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连云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王海若; 陈晓键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9(037)011

【总页数】5页(P92-96)

【关键词】社会—空间视角; 居住分异; 连云港

【作者】王海若; 陈晓键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有愈演愈烈之势。居住空间分异兼具社会和空间的双重属性。因此需要将房价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居民的社会分异格局相结合,才能真正反映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本文拟采用“社会—空间”的研究视角,综合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以及城市社会学等多学科,在借鉴国内外居住分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连云港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揭示连云港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与演变趋势。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社会学家列斐弗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是“空间一社会”研究的思想源头,他

指出“空间”是精神空间、物质空间和感知空间的三元融合,更是社会与空间的辩证统一。“空间生产理论”摆脱了空间仅作为物质载体的范畴,使城市空间分析成为独立的研究范畴。学者苏贾延伸了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社会一空间辩证法”,即空间不仅是社会活动的外在客观表象,同时也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学者卡斯特认为空间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变化的表现,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组织本质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表1 连云港市各区居住空间分异指数

表2 连云港市中心—边缘居住空间分异度指数

图1 住区分布图

具体而言,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在城市居住空间层面体现在:一方面,人在使用居住空间时,居住空间不断改变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具体行为;另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同样也会影响着人们居住的邻里和社区。

1.2 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19世纪恩格斯对英国曼彻斯特的居住空间研究开启了西方居住分异研究的先河。随后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兴起,采用生态因子分析法对居住空间进行研究,提出了极具借鉴意义的三大理论模型,即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并在40~50年代运用模型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大量社会问题,因此学者研究的重点由物质空间转向社会空间,并将两者相结合,形成了社会文化学派,行为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等。综上所述,西方居住分异研究从起步到相对成熟,各个学派不断发展并相互补充完善,逐步形成多元发展的繁荣局面。

(2)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居住空间分异进行研究(虞蔚,1986)。经历了起

始—独立发展—蓬勃发展三阶段。研究方法随之分为,因子生态分析法—定性定

量相结合—多元化分析三阶段。研究格局上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

观方面主要从社会空间结构入手,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对社会区进行划分,如学者对北京社会区的分析(冯健,2003)。但宏观研究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因此多以

北上广为代表的大城市为研究对象。中观层面主要对城市中某些特殊地段或特定人群的研究,如对广州中产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周春山,2011)。微观层面采

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目的明确的小范围研究。此外学者们结合实际对我国居住分异的动力机制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于西方的分异情况,我国主要由国家意识形态(杨上广,2005),住房、土地、税收三大制度性因素(徐

菊芬,2007),住房市场分化和个体自由择居(吴启焰,2001)等综合因素形成

动力机制。在居住空间分化对策上,学者们针对不同动力机制,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如混合居住,发现郊区产业,优化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

(3)研究评述

综上,学者们的研究对本文俱起到了深远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但目前研究成果存在“三多”“三少”问题:①用宏观统计和普查数据居多,而全面系统地进行第一手调查(问卷、访谈)的居少;②研究大城市居多,研究中等城市的很少;③研究物质空间居多,社会空间关注较少。因此本文拟从社会—空间视角,将住房二级市

场数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对连云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2 连云港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2.1 研究的范围及数据采集

居住分异研究的关键点是尺度。连云港市从行政上划分为海州、经开、连云、赣榆四区。现在的海州区是在2014年成立的,包含老海州、新浦两地。老海州与新浦居住分异差别很大,笼统地分析大海州区不足以准确反映真实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大海州范围分为海州、新浦两地。具体研究范围包括海州、新浦、经开、连云、

赣榆五区各街道,共计34个。

本文主要研究住宅区与居民两个方面的分化。因此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住宅区和居民的相关属性信息。鉴于人口普查数据的滞后性,本文拟采用住房二级市场数据。数据搜集来源于房天下、安居客等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连云港所有二手房信息。选取样本在住宅类型、地段、建造年代、容积率、绿地率、物业类型等信息较为全面的438个小区(图1)。并抽取16个典型住区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31份。经过整理,最终确定有效问卷408 份。

2.2 连云港居住空间分异的定性研究——住区分布及居民属性

虽然住宅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住区的品质,但是住宅的地段、房龄、绿地率、容积率、物业服务等方面都深刻影响到居民的择居行为。因此本文综合考虑房价、房龄、区位、容积率、绿地率、物业费六个因素,运用SPSS16.0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别墅区,高档住区,中高档住区,中档住区,中低档住区,低档住区六个类型。

图2 连云港居住空间分异指数分析图

表3 排序多元Logistic模型变量描述

(1)别墅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住宅已经不为了仅仅满足遮风避雨的居住需求,更是凸显不同阶层经济、社会地位的产品。别墅区的总价高昂,普通百姓望尘莫及。价格属性的背后是其非比寻常的物质环境与物业服务。随着极高收入群体在追求与实现其居住愿望,开发商逐利满足其居住要求而进行空间选址的过程中,连云港居住空间逐步形成了极高收入与普通群体的分化。目前连云港市别墅区的容积率平均小于0.6,套内面积在250m2以上,开盘均价多在20000/m2以上,最高超过40000/m2,主要环绕孔望山、花果山、昌圩湖等重要

