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途同归
李 清照和苏 轼的创作风格有何共通之处

李清照和苏轼的创作风格有何共通之处李清照和苏轼,一位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一位是豪放派的大家,看似风格迥异,但深入探究他们的作品,却能发现一些共通之处。
首先,两人皆善于借景抒情。
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抒发了人生如梦、时光易逝的感慨。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里“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借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秋景,烘托出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他们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并将自己的情感与之融合,使读者能感同身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他们都擅长用对比。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将过去夫妻间的恩爱与如今的生死相隔相对比,凸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把往昔汴京的繁华与如今的孤独凄凉进行对比,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慨。
这种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再者,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作品中均有体现。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贬,但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对人生挫折的坦然和豁达。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家庭的变故,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展现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困境的不屈服。
他们都在作品中传达了一种积极面对人生起伏的态度。
此外,两人的词作都具有真挚的情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

“别是一家”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古文家,官居礼部员外郎,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
她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知书能文。
优越的家境和父母的熏陶,造就了李清照的博学多才,她很早便有诗名。
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公公赵挺之是有名的政治家,后来还当了宰相。
李、赵的姻缘,双方门当户对,两人志趣相投,都爱好诗词,时相唱和,并致力于金石图书的搜集整理,可谓天作之合。
以南渡为界,前期的李清照,先是宦家千金女,后是贵家少夫人,生活的优裕安适可想而知。
她前期作品多半是表现这种生活情趣的,间有写愁情的,也大多是愁而不哀。
金兵入据中原,他们相继南下逃亡。
后来赵明诚病死在健康(南京)。
李清照从此便孤身一人漂泊在杭州、金华一带,过着辗转奔波的流亡生活,在凄凉寂寞中度过了悲苦的晚年。
李清照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贫困凄凉的环境中东飘西荡,直至孤独寂寞地离开人间。
因此,她在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
她是那个黑暗时代的牺牲者,她的悲剧间接体现了历史的悲剧。
她抒的情、写的恨,表面看来是个人的,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基础。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李清照是宋代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艺术家。
说她是学者,因为她精于考古、鉴赏;说她是艺术家,因为她能诗、能词,能文,能书能画。
不过,她的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词的创作上。
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李清照作为妇女,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修养,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斗争。
陆游的《夫人孙氏墓志铭》记载一件事情,一个姓孙的小女孩,天资不错,李清照想把她的文学创作事业,让这个姓孙的小女孩继承下来。
这个小女孩婉言谢绝了,说,“才藻非女子事也。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竟然认为文学创作不是女子分内的事,可见封建思想对女子的毒害之严重,也表明李清照从事文学创作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与传统观念直接对立的。
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李清照为何在《词论》中对苏轼大肆批评?

李清照为何在《词论》中对苏轼大肆批评?前言李清照和苏轼同为宋词的大家,分别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们之间对词作的观点有分歧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们也有共同之处。
苏轼先期提出了词作观点“自是一家”,同样李清照也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论调,这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李清照在《词论》中为什么大肆批评苏轼呢?其一,从《词论》创作时间看,李清照是带有私人情绪的。
公元1089年,李清照创作《词论》时,年仅25岁,她的父亲李格非刚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
李格非是怎么死的呢?与北宋那场涉及王朝命运的“元佑党争”息息相关。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革新变法,接连被贬南蛮之地,以至亡于北归途中。
而元佑党争之时,李格非是保持中立的,却被变法派排斥,也遭受仕途之祸。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李清照是1101年嫁给赵明诚的,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苏东坡是有政治过节的。
下面发生的故事情节就更有意思了,1091年赵挺之弹劾苏东坡,1092年李格非实则相反,却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就是说苏轼非常欣赏李格非。
那么,这就麻烦了。
变法派认为李格非站错了队,活生生的给他扣上了“苏轼一党”的帽子,实际上是比窦娥还冤呀。
这时候,已经成婚的李清照是清楚的。
李格非去世后,阅历不深的李清照更是气恨不休,认为这一切的遭遇都和苏轼有关,所以在《词论》中大发私愤,对苏轼乃至苏门学生的词作水平大加批评。
还不到“三十而立”的李清照俨然还是个大家闺秀的性格,错误思潮的大脑指挥了不切合实际的行动。
其实,争议也是个好事,这也正说明了宋词的发展正在独立于诗之外,逐步成熟定型。
其二,从批评内容看,年轻的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作观点已经显露雏形。
李清照在《词论》中是这样批评苏轼的: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其中,苏子瞻就是指的苏轼(字子瞻),李清照这样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个人学问是可以的,但他们写的词哪里是词啊,分明是乱打标点符号的诗。
《宋词研究》题库及答案

