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当代中华武术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当代中华武术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摘要: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内容,它在各个时代都发挥着巨大的促进民族、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层面的民族精神价值。
第二,从社会层面看真善美的统一。
三是个人层面的信念锻练、个人修养、自我防御的价值。
关键词:武术文化,价值观,学习引言: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对民族的精神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自身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不断演变的,社会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独立存在的,因此,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它;在发展过程中,寻求与当代社会相契合。
1.重新认识“武术”1.1武术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武术是一种具有竞技和保健功能的国家体育项目。
古代的武学,不但是与军队同出一源,具有御敌、保家卫国等功能,也具有令人身心愉悦,延年益寿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很多王朝都禁止了武术(军技),但它依然存在。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加上空气、环境的恶化,有些人的身体素质已经开始衰退,并有亚健康状况。
因此,现在的人们对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武术的健身和养生价值也越来越突出。
可以说,当今世界,武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健身武术必将大有发展前景,它所包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健康的养生理念”将会大放光彩。
[1]1.2武术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武术与演出的结合,慢慢发展逐渐成为艺术方式——武术演出艺术。
武术演出艺术是一种根据塑造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表述生活中的艺术。
1.3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把哲学思想、教育、文学类、医药学、艺术、养生、审美、中华民族礼教、传统伦理道德、传统价值观、民族精神组成民族风格形态,是中华独有的价值观。
武术精神之当代价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的思考

武术研究2016年10月第1卷 第10期武术精神之当代价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的思考冯堃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关于武术的精神、价值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阅读整理,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对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与思考,认为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集中体现在:精忠爱国——爱国主义之源的传承;天人合一——和谐思想的高度阐释;自强不息——民族富强的源动力。
关键词:武术精神 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0—0019—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是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简称为“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言语虽然简练,但却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是一个时代的高级精神诉求。
武术精神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与变化状态。
武术精神是武术发展的内在核心和动力,它的当代价值应有与时代呼唤相对应的具体内涵,同样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武术实践发展对理论需求的产物,其内涵是与一定的时间需要和理论发展的观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 武术精神的相关研究与界定当前对于武术精神价值的相关研究从研究的广度上来看,业内的许多学者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如:邓阿美的《对武术精神内涵的探析》、王春国的《武术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阐释》、王岗的《中国武术的当代价值选择:“人文之美”》等等,但是从深度上来讲目前还没有出现达成高度统一的认识与结论。
有学者认为武道就是武术精神,有学者将武术精神总结性的表述出来,如武术精神主要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民族精神的视角对武术精神进行阐释;邓阿美在其学位论文《对武术精神内涵的探析》一文中,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对武术精神进行了这样的定义:武术精神是习武者与习武者,习武者与非习武者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并通过他们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1]。
学校弘扬武训精神心得体会

学校弘扬武训精神心得体会武训精神是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秉承武训精神,以此为指导,努力学习和成长。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武训精神的力量,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武训精神强调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武训先生在辛亥革命前后,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学习上,我们也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动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
正如曾国藩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能无疵。
”只有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其次,武训精神要求我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同时,也要充分发扬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关心集体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情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武训精神教导我们要有自我奉献的精神。
在武训先生的一生中,他始终以民族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无私奉献。
我们应该在工作和学习中,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也要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在自我奉献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正如武训先生所说:“唯有积极奉献,方能成就真我,走向事业的高峰。
”另外,武训精神还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
我们要注重自己的素质培养,不断学习和进步。
