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读

合集下载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

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

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

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

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

虚灵者动相也。

动则可以违本也。

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

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

”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

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

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

“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

“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

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

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

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

“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

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阐述了一系列的道德品格和
行为准则,如诚信、仁爱、勤奋、学习等。

这些价值观影响深远,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它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精髓。

本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哲学和人生观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而且
包容了中国传统的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精华。

文中的八卦、六爻和六十四
卦都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治国和人生管理等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化最重要
和最深刻的表达之一。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小说史
上的顶峰之一、它以清代中晚期江南贵族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庞大家族中
的人物形象和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

这本小说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人生哲学,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反映
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
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

心路 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路 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导读:读书笔记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心路——从曾子的《大学》看人生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永远做个赤子之心的人,即使老了也做个老顽童。

2、《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有目的的实践、全身心地投入、持之以恒的坚持、认认真真的干一件事。

4、我们看到众生上的一切毛病,实际上是自己潜意识里东西的外化,所以《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5、在这个世间看到的一切,没有一件事与我们无关,一切呈现都是内在认知的投影,每一个当下都是提升的机缘,每个烦恼都是得智慧的机会。

6、我们要走路的话,一定要知道方向,我们要上山,要知道山顶在哪;当我们知道方向了以后,就知道每一件事在告诉我们什么。

7、大爱的代表是太阳,我们看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它无分别,它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好人多给他点,一个坏人少给他一点,这叫大爱。

8、我们的亲情关系,就是选择了两个人或是一个家庭,共同学会爱和被爱,爱和被爱是什么?它不是情绪,不是欲望,是感恩、接受、原谅、包容。

9、《周易》里称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该止的时候就止,该行的时候就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是止。

10、我们对爱也是这样,很多人在求爱,希望别人爱自己;第二个境界的人会吸引爱,他会让自己更有魅力,吸引别人的爱;第三个境界的人到了本自具足的境界,我就是爱,我在哪,爱就在哪。

11、定性里初步的功夫有两个:一个是看住自己的脾气,不乱发脾气;第二是看住自己的习气,不要随着习气的惯性走。

性子一动,情绪一来,要立刻觉察,立刻对治。

12、什么叫做诚意呢?诚,专注的意思。

诚意,是把意诚住。

就是你要专注,要聚集你的能量,因为只有“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13、你的境界在哪儿,你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不断提升境界才是本质。

14、我们遇到所有事情时,第一件事是问自己——内求。

《大学》导读讲义

《大学》导读讲义

《大学》导读一、《四书》简介二、《大学》简介三、《大学》三纲领四、《大学》八条目五、《大学》的影响及评价电影《孔子》描写他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歌曲《国家》词:王平久曲:金培达演唱:成龙刘媛媛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一、《四书》简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总称。

《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1、《四书》成书的历史过程唐代的韩愈和李翱特别重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并依据这些经典对仁政王道及其性情理论作出阐发,使得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逐渐由偏于外王向偏于内圣转型,在经典选择和理论建构上都为宋明理学作了开创性的贡献.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二程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朱熹编定《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称为“集注”。

《大学(古本)》简体注音版

《大学(古本)》简体注音版

大学(古本)dà大xué学zhī之dào道,zài在mínɡ明mínɡ明dé德,zài在qīn 亲mín民,zài在zhǐ止yú于zhì至shàn善。

zhī知zhǐ止ér而hòu后yǒu 有dìnɡ定,dìnɡ定ér而hòu后nénɡ能jìnɡ静,jìnɡ静ér而hòu后nénɡ能ān安,ān安ér而hòu后nénɡ能lǜ虑,lǜ虑ér而hòu后nénɡ能dé得。

wù物yǒu有běn本mò末,shì事yǒu有zhōnɡ终shǐ始,zhī知suǒ所xiān先hòu后,zé则jìn近dào道yǐ矣。

ɡǔ古zhī之yù欲mínɡ明mínɡ明dé德yú于tiān天xià下zhě者,xiān 先zhì治qí其ɡuó国;yù欲zhì治qí其ɡuó国zhě者,xiān先qí齐qí其j iā家;yù欲qí齐qí其j iā家z hě者,x iān先x iū修qí其s hēn身;yù欲xiū修qí其shēn身zhě者,xiān先zhènɡ正qí其xīn心;yù欲zhènɡ正qí其xīn心zhě者,xiān先chénɡ诚qí其yì意;yù欲chénɡ诚qí其yì意zhě者,xiān先zhì致qí其zhī知;zhì致zhī知zài在ɡé格wù物。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1.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和智慧。

