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15个鬼斧神工的经典长镜头(含讲解及视频)

电影史上15个鬼斧神工的经典长镜头

2009-12-29 9:23:33 来源:Mtime时光网作者:灰狼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9190443.html,/news/2009/12/28/1422085.html

资料来自时光网,仅供学习了解之用,请浏览后即可删除。本文档为大家阅读的方便特制作的目录,请各位爱好者到上面的网址浏览,那里有介绍的镜头片段。

目录

电影史上15个鬼斧神工的经典长镜头 (1)

1.《历劫佳人》1958年 (3)

2.《我是古巴》1964年 (4)

3.《俄罗斯方舟》2004年 (5)

4.《职业:记者》1974年 (6)

5.《赎罪》2007年 (7)

6.《蛇眼》1998年 (8)

7.《好家伙》1990年 (9)

8.《大事件》2003年 (10)

9.《雨月物语》1953年 (11)

10.《不羁夜》1997年 (12)

11.《不夜城》1998年 (13)

11.《不夜城》1998年 (14)

12.《人类之子》2006年 (15)

13.《冬荫功》2005年 (16)

14.《老男孩》2003年 (17)

15.《辣手神探》1992年 (18)

时光网特稿长镜头,是不是很无聊的东西?

如果不是,你是否忍受得了小津安二郎、侯孝贤等人的影像?如果不是,你是否能对塔尔可夫斯基镜头下诗人手持蜡烛走过温泉的九分钟报以掌声(《乡愁》);你是否会对杨贵媚在公园长椅上那六分钟的哭泣声感同身受(《爱情万岁》);你又是否会在囚徒和牧师交谈的十七分钟定格镜头里心平气和(《饥饿》)?如果不是,为什么时任金马奖评审的小虫会斥责蔡明亮把摄影师廖本榕搞成了“植物人”?

如果说是,你又算不算奥逊·威尔斯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忠实追随者?如果说是,你是否能对尼古拉斯·凯奇张扬跋扈的开场秀视若无睹(《蛇眼》);你是否能对敦刻尔克海滩的恢弘景观嗤之以鼻(《赎罪》);你是否能在托尼·贾楼梯打斗的惨烈过程中不闻不问(《冬荫功》)?如果说是,为什么杜琪峰依靠《大事件》的7分钟便拿下了金马奖,还引得好莱坞买走了电影版权?

也许这是动与不动的关系,而与镜头的长度无关,“长镜头”是美学的扩展面,也同样是技术的制高点。没有天才的头脑就没有高超的调度,没有严格的计算就没有完美的操控,运动长镜头是一门很高深的技术活,它需要导演、摄影、美工、灯光、演员之间的精妙配合,也需要摄影车、斯坦尼康、滑动轨道、起重机吊臂的辅助运作,每个细微之处都决定镜头的成败,一环疏漏就会满盘皆输。

也许是懒惰的缘故,导演们都爱上了剪辑,据相关资料所示,美国电影镜头的平均长度已从1946年的10.5秒缩减为2006年的2.9秒,电影却不见得有以前好看,这到底算是技术上的悲哀,还是导演们的无能呢?

1.《历劫佳人》1958年

导演:奥逊·威尔斯摄影:拉塞尔·麦蒂

开场镜头:时长3分20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这部电影曾经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悲剧,环球公司的乱剪,让奥逊·威尔斯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年后当人们认识到这部电影的价值,却只能从40年后的重剪版去猜测奥逊·威尔斯的天才构想了。《历劫佳人》的开始是一个3分20秒的长镜头,如今仍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并被称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长镜头之一。

这个长镜头的的复杂性在于空间调度,它有横向的移动,也有纵向的升降,还有镜头的远近推拉,尤其是镜头从屋顶摇到楼房的另一面,并紧接着后退跟拍,这样的难度在此后50年中竟然难以逾越。奥逊·威尔斯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一切当时可能的技术手段,包括摄影车、起重机吊臂来支持镜头运作,吊臂上的运作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除了有相当的复杂性,它在广角镜头和大特写之间的切换同样非常自然。

镜头前半部分的俯拍和后半部分的平拍,让我们一目了然的观察到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混乱和污秽,它始于一个手握定时炸弹的特写,然后放置到一辆汽车的后备箱之中,整个三分钟里汽车在镜头里牵动着剧情发展,造成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效果。这个开场镜头后来被许多导演争相效仿,最成功的则是罗伯特·奥尔特曼在《大玩家》中的8分钟镜头,奥尔特曼在日后访谈中大谈奥逊·威尔斯,致敬之心昭然若揭。

天才的奥逊·威尔斯,在现实生活里却命途多舛,《历劫佳人》糟糕的剪辑终至票房惨败,他自己也再次失去了拍片的机会。为了“伸冤”,威尔斯写过一份58页的备忘录,今日竟被

环球公司厚颜无耻的拿来做《历劫佳人》50周年纪念版DVD的赠品。

2.《我是古巴》1964年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

屋顶镜头时长3分22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如果要从世界电影史上选取一个长镜头和奥逊·威尔斯《历劫佳人》中的开场白相媲美,那一定是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在《我是古巴》里运用的那个屋顶镜头,在3分22秒的时间里,镜头扫荡了整个屋顶的格局,然后下降两个楼层(此时的高楼边缘清晰可见),最后扎入游泳池而结束。

先看它的难度,镜头有着平面的推拉,也有竖直的移动,还有水下的摄影,卡拉托佐夫要将它们放在一个镜头里,还需要兼顾场景安排、演员表演。摄影机垂直下降是让人惊异的部分,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高楼陡峭的边沿,以及坐在无围栏阳台上的演员,这证明摄影机在悬空下降过程里有旋转拍摄(即人为控制摄影机)。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60年代,这个镜头成功实现了水下拍摄。

