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了另一类词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语文中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高考语文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考查部分,而词类活用现象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难点。
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本来属于某一类词,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它被当作了另一类词来使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
名词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
再比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表示“用箕畚”。
动词活用有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原本是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分别指“出产的东西”和“收入的东西”。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
形容词活用包括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那么,在实际的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如何来分析和判断词类活用现象呢?第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词类活用往往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的,只有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比如“左右欲刃相如”,如果单看“刃”这个字,很难判断其用法,但结合上下文,就能明白这里是“想要用刀杀相如”的意思,“刃”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杀”。
第二,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和结构。
比如名词后面紧跟代词,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后面跟了代词“之”,所以“蹄”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古汉 常识(5)词类活用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犬坐:像狗一样地坐。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
齐使田忌将而往。——兼语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道 义——合乎道义)(《鸿门宴》) 22.沛公奉卮酒为寿。(寿辰——祝 寿)(《鸿门宴》) 23.沛公军霸上。(军队——驻扎) (《鸿门宴》) 24.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 (《鸿门宴》) 25.范增数目项王。(眼晴——使眼 色)(《鸿门宴》)
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寿辰——祝寿)(《鸿门宴》) 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失—— 责备)(《鸿门宴》) 28.策扶老以流憩。(拐杖——拄着; 扶着)(《归去来兮辞》) 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船桨— —划)(《归去来兮辞》) 30.兰亭已矣,梓泽邱墟。(邱墟— —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 序》)
18、积善成德。(好 → 善事)(《劝 学》)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 → 圣 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师 说》) 20、小学而大遗。(细小 → 小的问题) (与“小”相对 → 大的问题)(《师 说》) 2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细小 → 小 的收获)(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 (《六国论》) 22、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看见 → 看 见的景物)(《游褒禅山记》)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 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 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 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 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 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 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6、善万物之得时。(好的 → 喜欢) (《兰亭集序》) 7、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骄 傲 → 轻视)(《谏太宗十思疏》) 8、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永久 的 → 常存)(《滕王阁序》)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人 的 → 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全部 取尽)(《阿房宫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 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 词类活用多见于宾语,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等
二:名词活用动词
• 名词活用动词,有活用为一般动词及用作使动、意动等 三种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后面带 有宾语,其结构只是一般的动宾结构 2 :如果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后边不带 宾语,则表示的意义一般比较单纯 Section Header Here
Supporting text here. When you copy & paste, choose "keep text only" option.
3 :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 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4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 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 示的人或物。
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认为· · · · · · 有利 可图”。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
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侣 以…为友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 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 为变化。
1:作一般动词
“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
将鞭之”(《国语· 晋语四》) 中,
“鞭”本是名词,“马鞭”的意思, 在这里活用为动词,与后边 的“之”构成动宾关系,在句 中解释为“用马鞭打”
驴不胜怒,蹄之”(柳 宗元《黔之驴》)中 的“蹄” 本是名词,“蹄子”,在 句中活用作动词,与 “之”构成动宾关系,解 释为“用蹄子踢”。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知识梳理】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例题精析】一、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范增数目项王B. 云青青兮欲雨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春华秋实B. 袖手旁观C. 穷形尽相D. 夏雨雨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斗折蛇行B.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C. 其一犬坐于前D. 予分当引决答案:1.D 2.A 3. C 4.B解析:1.题干和 D 项是使动用法,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2.题干和 B 、C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 项为使动用法。
3. 题干和C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题干和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另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2.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3.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等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使 动 用 法 意 动 用 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主观——认为 宾语…… 存之于心理
试比较
①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贾思勰《齐民要术· 序》) 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 子· 劝学)
①远乡久寓京师。(宋史· 选举志) ②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 远庖厨也。(孟子· 梁惠王上) ③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 梁惠王上)
(三)活用类型及不同认识
1.类型 名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 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2.认识差异 名词作状语的归类问题 动词的使动、为动的归类问题
二、名词用如动词
(一)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①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罷而弗堪, 则曰某寇将至,乃溝公宮。(左传·僖公19) ②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左 传·成公13) ③冬十月,晉趙鞅圍朝歌,師于其南。(左 传·哀公3)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志·诸葛 亮)
