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1.固定长镜头:机位固定不动、连续拍摄一个场面所形成的镜头,称固定长镜头。最早的电影拍摄的方法就是用固定长镜头来记录现实或舞台演出过程的。卢米埃尔1897年初发行的358部影片,几乎都是一个镜头拍完的。

2.景深长镜头:用拍摄大景深的技术手段拍摄,使处在纵深处不同位置上的景物(从前景到后景)都能看清,这样的镜头称景深长镜头。例拍火车呼啸而来,用大景深镜头,可以使火车出现在远处(相当于远景)、逐渐驶近(相当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能看清。一个景深长镜头实际上相当于一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

3.运动长镜头:用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拍摄的方法形成多景别、多拍摄角度(方位、高度)变化长镜头,称为运动长镜头。一个运动长镜头可以起到一组由不同景别、不同角度镜头构成的蒙太奇镜头的表现任务。

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

长镜头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排除了蒙太奇通过镜头分切压缩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

长镜头表现的空间是实际存在着的真实空间,在镜头的运动中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实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排除了蒙太奇镜头剪接拼凑新空间的可能性。

所表现的事态的进展是连续的

用一个长镜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一个过程)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拍摄,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例如在《中国艺术团访问拉美三国》中,表现朱逢博在圭亚那演唱圭亚那歌曲受到欢迎的段落,由于只能一次拍成,但又要表现演员、观众和现场情境,作者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通过镜头的运动来完成分切镜头的表现任务。这个长镜头段落是这样的,朱逢博的近景,演唱;唱完一小节后镜头漫漫拉开,成全景,停三秒,随着音乐的节奏,镜头慢慢右摇,清楚地展现观众欢快的

情景;然后镜头移动横扫全场。移动中发现一位黑人观众特别聚精会神,象着了迷,镜头推成他的特写,绕他转180o。这时演唱已快结束,镜头随即又从特写边拉边移退到观众背后,全景透过观众拍台上演员,直到全场欢呼鼓掌,演员谢幕。一个长镜头共3分20秒,唱歌的声音没有间断,镜头在运动中忽而突出细节、忽而强调气氛,保持了整段内容的完整,产生了一种真实、自然、生动的效果。

电影中长镜头和短镜头是两种发挥着截然不同左右的镜头,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与持续时间的长短。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之间的时间长短决定了镜头的长短,即长镜头经常是持续时间比较长,而短镜头反之。

长镜头大多应用在纪实的电影作品当中,因为长镜头不间断的记录一件事情,是观众感受到真实的过程,而短镜头由于持续时间短,编创人员有可能把没有关系的镜头接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因此短镜头适合于故事片叙事蒙太奇的创作。

从电影艺术形成的历史看,长镜头是早就有了的,但那时候的长镜头仅仅是起长时间、机械地记录一个场面的作用,并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把长镜头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作为美学因素,作为电影理论和创作流派,公开向经典的蒙太奇理论挑战,那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巴赞等人。主要理论观点是:

1.照相本体论

巴赞认为电影是从照相发展起来的,它的本性仍然是照相,它的巨大威力全在于摄影形象的客观性、真实性,这就是所谓的照相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2.强调电影的真实,倡导“纪实主义”

巴赞从照相本体论出发,强调电影的真实,电影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现实的本来面目,在于它不带偏见的摄影再现性。在他看来,电影的真实首先是时空的真实,提出电影要表现“未经组织的”真实的空间和时间,特别是“空间的真实”的观念,是巴赞理论的核心。

为了保持空间的真实,巴赞特别注重镜头调度,尤其是长镜头的运用,认为只有长镜头才既能够保存客观存在的时空连续性,又具有协调镜头内部组织的充分能力。他还特别强调景深镜头的调度现象,指出景深镜头的空间更为完整、真实并且不失其内在的多义性,观众在这个空间中有更多的自由去感受和选择。

长镜头理论学派认为电影在艺术上的特征就是照相的延伸,因此它的本质特征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巴赞批评蒙太奇理论使电影丧失了真实。在巴赞看来,蒙太奇在拍摄中把一定的事件分割为若干片断,当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不论个别镜头是如何现实主义的,但叙述的实质和思想主要是从这些片断之间的(剪辑)关系中产生的,这个结果的本源在任何具体的因素中都是找不到的。

巴赞认为,蒙太奇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电影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是被动的,他们的思路,基本受导演的支配。因此他主张电影照搬、复制生活,不应受到人的干预;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不追求曲折的故事情节,人为强化矛盾,而注重表现日常性的生活、人物和事件,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反映生活。为了真实自然,在影片创作过程、尽量采用实景(常常直接将摄影机搬到街头去拍实景),启用非职业演员,使用长镜头,使用无技巧的画面转换。因此巴赞理论也叫记录派、写实派、再现派。

长镜头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美学的革命”。在这之前,蒙太奇理论作为唯一的电影理论,基本上支配了电影艺术家们的思维活动。人们研究蒙太奇理论,很少涉及电影与照相的关系,也很少从这一角度去研究电影的特性。巴赞标新立异,把电影的特性归结为照相性,并从这一特性出发,强调电影的逼真性、纪实性。巴赞的写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及他总结的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美学功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带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银幕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长镜头,就不会有现代电影。

从世界电影思想发展史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纪实性或纪实风格电影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巴赞理论的影响。

长镜头学派对蒙太奇绝对地排斥,认为蒙太奇是“最反电影手段”的。巴赞的理论片面地强调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来形态,把一切必要的艺术加工都斥为“不真实”,这种主张容易导致艺术作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如《罗生门》的段落,《敖德萨台阶》段落)《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一段,实际上,那个真实的阶梯很短,如果不通过蒙太奇,用141个镜头,形成一个特长的蒙太奇段落,而是用一个长镜头去拍摄,那这场戏就会一带而过,绝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感染力、震撼力。艺术的确要造成某种生活真实感,这是现实主义典型创造的必要条件;但艺术的目的却不在于真实感本身,而在于通过典型形象而给予人们以巨大感染力量。蒙太奇恰恰就是电影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电影艺术的实践中,长镜头要取代蒙太奇是不太可能的,要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又全部取

消剪辑,不仅没有那么多胶片,也无这种必要,艺术是离不开集中和概括的。

蒙太奇与长镜头是电影表现手段的两大形态,它们虽然有某些对立,但绝非水火不相容,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电影的“照相本性”,也要看到它的“艺术”的本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如果说是,你又算不算奥逊·威尔斯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忠实追随者?如果说是,你是否能对尼古拉斯·凯奇张扬跋扈的开场秀视若无睹(《蛇眼》);你是否能对敦刻尔克海滩的恢弘景观嗤之以鼻(《赎罪》);你是否能在托尼·贾楼梯打斗的惨烈过程中不闻不问(《冬荫功》)?如果说是,为什么杜琪峰依靠《大事件》的7分钟便拿下了金马奖,还引得好莱坞买走了电影版权?

