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苏东坡什么人?
李清照鲜为人知的“轶事”

李清照鲜为人知的“轶事”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词风独成一家,历来为世人喜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世人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玉良”之说。
在世界文学史上,李清照也是最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1967年,世界天文家协会为表彰她对世界文学的卓著贡献,将水星上新发现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来命名,也是我国唯一享此殊荣的女文人。
李清照生活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礼部员外郎,师从苏东坡,是文坛名士。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为太学士,以金石家名满天下。
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留有不少佳话。
二人常常于深夜切磋学问,每当此时,她喜欢点亮一支蜡烛为准,蜡烛不灭,就不结束。
有时候二人以猜某事写在何书、几卷、几页、几行为乐,猜中者先饮茶水。
李清照自幼就博览群书且过目不忘,因而往往多有猜中,然而她却又不好意思先饮,于是便将茶水泼在衣服上。
易安词构思新颖,意趣高雅,尤其是她的婉约词,不是一般男性作家婉约怨词所能比拟。
赵明诚也是饱学之士,然而,其词作却要败于于易安下风。
一日,她填好《醉花阴》,赵明诚不服气,欲决以高低,于是闭门三日,作词五十首,然后把易安的一首抄于其中,拿给朋友看。
经过反复吟诵,朋友指出其中最佳的三句,结果这三句皆出自李清照词。
二人酷爱金石(古玩),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次二人在集市上看重一件文物,可是身上的所带银两不足,回去取又怕给人买去。
李清照索性当众脱下外衣作为抵押,将之买下,其热衷之心可见一斑。
李清照多才多艺,她能词,能诗,能文,能作画,她的一幅“琵琶行图”,直到明朝还留存着,而且她对当时的流行于世的各种游戏也是游刃有余。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其智慧往往根本无以展现,而李清照的渊博才学以及卓绝贡献,无疑是这一沉闷压抑氛围里的一股凉爽清风,也是中国女性历史中突起俊峰。
当李清照遇见苏东坡观后感作文

当李清照遇见苏东坡观后感作文周末,在图书馆一边陪孩子自习、写作业,一边码字写《苏东坡传》感想,查阅资料时候看了一本书《当李清照遇见苏东坡》。
当然,历史中苏东坡还是与李清照“共世”了一些年头的,毕竟苏东坡在1101年7月去世的时候,李清照已经17岁了,应该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知否,知否,应该是绿肥红瘦”。
以下是该书总序:欣赏宋词,能看到无数身影,或潇洒,或萧瑟;或纵逸,或憔悴。
无论如何,不能错过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也不能错过笑看风云淡的苏东坡。
李清照的笔下,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东坡的笔下,是大江东去,浪尽、千古风流人物。
论婉约,恐怕无人抵得过李清照;论豪放,怕也无人抵得过苏东坡。
李清照是细腻感伤、温婉寂寞的;苏东坡是大气纵横、豪迈旷达的。
一个是凄凄惨惨的小女子,一个是烟雨任平生的大文豪,过的是不同的人生,体现的是各异的生命气质。
但他们,都以丰盈笔意,于流离惝恍的世界,以词之名,描绘过世界与人生纯粹的美丽。
人生固有缺憾,但是蘸几分酒意填成词,这缺憾也便显得翩然。
对于苏东坡,李清照每每提及,总是称其为“苏公”或“坡翁”。
显然,苏东坡的风骨与气度,她是非常景仰的。
可惜的是,苏东坡并不知晓,在他之后,有个叫李清照的女子,才情不输须眉,以素手琴心,将悲欢离合勾勒得疏疏落落。
李清照的婉约中,隐约藏着豪放,她曾在词中这样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莲舟吹取三山去”;苏东坡的豪迈里亦有婉约,他也有这样的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是离人泪。
”词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李清照虽然感伤,却是柔中带刚,偶尔可以浩然磅礴:苏东坡虽然豪迈,却也不缺柔情,也有黯然神伤的时候。
婉约与豪放,悲叹与从容,并非不可相容,就像日月交替,就像春秋轮回。
他们都是深情之人。
曾经的情深意笃,后来的形单影只,他们都曾记录于笔下。
只不过,于李清照,是细雨梧桐黄昏,愁怀难解;于苏东坡是明月夜短松冈,独自断肠。
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古代诗人常识归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古诗文作者归纳资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孟浩然,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的诗人,汉族人。
一生力主抗金,与范成大、陆游等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眉山三苏之大苏。
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李诗名词解释

苏李诗名词解释一、背景介绍苏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两位诗人,指的是苏东坡(又称苏轼)和李清照。
他们的诗歌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苏李诗进行解释。
二、苏李诗的特点苏李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
2.1 苏李诗的形式1.五言绝句:苏李诗大多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句。
2.七言绝句:除了五言绝句外,苏李诗中还有少量的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句。
3.词:苏李也擅长创作词,词的形式多样,例如七绝、七言律诗等。
4.骈文:苏轼尤其擅长写骈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两句对接成一句,形式独特。
2.2 苏李诗的内容苏李诗的内容体现了各自的思想、情感和风格。
1.苏轼的作品:–苏轼的诗歌多风格独特、豪放洒脱,反映了他个人的豪情壮志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他的作品中常涉及政治、历史、自然等多个领域,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特点。
2.李清照的作品:–李清照的诗歌多表达了她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的矛盾与纠结。
–她的作品以抒发忧愁、思念、离别、生活琐事等情感为主题,富有女性的柔情与细腻。
三、苏李诗的影响苏李的诗带给中国文学史以及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
3.1 对古诗词的发展苏轼和李清照的作品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都对后来的古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
