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制芯工艺

简述制芯工艺

一、概述

砂芯主要用来形成铸件的内腔、孔洞和凹坑等部分,在浇注时,它的大部分或部分表面被液态金属包围,经受铁液的热作用、机械作用都较强烈,排气条件也差,出砂、清理困难,因此对芯砂的性能要求一般比型砂高。

二、植物油砂

采用干性油和靠近干性油的半干性油作油砂粘结剂。干性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其加热硬化机理一般认为是氧化聚合的结果。常用的植物油有,桐油、亚麻油等。

烘干温度一般以200~220℃为宜。如需缩短烘干时间,可将温度提高到250℃,但不能超过300℃,否则粘结性能将被破坏。

三、合脂粘结剂及合脂砂

(一)合脂粘结剂

合脂是合成脂肪酸蒸馏残渣的简称,是从炼油厂原料脱蜡过程中

得到的石蜡,制皂工业再将石蜡制取合成脂肪酸时所得的副产品。

合脂砂的烘干湿度范围比油砂宽些,但是最适宜范围仍是200~220℃之间。合脂粘结剂的加入量一般为砂质量的2.5~4.5%,过多,强度增加不显著,而发气量明显增大,粘膜加重,蠕变加大,出砂性变差。

存在的问题:

1.湿强度低

合脂砂的湿压强度只有2.0~2.5kPa。比植物油砂还要低。加入膨润土或者含泥量高的天然粘土砂可以提高湿强度。

2.砂芯蠕变

合脂砂湿强度低,合脂本身在常温下粘度大,芯砂流动性差,造芯时不易紧实;因此合脂砂芯在湿态和烘干过程中易发生蠕变,即逐渐往下沉。在冬天,合脂变得更加粘稠,蠕变现象就更为严重。可采用加入膨润土和高温入炉烘干硬化的方法来减少蠕变的缺陷。

四、壳芯(型)

(一)壳芯(型)的制造

1940年,Johannes Croning发明用热法制造壳型,称为“C”法或“壳法”,此法不仅可用于造型,更主要的是用于制造壳芯。该法用酚醛树脂作粘结剂,配制的型(芯)砂叫做覆膜砂像干砂一样松散。其制壳的方法有两种:翻斗法和吹砂法。

壳法造型、造芯的优点是混制好的覆膜砂可以较长期贮存(三个月以上);无需捣砂,能获得尺寸精确的型、芯;型、芯强度高,质量轻,易搬运;透气性好,可用细的原砂得到光洁的铸件表面;无需砂箱;覆膜砂消耗量小;型、芯可以长期贮放。尽管酚醛树脂覆膜砂价格较贵,造型、造芯耗能较高,但在要求铸件表面光洁和尺寸精度甚高的行业仍得到一定应用。通常壳型多用于生产液压件、凸轮轴、曲轴以及耐蚀泵件、履带板等钢铁铸件上:充芯多用于汽车、拖拉机、液压阀体等部分铸件上。

(二)壳型砂用原材料及混制工艺

(1)酚醛树脂

壳法采用热线塑性酚醛树脂。它是在苯酚过量(通常苯酚与甲醛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0.75~0.85)及温度在105℃以下缩合制成的。常用的硬化剂为乌洛托品,学名六亚甲基四胺,即(CH2)6N4,其加入量一般占树脂质量的10~15%。

(2)原砂

壳法一般采用硅砂,对于表面质量要求很高的铸件,特别是壁很厚实、易产生粘砂的铸钢件,也常使用鋯砂、铬铁矿砂。

(3)附加物

为了改善覆膜砂的性能,有时在覆膜过程中加入某些附加物。例如加人硬脂酸钙(为砂量的0.25~0.35%),可防止覆膜砂存放期间结块;增加覆膜妙的流动性,制壳时易于顶出等。加入石英粉(加入量为砂质量的2%左右),可提高覆膜砂的高温强度。

(4)覆膜砂混制工艺

酚醛树脂覆膜砂一般以原砂为 100(质量比),酚醛树脂加入量为:对于壳型是3.5~6.0,壳芯是1.5~4.0,另加入乌洛托品和硬

酯酸钙。覆膜砂的混制工艺可分为冷法、温法和热法三种。

其中热法是一种适于大量制备覆膜砂的方法,需要专门设备。混制时一般为先将加热到130~160℃的砂加到间歇式混砂机中,再加树脂混匀,熔化的树脂包在砂粒表面,当砂温降到105~110℃时,加入乌洛托品水溶液,吹风冷却,再加入硬脂酸钙混匀,经过破碎、筛分备用。

五、热芯盒法制芯

热芯盒法制芯,是用液态热固性树脂粘结剂和催化剂配制成的芯砂,填入加热到一定温度的芯盒内,贴近芯盒表面的砂芯受热,其粘结剂在很短时间即可缩聚而硬化。而且只要砂芯的表层有数毫米结成硬壳即可自芯盒内取出,中心部分的砂芯利用余热和硬化反应放出的热量可自行硬化。它为快速生产尺寸精度高的中小砂芯(砂芯最大壁厚一般为50~75mm。)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汽车、拖拉机或类似行业的铸件生产。

(1)热盒法用粘结剂

热芯盒用的树脂有呋喃树脂和酚醛树脂,大多数是以尿醛、酚醛和糠醇改性为础的一些化合物,根据所使用的铸造合金及砂芯的不同

以及市场供应情况,进行树脂的选择。

常用的呋喃树脂有:

1)脲呋喃(UF/FA)树脂;

2)酚呋喃(PF/ FA),树脂此类树脂不含氮,或含极少量的氮,主要用于制造铸钢和球墨铸铁件,硬透性较尿呋喃树脂稍差。我国的呋喃一2型热芯盒树脂属于这类树脂中的一个品种;

3)脲-酚呋喃共聚物(UF/ PF/FA),含氮高的这类树脂主要用于铸铁件.也可用于有色合金铸件。

(2)热芯盒法硬化用催化剂

国内对呋喃-1型树脂砂最常用的催化剂是氯化铵和尿素的水溶液,其配比(质量比)为氯化铵:尿素:水=l:3:3。

(3)热芯盒法砂的工艺性能及树脂砂的配制

热芯盒法可以使用任何干净、干燥的原砂。要求砂芯有较好的透气性时,可选用稍粗的原砂;对铸件内表面要求很光洁的,可选用较

细的原砂。热芯盒砂可用一般碾轮式混砂机混碾,混制工艺如下:干砂十附加物—→加催化剂—→加树脂粘结剂—→出砂

热芯盒制芯工艺通常采用射芯机射芯,呋喃Ⅰ型树脂砂的固化温度在140~250oC之间,芯盒温度保持在200~250OC较适宜。一般几十秒即可从芯盒中取出砂芯。

六、气硬冷芯盒法制芯

气硬冷芯盒法制芯是将树脂砂填入芯盒,而后吹气硬化制成砂芯。根据使用的粘结剂和所吹气体及其作用的不同,而有三乙胺法、SO2法、酯硬化法、低毒和无毒气体促硬造芯法等方法。