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乌鲁谢夫斯基,他成功运用人工吊索完成了那个高危拍摄,在水下摄影的部分,乌鲁谢夫斯基装配了一个高速自旋玻璃罩来解决了镜头表面可能沾湿的问题。这个长镜头传递的信息量极大,几乎道尽了古巴上流社会奢华的一切:拉丁音乐、比基尼美女、鸡尾酒、泳池……摄影机选择用大广角去贴近人物,造成了很多人脸部、手部的变形,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虽富丽堂皇,但浮躁、嘈杂、惹人厌烦。

乌鲁谢夫斯基是长镜头学派的代表者之一,他和导演卡拉托佐夫是非常默契的搭档,两人合作的电影《雁南飞》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3.《俄罗斯方舟》2004年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摄影:提尔曼·巴特纳

全片:时长90分28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这是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摄影机带你穿梭在位于圣彼得堡的Hermitage博物馆,游遍所有的33个展厅,全程距离超过了2000米。当然奇迹还不止这些,镜头里出现了2000多名装扮各异的演员,3个交响乐团,各色的历史展品……这个镜头包含了历史与现代的转换,也包含了大型音乐会和宫廷舞会的华丽图景。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做了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验,时间的长度和场面的复杂,都已经创造了历史。为了达到“一镜到底”的效果,索科洛夫和他的剧组花了7个月来排演,而到了拍摄中,则用到了斯坦尼康(摄影机稳定器),迪尔曼·巴特勒扛着这个80磅的家伙行走了整整90分钟,在体力上都是一个考验。室内室外温差太大,进屋之际就会蒙上水珠,巴特勒做了一个没有边框的滤镜用线牵着,进屋以后拉掉。

Hermitage博物馆只给了两天拍摄时间,只是布光就用去了26小时,整部电影是在剩余的最后2个多小时里拍毕,中间也有运用小吊臂去拍摄管弦乐团的全景。由于条件的制约,摄影机行进在狭窄的楼梯,画面总是一团漆黑,但见不到剪辑的痕迹。除了这一点瑕疵,整部电影在调度上的功力几近完美,尤其是把不同时代的历史变迁展现在观众眼前,让四百年

的俄国文化近乎和谐的融入到整部电影里。

对某些观众而言,法国外交家游览俄国博物馆,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似乎很难理解。不过谁也无法否认索科洛夫做了一次伟大的探索,只要一个镜头造出90分钟的华丽映像,除他之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做到过。

《职业:记者》最后一个镜头的准备现场

4.《职业:记者》1974年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摄影:卢西亚诺·杜夫里

片尾镜头:时长6分17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结尾都有卓绝的力量和强度,在1974年拍摄的电影《职业:记者》中,他用一个安静、平稳的长镜头颠覆了传统戏剧化的表现方法。镜头从杰克·尼克尔森躺倒后摇开,逼近一侧的窗口铁栏,摄影机缓缓移动,直到最后穿越了铁栏而出,用一个180度的慢摇回转再次对准了窗口。

也许这个镜头在某些观众看来可能沉闷无比,然而在技巧上的操作却并不逊色,尤其是摄影机穿越窗口的那个镜头,在把握宽度、掌控移动等当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我们看的画面中,这个栅栏的宽度极窄,就算可以让镜头通过,摄影机机身和摄影师本人又如何穿过呢?。在特制摄影机都不见得可以穿过的前提下,安东尼奥尼的用边拆边拍的手段完成了这个惊世创举,整个镜头拍竟耗费了大约十一天。

毫无疑问镜头在穿窗之后立刻挂上了吊臂,但是原来拆开的窗子怎么会又“圆整”了呢,

在大多数观点看来,后来的窗户并非是原来的一扇,而导演如何做到的,至今仍是个迷局。至于这个“穿越”的作用,在于直接性的避免了之后的叙事,并形成了一个人如何看到自身的“直接视角”。与镜头跟随玛利亚·施奈德出门,再转回窗口这样的操作相比,穿窗而过显得更为干净利落,并在屋内、屋外的整体格局里保持了空间的完整性。

今日要做出这种技巧已经相当容易,在前期选好连接点,就能在后期作出穿越的效果,这种处理方式现在越来越常用,专业上叫做“窗墙镜头”。

5.《赎罪》2007年

导演:乔·怀特摄影:西穆斯·迈克加维

海滩镜头:时长4分52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赎罪》中这个长达4分52秒的长镜头,已经被编入了今日的摄影教科书。35岁的好莱坞导演乔·怀特用这个完美无缺的长镜头展示了他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场景内共出现了2000余名群众演员,摄影机的移位更是长达数千米的距离,于一个新导演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镜头前后拍了五次,剧组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考虑到沙滩涨潮淹没布景的危险,整场戏必须在日落之前终结。作为整部电影中最难的部分,剧组提前进行了两次排练预演,为了达成摄影机穿行和环绕的效果,海滩上又加用了小型的滑轨,在环绕一条小船之后向演奏台移动,滑向一个斜面,踏上了人力车,最后下来从码头进入障碍,这部分的场景拍摄,共花费约一百万英镑。

整场戏里机位移动复杂到匪夷所思,拍摄视角多变而又从容自然,镜头缓缓拉开,呈现出敦刻尔克海滩颓败的全貌,也显露出非凡的恢弘和大气。《赎罪》里的长镜头近乎是描写

二战的电影中最震撼的一个镜头,即使没有流血和枪战,它的震撼效果也绝对非凡。然而这种操作并未让整部电影变得厚重起来,影片本身小情调的泛滥,让这个惊艳的长镜头几乎游离在故事之外,产生了不和谐感。