也许这是动与不动的关系,而与镜头的长度无关,“长镜头”是美学的扩展面,也同样是技术的制高点。没有天才的头脑就没有高超的调度,没有严格的计算就没有完美的操控,运动长镜头是一门很高深的技术活,它需要导演、摄影、美工、灯光、演员之间的精妙配合,也需要摄影车、斯坦尼康、滑动轨道、起重机吊臂的辅助运作,每个细微之处都决定镜头的成败,一环疏漏就会满盘皆输。

也许是懒惰的缘故,导演们都爱上了剪辑,据相关资料所示,美国电影镜头的平均长度已从1946年的10.5秒缩减为2006年的2.9秒,电影却不见得有以前好看,这到底算是技术上的悲哀,还是导演们的无能呢?

《赎罪》中这个长达4分52秒的长镜头,已经被编入了今日的摄影教科书。35岁的好莱坞导演乔·怀特用这个完美无缺的长镜头展示了他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场景内共出现了2000余名群众演员,摄影机的移位更是长达数千米的距离,于一个新导演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镜头前后拍了五次,剧组只有一天的拍摄时间,考虑到沙滩涨潮淹没布景的危险,整场戏必须在日落之前终结。作为整部电影中最难的部分,剧组提前进行了两次排练预演,为了达成摄影机穿行和环绕的效果,海滩上又加用了小型的滑轨,在环绕一条小船之后向演奏台移动,滑向一个斜面,踏上了人力车,最后下来从码头进入障碍,这部分的场景拍摄,共花费约一百万英镑。

整场戏里机位移动复杂到匪夷所思,拍摄视角多变而又从容自然,镜头缓缓拉开,呈现出敦刻尔克海滩颓败的全貌,也显露出非凡的恢弘和大气。《赎罪》里的长镜头近乎是描写

二战的电影中最震撼的一个镜头,即使没有流血和枪战,它的震撼效果也绝对非凡。然而这种操作并未让整部电影变得厚重起来,影片本身小情调的泛滥,让这个惊艳的长镜头几乎游离在故事之外,产生了不和谐感。

.《大事件》2003年

导演:杜琪峰摄影:郑兆强

开场镜头:时长6分47秒

难度系数:★★★★完美指数:★★★★

杜琪峰为了突出《大事件》开场的整体感和真实感,设置了一段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了这组镜头杜琪峰专门请来了电影《指环王》的摄影师,后者却在研究剧本后以“无法胜任”为由打了退堂鼓。事实证明杜琪峰不是异想天开,摄制组在随后自食其力,完成了这一段极其复杂和炫目的长镜头开篇。

可以肯定的是,杜琪峰在片中使用了升降吊臂+摄影机稳定器+变焦镜头+滑动轨道,滑轨铺设于影片中施工的一段路面(电影中被油布遮挡),长度约为160米,而吊臂的高度大约在15米。镜头在7分钟内完成两次升降,以及1个360度回转,将整条道路的的景象一览无余。这场戏的参与者众多,一人犯错则镜头废弃,杜琪峰让剧组事先排演一天,整个镜头的拍摄完成又耗费了两天时间。

整段中警察、匪徒、记者有机交错,一气呵成,不带任何枯燥之感。杜琪峰运用吊臂也经过了精打细算,包括镜头从室外街道转换到二楼室内,都非常自然。警匪对战的重头戏是香港电影近年来少见的场面,长镜头的运用避免了切换和人物特写等带来的主观性,更多通过镜头移动和变焦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存在感,不加剪辑的操作,也让这场完整的火拼场面达到了最大限度的震撼。

为了营造现场的真实气氛,即使是排练时杜琪峰都要求演员用空弹头进行射击,前前后后总共耗费了近3000发子弹。香港媒体同行把这段长镜头形象地称为“一脚踢”,的确是一语中的。

场面调度,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起初这个词只适用于舞台剧方面,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活动的位置变化所做的处理,是舞台排练和演出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导演为了把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气氛、以及节奏等,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运用场面调度方法,传达给观众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场面调度是在银幕上创造电影形像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指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的统一处理,被引用到电影艺术创作中来,其内容和性质与舞台上的不同,还涉及摄影机调度(或称镜头调度)。

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但其涵义却有很大的变化和区别。在电影中“场面调度”的涵义是指导演对话框内事物的安排。因为电视和电影具有相似的性质,所以它也适用于电视剧的创作。

构思和运用电影场面调度,须以电影剧本,即剧本提供的剧情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为依据。导演、演员、摄影师等须在剧本提供的人物动作、场景视觉角度等基础上,结合实际拍摄条件,进行场面调度的设计。利用场面调度,可以在银幕上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渲染场面气氛,交代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场面调度对电影形像的造型处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横向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的左方或右方作横向运动。

正向或背向调度:演员正向或背向镜头运动。

斜向调度:演员向镜头的斜角方向作正向或背向运动。

向上或向下调度:演员从镜头画面上方或下方作反方向运动。

斜向上或斜向下调度:演员在镜头画面中向斜角方向作上升或下降运动。

环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作环形运动或围绕镜头位置作环形运动。

无定形调度:演员在镜头前面作自由运动。

导演选用演员调度形式的着眼点,不只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上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性格,遵循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

摄影机调度的运动形式有推、拉、摇、跟、移、升、降。以镜头位置分,有正拍、反拍、侧拍等形式;以镜头角度分,有平拍、仰拍、俯拍、升降拍及旋转拍等形式。一般来讲,若干衔接镜头,用同一个运动形式拍摄,会给人流畅的感觉,用忽而仰,忽而俯的角度拍摄,会给人强烈的对立感觉。

电影的场面调度是演员调度与摄影机调度的有机结合,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为了使电影形像的造型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处理电影场面调度时,可以从剧情的需要出发,灵活运用以下三种手法:

纵深调度

即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感,或在多层次的空间中配合富于变化的演员调度,充分运用摄影机调度的多种运动形式,使镜头位置作纵深方向(推或拉)的运动。比如将摄影机摆在十字路口中心,拍一演员从北街由远而近冲向镜头跑来,尔后又拐向西街由近而远背向镜头跑去的镜头;或者跟拍一演员从一个房间走到房子深处另外几个房间的镜头。这种调度可以利用透视关系的多样变化,使人物和景物的形态获得强烈的造型表现力,加强电影形像的三度空间感。

重复调度

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重复出现。虽然镜头调度有些变动,但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重复出现。虽然演员调度有些变动,但相同或相似的镜头调度重复出现。在一部影片中,这种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重复出现,会引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在比较之中,领会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涵义,从而增强剧情的感人力量。比如,一场戏是刚结完婚的妻子在村口一棵榕树下送别丈夫上前线作战。另一场戏是数年后,同在这棵榕树下,妻子迎接丈夫立功凯旋归来。如果将这两场戏用相同或相似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加以处理,当观众第二次看到时,势必会联想到第一次出现的情境,从而对这一对夫妻的离别和重逢有更深的感受。