(一)三乙胺法

此法为美国Ashland油脂化学公司研制成功,1968年开始向铸造厂推广并取得应用,国外常称1socure法,或称酚醛一尿烷冷芯盒法,我国叫三乙胺法。粘结剂由两部分液体组成:组分Ⅰ是酚醛树脂,组分Ⅱ为聚异氰酸酯。催化剂为液态叔胺,可用三乙胺[(C2H5)3N](TEA)、二甲基乙胺(DMEA)、异丙基乙胶和三甲胺[(CH3)N3](TMA),造芯时,其工艺过程如图2所示。填砂后向树脂砂中吹入催化剂气雾(压力0.14~0 2MPa)便能在数秒至

数十秒内硬化,达到满足脱模搬运的强度。

采用三乙胺法造芯时,原砂采用干净的AFS细度50~60的硅砂,也可使用锆砂、铬铁矿砂。原砂必须干燥,水分超过0.l%(质量分数),就会减少芯砂的可使用时间,降低砂芯抗拉强度。典型的芯砂配方是树脂粘结剂占砂质量的1.5%,由等质量的组分Ⅰ和组分Ⅱ构成。

(二)SO2法

SO2法是继三乙胺法之后开发的一种新型吹气冷芯盒制芯和造型方法,用于铸造生产始1978年,近些年来又开发了一些新型SO2法。

1、呋喃树脂/SO2法

此法在 1971年由法国 SaPic公司取得专利权,称Sapici法,直到1978年才用于生产,欧洲大陆称Hardox法,英国称SO2-Fast法,美国叫Insta-Darw法。其造芯工艺过程类似三乙胺法。

SO2许多优点胜过其他方法,因此从钢铁到有色合金均有应用。其主要优点如下;①热力度高,使铸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高(高于三乙胶法):②出砂性优良,对给镁合金也极易出砂;③树脂砂有效期特别长,混好的砂不接触SO2气体,决不会硬化;④发气量是有机粘结剂中最低的;⑤强度发展快。

SO2的缺点也很明显,例如:①树脂中游离糠醇汽化易使芯表面结垢;②低碳钢芯盒用于砂芯大量生产时,锈蚀是一个严重问题;③SO2泄漏,将引起严重环境问题;④过氧化物为强氧化剂,易燃烧,要妥善保管。

2、环氧树脂SO2法

环氧树脂SO2法于19 8 3年用于生产。此法与呋喃-SO2法比,芯砂的可使用时间更长(可达5天),而且基本解决了芯盒结垢和粘模问题,很适合大量生产。

环氧树脂SO2法有效地克服了呋喃一SO2法的大部分缺点,但是用于钢铁铸件时,由于易产生冲砂和夹砂,因此需涂敷耐火涂料;浇注系统应有助于平稳层流。当使用水基涂料时,建议在低于81oC 温度下烘干。

3、自由基硬化法

自由基硬化法用于铸造生产始于1982年。此法采用三种组分组成的液态粘结剂,包括:①丙烯基聚氨酯树脂;②少量有机氢过氧化物引发剂(用来激发自由基聚合)③用来提高抗拉强度、延长砂芯保存期的乙烯基硅烷增强剂。此法用氮稀释的SO2气体促进硬化。

粘结剂的加入量通常为0.9~1.8%。所用树脂混合物的典型组成是95%的粘结剂、3%的增强剂和2%的过氧化物引发剂。催化剂气体由1~10%(典型的为2%)的 SO2和情性气体载体(氮)所组成。每吨芯砂约需 SO2 0.45kg。用干燥空气或氮清洗是为了充分分散S02气体催化剂,并使SO2随后从硬化好的砂芯或砂型中排出。

(三)乙缩醛硬化法(红硬法)

乙缩醛硬化法又称红硬(red-set)法,这是因为该法用树脂砂硬化后变成粉红色而得名。此法是由原联邦德国开发的,粘结剂是三级分体系。组分1是树脂,是一种具有高反应的甲阶酚醛树脂水溶液,不合游离酚,含游离甲醛少于0.l%:组分2是活化剂,是不同类型的磷酸在无机酸中的浓缩水溶液;组分3是硬化剂,常用乙缩醛。

此法所配树脂砂在二周内使用仍有好的强度。硬化时需要的乙醛量理论上占组分40%,实际为60~100%。所制出的砂芯(型)有好的抗吸湿性,砂芯有强的抗毛刺能力。但这一方法不宜采用橄榄石砂,高耗酸值砂也减慢硬化过程。此法的工艺较复杂,对工艺参数要求严格,成本较高,价格为三乙胺法的2~3倍。

树脂自硬砂

将砂子、液态树脂及液态催化剂混合均匀后,填充到芯盒(或砂箱)中,稍加紧实、即于室温下在芯盒(或砂箱)内硬化成型,叫自硬冷芯盒法造芯,简称自硬法造芯(型)。自硬法可大致分为酸催化树脂砂自硬法、尿烷系树脂砂自硬法和酚醛一脂自硬法。

树脂自硬砂不仅用于造芯,亦用于造型,特别适用于单件和小批量生产,可生产铸铁、铸钢及有色合金铸件。其主要优点是;①提高了铸件的尺寸精度,改善了表面粗糙度;②节约能源,节约车间面积;

③砂中的树脂的质量分数,由早期的3~4%降到了0.8~1.2%,这是通过对原砂的处理及对树脂、催化剂、混砂设备、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进得到的,从而降低了成本;④大大减轻了造芯、造型、落砂、清理工人的劳动强度,便于实现机械化;⑤旧砂可再生,有利于防止二次公害。

(一)酸催化树脂自硬砂

(1)酸催化树脂自硬砂用的树脂

常用粘结剂为呋喃树脂和热固性酚醛树脂。也有采用酮醛树脂与糠醇的混合物(AR/FA)、糠醇—甲醛聚合体(FA/F)、糠醇与其他活性化合物的混和物(FA/C)。糠醇含量越高,氮和水的含量会愈低,粘结剂的质量也愈好,但价格也高。

(2)酸催化树脂自硬砂用的催化剂

通常自硬法用催化剂应符合以下要求:①保证改工艺过程带所规才的硬化速度和强度;②具有低的粘度的液体,不产生沉淀;长期贮存时,性能不变;③如冬季运输引起冷凝,随后加热熔化,性能可回复;④价格合理,经济。

