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商品化,同时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就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严重。居住空间形态的不合理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城市合理规划进行分析,希望对调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空间分异;原因;规划;

对于城市空间分异的研究,国外早有理论进行描述了,而我国相对较晚。居住空间分异是一种居住现象,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因素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我们应当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本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有效解决空间分异问题,构建和谐居住格局。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穷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个人财富和收入状况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分层逐渐显现出来。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划和类别:

1、豪华居住区:由高收入阶层所拥有,虽然不是城市的主体,但鲜明的豪华特征却将其凸显、标识出来。它们往往是城里位置最好的公寓或是市区边缘风景秀丽的高档别墅。

2、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3、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类居住区房屋基本陈旧,设备基本老化,设施基本不全,且人均面积较少、小区环境较差。

4、低档居住区:多为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劣、居室采光弱、环境卫生差的旧城区房屋、廉价私房或搭建的棚户、城中村及一些历史民居等。这里主要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此类居住区大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缺少公共资源,且人口密度较高。

5、政府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适房等。这类住房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甚至更远的郊区,主要面向居住面积不足一定标准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从居住条件来看,前两种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后三种居住区在公共资源、配套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均与中高档居住区有着显著差异。同类居住区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不同居

住区则有明显的差别。随着城市居住空间的快速变革,居住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加剧,以至于一些区域局部出现了凸显的极化与对立现象。

二、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地产市场的确立、土地使用、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的相继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状况,随着土地区位差异、群体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分异程度还在不断加剧。

1、经济体制改革和一系列政策变化是居住空间分异现状产生的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经济结构、居民收入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收入的差异,于是形成了居住空间分异的经济关系基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结束了福利分房时代,明确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品房、经适房和廉租房的住房供应体系;不同群体亦可根据自身实力自主选择居住区域,于是直接推动了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2、土地区位差异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提供了条件。不同居住区住宅价格因其所属土地区位资源的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住房价格的过滤作用下,不同收入群体选择不同的区域居住,使得分层分居成为可能。

3、群体间收入差异是居住空间分异形成的直接原因。高收入群体具有较高的购买力,他们会选择地段、环境和服务等条件较好的居住区位;低收入群体受限于收入状况,则只能选择地段、环境和服务等条件相对较差的居住区位。于是形成了高、低收入阶层人群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异。此外,政府政策导向、城市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格局延续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状况。

三、运用规划手段调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思路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调控工具,在明确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和具体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意识地控制好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行运用城市规划手段调节分异现状、促进阶层融合、构建城市和谐的基本思路。

1、大力发展混合居住空间模式。

(1)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基础设施等功能用地的分布及其内部设施的建设质量、级别要尽可能做到等量均质,以用地功能混合为物质基础,逐步引导并实现不同群体混合居住的目标。

(2)通过住宅设计的多样化,引导不同社会阶层的混合居住。即: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思路,在相同建设质量前提下,尽可能将房屋户型、面积、功能等进行多样化设计,从而增加住房的选择性,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

(3)根据分异现状,合理确定各区域的混合比例及分期建设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和引导。不论是对新规划的居住区还是已有的居住区,区域混合比例的设定都要有利于分异现状的调节,区域规划要做到长期短期兼顾。

(4)充分利用中间层的粘合与过渡作用,发展大混居小聚居的居住组合模式,适当缩短各阶层之间的距离,将各阶层有机联系起来,既减少不同阶层间的隔阂,使公共资源分布趋于合理化,又使贫、富两个阶层保持适当的距离,减少其因思想观念、生活模式等过度差异导致的分歧和矛盾。

(5)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根据不同阶层交往的方式和特点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交往空间,使其对各群体沟通、融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在城市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划部门应充分考虑中低档居住区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需求,努力提高中低档居住区公共资源的配置水平。通过改善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状况,提高其卫生健康设施、商业文化设施、交通和教育配套设施等公共资源的配置水平,可缩小其与中高档居住区之间的差距,使公共资源的区域性布局更加趋于优化和合理,从而维护弱势群体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正当利益。

3、积极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是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由于能够有效克服以往“单中心”圈层式城市结构的弊端,该发展思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吸收和采纳。“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能够有效缓解地价级数差异,平衡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公共资源,使城市用地趋向均质化,从而为实现混合居住、缓解分异状况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条件。