《宋词研究》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声诗2、单调3、词题4、北宋江西词派5、曲子词6、双调7、减字8、《花间集》9、长短句10、三叠11、自度曲12、辛派词人13、片14、摊破15、词序二、作品分析1,分析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2,分析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分析晏殊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4、分析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分析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6、分析李清照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7、分析周邦彦词《六丑》(正单衣试酒)8、分析姜夔词《扬州慢》(淮左名都)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学观?2、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3、论苏辛词风之异同4、论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宋词研究》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声诗:原本不入乐的诗(即“徒诗”),“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这就是“声诗”。
2、单调:不分段的词,亦即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
3、词题:指词牌下的题目。
4、北宋江西词派:指是以江西籍文士二晏父子和欧阳修为骨干聚合而成的一个台阁词人群体,这个词派以南唐词派为主要艺术渊源,以小令为主要抒写工具,以雅洁婉美为主导风格,与同时期的柳永形成对立的两股势力。
5、曲子词:词的早期名称之一。
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歌词”的意思。
6、双调:一首词分为两段的叫双调。
7、减字:在原来词调的基础少减少乐句和字句,从乐曲的角度叫偷声,从文字的角度叫减字。
如《减字木兰花》8、《花间集》:文学史上最早的词的总集之一,五代后蜀的赵崇祚所编,共收18家词人的500首词。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9、长短句:词的名称之一。
因词的句式长短不一,于是前人有称词为“长短句”。
10、三叠:一首词分三段的叫三叠。
苏轼与李清照的审美理想

浅谈苏轼和李清照对宋词的审美理想苏轼、李清照分别作为宋代词坛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两大代表人物,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对宋词及以后词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他们两人在关于宋词的发展方向方面有相当多的异同,因此,去探讨他们的这种异同和是什么造成他们这种现象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笔者将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主要研究了他们早年人生经历的相似和差异,笔者认为苏轼和李清照早年的不同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审美理想;其二从微观的角度探索他们对宋词审美理想的不同之处。
一、豁达乐观的苏轼和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通经史。
他所在的宋朝是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部社会危机四伏的时代。
一方面,经济高度繁荣,物阜民丰;另一方面,国力却日渐衰弱。
尤其是在军事方面,非常糟糕,对辽对金作战屡屡失败。
同时,内部官僚机构膨胀,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
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从此踏上仕途,但他仕途不顺,几经贬谪,像许多正直有才华得知识分子一样,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在新派与旧派斗争的漩涡中,起伏沉浮,历经坎坷。
在《自题金山小像》中作者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过,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苏轼坎坷的一生。
下面将苏轼的仕途之路罗列,以便更为清晰直观的看到苏轼一生的起起伏伏:初任在凤翔,三年后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同年父亲苏洵病故。
三十四岁再回汴京。
时王安石推行变法,但因亲眼目睹变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方案,受王安石一派的排挤。
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满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职位相当低的闲职黄州团练副使。
经此一狱开始变得达观,遂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称“东坡居士”。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到宋词,你很难避开李清照;说道李清照,你又很难躲开她那篇惹出无数争议的《词论》。
她的《词论》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关词的理论的批评文字。
在《词论》中,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毫不隐晦地批评词坛上不少名家。
为此,引出众多褒贬不一的评论。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自成一家”则是她潜心创作的具体而深刻的实践。
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的完美统一,无疑对当时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今天有关词的理论研究及其创作提供的新的经验。
一、《词论》及其中心论题“别是一家”《词论》的中心是“别是一家”,是李清照针对苏东坡提出的“以诗为词”的作法而提出的议论。
围绕这一中心论题,李清照大胆地、多方面地批评了词坛上的许多名家。
对词的实践创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提倡高雅,不满柳永的词“词语尘下”。
“词语尘下”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指责柳永在题材上多事醇酒女人,有的地方还近于秽亵;另一方面指责他的语言缺乏锤炼,下笔率易,不够蕴藉。
* 提倡协乐,词要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句读不茸之诗”、“又往往不协音律”。
批评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李清照对词的“协音律”、“能歌”的特点,叙述非常详细具体。
* 提倡典重,不满贺铸“少典重”。
贺词也多写艳情,他在此种塑造了一批歌妓舞女的形象,但他大多把这些歌女当作玩物来看待,他的那些女性形象多是一些甘心供人玩弄、而没有真情实感的任务。
如从这一角度上批评贺铸“少典重”,也是有道理的。
* 提倡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小山词善于用清新的语言来创造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形象和情景,把缠绵伤感的情思表露无疑,令人回味无穷。
在小令的技法上,小山词的确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小山只工小令,不善慢词,而慢词正是讲究铺叙的,李清照的遗憾正是在此。
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异同