(3)可使用时间和脱模时间

可使用时间是指自硬树脂砂混砂后能够制出合格砂芯的那一段时间。脱模时间是指从混砂结束开始,在芯盒内制的砂芯(或未脱模的砂型)硬化到能满意地将砂芯从芯盒中取出(或脱模),而不致发生砂芯(或砂型)变形所需的时间间隔。

影响可使用时间、脱模时间的因素很多。实验表明,所采用的原砂、树脂、催化剂的类型、质量和加入量、混砂工艺、环境温度和湿度,均对可使用时间和脱模时间有明显的影响,影响最大的为环境温度和催化剂加入量。当催化剂量相同,室温不同时,温度低时可使用时间长;温度高时可使用时间短。其趋势是温度每增加10oC,可使用时间缩短1/2-1/3。室温相同时,催化剂入量减少,可使用时间明显增长;催化剂增多,可使用时间缩短,但是催化剂加入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可使用时间变化不大,但对脱模时间影响显著,温度变化也明显影响脱模时间,其趋势是每增加5 oC,脱模时间缩短1/2-1/3。

(4)混砂工艺

合理地选用混砂机,采用正确的加料顺序和恰当的混砂时间有助于得到高质量的树脂砂。

混砂工艺如下:

混砂混砂

砂十催化剂——→树脂——→出砂

砂和催化剂的混合时间的确定,应以催化剂能均匀地覆盖住砂粒

表面所需的时间为准。太短了混合不匀,树脂强度低,个别地方树脂砂型硬化不良或根本不硬化;太长了,影响生产率和使砂温上升。树脂加入后的混拌时间也不能过短(混拌不均)和过长(砂温升高,可使时间变短),混拌时间一般通过实验确定。

(二)自硬尿烷树脂砂

自硬尿烷树脂砂有不同的品种。

(1) 醇酸油尿烷树脂砂(Linocure法)

这种方法是1965年左右由美国Ashland化学公司开发的,称为Linocure法。这种工艺采用的粘结剂由三部分组成,即组分I—油改性醇酸树脂;组分II—液态胺/金属催干剂,常用的催干剂为有机酸的金属皂类催干剂;组分III——聚MDI型异氰酸酯。三种成分均为液体,其中I和II是主要成分。组分I的加入量占砂质量的l~2%;组分III加入量为组分I的18~20%;组分II为用来达到预定的可使时间和脱模时间,加入量为组分I的2~10%,可单独加入,也可预先接入组分I内。

(2) 多元醇尿烷树脂砂

它是在70年代末期开发的,特别适用于铝、镁和其他轻合金铸造厂。组分1是一种具有良好热溃散性的多元醇,组分II是MDI 型异氨酸酯,组分正是胺催化剂。当组分1和组分II的质量比为50:50时可得到最好结果。

组分III一般不用,脱模时间从8min到超过1h,但也可用组分见来控制脱模时间,有时可快达3min。粘结剂加入量对于轻合金来说为砂质量的0.7~1.5%。

(3) 酚醛尿烷树脂砂(Pep-set法)

这种工艺于1970年开始用于铸造,国外称Pep-set法,采用的粘结剂由三部分组成,即苯基醚酚醛树脂—组分I,聚异氰酸酯—组分II,胺催化剂—组分III。三种成分均为液体。组分I和组分II 之比常采用50:50,或为了减少含氮量而采用6O:4O。这两种成分的总加入量为砂质量的1.4~1.6%。催化剂用于调整树脂砂的硬化速度,其加入量为组分I质量的l~5%。

混制方法如下:先把酚醛树脂与催化剂混合,使催化剂均匀地分散在树脂中。混砂时再把含有催化剂的酚醛树脂和聚异氰酸酯依次加到砂中。最好使用高效混砂机。

(三)酚醛-酯自硬砂

酚醛-酯自硬砂低氮或无氮,在混砂、浇注时气味和烟雾少,自1981年开始推广以来,已逐步获得较多的应用。

(1)树脂的性能

酚醛一酯自硬法用树脂的粘度与酸催化酚醒自硬树脂相似。在室温下的保存(储存)期约为4~6个月。

(2)酯催化剂

用于这种粘结剂的催化剂为一系列的液态酯,它不能取代通常的自硬法用酸催化剂,也不能同它们混合在一起。尽管这种酯催化剂具有弱酸性,但它们不能同呋喃和酚醛用酸催化自硬的磺酸相容。脱模时间取决于所用酯催化剂的类型,催化剂加入量和砂子的温度。

(3)混砂

当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混砂机混砂时,象酸催化法一样,首先加入酯催化剂组分,直到完全包覆砂子后再加入树脂组分。

(4)使用情况

原砂中的粘结剂的典型质量分数为1.5~2%,催化剂占树脂质量的20~25%。这一方法采用各种各样的石英砂、铬砂、锆砂都合适,特别是橄榄石砂。

树脂和催化剂都是水溶性的,一些地方即使粘附了未受催化剂作用的树脂砂,也易清洗掉。

在树脂加入量差不多的条件下,酯硬化砂的实际强度没有酸催化的树脂砂和尿烷自硬的高。不过当采用通常的1.5~2%(质量分数)的加入量时,一般已足够适合生产优质低碳钢、不锈钢、球铁、灰铁、青铜和铝铸件。由于此法不含硫,它能很好地用于那些因吸收硫会出现问题的钢种的生产。

酯硬化酚醛自硬法的一个特殊优点是降低脉纹缺陷。其他自硬酚醛铸型,在浇铸过程中,在铸型——金属界面会出现裂纹,而此法在浇注过程中,表层出现可避免开裂的短暂的热塑性阶段,然后再变成刚性并清散,因而可得到无脉纹缺陷的光洁铸件。

制芯操作规程(1)

1.0范围 本工艺守则规定了造型操作中应遵守的工艺要求,适用于我公司生产的所有铸件。 2.0操作人员 2.1造型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造型技能,熟悉通用的造型方法和技巧,熟悉一 般铸件产品的造型要求和注意事项。 2.2多次对造型应安排二人以上操作。 2.3按公司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3.0生产准备 3.1 操作前按照生产计划及相关工艺要求做好生产技术准备。 3.2 检查芯盒及活块是否完好、齐全、表面光洁,卡紧装置是否完好,活块之间“标记”是否相符,是否刷脱模剂,芯盒内清洁,无杂物。 3.3 准备好芯骨、芯鼻、气道、冷铁、刮板、气眼棒、紧实及修芯工具等。 4. 制芯操作 4.1 在指定区域进行操作,放置平稳,卡紧芯盒。 4.2 紧实控制:制芯流砂时须随时进行紧实,死角、活块下面重点紧实,易粘砂等特殊部位和浇注系统重点紧实,形成铸件表面的填砂面须压平,若用震动台振实时要防止活块及冷铁的位移。 4.3 芯骨、芯鼻的种类、尺寸、方向和位置符合工艺和吊运安全规定。 4.4排气控制 4.4.1 芯头填砂表面每200mm*200mm 范围内不少于1个气眼,气眼/气道深度为该处芯子高度的1/2~2/3,气眼直径≥5mm,气道/气眼引出位置符合工艺要求。 4.4.2 连体芯内部应放置气道,气道畅通,气道引出点位置符合工艺要求。 4.5 砂芯硬化后方可吊运、拆芯盒;正确使用起模工具,禁止铁器直接敲击模具。 取出的活块按标示放回芯盒,在当天任务完成后将芯盒内外的砂子清理干净。 4.6 修芯控制:砂芯损坏处理须经过检查员确认。修理的表面接近原砂型状态,棱角修补及粘芯应平直,粘芯周围不得有间隙,100mm长度倾斜不大于2mm。 4.7 清理干净砂芯上的浮砂后方可进行施涂操作,施涂控制: 4.7.1清理干净砂芯上的浮砂后方可进行施涂操作,之前要了解涂料的种类,并根据相

