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问题再评价的历程与思考

合集下载

学习教育家武训精神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学习教育家武训精神心得体会(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学习教育家武训精神心得体会武训(1838-1896),近代著名平民教育家。

山东今冠县人,家境贫苦。

幼时羡慕读书郎,去私塾偷听读书声时遭到塾师呵斥。

8岁时,父亲病故,姐姐给人家做童养媳。

9岁时,武训以行乞事母,人称“孝乞”。

15岁时在姨夫家做童工,17岁时给地主李廪生做工三年,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称工钱已支完。

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被打得头破血流,赶出家门。

无望之际,他在一破庙里昏睡三天之后,立下志愿,以行乞的方式集资兴办义学,“使他们(贫苦人家子弟)无钱也能读书,使他们读了书不再被人欺”。

武训做工,行乞三十年,终身未娶,把所有的钱财都用来兴办学堂,先后办起了三个义学堂。

虽然武训一生都不识字,但他却让成千上万个像他一样的穷孩子圆了读书识字的梦。

武训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由武训行乞兴义学的故事,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现在学习、生活环境的优越,老师是负责任的,只要学习就能有好的前途。

而当下的某些学生,他们不理解家长的一番苦心、不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不努力学习,不遵守校规校纪,这些人,辜负了,老师父母的期待,和武训的心愿背道而驰。

但我们还是要用实际行动把它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也能成为学校的骄傲。

让他们成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劳学习,快乐向上,热爱劳动,遵守校纪,团结集体的好学生。

这需要我们更好的努力。

中国不缺少慷慨激昂的英雄,却少见向武训这样平凡像圣贤样的英雄。

我们应该实现武训的心愿:让所有的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将来成为民族的骄傲、祖国的栋梁!讨得残羹办义学,名曰武训有评说。

不识大字为丁字,唱乞童歌乃教歌。

义乞于学心普度,修行于路脚消磨。

手中托去三霉饭,日后携来百度钵。

笑逝红尘当意愿,终留清史记蹉跎。

第二篇:学习武定精神心得体会(一)学习第二章《讲学习、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心得体会高桥中学善加华“凝心聚力、务实创新的罗婺风格,坚韧执着跨越赶超的雄狮气魄”的武定精神,是武定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践行“中国梦”,同心共筑武定科学发展新篇章,建设“美丽新武定”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

中国武术教学反思

中国武术教学反思

中国武术教学反思引言: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国武术教学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中国武术教学进行反思是必要的。

一、问题的现状1. 缺乏权威规范:目前中国武术教学缺乏统一的、权威的规范标准,导致教学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

2.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有些武术教学注重把动作表演得漂亮,而忽视了实战的本质。

3.单一的传授方式:部分武术教学过于注重师傅口述传授,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的原因1.缺乏整体规划:在教学方向上,缺乏整体规划,不同门派之间相互竞争,导致武术教学缺乏统一性。

2.商业化教学:一些武术学校只顾盈利,忽视了武术的精神内涵,目的只是让学生毕业而不是真正掌握武术的本质。

3.缺乏专业教师:由于缺乏资质认证制度,导致有些自称武术教师的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与考核。

三、改进的方法1.建立权威规范:制定统一的武术教学标准,以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推广实战训练:强调武术的实战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战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3.注重科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5.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武术教学与体育、心理学、医学等学科进行深入结合,拓宽教学思路。

6.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调武术的修身养性功用,通过武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礼仪和人文素养。

结论:中国武术教学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建立权威规范、注重实战训练、科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可以改善武术教学的质量,实现武术教育的目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中国武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只有如此,中国武术教学才能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学校武术教学之争的思考

对学校武术教学之争的思考
3、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学校武术教学质量,教 师应具备相应的武术技能和教学能力。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武术师资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教学改进针对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开展竞赛活动:通过组织学校间的武术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 情,同时也可以检验学校武术教学的成果。在竞赛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所学, 交流学习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1、平衡基础与创新的训练
数学解题教学应该平衡基础与创新的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必 要的,这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工具和平台。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
2、注重问题的实际背景和情境 创设
2、注重问题的实际背景和情境创设
二、争鸣焦点
3、武术教学方式:支持方提倡采用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方式,以保证武术技艺 的纯正;反对方则认为应引入现代体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三、各方观点
三、各方观点
1、支持方:学校武术教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 素质。通过学习武术,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武术的实战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谢谢观看
一、数学解题教学的是非之争
1、传统派与现代派的争议
1、传统派与现代派的争议
传统派认为,数学解题教学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大量 的练习和重复,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而现代派则主张在教学中应 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考探究
最后,要平衡各方利益。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需要考虑到学生、教师、家长 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沟通和协商来平衡各方利益, 以确保学校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审思“对《武训传》的批判”