2.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

3.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的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之说,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5. 《论语集解》:是对《论语》的注释和解释,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参考书。

6.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强调“人之初,性本善”,提出“诚、敬、孝、悌、忠、恕”等道德和智慧。

7.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强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和智慧。

8.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强调“治国安邦”,提出“仁政”、“法治”等治国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有重要影响。

9.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通史著作之一,强调“治乱得失”,提出“仁政”、“法治”等治国理念,对中国古代教育有重要影响。

10.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参考书。

《大学》注音版.(打印)

《大学》注音版.(打印)

大学【拼音版】2013/5/29大学【导读】《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à大x ué学z hī之dào道,zài在mínɡ明mínɡ明dé德,zài在qīn亲mín民,zài 在z hǐ止yú于z hì至s hàn善。

z hī知z hǐ止ér而hòu后yǒu有dìnɡ定,dìnɡ定ér而hòu后nénɡ能jìnɡ静,jìnɡ静ér而hòu后nénɡ能ān安,ān安ér而hòu后nénɡ能lǜ虑,lǜ虑ér 而hòu后nénɡ能dé得。

《大学》导读之三

《大学》导读之三
逻辑关系
各篇章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阐述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到个人道德修 养和社会责任的实践,再到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重点篇章解析
“大学之道”篇
此篇为全书的总纲,强调大学的 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使人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 界。
“明明德”篇
此篇进一步阐述大学之道的核心 ,即彰显个人内在的光明德性, 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内心的净化 与升华。
04
《大学》的语言特色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与现代汉语存 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习惯上 。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语言风格较为古雅 ,与现代汉语相比更为简洁、精炼,同时保留了较 多的古汉语特征。
现代汉语则更加丰富多样,词汇量更大,表达方式 更为灵活,与日常口语更为接近。
《大学》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主要内容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阐述了儒家学者对于个人品德、家庭、国家、天下的理解和实践。全文主要分为 “三纲领”、“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 修养的一致性。
主题
《大学》的主题在于阐述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昌盛之间的内在联系,追 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大学》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
《大学》的语言风格典雅、庄 重,富有哲理性和教化意义。 其修辞手法多样,包括排比、 对仗、夸张、借代等。
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 奏感和音乐美感,使得《大学 》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与现代汉语相比,《大学》的 语言风格更为含蓄、内敛,需 要读者深入体会其深层含义。
《大学》的语言难度与阅读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导读一、《大学》综述1.1.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不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学者对其价值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北宋二程夫子推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阐明了古人为学与修身次第,“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到了南宋,朱子又作《大学章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五经”并列。

朱子认为《大学》正文分经、传两部分,“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学生问朱子:“欲专看一书,以何为先?”朱子说:“先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首末次第”。

朱子又说,“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朱子说:“大学是为学纲目。

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

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

《大学》是如此重要的一部经典,为什么汉唐之间的学者研读《礼记》却没有发现《大学》的独特价值?因为“孔孟而后,汉儒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汉唐学者沉溺于“记诵词章之习”,以至于“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宋代理学(道学)兴起,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朱子说:“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1.2 宗圣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

曾子著《大学》与《孝经》,上承孔子之道,下开儒家思孟学派,被后世推尊为“宗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

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

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朱子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

《论语·子张》篇记录孔门弟子发表的言论,这时孔子已经逝世。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曾子言必称夫子,如佛经开篇所谓“如是吾闻”,可见,曾子不仅善于反省,笃信圣人也丝毫不亚于子夏。

《孟子·滕文公》篇记载: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有子的德行、学问在同门中出类拔萃,孔子逝世后,子夏、子张、子游等人想尊有子为师,以侍奉孔子之礼侍奉有子,曾子断然曰“不可”。

