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盐源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综合物探找矿模式及效果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地质工作始于 上世纪 9 年代中期 , 0 多家地质单位 曾先 后 在此 区开 展工 作 。20 ~ 0 1年 ,四 0 92 1 川 省冶 金地 质勘查 局 所属 地勘 院 、六 。 五大队、 鑫顺 公司在 矿 区开展 详查 工作 , 项 目相 继开 展地 面高 精度 磁测 、激 电中 梯 、激 电测深、伽玛能谱等多种物探方 法找矿试验研究 ,主要 目的是确定矿区 斑 岩铜 矿 的物探 找矿 标 志 ,建 立 物探勘 查模式 。通过物探工作实施发现 ,矿区 采 用 高精度 磁测 、伽 玛 能谱 圈定斑 岩体 及 划定 接触 带 , 电 中梯 圈定 激 电异 常 , 激 有 效 的缩小 找矿 靶 区 。同时 ,在 成矿有 利 地段 开展 激 电测深 ,推测 矿体 的空 间 赋存位置 ,为工程布设提供依据 ,地质 工 作取 得突 破性进 展 。
收稿 日期 :2 1 - 8 1 0 20— 9 作 者简 介 :何 国平 ( 9 1一 ) 18 ,男 ,湖 北潜 江人 ,物探 工程 师 ,研 究方 向 :磁 法 、电 法勘探
一
1 3— 8
盐 源西 范坪斑 岩铜 矿综 合物 探找矿 模式 及效 果 为 主 ,次为 闪长玢 岩 。大规 模 中酸性 岩 浆活 动 ,同时相伴 大量 热液 活 动 ,为成 矿物 质 的运 移 、富集 创造
7 6 5 1 49
16 24 26 38
85 8
2 3 1 2 ~83 l9 2 8 3 3 l
16 9 4 ~9 5
46 2 51 9
42 2
角闪石 英二 长斑 岩
1 4
1 ~38 . . 9
2 . 5
13 4 2 3 ~I4
96 3
四川盐源马角石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有规 则的 , 也有不规则的 。 3 . 3 流体包裹体的盐度
5 . 3 由矿体核部或斑岩体中心向四周至围岩 , 其温度、盐度及子 矿物丰度等具规律性变化 。
含子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 ,一般为 3 2 -5 6 w t %; 两相包裹
体 1 o 一2 %;气体包裹体 的盐度最低。 3 . 4 温度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 2 1 4 — 4 0 0 ℃。 3 . 5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5 . 4 斑岩体侵位从早到晚 ,其温度、盐 度及子矿 物丰度等具规律
性变化 ( 表1 ) 。
表 1马角石斑岩流体包裹体温度 . 盐度变化表 低温 e q 高温 e q 低盐 e 口 高盐 e q 岩性
5 . 5 大部分流体包裹体 的盐度高 ,> 3 2 w t %。包裹体的盐度与矿化
关系 密 切 。
4 、成矿压力估计
在不混溶或沸腾体系 中流体圈闭压力可根 据气体最 后消失均
一
5 . 6 流体包裹体大多数 温度变化为 2 1 4 -4 0 0 " C。
5 7 样品 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 中,数量很多 , 主 要
5 - 8 “ m,宽 3 - 5 m。
5 、包裹体 变化规律
5 1 含矿母岩 ( 斑岩 ) 、矿体 、矿化体 的一个 晶粒中 , 含 子矿物
多相包裹体 、气相包裹体、液相包裹体、两 相包裹体共存 ,特别是前 二者相邻共存 ,构成沸腾包裹体群 ,为斑岩型铜矿床 的重要特征 。 5 . 2 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 ,主要分布在斑岩的石英
通过对其子晶的融化温度来计算 。 3 . 1 . 2 两相包裹体 此处样 品中的两相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 , 形态不
斑岩型铜矿主要地质特征及成因

斑岩型铜矿床多分布于2组构造交汇处、背斜 倾伏端、构造破碎带、穹形构造、角砾状地质体(角
1n1
现代矿业 —————————————————————————————————————————————————~
总第572期
一
2016年12月第12期
砾岩筒)以及构造裂隙(含微裂隙)中。如江西德兴 铜矿位于西园岭背斜倾伏端(沿轴向),西藏江达玉 龙铜矿位于背斜倾伏端(轴部),黑龙江多宝山铜矿 位于千糜岩带构造破碎带中。构造裂隙(含微裂 隙)对成矿发挥了重要作用,矿(化)体的形态、大 小、范围明显受接触带、断裂带裂隙控制,在工作中 除对接触带进行研究外,还应对围岩及侵入岩的裂 隙构造进行分析。
1.4.3表生作用及次生富集
尽管围岩性质对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不具有决 定作用,但对蚀变及其成矿特点有明显影响,即对斑 岩铜矿的物质类型和矿物组合影响较大。据统计, 有30%的矿化发生于围岩内(江西德兴铜矿的70% 产于板溪群千枚板岩中)∞j。对于与斑岩铜矿有关 的围岩,在工作中的注意点有:①若围岩为碳酸盐 岩,应特别注意矽卡岩型和斑岩型2种矿床类型组 合,以免漏矿;②若围岩为海相或陆相火山岩、火山 碎屑岩和砂岩、页岩、泥岩及变质岩系,由于岩石致 密,常为岩体顶盖“隔挡层”,常在岩体内,特别是在 岩体顶部富集成矿;③若围岩为各种角砾状地质体, 特别是矿化角砾岩筒为矿液活动和运移的有利场 所,在一定条件下,可使原生矿化富集以及作为寻找 与斑岩铜矿有直接关系的火山颈和火山通道的重要 标志。
1.3围岩
黝铜矿、斑铜矿等,伴生矿物为黄铁矿、辉钼矿、自然 金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石英、钾长石等。矿 石构造主要表现为浸染状、细脉状、脉状及块状、角