审思“对《武训传》的批判”

审思“对《武训传》的批判”1951年发动的对《武训传》的批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场全国规模的以政治为目的而进行的文化批判运动。

半个多世纪之后,回顾历史,我们仍有诸多感叹。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荣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应当牢记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对待学界和政治领域的各种现象,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摈弃牵强附会的文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言论思想自由,提倡多元化思想意识形态。

标签:《武训传》;武训精神;学术争鸣;思想批判电影《武训传》自1951年2月在上海上映以来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很多文人学者都从兴办教育、知识救国等方面撰文歌颂武训的作为,提倡武训精神。

直至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右上方以显著位置刊登了由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这篇社论措辞严厉,矛头直接对准全国上下颂扬武训的这股热潮,指出中国文化界的思想极其混乱,号召大家展开对电影《武训传》以及其它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从而揭开了一场在电影界、文艺界乃至政治界发动的从批判电影《武训传》到批判所谓的“武训精神”再到批判知识分子这么一系列思想意识形态改造运动的序幕。

这场运动虽然没有后来发动的反右斗争或文化大革命那么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第一场全国规模的以政治为目的而进行的文化批判运动,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一、“《武训传》批判”的几个特点武训本身为贫苦农民,以乞讨为生,阶级成分无可挑剔。

此片特立独行之处在于宣扬武训迷醉文化,节衣缩食、行乞讨饭以兴办义学等等。

武训的问题出在他是个灵魂被彻底知识分子化了的农民,虽然他本人缺少文化,对知识的崇拜却虔诚到迷信的程度。

当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贫苦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造反,揭竿而起,“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强调学习文化,没有反抗精神,则是误入歧途,犯了投降主义错误。

《武训传》批判研究

《武训传》批判研究

《武训传》批判研究
《武训传》是明代成书的一本传记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明初抗倭英雄武训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批判性的研究成果。

其中,对《武训传》的批判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武训传》的真实性问题
《武训传》的成书时间距离武训时代已经相当久远,因此在真实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研究者质疑《武训传》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是虚构的,被作者添枝加叶地编造出来的。

例如,《武训传》中记载的武训曾经与朝鲜王朝派遣的使者拳击相斗,但这一段历史并没有得到其他史书的佐证。

二、《武训传》的文学价值问题
《武训传》虽然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但其文字的清新流畅、语言的生动形象以及情节的曲折动人等方面,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如此,也有些研究者认为,《武训传》依然存在一定的文学上的缺陷,例如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讨,情节跳跃太快等问题。

三、《武训传》的价值观问题
《武训传》中呈现出来的思想价值观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质疑。

有些研究者认为,《武训传》中表现出来的“以死为名”的思想
过于极端,无法与现代的人文精神相符合。

同时,武训在对待家人以及自己的态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对妻子的侮辱等,这也成为一些批评者针对《武训传》的主要焦点。

综上所述,《武训传》的批判研究聚焦于对其真实性、文学价值以及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探讨。

尽管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武训传》作为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传记文学作品,依然值得我们继续认真研究和探索。

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与思考1 前言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熏陶下,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一份子。

它具有的浓郁东方身体文化的特性和独特的技术特征,一直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倍感自豪。

中国武术从古至今,一路走来历经着岁月的洗礼、社会的变迁和政局的动荡,然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品性使得中国武术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总能体现出极强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始终在维系和推动着中国武术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国武术的发展又一次面对“辛酸”的境遇:武术走进大众、走进科学、走进世界的现状是那么的“不尽人意”。

因此,在当下探究武术在“大众化”、“科学化”以及“世界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理性的思考是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

2 “武术大众化”的问题与思考众所周知,从陈长兴和陈清平开门收外姓弟子开始,陈式太极拳才向外传播,杨露禅在北京宫廷传拳为武术大众化拉开了序幕。

太极拳起初是偏重于技击的,动作复杂细巧,其习练难度较大,又由于融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使得太极拳更是难以掌握。