自然资源建设,社区代表如华航名人世家、相溢孔望、优步学府等,这些别墅区以

点状分布格局存在,成为了最高收入、高收入群体聚居区。

(2)高档住区

这类社区以片状形式分布于新浦东侧,属于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成熟的政治、经济核心地带。周边有最优质的义务教育资源,对外交通便利。社区内环境宜人,户型面积大且单价高,销售单价在16000~22000之间,物业管理严格。有别于别墅极低的容积率,这类社区以小高层、高层为主。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这类住区在经济层次上面向高收入群体,年龄层次上以45岁以上中年人为主,家庭规模以三口及以上家庭为主,职业取向上以高级公务员、企事业负责人,高级白领及其他高收入群体为主。社区代表如苍梧河滨花园、万达铂悦府等。

(3)中高档住区

主要分布于主城区交通干道沿线、近郊区内沿、靠近高科技园区、高校教育聚集的区位。这类住区生活、教育等配套设施较齐全,以小高层、高层为主,单位房价在12000~16000元m2,套室建筑面积多为120~150m2,但其外部环境设施有待改善。这类住区销售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中层管理者、个体工商业者、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等,社区内职业构成较为复杂,且家庭月均收入较高,多为三口之家。代表社区如海连新天、秀逸苏杭等。

(4)中档型住区

中档住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散布于城市各个区域,为满足普通工薪阶层的住房需求而建设的大众型居住区。这类社区交通区位、学区明显不如前三种居住区,社区内的规划设计、空间营造、物业管理等方面有待提升,但整体住宅质量较好,开盘均价在10000~12000元之间,销售的对象主要为技术型蓝领阶层、小型个体工商户、办事员、普通商服人员等,代表社区如鹰游水岸、水木华园等。

(5)中低档住区

中低档住区主要分布于近郊外缘、都市发展区内沿,部分散落在旧城区。住宅类型

包括经适房、廉租房,原单位制内的普通工人住宅区以及距离中心城区偏远的低价商品房。该类社区建设规模较大,但交通、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不完善,社区内

物业管理松散,景观环境欠佳,户型以小户型为主,单位均价在6000~10000元之间。供给的对象一般为普通工薪阶层、工作年限短无子女的年轻家庭、政府低保对象以及其他低收入群体等。随着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会逐步搬迁至条件更好的

住区,因此这类住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代表社区如紫云公寓、馨海名郡等。

(6)低档住区

低档住区大多分布在城市边缘区、城中村、铁路沿线附近废弃房屋或待拆迁的危房棚户区。主要是为满足既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商品房又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低收入、最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居民部分为流动人口,部分为各类低端服务行业从业者,还有小部分为私房产权者。这类住区人员复杂,人口流动大、周边社会治安混乱,生存环境最差。

2.3 连云港居住空间分异的定量研究

(1)居住分异指数

Duncan在1955年提出分异指数D,被视为城市地理学与社会学测度分异的经典统计指标,其公式如下

式中:Xi指第i区段内某种住区类型占同类其他住区的百分比;Yi指第i区段内其他所有住区类型的百分比,D在0~1之间变化,当D=0意味着居住空间完全均

质分布;D=1意味着不同类型住区完全异质化。本文将利用该公式对连云港住区

分异程度进行测量。

(2)连云港市整体居住分异指数

将438个样本住区按照多重属性聚类得到结果。以街道为划分单位进行分异度指

数计算,具体计算过程略,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两头高中间低,呈现倒“U”

型结构,说明连云港居住空间出现了一定程度分异。其中别墅区与低档住区分异指数最高,说明这些区域在城市中呈现隔离。中档住区分异指数最低,说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3)各区域居住分异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新浦、连云两地分异情况类似,除别墅区有一定隔离外,其他

阶层基本上处于混居情况。因为新浦、连云两城开发较早,新浦作为建国后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政府与大型企事业单位所在地,社会阶层接近度高。连云区从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将连云港定为东方大港起开始建设,经过百余年时间形成了固定的居住模式,居民有分化,但没有出现极化,社会阶层接近度高。海州、经开、赣榆三地分化相对较大。近年来对海州进行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围绕石棚山、孔望山等重要资源建造了一批别墅区、中高档住宅,同时海州旧城还存在一批暂未改造的条件很差的住区,因此分异度指数较大。经开和赣榆作为《连云港总体规划(2008—2030)》中重点建设地区,集聚了大学城、高科技产业园,同时也有大批产业工人,部分城乡边缘的农民,阶层分化较大,随之就是居住的分化较大。

从圈层划分结果看,从中心区向外,分异度逐步提升。中心区各类住宅相对混合,边缘区别墅与高档住宅分异指数高。远郊区别墅、高档住宅与低档住宅分异指数高,这是因为在远郊区的别墅、高档住宅数量并不多,而低等级的棚户区、危房数量较多,设施条件差,因此分异度较高(表2)。

