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创办企业

合集下载

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

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

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张謇张謇(1853—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

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他认为从政无望,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

1899年,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

与此同时,他把经营实业的部分盈利,投入文化教育实业。

他先后在家乡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尤以专科学校为有名,其中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并为南通大学。

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张謇还倡议和资助建立了一些学校。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

民国初年,先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来先后任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农商部总长。

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活动辞职回籍,继续从事实业活动,但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力下,陷于窘境。

1926年病逝。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宗敬(1873—1938年)、荣德生(1875—1952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兄弟二人从十几岁起,就在上海学徒。

1896年,随其父与人合资开办钱庄,开始了经营生涯。

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德生任经理,宗敬在上海任批发经理。

1907年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

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

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

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其拥有的纱厂,也达4个。

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陈启沅陈启沅(1834-1903),字芷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简村人,生于1834年四月十五日,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载:“陈启沅少孤贫而好学,凡诸子百家、星学舆地诸书, 无不涉猎,尤精易理,性复颖悟,目光绝伦,深夜处暗室中能辩五色,曾以一麻子写百余字,一折扇写字汇全部,均楷法遒劲,行气整齐。

什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什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结局
收不抵支! 负债累累! 最终被兼并!
近代民族工业波折发展
主要阶段: 1、洋务运动到清末 2、“一战”期间 3、“一战”后
阶段特征 萌芽 “黄金时 代”
凋谢萎缩
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1、辛亥革命旳成功推动。 2、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 争,临时放松对中国经济旳掠夺。 3、国货运动旳推动
特点一:时间短暂,过程波折
进入发展旳 “黄金时代”
萌芽和艰 难发展
再度受挫 凋谢萎缩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特点二:发展不平衡,集中分布于沿海、沿 江旳轻工业部门
纺织业 面粉业
特点三:科技水平低,总体落后
不注重科学研 究,更谈不上 科技旳应用!
“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 工业有何希望!?”
---范旭东《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旳缘起》
什么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工业——工厂、机器生产
近代民族工业——中国人办旳(官办、民办)工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旳中国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管理旳资本主义 机器工业。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第一份简介
江苏南通 人,16岁中秀 才,32岁中举 人,41岁中状 元。
张謇
第二份简介
教育
通州师范学院 农业学校
纺织专门学校 医学专门学校等
考考你
中国历史上最早旳博物馆是 A、故宫博物院 B、南京博物馆 C、南通博物苑 D、西安博物馆
2023年旳11月3日上午,荣毅仁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
中国当代民族工商业者旳杰出代表
卓越旳国家领导人
荣毅仁
192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旳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开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企业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张謇名言:
常常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 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 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 家可毁,师范不可毁。
因此他除了办了大生纱厂还办 了许多的企业,还有哪些?
张 謇
状元资本家
1899年建成大生纱厂,1900年办了 通海垦牧公司,1902年办了广生油厂, 1904年办了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和天 生港轮船公司,1906年办了资生冶铁厂, 1902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通州 师范,后来又办了女师、幼稚园、小学 和中学。他还创办了十多所职业学校, 其中以纺织、农业和医校较为有名,后 来三校扩充为本科,1920年又合并为南 通大学,在外地,由张謇倡议或资助而 设立的学校有:吴凇商船学校、吴淞中 国公学、复旦学院、龙们师范、扬州两 淮等小学、 中学、及师范、南京高等师 法范和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等。此外,又 在通州创办了图书馆,博物馆、气象台、 聋哑学校、伶工学校、剧场、公园和医 院等,在社会上博得了很高的声誉。
贡 进 士 士 举 , , 人 第 第 , 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唐至 一 一 元 第 会名 乡 清,共产生 638个状元 (不含武状殿 名 ”一 试称 试称 试 元和太平天国的)。只有张謇是 名 “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 “ “ 称 京 会 状 倡行者,并终生为其事业奋斗, “ 城 保 元 元 因而被誉为“状元资本家”。 省 解 礼 和 部 城 ” ” 殿
• 张謇一生在南通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涉 及纺织、垦牧、盐业、蚕桑、染织、油料、面粉、肥皂、 印书、造纸、电话、航运、码头、银行、火柴、电力、 房产、旅馆业等,虽令人眼花缭乱,但基本都是围绕纱 厂这个核心。 张謇“实业救国”的做法就是从办实业出发,带动经 济、教育、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张謇“治下”的南通, 被上海英文报《密勒氏评论报》称为“地球上的人间天 堂”。 清末,康有为被叫做康南海,李鸿章被叫做李合肥, 张謇被叫做张南通。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1300年来共出了700多个状元, 状元出身的大实业家则只有张謇一位。毛泽东说,讲轻工 业,不能忘记张謇。据说,孙中山曾对张謇的儿子说: “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南通大生纱厂,取名字《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是清末时期张謇于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创办的私营棉纺织企业。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

次年开始购地建厂。

1899年春开车生产。

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丰富且廉价。

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

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

经营顺利,一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1.艰难发展历程1.1创办背景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