由于随着社会的稳定与近代火器的引进,使得武术家开始重视思考武术的价值定位,因此,武术由偏重技击开始向健身和休闲娱乐等方向发展。

太极拳经过了三百年的发展,其训练原则由松入柔,运柔达刚,直至刚柔相济,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使得太极拳为走进大众奠定了基础。

时至今日,强大的西方体育与时尚流行的国外体育不断的挤压,并在传媒的大力推介下,国外的跆拳道、空手道、瑜伽等外来运动,成为影响我们民族休闲体育的重要运动形式,并趋于取代武术作为中国人在古代“耍拳”的生活休闲方式。

作为国民教育的学校武术,其实是武术通过学校教育走进大众的一个良好平台,但学校武术教育“名存实亡”。

传统武术的动作简朴性、技击性等特点,使得武术套路的美感享受藏于内而非外。

而竞技武术过度的强调其动作的“高、难、美、新”,武术核心的攻防含义趋于消失,使其武术在大众中普及的娱乐性、健身性逐渐丧失,远离了大众。

中国武术发展状态、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对策

中国武术发展状态、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对策
化 的发 展 问 题 被 提 升 到 一 个 非 常显 赫 的 战 略地
的意识 形态 , 变 一 个 民族 的 发 展 前 途 。 口 对 于 改 ” 文化在 国家安 全 中的地 位 , 在 晚清 时 期 国人就 早
形成 了很高 的认 同。“ 故 国有学 虽亡 而复 兴 , 是 国
位 。 因为 , l 从 9世纪后 半 叶至今 ,我们 自家 的 文 “
再 一 次开 始理性 地提 出 民族 文化 的 回归 , 寻 “ 追 国 学” 的复兴 。这 不是 民族 中心 主义的趋 势 , 而是 反
代的发 展与进 步息 息相关 。 n 在全球 化 进程 日渐 ” 强烈和加 剧 的进 程 中 , 化 安 全作 为 国家 存 亡 的 文
重 大现 实问题 , 被充 分地 得 到重视 和关 注 。因为 , “ 化是 民族 得 以 传 承 、 文 国家 得 以维 系 的 精 神 支 柱 , 国家政权 、 是 社会 制度 得 以建立 和维 护 的重要 基础 。 ‘ ” J文化 安 全 在整 个 国家 安 全体 系 中有 着 ‘ 特殊 的地位 和作 用 , 对一 个 国家 、 它 一个社 会产 生

安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 9焦
学 的《 易》 《 极 学 说 》 《 行学 说 》 《 卦 学 周 、太 、五 、八 说 》 《 学》 。他 强 凋阴阳 、 、兵 等 中庸的 “ 证” 则 , 辩 原 体 现“ 天人 合 一 ” “ 一 、 内外兼 修 ” 的哲 理 , 与西方 近代
的影 响 是 长 远 的 、 刻 的 , 至 足 以 瓦 解 一 个 国 家 深 甚
映 出“ 当代 中 国在 新 的历史 条件下 , 想与 文化 的 思
又一次 跃升 ” , 志 着 “ 国开 始 迈 向 文 化 自觉 标 中