对比调度

在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的具体处理上,可以运用各种对比形式,如动与静、快与慢的强烈对比。若再配以音响上强与弱的对比,或造型处理上明与暗、冷色与暖色、黑与白、前景与后景的对比,则艺术效果会更加丰富多彩。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以来,运用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蒙太奇分切,但是并未完全排除蒙太奇手段。场面调度与蒙太奇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可以藉助于蒙太奇技巧,通过演员和摄影机运动的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在相互对比之中,揭示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涵义。只有当这两种表现手段融为一体时,电影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才更具有强烈的感染人的作用。假定有这样两个片断:一个是地下工作者在充满阳光的火车站

里坐在椅子上等候着,另一个是另一个地下工作者为了和他接上关系正在阴森森的密林中被敌人追踪拚命奔逃。一个是静、亮、暖色,另一个是动、暗、冷色,这两个片断多次对比着交递出现,能使观众在紧张的气氛中,更强烈地感受地下工作者为革命冒生命危险的优秀质量。

从各国的电影发展史来看,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改进,电影场面调度技巧的运用愈来愈丰富多彩。但是,有两种倾向应该避免:一种是形式主义倾向。它不将场面调度用以创造真实感人的电影形像,不注重深入刻画人物形像,而过于追求镜头画面奇特怪诞的异常效果,结果人为痕迹很重,使观众失去身临其境之感。另一种是自然主义倾向。它排斥对电影场面调度精心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片面强调自然状态,结果,虽然看来如现实生活一样真实,但却显得粗糙杂乱,失去了电影形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像的魅力。

金陵十三钗里面的长镜头理论分析

从《金陵十三钗》看张艺谋镜头叙事模式张艺谋导演是一位善于运用图像追求纯美艺术深度的导演。本文试图从张艺谋成熟且独特的摄影镜头入手,通过分析《金陵十三钗》中特写镜头的叙事线索和镜头中演员身体“魔幻化”后呈现出的身体表演与窥视身体表演的叙事结构,进而总括张艺谋导演一贯且典型的电影叙事方式,是从精心打造剧本入手的电影拍摄风格到拍摄中定格演员面貌的摄影特写、魔幻化演员身体表演的摄影叙事,并最终演绎出充满文化内蕴空间的镜头叙事模式。 《金陵十三钗》是于2011年贺岁档推出的影片,耗资6亿,刘恒担任编剧,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筹备历时4年,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在国内累计取得61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2011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从1987年《红高粱》到2012年《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共执导18部电影,无论是早期的文艺片还是后来的商业片,都能够看到张导独具特色的镜头叙事模式,他是一位运用镜头画面来记忆往昔的导演,通过画面来诠释小说情节,传达“象外之意”的“中国民族文化”。 张艺谋独特的叙事模式 张艺谋的作品里非常善于运用镜头,多利用高图像高情节的电影叙事特征来完成拍摄,将演员的身体表演“魔幻化”于一个文化空间内,这不仅在镜头中刻画了演员身体,同时也把这种魔幻的身体表演“化”为一种文化展示。 在电影叙事中,身体是镜头捕捉塑造的重要环节,电影中关于环

境的设置,乃至“空镜头”都是身体感受的对象化,也是“魔幻化”的一部分。因此,电影与其说诉诸身体,不如说是将身体“魔幻化”的过程。①身体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不是单纯表现身体本身,而只是将身体的感觉作为源头和表现形态,借助于电影的多种技术手段,诸如化妆、灯光、服装、色彩、场面调度、镜头的蒙太奇组接来升华身体的感受,优秀的导演善于把握挖掘演员的身体表演。同时,根据“视觉暂留”原理,电影中还运用摄像机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所以导演通过镜头塑造他所想象的身份,在魔幻演员的身体时,还需要塑造一个演员存活的叙事空间,“电影形象构成一个有框的空间,可以更紧凑也可以更疏远,可以集中也可以散乱,甚至可以激动地介入也可以安静地不动声色。”②为了拍摄适合的文化空间中演员的身体表演,构造完善这种图像性功能,张艺谋导演在选择剧本的时候要求极其严格,剧本多选自小说,并亲自参与故事的改编过程。西方学者通常把文学改编方法分为三类:“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③近似式是与原著有较大距离,进而构成另一部艺术作品。张艺谋导演虽然坚信小说是电影的拐杖,但他的改编多是“近似式”改编,不保留小说原貌及逻辑,因为他要借助的只是小说里获得的内涵及参照,以及给予导演灵感的想象空间。 《金陵十三钗》就是他这种独特且一直坚持的电影叙事原则的又一次有效实践。从选本到改编始终坚持着张艺谋导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选择,请著名作家刘恒担任编剧精心打造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影片筹备历时4年。张导电影中可见一贯的拍摄方式,封闭的环境里,

浅析电影中的长镜头

浅析电影中的长镜头 电影中的长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长镜头的出现无疑对电影学的发展,尤其是对电影的纪实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都对其赞不绝口,称其:“唯有冷眼旁观的长镜头才能真正还原世界真实的原貌。”由此看来长镜头对电影的拍摄意义是很大的。本文着重从意义、对比、示例三个不同方面来介绍电影中的长镜头理论,以便对长镜头理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标签:电影;长镜头;真实性;蒙太奇;示例 一、长镜头理论定义及其特性 电影中的长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一般来说,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而从达意概念上,长镜头是相对于短镜头来说的,即长时间的拍摄的、不切割空间、保持时间、空间的完整性的一个镜头。 长镜头的美学特性有很多,有连续性,完整性、真实性等等。但是在我看来,长镜头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特性,那就是在长镜头下电影画面所呈现出的真实性。由于长镜头特殊的拍摄手法,长镜头中的画面具有时间真、空间真、过程真、气氛真、事实真,排除了一切作假、替身的可能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在电影中的一段长镜头里,电影画面更趋向于去表达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一面,而不是被导演去主观操纵镜头以来表达一种情感思想。因此,长镜头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一种美学风格和创作理念。这样的一种电影艺术理论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上就有所体现。卢米埃尔兄弟认为,电影影像就是应该被真实的、客观的所记录的。 二、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 如果说,能找到一个与长镜头相对立的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那艾森斯坦提出的蒙太奇理论非其莫属。电影中的蒙太奇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定义我们就能看出来,在电影艺术理论当中,蒙太奇理论和长镜头理论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理论体系。以下我将以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蒙太奇和长镜头的不同,以便更加了解长镜头的特殊之处。 (一)逻辑性与叙事性 对于逻辑性而言,蒙太奇更加注重利用镜头的组接来表现电影的逻辑性,蒙太奇可以打乱事物原本发展的轨迹,按照导演事先构想的一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特定的顺序本身而产生一种新的逻辑,为观众呈现一种新的体验。而长镜头的逻辑性则小了很多,它更加注重镜头下的叙事性,