黏土砂型铸造工艺过程及特点

黏土砂型铸造工艺过程及特点 按生产工部分类,黏土砂型铸造又可分为造型工部、制芯工部、砂处理工部、熔化工部、清理工部五大部分。每个工部所采用的工艺、材料、装备、控制方式等都会影响铸件的生产质量。 1.造型工部 造型工部是铸造车间及生产的核心工部,典型的黏土砂造型工艺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典型的黏土砂造型工艺流程 造型工部的主要生产工序是造型、下芯、合箱、浇注、冷却和落砂。在铸造生产过程中,由熔化工部、制芯工部和砂处理工部供给造型工部所需的液态金属、砂芯和型砂;造型工部将铸件和旧砂分别运送给清理工部和砂处理工部。 获得高精度和足够紧实度铸型是造型工部的主要任务,也是生产高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铸件的前提之一。目前的实际生产中,除少量手工造型方法外,常用的机器造型有:震压式造型、多触头高压造型、

射压造型、静压造型、气冲造型等。不同的铸件产品、质量要求和生产率,可选择不同的造型方法及装备。 2.制芯工部 制芯工部的任务是生产出合格的砂芯。典型的制芯工部工艺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 典型的制芯工部工艺流程 由于采用的黏结剂不同,芯砂的性能(流动性、硬化速度、强度、透气性等)都不相同,型芯的制造方法及其所用的设备也不相同。根据黏结剂的硬化特点,制芯工艺有如下几种: 1)型芯在芯盒中成形后,从芯盒中取出,再放进烘炉内烘干。属于此类制芯工艺的芯砂有黏土砂、油砂、合脂砂等。 2)型芯的成形及加热硬化均在芯盒中完成。属于这类制芯工艺的有热芯盒及壳芯制芯等。 3)型芯在芯盒里成形并通入气体而硬化。属于这类制芯工艺的有水玻璃CO2法及气雾冷芯盒法等。 4)在芯盒中成形并在常温下自行硬化到形状稳定。这类制芯工艺有自硬冷芯盒法、流态自硬砂法等。 在制芯工部中,制芯机是核心设备。但砂芯的质量除与制芯机装备水平有直接关系外,还与芯砂种类、硬化方式、砂芯的形状结构等有关。

铸造常用的成型工艺

主要有砂型铸造和特种铸造2大类。 1 普通砂型铸造,利用砂作为铸模材料,又称砂铸,翻砂,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但并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铸造。好处是成本较低,因为铸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复使用;缺点是铸模制作耗时,铸模本身不能被重复使用,须破坏后才能取得成品。 1.1 砂型(芯)铸造方法:湿型砂型、树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实型铸造、负压造型。 1.2 砂芯制造方法:是根据砂芯尺寸、形状、生产批量及具体生产条件进行选择的。在生产中,从总体上可分为手工制芯和机器制芯。 2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 2.1 金属模铸造法 利用熔点较原料高的金属制作铸模。其中细分为重力铸造法、低压铸造法和高压铸造法。 受制于铸模的熔点,可被铸造的金属也有所限制。 2.2 脱蜡铸造法 这方法可以为外膜铸造法和固体铸造法。 先以蜡复制所需要铸造的物件,然后浸入含陶瓷(或硅溶胶)的池中并待乾,使以蜡制的复制品覆上一层陶瓷外膜,一直重复步骤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铸造过程(约1/4寸到1/8寸),然后熔解模中的蜡,并

抽离铸模。其后铸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温,增强硬度后方可用以铸造。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更可用作高熔点金属(如钛)的铸造。但由于陶瓷价格颇高,而且制作需要多次加热和复杂,故成本颇为昂贵。 成型工艺 1.重力浇铸:砂铸,硬模铸造。依靠金属自身重力将熔融金属液浇入型腔。 2.压力铸造:低压浇铸,高压铸造。依靠额外增加的压力将熔融金属液瞬间压入铸造型腔。

材料加工工艺

材料加工工艺 课程编号:40120244 课程名称:材料加工工艺 英文名称: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主讲教师:黄天佑、都东、梁吉、方刚 学分:4(课内学时:4/周) 开课学期:6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材料加工原理 教材:黄天佑等编《材料加工工艺》 一、课程简介 二、基本要求 三、课程内容 第1章绪论 第2章金属液态成形 2.1 概论 2.2 砂型铸造 2.2.1 紧实度 2.2.2 压实 2.2.3 震实 2.2.4 射砂紧实 2.2.5 气冲紧实 2.3 制芯工艺 2.3.1 概述 2.3.2 油砂制芯 2.3.3 热芯盒制芯 2.3.4 覆膜砂制芯工艺 2.3.5 树脂自硬砂 2.3.6 气硬冷芯盒法制芯 2.4 水玻璃型(芯)砂 2.5 涂料 2.6 铸造工艺设计 2.6.1 零件结构工艺性

2.6.2 造型及制芯方法的选择 2.6.3 浇注位置的确定 2.6.4 分型面的选择 2.6.5 砂芯设计 2.6.6 铸造工艺设计参数 2.6.7 浇注系统设计 2.6.8 铸件的收缩和缩孔、缩松缺陷 2.6.9 冒口与冷铁 2.7 其它铸造方法 2.7.1 金属型铸造 2.7.2 熔模铸造工艺 2.7.3 消失模铸造工艺 2.7.4 陶瓷型成型工艺 2.7.5 离心铸造 2.7.6 压力铸造(简称压铸) 2.7.7 低压铸造 2.7.8 挤压铸造 2.7.9 真空铸造 第3章金属塑性加工 3.1概述 3.1.1 锻压工艺的特点及应用 3.1.2 锻压工艺的分类 3.2塑性成形的机理及力学分析 3.2.1 滑移和孪晶 3.2.2 塑变区分析 3.2.3 变形量的表达 3.2.4 金属的塑性及其影响因素 3.2.5 金属的屈服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3.3 锻造工艺 3.3.1 热锻、温锻和冷锻 3.3.2 热锻温度范围 3.3.3 热锻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3.3.4 大型自由锻件的锻造工艺 3.3.5 锻造工艺方案的制订 3.3.6 主要锻压设备 3.3.7 锻模设计 3.4 冲压工艺 3.4.1 冲压工艺概论 3.4.2 板料的冲压性能和板料成形极限图