《武训传》讨论——建国后第一场大批判

《武训传》讨论——建国后第一场大批判

开斗争会 、 批判会 。 化局可以邀请一些文化 、 文 电影界人士开两次座谈会, 定要说理, 不要整 人漠 对事不对人' 孙瑜 赵丹能作—些检讨 当然 好’ 但也不要勉强他们检讨 最后还说像方便时 可以把他的意 见 浩 华东 局书记饶漱|和宣传 石 部长舒回。 恼上海后, = 夏《先在—海0化局召开 } 亍 的约 百多人的文化_集会 对 武 训传 界 《 问 题作了检讨, 又把这次发蔷整理成文, 寄给周扬, 这就是 《 人民日报 》 9 1 8 2 15 年 月 6日发表 的 《 武训传> 从< 的批判检查我在监海文化艺术 界 的芷作 > 俊袭 前I 渤 轲 电话渤 夕 这篇文章 向 中央表一 个态 。 。 ’ 送请毛主席着了 毛主席还亲笔修改l ' 有0段就 作 为华东 和上海文 艺方 面 的主要领 导人 的 之露对他 周 ( 夏衍, 6 到 月下旬才从东欧访问结束 回国, 自然 是毛主席写的。并说奄主席者了 说 墨 赦下包袱 放手 , 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卷进狂飚的中心。据 扬) 检讨了就婿 : 夏衍. 一0 ‘; ■ ・’ 。 .。 一 -,L _ 他 四十年后所作 《 武训传事件始末 》 一文( 见 土作。 ‘ 不久以后 海 带委第 书记、 市长陈毅从 《 夏衍全集 》 第十五卷 《 懒寻旧梦录 》 附录二 ) 他 戴伯韬等文化教育界 回忆 : 一回到北京, 他的老战友, 中央宣传部常务 南京回到上海, 向夏衍 j : 而不是 副部长周扬就要他立刻回上海, 写一篇关于 《 武 负责人明确表示:邀是 卡思想问题 政治向魉渤扪 不要綮 本来有木同意见各自 训传 》 问题的检讨, 夏衍不满地说: 《 拍 武训传 》 以 人民日 发了 报 社 这件事, 与我无关, 、 一 昆仑公司要拍此片, 我不 写文章商讨就可:了 现在《 文化鄂发了通知潮 义化f 教育界就造成了 同意, 对孙瑜说过 “ 武训不足为 , I 的话剧 本是 论 I , -种压为 , 特射是蹲留用久员÷ 以你们要掌握 所 后来中宣部通过的; 对这部片子上海文化局 二、 开 些小型座谈 要开大会, 更不要搞 没有资助, 贷款是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给的, 分寸, 他甚至强j:你们可以公开说, I“ 哥 这 因此' 由我来作检讨 。 不必 周扬却提醒他: 你要知 群众运动。” 啦凝是常委的意见 。 他 的表态 道问题 的严重性 《 民日报 》 人 那篇文章, 毛主 是陈毅的意见: 事 是正确的态度 , 席亲笔改过两次, 有大段文章是他写的, 为此我 带 瑚惠来总理的指亲是旦致的 就起了稳定 作了检讨 。甩 理也因为事先没有考虑到这部 夏衍等同志根据他们韵指示行动 : 上海只并了两 次一百人左右的会, 片子的反动性而一再表示过他有责任。加上这 火 心的作用 。 没 有搞什么 “ 运动” 《 l 电影主要摄制 ,温 l 传》 部 片子是上海拍的, 你是上海文艺界的领导 你再想想除了《 武训传 》 也还有一些问 人员l瑜、 外, 孙 赵丹等: 只在会上作了些 自 我批评, 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两个凡 是” , 却严 重的束缚 着人 们 的思 想。对 此, 邓小 平 同 志 曾 经指 出 , “ 两个凡是 ” 不 符 合 马 克 思 主义 , [ ] ( 要 完整 准确 地理 解 毛 泽 东思 想 , 就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1 9 7 8年 召 开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停 止 了 “ 以 阶 级 斗 争 为
纲” 的 口号 , 重 新 确 立 了 解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的思 想
路线 , 并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大批重大历史事件 和重
要 领导人 的 平反 与是 非 功 过 评 价 问题 的情 况 下 , 尤 其是 关 于真 理标准 问题 的讨 论一 举 冲破 了左倾 错误
再评价研究 ,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N o . 3 Ma y . N o . 1 _ 7 5 V o 1 . 3 1
武 训 问题 再 评 价 的 历 程 与 思 考
邢 莉, 邢培华
( 聊城大学 , 山东 聊城 2 5 2 0 5 9 )
摘要 : 武训 问题 再评价研 究是 近 3 0年来 的一个重 要问题。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 引下, 武训 问题于 1 9 8 0

的长期束缚 , 为武训问题的重新提 出提供了宝贵的

武 训 问题 的重新 提 出
思想 基础 与方 法 。 于是 , 人 们 要 求 重 新 审视 武 训 和
电影《 武训传》 批判的事情 , 就 自然而然地提上了议
武 训 问题 的重新 提 出为第 一 阶段 。武 训 问题 的 重新 提 出首 先是 重新 确立 解 放思想 实 事求 是思 想路 事1 3 程。
员。