3 居民住宅阶层选择多元Logistic模型

在调研中发现,住区品质不同,居民阶层属性也不同。本文通过构建住宅选择多元Logistic模型对住区与居民二者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将六类住区作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总结出以往研究中常用的自变量。同时依据研究需要和调研实际情况,选择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五个

变量作为住宅消费的微观影响因素,其中收入标准依据《连云港统计年鉴2017》划定(表3)。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运算,将自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4。

从表4中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都是直接影响居民的住宅选择。家庭规模和年龄两个变量为尺度变量,不是分类变量,所以没有参照组。这两个变量结果说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人口越多,改善住房的需求越强烈。因此随着家庭人口数提升,人们倾向于购买高品质大户型住宅。随着年龄的增加,购买较优质小区的可能性也有增加。因为年龄小工作年限段,经济积累能力有限。

众所周知,家庭收入是决定居民住房选择的关键因素。家庭收入变量中,以最高收入组为参照,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对住宅选择的自由度大幅提升。具有相似经济收入的人群倾向于居住在阶层相似的住区,由此形成居住分异甚至隔离。

表4 排序多元Logistic模型变量回归结果(注样本量408,似然比检验统计量661.601)影响因素 OR P OR值95%置信区间家庭规模 1.800 0.000 1.358~2.389年龄 0.980 0.038 0.756~1.271家庭收入小于等于3万 0.140 0.000

0.033~0.255大于3万小于等于5万 0.375 0.000 0.136~0.568大于5万小于等于8万 0.553 0.000 0.236~0.867大于8万小于等于10万 0.588 0.000

0.251~0.927大于10万小于等于15万 1.084 0.000 0.081~1.377大于15万小于等于20万 0.913 0.000 0.726~1.211大于20万(参照组) 1.000 ————受教育程度文盲 0.036 0.010 0.005~0.279小学文化 0.103 0.011 0.018~0.584初中文化 0.731 0.438 0.198~2.702高中文化 0.622 0.462 0.176~2.203大专文化 1.230 0.059 0.267~2.694本科文化 1.390 0.013 0.325~2.926研究生文化(参照组) 1.000 ————职业公务员 1.674 0.000 0.796~1.775企事业管理技术人员 1.587 0.000 0.684~1.583普通职工 1.339 0.000 1.134~2.136私营企

业主 2.358 0.000 1.673~3.319个体自由职业 1.125 0.000 0.692~1.696离退休0.747 0.000 0.314~0.135家庭主妇 0.717 0.000 0.309~1.129失业及其他(参照组) 1.000 ————

受教育程度反映了户主的教育背景,很大程度上隐含了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以最高学历为参照,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购买高档住宅的可能性越大。同理学历层次越低,居住在低品质住区的可能性越大。

职业变量反映了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失业为参照,可以看出随着职业层次的提升,住宅选择的自由度提升,有着更强的购买高品质住宅的倾向。其中私营企业主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阶层,其购买别墅及高档住宅的可能性最大。

4 连云港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

4.1 住宅时空分化特征

空间上,从中心到边缘,分异水平逐步提升。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建设等原因,中心区居住空间发展较为成熟,稳定性较强。近郊边缘区出现了高档住宅集聚区,主要位于海州东,经开西两地。这些区域交通便捷,生态环境极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大型商品房区。远郊区糅合发展,其居住空间结构为自建房和商品房的混合圈。从建造时间上看,新城区分异明显高于老城区。新浦、连云、老海州地区建设时间早,虽新建部分高品质住宅,但整体规模小,以往的居住空间结构得以延伸。海州东、经开、赣榆近几年大规模开发,形成了不同档次的住区,分异度逐步提升。

4.2 居民阶层分化特征

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传统居住模式被打破,各阶层迁移活动增加。在旧城更新中,拆除老旧住宅,建造大量优质高层住宅。碍于房价飞涨,原住居民无力回迁,被排挤到外围或更远的地方,富有阶层却大量侵入中心区。同时部分高收入阶层为了追求舒适的自然环境,主动迁居郊区,郊区出现别墅,高层公寓,低矮贫民住宅等分化

现象,居民层次素质各不相同。中低收入阶层随着改造和地价的上升也逐渐向郊区或更廉价的地区迁移。

结语

居住空间分异是在房价的过滤与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下,不同属性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的趋同现象。一方面居住分异有利于土地开发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居住分化甚至隔离也会产生各种矛盾。目前连云港居住分异现象有越演越烈之势,我们应严肃对待,合理规划,构建和谐社会。

资料来源:

图1~2,作者自绘;

表1~4:作者根据数据计算绘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Blackwell,1991.

[2] Soja E. Regions in context:spatiality,periodicity,and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regional question[J]. E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1985(2):175-190.

[3] 虞蔚. 西方城市地理学中的因子生态分析[J]. 国外人文地理,1986(7):36-39.

[4] 冯健,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J]. 2003(7):465-482.

