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论》关于苏轼的错误论断
李清照《词论》批评晏、欧、苏三家的理解

李清照的<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第一篇有见解、有条理的词学专论,也是我国妇女作 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几百年来引人注目,既赢得了~些赞誉,也招来了不少非议。这 里,我们只想就<词论)中有关对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人词作的评价,谈一些粗浅的理 解,以就正于方家。 清照说: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 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说晏、欧词“不协音律”,难以成立。王学初的<李 清照集校注)校之甚严、注之甚详,他认为:“宋人只言苏轼词或不合律,未有言及晏殊欧 阳修者。”由此看来,“往往不协音律”系针对苏词而发。那么,“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就应 该是对晏、欧、苏三人的批评了,不然,清照将三人并列,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既然清照说晏、欧、苏词似“诗”.我们就有必要将北宋诗坛作一大概的考察。宋诗人 要在诸体皆备的唐诗基础上有所创新,实在不易.为求其变,议论与哲理逐步渗入诗坛,加 之后来二程理学的流行,更是推波助澜,诗坛上遂出现了“言理不言情”…的倾向,诗的议 论化、散文化、堆砌典故、卖弄才学等风气愈演愈烈,致使不少诗作诘屈聱牙,毫无韵味。 这种诗风,后人有过不少批评,如南宋严羽就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 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刘克庄也指 出:“迨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 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诗也。自二三巨儒及十数大作家,俱未免 此病。’’【2】 诗坛上的这种不良倾向,必然会渗透到姊妹艺术词中来,“以诗为词”的现象在词坛上 也开始出现,一些作家不顾词本身的特点,将诗坛上的癖病也带到词的创作中来。晏、欧、 苏虽为大家,亦不能免。象晏殊<胡捣练>:“小桃花与早梅花,尽是芳研品格,未上春风先
从“以诗为词”到“词别是一家”

从“以诗为词”到“词别是一家”从“以诗为词”到“词别是一家”——宋词发展的悖论[摘要] :词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
它既属于音乐,又有着属于诗歌的文学属性。
然而诗与乐的结合并不是平衡的。
其结合形式往往会发生矛盾。
本文试从词与诗的历史渊源,来分析苏轼的“以诗为词”.苏轼的改革,使词的文学属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词的地位。
这必然会涉及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词的音乐属性。
本文再以词与音乐的血缘关系,来分析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使词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使词更趋于完善。
[关键词] :诗与乐的结合,苏轼,“以诗为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流播,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格律诗体。
它有着既属于音乐,又属于诗歌的双重属性。
诗与乐的结合,在其初期音乐明显地占着支配地位。
从五代至柳永,词为艳科,填词以协律为要,表意以婉约为宗,词附庸于音乐。
作者要制词,必须先依曲子的节拍长短,倚声入调。
到苏轼时代,词逐渐脱离音乐而变为“不歌而诵”。
特别是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词与诗的渊源这一角度,力求摆脱音律对词的束缚,使词风突变,解放了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词境的拓展。
苏轼革新词体,内容和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旧藩篱,使词从“花间”“尊前”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苏轼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纪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的境地。
五代、宋初之词,题材狭窄,内容贫弱。
在苏式看来,诗的表现疆域,是一个海空、无拘无束的大自在。
诗既然如此,作为诗之苗裔的词也理当如此。
李清照一篇《词论》骂遍词坛,苏轼晏殊均在批评名单

李清照一篇《词论》骂遍词坛,苏轼晏殊均在批评名单展开全文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盛产诗词的朝代。
宋诗精能、制理性、瘦劲、讲究练字练句,用词求独特,故晦涩;语意较隐讳。
诗多长篇堆砌词藻,无深厚情百韵。
而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婉约派度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问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答音律。
说到婉约派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李清照了。
她有一篇文章叫《词论》,文章中,李清照对北宋大佬一个个点名批评。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里面指名道姓地指出:"至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意思是说:晏殊、欧阳修、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学问自不用说,填词更是犹如在大海里面取水一样容易,但是,所填的词都像诗,缺乏真正的词那样的韵律。
从李煜父子、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到晏几道、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一个一个揪出来说缺点,而且一针见血,批评得不留余地。
李清照批判他们,至少人家写得词不输他们啊。
我就是喜欢看着你们不爽我却拿我无可奈何的样子那么,李清照为什么非要公然批评词坛泰斗?而且不是一个,是所有?除了她确实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词作比前辈们更胜一筹,更重要的则是,她意在重塑词风、规范词体。
李清照的60首佳作中,好词有很多。
比如她的《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首代表作,景、物、人、酒,连成一气,充分体现出了待字闺中的李清照的那份洒脱与不羁。
除此之外还有一首我特别喜欢的诗。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诗很少,但她每一首诗都胜过很多诗人千万首,这首绝句怎样?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这首绝句足以羞煞当时屈膝求和的大宋男儿汉,李清照女中豪杰的一面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早年李清照说苏东坡不懂音律,结果后来才知道是自己眼界太低