对于孔子,曾子可谓“中心悦而诚服”,在曾子心目中,没有人能够取代孔子的地位。

曾子如此笃信孔子,弘扬孔子之道也不遗余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实至名归。

1.3 朱子改编《大学》与原本《大学》的区别现行《大学》有两个版本,一是《礼记》第四十二篇之原本《大学》,一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

两个版本的区别如下:其一,对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程子曰:“亲,当作新。

”朱子认同程子的观点,改“亲民”为“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

其二,原本《大学》首章阐述三纲八目之后,紧接着是“诚意”章。

朱子认为“旧本颇有错简”,重新编排前几章传文。

其三,“格物致知”为《大学》八条目之始,原本《大学》却没有对“格物致知”做出进一步诠释的传文。

朱子认为有阙文,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子注解《大学》用力最勤,临终前一天还在床上修改《大学章句》。

朱子说:“某于大学用工甚多,温公作通鉴,言:‘臣平生精力,尽在此书’。

某于大学亦然”。

有学生问:“大学解已定否”?朱子回答:“据某而今自谓稳矣,只恐数年后又见不稳,这个不由自家”。

朱子说:“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

只如大学一书,有正经,有注解(《大学章句》),有或问(《大学或问》)。

看来看去,不用或问,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经亦不用矣。

然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底不出”。

二、《大学》题解在深入研读《大学》这部经典之前,首先需要清楚“大学”一词的涵义,为什么《大学》作者曾子以“大学”为本部经典命名?2.1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东汉郑玄认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唐孔颖达曰:“‘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郑玄把“大学”简单解释为“博学”,对“学”字的理解是肤浅的。

子贡在博学多识上用功夫,孔子点拨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两者所学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后者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子游认为“学”有本末,批评子夏教授弟子舍本逐末,其教学的内容“抑末也,本之则无”。

而子夏认为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事有终始”来回应子游的批评。

子夏说:“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大学》作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似乎有对《论语·子张篇》子游、子夏之言进行折衷的意思。

但本末终始是个大问题,“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或许只有孔子才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唯有颜子做到了循循善学。

一千多年后,朱子与陆象山在鹅湖之会上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其实是子游、子夏之争的继续。

朱子又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学习的目的是要成就大人的德行与功业,《系辞》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何为“大人”?孔子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阳明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由此可见,“大学”之“大”有两层含义。

其一,对于修己而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习的内容和层次与小学不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存心养性、立德修身。

其二,大人之学“非自成己而已也”,而是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故《大学》作者又特别强调“大学之道,在亲民”。

《学记》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2.2 “学”字为孔门第一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学”字在《大学》中仅出现两三处,但孔子论“学”之言几乎贯穿《论语》二十篇始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

“学习”、“讲学”、“博学”即源自《论语》此三章。

但是,一旦诸如“学习”“讲学”“博学”等双音节词汇流行开来,“学”字本身所蕴含的深邃义理就被湮没了。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因材施教,不谈本体与心性,以至于弟子们以为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有所隐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孔子教育其子伯鱼也只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其实孔子反复强调“学”,“学”即是儒家思孟学派心性论的源头。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子入太庙,每事问”,但孔子却说自己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一以贯之”。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后人应该结合“一以贯之”、“空空如也”“约之以礼”来领会“学”字的内涵。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不居“圣”与“仁”,只说自己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孔子只说颜子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曾对颜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做到“好学”的也只有至圣孔子与复圣颜子,由此可见“好学”之难。

什么是“好学”?孔子以“不迁怒,不贰过”来阐述“好学”,《系辞》则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好学”不能从事上去解,而是心性修养功夫,是孔门无上心法,故明儒刘蕺山说,“学”字为孔门第一义。

《中庸》论“性”不论“心”,《大学》论“心”不论“性”。

《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大学》点出“格物”,直承孔子之“学”,也是在阐释孔门心法。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及物动词,有一个所学的东西,如学数学、学音乐。

但在《四书》中除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外,“学”字后一般不加宾语,这正说明“学”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内反求诸己,在心地上做功夫。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大程子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三、三纲领与八条目3.1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大学》三纲领。

《中庸》二十五章:“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可结合《中庸》此章来领会《大学》三纲领之义理。

“明明德”向内成己,是内圣功夫,“亲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业,“止于至善”则是“合外内之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