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
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本科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基于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的观察

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本科院校校本课程开发--基于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的观察徐明祥;黄明生;皮建华【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摘要】It both as a difficult problem as an important project that higher education’s lagging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ow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insufficient validity that turns the research institutes’ into curricular resources. Thus this paper toke the Yi Minority’s Research Base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instancy and feasibility about research results’ transfers into curricul um resources,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低学业成就、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有效性不足等等问题是当前教育教学、科研面临的难题,亦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以云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为例,通过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迫切性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总页数】4页(P105-108)【作者】徐明祥;黄明生;皮建华【作者单位】云南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云南红河学院党委办公室云南蒙自 661100;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相关文献】1.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甘南藏区地方性知识的社会学研究 [J], 王鉴;安富海2.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必须关照地方性知识——评《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以甘南藏族为例》 [J], 李泽林3.族群—地方性知识、区域自治与国家统一——从法律的“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说起 [J], 谢晖4.能否将中国哲学看作一种"地方性知识"?——关于《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一文与陈少明先生商榷 [J], 何刚刚5.地方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其教育意蕴--读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J], 孙杰远;乔晓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艺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第一部分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开展大学生素质考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抓实、抓好的有效途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对学生各方面表现进行具体量化考评的一种方式,其宗旨是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三条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及行为,煽动闹事,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参加非法组织或活动等其它违法违纪行为,造成恶劣影响者,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以零分计;第四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体能素质和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进行量化考评,即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分(占25%)+科学文化素质分(占 50%)+体能素质分(占5%)+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分(占20%),总成绩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第五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关系到我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直接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测评过程要严格遵守“三公开一监督”制度,即参加测评人员、测评过程、测评结果的公开,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
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发现弄虚作假者,视其情节轻重予以纪律处分。
触犯法律法规者,移送司法机关。
第六条所有加分、扣分项目的依据、原始材料、原始证明仅限用于本学年度内的测评,不跨学年加分、扣分。
第七条同一加分事项按分值最高项加分;同一问题或事件累计扣分。
第八条以下情形不予加分:1、有偿劳动(活动)者;2、担任志愿者期间不按规定参加活动的;3、不参加考评的学生干部(含宿舍长、楼层长);4、加分事项未出具有关原始材料和原始证明,且事实不清楚,材料不真实。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工作考核体系的构建——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在 信 息技 术迅 猛 发 展 的今 天 , 信 息 网络 技 术 、 自动 化 技 术 1 影 响 边 疆 民 族 地 区 高 校 学生 工作 的主 要 因 素 学生工作 “ 是 学 校 管 理 者 通 过 非 学 术 性 事 务 和 课 外 活 动 等 在 各 个 领 域 的应 用越 来越 广 泛 ,对 高 校 学 生 工 作 领 域 也 产 对 学 生 施 加 教 育影 响 , 旨在 促 进 学生 德 、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 生 了重 要 影 响 。 随 着我 国高 校 的扩 招 ,各 高 校 的在 校 生 人 数 学 生 工作 的绝 对 工 作 量 迅 速 增 加 , 而 它 是 学 校 管 理 水 平 高 低 的重 要 标 志 ,也 从 很 大 程 度 上 决 定 了 总 体 呈 逐 年递 增 的趋 势 ,
的有效改善。高校学生工作 的顺利开展有利 于办学条件 的提 于 提 高 人 们 对 学 生 工 作 的认 识 ,增 强 责 任 感 。 学 生工 作 主 要 包 括 学 生 思 想 教 育 与 管 理 工 作 ,很 多 人 认 为 学 生 思想 教 育 与 高, 依 赖 于 必 要 的制 度 支 持 、 政 策 支 持 和 技 术 支持 。
学生综合素质 的高低 。 ” 不同地 区的高校学生工作都有所不同,
信息技术为高校学生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高 校 学 生 工 作 的 开 展对 信 息技 术 的依 赖 程 度 越 来 越大 , 边 疆 民族 地 区高 校 由于 受 到 经 济 、 文化、 民族 和 信 息 技 术 等 因 目前 , 素 的影 响 , 也 有 着 自 己的 特 色 。 包 括 学 生 工作 中 的 学生 电子 档 案 数 据 库 、 奖 助 申报 审 核 系 统 、 1 . 1 经 济 文化 发展 水 平 的 影 响 学生“ 校 园一 卡 通 ” 技术支持 、 电子 诚 信 档 案 的构 建 等 , 以上 各 边 疆 民族地 区经 济文 化 发 展水 平 对 高校 的发 展影 响 重 大 。 项 信 息 技 术 的 应 用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工作 效率 。边 疆 民族 地 区高 有学者认为“ 很多 ‘ 老、 少、 边、 远、 穷’ 等地方来 的学生基础差 , 校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 滞后 ,信 息技术 的有效支持有待 跟不上大学课程的进度” , 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 学生 自身素 进 一 步 加 强 。 2构建边疆 民族 地区高校 学生工作考核体系 的重要性 质状况有着无法 回避的限制 。历史文化 的积淀能够为边疆 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自我能力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体育社团 伦理领导能力 优点 优势产业培植 企业公民 企业 价值 人际关系 人称代词移指 亲子关系 产业链整合 主观可及性 临空产业集聚 中学生 中国儿童 mba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关于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晓莉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2期摘要:“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具有家庭经济困难,汉语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性格耿直豪爽、讲义气等特点。