在学习上,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内外兼修;在品德上,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行为上,我们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和风格,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在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中,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总结起来,武训精神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备自我奉献的精神,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
仲富兰:“尚武精神”的三大价值

仲富兰:“尚武精神”的三大价值第一,百年精武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史上的传承价值。
精武体育会由霍元甲(1868.1.18——1910.9.14)创建,精武会创办于1910年,初由陈公哲、农劲荪、陈其美、陈铁生等沪上人士倡导,是中国建立最早的体育团体。
原名“精武体育学校”,1910年更名为精武体育会、精武体操会。
1919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尚武精神”匾额并为会刊《精武本纪》撰写序文。
精武会对会员之约束甚严,凡入会者,必有介绍人,入会后,若发现有不规则行为,立予开除会籍。
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
惠民路上的这四幢花园洋房大约建于1916年在那个年代,精武体育会肇始阶段,必定颠沛流离,经历了一段辗转迁移的艰难历史。
如今杨浦区惠民路上的这四幢花园洋房大约建于1916年。
据《精武五十年》记载,霍元甲逝世后,1915年,精武体操会在闸北的练武及办公场所遭遇台风破坏,精武会创始人之一陈公哲当即献出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宅地2亩,建造了新会舍。
精武体操会确实有根据《上海杨浦区志》等史料,1916年4月6日,精武体操会迁入新会舍,并更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
位于四川北路1702弄30、34号的精武大厦,于1919年建造,占地面积826平方米,建筑面积1638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坐东朝西。
平面呈“∟”形,立面为竖线条砖墙几何构图,有两对通贯屋顶的巨型壁柱,平拱门洞,立一对科林斯古典柱式,红砖清水墙,红瓦坡顶。
1922年迁址四川北路1702弄30号,新建以“中央精武”命名的“中央大会堂”。
1929年又租同弄现址为总会会所至今。
该会是中国第一个以武术为主兼容其他各项近代体育运动的综合性民间体育团体,曾培养出多名全国和上海市冠军。
1994年,“中央大会堂”拆除,新建精武大厦。
爱国武术家霍元甲(1868-1910)精武体育会,是上海文化在体育强身上的具体展现,对南北武术流派兼收并蓄,这个兼收并蓄非常厉害,形成海派精武文化的独特风韵。
论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

论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作者:赵蕊来源:《体育时空》2016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1-000-01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诠释了当代“武术精神”的内涵,并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通过审视当代中国武术精神,欲诉诸被“珍藏”已久且可能在当代极具用武之地的“武术精神”,研究其在和谐文明时代下具有的新价值,希望能激发出华夏儿女血液中本就蕴藏的这份财富,使人们重新审视并受益“武术精神”的价值。
关键词武术武术精神价值一、前言武术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上,在传统文化的侵润下,武术中许多思想、理念等被融入武术前辈们武术价值观之中,这些无不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武术精神理所当然的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核心的内容,在浩瀚的中国武术的历史长河中,正是武术精神熏陶和支撑了一代代习武者的生命和生活,支持和推动者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发展之路,也正是因为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武术的不断充实,使得中国武术精神具备了文化的内涵,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以“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手工和电子两种检索查阅了2015年7月份前,刊录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其中有关“武术精神”的有226篇,以“武术价值”为主题检索出文章56篇,博士论文有8篇,优秀硕士论文13篇。
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将进一步查阅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相关资料。
2.专家访谈法针对研究目的,通过走访、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访谈有关专家(包括沈阳体育学院武术领导、教师等),对武术中“武术精神”的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设问,从中汲取有关内容,为论文提供有效的论证资料。
3.逻辑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思考加工,从而更好的把握“武术精神”在当代武术中的价值,为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进阶。
武训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武训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在我们发展文化软势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发掘武训精神,研究武训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当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武训精神的基本内涵武训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千古奇丐,他以赤贫之身立志兴办义学,以解老百姓无文化之苦,为了兴办义学他自苦自贱、行乞办学,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努力,先后办起了三处义学为贫苦老百姓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对武训的义举,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把武训精神概括为三无四有。
他指出:“武训精神可以三无四有来回答。
一无钱,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
有此三无,照一般想法,哪能做什么事?可是他有四有,即是:一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二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三有公私分明的廉洁;四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所以他结果是成功了。
”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在吮吸别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武训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武训执着办学的义举在中国文化教育的历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我国教育及文化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武训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训精神具有多个层面,我认为武训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
武训先生兴办义学的目的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为贫寒人家的孩子提供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