四、结语

尽管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且分异程度的加剧也会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在规划工作中,若能以公平价值为导向,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应有的、积极的、有效的作为,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努力消除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状况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毕竟“和谐”才是我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

参考文献:

[1]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的演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怡.城市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分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特点、发展趋势

1.目前房地产发展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及特点 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城市中的归宿,其规划设计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十分重要重视的对象之一。随着人们追求方向的转变,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开始从单一的满足人们室内居住生活的室内空间设计转向为对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综合塑造。在这十年来,居住区空间规划成了各大地产在居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有多个地产,以其在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独特理论和品牌屹立不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万科地产、杭州绿城地产、广州星河湾地产、龙湖地产、恒大地产等。我国房地产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 现代住区中,以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是居住区中空间规划的基本形式,主要分为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点群式、和自由式五种基本形式。 行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成联排式,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行布置的形式。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线性或者规则式几何空间,并可以通过单元的错落变化来丰富空间形态。 周边式——是指建筑沿道路周边或以建筑群围合成庭院的布置形式,常形成小区游园空间或者是组团空间,成规则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混合式——是指采用以上两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集合几种空间的优点,达到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点群式——是指点式建筑自成组团或围绕建筑组团中心的形式,这种布局比较自由,形成的空间形态也比较自然。 自由式——是指布局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灵活布置的形式,空间尺度会根据地形的变化而不同,形成完全融于自然之中的空间形态。 1.2新规划理念划分的空间 1.“高密度住区”理念里的空间 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猛,各种类型建筑如春笋般生长,并向着城市的边缘扩张,城市土地资源匮乏。而居住区规划建设也是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种矛盾,一些地产商提出了“高密度住区”的理念。 根据“高密度住区”的概念,可 以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采取群房与 塔楼连接处大面积屋顶作架空花园, 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景观空间,在 有限的住区规模内提供了社区内部 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如图1-1—— 温岭滨海万通花园鸟瞰图)。该小区 采用行列式布局,各板楼之间用三层 裙房串联,裙房上全做屋顶花园和活 动空间,立体空中花园成为城市一大 亮点。 空间特点:多层次变化,形成俯 瞰和仰视两大特征。 图1-1——温岭滨海万通花园鸟瞰图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魏立华、李志刚等研究“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和东欧、前苏联等“后社会主义城市”这些特殊形态的社会空间分异的理论。 也有较多的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别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意识以及个人选择等不同层面进行阐述。吴启焰、张京祥等在政治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安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城市规划中,居住区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包括其意义、原则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的意义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首先,居住区规划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居住区的位置、面积和布局,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此外,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还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此外,居住区规划还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二、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和布局。 1. 合理的地理位置选择:居住区的选择应基于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市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良好连接。 2. 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居住区应考虑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房类型,包括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等,以满足不同收入和家庭结构的居民的需求。