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并探索“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有效的管理途径。
关键词:“一类模式” 彝族大学生特殊性教育管理根据凉山彝区的特点,凉山彝区采取了“两类模式”双语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
两类模式”就是指“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
“一类模式”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彝语文教学。
二类模式把彝语作为一门主科开设,其余各门学科均用汉语文教学。
一、西昌学院”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概况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地处庐山脚下琼海之滨,环境优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治学读书的场所。
彝语言文化学院前身为彝文系,筹建于1988年,次年开始招生。
1997年开始招“一类模式”学生,2007年招收了“一类模式”专科文科单独班,2008年又招收了“一类模式”专科理科单独班。
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招收两个“一类模式”专业,文理各一个。
2007级一模语文班38人;2008级一模语文班49人,一模数学班28人;2009级一模语文班36人,一模数学30人;2010级一模语文班32人,一模数学30人;2011级一模语文29人,一模数学30人;2012级一模语文49人,一模数学31人。
从2007年到2012年,彝语言文化学院共招收“一类模式”学生382人,二类模式学生1165人,“一类模式”学生占总学生数24.6%。
“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具有学习基础较差、家庭经济困难、民族自尊心强、意气用事等特点。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并探索管理“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工作方法。
二、“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一)家庭经济困难。
西昌学院“一类模式”彝族大学生多来自喜德、昭觉、布拖、美姑、金阳等偏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
云南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云南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李正章来源:《成才之路》 2018年第12期目前,云南省和全国一样正在建设“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如何面对国际高等教育的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云南省政府和各高校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云南省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意义重大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国家来讲,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对于学校来讲,主要是发挥评估的鉴定、反馈、导向、激励、监督和决策等作用。
21 世纪,“质量保障”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和其他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云南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现状云南省于1999 年启动专业评估工作。
2004 年,开展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合格评估);2008 年,开展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内涵评估);2012 年,启动了高职特色评估;2014 年,开始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评估工作。
云南省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以政府为主导,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积累了一定的评估经验。
同时,一些本科院校评估工作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正式迎接过评估。
三、云南高校教学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云南高校教学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评估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庸俗化等问题,个别高校存在为应付上级而评估的现象。
二是教学评估主体单一,教学评估没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三是评估重硬性指标轻软性指标,评估中对软性指标不够重视。
四是迎评工作重结果轻过程,综合评估存在重宏观轻微观、重整体轻过程、重学科轻学生,重科研轻教学,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
五是评估指标缺乏高校的分类分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采用同一标准的做法不够科学。
六是评估内容不够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缺乏连续性、全面性。
(2)云南高校教学评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从办学体制机制上分析,主要是办学定位不够清晰,专业导入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自我评估机构。
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研究

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研究作者:***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年第12期摘要学习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和任务的选择,影响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和学习效率。
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发现该地区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整体不高。
因此,提高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显得尤为必要。
基于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提高该地区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首先,创设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习活动;其次,有意识引导学生借鉴他人(同伴)成功的经验;再次,鼓励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最后,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情绪体验。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乡村教师;能力感;努力感;控制感;环境感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4)12-0011-050 引言2020年7月3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1]发布,提出“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质,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力”。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2],在谈到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时,提出“继续实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
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3]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离不开教师,而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是未来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有必要提高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未来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储备力量。
提高凉山彝族地区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忽视的是提高该地区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9.25•【字号】川教函[2010]565号•【施行日期】2010.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项目的通知(川教函〔2010〕565号)各市、州教育局,各有关高校,有关教育学术团体: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已揭晓,此次评奖从2341项申报成果中共评出一等奖23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153项、优秀奖14项。