武训是前清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下的一个平凡农民,他因为在青年时期吃了不识字的亏,激发了对贫苦百姓孩子们的同情和热爱,立下了不平凡的宏愿,要饭、卖艺、化缘、做短工,在三十多年里积钱办成了三个贫苦家庭的孩子读书不收钱的义学。
他穿滥衣、吃粗粮、宿破庙,终生不娶,不要名,不要利,甘心情愿地吃苦耐劳,这种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
其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武训先生以乞丐之身修义学,过的是异常艰苦的生活。
他唱到“吃菜根,吃菜根,我吃饱不求人;剩下饭,修个义学院。
”那么,修义学院是为了什么呢?“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

中华武术 · 研究
第4卷 第8-9期
2015年8-9月
★
Chinese Wushu Research
Vol.4 No.8-9 August-September 2015
自身努力而奋发图强的阳刚之气” 。 传统的中华武 术, 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一种 “刚健有为” 的文 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 汉唐的盛世雄 风, 正反映了这种阳刚之气的激荡。 然而, 由于历 代统治阶级害怕人民群众强大而危及统治, 所以 逐渐弱化了这种精神。 特别是自宋以来 “重文轻 武” 思想日益严重, 致使中国文化逐渐向 “柔静” 化方向发展。 封建社会末期, 这种柔静化的文化
子民呆板木讷、 麻木顺从、 毫无生气的 “病夫” 之 状。 正如姜戎所言: “华夏的知识层充满了温柔敦 厚的谦谦君子, 华夏下层布满了国民性” , 也如黎鸣
所论: 这种病态的传统文化造就了 “巨大的忍耐 性 (乃至奴性) ” 的民族特点[4]。 近代东西方文化 碰撞之际, 一个暮气沉沉、 老气横秋, 一个锐意进 取、 杀气十足, 其结果立判。 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病态的过程中, 其固有 的 “刚健自强” 精神仅仅隐匿于少数精英身上, 特 别是广大习武人群之中。 如民族英雄岳飞, 勇赴 抗倭前线的少林僧兵、 一代名将戚继光, 主张培养 “文武兼备、 经世致用” 之才的清初大儒颜习斋 等等。 20世纪前期, 在国人被西方列强称为 “东亚 病夫” 之际, “刚健自强” 精神更是通过习武群体 得到了进一步迸发。 这不仅体现于挫败外国大力 士的霍元甲、 韩慕侠、 佟忠义、 蔡龙云等少数武林 志士身上, 更体现于以强国强种、 振兴中华为己任 的大批民间武术社团的蜂拥而起方面。 从义和团 的 “保家卫国” , 到精武体育会的 “强国、 强民、 强 身” , 再到中央国术馆的 “强种救国, 御侮图存” , 无不体现了民族危亡之际习武群体的社会担当。 也就是说, 广大习武群体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 “刚健自强” 精神的中坚力量, 是国家危亡之际, 中华民族的 “脊梁” 。 习武者何以具备这种 “刚健自强” 的精神气 质呢? ——这得益于平时在攻防技击的对抗实践 中的不断历练。 具体而言, 通过武术练习, 特别是
武术对精神品格的影响

武术对精神品格的影响武术对精神品格的深刻塑造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武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愈发夺目。
它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场精神的修行,一种品格的锤炼。
通过武术的习练,人们能够深刻体悟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从而在生活的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勇敢、果决的风采。
一、武术与精神品格的紧密纽带武术,绝非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一场身心的对话,一次精神品格的升华。
在习练过程中,它要求我们内外兼修,既要追求身体的灵活与力量,更要注重精神的集中与坚韧。
这种独特的锻炼方式,让习武者在每一次挥洒汗水中,都能感受到精神品格的蜕变与成长。
二、武术对个体性格的精雕细琢武术的魅力,在于它对个体性格的深刻塑造。
在严格的自律中,习武者学会了如何规划和管理自己,让生活更加有序、有目标;在不断的挑战中,他们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释放出强大的自信,这种自信如同阳光一般,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在无数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习武者以坚毅的品格为武器,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三、武术对心理状态的积极调适武术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位心理按摩师。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习武者带来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呼吸的调节,武术有效地释放了习武者内心的压力,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
同时,武术对专注力的训练,也让习武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专注、高效。
总结而言,武术对精神品格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它如同一把无形的雕刻刀,精心雕琢着每一位习武者的精神世界。
通过武术的习练,我们不仅在技艺上得到了提升,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让我们珍视并传承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更多的人在武术的修行中,感受到精神品格的力量与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训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魏中海魏超
山东省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2000
在我们发展文化软势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发掘武训精神,研究武训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当代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武训精神的基本内涵
武训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千古奇丐,他以赤贫之身立志兴办义学,以解老百姓无文化之苦,为了兴办义学他自苦自贱、行乞办学,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努力,先后办起了三处义学为贫苦老百姓子弟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对武训的义举,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把武训精神概括为三无四有。
他指出:“武训精神可以三无四有来回答。
一无钱,而无靠山,三无学校教育。
有此三无,照一般想法,哪能做什么事?可是他有四有,即是:一有合乎大众需要的宏愿;二有合乎自己能力的办法;三有公私分明的廉洁;四有尽其在我、坚持到底的决心,所以他结果是成功了。
”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在吮吸别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武训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在过去一百多年来,武训执着办学的义举在中国文化教育的历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我国教育及文化事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武训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武训精神具有多个层面,我认为武训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
武训先生兴办义学的目的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为贫寒人家的孩子提供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
武训是前清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下的一个平凡农民,他因为在青年时期吃了不识字的亏,激发了对贫苦百姓孩子们的同情和热爱,立下了不平凡的宏愿,要饭、卖艺、化缘、做短工,在三十多年里积钱办成了三个贫苦家庭的孩子读书不收钱的义学。