砾状。斑岩铜矿矿化具有由内I形't-水平(侧向)分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铜矿成因地质类型特征及找矿技术分析王 成(鞍钢集团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鞍山 114004)摘 要:我国不同区域地质背景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这种地质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铜矿。
在所有的铜矿中,斑岩型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矽卡岩型、和海相砂页岩型。
本文接下来将围绕我国的主要铜矿类型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铜矿的特点对找矿技术进行深入的挖掘。
关键词:铜矿类型;地质特征;找矿技术中图分类号: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22-0073-2Geological Type Features of Copper Deposit Genesis and Analysis of Prospecting TechnologyWANG Cheng(Ansteel Group Mi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nshan 114004,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and this geological difference forms different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Among all copper deposits, porphyry type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total, followed by skarn type and marine sand shale type. Nex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types of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and deeply excavate the prospecting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deposits.Keywords: copper deposit typ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technology我国的铜矿种类繁多,储量丰富。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作者:孙渺汪鹭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3期摘要:斑岩型矿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因此该类矿床一直是矿床学家研究的热点和矿业公司的首要勘查目标。
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斑岩型铜矿床的资料,总结了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特征,斑岩型铜矿与钙碱性系列的侵入体的关系,矿体的赋存位置、围岩的岩性,斑岩型铜矿的蚀变组合和分带等,并对板块俯冲和大陆环境的斑岩型铜矿成因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成因模式1.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1.1 与岩浆侵入体的紧密联系。
斑岩型铜矿在空间、时间以及成因上都与钙碱性系列的斑岩岩浆侵入体有关,斑状侵入体常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其中以花岗岩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为主要含矿岩侵入岩。
侵入体的侵位年代主要为中新生代,岩相上主要为浅成、超浅成相,极少数为中深成相,其中浅成、超浅成相与斑岩型铜矿关系尤为密切,它们常为多期多阶段复合杂岩体的晚期产物。
超浅成相主要由潜火山岩组成,它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
潜火山岩的产状总体来说是侵入状的,而非层状,岩相上与火山岩类似,比如其基质结构与火山岩相似。
因此野外详细地质调查,尤其是对岩体产状的调查,是区分火山岩和潜火山岩的重要途径。
含铜矿的斑岩岩体,一般受构造控制,因此形态上常为蘑菇状、筒状、喇叭状、蝌蚪状以及不规则脉状。
也常见上部为脉群,下部为不规则的岩株体,通常形态特点比较复杂。
需要注意的是,侵入体是否含矿只靠岩石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分析方面来判断显然是不够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多借助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别是造岩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辅助判别。
斑岩型铜矿虽然赋存于斑岩体内,但矿化并不局限于岩体内,有些矿化体还可以产于硅铝质的变质岩或者沉积岩的围岩里。
从找矿的角度来说,不能受困于火山岩的限制,要注意到与火山岩无关的浅成岩地区,特别是那些与构造岩浆带有关的浅成岩。
斑岩铜矿介绍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一、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 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矿体 .
