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张謇精神”

合集下载

再造儒商张謇的企业家精神

再造儒商张謇的企业家精神

109专 题: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再造儒商:张謇的企业家精神高全喜张謇:改良主义的现代企业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之际,张謇作为一位卓越的现代企业家是无可置疑的,也富有代表性。

但有一个问题时下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张謇的企业家精神究竟是什么?其源泉来自哪里?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与其一系列人生事业是何种关系?考诸张謇的生平,可以看到在他步入不惑之年以前,走的还是传统士大夫的科举老路,但在夺得状元头魁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他不再效力于庙堂仕宦的“正途”,而是转向民间社会,开始了新的人生规划,实现了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企业家的转型,为什么张謇的人生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呢?关键在于他身处的中国社会遭遇了西方势力的侵入、正在发生古今之变。

此时的中国将往何处去,如何变法改制,王朝变革的缘由及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势必刺激饱读诗书的张謇,促使他探其究竟,问其根本。

因为这位状元并非那种无所事事、袖手谈道的书生,而是关注黎民苍生、国家兴亡的志士。

近代中国变法维新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魏源、王韬以及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郭嵩涛等人,他们尽管在变法图强的理论主张和人生实践上多有区别,甚至相互对立,但有一条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经历了从传统儒生到现代人物的转变,都立足于儒家经典教化而致力于对西学、西政的开放与学习。

从这种转变的外部形式来看,张謇作为后来者与前辈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张謇转向一个工商企业家,并在41岁之后,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一个连他自己都似乎并非深刻理解的现代企业家的事业之中。

这种独特的转型路径及其典范意义,才是本文予以论述的中心议题。

依照现代儒学的解释,这是传统儒生基于中国的外部刺激而形成的一种从内圣向外王、从心性儒学向事功儒学的转变,这种说法固然有理,但并没有触及张謇角色转型的根本,即此时的张謇已不再是传统的儒生,而是逐渐成为一种现代的工商企业家,其企业家精神取代了儒家的事功与外王之学,成为一代中国士绅企业家的精神基础。

张謇的小故事

张謇的小故事

张謇的小故事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謇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困,却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在家乡的支持下,他考入了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在京师大学堂求学期间,张謇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疾苦充满了深切的关怀。

他痛心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落,决心投身改革事业。

毕业后,他放弃了在京师大学堂的教职,选择了赴日本留学,深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理念。

张謇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共同探索改革的道路。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謇深受西方民主制度的启发,他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振兴,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

因此,他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改革者。

回国后,张謇投身于政治改革的浪潮中,他积极参与了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等改革运动,为国家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提倡民主制度,倡导宪政,努力推动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外种种复杂的因素和力量的阻挠,改革遭到了失败,百日维新也以失败告终。

尽管改革失败,但张謇并没有气馁,他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事业。

他在政治上坚持不懈,为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奔走呼号,为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张謇的一生是一部永远的传奇,他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

张謇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弘扬张骞精神作文

弘扬张骞精神作文

弘扬张骞精神
说起张骞,那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两千多年前就敢往西域跑,开通丝绸之路,硬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要我说,张骞那精神,咱四川人也得好好学学,传承下去。

你看嘛,张骞那会儿,路不好走,环境恶劣,但他硬是咬着牙,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中原的文化带到了西边,又把西边的宝贝带了回来。

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四川人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再来说说张骞的开放包容。

他到了西边,不排斥、不歧视,跟当地人友好交往,学习他们的长处。

这种胸襟,跟我们四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四方,共同进步。

现在社会发展快了,科技也发达了,但我们不能忘了老一辈的开拓精神。

张骞精神,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不管你是做生意、搞科研,还是教书育人、服务大众,都得有那股子闯劲和包容心。

只有这样,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为家乡争光,为国家添彩。

所以说,咱们四川人,要把张骞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去弘扬它、传承它。

这样,我们四川才能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也才能越来越强大。

做张謇式的好少年

做张謇式的好少年

在我的家乡海门,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兴办教育,实业救国;他帮助乡邻,造福社会。