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这样命名主要是相对短镜头来对称的。摄影机从一次开机到这次关机拍摄的内容为一个镜头,一般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长镜头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是相对于…短镜头?的讲法。 1.固定长镜头:机位固定不动、连续拍摄一个场面所形成的镜头,称固定长镜头。最早的电影拍摄的方法就是用固定长镜头来记录现实或舞台演出过程的。卢米埃尔1897年初发行的358部影片,几乎都是一个镜头拍完的。 2.景深长镜头:用拍摄大景深的技术手段拍摄,使处在纵深处不同位置上的景物(从前景到后景)都能看清,这样的镜头称景深长镜头。例拍火车呼啸而来,用大景深镜头,可以使火车出现在远处(相当于远景)、逐渐驶近(相当于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能看清。一个景深长镜头实际上相当于一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组合起来所表现的内容。 3.运动长镜头:用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拍摄的方法形成多景别、多拍摄角度(方位、高度)变化长镜头,称为运动长镜头。一个运动长镜头可以起到一组由不同景别、不同角度镜头构成的蒙太奇镜头的表现任务。 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实际的时空 长镜头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与实际时间、过程一致,排除了蒙太奇通过镜头分切压缩或延长实际时间的可能性。 长镜头表现的空间是实际存在着的真实空间,在镜头的运动中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实现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排除了蒙太奇镜头剪接拼凑新空间的可能性。 所表现的事态的进展是连续的 用一个长镜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一个过程)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拍摄,再现了事件发展的真实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例如在《中国艺术团访问拉美三国》中,表现朱逢博在圭亚那演唱圭亚那歌曲受到欢迎的段落,由于只能一次拍成,但又要表现演员、观众和现场情境,作者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通过镜头的运动来完成分切镜头的表现任务。这个长镜头段落是这样的,朱逢博的近景,演唱;唱完一小节后镜头漫漫拉开,成全景,停三秒,随着音乐的节奏,镜头慢慢右摇,清楚地展现观众欢快的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 摘要】长镜头是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 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影片《一一》的典型长镜头,对长镜头理论 的功能与背后的美学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表达影片主旨的 内在关系。 【关键词】一一;长镜头理论;长镜头的功能与美学特征 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一一》在曾在嘎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这是一部故 事复杂的剧情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五条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台湾中产阶级 家庭生活。故事主要讲述主人翁简南俊人到中年的烦恼。事业面临危机、与相交 多年的朋友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结识一位和自己有着共同爱好与追求的日本电 脑游戏工程师、初恋女友的突然再次出现更令他陷入感情与婚姻危机,同时还有 婆婆的生命危机,妻子对个体存在的价值质疑,女儿婷婷的青春期危机,儿子洋 洋的成长困惑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大都市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缩影的危机。 这部影片的有别于主流的常规叙事电影,影片中固定不动的机位,将一个个 场景空间纳入全景画面,无须分切,从不推拉,叙事大多通过全景长镜头的场面 调度实现,主要人物的刻画则用一些中近景的单人画面加固定画框,加话外空间,比起蒙太奇镜头组接,这种方式更加客观真实。这种叙事方式属于典型的长镜头 理论。其写实风格明显受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和四五十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 风格影响,走的也是一种真实、自然、纯朴、再现的写实路线。电影呈现出以深 焦摄影和长镜头运动为主的美学风格,大多运用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和开放式结局,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追求一种记录式的真实感。① 一、长镜头理论 所谓“长镜头的理论”是美国电影理论界对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理 论的一种称谓。巴赞为了实现其审美理想,在重现现实的不同方式中找到了一个 鼓吹的对象。他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提出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 则构想拍摄影片。其理论因其美学意义上的绝对化,从六十年代以来就遭到某些 电影理论家的批评。② 巴赞一生从事电影评论工作,四册论文集《电影是什么》集中体现了他的基 本思想--电影和真实相联系,后人把它总结概括为长镜头理论,这是一种与传统 的蒙太奇相对立的美学观点。巴赞认为电影具有任何艺术都不具备的反映现实的 优势。因此,电影应成为最现实主义的影像表现,为人们展示平时容易被忽视的 真实景象。他说:“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他能解释真实。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湿漉漉的人行道上的倒影或是一个孩子的手势。摄影机摆脱陈旧的偏见,清除 了我们的感觉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纯真 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③ 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甚至一个段落,它通 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在拍摄长镜头时,通过摄象机的运动,形成多角度、多机位的效果,造成画面空 间的真实感和一气呵成的整体感。它原为电影的拍摄技巧,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电影发明之初,剪辑技巧还没成为专门的制作手段时,电影画面大多是采 用长镜头拍摄的。长镜头最根本的在于镜头内纵深的场面调度产生的纪实性和整 个影片节奏的起承转合所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当然,相对而言,讲求景深内的 场面调度会使镜头的时间变长、节奏变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镜头的叙事手

长镜头的基本概念,学视听语言一定要了解!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长镜头的基本概念,学视听语言一定要了解! 看过《从奴隶到将军》的人,谁也不会忘记当罗霄牺牲后,陈毅闻讯驱车在通往战场的 路上飞驰,吉普车时而穿过公路上大队的俘虏,时而越过丘陵高地下的密集人群,直到陈老 总下车来到索玛跟前,这个场面连贯、气魄不凡,庄严肃穆的镜头,它就是跟的长镜头。 长镜头,迄今并无严格的科学定义。 一、何谓长镜头 1。顾名思义,长镜头的拍摄时间或拍摄胶片的尺数比较长,一般最短也在英尺(约165米).245秒(计整数30秒以上,当代电影片长约在2000到3000米左右,影片放映时间在 90到10分钟之间。较多电影理论家认为,拍摄电影时,一般一个镜头30秒以上便可称为 长镜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早期单镜头电影,均为58秒。 2。长镜头必须是“完整段落”。 3。长镜头必须表现“空间的真实”。 以上三大条件缺一不可。例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共8个镜头,每个镜头10分钟, 全片80分钟。 二、长镜头从技术上的划分 长镜头分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运动长镜头一般都 包含推、拉、摇、移、跟等多种摄影机运动的综合运用。 巴赞的长镜头是通过合理的场面调度,用不间断的镜头记录人和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 动状态,它遵守时空的统一,从而达到高度的真实。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如英国影片《鹫鹰不飞的时候》,描写一对年轻夫妇在二战时期,在南非开创和管理动物保护区的故事,其中一个场景如下: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小儿子到丛林中去住宿,而年幼的儿子没告诉父母就离开了住地,他碰见一只幼狮,竞想将它抱回家。母狮回到兽穴发现幼狮不见了,它循着孩子足迹留下的气味追去,孩子抱着幼狮却不知道灭顶之灾将至,小孩的父母亲见状吓得失魂落魄。这时导演用一个大全景把父母、孩子、幼狮母狮同时摄入一个镜头中。 爸爸叫孩子不要动,快停下来。母狮也停在不远处。爸爸叫儿子把幼狮放在草地上,再悄悄地离开。随后母狮过来,叼走小狮,进入丛林,孩子方为化险为夷。这个段落就是用长镜头拍下来的。 三长镜头与综合镜头的关系 长镜头尽管多是综合镜头,但综合镜头则不一定都是长镜头要点在胶片的尺数。在特殊情况下,也有长镜头用非综合镜头来表现,如《从奴隶到将军》中用的是跟摇长镜头。美国影片《巴顿将军》的开篇,从美国第八军军长在美国国旗前面的演说和一个战死的士兵头颅上的蝎子拉开,战车零落,尸横遍野的战场,尽管镜头尺数很长,而主要运用了单一的拉拍手段。 长镜头的出现,不仅是摄影技巧的发展,而且有着突出的电影美学价值。