砂型铸造基础知识

砂型铸造 一、铸造用砂型的种类及制造 (一)概述 1.砂型铸造的特征及工艺流程 配制型砂—造型—合型—浇注—冷却—落砂—清理—检查—热处理—检验—获得铸件特征:使用型砂构成铸型并进行浇注的方法,通常指在重力作用下的砂型铸造过程。 名词: 型砂——将原砂或再生砂+粘结剂+其它附加物等所混制成的混合物; 铸型——形成铸件外观轮廓的用型砂制成的空腔称为铸型; 砂芯——形成铸件内腔的用芯砂制成的实体(用于制做砂芯的型砂称为芯砂); 造型——制造砂型的工艺过程; 制芯——制造砂芯的工艺过程。 造型(芯)方法按机械化程度可分为手工造型(芯)和机器造型(芯)两大类。 选择合适的造型(芯)方法和正确的造型(芯)工艺操作,对提高铸件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有极重要的意义。 (1)手工造型(芯) 手工造型(芯)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应范围广,不需要复杂设备,而且造型质量一般能够满足工艺要求,所以,到目前为止,在单件、小批生产的铸造车间中,手工造型(芯)仍占很大比重。在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应用广泛。手工造型(芯)劳动强度大,生产率低,铸件质量不易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手工造型方法很多,如模样造型、刮板造型、地坑造型,各种造型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2)机器造型(芯) 用机器完成全部或部分造型工序,称为机器造型。和手工造型相比,机器造型生产率高,质量稳定,劳动强度低,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不像手工造型那样高。但设备和工艺装备费用较高,生产准备时间长,一般适用于一个分型面的两箱造型。机器造型(芯)主要适用于黑色金属铸件的大批量生产。 2.砂型/芯制造方法分类 在制造各砂型、芯的过程中,根据其本身建立强度时其粘结机理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三大类: (1)机械粘结剂型芯----以粘土为粘结剂的粘土型芯砂所产生的粘结; (2)化学粘结剂型芯----型芯砂在造型、芯过程中,依靠其粘结剂本身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达到硬化,从而建立强度,使砂粒牢固地粘结为一个整体。有机、无机粘结剂,其中无机粘结剂包括钠水玻璃及硅溶胶,而有机粘结剂则包括热硬、自硬和气硬树脂砂型(芯); (3)物理固结----指用物理学原理产生的力将不含粘结剂的原砂固结在一起,磁型铸造法、负压造型法或真实密封造型法或薄膜负压造型法,以及消失模造型法。

简述制芯工艺

简述制芯工艺 一、概述 砂芯主要用来形成铸件的内腔、孔洞和凹坑等部分,在浇注时,它的大部分或部分表面被液态金属包围,经受铁液的热作用、机械作用都较强烈,排气条件也差,出砂、清理困难,因此对芯砂的性能要求一般比型砂高。 二、植物油砂 采用干性油和靠近干性油的半干性油作油砂粘结剂。干性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其加热硬化机理一般认为是氧化聚合的结果。常用的植物油有,桐油、亚麻油等。 烘干温度一般以200~220℃为宜。如需缩短烘干时间,可将温度提高到250℃,但不能超过300℃,否则粘结性能将被破坏。 三、合脂粘结剂及合脂砂 (一)合脂粘结剂 合脂是合成脂肪酸蒸馏残渣的简称,是从炼油厂原料脱蜡过程中

得到的石蜡,制皂工业再将石蜡制取合成脂肪酸时所得的副产品。 合脂砂的烘干湿度范围比油砂宽些,但是最适宜范围仍是200~220℃之间。合脂粘结剂的加入量一般为砂质量的2.5~4.5%,过多,强度增加不显著,而发气量明显增大,粘膜加重,蠕变加大,出砂性变差。 存在的问题: 1.湿强度低 合脂砂的湿压强度只有2.0~2.5kPa。比植物油砂还要低。加入膨润土或者含泥量高的天然粘土砂可以提高湿强度。 2.砂芯蠕变 合脂砂湿强度低,合脂本身在常温下粘度大,芯砂流动性差,造芯时不易紧实;因此合脂砂芯在湿态和烘干过程中易发生蠕变,即逐渐往下沉。在冬天,合脂变得更加粘稠,蠕变现象就更为严重。可采用加入膨润土和高温入炉烘干硬化的方法来减少蠕变的缺陷。 四、壳芯(型)

(一)壳芯(型)的制造 1940年,Johannes Croning发明用热法制造壳型,称为“C”法或“壳法”,此法不仅可用于造型,更主要的是用于制造壳芯。该法用酚醛树脂作粘结剂,配制的型(芯)砂叫做覆膜砂像干砂一样松散。其制壳的方法有两种:翻斗法和吹砂法。 壳法造型、造芯的优点是混制好的覆膜砂可以较长期贮存(三个月以上);无需捣砂,能获得尺寸精确的型、芯;型、芯强度高,质量轻,易搬运;透气性好,可用细的原砂得到光洁的铸件表面;无需砂箱;覆膜砂消耗量小;型、芯可以长期贮放。尽管酚醛树脂覆膜砂价格较贵,造型、造芯耗能较高,但在要求铸件表面光洁和尺寸精度甚高的行业仍得到一定应用。通常壳型多用于生产液压件、凸轮轴、曲轴以及耐蚀泵件、履带板等钢铁铸件上:充芯多用于汽车、拖拉机、液压阀体等部分铸件上。 (二)壳型砂用原材料及混制工艺 (1)酚醛树脂