他,就是南通人民的骄傲,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爷爷有着传奇的一生。

他从小谦虚好学,16岁中秀才,42岁中状元,一生努力奋斗,共创办学校370多所、企业70多家,铸就了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成就。

他崇尚的“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被高度赞誉,毛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习总书记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作为张謇爷爷家乡人的我,为他的奋斗而自豪,为他的成功而喝彩,更被他的精神所鼓舞。

张謇爷爷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也感染了小小的我。

他的事迹,我每聆听一次,心灵就被震撼一次。

听说他从小就“夜读三更”“今日事今日毕”,我不由联想到平日里,我们常常说自己已经努力了,最后没有结果,只能放弃,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的像张謇爷爷那样尽到最大努力了?是否有张謇爷爷那种坚持不懈的信念?我想我肯定没有!每天早晨,我都是懒懒地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要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催促声中才慢吞吞起床;读书时,每当遇到一篇深奥的文章,我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做题时,每当碰到难题,我就退缩,不去钻研了;学舞蹈时,练功太疼,我不时地想偷懒放弃……现在想想可真是惭愧啊!面对困难、挫折,如果我们只是逃避、放弃,就无法像张謇爷爷那样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更不可能创造出奇迹。

张謇爷爷是我们的榜样,他的精神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我特别喜欢张謇爷爷的一句话:“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不与草木同生,即与草木同腐朽。

”作为张謇爷爷家乡的少先队员,我一定会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爱国心,做一个努力奋斗的张謇式好少年!尹佳朵: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五年级(4)班学生指导老师:李娟编辑沈不言****************做张謇式的好少年文/尹佳朵53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摘要:张謇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爱国思想溶入个人心理深处。

他在实业救国中提倡的棉铁主义、振兴农务、开放主义与引进外资等主张表现出积极的爱国精神,在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爱国精神张謇所处的时代是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帝国主义获得更多的权利,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张謇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一样,目睹了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惨状,爱国主义越来越强烈。

“生于优患、万方多难”的张謇,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学教育。

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等传统文化的熏陶。

青年时期,张謇广泛深入接触了军政和社会事务,开拓了视野,亦使他孕育了忧虑朝政腐败,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甘心国土沦亡,主张立国自强,以战求和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对张謇更是一个强大的心灵震撼,从这一阶段起,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始由激情向理性升华,由爱国理念向爱国实践转化。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侵略基地,划分势力范围,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基地,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弱小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无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面前,张謇深深感到:非兴实业不足以救危亡。

他在纵观国内外形式和比较各种救国主张后认为:“世人皆言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化粗为精,化贱为贵。

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他总结了日本富民强国的经验,认为它主要是采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实业。

中国要想富强,必须把新式工业居中心地位,尤其是棉纺工业和钢铁工业。

一、棉铁主义张謇的“棉铁主义”是其实业救国思想的中心,其内容是发展大工业以棉、铁两种工业为起点和中心,有步骤建立和发展各种工业部门,从而达到全面振兴实业。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不是偶然的。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的政治人格分析:秩序与稳定的终极追求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社会改革和政治建设,其政治人格的核心特点是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张謇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体现在坚持以法治社会。

他认为,法律是稳定社会秩序和保护个人权益的重要工具,只有依法治国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在清朝末年,他撰写了《法科学说》一书,提出了“以法为宗,守法为本,法律之制定与执行永远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的观点,对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謇对政治稳定的追求反映在他对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努力。

他深知政治制度的稳定与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晚清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背景下,他不仅致力于推动改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实行选举制度,更倡导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协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和努力,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謇的政治人格还体现在他的勇气和坚定。

他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批评现状,致力于改变困境。

他在《两报告书》中对清朝政权的腐败和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评;在辛亥革命爆发前,他公开提出了“在以外紧急改进的全盘规划立国之大计”的主张,为中国的革命势力提供了理论和思路。

张謇透过他的思想和行动,展现了一位真正政治家的勇气和担当。

张謇是一位信仰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人格在对法治社会的追求、对政治制度的思考和努力以及在勇气和坚定中体现出来。