3. 完善的公共设施:居住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这些设施的布局要合理,能够满足 居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 人性化的设计:居住区规划应注重人性化设计,提供良好的社区 空间和环境。同时,应注意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营造宜居的绿色环境,提供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居住区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快,居住区规划也在不断发展和 创新。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体现以下几个趋势。 1. 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节 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居住 区的能源效率,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2. 智慧化: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居住区规划也将越来越智慧化。智慧居住区将通过网络互联和智能设备的应用,提供更加便利的 生活体验和高效的管理服务。 3. 生态友好: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生态友好设计,提供更 多的绿色空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建设生态廊 道等措施,营造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4. 美观和创意:未来的居住区规划将更加注重建筑和景观的美观和 创意。通过采用创新的建筑设计和艺术装饰,打造与众不同的居住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形象。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 住宅及其用地不仅 境条件优越的地段。 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主要道路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m~30m,车行道宽度9m;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m~14m,车行道宽度6m~9m;居住区内的之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3m~5m;宅间小路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居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 城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 1. 多中心结构 城市往往具有多个中心,这些中心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商业中心是城市的商业活动聚集地,政府中心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场所,文化中心则是艺术、娱乐和教育的中心。这些中心相互交织,形成了城市的多中心结构。 2. 功能区划分 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区划划分。例如,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工业区是工厂和企业的集中地,交通枢纽则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这种功能区划分使得城市的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其最佳的功能,提高了城市的效率和便利性。 3. 空间分异 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高密度的商业区域往往位于市中心,而低密度的住宅区则分布在市中心周边。这种空间分异既反映了不同功能的需求,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有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的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合 理规划,可以将商业区域与住宅区域相互配合,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和交通拥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促进社会公平 城市规划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平衡现象。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均匀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使得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服务和便利。 3. 保护自然环境 城市规划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合理规划,可以保 留城市的绿地和自然景观,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 增强城市竞争力 城市规划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1. 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规划 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国家,但通过精心的城市规划,成功打造了一个“花园城市”。新加坡的规划注重绿化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使得居民可以享受到绿意盎然的生活环境。这种规划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2. 巴黎的“城市再生”计划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中国 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 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 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 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 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 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原因主要包括收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市场力量等。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住房和土地的保障和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的。一方面,城市住房制度和土地利用政策的不合理性,导致城市房价飞涨,住房条件等差,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区域逐渐向城市边缘和下部蔓延,形成居住区域和商业、文化等城市设施之间的分化。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推行了新的住房制度,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改变住房供求关系。而这种市场化的结果就会是住宅空间的分化,低收入人口和高收入人群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 二、研究趋势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复杂的社会空间结构,通常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规模组成,各种群体各自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因此,未来在探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中,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针对不同人群群体的居住需求,实施差别化的居住政策。因此,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针对特殊社会群体的住房需求的住房项目,例如针对老年和残障人士的特殊住房。差别化的政策有望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利益和各种社会群体的需求。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

天津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现状分析 摘要:住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城市空间发挥巨大影响,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日益显现。本文以天津的三个社区为实案例,分析说明由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住宅区的社会群体空间分异。 关键词:天津;社会空间分异;社区 与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52LJ16)联合资助 城市的发展必然引起了社会极化和社会空间分异。在大城市中,以不同收入水平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分层现象非常明显,贫富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最大因素之一。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 1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状况 住房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特征,根据居民的不同支付能力和实际需要,对住房消费产生各个档次的需求。住房需求层次与居民收入层次有很强的关联度,收入的阶层化特点也决定了住房供给的层次性。 较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受物质条件较大程度的刚性制约,消费方式为生存型消费;在住房消费上着重于满足“基本需求”,首先考虑住房的价格,其次是面积,住房消费能力低;在居住区位选择时,选择权利差。 中等阶层收入居民在经济承受范围内适度表达品味,其消费方式属于约束型消费;在住房消费上首先看重住房的“地段位置”,其次是“周边环境”、“地域交通”等;在居住区位选择时,只能选择适合于自己购买能力的区位。 较高收入阶层居民因其强大的经济支付能力,拥有较多的可支配住房资源。他们首先看重住房的“地段位置”,其次是“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并进一步关注房屋的升值潜力,其住房结构也越趋向于大空间与复杂结构。 2 天津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 天津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同心圆原理。围绕中央商业区(CBD)的内城区主要居住着中高收入阶层,还有部分低收入、贫困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他们的住房主要是中心城区未改造过的旧房简屋。从中心商业区到梅江形成了一个扇形区域,聚集着高收入人群。外环线附近的城区主要分布着中等收入的普通工薪阶层。他们的住房主要是老公房和新建中档商品房。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农业的主要聚居带,还有政府重大工程动拆迁商品安置房也分布在此,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 当谈及城市发展时,我们常常会想到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和经济繁荣。然而,在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我们也不能忽视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空间分异问题。城市发展导致了社会空间的不平等分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首先,城市发展带来了聚集效应,即资源的集中分配。各种机会和资源(工作 机会、教育资源等)更容易集中在城市核心地区,如商业区和CBD(中央商务区),这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分化。富裕人群和企业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地带购买高价房产和办公楼,而中低收入阶层则被迫居住在城市边缘或贫民窟地区。 此外,城市发展也在社会空间中造成了文化和族裔的差异。不同的社会群体更 容易在城市中聚集在一起,形成由特定族裔或文化主导的社区。这些社区内部存在着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与其他社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和族裔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整体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在城市中,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社会空间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顶尖学府 和富教育资源的学校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而那些位于城市边缘或贫民窟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教学条件的不足。这导致了城市中不同社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城市发展也对社会空间产生了一定的环境影响。建设工业区和商业区常常面临 产业污染和环境破坏,这使得这些地区不适宜居住。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中低收入人群往往只能选择居住在这些受污染的地区。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更受影响。 要解决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的问题,首先需要改变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政府应该鼓励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在城市各个地区之间均衡分布。增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减少社会空间分化。此外,应加强环境保护和控制工业污染,以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环境质量。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其规划调节思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商品化,同时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就是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严重。居住空间形态的不合理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城市合理规划进行分析,希望对调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空间分异;原因;规划; 对于城市空间分异的研究,国外早有理论进行描述了,而我国相对较晚。居住空间分异是一种居住现象,是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贫富分化等诸多因素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我们应当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本着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有效解决空间分异问题,构建和谐居住格局。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穷富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个人财富和收入状况为衡量标准的社会分层逐渐显现出来。以不同收入群体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居住空间分异状况逐步加剧,并随之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划和类别: 1、豪华居住区:由高收入阶层所拥有,虽然不是城市的主体,但鲜明的豪华特征却将其凸显、标识出来。它们往往是城里位置最好的公寓或是市区边缘风景秀丽的高档别墅。 2、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3、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这类居住区房屋基本陈旧,设备基本老化,设施基本不全,且人均面积较少、小区环境较差。 4、低档居住区:多为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劣、居室采光弱、环境卫生差的旧城区房屋、廉价私房或搭建的棚户、城中村及一些历史民居等。这里主要聚集着低收入阶层、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此类居住区大都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缺少公共资源,且人口密度较高。 5、政府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适房等。这类住房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甚至更远的郊区,主要面向居住面积不足一定标准的城市低收入群体。 从居住条件来看,前两种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后三种居住区在公共资源、配套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均与中高档居住区有着显著差异。同类居住区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不同居