1.形式上的影响:–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都成为了古诗的重要组成形式,并延续至今。
–苏轼的骈文形式也影响了后来的文人,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2.内容上的影响:–苏轼的作品涉及广泛,拓宽了古诗的内容领域,丰富了古诗的主题。
–李清照的作品则以女性独特的情感为主题,给予女性诗人更多表达自我情感的空间。
3.2 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苏李的诗歌给予了后世文人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1.艺术追求:–苏轼的豪放洒脱和思辨的精神影响了后世文人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激发了他们敢于发声、突破束缚的勇气。
–李清照的情感表达和细腻之处也对后世文人的作品产生了启发,使他们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细腻描绘。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优秀17篇)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优秀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心得体会、工作心得体会、学生心得体会、综合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军警心得体会、观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xperienc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 experienc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party member experience, training experience, military and police experience,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essay collection,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优秀17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思路和观点表达能力。
赵明诚为何抛下李清照自己逃跑?

赵明诚为何抛下李清照自己逃跑?《宋史》里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说南宋赵构建炎三年(1129年),时任南京市长的赵明诚获悉御营统制官(守备司令)王亦阴谋叛乱,遂弃城逃跑,连恩爱了27年的老婆李清照也没顾上带走,差点儿做了叛军的俘虏。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少,咱们暂且不论,因为宋代文人史家太善于玩弄刀笔诽谤之能事了,如果要做全面考证非一朝一夕之功。
单说赵明诚的“逃兵”行为,弃城弃妻,慌不择路,从中可管窥二人的婚姻状况,也可对赵明诚之心理作些合理分析,颇能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诸多流弊有所了解。
赵明诚其人,是典型的高干子弟,是否有纨绔劣迹,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21岁的时候,还在当时最高学府的太学读书的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哥哥一同游玩相国寺,认识了年方18岁的李清照,两人一见倾心,结为夫妻。
少男少女,情趣相投,又适新婚燕尔,恩恩爱爱,如胶似漆,于是,才子佳人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被当时文坛广为传颂。
关于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婚姻生活,其间幸福指数到底有多高,赵炎认为,并非如史家常说的“青州幸福十年”,而是非常短暂。
赵明诚逃跑时未带李清照一起走,只是他们夫妻感情早就破裂的一次总爆发。
从性格上来说,赵明诚懦弱而好声色犬马,李清照则自视极高,表面是两人性格互补,其实不然。
李清照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嫁鸡随鸡,对丈夫满怀柔情,但赵明诚就难说了。
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赵明诚做了鸿胪少卿下基层挂职锻炼,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写了著名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赵明诚利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写了五十首竟然无一首是佳作,他是家学渊源的太学生,要说没有才气恐无人能信,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在敷衍老婆,没有用心去写。
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明诚的父亲去世,遭到蔡京的诬陷,李清照劝赵明诚上表申诉,可赵明诚连屁也没敢放一个,就慌忙举家迁出京城,到青州避难去了。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
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她非常推崇苏轼的才华。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不受传统音律的束缚,展现出豪放无束缚的特点。
虽然李清照提到苏轼的词作“往往不协音律”,但这并非贬意,而是对苏轼词风、词格的一个客观评价。
她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这种创作方式使得词作不便于歌唱,但却赋予了词作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此外,李清照还尊称苏轼为“苏公”、“坡翁”、“坡仙”,这些称呼都体现了她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在李清照的文集中,只要提到苏东坡,她都会表现出极高的推崇和尊重,这足以说明她确实将苏轼视为文坛前辈和榜样。
总的来说,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才华横溢,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李清照生平经历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 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 痛苦。
国家灭亡
文物被毁
远离家乡
丈夫任江宁知府临阵脱逃 李清照倍感羞愧
夫被罢免,流亡,决定归隐 行至乌江,创作千古绝唱
再被启用,独自上任(湖州) 丈夫染病,不幸离世 悲痛欲绝,颠沛流离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昨夜雨疏风骤,浓 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知 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叹时光易逝 情窦初开
词
言与司合, 女
安上已脱,
之夫
芝芙草拔 .