制芯工艺流程简述

制芯工艺流程简述 制芯工艺流程是指将集成电路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的芯片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步骤,包括晶圆加工、光刻、蚀刻、离子注入、金属化、封装测试等。下面将对制芯工艺流程进行简要描述。 1. 晶圆加工 晶圆加工是制芯工艺的第一步,它是将硅片加工成薄片的过程。首先,选取高纯度的硅片作为基材,然后通过切割、抛光和清洗等工艺将硅片加工成特定尺寸的圆片,即晶圆。 2. 光刻 光刻是一种通过光照和化学反应来形成芯片结构的工艺。在光刻过程中,首先在晶圆上涂覆一层光刻胶,然后使用光刻机将光刻胶上的图案投影到晶圆上。光刻胶的暴光和显影过程会形成图案的光刻胶层,保护晶圆上的部分区域。 3. 蚀刻 蚀刻是一种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将光刻胶未覆盖的区域或者晶圆上的杂质去除的工艺。在蚀刻过程中,首先使用化学溶液或者等离子体蚀刻机将光刻胶未覆盖的区域或者杂质去除,然后用清洗工艺清除残留的光刻胶。 4.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是一种通过将离子注入晶圆表面改变其电学性质的工艺。在离子注入过程中,首先将晶圆放置在离子注入机中,然后通过加速器将离子注入到晶圆表面,改变晶圆的导电性能。这个过程可以形成晶体管等电子元器件的结构。 5. 金属化 金属化是一种在晶圆上形成金属线路的工艺。在金属化过程中,首先在晶圆上涂覆一层金属薄膜,然后使用光刻和蚀刻工艺将金属薄膜上的多余部分去除,形成所需的金属线路。 6. 封装测试 封装测试是一种将芯片封装为完整产品并进行功能测试的工艺。在封装测试过程中,首先将芯片放置在封装基板上,然后使用焊接工艺将芯片与基板连接,形成封装好的芯片产品。接下来,进行功能测试,确保芯片正常工作。 制芯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确的操作和控制,以确保芯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制芯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动了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制芯工艺技术

制芯工艺技术 制芯工艺技术是指半导体芯片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它是实现高质量和高性能芯片的关键。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制芯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对芯片的集成度、性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制芯工艺技术包括掩膜制作。掩膜制作是芯片制造的第一步,通过光刻技术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案转移到硅片或其他半导体材料上,形成芯片的电路结构。掩膜制作的关键在于精密的光刻技术和稳定的掩膜材料,确保电路图案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其次,制芯工艺技术还包括薄膜沉积。薄膜沉积是在芯片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用于保护电路和改变其性能。常用的薄膜材料有氧化物、金属、半导体等,沉积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镀膜等。薄膜沉积的目的是提高电路的稳定性、降低功耗和改善信号传输特性。 此外,制芯工艺技术还包括测量和刻蚀。测量是为了验证芯片电路的准确性和性能,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电性测试、物性测试和形貌测试等。刻蚀是为了修复、改进或删除电路中的某些部分,常用的刻蚀方法有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等。测量和刻蚀能够提高芯片的可靠性和性能,确保芯片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制芯工艺技术还包括封装和测试。封装是将芯片包装在外部环境不能直接接触的封装件内,以保护芯片免受机械损伤

和环境影响。常见的封装方法有塑料封装、铅插封装和球栅阵列封装等。芯片测试是在封装完成后对芯片进行功能和可靠性测试,以确保芯片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总结起来,制芯工艺技术是半导体芯片制造中的核心环节,它涵盖了掩膜制作、薄膜沉积、测量和刻蚀、封装和测试等多个工艺步骤。制芯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会促进芯片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集成度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

机器制芯工序作业指导书(铸造)

机器制芯工序作业指导书(铸造) 机器制芯工序作业指导书 一、工序概述 机器制芯是一种基于铸造工艺的加工工序,用于铸造中实现复杂内腔形状的制芯。机器制芯工序通常要经过模具设计、芯盒制造、制芯材料准备、制芯设备调试、制芯操作等多个步骤,以确保最终生产出合格的铸件。 二、作业环境准备 1. 确保制芯车间的环境温度稳定,并保持湿度适宜。 2. 检查制芯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安全设施是否完好。 3. 工作人员需穿戴好相应的劳保用品,如工作服、手套、护目镜等,以确保人身安全。 三、作业步骤 1. 模具设计:根据产品的形状和要求,进行模具设计。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芯盒的加工、芯模的材料以及芯盒组装等因素。 2. 芯盒制造:根据模具设计进行芯盒制造。芯盒的加工要求准确度较高,需要使用合适的机械设备进行加工,并进行检验。 3. 制芯材料准备:根据产品的要求和芯盒的形状,选择合适的制芯材料。在准备制芯材料时,应保持制芯材料的干燥,以避免材料变形或产生气泡。 4. 设备调试:将制芯设备调整到合适的工作状态,包括调整温度、压力等参数。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确保设备与芯盒的配合良好。 5. 制芯操作:将准备好的制芯材料放入芯盒中,根据产品的要

求进行芯型的制作。在制芯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制芯材料的压实度、温度和时间等参数。完成制芯后,需要对芯型进行检验,确保芯型的精度和质量。 四、作业注意事项 1.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注意操作设备时的安全,禁止随意触摸设备运动部位,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3. 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及时清理产生的废料和杂物。 4. 芯盒的加工要求准确度高,需要严格按照模具设计要求进行制作。 5. 制芯材料的准备需要注意干燥和清洁,确保制芯材料的质量。 6. 在制芯操作中,要注意控制好材料的压实度、温度和时间等参数,以确保芯筒的质量。 五、常见问题解决办法 1. 芯盒加工不准确:可以检查芯盒加工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芯盒加工工艺的正确性。 2. 制芯材料变形:可以重新选择合适的制芯材料,并控制好材料的干燥度。 3. 制芯材料产生气泡:可以增加压芯时间和压力,避免制芯材料产生气泡。 4. 芯型精度不高:可以调整制芯设备的参数,增加制芯设备的精度。 5. 制芯材料粘芯:可以适当调整制芯设备的温度和时间等参数,避免制芯材料在芯盒中过量融化。

制芯工艺流程简述

制芯工艺流程简述 1.半导体基片准备:选取适合的半导体基片,通常使用单晶硅作为基片材料。首先清洗基片以去除表面杂质,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等技术,在基片上形成一层辅助薄膜,以改善后续工艺步骤的质量。 2.氧化:将基片放入高温炉中,通过暴露在氧气氛围中,产生一层氧化硅(SiO2)薄膜作为绝缘层。氧化硅薄膜可用于隔离不同器件之间的电流,以及保护基片表面。 3.掺杂:将基片放入扩散炉中,在高温下暴露在有掺杂物的气氛中。掺杂物可以是有选择性的加入,以改变半导体基片的电子性质。砷、硼和磷等元素常用于掺杂,从而形成P型或N型区域,用于制造不同类型的晶体管。 4.光刻:光刻是一种将图案化学上转移到芯片上的技术。首先将光刻胶涂覆在基片上,然后通过光刻机将图案照射到光刻胶上。随后,将基片暴露在化学溶剂中,以去除未暴露的光刻胶,形成所需的图案。 5.蚀刻:蚀刻可以去除图案上的不需要的部分。根据工艺的需要,可以使用干法或湿法蚀刻。干蚀刻使用气体或等离子体蚀刻,湿蚀刻则使用化学溶液。通过蚀刻,可以形成晶体管、电容器、连线等器件的结构。 6.金属沉积:通过PVD或CVD制备金属层。这些金属层可以用于形成连线、电极和接触等。金属层可以通过光刻和蚀刻步骤形成所需的图案。 7.载板制备和切割:将基片修整成适当的大小,通常使用切割技术进行载板制备。切割可以使用机械切割、离子束切割(IBS)或干式切割等技术。切割后,芯片可以被运用到不同的封装中。