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乔·怀特在用长镜头进行炫耀,大概是想用精湛的技术赢取一项奥斯卡奖。不过不幸的是2007年是好莱坞电影丰收的一年,《赎罪》最终败给了《血色将至》,倘若换一个年份,赢一尊小金人似乎不是个问题。

6.《蛇眼》1998年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摄影:史蒂芬·H·布鲁姆

开场镜头:时长12分31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布莱恩·德·帕尔玛是善用长镜头的大师,《黑色大丽花》、《节选修订》和《情枭的黎明》都有着娴熟的操作,而他最长的一个镜头则是出现在《蛇眼》的开篇,从监视器中的记者做报道开始,到国防部长在拳击场被暗杀而结束,整个镜头时长大约为12分31秒,部分配合着片头字幕出现。

尼古拉斯·凯奇在这个镜头里走动个不停,摄影机的走位相当复杂,还要兼顾不同演员的相互配合以及摄影机的稳定性,令这场戏成了一次高难度试验。12分钟的胶片大约长400余米,加上稳定器(斯坦尼康)的重量,想做到一气呵成非常不易,为此布莱恩·德·帕尔玛巧妙的运用5个固定摇镜头作为声音之间的分界点,从而避免了同期录音的问题,也减小了影片拍摄的实际难度。

这段镜头里娴熟的调度充满了张力,它清晰的交代了故事所处环境以及人物的基本特征,将电影的起始气氛调动的非常到位。这个镜头也同样成就了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他

在过程中抓毒贩、见老友、看拳赛、邂逅金发女郎,那种飞扬跋扈的的感觉异常惊艳,其中人物出画入画都非常和谐,包括拳赛场面也非常逼真和热烈。斯坦尼康摄影机可以让画面稳定,在成片中,这个运动镜头的画面非常舒服。

帕尔玛说这个镜头是要挑战希区柯克“一个镜头拍摄的电影”(《夺魂索》),事实上却只拍了20分钟便无以为继,不过这个镜头一下扯出了故事环境和所有重要人物,同样算得上是一种高超的表现方式。

7.《好家伙》1990年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摄影:迈克尔·包豪斯

夜店镜头:时长3分2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与其说黄岳泰在《不夜城》中的开篇长镜(后有详解)头是受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的影响,不如说是从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中偷师,这个影史上有名的长镜头从雷·利奥塔和罗兰妮·布兰科进饭店开始一直到走到餐桌,时长大约为3分2秒,这个镜头有很鲜明的美国特色,基本上是以主角人物为主体,跟拍完成。

这一段镜头从内景转换到外景,一路穿过七弯八拐的巷子,其间不断有人从人物背后、镜头之前穿行而过。地下饭厅的部分,群众演员多而复杂,却被马丁处理的井井有条,一直到最后的一场party现场而结束,由于这段镜头的场景集中在地下区域,对灯光的要求非常严格,而摄影机长距离行走也同样具有难度系数。马丁·斯科塞斯在这个镜头里展现了他的大师手笔,手法娴熟,近乎浑然天成。

如果长镜头只是拿来作为“炫耀”的手段(《赎罪》),那么它的效用也会严重贬值,长镜

头的运用不漏痕迹,让人觉察不出存在,才是最高明的运用方式。斯科塞斯的这段镜头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看上去极为自然,算得上长镜头运用的至高境界,这种不经意的长镜头也曾出现在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等电影之中。

与其来说马丁善于调度,不如说他善于把握节奏,影片中摄影机每逢巷道拐角的转换都十分顺畅,更重要的是其间龙套演员的走位非常富有节奏感。而party现场的一场戏里,马丁处理两组互动人物也不加剪辑,而是用了两个有节奏的横摇镜头,很好的维护了现场氛围的整体感。

8.《大事件》2003年

导演:杜琪峰摄影:郑兆强

开场镜头:时长6分47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杜琪峰为了突出《大事件》开场的整体感和真实感,设置了一段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了这组镜头杜琪峰专门请来了电影《指环王》的摄影师,后者却在研究剧本后以“无法胜任”为由打了退堂鼓。事实证明杜琪峰不是异想天开,摄制组在随后自食其力,完成了这一段极其复杂和炫目的长镜头开篇。

可以肯定的是,杜琪峰在片中使用了升降吊臂+摄影机稳定器+变焦镜头+滑动轨道,滑轨铺设于影片中施工的一段路面(电影中被油布遮挡),长度约为160米,而吊臂的高度大约在15米。镜头在7分钟内完成两次升降,以及1个360度回转,将整条道路的的景象一览无余。这场戏的参与者众多,一人犯错则镜头废弃,杜琪峰让剧组事先排演一天,整个镜头的拍摄完成又耗费了两天时间。

整段中警察、匪徒、记者有机交错,一气呵成,不带任何枯燥之感。杜琪峰运用吊臂也

经过了精打细算,包括镜头从室外街道转换到二楼室内,都非常自然。警匪对战的重头戏是香港电影近年来少见的场面,长镜头的运用避免了切换和人物特写等带来的主观性,更多通过镜头移动和变焦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存在感,不加剪辑的操作,也让这场完整的火拼场面达到了最大限度的震撼。

为了营造现场的真实气氛,即使是排练时杜琪峰都要求演员用空弹头进行射击,前前后后总共耗费了近3000发子弹。香港媒体同行把这段长镜头形象地称为“一脚踢”,的确是一语中的。

