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标点文言文
标点与文言文翻译方法

(6)“变”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 译。这往往用在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解决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用修辞 或用典的地方,如《过秦论》中的“金城 千里”,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 城防”。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 (边防)、布衣(平民)、会猎(会战)、更衣(上 厕所)、山陵崩(死),这些词语如果照 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 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 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 上下贯通。
(6)并列词句带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并列 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同、或、甚至、 尤其、直至、特别是、以及、还有、包括、 并且、或者 ”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如果有三个以上并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 两个并列成分之间。 ) a、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 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b、如果后天下雨,或者我突然有事,我就不能 到你那儿去了。
二、标点
1、顿号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 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 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 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 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2、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 众乎?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 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 译例1:虽然想把汉当做名声,那实际上 过去,使译句畅达。
没有被授命,怎么事, 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 么能被大家信服呢?
3、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固止之,不听。
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 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 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5)词语并列加语气, 要用逗号不用顿(带 有语气的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a.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 的装了一篮。 b.院子里有黄瓜啊,茄子啊,豆角啊,很是“丰 盛”。
古文 标点符号

古文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写语言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分割和强调的作用。
在古代文言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标点符号有所不同,本文将就古文中标点符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加以探讨。
古文的标点符号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范体系。
首先,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主要包括逗号、句号、问号、书名号、顿点和间隔。
逗号用于分隔并列成分,表示停顿或抑扬顿挫;句号用于结束句子,表示完整的意义;问号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的语气;书名号用于引用书名或文章标题;顿点用于标记主要内容的停顿或转折;间隔则用于分割不同句子或段落,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其次,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较为简洁和规范。
在使用逗号时,一般只用于列举和强调,并不像现代中文中常见的位置标点。
句号则用于结束句子,但不像现代中文中的句号使用频繁。
书名号在引用书名或文章标题时使用,但不像现代中文中的引号灵活变动。
顿点则用于较长句子的停顿或转折,间隔则用于分割不同句子或段落。
另外,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也有一些特殊的使用方法。
比如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为了体现作者的停顿或抑扬顿挫,会用重复的顿号或间隔。
另外,在一些古代文言文中,为了表示说话者停顿或表示句子的强调,会使用顿号或问号等。
从以上对古文标点符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的介绍可以看出,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简洁规范、重视节奏和抑扬顿挫的特点。
在阅读古文时,读者需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合理地运用标点符号,以便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总之,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在表达意义和规范使用方面与现代标点符号有所差异。
对于学习古文的读者来说,熟悉古文中标点符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美感。
在今后的学习和阅读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古文标点符号的学习和应用,以提高我们的古文阅读水平。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看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一、文言文的标点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
文言文的标点与断句规范

文言文的标点与断句规范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标点与断句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与断句不仅可以保持文义的准确,还可以增添文章的韵味与美感。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的标点与断句规范。
一、标点的使用1. 顿号(、):顿号用于分隔句子内的小段落,类似现代汉语的逗号,标识停顿和层次关系。
一般放在长句子中,用于区分具体事项。
例如:“春风吹拂、花香四溢,人们纷纷走出家门。
”2. 顿号前加引号(‘’):表示对话、引用或者强调的内容。
例如:“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 顿号及引号使用须知:标点符号之间不加空格,与文字之间加一个空格。
4. 问号(?):表示疑问句,放在句末。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5. 句号(。
):表示句子的结束,放在句末。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逗号(,):逗号用于分隔长句或者列举成分之间,类似现代汉语的逗号。
例如:“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 冒号(:):冒号用于引导下文的解释或列举,也可以用于对话中的引用。
例如:“有勇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8. 分号(;):分号用于分隔并列的短语或句子,表示层次关系。
例如:“文章宜意外;人面不知何处去。
”9. 省略号(……):表示语句未完整,或者省略了某些内容。
例如:“曜曜者昭昭……”二、断句规范1. 逗号断句:当句子长短适中、论点分明或者引经据典时,逗号断句使文章通顺流畅。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 分号断句:适用于列举、解释或者对比的情况,能够使层次清晰。
例如:“诗以倡志,歌以咏志;故君子万邦之志,乐显志,哀显志,怒显志。
”3. 顿号断句:适用于对诗词或者格言进行分断,以突出要点。
例如:“力而众则巧。
”,“财而多则惑。
”4. 句号断句:句子较长或者结构复杂时,使用句号断句。
例如:“昔之病者必恐惧忧患告诸医,曰愈与不愈名不得两立者,犹也。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是阐述文意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
下面给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句末标点断句法1. 逗号断句:在表示并列关系、举例、列举、解释、转折等情况下,可以使用逗号进行断句。
例如:「盛德之人,其地载之」。
2. 顿号断句:适用于较长的复杂句子,可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非一日之寒(顿),无以相知也(顿)」。
3. 分号断句:适用于并列句或复杂句中,用于分开两个意义相对独立但有关联的句子。
例如:「嘉靖辛未(分),陛见」。
4. 句号断句: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
例如:「生也无情,乎?」。
二、语法结构断句法1. 主谓结构断句:根据文句提供者的意图和需要,将文句按照主语和谓语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人生乃江湖,江湖亦如人生」。
2. 主谓宾结构断句:以谓语动词和宾语为依据,将句子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吾闲居洛阳數载,于市朝正眩」。
3. 定状定补结构断句:以定语和补语为依据,将句子断开。
例如:「终日不见其所燕者,则心之所存,亦不復知所將之」。
三、内涵断句法内涵断句法是根据句子的意含和表达的情感特征进行断句的一种手法,重点放在理解文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上。
1. 概括性断句:根据句子的总体表达意境,通过词语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断句。
例如:「志和者天下,心正者道也」。
2. 强调性断句:根据句子中需要强调的内容,突出某一部分的意义。
例如:「亦可以本造则生恶,亦可以矫世则善行」。
3. 对照性断句: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句子分割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以表达强烈的对比感。
例如:「得见于天者庆,受感于物者忧」。
四、情感断句法情感断句是一种根据表达的情感变化和力度的不同,将句子分段的断句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以上仅是文言文常用的断句技巧,断句的准确与否,还需要根据具体句子的语义和句子结构来决定。
在文言文的断句中,我们要注意合理地运用这些技巧,使句子更加通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