巴赞与长镜头

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虽然他没有拍过一部电影,但他是伟大的电影评论家和理论家。 1943年他开始从事影评工作,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他提倡按照长镜头的风格拍摄影片,贬抑蒙太奇的功能,强调单个镜头自身的涵义和表现力,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从而破坏镜头的时空统一性。也就是他所提倡“透明”电影.他提出这个理论是在蒙太奇观念的绝对化的情况下提出的,不可否认蒙太奇理论为传统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是蒙太奇理论在发展过程当中,被一些理论家推向极致,从而走向片面和极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影片的蒙太奇是导演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剪辑的,因而蒙太奇便成了导演主观意识的体现。这样的话就确定了观众感知的方向和内容,从而排斥了观众思考和再创造的余地。 所以说巴赞的长镜头理论首先是变革了导演与观众的关系。蒙太奇是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长镜头顾及观众心理真实,让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其次,.巴赞认为蒙太奇是对电影本质的否定,“因为采用蒙太奇的叙述方法,虽然每个镜头都是具体的,但是却是缺少真空性的。” 而长镜头理论是对电影的真空性和客观性的强调,所以巴赞认为未经过修饰的镜头以及没有剪辑的场面同样具有这巨大的表现力.并且非 常强调“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 我们之前说过巴赞他没有拍过一部电影,所以他不是通过拍摄电影的实践来创立他的理论,而是通过分析、研究别人的电影作品来建立自己的学说,因而他能够比较客观地站在观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觉得这样来说分析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 我自己也是比较赞同巴赞主张的长镜头理论,因为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观众自己的感知.谁都不想被人强制思维,还有就是很在乎客观真实性. 下面我顺便向大家推荐一下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也是小曼老师推荐过的,剪刀手爱德华.里面的一组长镜头,女主角发现了圣诞节居然下雪了,她走出门,看见满天的雪花,情不自禁的用双手接起。她张开双手,在雪花中舞起来。镜头就这样旋转,后来发现漫天的雪花,原来是出自爱德华之手。 我觉得在电影里的长镜头是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我觉得这样可以我自己主动的去感知电影,来体会电影给我带来的乐趣.

长镜头理论对纪录片拍摄的重要意义

长镜头理论对于纪录片拍摄的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影艺术文化的追求越加升级,加之人们对真实性的渴求,纪实风格便成为当今主题,而纪录片恰恰为这一纪实风格的代表,影片的拍摄是无数镜头组接而成,但是在纪录片中,长镜头的使用才是纪实风格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长镜头是通过合理的场景调度,用不间断的镜头记录人和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其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遵守空间的统一性,从而也保证了完整性和真实性。以真实性为最大魅力的纪录片里,长镜头可以说是最得力的表现手法。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for film art cultural pursuits, plus people to more upgrade the desire documentary style the authenticity, and becomes current theme for this documentary on the on-the-spot representative of the style, the movie is formed countless scenes filmed in documentaries, but into the use of documentary, soundscap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formance means style. The scene is through reasonable soundscape, with uninterrupted scheduling lens records and things in a period of time inside of motion state, and its important goal is to keep the unity of space and thus ensure th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For maximum charm with authenticity, the documentary long-lens arguably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expression. 【关键词】长镜头长镜头理论的纪实主义美学理论纪录片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发展历史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发展 历史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发展历史 1、电影先驱阶段。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语言手段。至今,我们所接触的电影电视作品都还在大量地运用这两种结构原理,并上升到电影的思维方式的层面上。但是,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技巧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们是伴随着电影史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来埃尔兄弟第一次公映电影,代表作《工厂大门》、《火车通站》、《水浇园丁》,特点是空间不变,时间不变,用固定的镜头固定的景别拍摄固定的场景,没有剪辑的概念可言,但最大的价值在于体现了影视的基本元素,即运动的影像。这与平面摄影已有了本质的区别。 2、电影实验阶段。 十九世纪来到二十世纪初,代表人物是法国魔术师梅里爱,代表作《月球旅行记》,特点是空间不变,时间不变,即仍然用固定的镜头和景别拍摄同一场景,但通过停机拍摄而压缩了时间,有了场次的概念,出现了角分镜头的雏形,使电影的构成手段变得复杂了。 3、电影分镜头阶段。 二十世纪初,代表人物美国人鲍特和格里菲斯。代表作《一个美国消防负的生活》、《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和时间都可以发生变化。 鲍特的贡献主要有三点: ①探索了电影自由结构空间的可能性。在他的电影中两种不同人物在不同空间里发生的行为被结构在一个统一的电影空间里,并且表现出运动和叙事的连贯性。