9.《雨月物语》1953年

导演:沟口健二摄影:宫川一夫

归魂镜头:时长1分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一个场景只拍一个镜头”,是日本电影大师沟口健二所秉承的美学原则,日后也被多为导演争相效仿。沟口的独树一帜,在于他全景长镜头美学极富现实的表现力,以及所体现出的一种雄浑和透视的空间感,这种表现力和空间感在他代表作《雨月物语》中“亡妻归魂”的经典长镜头段落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亡妻归魂”的巧妙在于一个镜头中产生了空间变化,源十郎在漆黑的屋中转了一圈,他的妻子已经在正堂烧火做饭了,两人拥抱一起,顿时喜极而泣。这段情节在单一镜头内完成,等于人物在行动中毫无痕迹的进入另一个时空,其中的连贯性需要导演高超的调度功力和转换技巧。此外这个镜头在时间上的把握也需要恰如其分,不到20秒的时间里,源十郎原来所站的地方已经生起了火堆。

沟口健二用摇镜头和后拉镜头完成了这个匪夷所思的操作,厅堂里的木柴则是需要提前点燃,时间差利用的则是非常巧妙,如果一切安排就绪,十几秒之内能完成很多的操作,所以在镜头摇回的一刻我们看到了跪在火堆前的女人。这个长镜头只有一分钟,其中包含的技巧却足够复杂,这样的运用也同时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的质感。

不加剪辑的操作弱化了“归魂”的诡异效果,从而强化了属于“人”的情绪表达,沟口健二摈弃特写的方式,而专注于全景的操作,这样既很好的避免了过分煽情,又在不断的横纵摇移种尽显东方神韵。

10.《不羁夜》1997年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摄影:罗伯特·艾斯威特

开场镜头:时长2分50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论及长镜头的操作,奥逊·威尔斯的奇思妙想和马丁·斯科塞斯的浑然天成几乎无法超越,但偏偏有人要同时挑战这两位声名远播的大师。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正是美国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在他的成名作《不羁夜》中,他将《历劫佳人》的片头和《好家伙》中的长镜头部分并入了一个镜头。

镜头从一个匾牌的特写开始,经过90度偏转,再加一个超过180度的长摇镜头,这个摇臂的摇摆距离大约为一条街宽,整体难度略逊于《历劫佳人》开场(跨房顶从一条街摇到平行的另一条)。在后边的部分,镜头跟随两位主人公进入夜总会,与马丁不同的是安德森采用从正面切换到背面,再进行跟拍,由于夜总会的视野更宽,摄入镜头的人物也更多,整场戏的调度难度其实要强过《好家伙》。

人物进入夜总会的,镜头跟随人物运动交代现场状况,这样的操作也曾出现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低俗小说》中,昆汀做得和马丁一样不漏痕迹,几乎让观众觉察不到长镜头的存在;安德森在《不羁夜》中的开场很炫,但明显掺杂着卖弄技巧的意味,其间人物的穿插走位、以及镜头的移动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斧凿痕迹。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的存在确实可圈可点,但从全局来看,技巧的效用早已经打了折扣。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曾在采访中表达出对马丁·斯科塞斯的敬仰之情,也说明这个镜头是偷师无疑,安德森的电影也有很强的癖好,每逢有人抽烟,清一色是骆驼牌。

11.《不夜城》1998年

导演:李志毅摄影:黄岳泰

街道镜头:时长3分47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李志毅的《不夜城》和布莱恩·德·帕尔玛的《蛇眼》在开篇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摄影机跟随金城武的背影穿梭在东京新宿的歌舞伎厅,走走停停、曲折回环,时而被人强行的进入,时而又有人被无情的滤除,在3分47秒的篇幅里,整个歌舞伎町的繁华乱世和刘健一的黑帮生涯尽收眼底。

牵涉到东京拍摄,尤其是歌舞伎厅这样人潮攒动的地方,花费总是巨大,尔冬升的《新宿事件》就为此耗费了两亿港元。而运用长镜头,不但要考虑到人物走位、光线、构图,还要尽可能避免各类突发事件的产生(新宿是犯罪率极高的地区),从操作上来说,摄影机跟拍光用轨道也不可行,因为金城武有多次下楼梯、穿越窄门的镜头,此外镜头的最后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并转换到二楼的场景。

我们可以肯定黄岳泰在这个镜头中使用了斯坦尼康以及小型吊臂,前者用来完成跟拍部分,后者则达成了末尾的上摇效果。这段长镜头几乎道出了歌舞伎厅的浮生百态,而金城武在道路里穿插游走,更渲染出主人公自身的孤单和寂寥。这个长镜头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它大部分时间采用全景构图,给人一种客观整体冷静的感觉,也同样暗示着歌舞伎厅将有一

场动荡的风暴来临。

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同样功不可没,正是他低沉而又富于穿透力的音乐,让这个长镜头平添了性感妖娆的色彩。

11.《不夜城》1998年

导演:李志毅摄影:黄岳泰

街道镜头:时长3分47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李志毅的《不夜城》和布莱恩·德·帕尔玛的《蛇眼》在开篇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摄影机跟随金城武的背影穿梭在东京新宿的歌舞伎厅,走走停停、曲折回环,时而被人强行的进入,时而又有人被无情的滤除,在3分47秒的篇幅里,整个歌舞伎町的繁华乱世和刘健一的黑帮生涯尽收眼底。

牵涉到东京拍摄,尤其是歌舞伎厅这样人潮攒动的地方,花费总是巨大,尔冬升的《新宿事件》就为此耗费了两亿港元。而运用长镜头,不但要考虑到人物走位、光线、构图,还要尽可能避免各类突发事件的产生(新宿是犯罪率极高的地区),从操作上来说,摄影机跟拍光用轨道也不可行,因为金城武有多次下楼梯、穿越窄门的镜头,此外镜头的最后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并转换到二楼的场景。