请你们及时通知获奖者和获奖单位,并予以表彰奖励。
附件:四川省第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名单四川省教育厅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附件:四川省十四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名单(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一等奖(23项)中学之精神(专著)四川省社科院査有梁四川省幼儿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课题)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何绍勇彭俊英宋雪茫胡必军杨秀军“5.12”地震灾后四川教育重建振兴研究报告(论文)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吉文昌曾宁波赖长春贾贵洲苗寨乡校(专著)电子科技大学杨曦历史研究性学习论(专著)四川师范大学陈辉多元化学校教育评价(专著)四川教育学院李小融教育热点解读(专著)四川省教育学会纪大海基础教育价值论(专著)宜宾学院李尚卫教育产权问题研究(专著)四川师范大学王官诚论美育的心育功能(论文)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颉校本教研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专著)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张诚蒲大勇漫画地图(科普读物)四川省教科所德阳市教科所成都市玉林中学冯忠跃李永全范永杰熊国玲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加快推进成都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课题)成都市教育局现代化课题组四川省六年级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调查报告(论文)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龙泉驿区教研室张晓霞何立新郑大明为自己的命运做主--中学生学习方法与自我心理引导(专著)成都七中四川省社科院何明张祥荣成都市2009年小学学业测评报告(论文)成都市教科院杨霖罗良建张碧荣樊波完善立法,建立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贺继明小学生写字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绵阳市高新区火炬二小李海燕范刚陈友军常方强张晓丹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策略的实践与研究(课题)遂宁高级实验学校罗爽熊声华敬小凤罗秀英李琳农村小学生校外自主活动的研究(课题)眉山市东坡区修文镇中心小学符德昌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与测评系统开发(专著)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陈斌王永莲杨桦杨小燕高校旅游道德教育研究(专著)四川省人才研究会创新人才分会西南大学乐山师范学院邓达陈娟王志明中国大学生组织的社会学解读--以H大学为案例(专著)四川师范大学陈莉二等奖(52项)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论文)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成都市青羊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李泽亚徐江涌张勇任莉叶剑成都市农村标准化学校运行情况调研报告(课题)成都市教科院成都市教育局胡燕陈军马海军顾颉曹璇以差异管理促教师发展(论文)双流华阳中学祝长水高中语文训练策略研究(课题)四川省安岳中学许定权陈家武杨建颜愈赵国旺四川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及对策探讨(论文)西华师大教育学院冯文全夏茂林大教育观视野下大学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论文)内江师范学院马元方傅佑全新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成都市温江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胡德福吕世年周嘉良孟蜀华胡勇“5·12”灾后四川灾区教育队伍现状综合调研报告(论文)四川省教科所成都锦江区教师进修校成都市教科院王真东刘方陈静亦贺慧陈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专著)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聂彩林漆明龙易彬聂书云王建宏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区域性推进特色教育研究(专著)阆中市文化教育局阆中市教研室汤勇刘军张治平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专著)泸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天虎陈邦胡运清钟德芳黄祖全对川西民间童谣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思考(论文)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校朱昌渝魏燕迎接教育的春天(专著)成都市西北中学王明建1986-2006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转移支付政策研究(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张素蓉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专著)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陈俊均衡发展视野下的民族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研究(专著)西昌学院贺新宇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业评价改革(论文)乐山市市中区教师进修校魏世彬“三抓三促”,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论文)成都温江区教研培训中心孟蜀华卓平王毓舜学校障碍的界定及社会建构说(论文)内江师范学院杜高明黄娟教育科研,成长路上的助推器(论文)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曾华春赵兴亮教育经济的理论释义与价值实现(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王金星陈志丹理想与现实:就“提高高校学费”问题的思考(论文)四川师范大学蒋丹万罡凉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研究(专著)西昌学院马史火阿牛木支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专著)成都锦江区教师进修校龚从荣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与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遂宁市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谢志英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课题)广安市教科所武胜县飞龙小学武胜县高妙小学邱秋肖延安魏伟唐声锋灾后师生心理重建“德阳模式”研究(课题)德阳市教科所罗涛刘川唐瑛曾生辉黄勇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指导(专著)四川省教科所武侯区教师教学教育中心成都高新实验中学四川师大李兴贵幸世强文飞翔张平福周思波少儿国学素质修炼(科普读物)西昌市第二小学西昌学院庄坤慧贺新宇张昌祥赵红陈慧翻译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曹曦颖反思我们的教育与教学(论文)自贡市教科所王坚分类指导家校结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课题)雅安市雨城区第六小学姜海燕吴文强李鸿王丽芬穆炳玉审美人格教育:文化视野中的美育本质(论文)内江师范学院陈理宣民办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论文)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魏青从四川历史学科中考试试卷的变化看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论文)四川省教科所陈静亦学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专著)内江师范学院吴忠才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视界(专著)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李绍民何卿全 XXX 李睿杨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作八大关系新论(论文)乐山市欣欣艺术职业学校潘飞“二.三.