②传达了新的电影时间观念。片中消防队员梦见火灾、火灾报警、现场救火等原本经历了很长时间,在片中被压缩了,但是同样仍然具有时间的连贯感。 ③确立了电影利用不同镜头组合表现同一运动的叙述形式。 鲍特的进步是在各个场景之间进行交叉切换,而格里菲斯则发现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场景,而是镜头,所以他与鲍特的不同在于他在场景内进行了大量的镜头切换,有意识地采用分镜头,多角度,多景别的表现动作对象,同时,他还利用镜头连接顺序、镜头长短安排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和节奏。这使蒙太奇第一次具有了美学意义。格里菲斯在描述这种新的电影结构方式时说:“不是实在的描绘整个动作,却又使观众产生了看到全部动作的感觉。”这实际上就创造出了一种真正的电影表现方式——蒙太奇。 4、蒙太奇理论体系阶段。 代表人物是以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为代表的一批苏联电影导演。他们从不同侧重探讨了蒙太奇的内涵和美学意味。 库里肖夫曾做过两个着名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演员无明显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与三个不同的镜头连接。这三个镜头分别是:桌上的一盆汤,躺在棺材里的老妇人,玩玩具的小孩。结果,观众对演员的表情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判断。饥饿、感伤、怜爱。从而得出结论,单个镜头不具有独立的明确的叙事功能,镜头只有组接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 第二个实验是把三个同样的镜头按不同的次序组接,镜头内容是①一个演员在笑,②一把手抢,③这个演员恐惧的表情。如果按①②③的顺序连接,给观众的印象是这个人是胆小鬼;反之,按③②①的顺序连接,观众则得到另一种印象;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从而得出结论。不同顺序的镜头组接会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视听语言:长镜头的历史简述和理论探索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视听语言:长镜头的历史简述和理论探索从迄今为止的世界电影实践来看,长镜头理论诞生距今也就半个多世纪,但各国拍摄的长镜头为主的影片为数不多。被人称道的美国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夺魂索》,是长镜头的表率,全片只有8个镜头,8本,堪称长镜头“先锋”。 《夺魂索》这部影片“摄影机以俯拍一个衣帽间的全景开始,螺旋形地下降,成一个特写镜头,表现女主人公手中的一把小钥匙,摄影机的运动强调了这把钥匙在剧情中的重要作用”。(《电影语言),第3页)对于该片,乔治·萨杜尔介绍说,它是根据百老汇上演的一出话剧改编的,叙述两个同性恋的大学生为了满足他们想完成一个蔑视穷同学的行动,在学校里杀死了个出身贫困的同学。希区柯克为了在唯一的布景中拍摄这部影片,他使用了一种移动很方便的摄影机进行前后左右、穿堂入室的多景位、多角度拍摄,每个镜头常常在300米左右。这一技术上的杰出手法给制片厂带来很大的节约,但对观众来讲,并未收到像《蝴蝶梦》、《触目惊心》、《美人计》等影片那么受欢迎的效果。 匈牙利有一位以长镜头拍摄电影的著名导演名叫杨素,他的《伊丽钗》片长65分钟,只有13个镜头;而他的《匈牙利狂想曲》的第二部《野蛮的快板》(1979)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灭亡,伊斯坦为了重整军队,实行了残酷的“十一法”,凡报数到10的士兵就枪毙,结果引起公愤被罢官。这部影片只用了22个镜头。像这样运用长镜头且技术精湛的场面调度的导演,在欧洲也不多见。70年代后,杨素的长镜头三部曲:《红色赞美诗)(获197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我的道路》、《静默与呼喊》都有不俗的表现。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杨素导演的《红军与白军》,则是他达到了长镜头高峰的影片在我国较早具有长镜头风格的影片,是韩小磊编导的《见习律师》,这部片子共用了320个镜头。2分钟以上的镜头有13个。由于他运用了长镜头,使影片形成突出的纪实风格,长镜头在展示丰富的生活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人事关系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部影片的艺术探索、创新是可贵的。 2002年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了一部影片《俄罗斯方舟》,获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全片动用了几百位演员,穿越35个宫廷房间跨越4个世纪,以96分钟,一镜到底。影片在末代沙皇的盛大华尔兹舞会中结束。这个长镜头是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 笔者认为,任何高超的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全世界纯粹的长镜头电影屈指可数,这就表明它的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 长镜头的理论探索 1.巴赞把段落镜头理想化了,艺术需要感情,艺术需要概括、省略、集中、典型化……事物无论巨细,不管是否关乎宏旨,如果都要纤毫毕现,一览无余,电影将长得可怕,过于琐碎的生活细节将令观众窒息。苏联导演罗姆拍的《死亡的船》有个镜头长达135英尺,被爱森斯坦认为“完全是非电影化的”。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的《蚀》,其中证券交易所的镜头就较长,令人厌倦。艺术总是要有所选择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选择,也就没有艺术。人类社会生活尽管有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它和艺术尽管两者都是美,但是人们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于后者,就因为后者是经过选择、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缘故。

蒙太奇与长镜头

蒙太奇与长镜头 蒙太奇画面基础 蒙太奇的时空表现 蒙太奇的分类 蒙太奇的画面基础 影视画面的表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客观视像的再现 所谓客观视像的再现,是指电视画面可以准确客观地记录镜头前现实场景的各种面貌,包括物体的运动与现实的声音,而且,电视原本记录的就是现实生活,不是虚构的故事,因此,电视画面在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真实感的同时,也具有电影画面所缺少的亲近性。 二、画外意义的延伸 人们的观念作用,则会延伸出比本身直接的形象含义更为丰富的引申意义。 蒙太奇又令画面具有外在的辨证关系,而且在蒙太奇画面组接中,画面的引申意义会更为丰富。其原因在于: 1、画面并不只有一种引申意义。 2、有些画面本身不一定具有相同性质的引申意义,但是如果寻找到画面之间的相关性,同样能够创造画面内容不具有的意象。 三、画面解释的随机性 单一的影视画面客观记录了现实具象,但是它展现的只是具体的有限的事物存在形态,并不能提供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也就是马赛尔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所概括的,“画面本身是在展现,它并不论证”。 四、画面造型的审美性 影视画面造型的构成因素丰富,它既纳入了传统平面绘画或照片所具有的构图、色彩、影调等造型要素,同时又包括了运动、景别、节奏、剪辑以及声音等。 蒙太奇的表现功能与蒙太奇效果 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镜头都是难以独立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 蒙太奇的表现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选择概括:通过镜头、段落的分解组合,可以对素材进行有机地取舍,强调重点,突出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从而使内容表现主次分明,实现高度概括; 2、引导关注由于每一个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内容,组接有一定的顺序和意图,这严格规范和引导观众的关注力,影响观众的情绪与理解 3、结构时空通过对时空重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意境; 4、创造节奏利用镜头外部的运动关系,使镜头按有机变化的长度和幅度不断调整视听冲击

视听语言长镜头知识:拍摄长镜头的必备条件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视听语言长镜头知识:拍摄长镜头的必备条 件 拍摄长镜头的必备条件共有五条: 1。首先要求导演本人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在一部影视剧中,拍不拍摄长镜头,虽然并不代表该剧的优秀与否,也不影响导演在文艺圈的影响力,但的确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在世界公认的大师级导演作品中,我们能够找到许多长镜头的段落,而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如美国的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意大利的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瑞典的伯格曼;苏联的塔尔科夫斯基、帕拉让诺夫;日本的沟口健二、小津安一郎;希腊的安哲罗普洛斯:伊朗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等。这说明了他们对影像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和独特的时空构想与调度。当然还有一个共通点:呈现和挖掘长镜头理论的核心价值—不分割完整的空间和连续的时间的内蕴。 2。导演和摄影在拍摄前对镜头事先必需有精心周密的设计 影视导演既不随随便便,更不敢凭一时情感冲动去拍长镜头,而一切都要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研究,提出细致的、切实可行的拍摄计划,就像舞台演出,事前要有认真严格的排练,实拍时摄影师又必须准确地加以执行。 3。被拍的内容有严格的选择性 长镜头的内容一般人物行动复杂场面宏伟、戏剧性冲突丰富、环境广阔多变,重场戏中的重要段落,豪华的社交场景,伟大的战争场面等等,凡必须采用长镜头的地方才用,反之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则不适合用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记》中,在揭穿篡位国王的真面目那场戏里,也用了个很好的长镜头。摄影机一直对着那些演员移动,镜头围绕着宫廷半圆形往返来回,每次在近景中往往突出刻画不同角色的精神状态:忽儿是国王恐惧的心理的增长;忽儿是霍拉旭如梦初醒;忽儿是哈姆雷特发狂似的胜利情绪,最后是在场者全部发现了国王克劳狄斯神色失常,终于真相大白。 苏联影片《雁南飞》中,也有一个较好的“长镜头”,即“送别”,当影片女主人公薇洛尼卡在人群中钻出钻进,到处寻找即将奔赴前线的爱人鲍里,这时导演用了一个很长的移动镜头,不仅交待了战争年代车站纷乱的环境,而且透过多种角度和方位,一方面展现鲍里斯也在人群中寻找微洛尼卡;一方面又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心急如焚的焦灼心情。薇洛尼卡越过障碍,分开人群,终于她发现了鲍里斯,但长长的拥挤的人流,隔断了她,使他俩无法接近。薇洛尼卡向鲍里斯扔去一包饼干,但鲍里斯没有发现接着镜头摇下,一个特写,饼干在人们的脚下踩碎了,薇洛尼卡的心似乎也跟这饼干一样碎了。这个长镜头有效地渲染了人们的生离死别,突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 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苏联影片《战争与和平》(4集),可以说是一部有浓厚的长镜头风格的影片,它极其有力地为巴赞的这一理论,提供雄辩的论据。 《战争与和平》中,大约不下上百个长镜头,略略分类,我们不难窥见多是用在宫廷和贵族舞会、奥斯特里茨战役、波罗底诺法俄骑兵的战斗、莫斯科大火、拿破仑的败北…或若干深入刻画人物的重场戏上。它们几乎无一不是表现豪华的场面、雄伟的战场殊死的拼搏、复杂的目不暇给的行动;无一不是采用气势磅礴、宏伟异常、绚丽繁复、沉郁顿挫的泼墨手法。恰恰是在这些地方,长镜头的电影语言,方可自由驰骋,神通大显,勾魂摄魄而不是像