北京市居住分异状况与城市和谐发展调查答辩

北京市居住分异状况与城市和谐发展调查 北京市居住分异的历史居住分异实质上是社会分层在空间地域上的反映。居住分异在北京并非新鲜事,而是从来有之。在封建社会,城市社会基于封建特权以“官”和“民”划分居住空间,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居住分异,有皇城内外之分。解放前,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也出现了尖锐的社会极化。一方面,北京作为租界城市,存在明显的“华洋分居”格局。另一方面,在国人居住区内部既有封建特权居住空间,也有贫富分区。解放后,经过1957 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和福利分房制度下,北京的居住分异现象基本消除。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大,居住空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异现象,但分异的形式简单,是以职业类型为标准的居住空间分异。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存在一定的等级分化,但是在整个城市空间尺度上,形成的是由众多单位居住组团相互结合而成的相对平等、均质的巨型蜂巢式社会地理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分化愈加明显。居民的职业构成复杂化,收入差距逐渐拉大,贫富分化严重;人口流动急剧增加,房地产迅速发展;国外资本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这一切都在空间上有所体现,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力更加多元化,分异的形式也更加复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又开始在北京有突出表现。不同档次的交通干道和产业开发区的建成加速了居住空间分异,主要风景区和旅游度假区附近贵族化的趋势也日益增强,北京居住空间的阶层化特点越来越凸显。北京市居住分异的现状首先是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分异。整体来说, 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布呈围绕紫禁城的同心圆结构。第一圈层是以胡同—四合院体系为主的旧城,主要位于二环路以内, 建筑以平房为主,并有少量楼房建筑(层数大多不超过6层),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多数陈旧不堪。北京市划定的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第一批危旧房改造区大都位于这一圈层。第二圈层是建国后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修建的单位大院型的住宅区,主要位于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以及10个边缘组团, 以行列式低层(6层及以下) 建筑为主。第三圈层是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兴建的新型商品住宅,主要分布于三环路与五环路之间和边缘组团。这些商品住宅区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价格较高,建筑形式以塔楼为主。第四层是为满足特殊社会阶层(包括IT产业新贵、房地产业精英、演艺界明星和其他先富起来的人)需要而在远郊开发建设的别墅区。由于北京北城处于上风上水位置,所以北京市的别墅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四环—顺义—机场路沿线的东北地区、亚运村北往昌平扩展带、海淀区及上地等京城北部地区(这3个区域占北京市别墅供应的60%以上),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南部及西部地区别墅分布零散且相对较少。总之,北京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分异模式是以中心团块状模式为主,同时呈现沿地铁、城铁、高速公路的放射状轴线发展模 式。其次是社区内部的居住分异。除了宏观的大尺度居住空间分异外,从微观角度看,社区阶层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居民的收入和职业构成复杂,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的异质性都有所加强,在特定的地理地段形成了与社会构成相对一致的居住群体,在社区居住空间中形成了别墅、高级公寓与平房区、棚户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等诸多类型之间的鲜明对 比。北京的社区居住分异情况非常明显,以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整理精品范本】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及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状况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不同收入和社会地住的人开始不断分离、各自聚集,原来混居的人们开始分别属于不同地段的住宅区域内.这一现状与住房的货币化改革密切相关。文章从政府的政策变化、土地区位的优劣、城市居民的阶层分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异;收入分异;社会分层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出现种种分化,在城市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Ⅲ。 空间居住分异,从人文生态学角度解释,是由于居民的职业类型、收入水平及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区,其实质是社会分层在居住空间地域上的反映。也有学者认为居住分异是指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择居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居住水平和居住区位的差异,在空间形态上形成面积不同、景观相异、相互隔离且具有连续性发展趋势的同质化居住区体系,形成城市景观中的空间“马赛克”现象。另有学者认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本文拟对空间居住分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以有助于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的制订。 一、我国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现状 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封建社会时期受礼制思想和阶级对立的影响,就有分区而居的传统。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级森严,这一特征在住宅制度上必然反映出来:等级分明,不能僭越.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镇社会,人们的住房获得及居住空间模式带有强烈的国家再分配和“单位社区”的特点,基本上是同一行业、同一单位的人居住在一起,周围的邻居也往往都是单位的同事。住房供给被纳入到国家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计划经济体系,因此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居住分异。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依然是十分明显的,只不过是按照不同的“单位”地域被重新诠释了。 1988年后国家进行了住房体制改革,一个基本的方向是住房建设投资改变为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体制。1998年,国务院对住房制度进一步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住房货币分配最终过渡到商品房制度。随之,住宅建设在全国各大城市展开.随着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 在居住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环境较好的高档商品住宅区为代表的高收入区,以安居工程和经济适用房小区为主的中低收入居住区,以及以旧城衰败的单位制住宅和政府新建廉租房为代表的低收入区。 中国城市在居住空间上的新型分异正在迅速形成并扩大,分异状况日益明显,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会空间正日渐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