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
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dòu)”。
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与今日的白话文有明确的标点符号帮助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并非固定不变,因声求气,作者之气质会活泼地呈现出来。
故文言文体系没有专门写在纸上的标点符号设计,却按照阴阳相合、虚实相生的原理,构建了独特的虚字行气体系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有:“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
文言文标点断句练习指导

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何”讲,应归 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归上,就断错了) 2、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 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 禽也
6、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 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 “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
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
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
其奚若。” 答案:(2分)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
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共有四处应该停顿的地方,断对2-3处给1分, 4处都对给2分)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 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 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 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 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 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 来考虑句读。
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 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 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 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 例如《<张中丞传>后叙》中,“不为许远 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先用全称, 以下“远虽材若不及巡者”“远之不畏死亦 明矣”就不再提姓了。
文言文标点练习指导
给文言文加标点也称为断句或句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口袁德忠+人很重视学生句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明辨句
L一读是读瞳古文的基础。
而中学生要学好文言
文,也必须以明辨句读、正确标点文言文为起点。
那么,
怎样标点文言文呢?主要依靠对文意的理解,在对文意
还不能完全理解时,可以运用已掌握的语法知识断旬
标点。
一、利用语序帮助断句。
在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
语序和语体文的语序基本相同。
“晋陶渊明独爱菊”(周
敦颐《爱莲说》),稍加剖析可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定语、状语在中心词的前面,宾语在中心词的后面。
依
据这个特点,在主谓之后要有个语法停顿,我们便可在
句末加上句号。
而在修饰语、限制词与中心词之间,由
于它们结构紧密,紧紧相连,就无需在它们之间加标
点。
如果文句属疑问句、感叹句等,便可在句末加上不
同的标点。
二、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各类虚词在句中起着不同
的语法作用。
“盖”、“夫”等多用于句首,无需断句标点。
而语气助词“之”、“乎”、“者”、“也”、“矣”、“哉”、“耶”、“欤”等常用于旬尾,表示不同的语气。
例如:
宋有人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
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舍之者.不耕苗◇<含>◇<-◇⑥<\/V\/
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孟子公孙》)
在这段古文中,共有十四处需要点断,利用语气助词就可以点断十处,一般在这些虚词后面,都应该有语法停顿。
因此,这些虚词可以作为我们句读、标点的参考。
三、利用表示人物语言开始的“日”字。
有的文言文对话较多,我们就以“日”字作为断句的参考。
例如: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日:“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日:“何为不去也?”日:“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如果我们给这段短文断句、标点.“日”字就可点断五处。
四、利用对文意的理解帮助断句。
理解文意是断句的关键,如果不懂文意就很难断句。
断句、标点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反复默读,理解文意。
从全文出发,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眉目,然后再开始句读、标点。
②从粗到细,琢磨精思。
对一段文章,要注意它的层次和逻辑,努力钻研原文,弄清作者思路,有助于准确地句读文章。
③反复吟诵,仔细推敲。
标点好文章后,要在、反复诵读中检查错误。
(责任编辑陈巍)
染。
这时我说:“相信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时,心中一定很难受,同情犹太人悲惨的遭遇,愤恨纳粹残忍的暴行,就连一群无辜的孩子他们也不放过。
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悲惨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情感已和课文融为一体,会自动走入课文中。
导入的设计就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使学生沿着情感的轨道,走人课文。
(--)建立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沉默、压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不会有任何的涟漪,也调动不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宽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活动。
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k.1'-J”:
回答l: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胆大、做事有主见,是个小男子汉。
回答2:我愿意和桂生交朋友,因为他很机灵又勤快,替“我”买豆浆,买不到还想给“我”舀水。
回答3: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他为人大方,不斤斤计较。
还有的同学想和六一公公交朋友,觉得他心肠好、为人$1-实。
从这些回答可看出同学们都积极投入了对课文的探讨,理解了人物、体会了作者感情、有了正确的友谊观。
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我们语文教学的始终。
只有把教材的情感点、教师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相结合,三者达成共鸣,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责任编辑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