8.封装:在芯片表面加上封装材料,提供保护和电气连接。常见的封 装方式包括塑封封装和球栅阵列(BGA)封装。封装过程中还会进行焊接、连接测试等步骤。 制芯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高度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来实现。通过这些步骤,半导体芯片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制造出不同的功能 和性能。制芯过程中需要高度的质量控制和精确的操作,以确保生产出高 质量和可靠的芯片。制芯工艺流程在半导体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现代电子设备制造的关键步骤之一

铸铁件制芯工艺

铸铁件制芯工艺 1.总则 1.本守则是我公司铸铁件手工制造坭芯工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般性守则。 2.本守则是和铸铁件图纸,工艺一样,是制芯过程的主要指导性文件和检查验收坭芯的重要依据。若与铸造工艺有矛盾时,则以铸造工艺规则为准。 3.凡我公司从事铸铁件生产的工人.主管领导.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本守则。 2.制芯的准备作业 1)芯盒的一般检查 1.1按零件.图纸.工艺检查芯盒的主要尺寸及外观质量有无变形.裂缝.掉角等缺陷。 1.2活料是否齐全,位臵及换料标记是否正确。 1.3固定部分的坚固程度,有无松动,相互位臵是否正确。 1.4两半芯盒的定位销是否精确牢固。 2)准备合格的制芯材料(如芯砂.炉渣或焦碳.通气物.外冷铁等)和必需的制芯工具。 3)芯铁的准备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3.1保证坭芯各部分必要的强度和刚度。 3.2不妨碍铸件的正常收缩。 3.3不影响坭芯的正常通气。 3.4容易从铸件中取出。

4)芯铁的材料,根据坭芯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一般坭芯轮廓尺寸小于500mmd的常用绑或压芯铁,大于500mm可以用铸芯铁。 5)芯铁的尺寸根据坭芯的大小及吃砂厚度决定,一般规则如下: 2.5.1芯铁距芯盒边的距离与坭芯吃砂厚度见表1 表1 2.5.2芯铁横梁的一般尺寸见表2 表2 2.5.3芯铁插齿粗细(直径)见表3 表3 2.5.4圆形泥芯的芯铁全部采用铁线或铁棍制作,芯铁按表4选择

表4 3.制芯 3.1.坭芯一般都放在平板上撞制,若芯盒自带底板者,则可在平地上撞制。3.2.撞砂时先将芯盒紧固好,铺一层15-30mm的芯砂后将芯铁放芯盒内,验证合乎要求后,再从芯盒中取出,四周缠草绳浸上白泥浆,然后放入芯盒内。3.3.对于300x300以上的坭芯内部必须放入炉渣或焦碳等通气充填物,并撞实(其粒度在10-40mm之间)然后在上面撒上白泥浆进行填砂撞实。 3.4.对于小于300x300毫米高度小于200mm的坭芯,根据坭芯的复杂程度,可采用腊线.切屑.草绳或扎气眼来通气。 3.5.一次撞砂厚度为80-150mm,芯盒中有活料时,位臵要放准确,周围型砂撞硬,防止撞跑。 3.6.如填砂面是芯头表面时,则应扎出通气道。并使他与充填物相通。若无充填物时,则沿通气道用3-5毫米铁钎向坭芯四周放射方向,均匀插通气孔,且不应穿透至坭芯表面。 3.7.如填砂面是坭芯的作业面时,则从外面向内扎通气孔,然后用工具将表

铸造制芯工艺

铸造制芯工艺 铸造制芯工艺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用于制造各种金属制品和零部件。它通过将熔融金属注入到模具中,并在冷却固化后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制品。铸造制芯工艺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铸造制芯工艺的过程和应用。 一、铸造制芯工艺的过程 1. 模具设计:首先需要根据所需制品的形状和尺寸设计出相应的模具。模具可以是金属模具,也可以是砂型模具。设计模具时需要考虑到制品的形状、尺寸以及材料的特性。 2. 制芯材料选择:根据所需制品的材料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制芯材料。常用的制芯材料有石膏、陶瓷、石墨等。制芯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热性、耐磨性和导热性能。 3. 制芯制作:将选定的制芯材料按照模具的形状进行制作。制芯的制作可以通过手工操作或者机械加工来完成。制芯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制芯的准确度和表面光洁度。 4. 铸造准备:在进行铸造之前,需要对模具和制芯进行检查和处理。检查模具是否完好,制芯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还需要准备好熔融金属和其他辅助材料,如熔炉、浇注设备等。 5. 铸造过程:将金属加热至熔化温度,然后将熔融金属倒入模具中。

在倒入熔融金属之前,需要将制芯放置在模具的合适位置。倒入熔融金属后,待其冷却固化。 6. 分模取芯:待金属冷却固化后,可以将模具打开,取出铸造件。然后,将制芯从铸造件中取出,得到最终的制品。 1. 汽车制造:铸造制芯工艺在汽车制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汽车发动机的缸体、曲轴箱等关键零部件都是通过铸造制芯工艺制造而成的。这种工艺可以保证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同时还能够提高零部件的强度和耐磨性。 2. 机械制造:铸造制芯工艺在机械制造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种机械设备的底座、壳体等部件都可以通过铸造制芯工艺制造。铸造制芯工艺可以大大节省制造成本,并且可以生产出形状复杂的零部件。 3. 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铸造制芯工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涡轮盘等关键部件都需要通过铸造制芯工艺制造。这种工艺可以保证零部件的高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确保航空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4. 建筑领域:在建筑领域,铸造制芯工艺主要用于制造建筑构件和装饰品。例如,大型雕塑、栏杆、门把手等都可以通过铸造制芯工艺制造。这种工艺可以生产出形状独特、造型精美的建筑装饰品。