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

浅议城市居住区的分异现象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居住分异”现象,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空间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居住分异的存在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居住区的混居模式,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关键词:居住分异;混居模式;和谐社会 所谓居住分异现象指的是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群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同一种亚文化。比如不同居住区之间物业管理的差别越来越大、不同居住区的业主背景差别越来越大、不同档次居住区和城市中心的距离不断发生变化等都可以认为是分异的不同表现形式。我国存在的居住分异现象,并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其表象为城市空间的布局失衡,根源在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失衡。居住分异现象能正确体现土地价值、满足各社会阶层生活水平与居住质量的需求。但是其极化发展会加剧社会的阶层分化。 二、导致居住分异的因素 1. 宏观的经济政策 国家宏观的经济政策对城市的居住分异现象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前段时间,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限制某些用地的过分发展,从而间接遏制了居住分异的极化现象,对社会的整体和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人民银行(03)121号文件发布的房屋建设贷款新政策调整中,一个核心重点是针对中低收入者进入商品房市场给予支持——“贷款应重点支持符合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能力 的住宅项目,对大户型、大面积、高档商品房、别墅等项目应适当限制。”这样,就需要开发商把开发重点转移到适合一般工薪阶层所需要的、价位较低的普通住宅上。在房产市场上,普通住宅的比例应当加大。应当让高档住房、普通住房、经济适用房、二手房和租赁房形成一条合理的生态链条,从高端到低端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2)