我们可以肯定黄岳泰在这个镜头中使用了斯坦尼康以及小型吊臂,前者用来完成跟拍部

分,后者则达成了末尾的上摇效果。这段长镜头几乎道出了歌舞伎厅的浮生百态,而金城武在道路里穿插游走,更渲染出主人公自身的孤单和寂寥。这个长镜头带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它大部分时间采用全景构图,给人一种客观整体冷静的感觉,也同样暗示着歌舞伎厅将有一场动荡的风暴来临。

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同样功不可没,正是他低沉而又富于穿透力的音乐,让这个长镜头平添了性感妖娆的色彩。

《人类之子》车内镜头拍摄现场

12.《人类之子》2006年

导演:阿方索·卡隆摄影: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车内镜头:时长4分4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在电影《人类之子》中运用了两个长镜头,一处出现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另一个出现在电影的末尾,时长分别为4分钟和10分钟。与最后一段极其震撼的巷战相比,车内的一段长镜头虽然显示不出大场面调度的功力,在细微之处却毫不逊色,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镜头完全在狭窄空间拍摄,更多靠机器本身而非人为操作。

考虑到车内空间的限制,摄影师在其中没有可以立足的位置,剧组使用了一种由Doggicam Systems开发的拍摄装置,这种特制的摄像机不仅可以延伸到汽车内部的任何角落,甚至还能够旋转360度流畅拍摄车外的场景。而电影中出现的那辆车同样经过了改装,车内座椅可以配合摄影机的运动而调整位置,挡风玻璃也同样可以被掀起,以方便摄影机伸出窗外拍摄,在影片花絮里,我们可以看到这辆改装车是一个“变形金刚”。

在这个镜头中车内有五人,包括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朱丽安·摩尔和位于她身后的克里

夫·欧文,镜头在其中旋转拍摄,效果非常流畅。其中也有摩托杀手开枪打破挡风玻璃、克里夫欧文用车门将其撞翻的场面,都属于高难度的调度和操作。此外需要一提的是在朱利安·摩尔中枪的一刻,血迹有渐洒在镜头之上,虽后又无缘无故的消失,应该是后期数码特效的功劳。而最神奇之处是在这一场戏的结尾处,摄影机从车内移出之后,10秒之内,被改装的汽车又再次恢复完整,可以想象在这短暂一瞬间画外是怎样一派忙碌的景象。

如此的操作算得上别出心裁,镜头在狭窄的空间里游走自如,让这段戏显得干净利落,成为密闭空间长镜头探索的成功案例之一。

13.《冬荫功》2005年

导演:普拉奇亚·平克尧摄影:Nattawut Kittikhun

楼梯镜头:时长3分45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动作片似乎很少涉及“长镜头”,题材要求它们必须用到快速的剪接,以制造眼花缭乱的对打场面。泰国影星托尼·贾在电影《冬荫功》中一反常态的设计了楼梯打斗的一个长镜头,在3分45秒的时长里,他从一楼打到四楼,摄影机同步跟进,这是一场耗费体力的尝试,每一次重拍,托尼·贾都要累到瘫痪倒地。

在幕后访谈中,托尼·贾表示这个镜头重拍了6次之多,由于需要不停的正面打斗,整个过程中的体能耗费可以想象,为了保持长时间的兴奋状态,托尼贾也不得不使用了嗅盐。受到体能考验的不仅是托尼·贾,还有该片的摄影师,为了跟随前者的快速移动,摄影师在过程中必须从旁跟着跑动,由于技术人员无法维持这种运动上的强度,在托尼·贾打到第三层的某处,由另一位摄影师完成了接力替换。

这个长镜头是动作电影中罕见的尝试,它在不破坏场景连续性的前提下,让托尼·贾的略显平实的打斗(相对特效制作)产生震撼效果。不过这也同样需要顾及场面调度的因素,《冬荫功》在摄影上仍然有拖泥带水的凌乱感,而且托尼·贾打到三层的动作戏中,穿梭入房的场面也无法包含入镜头之中。此外大多数时间里,摄影机总欠缺稳定性,无法让主人公身处观众的视觉中心。

《旧金山纪事》指出,《冬荫功》是一部“由大明星和惊人动作支撑起来的烂片”,此中的“烂”自然是糟糕的剧本与混乱的剪辑,而“惊人”,则属于托尼·贾惊艳的拳脚以及这一个令人震撼的长镜头了。

14.《老男孩》2003年

导演:朴赞郁摄影:郑正勋

长廊镜头:时长3分11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朴赞郁的黑色风格总是包裹着前卫,譬如《老男孩》里最经典的“锤子镜头”(或者叫长廊镜头),就被他做成了类似电玩风格。这段戏由崔岷植单挑几十名混混,双方各使兵刃打斗,中间不能有丝毫懈怠。由于镜头中人数众多,操练起来极其复杂,稍有差错就要返本重来,这一个镜头最终拍摄了3天才宣告结束。

也许从技术上讲,这个镜头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然而朴赞郁摈弃了多视角的剪辑,采用单侧面拍摄的手段,让这场动作戏达到了最直观的平面效果。为此整段戏安排在一个狭窄的走廊拍摄,摄影机下装有滑轮,方便进行左右移动,崔岷植从镜头的左边入画,一路恶战到另一端,动作采用写实化的操作,并且一气呵成。这段戏中的打斗非常复杂,无论对演员调

度还是对众人的体力都是一个挑战。

侧拍的场景让我们联想到游戏电玩,游戏中的主人公从一段作战并力拼众敌,和电影中的场景别无二致,这场戏的光线色彩和构图几近完美,并散射出一种略带诡异的美感。崔岷植单挑数十人的过程几近惨烈,完全看不出表演的痕迹,尤其是崔岷植从凶猛——倒地——被殴打——重新站起——又被对手占上风——彻底打败对手,使这一个镜头一波三折,内容丰富且信息量极大。