长镜头在剪辑中的运用

长镜头在剪辑中的运用 简介: 实际上,“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1、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2、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文章内容: 随着电影《云水谣》的热映,影片开头那个令好莱坞大导演奥利弗•斯通震惊的6分钟长镜头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就连素来以拍摄精准连贯的长镜头著称的顾长卫看了之后也惊奇地询问这个“长镜头”是如何拍成的。 在影片中,为了完整地勾勒出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导演尹力拍摄了八个镜头,这些镜头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的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要把它们组接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这在传统实拍镜头的电影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云水谣》巧妙地运用数字技术将它们不落痕迹地连接在了一起。 电影是科技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长镜头在影视中的运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云水谣》就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大胆创新,对长镜头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科技的进步给长镜头带来了新气象,虽然影视的发展赋予了长镜头新内涵,但是建立在巴赞理论基础上的长镜头的基本内涵是不变的,那就是——长镜头是“短镜头”的对称,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它能包容较多所需内容或成为一个蒙太奇句子(而不同于由若干短镜头切换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长度并无明确的、统一的规定。一般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其中运动长镜头包括摄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 《云水谣》开头的长镜头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运用推拉摇移升降运动的运动长镜头,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能称之为6分钟的长镜头,因为它是由八个镜头组接而成的,但是组接的巧妙使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穿梭于各个时空的长镜头,所以可以称它为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这牵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如何使用长镜头,在这一点上,巴赞给了我们回答。巴赞创立了震撼世界影坛、影响着世界电影进程的“长镜头理论”,实际上,“长镜头理论”是对巴赞提出的“景深镜头理论”的不严密的概括。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思拍摄影片,是一种旨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它具体的实践要求是: 1、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2、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3、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摒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云水谣》中的长镜头正是严格按照以上要求,真实完整地再现了历史时空,渲染出了纪实的气氛和效果,正是由于它近乎完美的再现,使得大家兴致勃勃地想要一探其拍摄的奥秘。由此可见,长镜头之所以引起人们重视,并非在于它高超的空间调度和拍摄技巧,而在于它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功效。 一、纪实性 “电影可以再现一个完整无缺的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巴赞认为电影具有完全再现事物原貌的独特本性,应当坚持这种本性并作为衡量一个电影艺术家的

《电影长镜头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电影长镜头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目录 一、长镜头的发展 (1) (一)长镜头与蒙太奇 (1) (二)数字时代传统长镜头的应用 (3) 二、数字长镜头的发展 (7) (一)数字长镜头的概念 (7) (二)数字长镜头的分类 (8) 三、数字长镜头的新型艺术表现功能 (11) (一)数字长镜头对电影时空、叙事的把握 (11) (二)演员在数字长镜头下的表演方式的改变 (12) 四、电影长镜头的未来展望 (13) 注释 (13)

一、长镜头的发展 长镜头是指用一个镜头连续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镜头段落,诞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最早的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1895年在法国巴黎成功放映,它的成功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同时由于《火车进站》全篇只有一个镜头,所以它也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长镜头。可见电影诞生的初始模样便是长镜头,直到后来电影视听语言日渐丰富,长镜头本身成为了一种基础的、可供电影人选择的拍摄方式和风格。 电影发展初始阶段诞生的长镜头简单且纯粹,其本身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不仅是电影语言发端的标志,就算电影发展到如今,它也仍是电影语言中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喜爱使用长镜头的导演有杜琪峰、侯孝贤、毕赣、吴宇森、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罗西里尼、朴赞郁、小津安二郞等等。 (一)长镜头与蒙太奇 蒙太奇是一种在影像中被用来创造意义的抽象手法,它的翻译来源是法文“Montage”,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构成”和“装配”,在电影中可以将它理解成“剪辑”的意思。蒙太奇的发展源头可以从类型电影之父——乔治·梅里爱的“停机再拍”说起。他在某次影片放映时发现,一辆行驶中的公共马车突然变成了马,男人突然变成了女人。查找了原因后他发现原来是在拍摄时,机器故障把胶卷卡住了,当他把胶卷整理后再拍摄时,画面中事物本来的位置已经换成了别的新事物,因此原本在空间上毫不相关的几个物体在同一张胶片中有了相遇。就是这次偶然的事故使得梅里爱明白了“停机再拍”的奇妙。他在1899年拍摄电影《灰姑娘》时,便开始尝试使用这项技术。他试着在南瓜后衔接上马车,在灰姑娘的旧衣服“换上”绚丽的晚礼服。再到后来,人们发现胶片可以被剪开,再用药剂黏合,于是有人尝试把摄影机放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距离和角度进行拍摄。分机位拍摄以后,人们又发现同样的镜头用不同的连接方法剪辑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蒙太奇的开始,也是电影开始摆脱剧场式的叙述与表现手段的束缚,有了自己独立的手段的开始。 再到后来现代意义上的分镜头拍摄创始人是埃德温·鲍特。他的《火车大劫案》在1903年放映,人们认为他的这部电影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的开端,因为他把不同的背景剪接在了一起,在这部电影中包括了站台、司机室、电报室、火车厢、山谷等,所有内景外景里发生的事都被他连接起来一起呈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又包括了几条不同的动作线。但是,举世公认的蒙太奇代表人物还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他熟练地掌握了不同镜头组接的技巧,使电影终于从戏剧的表现方法中解脱出来。蒙太奇在无声片时期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发展。蒙太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苏联导演普多夫金曾说:“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他认为电影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在蒙太奇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蒙太奇是影像叙事的一种重要且基本的手法。 长镜头的创作也被部分人称为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即使它没有多的镜号产生,但是在一个镜头内部完成了一段故事的发生。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长镜头能保持电影时间与电影空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表达人物动作和时间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因而能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符合纪实