赵明诚及其父亲赵挺之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一作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 家村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官员、学者。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女词人 李清照的丈夫。 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崇宁二年(1103 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 冲击。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 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 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宁府,宋高 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谁念我终日凝眸 帘卷着西风 惊醒旧梦 谁比黄花瘦 风吹梦醒后 不见红酥手 桌边谁的玉簪头 寻寻觅觅中 似梦非梦 你在哪等候 这才下眉头 却又上心头
谁念我终日凝眸 帘卷着西风 惊醒旧梦 谁比黄花瘦 风吹梦醒后 不见红酥手 桌边谁的玉簪头 寻寻觅觅中 似梦非梦 你在哪等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是苏东坡什么人?
李清照当然是苏东坡的粉丝。
我们看她的文集就知道,只要提到苏东坡,李清照都很推崇,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苏公”、“坡翁”甚至“坡仙”。
由此可见,李清照确实是拿苏东坡当文坛前辈看待的。
但是如果多读史籍,如果认认真真地八卦一番,就会发现李清照不止是苏东坡的粉丝,她和他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我们知道,李清照的爸爸叫李格非。
李格非早年在京城开封教书,有个最要好的朋友叫晁补之(参见晁补之《有竹堂记》)。
这个晁补之是谁?就是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其实是苏东坡的学生(晁补之)的朋友(李格非)的女儿。
如果论辈分,李清照应该喊苏东坡一声“爷爷”。
我们还知道,李清照的公公叫赵挺之,赵挺之早年在秘书省任职,属于皇帝的低级文秘。
当时他有个同事叫黄庭坚(参见拙著《君子爱财:历史名人的经济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11
年版)。
这个黄庭坚是谁?也是苏东坡的学生。
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又是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的同事(赵挺之)的儿媳,假如论辈分,李清照还是应该喊苏东坡“爷爷”。
赵挺之是山东人,普通话讲得不好,刚到开封上班的时候,经常受到同事黄庭坚的嘲笑,赵挺之怀恨在心(参见《宋名臣言行录五集》续集卷1《黄庭坚》)。
后来赵挺之飞黄腾达,
做了尚书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开始报复黄庭坚。
黄庭坚每次要升官,都被赵挺之刷下来,甚至被流放到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最后郁郁而终(参见郑永晓《黄
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所以黄庭坚后半生一直把赵挺之当成仇
人。
从这个角度看,李清照自然是黄庭坚的仇人的儿媳,而鉴于黄庭坚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故此李清照又是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的仇人(赵挺之)的儿媳。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赵挺之报复了黄庭坚,自己也免不了被别人报复——由于他在位的时候,大奸臣蔡京一直不被重用,所以等他去世以后,做了宰相的蔡京立即把他的儿子赵明诚(也就是李清照的丈夫)开除公职。
那时候李清照跟赵明诚结婚没几年,因为丈夫被开除公职,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在首都开封无法维持生活,只好回山东老家住了十年。
李清照的性子太硬,在山东跟妯娌们难以相处,每天度日如年,故此把蔡京视为公公的政敌(参见叶梦得《避暑录话》)。
蔡京的岳父的爸爸名叫王珪,王珪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的下属。
包拯又是苏东坡的二伯父苏涣的老师。
所以归结起来,李清照应该是苏东坡的二伯父(苏涣)的老师(包拯)的下属(王珪)的孙女婿(蔡京)的政敌(赵挺之)的儿媳。
这段关系讲起来非常拗口,但它毕竟是客观事实。
其实李清照跟蔡京之间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前面说过,蔡京的岳父的爸爸是王珪,这个王珪的大女儿就是李清照的妈妈(参见李清臣《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卷8《王文恭公珪神道
碑》),所以蔡京的妻子跟李清照是表姊妹。
换句话说,蔡京就是李清照的表姐夫或者表妹夫。
蔡京的弟弟叫蔡卞,蔡卞是宋朝大政治家王安石的女婿(参见顾栋高《王荆国文公年谱》)。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把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调到三司条例司,协助自己修改法令。
所以蔡京还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上司(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的哥哥,而李清照自然又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上司(王安石)的女婿(蔡卞)的哥哥(蔡京)的妻子的表姊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