六”课外阅读训练体系的研究(课题)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向代英雷兵缪体燕何俊辉罗朝文与村小教师略谈教师备课的有效性(论文)金堂县教育局教研室金堂县赵镇第四小学陈积泽黄琼四川地区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本土与创新(专著)四川省教科所冯恩旭成长非智力因素概论(专著)成都医学院胡莹充分利用环境创设展开主题活动(论文)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焦芙琴新课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渠县教学研究室渠县安北中心学校李全郑伯希丁建立胡建国王博弟子规·少年读本(专著)泸州市大北街小学唐艳罗虹补缺假设与高中“任务型”英语写作教学(论文)蓬溪县任隆中学李建军关爱生命--盆周山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课题)珙县巡场镇中心校李卫星倪明春韩友芳肖月强易培录中小学现代管理典型案例解析(专著)成都市教科院成都锦江区教师进修校金堂县教育局教研室刘旭贺慧陈宇燕罗军论学分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功能发挥(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凌红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论文)攀枝花市仁和区教育局教研室攀枝花市教科所起学敏李天志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逻辑方法教育(论文)洪雅县教研室杨建军球面上的几何内容及教学研究(论文)遂宁市一中唐振均三等奖(153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周鉴新形势下四川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厅法规处顾美玲吴岳蓬封小超万光治张海东杏坛细语--教育管理的观察与思考(专著)广安市教育局刘中平德阳市灾后教学重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德阳教科所罗毅黄文跃何萍杨万福欧治平论大学网络道德建设(论文)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徐砺关于网络德育教学的思考(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黄寰罗子欣徐治国张帆伍艺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课件设计研究(课题)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陈泓宇思想品德课程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塔(论文)名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潘本武开发乡土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课题)芦山县幼儿园雅安教科所彭丽竹艳芳张莉王萍赵国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课题)遂宁市教科所陈彪中学数学阅读教学与课堂结构优化研究(论文)绵阳中学魏东郝琴谢德然吴川罗伯宁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法实践研究(论文)蓬溪中学校蒲成强陈应双县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开发及组织实施(课题)射洪县太和四小陈仕平胥学勤谢鹏杜红梅赵媛春智慧之光--王希建教育文集(专著)蓬溪中学校王希建学院编外人员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刍议(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林刚在积极思辨中前进在否定自省中提升-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思索(论文)遂宁一中夏安芳中国基础教育三十年分权改革进程反思与前瞻(论文)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庞超刘自力浅析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冲突(论文)遂宁应用技术职业学校吴锡春和谐社会视域内道德对市场经济价值意蕴的再思考(论文)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倪波市级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模式初探(论文)乐山广播电视大学杨凤林万新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益的研究(课题)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中心学校杨武何代文丁蜀凯李应斌罗辉对中小学开展危机教育的思考(论文)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国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与计算教学研究(专著)成都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张晓霞马岷兴大学生健全和谐的性人格塑造(专著)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贺文佳陶大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百问百答(科普书)成都大学卢勤陈蒂丝李旭论地方高校学生校内勤工助学管理(论文)四川民族学院向帮勇坚持“以片带校”教研模式推进农村学校教研工作(论文)荥经县教研室荥经县花滩小学唐兴镇李元华小学生习作素材资源开发研究(课题)安岳县岳阳镇小学康素君谢敏田晓兰尧秀兰杨丽华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功能、理念和特点(论文)德阳市教育局蒋光明面对新课改农村学校要扬长补短(论文)洪雅县教研室毛卫洪“汉棺探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四川省合江县中学校何鹏周强胡昆宋国安蒋建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开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成都市双流中学实验学校高志文张润林文传福周宗友吕惠兰《聋生五爱德育》实验研究(课题)资阳市安岳县特殊教育学校陈永军陆安明刘玲熊辉新编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指南--少先队文化有形化建设基本规范(专著)成都市新都区大丰小学俞永一高中复读现象的研究(论文)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出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综合实物》课程的建设--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张雪周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运作研究(课题)泸县教师进修校胡运清彭刚易洁金正芳李筠浅谈初中与高中的衔接(论文)内江市威远中学李阳富我国中学生责任心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绵阳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谭小宏黄希庭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探(论文)成都大学杜洁牟磊高中物理基础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课题)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许安富姚国栋夏全林马勇文源懿行苑(专著)旺苍县教育局教研究熊顺华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实验的改进及验证结果(论文)遂宁一中袁鸿志高三理科特优生考试心理辅导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四川省简阳中学XXX 曾亚灵让生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论文)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周密书院情怀(专著)旺苍县东河小学黄先友杨书虎把课程改革落实到“神经末梢”(论文)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罗大文地方旅游资源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小学广元市教科所杨万斌马德安王忠生张正杰张兴东整合资源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论文)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张斌重点高中家校合作构建和谐成长环境的研究(课题)泸州高级中学校王晓荣王建波曾雪杨怡兰周英贫困山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叙永县叙永镇西外街小学郑旭东罗雪芹刘江萍马本群林妮教育故事探秘(专著)广元市元坝区教育局教研室张绍斌新课标数学教材“课题学习”教学设计(专著)乐山市教科所四川省教科所乐山实验中学乐山五中陈出李兴贵程文华胡同祥祝智军中学生自主管理研究(课题)遂宁安居育才中学许安富“以境引物、见物识理、以理见物”的教学模式初探(论文)遂宁大英县实验学校叶宏高中英语Inteqrating