l 3 7・ wens hI y an j  ̄ u
里, 关 于武 训 的学 术 研 究 无人 敢 以 问津 。武 训 问 题 难 以重新 提 出 , 一方 面缘 于左 的思 想 的长期影 响 , 一
续 收到 的读者 来信 和来 稿 , 以编 辑 部 的名 义 整 理 了 两 篇综 述 , 先后发 表在 《 齐鲁 学 刊》 1 9 8 0年第 5期 和 1 9 8 1年第 1期 。应该 说 , 这些 文 章 的发 表 也 在 学术 界 引起 强 烈反 响 。但 这一 时期 的武训 研究 也有 不 同 的观 点 。 比如 范际 燕先 生在 1 9 8 1年第 3期《 武 汉 师
年 突破 禁 区率先 由《 齐鲁 学刊》 提 出要进行重 新研 究。 自此展 开的武训 再评价 研 究分 为 3个 阶段。1 9 8 5年胡 乔木指 出 1 9 5 1 年 的武训和《 武训传》 批判是非常片面 、 极 端和 粗暴 的。据此 , 山东 省 1 9 8 7年 成立 武训研 究课 题组 , 武训 故 乡先后 召开 3次全国武训精神研讨会和 不同形 式的座 谈会, 探讨 武训 精神的实质, 发掘武训精神 的现实 意义 。
第二 , 武训 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而重要 的问题。 在新 中国建立 以前 , 武训是一直被人们称道 的行乞 兴学 的平 民教 育家 。但新 中国建 立 以后不 久开 始 的 对于武训和电影《 武训传 》 的批判 , 尤其是 《 应 当重 视电影 “ 武训传” 的讨论》 ] ( 眦 的 《 人 民 日报》 社
关键 词 : 武训 ; 再评价 ; 历程; 思考 中图分 类号 : K 2 5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7 6 0 5 ( 2 0 1 5 ) O 3— 0 1 3 7— 0 7
1 9 9 1 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武训研究资料 大全》 曾经将 自 1 9 8 0年 以来 的武训研究称 为《 “ 文 革” 以后对 “ 武训 问题 ” 的再 评 价 》 。之所 以称 为 再
论, 号 召大 家对 于武 训 和 电影 《 武 训传 》 进行 严 格 的 批判 ; 《 武训历 史调 查记 》 嘲 认 定武 训为 大地
线的结果 。1 9 8 0年《 齐鲁学 刊》 率先发表 了张经济 《 希望给武训平反》 的文 章, 这篇文章一发表 , 随即 被《 文汇报》 《 光明 E t 报》 《 新华文摘 》 等报刊杂 志所
转载 , 正 如有 些文 章 所 形 容 的 犹 如 一颗 小 小 的石 子 投入 平静 的湖 面 , 立 刻 引 起 一 阵 阵 的涟 漪 。 _ 1 当时 ,
正值粉碎“ 四人帮” 、 结束 “ 文化 大革命” 不久 , 我们 国家处在人心思变、 百业待举 、 百废待兴 、 百废俱兴
2 0 1 5年 5月
山东青年政 治学院学报
M a y , 2 0 1 5
第 3期 ( 总第 1 7 5期总第 3 1 卷)
J o u r n  ̄o f S h a n d o n g பைடு நூலகம்Y o u t h U n i v e  ̄ i t y o f P o l i t i c  ̄S c i e n c e
的重大 的历史 关 头 。可是 当时左 的思 想 的长期 影 响
评价 , 是因为新 中国建立以前对 于武训 的评价是肯
定性评价 , 自1 9 5 1年批判武训 和电影 《 武 训传》 以
后 的将 近 3 0年 的时 间 里 , 是 以批 判 性 评 价 为 主 的 。 自1 9 8 0年 以来 则 又 重 新 提 出 了 武 训 问题 再 评 价 。 这 整个 过 程可 以说 是走 过 了一个 肯定 一否定 一再 肯 定 的过 程 。 自 1 9 8 0年 以来 的大约 3 0年的武 训 问题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1— 2 O
主、 大流氓 、 大债主 , 因此在此后长达 3 0多年的时间
基 金项 目 : 山东省 哲学社会科 学重点课题 “ 武训研 究的反 思与新探 索” ( 0 7 B WX Z 0 8 )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邢 莉( 1 9 8 0一 ) , 山 东 ̄- g - A . ,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 师, 硕 士; 邢培 华( 1 9 5 2一 ) , 山 东冠县人 , 聊城大 学档案 馆馆长 , 研 究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