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汉族,江苏南通人。

清末状元,中国近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

他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企业,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宝贵的奉献,同时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1895年,张謇被两江总督张之洞任命为“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

然而,集股过程却颇费周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八日,张謇咨呈两江总督转奏立案。

性质由官办转为商办,分通沪两地进行集股。

11月,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另招商股50万两合100万两,改为官商合办,以减轻商股负担。

但后来因商股一直集不起来,而盛怀宣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他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

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

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1.2兴盛时期历经两年多的奔波,张謇首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取名为“大生纱厂”。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3月11日试炉,3月25日试引擎,3月29日试车,到1899年5月23日,正式开车纺纱,并制订“厂约”。

张謇与20个近代中国之最

张謇与20个近代中国之最

张謇与20个近代中国之最张謇一生创造了许多近代中国之最,本讲教授的20个近代中国之最,取其时间上最早之意,其他如最大、最佳等,尽管在某种意义上也含有最早之意,一概免收。

张謇创造的这20个近代中国之最,不仅全面推进了世纪之交南通的近代化,使得原先默默无闻的州城小邑奇迹般地崛起,而且惠施全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方向与进程。

(1)大生纱厂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建,中国第一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张謇任总理。

甲午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毅然舍仕途投身“实业救国”。

他称“策中国者,首曰救贫,救贫之方,首在塞漏”,大生纱厂是张謇为了堵塞洋纱这一中国“漏卮大宗”,创办的第一家企业。

1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委张謇为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张謇由此开始了筹办大生纱厂的历程。

为了筹集资金,张謇奔波于沪通两地,忍辱蒙讥,历尽艰辛。

1897年,经清政府批准,张謇首创发行大生机器纺织厂股票,以每股规银100两,“长年官利八厘,余利照章按股分派”的优惠条件,吸引社会游资。

大生纱厂股票成了民族资产阶级最早发行的棉纺织企业股票,大生纱厂也成为中国首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

1899年5月,大生纱厂在南通城西北的唐家闸建成投产。

大生纱厂创建初期,所产棉纱质量即冠于苏南十五厂,盈利丰厚,发展迅速。

1907年,纱厂改名为“大生一厂”,至1921年共获利规银1600万两,纱绽也由2.04万枚增至7.63万枚。

1922年后,由于受国内军阀混战等因素影响,工厂陷入困境,1925年被浙财团接管。

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史上,大生纱厂的股份制形式,不仅推动了大生集团其它几十家股份制企业的创建,对整个民族资本也起了导向的作用。

(2)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建,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张謇任总理。

大生纱厂初见成效后,对棉花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棉花基地,1901年,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

通海垦牧公司位于黄海边“高天大海间一片荒滩”上,总面积12.3万亩,可垦地约11.5万亩,从1901年起,进行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大生纱厂的创办背景

大生纱厂的创办背景

大生纱厂的创办背景
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

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

清光绪甲午状元,中华民国初年曾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职,是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1895年,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名义,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集股过程颇费周折。

1897年,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英国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万两。

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

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建成投产。

该厂后称大生一厂。

1903年增纱锭万枚,又以盈余添购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

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

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

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

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的资金周转不灵。

1922年以后开始被银团监管。

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

四厂共有资本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棉纱和白棉布为主。

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

1935年第二纺织公司倒闭。

1952年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国营。

张謇的故事

张謇的故事

张謇的故事张謇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当时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常乐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创办了[大生纱厂]发展了民族工业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

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

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

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

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

15岁起,间亦从效祁子、江南乡试举人宋琛先生问业。

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

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考中秀才。

其后如皋张氏贪得无厌、索酬无已,后竟控诉于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于是“冒籍案”发。

自此连年缠讼,使张謇吃足了苦头,家道也转入困顿。

幸赖通州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怜士惜才、曲为援护,屡费周折,才得以销如皋控案。

同治十三年(1874),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

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

光绪六年(1880)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

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

张謇被赞誉为“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当年,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了( )

张謇被赞誉为“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当年,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了( )

张謇被赞誉为“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当年,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了( )
A. 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大生纱厂
D. 商务印书馆
答案:
[答案]C
分析:
[解析]根据“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和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的是大生纱厂,故选C项;汉阳铁厂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由晚清名臣张之洞创办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由李鸿章发起的“官督商办企业”后创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出版家艰苦创业,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

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

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不存在了。

1901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20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20.75万两。

1904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

原来闪躲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万”。

就连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

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

“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纺织市场留出了一个巨大空间。

这是一个天赐良机,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

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

1920~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据《南通县图志》记载,1920年,唐闸人口近万户,已接近5万人。

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

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

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此时,大生已拥有纱锭13.7万多枚,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不过,张謇作为掌舵人即便在盛极之时也不是没有警觉,他曾发出过这样的通告:“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致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

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正在此时机。

唯望吾实业诸君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长久之道也。


——大生投资扩张过多,用张謇自己的话说就是“本小事大”、“急进务广”,他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到他去世前,大生一厂仅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以往来名义被其他企业占用的也接近这个数字,三项合计超过了全部营运资本的45% 。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严重拖累了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