通过工程控制 , 区共圈出 3 全 个矿带 1 个矿体 , I 6 矿带产于 8 号岩体斑岩体 中,已圈出 8 0 个矿体 , 其中 I 1 I 2 I 3 一 、 一 、 一 为主要矿体 ;Ⅱ矿带产于岩体东侧及南侧接触带,已圈出 7 个矿体 ,其 中Ⅱ一 、 1 Ⅱ一 、 Ⅱ一 2 3为 主要矿 体 ;Ⅲ矿带 产 于 8 0号岩 体西南 侧 角岩带 中 。 最 大矿带 I 矿带从 上到下 可分 为 3个 主要 矿体 ,矿体埋 深 2 ~2m,南 、东埋深较 小 ,北 、西埋深 较 520 大 ;矿体在地表投影南北长 5 0 9m,东西宽 25 63 6 ~ 1m,呈似层状 ,矿体底界略向西倾 。倾角一般 03 。。 ~0 分布在 0~ 5 8 l 线之间 ,标高 2 8m以上 ,纵剖面上总体呈南北高 ,中间低 的 “ 70 w”形展布 ( 见图 1。矿 ) 体长 2 0 一 9m, 4 17 9 平均品位 0 3 0 9 8m 5 0 厚 — 5. m, 9 . %一 . %。矿体厚度变化系数 3 . % 9. %,品位变化 3 4 6 4 一5 8 8 0 系数 5 .7 7 . % 1 % 08 0 9 。 22矿石 特征 . 221矿 石结 构构造 .. 矿 石结 构 主要有 自形一 半 自形一 它形 粒 状结 构 、反应 边结 构 、稀 疏 浸染 状结 构 、叶 片状结 构 、微 细
伏 的 东西 向 和 近 南 北 向 构 造 交 汇 处 ,与 喜 山 期碱 性 斑 岩 体 在 空 间上 有 密切 的 关 系 。通 过 对 该 矿 床 地 质特 征
研究 ,确定了该矿床 的产 出地质 背景和矿化特征 ,并根据地质 、常量及微量元素 、稀 土元 素、稳定 同位素 以及流体 包裹体等进 行 了成矿 物质来源分析 ,认为矿床成矿物质主要 源 自侵入体本身 、侵入体 围岩和侵 入 体源 区,岩石类型为 中酸性一 酸性钙碱性岩 ,化 学成分上具有埃达 克质岩的特征 。 关键词 :斑岩 ;成矿物质 ;铜矿床 ;西范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6月J une,2006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5卷 第3期Vol.25 No.3文章编号:0258-7106(2006)01-0269-12四川盐源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李立主,赵支刚,贺金良,杨泽湘(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攀西地质队,四川西昌 615000)摘 要 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岩矿鉴定、化学分析、稳定同位素测定、稀土元素分析、成岩成矿同位素年龄测定、包裹体测温及成分等的研究,表明四川盐源模范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铜矿的特征。
成岩的多期次构成复式岩体,断裂构造控制的隐爆碎裂岩筒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沉积场所。
多期次成矿,特别是次生富集作用形成了中型规模的Ⅰ号矿体,影响次生富集带发育的F7断裂带起了重要作用。
模范村矿床确系典型的斑岩铜矿,但又具独自的成矿特征。
关键词:地质学;斑岩铜矿;复式岩株;多期次成矿;隐爆碎裂岩筒;次生富集带;模范村;四川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G 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fancun Himalayan porphyry copperdeposit in Yanyuan,Sichuan ProvinceL I LiZhu,ZHAO Zhi G ang,HE JinLiang and YAN G ZeXiang(Panxi G eological Party,Sichuan Bureau of G 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Xichang615000,Sichuan,China)Abstract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observ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uch indoor means as rock and mineral identifica2 tion,chemical analysis,various isotopic determinations,REE analysis,isotopic dating for rocks and minerals, inclusion thermometry and composition analysis,the authors hav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ofancun ore deposit