Skills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射洪中学校何海英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育人功能(论文)广元市081中学姚晓菊民族地区寄宿制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甘孜州九龙县沙坪职业中学宋廷方赵代平龙正明黄长刚陆祖荣农村初中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策略研究(课题)旺苍县双河初级中学校何禄让边成勇柏永学梁国栋杨茂林数学学案及其设计(论文)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内江师范学院数信学院王富英王新民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模型的建模研究(论文)成都七中何明师生角色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论文)成都市树德中学蔡春燕物理与现代生活(科普读物)双流县中和中学彭州中学莫芮刘应荣关于豪放派其人其作与城市初中男生阳刚个性形成的思考(论文)成都西川中学陈珍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论文)峨眉山市新平中心校徐国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成都市双流县煎茶初级中学廖安惠加强学校安全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研究(课题)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镇中心学校吴学军许建波黄正莲曹力恒周忠明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探索(论文)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李春明肖智古文伟DJP教学实验促进了我校的全面发展(论文)成都市双槐初级中学叶定安王君校长管理手记(专著)泸州市教育局泸县教育局泸县教师进修校程其德夏锡平舒宇陈邦胡运清培养兴趣交给钥匙,提升信心增添动力--高中历史兴趣教学心得(论文)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刘静教师专业发展新构想--成都市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个案研究(论文)成都市教科院成都大学谭文丽罗燕冰论高师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四川文理学院黄培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及实现途径(论文)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赖芳关于板房环境下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绵竹市教师培训中心胡克明罗大文震区板房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论文)什邡市隐峰学校什邡市教科所黄纯国尹华荣点燃阅读激情,领略经典魅力(论文)巴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苟志弘音乐教育实习的有效性策略探索(论文)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贺继业用新理念指导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题)射洪县太和四小陈仕平许光明蒲俊范国军宋大良守望童心--北街小学及情趣教育初记(专著)大邑县北街小学包蕾孙祥辉王莹菊提高高中学生美术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课题)简阳市石桥中学资阳市教科所易勇李超群基于潜在个性的教学(专著)西昌市教科中心西昌市川兴中学蒙佐德曾光福课堂教学策略的非语文意义批判(论文)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吴张泽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论文)双流县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刘勇论公平视域下的教育垄断及其规制(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姚永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论文)四川师范大学杜伟任立刚口语交际与学生发展(论文集)古蔺县教师进修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王涛课堂观察:提升课堂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效益(论文)成都市青羊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飞小学张勇高茜茴谭世敏张其全严姝娥阅读教学“教什么”--对课堂教学展示课的思考(论文)威远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周小莉在职业学校的数学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培养数学素质(论文)四川教育学院谭琼四川省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同伴嘲笑的关系研究(课题)内江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周天梅陈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以四川省马尔康县为例(论文)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洪江陈松黄幸建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文综卷(地理)逐题解(论文)自贡市教科所四川省教科所陈争一张白峡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研究(论文)四川民族学院黄信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邱永成校长如何用制度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宜宾市第一中学校伍小兵黄滨田贵荣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一、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论文)乐山市欣欣艺术职业学校杨黄英寻求成长突破--乐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乐山广播电视大学刘远胜许泽能万新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基于行动的建构(论文)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杜旭林温济川和谐教育呼唤学校评价(论文)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刘晓锋内化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研究(论文)内江市隆昌县第六中学赵顺钜周国炳孔凡清洪绍芬肖永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倾听(论文)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周英整体规划螺旋推进实现师资均衡配置(论文)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青羊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徐江涌张勇黎波钟亮曹桥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探究(论文)峨眉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尧逢品浅探寄宿制学校低年级儿童人际能力的培养(论文)冕宁县民族希望小学彭进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专著)通江县实验中学张永红罗安刚向仲国陈琼张建平高等师范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徐建奇对师范生免费教育实践创新的建议(论文)资中县教育局李兵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论文)内江市隆昌县圃香巷幼儿园叶晓燕曾辛黄莉李德英涂兰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特长(论文)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西街小学曾勤游大庆宋卫东王忠明江河新课改,把权利还给学生(论文)绵阳南山中学张仲文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手册(科普读物)西南财大四川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孔勤黄燕黄丽珊蒋育红冉超凤时代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嵌如(论文)内江市第九中学校吴冰论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论文)四川教育学院邱兴小班幼儿节奏感训练方法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四川省简阳市第一幼儿园张婷婷幼儿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乐至县幼儿园熊建华张莲李平伟彭汝桃刘清华围绕现代教师素养,构建校本培育体系(论文)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易国栋中学师培活动要慎对7种矛盾(论文)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周永孝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的策略(论文)遂宁赤城幼儿园蒋素琼试论幼儿的语言教学(论文)遂宁大英蓬莱幼儿园陈敏基于投资视角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杨凌云二战后日本工业化与职业教育及其启示(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熊高仲聂彩林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简论(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漆明龙初等教育专业改革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许弟余许国梁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论文)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吴启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城市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课题)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二小任永红王金龙曹翃张晓波张海琴涪城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