铸钢件制芯工艺

铸钢件制芯工艺 1.总则 1.1.本文件是我公司铸钢件用水玻璃砂制芯一般性守则。 1.2.本文件与铸钢件图纸.工艺一样是制芯过程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是砂芯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之一。若与铸造工艺有予盾时则以铸造工艺为准。 1.3.我公司从事铸钢生产的制芯工人.主管领导.技术管理和检查人员必须掌握并贯彻本守则。 2.制芯的准备 2.1.按图纸.工艺检查芯盒主要尺寸,外观质量(如有无变形,裂缝损坏等),以及附件(如活料.样板.刮板圆角等)是否完整正确。 2.2.熟悉并掌握按工艺规则芯子的出吊方向,换料记号和芯子数量。 2.3.准备合格的制芯材料(如芯砂.耐火砖管.冷铁等通气物)和必要制芯工具。 2.4.芯铁的准备:芯铁要正确。有支撑和吊运砂芯的足够强度和刚性。不阻碍铸件收缩。要方便清砂。主要分为以下4种形式: 2.4.1铸焊芯铁:用于大型和复杂砂芯; 2.4.2铸芯铁:用于较大砂芯,大于1500mm的用铸钢芯铁,一般用铸铁芯铁; 2.4.3压芯铁:用于水玻璃砂制芯,在撞芯时将∮10-25mm圆钢压入砂芯中; 2.4.4绑芯铁:粘土砂制的各种砂芯特别复杂砂芯用。

2.5.吊具的准备:吊具要有吊运砂芯的足够强度,要与芯铁之 间牢固结合,要有适当的高度,位臵和数量,总之吊具要保证砂芯 起吊平稳.安全。一切吊均不得高于吊具所在的砂芯表面。 2.5.1在铸钢芯铁中予先铸入Ω形勾子,用于大型砂芯。 2.5.2在铸铁芯铁中予先铸入2分圆钢煨成的吊环,用于大中 型砂芯。 2.5.3在压芯铁和绑芯铁时,用8#线(经退火外理)或2分园 钢煨成。用于中小型砂芯 2.5.4砂芯的撞砂方向和下芯方向不一致时,则需在两个方向 留吊具,即在芯盒的下侧面留暗吊,暗吊处在撞芯时放入适量干砂 以便找吊。 3.制芯 3.1.不带底板的芯盒,打芯时要在铁制底板上撞制,若芯盒本 身带底板可在任一平地打芯。 3.2.紧固芯盒放入所需活料,活料较深撞芯时将活料略微松动,以利起模。 3.3.撞芯 3.3.1面砂紧实后的厚度按以下规则: 3.3.3不得将活料.外冷铁.浇冒口模型撞跑撞坏。不易撞实的 地方要注意撞实。 3.3.4砂芯要留通畅的排气道。一般排气道是砂芯中间装入干 燥的炉渣.砂块或焦碳形成。重要砂芯的排气道由螺旋钢屑.草绳或

制芯工艺流程

制芯工艺流程 制芯工艺流程是指将集成电路(IC)芯片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可制造的硅片的过程。制芯工艺流程涉及多个步骤和工艺,包括设计验证、光刻、扩散、蚀刻、沉积、注入、封装等。下面将介绍一个常见的制芯工艺流程。 首先,制芯工艺流程的第一步是设计验证。在这一步,芯片的设计方案将被验证和优化,以确保其满足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验证完成后,设计方案将被转化为掩膜,用于光刻步骤。 第二步是光刻。光刻是一种利用光敏胶和光刻胶的特性,在光刻机上进行的图案转移工艺。通过光刻,将设计方案中的图案投射到硅片上,形成表面图案,为后续工艺步骤定义有效的制造区域。 第三步是扩散。扩散是将掩膜中的图案转移到硅片上,通过控制不同材料的扩散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使得硅片上形成所需电子器件的材料区域。扩散操作可以使得硅片上产生多种功能区域,例如PN结、MOS结构等。 接下来是蚀刻。蚀刻是通过化学溶液或等离子体等方法将硅片表面上的材料部分去除,形成所需的电子器件结构。蚀刻能够控制器件的形貌、尺寸和深度等关键参数,以及背面处理,为后续工艺步骤提供有效的材料区域。 然后是沉积。沉积是将高纯度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 气相沉积(PVD)等方法,将所需的材料层沉积在硅片表面。

这些材料层可以包括金属、聚合物、二氧化硅等,用来形成电子器件的引线、绝缘层、介质等。 注入是制芯工艺流程的下一步。注入是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将所需的杂质掺入硅片中,形成PN结或提高电阻率等特性。注入可以通过控制注入电流、能量和剂量等参数,实现所需的掺杂效果。 最后是封装。封装是将制造好的芯片与引线连接并封装在塑料或陶瓷等封装材料中。封装能够提供保护和连接芯片的功能,并且还可以通过连接线路、封装层和散热等设计,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可靠性。 以上介绍了制芯工艺流程的一般步骤和工艺。当然,实际的制芯工艺流程还可能会有其他的细节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芯片设计和制造要求。制芯工艺流程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IC芯片的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组芯工艺

组芯工艺 上一页下一页

3.1 概述 组芯工艺(Cosworth),即用组芯技术生产铸件,组芯由单个砂芯组合而成。组芯技术与湿型砂工艺相比的优势在于尺寸精度高、大量减少了砂的循环、采用气体硬化单一芯砂系统(添加有机树脂的芯砂可有效地回收,回收率达95%以上)。 目前有以下几种组芯工艺方法:粘胶、螺钉紧固、注铝和锁芯工艺。 1. 粘胶是最快速、最常用的组芯法,尺寸精度最高。主要优点: 1)聚酷胺类型热熔粘结剂品种较多(粘胶熔化温度140-1800C,相应的粘度为2-4(Pa·s),粘结时间为3 -4s; 2)粘结处经按压后强度大增; 3)在干燥的储存室中元储存时间限制; 4)抗湿性能好,可抵御高潮湿空气; 5)用量少,强度高; 6)多种有效而经济的熔化装置。 2. 注铝 简单连接处可以注铝,如预组合水套芯和圆筒芯。该工艺的优点在于落砂后用过的芯砂和金属铝不会混淆。回收后的铝可被再次熔化并使用。缺点是该工艺成本高己难以自动化。 3. 螺钉紧固 螺钉紧固不适用于圆弧芯头。另外螺钉不能被再利用。该工艺经济效率比粘胶法差,但比注铝好。 4. 锁芯工艺 该工艺的优点是用一个通用芯固定预组合芯,但同时也是缺点。组合预组合芯必须使用昂贵的工装。通用芯生产的费用比热熔粘结胶及螺钉的费用高得多。另外,只有当组合预组合芯的工装没有被磨损时,缸体尺寸的精度才可被保证。约射制50000次后将出现尺寸偏差,必须进行检测、调整。 3.2 组芯工艺的经济效率 1. 组芯工艺与湿型砂比较 图1是砂箱尺寸为1200mm×1000mm×350/350mm的有箱湿型砂造型线与用冷芯盒组芯生产线每小时生产90个4缸铝发动机缸体(2.0L轿车)的费用比较。该比较显示了用组芯法批量生产铸件不仅在技术工艺上前景广阔,而且从经济角度考虑也是如此。 图1 用湿型砂及组芯工艺年产129600个铝缸体的费用比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