4、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単的计算。 5、通过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增强基于证据进行解读和推理的科学能力。 6、提升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节能减排人人有责。 【评价任务】 1、通过视频了解碳中和,学会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分析碳中和;(检测目标1、5、6) 2、通过分析“碳中和”,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检测目标2、 3、5、6) 3、通过分析“碳中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単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检测目标 4、 5、6) 4、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过程,巩固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检测目标2、3、 5、6) 【资源与建议】 1、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微观本质。 2、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复习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単的计算。 课前准备:听到“碳中和”你能想到什么? 【学习过程】 任务一:初识“碳中和”(检测目标1、5、6) 1、观看视频资料。 2、回答下列问题: (1)“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 A.碳元素 B.碳原子 C.木炭 D.二氧化碳 (2)“碳中和”指的是? (3)要想达到“碳中和”,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