[5] 杨上广.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2005(10):65-72

[6] 徐菊芬,张京祥.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制度成因及其调控——基于住房供给的视角[J]. 城市问题,2007(4):95-99.

[7] 周春山,等. 广州市中产阶层聚居区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J]. 地理学报,2016(12):2089-2102.

[8] 蒋亮. 转型期长沙市居住空间演变特征及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2014.

[9] 王海若. 居住分异视角下的城市住区规划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中心城区为例[D]. 西安:西

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0] 吴启焰. 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魏立华、李志刚等研究“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和东欧、前苏联等“后社会主义城市”这些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的理论。 也有较多的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意识以及个人选择等不同层面进行阐述。吴启焰、张京祥等在政治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 两个概念: 1.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 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 1.经济社会地位 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 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 同心圆 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1 引言 城市生活空间实质上就是城市人居环境,它是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制度和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构成的软环境; 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描述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之前,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3,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赋予城市生活空间科学内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adis,他不仅研究了城市生活和居住环境,而且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科 学”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美国由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 康,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众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他们一方面指责政府无能,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师们大加批评6;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新城市史”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正在经历着爆炸性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掀起了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浪潮7,从而使美国在城市生活空间研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近年来,尽管我国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人类聚居环境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真正提出“城市生活空间”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者甚少; 2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起步较晚,过去只是零散地涉猎此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王兴中、柴彦威、顾朝林等几位学者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讨12,15,16,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五个子环境要素系统,每个子环境要素系统又包括诸多要素5;目前关于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2.1.1 自然生态环境要素研究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中国 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 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 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 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 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 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原因主要包括收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市场力量等。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住房和土地的保障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的。一方面,城市住房制度和土地利用政策的不合理性,导致城市房价飞涨,住房条件等差,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区域逐渐向城市边缘和下部蔓延,形成居住区域和商业、文化等城市设施之间的分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推行了新的住房制度,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改变住房供求关系。而这种市场化的结果就会是住宅空间的分化,低收入人口和高收入人群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 二、研究趋势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复杂的社会空间结构,通常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规模组成,各种群体各自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因此,未来在探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中,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针对不同人群群体的居住需求,实施差别化的居住政策。因此,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针对特殊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的住房项目,例如针对老年和残障人士的特殊住房。差别化的政策有望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利益和各种社会群体的需求。

居住空间分异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界定

居住空间分异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界定 1.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是城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载体,由自然环境和人为建设环境两方面共同组成,是人们生产生活、交流沟通的场所。从狭义上理解,居住空间就是指能满足人类群居生活的要求的具有居住功能的实体空间。广义上的居住空间还涵盖居民的社交活动及社会关系等范畴的含义,是一个具有住宅功能的实体空间和行为活动的社会空间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的表现。“分异”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反映事物由简单到复杂,同类到异类的变化特征。 总体而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居住行为的各种形成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体现在空间上的差别。造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包含经济、文化、享受资源的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空间分异的具体体现也会随之变化。 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国家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总和,涵盖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交通、养老设施、社区管理设施、商业设施等。我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采用分级配建的方式,目前各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体系并不完全相同。 2018年,我国颁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四级,分别对应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以及居住街坊。十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5-10万人,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中学、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十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1.5-2.5万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小学、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生鲜超市等。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0.5-1.2万人,其配套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站、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居住街坊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 0.1-0.3万人,配置能够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公共设施,例如:儿童老年人活动场地,便利店等。其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存在弹性空间与差异,因此在城市实际建设中,应顺应标准差异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 当谈及城市发展时,我们常常会想到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和经济繁荣。然而,在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空间分异问题。城市发展导致了社会空间的不平等分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首先,城市发展带来了聚集效应,即资源的集中分配。各种机会和资源(工作 机会、教育资源等)更容易集中在城市核心地区,如商业区和CBD(中央商务区),这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分化。富裕人群和企业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地带购买高价房产和办公楼,而中低收入阶层则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或贫民窟地区。 此外,城市发展也在社会空间中造成了文化和族裔的差异。不同的社会群体更 容易在城市中聚集在一起,形成由特定族裔或文化主导的社区。这些社区内部存在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与其他社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和族裔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整体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在城市中,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社会空间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顶尖学府 和富教育资源的学校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而那些位于城市边缘或贫民窟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教学条件的不足。这导致了城市中不同社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城市发展也对社会空间产生了一定的环境影响。建设工业区和商业区常常面临 产业污染和环境破坏,这使得这些地区不适宜居住。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中低收入人群往往只能选择居住在这些受污染的地区。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更受影响。 要解决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的问题,首先需要改变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政府应该鼓励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在城市各个地区之间均衡分布。增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减少社会空间分化。此外,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控制工业污染,以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环境质量。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商品化,同时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就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严重。居住空间形态的不合理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城市合理规划进行分析,希望对调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空间分异;原因;规划; 对于城市空间分异的研究,国外早有理论进行描述了,而我国相对较晚。居住空间分异是一种居住现象,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因素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我们应当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本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有效解决空间分异问题,构建和谐居住格局。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穷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个人财富和收入状况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分层逐渐显现出来。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划和类别: 1、豪华居住区:由高收入阶层所拥有,虽然不是城市的主体,但鲜明的豪华特征却将其凸显、标识出来。它们往往是城里位置最好的公寓或是市区边缘风景秀丽的高档别墅。 2、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3、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类居住区房屋基本陈旧,设备基本老化,设施基本不全,且人均面积较少、小区环境较差。 4、低档居住区:多为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劣、居室采光弱、环境卫生差的旧城区房屋、廉价私房或搭建的棚户、城中村及一些历史民居等。这里主要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此类居住区大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缺少公共资源,且人口密度较高。 5、政府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适房等。这类住房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甚至更远的郊区,主要面向居住面积不足一定标准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从居住条件来看,前两种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后三种居住区在公共资源、配套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均与中高档居住区有着显著差异。同类居住区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不同居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城市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科技创新,也给社会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和社会空间分异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双向过程。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化对社会空间的影响以及社会空间的分异。 首先,城市化对社会空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城市化加快了城市面积的扩展,使得原来分散的社会空间逐渐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城市中心地带成为各种社会资源的集聚点,包括工作机会、金融机构、商业中心等。这种集中效应使得城市中心地带成为社会空间分异的重要体现。 其次,城市化也导致了城市中心地带的社会空间分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地带的土地价格飞涨,致使原本在该地居住的居民被迫迁离。这个过程导致了城市中心地带社会空间的“贫富差距”。富人和中产阶级常常聚集在城市中心地带的高档住宅区,而被迫迁离的低收入人群则被迫寻找更便宜的住房,通常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此外,城市化使得城市社会空间的划分更加明显。城市内出现了不同功能的社会空间,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这些不同功能的社会空间之间往往具有明显的界限,社会群体因而在不同空间中形成了不同的聚集区。例如,商业区常常聚集了消费力较高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则聚集了城市的住房需求较大的人口。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空间内的功能分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社会空间的功能不再单一,而是多样化和分化。例如,随着城市中心地带购物中心、办公楼等商业设施的建设,商业区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城市的居住区也不再只是提供居住功能,往往还集聚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这种功能分化使得城市社会空间更加精细化。

