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试用“四问解答法”
诗词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和答题套路四

诗词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和答题套路四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这种技巧有何效果?
答题指导: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技巧概括提示如下: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②托物言志③情景交融)
3、动静结合
4、实虚结合
5、正衬反衬
6、白描工笔
7、点化用典
8、赋比兴
9、象征双关10、修辞手法(详见\"第五讲\")
答题要领和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说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古诗鉴赏题八种问答模式

古诗鉴赏题八种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一般提问方式: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幽静清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境(步骤三)。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融情于景、触景生情、、借古讽今、用典(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以;(2)联想和想象;(3)对比;(4)白描;(5)渲(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明明是主人公);(10)卒章显志;(11)欲扬(2)比喻;拟人;(5)夸张;(6)双关;(7)(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8分) 早行陈与义? 有何效果?( 步骤一) 。
天未放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 步骤二) 。
两处反心中由漂泊引起的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四种提问方式及答题要点【附例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四种提问方式及答题要点【附例析】1内容情感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2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古诗词鉴赏之答题技巧1234

古诗词鉴赏之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体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全诗创造出清幽、淡雅、静谧的世界,表现诗人对故园、故人之思。
古诗鉴赏题问答模式

古诗鉴赏题问答模式教学目标:1.归纳古诗鉴赏题几种问答模式。
2.学会规范答题重点:4种问答模式课型:复习课方法:复习归纳、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时:1节过程:一、提问导入我们已经复习了古诗鉴赏的几个方面?古诗鉴赏题有哪些问答模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意境、分析思想感情、分析语言、炼字、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技巧、)二、举例分析(一)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步骤一)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二)。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二)第二种模式分析形象型出题方式:简析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人物(特点、表达技巧)(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等)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古诗词鉴赏不会做五种问答模式一看就会

古诗词鉴赏不会做五种问答模式一看就会题目:古诗词鉴赏不会做?
问:哪些是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问: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需要注意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意义表达、修辞技巧、历史背景和
文化内涵等方面。
问:如何理解古诗词中的韵律?
答:韵律是指古诗词中的平仄和押韵。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音调和平
仄轻重,以及诗句的押韵规律来理解古诗词的韵律。
问: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
答: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需要注意诗句中隐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并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理解。
问:如何辨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答:辨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需要注意句子中具体的修辞表达方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并分析其所起的修辞作用。
诗鉴赏四问四答

下面四个问题是学生在读《诗两首》时提出的问题,现答复如下:1、太息是叹息的意思,为何用太息形容眼光?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
如屈原《离骚》中就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在《雨巷》中太息含有叹息惋惜的意思。
太息的眼光,意思指的是眼神中饱含了十分叹息比较惋惜意味的眼光。
饱含些什么样的意味呢?据全诗,我们可以这样揣摩:一是为诗人忧郁叹息二是为她自己的惆怅叹息三是为雨巷颓墙叹息四是为时代叹息诗人透这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
2、能否将四个飘换为走?不能,因为雨巷中的姑娘是想象出来的,没有重量,且与梦构成最佳组合。
飘字生动地描写了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
若是换为走的话,就完全属于实写了,就会让姑娘这一形象失却象征意义和情感意味。
因为飘强化了倏然而过的感觉,象征美好理想的稍纵即逝,难以实现。
其中隐含着作者孜孜求索的执著精神和凄婉迷茫的缠绵哀怨之情。
3、《再别康桥》第5节先说放歌,到第6节又说不能放歌,这一矛盾处如何理解?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康桥是诗人的精神家园,随着感情的加浓,诗人撑蒿泛舟,在星辉斑斓里尽情漫溯,欢快放歌可是美好的时光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即将离开康桥,他只想悄悄别离,他只能静思默想,他的心中充满凄婉哀伤,充满苍凉无奈,所以他要说不能放歌。
可以说,诗人放歌,是醉恋康桥;而不能放歌,也是痴恋康桥,前后并不矛盾。
4、能否将最后一节中的`悄悄同第一节中的轻轻互换?不能,轻轻放在第1节,为全文定下了轻灵、潇洒的基调,为下文抒写彩虹似的梦作铺垫;而悄悄的放在最后,与上节沉默相呼应。
开头的轻轻重在表现来时动作的欢欣愉悦,而结尾的悄悄则重在表现离去时的黯然神伤。
语文必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语文必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1:XXX的《春行即兴》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示例2:XXX的《游月陂》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3解答分析:语言特色是指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性,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语言特色。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这种语言特色。
3)此语言特色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答题示例1:赋得古原草送别XXX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分析其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诗词鉴赏:试用“四问解答法”
对于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采用“四问解答法”——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事等及其特点),表达了什么情(志、理等),用什么手法写的,写的怎样(表达效果)。
阅卷经验证明,只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运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
赏题,李华的《春行即兴》:“宜
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
”
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问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下面我们运用“四问解答法”来分析一下。
写的什么?萋萋的草、东流复西的涧水、无人欣赏的芳树、自开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鸟等。
表现了山中的宁静。
表达了什么情?流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用什么手法写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对仗的修辞手法。
写的怎样?借写景突出山中的宁静,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据此,组织答案如下:
问题1、对偶(对仗)。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问题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
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