他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为中国的现代化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中国的政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骞精神作文

张骞精神作文

张骞精神作文《张骞精神》篇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颗璀璨的星,他就是张骞。

张骞精神,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就像一盏明灯,在岁月的迷雾里,始终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觉得张骞就像一个超级勇敢的探险家。

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可他就敢踏上那未知的西行之路。

你想啊,他就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只不过这个“家”是他熟悉的大汉王朝,而他要去的地方,那可是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可能有凶猛的野兽,也许会遇到不友善的部落,搞不好还会迷失在茫茫的沙漠之中。

我想象着他出发的场景,穿着粗布衣服,牵着骆驼,身后跟着一群同样坚毅的伙伴。

他们的眼神里有对未知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坚定。

那风沙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鬼,不停地往他们的眼睛、嘴巴里钻。

“哎呀,这鬼天气!”可能他们当中有人会这样嘟囔着。

可是张骞呢,他就像一个定海神针,始终稳稳地站在那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到达西域。

张骞精神,还在于他的执着。

他这一去啊,可不是去旅游,那是历经了千辛万苦。

被匈奴扣押了,嘿,换做是我,可能早就哭天喊地,觉得自己死定了。

可张骞没有,他就像一个顽强的小强,在敌人的地盘上还想着怎么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等待着机会,一等就是好几年,这耐心简直绝了。

他在西域的那些经历,我想一定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把大汉的丝绸、茶叶带到了西域,又把西域的良马、香料等带回了大汉。

他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两个原本陌生的世界。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我们,有时候连和陌生人说句话都觉得难为情,可张骞却能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游走,真的是太牛了。

有人可能会说,张骞那是为了功名利禄才去的西域。

我觉得这可有点冤枉他了。

要是为了那些,他完全可以在匈奴那里享受荣华富贵,何必又千辛万苦地继续西行呢?他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欲,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

张骞精神,在当今这个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有时候我们却缺少了像张骞那样去探索的勇气。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主要事迹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主要事迹

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主要事迹张謇(1691年-1760年)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状元实业家。

他的主要事迹包括对中国经济和工业的贡献、在政府中的职责以及他对教育的支持。

首先,张謇在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实业并主张发展工商业,积极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实业家的精神,努力促进和引进新兴产业,例如纺织业和造纸业。

他改善和推动了铁路、港口、矿山、杂货铺等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因此,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实业的奠基人之一其次,张謇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责,为国家管理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历任吉林、河南等地的巡抚官,并被派往广东、广西等地参与地方。

他对政府的管理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提出了许多科学和实用的建议。

他主张财政,加强税收管理和减少官僚腐败,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

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的农业和商业政策的制定,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改善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

此外,张謇对教育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他深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因此致力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他在其担任学政的时期,在吉林地区建立了多所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给当地的孩子们。

他也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工商业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张謇作为中国清朝时期的状元实业家,他的主要事迹包括对中国经济和工业的发展的贡献、在政府中的职责以及对教育的支持。

他努力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实业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他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责,进行管理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还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教育资源。

张謇的行动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说“张謇精神”
作者:茅家琦
来源:《历史教学》2009年第05期
[关键词]尊重人格,道德追求,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05-03
一、“重人格、尊人遭”——张謇的道德追求
张謇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

1924年,在致黄郛的一封电文中,张謇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

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

”重人格、尊人道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是“张謇精神”的核心,也是张謇一生“立功”“立言”的准则。

对自己,张謇珍重自己的人格,严于律己。

他的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有下列一段记载:
甲午那一年,我父亲在北京好几个月。

有一回看见太后从颐和园回到京城里,适逢大雨。

地上的水积了一、二尺,大小文武百官,还有七、八十岁年纪的老臣子,都跪在水里边接驾。

上面的雨,先落到帽子上边的红纬缨,从那里滴下来,滴到袍褂上,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还好像染了鲜红的颜色。