从根本上来说,《老男孩》追求一种打斗情绪多过了打斗快感,它在长镜头里拍出了蒙太奇的效果和感觉,让整个镜头的感觉比实际时间长得多。这种外在“单纯”而内在“波涛汹涌”的方法加强了本镜头的力度,使其作为幕高潮具备了应有的冲击力。

15.《辣手神探》1992年

导演:吴宇森摄影:黄永恒

医院镜头:时长2分37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冬荫功》让人见识到长镜头拍摄功夫场面的效果,那么枪战戏呢?事实上吴宇森早在《辣手神探》中给出了答案,在云来茶楼和医院的两段爆裂火拼中,吴宇森都运用了长镜头的表现手法。说起来云来茶楼的一段是周润发的个人秀,医院的长镜头反而更见功力,这段长镜头拍的异常流畅,而两名主演的配合同样天衣无缝。

医院大战的戏份大约10分钟,这段长镜头占据了2分37秒,其间周润发和梁朝伟并肩作战,不断有反派角色持枪入画。由于反派人物众多,调度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牵涉到一些翻滚破窗的镜头,都需要事先排演。难得的是吴宇森没有因此而省略其余的操作,譬如演员个人的表演,以及中间必要的爆炸、烟雾效果,所以这个镜头和《冬荫功》相比虽然时间要短,操作难度却并不逊色多少。

如果单纯是开枪镜头,设计起来并不困难,难的是把一切因素协调起来,为了照顾周

润发、梁朝伟的表演,吴宇森在这个镜头里五次把常速转换成慢速,这不但让两人的患难之情急速膨胀,也传递出微妙的浪漫气氛。这种速度变化也营造出一张一弛的节奏感,并给技工人员和龙套角色赢得了准备时间,当然这场戏更离不开吴宇森的精确调度,方能显示出成片中那种一气呵成、迅猛凌厉的质感。

多年之后,吴宇森坦言这个镜头并非真的一镜到底,而是由两个较短的长镜头拼合而成,然而在这个“长镜头”中,我们丝毫寻找不到剪辑的破绽。

电影史上16个鬼斧神工的经典长镜头

导演:奥逊·威尔斯摄影:拉塞尔·麦蒂 开场镜头:时长3分20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这部电影曾经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悲剧,环球公司的乱剪,让奥逊·威尔斯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年后当人们认识到这部电影的价值,却只能从40年后的重剪版去猜测奥逊·威尔斯的天才构想了。《历劫佳人》的开始是一个3分20秒的长镜头,如今仍被众多影迷津津乐道,并被称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长镜头之一。 这个长镜头的的复杂性在于空间调度,它有横向的移动,也有纵向的升降,还有镜头的远近推拉,尤其是镜头从屋顶摇到楼房的另一面,并紧接着后退跟拍,这样的难度在此后50年中竟然难以逾越。奥逊·威尔斯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一切当时可能的技术手段,包括摄影车、起重机吊臂来支持镜头运作,吊臂上的运作至今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除了有相当的复杂性,它在广角镜头和大特写之间的切换同样非常自然。 镜头前半部分的俯拍和后半部分的平拍,让我们一目了然的观察到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混乱和污秽,它始于一个手握定时炸弹的特写,然后放置到一辆汽车的后备箱之中,整个三分钟里汽车在镜头里牵动着剧情发展,造成了惊心动魄的紧张效果。这个开场镜头后来被许多导演争相效仿,最成功的则是罗伯特·奥尔特曼在《大玩家》中的8分钟镜头,奥尔特曼在日后访谈中大谈奥逊·威尔斯,致敬之心昭然若揭。 天才的奥逊·威尔斯,在现实生活里却命途多舛,《历劫佳人》糟糕的剪辑终至票房惨败,他自己也再次失去了拍片的机会。为了“伸冤”,威尔斯写过一份58页的备忘录,今日竟被环球公司厚颜无耻的拿来做《历劫佳人》50周年纪念版DVD的赠品。

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摄影:谢尔盖·乌鲁谢夫斯基 屋顶镜头时长3分22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如果要从世界电影史上选取一个长镜头和奥逊·威尔斯《历劫佳人》中的开场白相媲美,那一定是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在《我是古巴》里运用的那个屋顶镜头,在3分22秒的时间里,镜头扫荡了整个屋顶的格局,然后下降两个楼层(此时的高楼边缘清晰可见),最后扎入游泳池而结束。 先看它的难度,镜头有着平面的推拉,也有竖直的移动,还有水下的摄影,卡拉托佐夫要将它们放在一个镜头里,还需要兼顾场景安排、演员表演。摄影机垂直下降是让人惊异的部分,因为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看到了高楼陡峭的边沿,以及坐在无围栏阳台上的演员,这证明摄影机在悬空下降过程里有旋转拍摄(即人为控制摄影机)。更重要的是,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60年代,这个镜头成功实现了水下拍摄。 这部电影的摄影师是乌鲁谢夫斯基,他成功运用人工吊索完成了那个高危拍摄,在水下摄影的部分,乌鲁谢夫斯基装配了一个高速自旋玻璃罩来解决了镜头表面可能沾湿的问题。这个长镜头传递的信息量极大,几乎道尽了古巴上流社会奢华的一切:拉丁音乐、比基尼美女、鸡尾酒、泳池……摄影机选择用大广角去贴近人物,造成了很多人脸部、手部的变形,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虽富丽堂皇,但浮躁、嘈杂、惹人厌烦。 乌鲁谢夫斯基是长镜头学派的代表者之一,他和导演卡拉托佐夫是非常默契的搭档,两人合作的电影《雁南飞》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大事件长镜头分析