城市贫困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贫困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贫困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城市贫困是 指城市中一部分居民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城市贫困并非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社会空间分异密不可分。社会空间分异是指城市中不同居民群体的分布区域和空间特征的不均衡现象。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贫困与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减少社会空间分异来缓解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与社会空间分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城市贫困在一定 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空间分异。贫困人口因为经济限制,往往无法选择居住在城市的繁华地段,而被迫居住在边缘地带或者城市的贫民区。这种居住空间的分异不仅导致了城市空间的不均衡,也使得贫困人口无法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增加了他们摆脱贫困的难度。其次,社会空间分异也加剧了城市贫困问题。城市中的繁华区域通常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而边缘地带或贫民区则缺乏这些资源。贫困人口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贫困的困境。 要缓解城市贫困问题,必须通过减少社会空间分异来实现。首先,应该加强城 市规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城市资源合理分配,避免社会空间的过度分异。其次,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必要的救助和帮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个人也应该有意识地参与到缓解城市贫困问题的行动中。作为城市居民,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不仅可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分隔,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这些个体行动的积累,可以构建起一个和谐包容的城市社会。

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

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 文章认为,住区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社会事实”。它的积极意义在于,这种分异型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社会结构运动,并有助于城市空间的展开和城市功能合理的完善配置,有助于提高社区系统的效率,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改善居民生活。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大社会成员间的距离,加大贫富分化,从而加大了对城市空间的分割。 标签: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必然性;积极意义 从古到今,城市空间内部的演化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城市化下社会转型的社会驱动机制、城市规划与产业的政策驱动、个人对空间区位的争夺性选择与开发商等投资力量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了未来住区社会空间分异。2011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1.27%,比上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预计未来二十年将达到70%,从而进入较为成熟的“城市社会”阶段。而按照国际的住宅标准,中国现有的市民居住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后小康住宅”时代的到来,更为住宅市场拓展了新空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断定,在未来的城市社会中,伴随着旺盛的住宅消费需求,各种力量对城市空间的争夺或整合将会进一步加剧,城市人的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也将得到更科学合理地配置。在城市住区中,这种配置的分化会表现明显。城市的居住社区中的关系结构特征和地域分布相结合构成的“连续统”所表现的差异及其过程就构成了城市住区的社会空间分异。社会空间分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也反映了社区构成的多种微观意义。 反观社区内部,组织、群体和利益的分化,推动了社区结构的分化。在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中,社区组织或团体功能细化,社区内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利益集团。社区成员、社区内部组织和社区整体的利益不再是传统型社区中那样表现为统一的形式,而是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三者利益。社区内部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关系,社区互动形式越来越复杂化,如合作、合并、竞争、同化、分化、冲突、适应等。亦如自然界的细胞组织一样,社区作为社会结构存在的一种形式,社区分化过程成为城市及城市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类型化的住区作为未来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主导形态,是我国城市社区变迁的必然结果。城市住区的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在城市社会空间上的表现,而城市化加速发展与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确立与成熟使得分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长远来看,依据国际上社区发展规律分析,未来中国城市社区分异和分化将向纵深发展,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会呈现多样性、显性化、多层次化等新变化。 住区社会空间分异是新老住区更替的产物,从传统街坊住区、单位制住区到新建商品房住区组成了一个居住生态变迁的“连续统”,以时间为轴,时间越早的社区越简陋,时间越晚的社区内容越丰富、形式越精彩。正如桑德斯在其《社区论》中提出:“亦如自然界的细胞组织一样,社区作为社会结构存在的一种形式,社区分化过程成为城市及城市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住区社会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城市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建设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建设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建设与社会空间分异是一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社会空间分异是指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中所占据的地理空间的差异化现象。城市建设对社会空间的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分化既体现了城市的活力与多样性,也凸显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 首先,城市建设的不断演进使得城市社会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几 十年中,城市建设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割现象。富人聚集的豪华住宅区与贫民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裕的社区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公共设施和绿化环境,而贫困地区则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恶劣等问题。这种社会空间分异不仅带来了社会不公平问题,还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和谐。 其次,城市建设的差异化也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空间分隔。不同人群所 居住的区域往往具有明确的社会属性,例如,高收入群体倾向于选择富人区,而低收入群体则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或贫困区。这种空间分隔不仅带来了社会隔离的现象,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中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低收入人群常常无法享受到城市中的高品质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对提升个人社会地位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此外,城市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交空间的多样性。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推进,一些传统的社交空间,如街头巷尾和社区公园,逐渐被商业化和私有化所取代。城市中涌现出大型购物中心和高档酒店等商业区域,这些场所往往给人一种流于表面和商业利益至上的感觉。原本用来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也逐渐流失,这使得城市居民的社交网络变得不够多元和丰富。 然而,城市建设与社会空间分异并非一成不变的,也存在一些解决途径。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分配城市资源,避免过度集中。其次,应该加强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同时,

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文化、经济和社会交流的枢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现象。 首先,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来解释。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在自然条件、气候、地形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布局和社会空间的组织。例如,位于海岸线附近的城市通常与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其特色。而山区城市则面临着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困扰,这也会影响到城市社会空间的布局和发展模式。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还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大型城市通常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商务中心和金融区域,拥有高密度的商业建筑和现代化的办公设施。而城市的外围地带则往往是住宅区和工业区,人口密度较低,居民通常拥有更多的独立住宅和户外活动空间。此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发达地区的城市往往拥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各类社会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而贫困地区的城市则往往存在社会资源不足、城市功能单一等问题。 第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还与社会结构和人口特征有关。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定居和活动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空间分布。例如,在高收入社会群体中,富人区域通常与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相连。而低收入社会群体则常常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老旧的城市区域,他们往往面临着住房和教育资源的匮乏。此外,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也会在城市社会空间中形成明显的分异现象,他们可能会选择居住在同一社区或同一区域,形成社会空间的多样性。