早年李清照说苏东坡不懂音律,结果后来才知道是自己眼界太低苏东坡之才情名声,实在是无须再过多渲染了。
不妨借用林语堂的一句话:“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直至一千年以后,时下还流行着一股“东坡热”。
人们不遗余力地挖掘着这个文人所留下来的所有价值,苏东坡也为此赢得了不少美好的标签: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养生家、医学家、佛学家、美食家……如此观来,苏东坡真是几千年难得一见的“完人”。
但是,再完美的人,身上也有瑕疵之处。
苏东坡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的词“不谐音律”。
这一观点来源于李清照的《词论》,成文时苏东坡早已作古。
在李清照看来,苏东坡的学问虽然像神仙一样深不可测,但他的词却读不得、唱不得。
论理来说,词是诗余,历来被人视为小道,苏东坡既然能学际天人,作词对他来说就如“以瓢取水”一样简单,但他的词却不谐音律。
这是为何呢?李清照说:诗只分平仄,而词却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
一个人文章纵然绝伦如王安石,但若不懂词之音、声、律,恐怕作出来的词也唱不得,即使唱出来也定然论为笑耳。
此言一出,有不少人为苏东坡鸣不平。
李清照之师、苏东坡之大弟子晁补之第一个站出来说话: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晁补之认为,词曲也难以缚住苏东坡的词,算是说了一句公道话。
最初听到“东坡词不谐音律”这一说法时,笔者想到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笏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李清照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诗词大家的?

李清照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诗词大家的?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词论》是李清照所著的一篇关于词的专论文章,创作的年代推断为南渡之前所作。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那么,在《词论》中,李清照是如何批评欧阳修、苏轼、柳永等人的词作的呢?《词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词作被广泛传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李清照本人也对前代词家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她的《词论》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根据《词论》,对李清照对前代词家的评价进行探讨。
对于苏轼的评价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苏轼的朋友兼同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启发。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高度评价。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独具风采,情感真挚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感伤之情,其意境独特,表达技巧娴熟,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于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豪放的特点。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她认为辛弃疾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方式直接而震撼人心。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积极向上且充满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向上的精神。
对于欧阳修的评价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兼政治家,他的文辞曼妙而华丽,以典雅清新著称。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欧阳修的词作表示赞赏。
她认为欧阳修的词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欧阳修的词作对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情有一种独到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于晏殊的评价晏殊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格调高雅、情感细腻而微妙,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的词作表示了赞赏。
她认为晏殊的词作抒情含蓄、意境精妙,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灵。
晏殊的词作情感细腻并注重音律,语言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他前代词家的评价除了上述几位知名词家,李清照在《词论》中还对其他前代词家的作品给予了评价。
她指出了他们的作品中的亮点和特点,并对他们的表现方式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和总结,李清照在《词论》中展示了对词作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结论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文学家,她的《词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前代词家作品的重要评价和总结。
对李清照《词论》批评晏、欧、苏三家的理解

对李清照《词论》批评晏、欧、苏三家的理解
清照说: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又往往不协音律。
说晏、欧词“不协音律”,难以成立。
王学初的《李清照集校注》校之甚严、注之甚详,他认为:“宋人只言苏轼词或不合律,未有言及晏殊欧阳修者。
”由此看来,“往往不协音律”系针对苏词而发。
那么,“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就应该是对晏、欧、苏三人的批评了,不然,清照将三人并列,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既然清照说晏、欧、苏词似“诗”、我们就有必要将北宋诗坛作一大概的考察。
宋诗人要在诸体皆备的唐诗基础上有所创新,实在不易,为求其变,议论与哲理逐步渗入诗坛,加之后来二程理学的流行,更是推波助演,诗坛上遂出现了“言理不言情”的倾向,诗的议论化、散文化、堆砌典故、卖弄才学等风气愈演愈烈,致使不少诗作诘屈聱牙,毫无韵味。
这种诗风,后人有过不少批评,如南宋严羽就在《沧浪诗话》中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刘克庄也指出:“迨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
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要皆文之有韵者尔,非诗也。
自二三巨儒及十数大作家,俱未免此病。
”。
一向对苏轼没好感的李清照,专门写词暗怼苏轼,成一首千古名作