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 势(2) 2.2.1 城市生活空间构造讨论 地理学者从城市的地理空间观动身讨论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子空间构成,每个子空间又分为若干个次子空间。王兴中从人本主义和构造主义动身讨论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家庭生活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城市社区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构成[3];柴彦威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最根本空间组织“单位”入手讨论城市生活空间构造,城市生活空间构造由以单位构成的根底活动圈、以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活动圈和以区为主的高级活动圈三局部构成。 2.2.2 城市生活空间构造的根本理论讨论 目前讨论城市生活空间构造借用的西方理论主要有:①古典区位理论(同心圈理论、中心地理论、扇形理论、多中心理论、折衷理论);②现代区位理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新正统区位理论、社会区域分析理论); ③社会系统理论(交往场地理论、社会大变迁理论、纵向与横向格局理论)④人——环境理论(人格理论、态度理论、生态理论、空间选择理论);⑤现代城市空间构造理论(三地带理论、抱负城市理论、殖民化城市理论、区域城市理论、大都市构造理论)。城市生活空间构造理论讨论

薄弱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缘由,今后应加强该领域的根本理论讨论。 2.3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究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始终是城市居民所关怀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初,我国学者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究仅散见于文章中零散的、宏观上的表述,如王兴中的《中国内陆中心城市日常城市体系及其范围界定——以西安为例》[15];柴彦威的《以单位为根底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构造——兰州市的实证讨论》;宁越敏、查志强的《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讨论——以上海为例》[10];陈浮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度评价讨论——以南京为例》。真正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进展实证讨论者,王兴中在这一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目前,西方兴旺国家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从区域经济性评价转向空间生态评价;从唯条件评价转向人本需求评价[29]。王兴中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外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模式上,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建立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以西安市为例,首次探讨了中国的内陆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分异规律。通过实证讨论发觉:①城市生活空间质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展而进展;②城市经济进展水平和土地利用模式打算着城市生活空间质量;③社会因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④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整合提高有利于社区可持续进展。王兴中的这项开拓性工作,

(完整版)中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安徽科技学院 摘要: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居住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从起初对住房建设数量的追求逐渐地过渡到对居住质量的追求。因此,创造一种合适的居住区环境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生态智能化 一、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1、居住区规划缺乏人性化 人的一生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上下学,上下班,购物,游憩等日常的行为活动都与居住区的环境密不可分,好的住区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提高工作的学习效率,增进居住区内邻里关系的融洽,因而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居民对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居民行为需要出发按照其行为轨迹掌握居民的日常生活规律来设计居住区内的空间环境。然而当今居住区设计普遍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美学上,只重视空间的形式和规模,没有给人们提供充足的闲暇时所需求的交往、展示、娱乐、体育、文化等设施和活动场地,轻视景观品质,没有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缺少人情味。 2、规划设计只注重局部生态表象,而忽视生态系统合理性 现在许多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期需求,一味追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以景观代生态,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下了一番苦心,在没有对居住区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不考虑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实际,便在居住区内建绿地,造水景,以此赢得购房者青睐,并以生态居住区的铭牌进入房地产市场,这样不仅会增加投入,误导消费,而且会给今后的物业管理、居住者的长期消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3、居住区智能化混乱 智能化居住区是指配备有智能化系统的居住区,达到建筑结构与智能化有机结合,并能通过高效的管理与服务,为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与便利的居住环境。智能化系统是由安全防范系统、管理与监控系统和通信网络系统组成。我国从2000年一些楼盘开始运用智能化系统,然后等到居住区建成后,智能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及所需的运行费用则很少考虑,存在着盲目建设。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方法也很不熟悉,所设计的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欠佳,对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空间、管线、路由等考虑不周。施工组织与管理不够健全、形面指挥不灵、协调不力,施工中相互扯皮,施工效率低。由于智能化系统在国内隶属于建设、公安、邮电、广电、电业等行业管理,目前管理混乱,加强对小区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我国居住区发展的趋势 1、居住区空间布局将会“以人为本”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住宅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住宅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职住空间分异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通勤时间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杭州作为中国的经济发达 城市之一,也在职住空间分异和空间失配问题上面临着挑战。本文旨在研究杭州市职住分 异及空间失配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住分异情况分析 1. 职住空间分异程度 根据数据显示,杭州市职住空间分异程度较为明显。大量工作机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而较为便宜的住房则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郊区。这种空间分异导致了居民需要花费大量 的时间和金钱在通勤上,不仅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2. 通勤时间和交通压力 由于职住空间分异,大量的居民需要长时间的通勤。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每天的 通勤时间在1-2小时之间,甚至更长。长时间的通勤不仅会增加居民的身体负担,也会增 加城市的交通压力,导致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 三、空间失配的影响 1. 经济效率 空间失配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大量的通勤时间和 金钱被浪费在交通上,降低了居民的生产效率。由于职住空间分异,工作和生活的不协调 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效率。 2. 社会影响 空间失配也会对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长时间的通勤不仅增加 了居民的压力,也会减少他们的社交和家庭时间,导致个人关系的疏离和紧张。 四、研究成果及建议 1. 政策建议 针对杭州市的职住分异和空间失配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劳动力和就业机会的均衡分布,缓解职住空间分异。可以在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上进行改革,优化交通网络,减少通勤时间和交通压力。