ha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The polyphase rock-forming proces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composite intrusive body,and cryptoexplosion cataclastite pipe controlled by the fault struc2 ture provided the channelway and sedimentation space.The polyphase mineralization,especially the secondary enrichment,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dium-size No.I ore body.F7fault,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enrichment zon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Being a typical porphyry copper de2 posit,the Mofancun deposit also has its uniqu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Such a phenomenon has a very im2 portan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ore-prospecting work.K ey w ords:geology,porphyry copper deposit,composite stock,polyphase mineralization,cryptoexplosion cataclastite pipe,secondary enrichment zone,Mofancun,Sichuan 在攀西地区发现喜马拉雅期斑岩群和斑岩铜矿床是“八五”国家重点攻关科研项目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随后,四川省地矿局给攀西地质队下达了后继普查任务,在该区获得了中型规模的铜储量。
笔者在进行“九龙—木里地区铜多金属矿产控矿条件和资源远景评价”专题研究时,以1∶20万盐源地质图西南角上的2个的印支期石英闪长岩和Cu、Au、Ag、Mo、Pb、Zn、Sb等多元素异常为线索,在1991~1994年期间8次到西范坪—模范村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完成了50km21∶10000地形地质图,圈出斑岩体百余个,绘制了80号岩体等的地形地质草图。
为了评价岩体的基本地质特征,施工十字主干槽,在探槽Tc19-2中获得铜和金的品位分别为Cu 0.23%和Au0.25g/t,发现了宽9m的斑岩型铜矿体,从而结束了攀西地区无喜马拉雅期斑岩和斑岩铜矿的历史(李立辉,1992)。
1994年在Tc19-2下的PD1坑道中见到宽52.1m的铜矿体。
1995~1997年笔者等继续野外工作,于1998年底提交地质普查报告,获得了中型规模铜矿储量和伴生Au、Ag、Mo 的储量。
为了满足斑岩铜矿新一轮普查的需要,有必要认真研究已取得的原始资料,笔者结合过去多次的野外观察,对该区斑岩和斑岩铜矿有些新的认识,特撰文供同行参考。
1 区域地质背景西范坪—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群位于特提斯成矿域金沙江—哀牢山钼铜成矿带的北分支(图1)。
具体构造属于扬子地台西部过渡带的盐源盆地西南缘,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体的前锋,在隐伏的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的交汇处。
在遥感图像上有多组断裂发育,且有环状影像连续出现。
网状裂隙发育,在PD1坑道角岩中统计裂隙为180~200条/m2,按走向分N E向、NW向、SN向、EW向4组,以前2组为主。
据川西南莫霍界面深度及深部构造图,该斑岩区正处于龙门山—锦屏山幔坡陡区(西部)和康滇幔隆区(东部)与滇西幔凹区(西南角)三者交汇处,莫霍面深度为55km左右。
本区为一个轴向近南北(NN E)向的环状隆起背斜构造,南北长约12km,东西宽8km。
出露最老地层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其上为乐平组砂泥岩、下三叠统青天堡组和中三叠统盐塘组的红色砂泥岩(图2)。
喜马拉雅期石英二长斑岩体主要分布于背斜构造的西南隐伏端,北部出露的斑岩体小而少,可能尚处于隐伏状态。
由于玄武岩喷溢的中心多,斑岩体的侵入及新构造活动,在卫片上连续出现环形影像,且大环中有小环。
因此,原来的背斜构造就较模糊,只有认真研究分析后方可辨出庐山真面目。
据肖渊甫(2005)研究,扬子地块西缘古近纪成矿带是与玉龙成矿带相呼应的。
