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营销人员的出路在哪里
电商冲击下 营销人的出路在哪里?

电商冲击下营销人的出路在哪里?业务员会消失吗?最近,在部分人群中流传着一种说法,随着电商的发展,业务员这个职业将面临着被互联网所替代,业务员群体将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持这种观点的人好象不少,他们大部分是新兴行业人士居多,包括投融资圈和电商圈。
近年,娃哈哈、格力、万达,都面临越来越大的营销压力,销售增长逐年下滑。
马云说,传统企业如果不拥抱电商,将会死得很难看。
那么,作为传统企业的经营支柱,企业的营销团队自然面临着被淘汰和转型的威协。
传统营销人都转型去哪儿了?中国有8000多万营销人,但仅0.5%可能成为营销总经理,只有1%能成为销售总监,只有3%能成为大区经理,而95%的营销人就算有幸升到了区域经理,也就碰到天花板,永远升不上去了。
营销也是一个青春饭,升不上去,意味着你的职业生涯到了转型时刻。
在传统年代,40岁前如果你还不能升为高管,你就必须接受比你年龄低得多的领导来管你,在电商年代,这个年龄已经降到了35岁。
那么,以后这些营销人要转战哪里去?只有5%的营销人,他们幸运升上了高管,从此走上管理岗位,可以脱离了一线的销售。
而在剩下的人中,基本上面临三种归宿。
第一类,30%的人去了更小的同行公司,甚至是跨行,当上了小高管,主管营销领域,但是因为公司太小,老板亲戚干预过多,各方面限制较多,资源有限,往往很难发挥真正的水平,小公司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大公司的,毕竟是少之又少。
第二类,30%的人选择了个人创业或合伙创业,创业方向以本行代理商为多,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的行业。
但由于受资金、产品、渠道、人员、费用等多方面影响,事业往往处在生存或小康状态,不温不火,未能做大,时刻面临各方面冲击。
第三类,30%的人仍然留在原职业,给年轻的高管当下属,承受各方面压力,年龄大了,必须放弃一飞冲天的理想,老老实实忍受委屈,在天花板下风里来雨里去,平淡十数年。
除了以上,其实还有一小类,他们从营销职业转型到了非营销职业,比如行政、人事、后勤等,从最低层工作转型,但这毕竟是少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更难。
每一个做销售的人,都逃不出这四种归宿

每一个做销售的人,都逃不出这四种归宿知道大家急于知道答案,那我就先说结论吧,销售的最终归宿有4种:1、做到销售副总或总监级别,这种概率是3%左右,即100个销售里最终杀出来的只有3个。
能做到销售高管,对个人能力和情商都是挑战。
2、行业内继续混着,私下做着其他副业。
这也是很多老油条销售的现状,因为销售时间自由,很便于发展自己的副业。
至于本质工作,跟老客户打打电话,吃吃饭事情就谈成了。
3、创业,利用自己的资源抢上一家公司的业务。
有些销售带着在上一家公司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出来单干,也能从市场分到一杯羹。
4、转行,要么去客户公司,要么降维去其他行业发展。
销售最大的优势是见多识广,降维到其他行业,不一定比原行业的人做得差,有不少成功的降维打击例子。
如做媒体的转行做餐饮。
在这里,我更想跟大家聊聊——做销售的为什么想转行?在我几年的销售市场生涯来看,主要是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
一、销售转行的内因一个销售人员的立身之本,无非是三个要素:客户基数、签单量和回款率。
越是大的公司,公司内部的客户资源分配格局已定。
大客户/优质客户都掌握在资历深的销售人员手里,他们不挪窝,客户资源是不会放出来的。
销售人员在一个公司做2年或3年,客户基数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除非公司有重大变动。
在客户基数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只能深挖客户合作需求,提高签单金额。
客户每年的营销费用都是固定的,至于能各家能挖到多少费用就各凭本事了。
本人在做市场这些年里,最幸运的一次是把客户75%的营销费用拿下,剩余的25%是6家同行在抢。
回款率决定销售人员有无提成。
我见过太多的销售签了大单后,接下来几个月都是春风得意,走路带风。
一到付款的时候,客户就拖,拖个一年半载的才收回来,销售也被折磨得够累。
收不回款,财务是不可能提前发提成的。
客户基数、签单量和回款率,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让一个销售撑不下去。
也有很多销售是因为性格或家庭的原因,中途转行。
我见过有的销售突然厌恶各种应酬的生活而转行的,也见过男朋友对她的工作性质不满而转行的。
营销岗位的发展前景

营销岗位的发展前景营销作为商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营销岗位也在不断演变,为营销从业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营销岗位的发展前景。
行业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营销人才来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推广。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需要经验丰富、具备创新能力的营销专业人才来应对市场挑战。
因此,营销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
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营销岗位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销售和推广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营销领域也日益多元化。
从市场调研、品牌策划到数字营销、内容营销,营销人员有着更多的选择空间。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会涌现更多新兴的营销岗位,为广大营销从业者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
技能要求不断提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营销人员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沟通能力、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技能。
未来,随着营销领域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从业者需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与时俱进。
薪酬水平稳步提升随着营销人才的需求增加,行业对优秀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优秀的营销人才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营销岗位的薪酬水平有望继续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营销岗位作为商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创新,营销人才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对于有志于从事营销工作的人来说,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把握行业发展的机遇,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事业目标。
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