《大事件》开头长镜头分析 《大事件》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并没有很高,但它引人注意的开场的7分钟长镜头的确具有其特色。 长镜头一开始,镜头降下,从天空沿着高楼到小街道再慢慢升到窗口给人物活动提供场景。人物往窗口张望,镜头慢慢离开窗口,落到报纸上,报纸缓缓落下降落在警车玻璃上,梁家辉伸手拿到报纸,镜头开始绕着车运动,在演员的面前移动过,绕到车后方将匪徒收入画面。镜头稍微降低,透过玻璃一辆警匪缓缓驶进来。巡逻警察入镜,镜头再慢慢摇高,上前到室内再平移到两个人的争吵场景,再移回警匪对峙的场景,开枪驳火,镜头左右平移拉伸,将整个驳火的街道场景收入镜头。镜头缓慢上移至二楼,一个匪徒从上开火,并伴随匪徒跳下楼的动作降下,支援警车开进来同时匪首入画,镜头升起形成俯视角度。镜头降下并慢慢后移变焦形成广角镜头到警察车辆后面,镜头变焦前移,镜头突然急甩匪徒发射枪弹并抢了警车同时扬长而去。 这短短的7分钟包含了杜琪峰的煞费苦心,就连排练时演员进行射击练习用的空子弹也近3000颗。而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连报纸也是掉了钢丝的,能精确到如此程度,可见拍摄的用心。 这个长镜头更被网页上喻为电影史上15个鬼斧神工的经典长镜头之一,其中的评价为:整段中警察、匪徒、记者有机交错,一气呵成,不带任何枯燥之感。杜琪峰运动吊臂也经过精打细算,包括镜头从室外街道转换到二楼室内,都非常自然。警匪对战的重头戏是香港近年来少见的场面,长镜头的运用避免了切换和任务特写等带来的主管性,更多通过镜头移动和变焦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存在感,不加剪辑的操作,也让这场完整的火拼场面达到了最大限度的震撼。 这个长镜头的开火枪战并没有一般香港警匪片的来回晃动镜头以及紧张激烈来表现,而是一个静止而迟缓移动的镜头,为的是纪实性,为的整体的真实感与整体感,驳火镜头并没有主角的个人表演时间,没有一贯片子里头出现的孤胆英雄,而是一群人在开枪开枪,倒下。更大程度给观众还原驳火的场景,原来枪战并不是人在子弹里来去自由,警匪的交战都是在为保命,整个场面是凌乱复杂的,让观众耳目一新。 马家辉在他的一本书上写道:港产片常常被批评制作马虎,且不谈内容细节,仅是开头序场已十有九劣,明显反映了电影工作者的“求其”心态,而经验告诉我们,片头差而欲内容求好者,几稀矣,这叫做“电影一分钟检定法”。《大事件》的开头7分钟的确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今年来港产片少有的,比这更前一年的《无间道》的开头情节设置的巧妙,且整部片的每一分钟都是扣人心弦,在电影界享誉众多。同样,这部与众不同的警匪片也收获了不少的奖项。个人认为这部片的开头确实是精华,杜琪峰的煞费苦心也终有回报。

适合大一新生看的励志电影

适合大一新生看的励志电影 1、《各有少年时》2016 理查德·林柯莱特 这个总是能戳中人心的话痨导演又出新作了。 有人评价说,《各有少年时》是一部看完之后让人觉得“大学都白过了”的电影。 虽然电影里也只演了三天半的故事。 但Disco舞厅,乡村乐酒吧,朋克乐队现场,棒球队派对,艺术挂派对 这些夹杂着爵士乐,酒精,情欲的场景完全符合我们对大学生活疯狂又完美的想象啊! 这部作品依然延续了《年少轻狂》的基调,却又更上一层。 它营造了乌托邦式的大学氛围,年轻的肉体肆无忌惮地挥霍青春,挥霍情感,挥霍生活。 当然,疯狂之后总要给你打打鸡血。 狂欢之后的清晨池塘里的对话,展开了历史课上的第一场梦。 有人的大学生活肆意声色,有人的大学生活沉溺光影。 有人精彩潇洒,有人死宅宿舍。 或许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开始思考是要接受还是拒绝这样的疯狂。 2、《壁花少年》2012 斯蒂芬·切波斯基 或许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 看见热闹的人群就会手足无措,不知所云。 狂欢派对上,大家豪情万丈对酒当歌,他们却窝在自己的小角落欲言又止。

尝试着融入到眼前的交际圈,但最终都是无果而终然后黯然神伤地离去,没有人会注意。 就像一朵壁花,在阴暗的墙角扭曲地生长着。 但凡你有一丁点这样的感受,都能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并感同身受。 幸好,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 它在片中给了我们大把的青春和善良发光的朋友们。 他们把我们拉出阴翳,让我们看到青春世界零零星星的光。 作家Chbosky首次改编和导演的作品却出乎意料的好。 超棒的音乐品味,摄影师Andrew Dunn对光感的熟练把握,非常青春的卡司,以及直戳心脏的台词。 这样的一种片子总会让你在影院的黑暗里偷偷地掐手掌心,觉得自己大好青春年华没有挥洒真是像没活过一般。 3、《爆裂鼓手》2014 达米安·沙泽勒 《爆裂鼓手》讲述了一个魔鬼老师活生生把一个天赋平庸的少年逼成了一个天才鼓手的故事。 那种对严师又敬又怕,被逼至悬崖的窒息感。 和那种想要在技艺上更精进一步却发现怎么也迈不动步子的失落感。 这两种强烈的情感使影片的节奏推进如同其主题的爵士鼓一样疯狂不羁,一路狂high到底。 导演对音乐的掌控可说是登峰造极。 同时,流畅明快鬼斧神工的剪辑又给这影片增色不少,使爵士乐和鼓点与全片融为一体。 从事故那段之后人物关系就开始变得惊喜重重,接连好几次反高潮都让人想拍案叫绝。 4、《社交网络》2010