那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回都不回。

我父一看,心上就难过起来,觉得这种是有志气的人该做的么?还是回转去做老百姓吧!
张孝若在这部传记中还有另一段记载:
我父……不愿意居住租界,或是在租界范围以内购产置业。

我父认为,托庇外人势力是一种极可耻辱的事。

对于中国人不是在朝做官,就是上租界居住的流行惯性,最后痛恨。

对他人,张謇十分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

在南通第三养老院的开幕典礼上,他说:“夫养老慈善事也。

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名。

鄙人却无此意。

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


张謇非常关心穷苦青少年的成长。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到:
我父曾经叫我母徐太夫人、吴太夫人各办一个小学校,一个幼稚园;我嫂沈夫人也办一个小学校,并且在我家各处祠堂内舍里边,凡有余空的房屋,总是办小学校,祭田收入多下来,就做经费。

张謇对积极办学的人极其尊重。

张孝若在《传记》中写道:
二十年中还有二、三个人,也是我父亲所极端敬重的。

一个是山东办学的乞丐武训。

我父得到他逝世的消息以后,立刻召集了学生开会追悼,并且画了他着破衣草鞋的像,做了像赞,挂在学校礼堂孔子像的旁边。

他对学生说:武训志趣高尚,办学的艰苦比他还要强,真是中国的伟人。

后来浦东又出了一个泥水匠办学的杨斯盛,我父也很敬佩。

他死后,我父也有一付挽对:视叶澄衷尤难,罄其资财,九死不忘,成一中学;与曾少卿相继,哀者乡国,十日之内,失二杰人。

杨继盛家贫,13岁学泥水匠,后发迹,捐资创办浦东中学,胡适誉之为“中国第一伟人”。

叶澄衷是上海知名实业家,在上海创办澄衷中学。

曾少卿名铸,长期在上海经商致富,曾任上海商务总会第二届总理,1908年去世。

同年,杨斯盛亦去世。

张謇将杨斯盛与曾少卿并立为“杰人”。

张謇重人格、尊人道的道德精神,在1918年一次演说中解释得最为透彻。

这一年张謇在南通创立《尊孔会》,在第一次会议上,他发表演说云:
自国体改革后,道德凌夷,纲纪废坠,士大夫寡廉鲜耻,唯以利禄膺心,一切经书,不复寓目,而诈伪诡谲之恶习,因是充塞于宇宙。

……本县发起尊孔会之意,诚欲人人知人道之所在,而为有理性之人类。

可见,尊孔的目的是提高大众的人格与人道,是宏扬人文精神,并不是歌颂皇帝,维护专制制度。

这篇演说是1918年发表的,早在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张謇在给清江宁将军铁良的一封信中,就劝铁良“重人道”、拥护共和。

张謇写道:“世界进化,首重人道;人道之义,天理之公也……为将军计,当计其大与长。

一身之计小,满人全体之计大;一朝之计暂,满族休养生息之计长。


张謇的崇高道德精神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幼年他从塾师读书时,有一天门前一人骑马而过,老师说:“人骑白马门前过”,嘱张謇对下联。

张謇对日:“我踏金龟海上来”。

可见在那时,张謇的读书做官、功名富贵的思想还是很浓厚的。

到青年时代,一位友人又忠告他“诗文之功较前进,胸次则较前卑”、“从前虽致力于举业而名利之心淡,今则不免为世习熏灼矣”。

张謇的长处在于能铭记这些忠告,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

人们可以发现,到创办大生纱厂时,他的道德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大生纱厂大厅所挂的一副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正好概括了张謇的高度人文精神。

正是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当年张之洞委托三位在籍士绅创办近代工业,只有张謇一人开花结果。

二、办厂“谋财利”与主持“地方自治”——利与义的结合
张謇办厂,当然是为了“谋财利”。

他说“据正谊言之,以皇皇然谋财利者唯有实业而已。

此又鄙人兴办实业之念所由起也。

”他又说:“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他以中国与日本相比为例,论证了上述观点。

日本竭“全力以整兴工业”,故收效甚著;中国则“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自今犹陷于困境。