(二)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1.经常性和临时性的职能差异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 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兼类词所兼几类并无主次之 分。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触龙说赵大后) 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 鸿门宴)
例①的“计”是“考虑”、“计算”,是动词;例②的 “计”是“计谋”“计策”,是名词。
另如: ①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②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左 传· 宣公15)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 词、名词变来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同它们的 一般用法在语法意义上是很不相同的,因此也作为词类活用的 内容来谈。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词类活用简介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这种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水”受助动词“能”修饰,作谓语,由名词活用为动词,它的基本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定语、宾语,而本句中功能改变,成了别的词类。
由于这种功能是临时性的,离开了这种环境,活用就不存在了。
发展到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就很少了。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是名词,朝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是动词“朝拜”。
词的兼类是词义引伸的结果,是一个词所固有的。
词类活用是一个词的临时性的功能,是不固定的。
二、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既保留了名词的意义,又具有动词的功能。
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译为现代汉语,有的译为述宾短语,[动+名]如: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吕氏春秋•上农》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 《左传•哀公十六年》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的译为状中短语,([介+名]+动),如: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史记•商君列传》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
《聊斋志异.妖术》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韩愈《原道》有的完全译为动词,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报任安书》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说苑•贵德》(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具有动词的功能。
有的译为状中短语,[形+动],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徐珂《冯婉贞》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意动用法的词语: ①吾从而师之。 (《师说》)
( 老师,以……为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羞耻,以……为羞耻)
③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赤壁赋》
(伴侣,以……为伴侣 朋友,以……为 朋友)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 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 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规律一: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例: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驴不胜怒,蹄之。 ④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 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左右欲刃相如”, “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 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2、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语: ①与郑人盟 。 订立盟约 ②赵王之子侯者。封为侯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 也》) 归罪;归咎
④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鸿门宴》)
合乎道义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游泳
⑥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南飞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排列 使八州排列座次,使六国诸侯来朝拜。
⑧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找借口
⑩五十者可以衣帛。 (《寡人之于国也》)
穿上
⑾沛公奉卮酒为寿。(《鸿门宴》)
祝寿 ⑿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行
2、名词作状语
在文言中,名词经常作状语,直接修饰、限 制动词谓语。
目见之? ③齐威王欲将孙膑。 ④尔欲吴王我乎?
齐威王想让孙膑做将军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
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一个名词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按照一般的 动宾关系解释不通的时候,那么不是使动用法就 是意动用法。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好事者船载以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②卒廷见相如。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①时公兵不满万。 ②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1)表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 ①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④其一犬坐于前。
2)表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齐国大将田忌认为他很有才能以宾客之礼待他
3、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 状态。
①渔人甚异之。 ②人之将疾,必不甘粱肉之味。以……为美味 ③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④项梁然其言。 ⑤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 之固,自若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而死在东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如名词。
①将军披坚执锐。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 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③君子正其衣冠。 ④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句中的“骑”,前面有数词“百余”修饰,数词 所修饰的常常是名词,把名词“骑”的意义放在这句话 中恰好讲得通,这样就可以判断这个“骑”是名词,是
如何判断词类活用
1、从上下文意思和逻辑关系来确定。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在这句话中“绝”上文有“假舟楫”, 借助舟船的目的是为了江河上行走或渡过 江河,下文又有“江河”,这里就只能是 “横渡”的意思。
例(2)
(汉王)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在这里,“壁”的上文有“驰入”,如果 “壁”在这里是“墙壁”“石壁”的意思,那是 不可能“驰入”的;
二)动词的活用 1、活用如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使动用法。[使……(怎么样)]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 行为。 项伯杀人,臣活之。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
3、为动用法。(为……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邴夏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③文嬴请三帅。文嬴请求把三位秦国主将释放回国, ④贪夫殉财。贪吝的人为财而死, ⑤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 于东陵之上。伯夷为了自己的声名而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利益
“壁”下文有“夺之军”,可见这句话意思与 军队有关。
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壁”用的 是由“军营的围墙”引申出来的“军营”的意思。 (成语有“作壁上观”)
2、参照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分析
例(1) A骏马名骓,常骑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句中的”骑“,前面有副词”常“修饰,后面有代 词”之“表示“骑”的对象,“骑”在这里处在谓语动 词的地位,只能是“骑(马)的意思。
规律二: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①二月草已芽 (《采草药》)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规律三: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
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①蹄而杀之 (《黔之驴》) ②项王复引兵而东 (《项羽本纪》) ③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
规律四: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①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 ②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