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

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居住分异”现象,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空间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居住分异的存在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居住区的混居模式,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居住分异;混居模式;和谐社会 所谓居住分异现象指的是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同一种亚文化。比如不同居住区之间物业管理的差别越来越大、不同居住区的业主背景差别越来越大、不同档次居住区和城市中心的距离不断发生变化等都可以认为是分异的不同表现形式。我国存在的居住分异现象,并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其表象为城市空间的布局失衡,根源在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失衡。居住分异现象能正确体现土地价值、满足各社会阶层生活水平与居住质量的需求。但是其极化发展会加剧社会的阶层分化。 二、导致居住分异的因素 1. 宏观的经济政策 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对城市的居住分异现象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前段时间,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限制某些用地的过分发展,从而间接遏制了居住分异的极化现象,对社会的整体和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人民银行(03)121号文件发布的房屋建设贷款新政策调整中,一个核心重点是针对中低收入者进入商品房市场给予支持——“贷款应重点支持符合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能力 的住宅项目,对大户型、大面积、高档商品房、别墅等项目应适当限制。”这样,就需要开发商把开发重点转移到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所需要的、价位较低的普通住宅上。在房产市场上,普通住宅的比例应当加大。应当让高档住房、普通住房、经济适用房、二手房和租赁房形成一条合理的生态链条,从高端到低端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 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机会。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即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分配不均。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之间的关系。 首先,经济因素在城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中心 地区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就业机会。因此,城市中心地区通常是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聚集地,这使得城市中心地区的房价高涨,民以贫穷的人无法负担得起。相反,城市的外围区域往往是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集聚地。这种经济分异导致了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均,财富和资源分布不平衡。 其次,文化因素也是城市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往往拥有不 同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比如,一些地区可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区,充满了艺术家和文人的创造力,而其他地区则可能是工业园区,以工厂和工人为特色。这种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艺术活动上,还体现在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这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分化和社会差异。 最后,环境因素也对城市空间分异产生影响。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往往面临着不 同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比如,城市中心地区往往面临着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而郊区可能面临着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由于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在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城市中各区域的生活品质差异明显,社会空间分异日益加剧。 综上所述,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密切相关。城市中的不同区域由于经济、文 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导致了城市中的社会经济不均,还体现在文化氛围和环境质量上。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城市空间分异问题,推动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社会学研究的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社会学研究的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社会学研究 一、住宅问题及社会学的介入 当住宅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时,社会学才正式介入其中。“住宅问题和人类社会是同时发生的,但作为世界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却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事情。”住宅问题的凸显,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最初它被当作一个城市社会问题来对待。这个时期无产者的住宅严重短缺和居住条件的恶化,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1978年在国际建筑研究会和文献委员会上,正式成立了住宅社会学学会。1981年4月的伦敦国际住宅和城市问题研究会议,通过了《住宅人权宣言》,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住宅社会学的研究机构,中国住宅问题研究会于1983年12月成立。 住宅社会学,一开始就被当作是多学科的研究,尚缺乏对社会学自身优势的重视。虽然住宅社会学的初始研究被视为具有典型的综合性,且注重应用性和交叉性,因为可能要涉及到生态学、建筑学、规划学、经济学、消费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但社会学的学科优势并没有被深入挖掘。人们对住宅社会学中社会学的看法,认为它只是被当作一种学科纳入进去,至于社会学如何对住宅研究提供支持,尚缺乏系统分析和深入探究。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研究 社会学之所以能介入到住宅问题的研究中,其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学具有层面不同的分析视野,它能够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上开展研究,因此,针对住宅的社会学视角研究,也相应地有三个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上的研究、中观群体层面的研究和宏观社会层面的研究。 1微观层面的住宅研究。该层面的住宅研究,是从社会个体视角对人们的居住行为来看住宅问题。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成员的住宅使用模式及其变化上,通过住宅使用方式的多样和差异来揭示人们居住行为的一般性特点。 目前,微观领域的研究住宅行为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中研究传统和现代社会人们居住行为的不同。