调查报告(论文)绵阳市涪城区政府涪城区教育文化体育局涪城区教师进修校顾建催仕林徐丽娟魏先和刘义军幼儿园“教育活动”概念溯源(论文)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彭俊英建立多远合作机制培养高职软件人才的探索--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黄永久构建多元的校本教研组织创建共生的校本教研文化(论文)成都市新津一小王高莲许艳小学生孝心培养研究(课题)威远县严陵镇河北街小学校威远县教研室威远县严陵镇中心校威远县严陵镇柏花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摘要】学业评价是根据既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加强学生学习管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阐释加强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建构适合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的学业评价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学业评价,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机制一、加强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能够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由于受其自身民族文化、家庭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会成为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受教育起点的公平并不代表教育公平的全部,其中还包括了受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起点实现了教育公平,但是在受教育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享受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公正评价学业成绩等方面很难得到公平对待。
通过对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对彝族大学生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教育过程的重视程度,而且还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学改革的力度,使这些学生能够享受到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正公平。
其次,加强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能够推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工作、充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是这些院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通过对彝族在校大学生学业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影响彝族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各种因素,制定适合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行之有效的学业评价机制,这样既可以为地方院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又可以为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和模式。
因此,以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为例,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推广和应用价值。
再次,加强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有利于地方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学业评价是以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的效果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判,对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教师改进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进行研究和改革的目的,既是为了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又是为了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弊端,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乐学、善学。
有效的学业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准确的衡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而且还可以发现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足,而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学业评价体系,难以为常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地反馈策略。
因此,以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对深化地方院校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意义深刻。
二、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分析(一)地方院校学业评价目的重鉴别选拔、轻诊断激励。
在我国,地方院校受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学生学业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鉴别和选拔,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根据综合成绩的高低,划分学生的优良中差的级别,对于评定优良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重视和表扬,而评定为中差的学生往往会成为教师批评和训斥的主要对象。
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类奖项评定选拔时,综合成绩的评级将成为主要的参考指标,学习中下等的学生通常被排斥在外。
这种以鉴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学业评价,背离了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学业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又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诊断,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改进学习策略。
地方院校彝族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有限,学习成绩往往低于汉族学生。
在综合成绩评级和选拔过程中,由于评级较差、难以通过选拔,彝族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出现厌学心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重新审视学业评价的目的,转变学业评价取向,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学习诊断功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激励功能。
(二)地方院校学业评价的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地方院校学业评价方式通常是以单一的考试制度为主,无论是课程学业评价或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其它评价,往往是在任课教师给出相应分数或等级后就基本上结束了这一阶段的评价工作。
这个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结果,通常会成为学生期末学习成绩鉴定、各类评优评先奖项的主要依据,而学校并没有将这个评价结果应用于帮助学生分析和发现以往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完全没有发挥出学业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学业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系学生学习的过程。
地方院校的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简单实用,但是没有使学生充分重视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效果也没有真切的认识,无法通过考试结果来改进学习策略。
特别是对于彝族学生而言,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比单一的终结性成绩评价更有意义。
因此,地方院校应切实考虑到彝族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和特点,变革学业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鉴于此,把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的理念有助于促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形成一种学习过程决定学习结果的观念。
(三)地方院校学业评价的标准强调共性统一、忽略个性差异。