剪辑理论

剪辑理论 长镜头理论: 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连续地拍摄,完整的镜头段落,长达10秒 蒙太奇理论 叙事性交代情节 连续式蒙太奇:自然叙事顺序和情节结构的发展,条理分明、层次井然 平行式蒙太奇:把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内不同场合发生的时间平行地叙述出来 交叉式蒙太奇: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平行运动或场面交替叙述,相互加速造成惊心动魄积累式蒙太奇:把一连串性质相近,灯火明统一内容的镜头,造成视觉印象的叠加 复现式蒙太奇:场面重复出现,前后呼应 颠倒式蒙太奇:把剧情由现在转到过去,又由过去转到现在,倒序插叙的效果 表现性蒙太奇 加强情绪的渲染力度,追求镜头间的对应和契合,别致的艺术效果 象征式:用某一具体事务和另一事物并列,表现某种意义 隐喻式:把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事物加以并列,产生类比的效果 对比式:把不同内容、不同画面现象的镜头租借,造成强烈的对比关系 抒情式蒙太奇:电影创造诗意的手法 综合剪辑理论 依具体影片、段落、镜头而定,长镜头、蒙太奇的各种手段综合运用 剪辑技巧 切入切出::直接转化、无间隙 淡入淡出:渐隐渐显,由暗变亮,最后完全清晰——渐显、反之渐隐 划入划出:用一条明晰的直线、波浪形的线,从画面边缘直、横、斜地抹去 化入化出:溶入与溶出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场景造成慢慢过渡的 叠印:两、三个画面叠成一个。表现会议、梦境、虚幻想想、神奇世界 光学技巧 焦点便须::虚,百姓哦爱暗视线模糊昏迷的情景 定格:画面颗粒很粗 倒向印片:把正常镜头与动作相反顺序 分割画面:利用这篇,把一个画面分割成两三个或更多地画面 加遮片: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两个角色 景别变化 前进式:景物由于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表现低沉向高昂的情绪发展 后退式:由近到原有细节到全部 环行句型:全中近特周显把前进和后退结合使用

编导必学的镜头理论与纪实美学

编导必学的镜头理论与纪实美学 长镜头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美学的革命”。在这之前,蒙太奇理论作为唯一的电影理论,基本上支配了电影艺术家们的思维活动。人们研究蒙太奇理论,很少涉及电影与照相的关系,也很少从这一角度去研究电影的特性。 巴赞标新立异,把电影的特性归结为照相性,并从这一特性出发,强调电影的逼真性、纪实性。巴赞的写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及他总结的景深镜头和长镜头的美学功能,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带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一次革命,造就了新的银幕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长镜头,就不会有现代电影。 一、什么是长镜头 所谓长镜头,就是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长镜头是与蒙太奇相对的电影叙事规则。蒙太奇的叙事规则是镜头的剪辑和组接,强调对电影时空的重新构筑;长镜头是指用一个镜头连续地对一个场景进行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从形式上讲,长镜头拍摄的时间较长,单个镜头的长度可达10分钟左右;从内容上,它在一个镜头内保持了动作与空间的相对完整。 二、长镜头的由来 追溯长镜头的使用,可以说是源自照相阶段。那时,由于摄影技术的限制,电影的摄影技法还不能自如地展现拍摄对象,这时期的单镜头实际上也就是原始的长镜头。 而长镜头作为电影语言的又一叙事法则的提出,则是在蒙太奇理论完全成熟之后,作为蒙太奇理论的“陌生化”(实为一种补充与完善)提出的。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不满于蒙太奇理论人为地切割和重新编排时空,认为这是对生活本体的不尊重,是导演企图用人工手段强制观众接受导演的意图。巴赞主张在电影中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因为长镜头能保持影片在时间上的延续性,而景深镜头则能显示空间的真实性和完整感。 一般认为,电影史上最早应用长镜头的范例是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1916年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这部影片中,弗拉哈迪用一个较长的长镜头表现了爱斯基摩人从冰窟窿里猎取海豹的过程。

长镜头和蒙太奇的优缺点

蒙太奇表意的基本特点: 单个镜头不具有独立的、明确的叙事功能,只有镜头组接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 不同顺序的镜头组接会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这些特点是电影画面语言及其语法规则的构成基础。 蒙太奇效果 两个以上的镜头连接以后所获得的效果要超过这两个镜头的基本含义的总和。 公式表达为:1+1>2 根据蒙太奇理论,一部影视节目的构成如下: 由若干个镜头组成句子 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段落或者场景 由若干个段落或者场景组成全片 1、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解组合,可对素材进行有机地取舍,选取主要、 本质的部分,删除多余的部分,突出重点,强调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从而使内容表现主次分明,实现高度概括; 2、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由于每一个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内容,组接有一定的顺序和意图, 这就能严格规范和引导观众的关注力,影响观众的情绪与理解,激发观众的联想,引导观众参与; 3、创造独特的画面时间和空间:运用蒙太奇可对现实生活的时空进行重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 艺术意境; 4、形成不同的节奏:节奏指画面中主体运动、镜头长短和组接所完成的片子的轻重缓急。蒙太奇是形成影 视片节奏的重要手段,它将画面内容节奏和画面间的外部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有机组合,镜头组接的顺序 变化和速度变化,形成视听冲击力,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产生共鸣; 5、组织、综合各种语言符号:通过蒙太奇将影视片整体的各种语言符号融合为运动的、连续不断的、统一 完整的声画结合的形象。 6、表达寓意、创造意境:镜头的分切与组合,通过镜头的逻辑关联,从简单的事实中创造出思想、隐喻、

节奏、情绪,产生单个镜头不能表达的思想。一、长镜头的定义 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一组分切式镜头所担负的镜头组合任务,以保证叙 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长镜头减少了镜头的组接工作,但剪辑工作已经融入到镜头拍摄时的设计中,摄影中根据主体动作和场面内 各种关系,变化角度、景别进行拍摄,在一个镜头里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从剪辑角度 上来讲,它是蒙太奇的特殊表现,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运动。 长镜头主要用在电视纪实节目中,尤其是纪录片创作中。长镜头可在一个镜头中,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 过程,其效果是利用时空运动的连续可以把真实的现实面貌(包括环境、气氛)自然呈现在屏幕上,能真正体现 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具有独特的纪实魅力。长镜头的画面语言非常具有生命力,如果再加上同期声的运用,观 众将会更欢迎这种纪录风格的影片。 【蒙太奇影片举例】: 1902年鲍特《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中,鲍特非常流畅而自由地在不同的地点来回切换,他的镜头从属于叙事逻 辑,而不是紧紧追随主人公在逐个场景逐个场景中的活动。这是电影表现手段上的一大突破。比如说,开始是那 个消防队员在做梦,梦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火警铃惊醒了他。消防队员们紧急集合的一系列行动,最后奔上消 防车,消防车在大街上奔驰,着火的房子,消防车到达火场,然后是室内(等待救援的遇难者的视点)和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