基于城市设计理念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思路

基于城市设计理念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思 路 摘要: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建设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实际需求,兼顾城市的长远发展。近几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人口聚集于城市,从而不断激发城市开发和发展建设的动能,面对当今快速变化发展的城市,需要采取更为科学合理、严谨论证的方式加以规划,构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更好地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期望,不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念;居住区规划设计 引言 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者互相关联却又大为不同,居住区规划设计不仅关系到城市文化的传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保障两者规划和设计理念的统一,让居住区规划设计能充分体现居住区的社会性功能,使城市规划的合理性能够完全展现。 1城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述 1.1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总体而言就是指对一个城市的整体空间进行综合的设计布局和调整完善。城市规划设计通常主要是指对城市中人们生活、活动所需的空间进行动态的协调,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空间的功能,充分体现人文性、地域性、科学性、前瞻性,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人居环境。 1.2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设计对规划理念的体现尤为重要。将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具体的城市地 域文化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将城市的典型特色展现出来。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以城 市规划设计为基础,从微观层面来看,代表着城市空间里的一个近人的、可参与 的单体空间,对城市中的建筑物立面形式、尺寸、空间组合、材料等进行详细设计,然后落实实施的具体过程。为了使得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有机的融合,必须要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具体理念及内涵,同时还需要通过理论层面进行思考。在创作之前,设计师要能够结合建设任务,思考建设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前形成设计构想。用图纸的形式呈现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作为居住区规划设 计期间的一个重要依据。一套严谨、专业的设计方案能够让项目更加顺利地推进,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而且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之,在特定设计语境中,对空间的利用必须要在形体结构上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才能达到美观、经济、文化、地域特性等要求。 2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2.1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各种居住区进行整体的分布规划,包括居民住宅、 商业圈、绿化、交通等各个方面,关系着整个城市中居民的生活需求保障。居住 区规划设计一定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某个建筑物或是建筑群的外形、内部结 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设计,体现居住区的独有特色,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居 住区功能的实用性。若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不按照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开展,会出现居住区规划设计无法落实建设,即使能够建设完成,城市的居住区布局也 将会出现诸多不合理现象,仅重视居住区自身的美观,而没有用全局观看待城市 的规划建设会导致居民的生活设施建设不完善的情况,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和生活水平。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方向,依照城 市的规划方向对居住区进行合理设计,既要考虑居住区外形的美观,又要考虑居 住区自身功能是否可以完全利用,严格遵守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的一致性 原则,保障城市规划建设的积极发展,带给城市居民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2.2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建设的微观体现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影响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前,杭州市存在着职住分异明显、空间失配严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深入研究杭州市的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情况,分析影响职住空间匹配度的因素,探讨减少职住空间失配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为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杭州市职住分异及空间失配的现状,分析职住空间匹配度的程度,以及探讨影响职住空间匹配度的因素。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减少职住空间失配现象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对策,以提高职住空间的匹配度,实现城市居住和工作的良好结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展开,能够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为推动杭州市职住空间的合理分配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1.3 研究意义

杭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职住分异和空间失配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优化城市发展布局:通过深入研究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布局,推动城市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品质。 2.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职住分异导致的通勤时间过长、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研究可以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职住空间失配不仅增加居民通勤成本,也影响企业招聘和人才留存,研究可为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 通过深入探讨杭州市职居分异及空间失配问题的影响和机制,可以为城市规划、居民生活改善以及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 2. 正文 2.1 杭州市职住分异及空间失配现状分析 具体来说,杭州市的职住空间失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中心地段的住房供给不足,导致居民只能选择居住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工作机会集中在市区,而居住区却缺乏相应的就业机会,导致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