在我国,地方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业评价制度,十分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集中表现为评价内容的统一和评价方式的统一。
一方面,学业评价内容的统一。
一般来讲,主要是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将知识技能作为评价内容,用统一的内容和尺度评价所有的学生。
这种内容和尺度上的统一,具有不可规避的弊端。
这种评价通常会忽视不同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尤其是彝族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同等内容的情况下,彝族学生往往在上课时忙于记笔记,考试前又要忙于背笔记,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和应用。
另一方面,学业评价方式的统一。
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是以书面考试成绩考评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于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新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这种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较为统一的评价标准,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多元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能够全面的、多维度的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开朗、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建构多维度和多层次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的建议(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业评价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业评价理念,是建构多维度和多层次学业评价机制的重要前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之中,并被广泛的接受和推广。
然而,受传统工具理性评价理念的影响,地方院校学生学业评价活动呈现出单一、僵化的特点。
学业评价主体更加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平均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及格率,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人本地位,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和学习水平,而对于评价结果缺少深入分析,相应的评价反馈与改进工作不到位。
这对于被评价的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由于这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无法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转变传统的学业评价管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业评价理念意义深刻。
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学业评价变革,需要做出两个转变:一是高校学业评价应具有发展性、个体性、人文性的生命特征,应从科学主义走向人文主义,从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本位。
二是高校学业评价要体现所有学生利益相关者不同的价值诉求,由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是建构多维度和多层次学业评价机制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与日剧增,如何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和确保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实施学业分层评价。
在全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内,根据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以及在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评价模式与评价方法。
这种分层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要确保能够科学、全面的考察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又要确保学业评价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和公平性。
第二,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
考试评价历来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类型,即使在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考试仍然被作为大学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
为了确保考试制度能够推动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思维定势,提高过程考核的比重,合理分配平时课堂表现、测验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进行有机结合。
其次要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指导,通过项目合作与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这类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考核。
(三)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构多维度和多层次学业评价机制的基本保障。
开展学业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的考查,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业评价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供帮助,也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首先,要建立有效地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机制是学业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学业评价诊断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学生学业评价反馈小组,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院分管领导、相关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
小组成员要根据每学期的学业评价结果,深入探讨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尤其要针对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评价情况,分析影响这类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种种因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反馈建议和意见。
其次,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如果说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外在退力,那么学业评价激励机制就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内在动力。
建立学业评价激励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根据评价结果,给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育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变革奖学金制度,通过分层学业评价,针对彝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专门的奖学金评价制度,通过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马戎.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新西部,2010(6),p159.[2]王成军.大学生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9),p27.[3]杨银梅.大学生就业与高校学业成绩评价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6),p69.[4]刘声涛,刘伟香.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研究文献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6),p57.[5]张玉霞.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05(7),p28.本文系乐山市科计划项目“地方院校彝族大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研究”(编号;13JRK0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