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营销专业是商学院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涵盖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市场推广、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从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分析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的就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就业前景1.市场需求量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需要专业的营销人员来进行市场调研、产品策划和推广,以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2.多样化就业岗位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个行业找到工作岗位,如快消品、金融、房地产、电子商务等。
他们可以从事市场调研、品牌推广、销售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此外,随着数字化营销的兴起,互联网公司和电商平台对数字营销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3.薪酬待遇较好相对于其他专业,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薪酬待遇。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对中国企业薪酬水平的统计数据显示,营销岗位在各个行业中的薪酬水平较高。
这也是吸引许多大学生选择营销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发展趋势1.数字化营销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数字化营销成为营销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数字化营销包括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营销、内容营销等多种形式,需要营销人员具备数字化营销技能和知识。
未来,数字化营销领域的就业机会将不断增加,对专业的数字营销人才需求将持续扩大。
2.数据驱动的营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驱动的营销成为企业获取市场洞察和决策支持的重要手段。
数据分析、市场研究、消费者洞察等技能将成为营销人员必备的能力。
未来,懂得利用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和消费者洞察的营销人员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个性化营销的需求增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趋势,个性化营销在市场推广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销售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销售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销售职业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领域中重要的职业之一。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销售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销售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将对销售从业者和企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销售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目前,销售职业处于快速变革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销售模式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销售员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产品示范来促成交易。
然而,现在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产品信息、比较价格和评论,并进行在线购买。
这导致一些传统的销售职位减少或者转型。
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为销售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销售过程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方都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交易。
这意味着销售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触达到全球市场,扩大销售范围。
此外,互联网也提供了大量的销售数据,销售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优化销售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从而提高销售效率和销售额。
除了科技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对销售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对销售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
企业需要销售人员能够把握市场机遇,开拓新客户,增加销售额。
因此,具备良好的销售技巧和市场洞察力的销售人员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未来,销售职业将继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们可以预见到互联网的普及将继续促使销售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面销模式将逐渐淘汰,电子商务和在线销售将成为主流。
销售人员需要适应这一趋势,学习并掌握电子商务技能,将传统销售技巧与互联网工具相结合,提供更好的销售服务。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销售领域的自动化将不可避免。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自动化客户服务和销售流程,提高销售效率。
销售人员需要学习如何与人工智能进行合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此外,销售人员需要培养自己与机器合作的能力,包括数据分析、销售策略制定和客户关系管理。
第三,全球化将为销售职业带来新的机遇。
销售人员最后的出路在哪里?

工作的过程就是自己成长的过程,最初是跟在别人后面学习,到能独当一面,到后来是带领销售团队,到最后就是做市场策划、做决策性的工作。这个过程学习到很多销售知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收获了疲惫和成熟。销售人员的最后出路在哪里?个人认为只有两条路可以作为销售人员成功的选择,想想是不是挺悲哀的呢?
出路一就是一直打工,从业务员、业务主管到销售经理,再到大区经理到销售总监;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学习,跳槽、升迁才能达到,其中可能需要不断换岗位、换工作;做销售一定需要出成绩,同时要更懂得企业文化、企业政治环境,人就需要变得更圆滑,更需要为人处世的能力;当您的能力和才干达到这样的层次,那你在单位的福利待遇,职位空间等也就自然是比较优越了,当然我想你已经在某个城市定居,不算小富也算是舒适,那你基本上也能看到自己后半生的日子了。这其实也是比较不错的出路,当你看到那些经常把坐飞机当成坐公车一样的人士,你应该知道他就是这一类所谓的白领了。
销售人员最后的出路在哪里?