张謇批评官办企业,主张发展民间资本。

在担任北京政府工商、农业两总长期间,他发表政策宣言,揭露官营企业病端说:“排调恢张,员司充斥,视为大众分利之薮,全无专勤负责之人。

卒之糜费不赀,考成不及,于财政上有徒然增预计溢出之嫌,于实业上不能收商贾同等之利,名为提倡,实则沮之。

”他提出发展民间资本并由政府给予扶植的政策,说:“凡事昕民自便,官为持护,则无论开矿也、兴垦也、机器制造业也,凡与商务为表里,无一而不兴也。

”他还提出政府在“立法”“金融”“税收”“奖励”等方面扶植民间资本的具体政策措施。

办厂“谋财利”这是张謇在家乡的第一个追求。

张謇还有另一个追求——“地方自治”。

在南通地区,张謇的家庭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获得了功名以后,张謇与上层官员、名流、学者又多往来。

可以说,他是一位有社会影响的士绅。

如同多数士绅一样,张謇很早就在家乡从事公益活动,包括倡导发展蚕桑业,呼吁减少花布厘金以及设立义仓、收埋无主野尸等等。

甲午战争以前他还总办通海团练。

在大生纱厂创办以后,张謇以士绅身份进行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成为推行“地方自治”。

由此,张謇的两重身份形成他所经营的两方面的事业:一方面,作为工商业资本家,他办厂赚钱;另一方面,作为地方士绅,他推行“地方自治”事业,为家乡谋发展,为乡民谋福利。

办工厂要赚钱,推行“地方自治”要用钱。

张謇采取“母实业”的方针,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

以办实业赚到的钱支持“地方自治”事业所需的经费。

这样,大生等企业担负了原应由政府负担的财政开支。

正是依靠以大生纱厂为骨干的企业提供的资金,南通地区的近代业事业才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人们至今还赞赏张謇的历史功绩。

张謇在南通推行“地方自治”的思想基础,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内圣外王”。

《大学》所阐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张謇思想上是植根很深的。

作为地方领袖——士绅,当然要有“治、平”方面多做一点工作。

办厂“谋财利”,追求的是利,主持“地方自治”追求的是义。

从历史的观点看,义是需要的,利也是需要的,追求利的基础是人的欲望。

人的欲望很难清除,也不应清除,因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反映到利义关系上,不能不要利;只能以义控制利,把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

张謇既办厂谋利,又以办厂利润的一部分主办“地方自治”事业,正是利与义的结合,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

三、心悬苍生,救民涂炭——政治实践的基本精神
人们都知道,在政治实践方面,张謇支持戊戌变法,在义和团运动中倡导东南互保,主导立宪运动,反对革命,最终又拥护武昌起义与南北议和。

在这些政治活动之中贯串着一种精神—心悬苍生,救民涂炭。

张謇在《革命论》一文中说:“使革人之命,而上无宽仁智勇文武神圣之君,下无明于礼乐兵农水火不虞之佐,则政教号令,旧已除而新无可布,布者复不足以当王泽而餍民望,其愈于不革者几何?”这一段话真实地表达他心怀苍生,关心民疾的博大胸怀。

从这一精神出发,人们可以完整地理解他的政治活动实践。

正由于这种精神,在酝酿东南互保期间,他为东南半壁的安定,避免生灵涂炭,建议刘坤一招抚盐枭徐宝山。

武昌起义爆发,张謇曾建议铁良、张人骏派兵援鄂,但很快就发生变化,他致电袁世凯说:“今则兵祸已开,郡县瓦解。

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

”又说:“与其殄生灵以锋镝交争之惨,毋宁纳民族于共和主义之中。

”在其他场合,张謇也多次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1911年10月21日,与伍廷芳等联名致电载沣说:“旬日之内,望风离异考十有余省。

大势所在。

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立宪政体断难相容于世后之中国。

”1911年11月27日在复许鼎霖区中说:“现在时机紧迫,生灵涂炭,非速筹和平解决之计,必致俱伤,欲和平解决,非共和无善策。


心悬苍生,救民涂炭。

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