他穿滥衣、吃粗粮、宿破庙,终生不娶,不要名,不要利,甘心情愿地吃苦耐劳,这种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
其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武训先生以乞丐之身修义学,过的是异常艰苦的生活。
他唱到“吃菜根,吃菜根,我吃饱不求人;剩下饭,修个义学院。
”那么,修义学院是为了什么呢?“我积钱,我买田,修个义学为贫寒。
”“喝脏水,不算脏,不修义学才算脏。
”这种精神是一种纯真的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其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没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不行的。
武训是乞丐,修义学需要大量资金,武训不仅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为了积累资金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他在向富人贷款的时候,常常受到富人的唾骂、鄙视;在向债务人讨债时,也常常受到债务人的威吓与欺骗;他的行为常常受到众人的嘲弄。
但是,为了修义学的目标,他历尽艰辛,执意追求。
他唱到:“不给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我饭。
”“我要饭,你行善,修个义学你看看。
”其四,公私分明的廉洁精神。
武训是个孝子,但他又不是一个屈服于旧礼教的人。
为了修义学的宏大志愿,他断绝了亲戚,断绝了朋友,甚至终生不娶。
在他五十三岁时有人问他终生不娶的原因,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光绪初年,武训积累的钱财已经很多,他的哥哥托乡邻向他贷款,他不许;后来租给他哥哥的土地,因为不肯交纳租金,也被他收回。
并且发下大誓:“谁养家,谁肥己,准备上天雷神击。
”他虽然宣誓表明自己的心迹,但仍然不能得到兄长的理解,对于他的财产,还是想着染指。
于是他更加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我的事,你别管,兄弟分家不相干。
”这又反映了武训公私分明的廉洁精神
二、武训精神的当代价值
实践产生巨人,时代铸造精神。
武训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他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朴素的农民从朴素的思想感情出发进行的;武训的奋斗属于个人奋斗,他让贫寒百姓孩子受教育的愿望,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的。
我们今天纪念武训,探讨武训精神,必须赋予武训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必须把武训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借鉴,必须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来进行。
其一、从社会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应当是行为规范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
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社会规范的内容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成文的规范包括法令、条例、规章、纪律,不成文的规范主要指风俗习惯和道德。
成文的规范带有强制性,不成文的规范属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更具有长效的功能。
从这个角度看,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武训精神正是一种以社会的需要来规范自己行为的精神,正是一种诚实做人、播撒大爱的精神。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很快,现在要更多地考虑发展进程中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问题,这就要发挥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
三次分配的调节,就是伦理道德的调节。
包括社会救助、民间捐助、慈善事业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习与弘扬以扶贫助弱、关爱他人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为显著特点的武训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改革和完善,这就意味着我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理性还远没有形成,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学习研讨武训精神,弘扬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和高尚品质,有利于解决市场目标中的为己性和为他性的矛盾,自觉使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学习武训精神,弘扬他对社会尽责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道德规范;学习研讨武训精神,弘扬他扶贫助弱、关爱他人的境界,有利于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义取利、义利相济的商业伦理;我们研讨武训精神,弘扬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需要的自主自强、务实敬业、竞争效率等主体意识和能动精神。
其三、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为了实现理想和目标而矢志不渝地长期艰苦奋斗。
在当今时代,在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在这里,有两点最为关键:一是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目标坚定不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艰险,什么样的曲折和坎坷,都不能犹豫、动摇、甚至放弃。
二是要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也不为取得些许成就而小胜即安、浅尝辄止。
应当说,这两点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
抓住了这两点,就抓住了艰苦奋斗精神的真谛。
其四、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人来支撑。
事实上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和目标,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尺度。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一切发展手段说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概括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这样的新人就是具有高度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操的“完整的个人”。
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品德”涉及人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关乎着一个人的活动方向和行为准则,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和价值支撑,也是人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根本规定性。
爱因斯坦说:“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是道德。
”道德是功利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健康、美好而有价值的人类生活需要伦理道德的指引。
从个体的精神价值来说,道德是人类精神
的根基,是推动个人精神完善化的重要力量。
一个缺乏道德境界和品德修养的人显然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人,是与魔鬼和禽兽同类的动物;一个缺乏道德责任感的生活是世俗取代理想、功利取代信仰、本能取代理性的生活。
从社会的功利价值来说,道德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用道德作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