本人做销售已经10多个年头了,现在经营一家珍珠饰品公司,97年从内地到广东珠海发展,先是在一家私营公司做快销品销售,然后到广州一家药品公司也是做销售,后来到一家专业化妆品公司,最后一家也是做快销品国有大企业;几年来职位从最初的业务员到业务主管、到销售经理,最后做到大区经理,几年前开始创业,创办生产基地,开办自己的公司。
当然还有其他的出路,到老还在做销售的平庸销售人员,默默无闻的勤劳老黄牛,当然这样的人很少,这就另当别论了。
感觉选择销售是个风险极大的行业,必须面对许多风风雨雨。做销售的很少有转行做技术、做生产的,这也决定了选择销售就选择了精彩的人生,或成功或失败,必须独自扛;人生不在乎长短,在乎是否活得精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另外一种出路就是自己创业,当从懵懂的业务员成长成为销售经理,自己也对某些行业比较熟悉了,不甘为人下的心伴随激情不断冲动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要创业”。如是很简单的办公室、很简陋的厂房就成为创业的根据地;在狭小的市场空间中,也许凭着自己的勤奋或是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始了闯荡江湖,面对的将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波涛或无米下锅的悲凉;寂寞当调料,孤单作伴侣!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也许经历无数煎熬后,某一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创业的失败,当初的豪情万丈换来的是苦酒一杯,如是乎,无数的热血青年变得颓废沉沦。数月后又开始打工的历程,只为了不甘于平庸而东山再起。不久后创业的激情又开始爆发,又重新走向孤独的创业路,多年以后,也许当初的激情创业换来一个个知名企业,成为行业中的旗帜,功成名就也就伴随自己的后半生。
老业务员的三个13与四条出路-管理资料

老业务员的三个13与四条出路-管理资料老业务员的三个1/3现象对于面临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企业来说,很多企业高层领导人觉得“老业务员”是一个很大的包袱,他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老业务员=老观念”,老业务员的经验在过去是“妙方”,在未来却可能是“毒药”,在对待老业务员上,所以很多企业容易犯“倒洗澡水连孩子也一块倒掉”的毛病,。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老业务员都是“老态龙钟”,对每个人要逐个分析、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全部弃用。
根据很多企业的经验,老业务员一般存在三个三分之一现象,其中三分之一表现不错,跟得上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可以留任的;三分之一是年龄较大,能力平平,但对企业极为忠诚,这部分老业务员可以分流到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继续在营销以外的岗位为企业服务;剩下的这三分之一是心态与能力均差的业务员,需要淘汰。
针对三个1/3的业务员,要使用针对性的提升、激活、安置或淘汰计划,避免用错人,“倒错孩”。
M企业仔细分析了老业务员现状后,为其设计了四条出路,顺利实现了新老更替。
M企业为老业务员设计的“四条出路”M公司是一家生产瓷砖的企业,前身是一家集体联营公司,在1997年时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后经救治,成功存活下来,并于1999年转制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
虽然该企业的公司名称改了,股东换了,但公司的运作却是“穿新鞋走老路”。
典型的例子就是其人治的文化,制度形同虚设,关系风盛行,员工没有压力,人才只进不出,很多岗位上都是工龄等于厂龄的“老臣子”,营销系统也不例外,32人的营销队伍,超过33岁的有18人。
营销团队显得老态龙钟,没有活力,在2003年,企业的销售业绩已连续三年在3个亿左右徘徊,遭遇了发展的瓶颈。
要重振营销团队的“狼性”,老业务员是心头之痛,拿老业务员动刀是当务之急。
如何动呢?当时在决策层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将老业务员全部劝离营销系统,去行政部门、制造部门或去经销商那里;另一种认为一个营销团队中,老中青结合是必要的,一部分老业务员还能挖掘潜能,重振雄风,企业应该建立一种机制,让能力与心态均差的老业务员淘汰,但可以帮助能力强心态稍差的人“老树发新芽”,管理资料《老业务员的三个1/3与四条出路》(https://www.)。
传统营销人员的出路在哪里向前,还是退后

传统营销人员的出路在哪里?向前,还是退后来源:亦锐营销策划传统营销人员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出路之一是往前一步,到消费者中去,成为能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行业达人或专家;出路之二是往后一步,作为产品和市场的连接者,依靠数据和技术完成消费者的需求洞察并反馈到产品。
一半以上的传统营销人员将被抛弃旧时代的“营销三宝”1、砸广告:在传统的营销世界,哪怕是内容单一,令人反感广告,通过密集的轰炸。