航拍中国江西观后感

航拍中国江西观后感 航拍中国江西观后感精选篇1 毫不夸张地说,《航拍中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中国旅游大片,集自然景观之壮丽宏伟,集人文历史之渊远流长,分分秒秒让你悦目、赏心、激情、震撼……看后余味无穷、浮想联翩……美丽祖国,为你自豪!伟大中华,更看今朝! 近期央视一套重播《航拍中国》,开场——新疆篇( 10月13日中午),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六分之一的新疆,原本在一般人心中,除了面积最大,其它都是“差”了:边远、沙漠、寒冷、荒凉、落后……而《航拍中国》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新疆“三观”(景观、人文观、价值观):新疆大美,美到你难以想象……大漠戈壁,浩瀚深远;高山雪原,云海苍茫;峡谷盆地,悠悠沉淀;绿草清湖,塞外江南…… 看那:天池之水天上来,清纯滋润着万物生长; 喀纳斯湖传水怪,千年万年说不完的神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埋着无数的古代文明;而500多公里的开都河,更是拐了万条弯,看见九个太阳已不是神话…… 看那:这片幅员辽阔的西北边陲,是新中国给了她无限生机,开辟了崭新的百万疆域。广袤田园,白的棉,绿的果,棉田万里,瓜果飘香;更有那红色的洋,出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番茄酱,还有那最醒目的世界最大的红椒五星红旗,“辣”的世界都“眼红”; 而曾经最让人们“讨厌”的荒漠戈壁,荒凉广阔的无边无际,但你万万也想不到,他深埋着无数无尽的宝藏,蕴藏着中国陆地三分之一的石油及天然气…… 大美新疆: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绘斑斓世界,藏万古精华。鬼斧神工天地造,神仙抽象江山来,看不尽的娇美,叹不完的壮丽,一生一世的向往…………。

还有:海南、黑龙江、上海、陕西、江西……航拍中国的千山万水…………江山如此多娇,还看今朝! 向本片导演余乐、林婕等致敬! 向解说李龙滨及撰稿黄康源、杨梦娟致敬!向航拍、作曲等所有工作人员致敬! 良心之作,旅游大片,收藏精品! 航拍中国江西观后感精选篇2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六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航拍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5篇)

航拍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5篇) 航拍中国观后感400字(篇1)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六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疆,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新疆野性的元素。”他说,“新疆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电影版新疆,真正想把新疆的魅力拍出来,还得是在大银幕上:“虽然航拍中国得到较好的反映, 但我觉得,新疆魅力只释放了一半。还要再下点功夫,会更美,更震撼。”王连明说。

《落经山》经典影评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

精心整理《落经山》经典影评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 《落经山》是一部由冯小宁执导,李正/刘小微/曾昂主演的一部剧情/动作/爱情/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落经山》影评(一):乾净的旅游片 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旅游片,政府为了宣传当地景点而定制的,没想到我却能 十几个日本鬼子周旋的设计相当巧妙,把特别难表现的溶洞内景通过日军的迷路和哑巴的“捉迷藏”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看得让人解气。 不足之处便是对於战场的描写,绝对是因为经费的原因不可能动用太多技术手段,有些粗糙,飞机俯冲时与人的比例失衡,而且忘记了飞机的影子!蓝背景前的抠图也有色彩外溢。对於一一介绍十四名日军的长镜头也觉得没有太大必要,展现

方法乍一看挺有想法,但仔细想想从头到尾的介绍日本鬼子都是端着枪小心翼翼的探路,未免过於重复和不合情理,也许日本兵里有某些是领导饰演的需要露脸的原因?总有过於强调的嫌疑。 对於一部旅游片能拍到这个地步就很不错了,至少让大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尤其是背景音乐很给力,与景色和剧情都很贴切,给人一种“乾净”的感觉,让人 部电影都会问同一个问题,而且所有人肯定都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是在哪拍的?”当听到冯小宁说出这句话时,我禁不住笑了,因为他的确说的太对了,我看完的时候就是想问这个。 电影的故事依然是讲述抗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哑巴,他在整个电影里只有几句台词,所有情感的表达都不是靠说,而是靠演技。这也让我看出来冯小

宁的电影非常有张力,它不是靠讲话,而是靠真情实感来打动你,你从哑巴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里,就能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与以往冯小宁采用喜剧手法来讲故事不同,这部电影里没有喜剧的成分,而是带有淡淡的伤感,至于故事说的是什么,他们最后找没找到宝藏,都请大家在电影里寻找答案吧! 最后想赞一下电影里面的配乐,非常大气磅礴,比那些所谓大片里的配乐要好, 的、 既有气势磅礴的美,也有温柔动人的美,但是,这所有一切别有风情的唯美,都被战争和侵略者无情的摧毁。那一群强势者带来的对比和落差,是直击我们心灵的落差和直刺灵魂的震撼! 影片的前半部分,节奏是比较慢的,在那些相对重合的画面和桥段轮回中,我所理解的是导演想通过这些镜头中那些人间仙境,以及山下、山上纯朴真诚的人,

航拍中国观后感800字(通用19篇)

航拍中国观后感800字(通用19篇) 航拍中国观后感800字(通用19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航拍中国观后感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航拍中国观后感800字篇1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六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疆,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