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物资相对贫乏,对住宅的使用主要用来满足生理需要:然而现代社会,住宅已不仅是生存和栖身之所,而且变成了社交娱乐场所、补充教育场所和工作科研场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住宅的功能更获得加速提升趋势,如今新出现的家庭工作室就是一种表现。另一方面,集中研究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特征对住宅使用方式的影响,如代际年龄、职业、收入和价值观等以及居住行为方式差异的关系。由于人们的社会特征不同,对住宅的要求也不同,使住宅的使用方式更加的多样和个性化。如知识阶层对住宅的独立和隐私有着较高的要求;年轻人希望住宅设施现代化和功能齐全;老年人对住宅的简单方便有更高的要求;而艺术工作者对住宅的环境有着审美上独特的要求等等。对这些不同居住行为的研究,就会扩及到对住宅性能和用途的不同研究上去。 2中观层面的住宅研究。社会学视角下中观层面的住宅研究,集中研究人们在居住关系基础上展现出来的群体活动及互动方式。的确,住宅社会学要揭示人们居住行为的发展规律,除了考察居住使用方式问题,还必须进一步考察在居住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群体活动方式。中观层面的住宅研究,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居住关系基础上的群体衍生研究。一般来说,由于居住关系以固定地域及其住房设施为基础,相对稳定不变化的居住关系会形成特定的群体,这是人们对居住行为社会性的进一步探索。如流动人口在都市的生活世界,表现在一定的居住区隔,以广州为例的“城中村”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普遍现象。国外的都市居住型态也有类似之处,美国人威廉·富特·怀特曾研究一个意大利人居住社区内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街角帮,怀特认为:“街角帮的结构产生于帮的成员之间长时期的经常交往。多数帮的核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整理精品范本】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状况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不同收入和社会地住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这一现状与住房的货币化改革密切相关。文章从政府的政策变化、土地区位的优劣、城市居民的阶层分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收入分异;社会分层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出现种种分化,在城市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Ⅲ。 空间居住分异,从人文生态学角度解释,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也有学者认为居住分异是指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择居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区位的差异,在空间形态上形成面积不同、景观相异、相互隔离且具有连续性发展趋势的同质化居住区体系,形成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马赛克”现象。另有学者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本文拟对空间居住分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以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制订。 一、我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现状 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封建社会时期受礼制思想和阶级对立的影响,就有分区而居的传统。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级森严,这一特征在住宅制度上必然反映出来:等级分明,不能僭越.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镇社会,人们的住房获得及居住空间模式带有强烈的国家再分配和“单位社区”的特点,基本上是同一行业、同一单位的人居住在一起,周围的邻居也往往都是单位的同事。住房供给被纳入到国家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体系,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分异。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依然是十分明显的,只不过是按照不同的“单位”地域被重新诠释了。 1988年后国家进行了住房体制改革,一个基本的方向是住房建设投资改变为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体制。1998年,国务院对住房制度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住房货币分配最终过渡到商品房制度。随之,住宅建设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随着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 在居住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环境较好的高档商品住宅区为代表的高收入区,以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小区为主的中低收入居住区,以及以旧城衰败的单位制住宅和政府新建廉租房为代表的低收入区。 中国城市在居住空间上的新型分异正在迅速形成并扩大,分异状况日益明显,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会空间正日渐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自从人类进入城市的时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既是一种人口流动的方式,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城市化给社会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社会空间的分异。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关系,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中的空间资源被不断利用和改造,城市中的建筑物与设施不断扩充。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土地利用的不均衡。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结果导致了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供应不足,人们只能向城市的外围地区扩展,导致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这种扩张往往会侵占农田、水源等资源,使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分界线。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分隔。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逐渐形成清晰的分隔。不同经济阶层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社会空间的差异化。一方面,富裕阶层聚集在高档住宅区,享受高品质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贫困阶层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或者贫民窟,面临基本生活条件的不足。这种社会空间的分隔使得城市内部的社会差距日益扩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布局也与城市功能分工有关。城市功能分工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个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方面,一线城市往往承担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角色,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产业和资源。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则发挥着比较优势,专注于一些特定的经济产业或者旅游资源。这种城市功能分工使得各个城市有不同的社会空间需求和发展路径。