印支板块的碰撞,特别是东构造结部位强烈的挤压,造成北特提斯残留洋壳同时向东侧的扬子地块之下俯冲,在扬子地块西缘产生边缘岩浆弧带,扬子地块向东逃逸而发生大规模右旋走滑并形成拉分盆地,拉分盆地边缘断裂为成矿斑岩体侵位提供了潜在空间,形成了扬子地块西缘斑岩成矿带。
如模范村铜矿、云南马厂箐铜钼矿、金平长安、铜厂铜金矿等。
2 斑岩群基本地质特征西范坪—模范村斑岩群中最大岩体(56号)出露面积1.5km2,一般岩体多在0.3km2以下。
岩体呈岩株、岩墙、岩脉、岩筒、岩枝状产出。
为被动式浅成—超浅成侵入相。
以西范坪和模范村之间山脊的56号中粗粒角闪石英二长斑岩主岩体为中心向四周呈环状分布。
在内环主岩体西有铜矿化40号岩体,北有60号岩体,东有80号含矿复式岩株,已探明铜矿床的规模为中型。
在40km2范围内有已编号的大小岩体126个,加上一些没编号的小岩体,总数可能超过200个。
岩石类型以石英二长斑岩为主,次为二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闪长玢岩、煌斑岩等。
斑岩中的暗色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为主,辉石次之。
具多期次脉动侵入成岩特点(不同期次侵入生成的岩石在野外能清楚的看出接触界线,但却无法判断先后顺序,故采用“脉动”一词),56号岩体中粗粒角闪石英二长斑岩的角闪石40Ar-39Ar法年龄为(47.52±0.95)Ma,钾长石的K-Ar法年龄为(51.9±0.8)MaΟ。
在ZK002钻孔中的4件全岩K-Ar法年龄分别是:黑云母石英正长斑岩35.8Ma,中细粒黑云石英二长斑岩34.18Ma,中细粒角闪石英二长斑岩32.0Ma,斑岩型铜矿31.4Ma。
在PD1坑道内的中细粒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里的黑云母,其K-Ar法年龄为34.1 Ma和34.6Ma(见表1)。
根据这些数据结合侵入穿插、包裹情况,总结其成岩顺序及基本特征如表2。
斑晶斜长石呈自形板状,见聚片双晶和环带构造,少数呈炸裂晶屑状;条纹长石多呈半自形似板状,条纹具波状、网纹状;角闪石呈柱状、似柱状。
斑晶中裂纹发育,双晶微变形,错位常见;晶体间断裂及晶体碎裂现象较普遍,并常被钾长石、石英、钛铁矿交代,见石英、角闪石、黑云母和长石斑晶被基质072 矿 床 地 质 2006年 图1 玉龙—大理—冕宁地区喜马拉雅期斑岩体分布图(据李立主,1996年Ο资料修改)Fig.1 Distribution of Himalayan porphyry bodies in Yulong-Dali-Mianning area(modified after Li,1996)熔蚀成港湾状、阶梯状。
表明岩体形成于超浅成相环境或发生过隐爆作用。
岩体相带不明显,56号主岩体的边部粒度较内部为细,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内部则以角闪石为主,且岩石更新鲜。
其它小岩体则更不明显,但因蚀变的强弱和类型不同而出现岩性的差异。
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界线参差不齐。
泥砂质围岩发生角岩化、青磐岩化。
无矿化岩体的接触蚀变带窄狭,而矿化的80号岩体接触172 第25卷 第3期 李立主等:四川盐源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图2 盐源县西范坪—模范村一带地质略图(据李立主等,1996修改)Fig.2 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Xifanping-Mofancun area ,Y anyuan County (modified after Li et al.,1996)表1 西范坪斑岩铜矿K -Ar 年龄测定结果T able 1 K -Ar d ating results of the Xifanpi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样品号样品名称采样位置K/%40Ar/10-640Ar/40K 年龄值/Ma测试单位Y -16角闪石56号岩体角闪石英二长斑岩0.990.002320.002230.00196570.001889733.532.2南京地矿所,1995年PD 1-36黑云母1号坑36m 处含矿石英二长斑岩6.6290.015820.016030.0020000.00202734.134.6宜昌地矿所,1994年Tw-1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K002,265~287m 4.2840.010250.00200534.18宜昌地矿所,1996年Tw-2角闪石英二长斑岩K002,230~256m 4.5820.010250.00187532.0宜昌地矿所,1996年Tw-3黑云母石英正长斑岩K002,440~448 4.5780.011470.00209935.8宜昌地矿所1996年272 矿 床 地 质 2006年 第25卷 第3期 李立主等:四川盐源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372带最宽可达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