同样能占领消费者心智,典型例子——脑白金。
2、价格战:通过价廉物美占领主要市场份额。
3、铺渠道:在中国市场构建一个渠道金字塔,通过三至五个层级将营销渠道延伸至疆土任意一隅。
今天,旧有的“营销三宝”已然失效,营销市场出现了六个新的特征:1、品牌返祖。
人格开始产生价值,产品自身的成本与其售价便开始脱钩。
以褚时健与以其人格背书的褚橙为例,冠他之名的冰糖脐橙比原价翻了几番。
2、渠道扁平化。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独有的便利性,使消费者们更倾向于网上购物,未来所有的营销都将城乡一体化。
销售的渠道日趋扁平,不呈金字塔状,不呈几何状,垂直抵达潜在受众。
3、硬广开始失效。
80后、90后已不再专注于电视、报纸、杂志等无法交互的媒介,他们忠于PC以及移动终端。
如何让广告被这一消费主力群体接收,变成了一个大问号。
所有的年轻人对商品的认知,不再是通过传统的单向广告,而是通过社区化环境中的口碑传播。
4、快乐营销。
由于科技不断地发展,未来商品必然趋于同质化且品牌过剩,消费者消费都是“凭任性、看心情”。
娱乐将成为商品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具有娱乐因素,那些冰冷的品牌都会失去新一代消费中坚的青睐。
5、定制至上。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互动技术逐渐发达,未来市场将会产销合一,消费者将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始终,工厂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定制。
这将造成两个重要结果——首先,所有的商品在生产之前已经完成销售;其次,工厂的效率大大提高,商品制造生产的流程和理念发生巨变,而这个变化是受营销所驱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营销人员的出路在哪里?
2月12日吴晓波频道专题“一半以上传统营销人员将被淘汰”在商业界和营销界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那么,传统营销人员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出路之一是往前一步,到消费者中去,成为能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行业达人或专家;出路之二是往后一步,作为产品和市场的连接者,依靠数据和技术完成消费者的需求洞察并反馈到产品。
吴晓波:一半以上的传统营销人员将被抛弃
旧时代的“营销三宝”
1、砸广告:在传统的营销世界,哪怕是内容单一,令人反感广告,通过密集的轰炸。
同样能占领消费者心智,典型例子——脑白金。
2、价格战:通过价廉物美占领主要市场份额。
3、铺渠道:在中国市场构建一个渠道金字塔,通过三至五个层级将营销渠道延伸至疆土任意一隅。
吴晓波认为,今天,旧有的“营销三宝”已然失效,营销市场出现了六个新的特征:
1、品牌返祖。
人格开始产生价值,产品自身的成本与其售价便开始脱钩。
以褚时健与以其人格背书的褚橙为例,冠他之名的冰糖脐橙比原价翻了几番。
2、渠道扁平化。
互联网的发展及其独有的便利性,使消费者们更倾向于网上购物,未来所有的营销都将城乡一体化。
销售的渠道日趋扁平,不呈金字塔状,不呈几何状,垂直抵达潜在受众。
3、硬广开始失效。
80后、90后已不再专注于电视、报纸、杂志等无法交互的媒介,他们忠于PC以及移动终端。
如何让广告被这一消费主力群体接收,变成了一个大问号。
所有的年轻人对商品的认知,不再是通过传统的单向广告,而是通过社区化环境中的口碑传播。
4、快乐营销。
由于科技不断地发展,未来商品必然趋于同质化且品牌过剩,消费者消费都是“凭任性、看心情”。
娱乐将成为商品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具有娱乐因素,那些冰冷的品牌都会失去新一代消费中坚的青睐。
5、定制至上。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互动技术逐渐发达,未来市场将会产销合一,消费者将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始终,工厂根据你的需求进行定制。
这将造成两个重要结果——首先,所有的商品在生产之前已经完成销售;其次,工厂的效率大大提高,商品制造生产的流程和理念发生巨变,而这个变化是受营销所驱动的。
6、粉丝经济。
传统年代下,商家将消费者视为上帝,因此必须提供给消费者标准件,并且具有十分高的性价比。
但是在互联网年代下,商品被赋予了人格,因此商品的缺陷是可以被容忍的。
沟通可以了解需求,根据需求重塑产品,弥补缺陷。
在互动环节中,商品的性价比被模糊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更期冀的是能够彼此促进。
实际上,营销市场出现的六个特征无非是在说一件事情:品牌完全融入消费者,从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中去。
或者说,本身这个来和去的过程也是一体化的。
营销市场从单向的传播变成了双向的互动过程。
传统形式的广告完全被颠覆,而大部分传统的营销人员也无法在现有的环境生存。
传统营销人员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1 往前一步,到消费者中去,成为能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行业达人或专家。