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变革研究

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空 间变革研究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机组织与重构,达到提升城市发展效益、改 善居民生活品质的目标。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的引入,使得城市规划更加注重满足居民的需求,更加关注社会空间的变革。 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正与人类福祉。在城市规划中,这一视角通过考虑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使规划更加精细化。以往,城市规划仅仅关注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忽视了社会的多样性。而在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规划的目标更加宏观全面,涵盖居住、工作、娱乐、交通等方方面面,以人的需求为核心。 社会空间变革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城市空间承 载着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的变化。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认为,城市空间的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城市规划中,社会空间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会空间的分工与差异化。在城市规划中,社会空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各功能区域的规划越发精细。比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的划分,使得城市规划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二,社会空间的社会秩序与认同。社会空间的变革与社会秩序和认同紧密相连。通过城市规划,可以建立起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均衡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三,社会空间的开放与参与。城市规划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城市空间更 加符合居民的利益。以往,城市规划往往由政府部门或专业机构决策,居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在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居民的参与成为了规划的重要环节。

最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人文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变革研究,使得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的需求与发展。通过精细化的规划,将城市空间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实现社会空间变革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研究视角的引入,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为构建更加宜居的都市环境奠定了基础。

20XX-20XX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评优获奖作品选题

20XX-20XX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评优获奖作品选题 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专业社会调查报告评优获奖作品选题情况 序号作品名称 20XX年度 1 2 3 4 5 6 7 8 不同改造模式对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影响的对比研究——以上海市卢湾区的两个典型住区为例邯郸市城市形象调查报告江西省婺源县历史街区和古村落调查旧城中的沉思——大悲院地区居住条件调查湘西历史街区和古村落调查——湖南会同县高椅村沙湖问题调查报告在融合中寻求更新与发展——天津市老城厢文庙地区居住现状调查报告承燕赵古风、铸造邯郸形象特色——关于邯郸城市形象的调查报告20XX年度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南京市新街口正洪商业步行街社会调查报告交流、了解、共融、发展——津京地区回族社区现状调查到——容积率变更引发的思考细看城市流动摊点——南京新街口流动摊点调查报告对三峡库区“棚房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呼唤——浦东新区规划批后管理中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近代商业建筑群落的代表——谦祥溢老号需求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对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与驻留人群的研究天津市五大道租界住宅风貌区保护现状调查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交融—

—古村落团山调查报告蜕变——从南京中心区电影院的实际使用状况中看电影院的危机与发展郑州市低收入社区居民游憩活动分析及游憩设施改建建议在动迁的过程中协调关系佳作奖佳作奖佳作奖佳作奖佳作奖佳作奖佳作奖佳作奖鼓励奖鼓励奖鼓励奖鼓励奖鼓励奖城市中心区建设居住及社区问题城市规划管理城市问题城市问题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设计城市中心区建设居住及社区问题城市历史文化及保护建筑设计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城市规划管理佳作奖佳作奖佳作奖鼓励奖鼓励奖鼓励奖鼓励奖鼓励奖居住及社区问题城市形象城市历史文化及保护居住及社区问题城市历史文化及保护城市问题居住及社会问题城市形象获奖情况选题类型序号 22 23 作品名称燕赵大地的城市客厅——邯郸城市广场调查报告哈尔滨市宗教建筑调查获奖情况鼓励奖鼓励奖选题类型城市形象建筑设计 20XX年度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点线面的延伸——中央大街休闲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五村合一”启示录——山东省兖镇迁村并点的调查和思考南京市新街口地下商业街社会调查报告南京市盲道建设与使用状况调研报告湖南路——服饰消费空间调查哈尔滨城市居民周末短程休闲调研报告需求到空间——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休闲空间调查从“分异”走向“融合”——关于当代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