一向对苏轼没好感的李清照,专门写词暗怼苏轼,成一首千古名作北宋文坛,男有一哥苏轼,女有一姐李清照,二人相差了47岁,虽然不曾谋面,但关系却是十分微妙的。
李清照当年她凭着十几岁时的两首《如梦令》,在北宋文坛获得了满堂彩。
能写出这样的词作,李清照的才气是自小就有的,而当时李格非号称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就算苏轼早逝无缘与李清照相见,但按道理李清照后来应该与苏轼的众弟子们关系不错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不但关系不好,而且李清照对苏轼的弟子们也是看不出任何好感的。
脾气不小的李清照,曾写了篇名为《词论》的词学专论。
在这篇文章中,她痛批了秦观、黄庭坚,而这二位都是苏轼的得意弟子。
为什么李清照对苏轼一派会是这样的态度?原因在于她与赵明诚的婚姻,赵明诚是左仆射赵挺之的儿子,而赵挺之和苏轼是老对头,曾多次弹劾苏轼。
李格非明知此事,却还是将李清照嫁进了赵家,这就说明李格非和苏轼的师徒情分在当时其实已经断了。
而后来赵家的落败,赵明诚的被贬,与苏轼一派都多少是有些关系的。
除了痛批对方爱徒,李清照还曾暗怼过苏轼。
苏轼曾有一首名篇,词名叫《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当时他写这首词是为了哄佳人开心,在词中东坡写道:“人怜花似旧。
花比人应瘦。
莫凭小栏干。
夜深花正寒。
”意思是说佳人因惜春怜花,而花比人瘦。
这首词也是引得了一众名家叫好,特别是花比人瘦的说法在当时是颇有新意的。
为此李清照便专门写了这首词与对方暗怼和较劲,只是这一怼就怼出了篇千古绝唱,词名《醉花阴》。
《醉花阴》宋。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一出,婉约词便再找不到几篇能与之媲美的了。
这首词其实是李清照写给久在异地的丈夫的,据说当时赵明诚读完此词,将自己关在房内好几天,都没能写得出比妻子更好的回词。
其实他哪里知道,不只是他,后来他妻子的这首词曾被多位文人模仿,却从未被超越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论》于苏轼的错误论断
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说道“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
”意为: 苏东坡等词虽长短其句, 可由于不协音律( 也即不能歌唱) , 故仍只能属于诗的范围, 不能算是词。
”
那么李清照关于苏轼的评价是否正确呢?咱们就首先从她对苏轼批评的最尖锐的问题即“不协音律”来看。
那么也就要去探讨一下李清照关于词的本质的重要论断“词别是一家”到底是否完全正确。
“词别是一家”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词是否能合乐可歌作为词区别于诗的本质特征。
然而对此,笔者却本就颇有微词,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可以合乐的不仅只有词,先秦的《诗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唐代的声诗、元代散曲、历代民歌都皆可歌, 但均没有因可歌而称它们为词, 因此笔者认为合乐可歌是不能作为词的本质特征的。
那么也就是说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不是词的观点显然就是错的。
诚然,是否合乐仍是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词论》关于苏轼的论点还是有其正确性的。
那么苏轼的词是否就正的不合乐呢?
清代有位词学评论家王又华, 在他的《古今词论》一书中引毛稚黄语说:“《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
离人泪’, 调则当是‘点’字断句, 意则当是‘花’字断句。
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 是坡公雄才自放处。
”这“文自为文, 歌自为歌, 然歌不碍文, 文不碍歌”说明苏东坡因感情的抒发, 内容的需要, 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 已经巧妙地解决了可诵与可歌之间的矛盾, 做到了两无妨碍。
后来清邹祗谟在他的《远志斋词衷》一书中, 又进一步揭示了苏东坡在改变词调的组合时如何做到不影响可歌的奥秘, 这奥秘就是:“有两句合作一句, 一句分作两句者, 字数不差, 妙在歌者上下纵横所协。
此自确论。
但子瞻填长调多用此法, 他人即不尔。
”实际上东坡不仅注意“字数不差”, 有时也稍稍增减字数, 但不像柳永有时增减甚多, 故仍便于歌者!“上下纵横所协”,因而不影响词的可歌。
苏词是可歌的, 这可从大量的苏词小序与文献资料中得证。
以下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苏词小序( 包括书信) :
1、东坡《与鲜于子骏书》: 近却颇作小词, 虽无柳七郎风味, 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 猎於郊外, 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 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 吹笛击鼓以为节, 颇壮观也。
4、东坡《杂书琴曲十二首赠陈季常》其十二云:“琴曲有《瑶池燕》, 其词既不甚佳, 而声亦呜咽。
或改其词作《闺怨》云:“飞花成阵春心困……”此曲奇妙, 季常勿妄以与人。
”
5、东坡《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 小序: 元真子《渔父》词极清丽, 恨其曲度不传, 故加数语, 令以《浣溪沙》歌之。
二、文献资料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 夜归, 江面际天, 风露浩然, 有当其意, 乃作歌辞, 所谓“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者, 与客大歌数阕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 挂冠江边, 拿舟长啸而去矣。
三、苏轼的词作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
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
上举几例已足以说明苏词一般均是可歌的,所以李清照关于苏轼的“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的;论断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