传统营销的核心在于想出很多花招来让消费者注意、兴趣、欲望和尝试(AIDA- A为Attention,即引起注意;I为Interest,即诱发兴趣;D为Desire,即刺激欲望;最后一个字母A为Action,即促成购买)。
这里面涉及传统营销理论里很多广告创意层面的技巧和手法,比如寻找品牌共鸣和挖掘生活中细碎但打动消费者的Moment of truth(关键时刻),至今在很多场合依然很实用。
而在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数字营销渠道上,重心开始转移:从品牌到消费者情感共鸣的挖掘,转向对主动参与传播习惯的洞察。
换句话说,从“如何让他们知道我而且来”变成“如何让他们主动帮我传播出去并叫别人来”。
一直到这个部分,对于玩转传统营销的人,依然不是特别难的部分:路数已经屡见不鲜,但只要运用得好,消费者还是会乐此不疲参与:比如病毒视频,各种恶搞大片,测试游戏、UGC内容(用户自己添加一部分内容后完成的最终作品,他会很愿意传播给朋友),求虐、仇富、众人推倒、总结和收藏癖、@ 别人的冲动、隐私坦白冲动、求虐耍贱冲动等……有人总结过社交网络诱导用户共鸣的“七宗罪”,都可以拿来设计和思考如何引发消费者主动参与传播。
然而更进一步,在所谓品牌返祖、渠道扁平化、硬广开始失效、营销娱乐化的大背景下,仅仅停留在引发消费者主动参与和传播这个层面,格局又远远不够。
营销人要能依然在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玩两个传播怎么够呢?往往在于在新的环境挑战下完成消费者(用户)洞察。
从这个层面上讲,也许传统广告吸引消费者的广告创意层面的技巧和手法,从出发点上就是错的:在信息无边界的情况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谁也不愿意为一个过度营销的品牌持续买单和证言,也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没有意义的沟通和互动。
在这种时候,营销人能否赢得消费者(用户)的关键点在于能否持续的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轻服务,能否成为能给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行业达人或专家。
只有提供持续的价值,而不是浮于表面,才能真正与消费者站在一起。
出路2 往后一步,作为产品和市场的连接者,依靠数据和技术完成消费者的需求洞察并反馈到产品。
在数字营销渠道上,环境变成了一个双向的互动环境,而最顶级的营销人的能力在于,能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对消费者(用户)的洞察。
这是在中国制造严重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能否成为市场驱动型的企业成为一个公司有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很简单,任何一个企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是针对哪一个细分市场,为哪一类的用户满足哪一类的需求产生这个价值传递,一定是CEO天天在想,也必须想明白的问题。
而在“定制至上”和“粉丝经济”的年代,这些用户洞察和产品的需求调研从哪里来?哪些最能第一时间获取到来自用户的声音?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的数字营销渠道。
所以有人说,CMO与CEO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站得如此近。
数字渠道能够获得比传统环境更丰富的消费者数据,也就是有更多可挖掘消费者洞察的机会。
大数据的最大的应用之一便是挖掘出更多的消费者洞察。
并且,互联网获得洞察的速度也更快。
产品在每次更新都做AB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用户反馈)决定采用何种更新方式。
这在传统行业是不可想象的。
红米为什么选择Qzone做发布?阿里买了微博想做什么?亚马逊的商品推荐为什么有效?从获得洞察来说,不止是网络营销,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互联网挖掘人群的洞察。
互联网能够给用户做到高度定制化的传播和互动。
因此,互联网也需要粒度更细的洞察挖掘。
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用户接触到产品的路径成本会低很多(社交媒体,导航站、SEM、SEO、Viral、iWOM),对消费者的洞察,从传播层面上打动吸引为第一要义转成了用户对产品体验的需求挖掘。
那么这样看来,广告传播里设计的“如何打动消费者”,就远不如产品设计上“如何让消费者理解并爱用你的产品”
更重要。
寻找典型用户,与之建立连接,沟通和互动,得到对产品的第一手反馈,再反馈到产品的迭代和改进,成为营销人最核心的职能,这一定是未来几年营销界的变革趋势。
当然,这部分职能和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企业的一把手的意识和推进,在组织架构上也需要有大幅的调整和支撑。
如果还在原有的供研产销体系下,这部分工作是很难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