对苏轼“自是一家”和李清照“别是一家”的看法汉语2班49号刘健豪苏轼认为诗词本是一体的。
在最初的时候,词只是饭后休闲娱乐的一种配曲演唱的歌词,正统的知识分子并不重视这种文体。
词只是当时诗人们在作诗之余有空闲的时候才填写的,而且内容范围狭窄,词的地位也比较低,当时的人们认为词难登大雅之堂,从柳三变得不到重用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作词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但是苏轼认为词的美学地位能真正与诗歌并驾齐驱,他提出了自是一家的观点,他认为词与诗虽然有形式上的差距,但是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是一致的,他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对词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词向诗的方向靠拢。
“自是一家”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题材的广泛性。
在苏轼之前,词描写的范围一般都是男女之情和自然风光,但苏轼的词里有抒发报国立功的报负,有叙写仕途多舛的怨愤,有咏叹羁旅行役的愁思,有寄寓政治失意的情怀,有吟唱倾盖如故的友情,有刻画偾事嫉俗的性格,有缅怀英雄豪杰的战功,有描绘农村生活的场景,有抒写时代人生的感兴,有表现忧乐两忘的胸襟等等。
词描写的范围大大增加了。
二是词境的扩展。
苏轼豪迈的词风描写了乐观向上的信念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他不否定人生,力求自我超脱,反应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三是以诗为词。
词从一种娱乐工具发展成为一种美学样式是经过苏轼的变革词风才完成的,“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的重要手段。
变革之后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在词牌之后加了词题,冲破了词牌的束缚,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能把词写得如此美感是极为难得的。
她对词的见解也是很深远的,她在“自是一家”的基础上她提出了“别是一家”的观点,其实是对词的艺术体性的维护,是对词的传统风格的维护。
苏轼的“自是一家”大大发展了词的创作,于是很多词人为了追求词风的华丽或者内容的充实不惜违反词的一些写作规则。
这样一来,词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词也变的不像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
主张的殊途同归
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词坛上的巾帼词人,她在《词论》中提出
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这个主张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她的前辈苏轼“自成一家”的词创主张则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了词体地位。
李清照和苏轼二人虽然对词体的阐释角度不同,但都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词论》“别是一家”“自是一家”殊途同归李
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词人,她不仅细读过唐宋词家的作品,研究了词的起源,声律,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而且还对一些词家进行了品评,写出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词学专著《词论》。
《词论》是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重要文章,文中,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之说,把诗与词区分开来,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则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出了词“自成一家”的主张。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有对苏轼的评价,说苏轼的词“不谐音律”,但是,二者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词的地位。
一、李清照压倒须眉的词学专著《词论》及词“别是一家”之
说的提出
李清照在她的词学专著《词论》中对宋初词坛的大家进行了评论,可谓勇气可嘉。
因为她没有考虑哪位是高官,哪位是名人,哪
位是亲朋,哪位是至交,李清照只是凭着自己对词的研究和对艺术的真诚与热情,让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流露,汇聚成文。
就这样,一篇被后代词学家所重视的《词论》诞生了。
《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柳永,秦观等婉约派词人的评价较高,但也逐一指出他们的局限。
如对晏殊,认为他“苦无铺叙”,秦观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风逸,而缺乏富贵态”等。
其实,《词论》中对词家的评价并不是很全面和中肯。
比如秦观的《淮海词》在爱情词中是“多主情致”,但一些他写的怀古类的词并不如李清照所言“少故实”,反而是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
由此可见,李清照此篇《词论》是在广泛阅读前人作品。
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一家之言”。
虽然《词论》的创作具有主观性,但《词论》无疑是一篇重要而系统的词学专论。
其中,李清照简明扼要的指出词的发展史,词的合乐特点和文学性,还联系宋代的词家作了文学评论。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所谓“别是一家”,就是说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比诗更严格和独特的要求,认为词不仅要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谐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丧失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征。
因为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压迫”,甚至取代,才能在文学中有自己
的一席之地。
与苏轼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高词的地位不同,李清照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二、苏轼“诗词同源”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艳科”。
诗人墨客们对填词总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来对待的,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向芗林》后序,《斐然集》卷一九)。
可以这样说,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能与诗歌相提并论的,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的。
总之,词的文学地位是很低的。
苏轼在理论上为词“平反”,破除了诗尊词卑的的传统观念。
苏轼紧接着提出了“诗词同源”的说法,认为诗词本是本属一体的,虽然诗与词在外在的形式上存在差别,但是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
所以,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评价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名句“不减唐人高处”,这都是对词的肯定,他从诗词本同源的角度出发,将诗与词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加之苏轼本人的巨大影响力,就使得词的文体地位大大提高了。
为了实现词和诗的真正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主张。
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
”(《苏轼文集》卷五三)。
这里的“自是一家”与柳永词的“风味”不同,它的内涵丰富,包括词应追求的与诗相同或相似的壮美的风格和扩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
相一致,填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总之,无论是“诗词同源”的词学观念还是“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提出,都是为了打破词为“艳科”“小道”的的传统看法,提高词的地位,让词有诗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三、李清照的重律与苏词的“不协律”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从小对苏轼就很尊重和崇拜。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全才的文人,他在诗,词,散文,史论,书法和绘画等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
但是,对与苏轼的词,李清照总觉得“以诗为词”虽然豪放杰出,但却往往“不谐音律”。
李清照在《词论》中重点指出了词要“合乐”的特点,即要“谐律”,李清照在自己填词时注重贯彻自己的主张,努力纠正词家前辈作品中的弊病,极其重视词的“谐律”性,努力将词引入“正宗”的发展道路。
所以便在《词论》中评价苏轼“不谐律”。
在现在看来,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不谐律的原因极可能是因为苏轼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来看待词,没有将词与诗清晰地分开来。
李清照认为诗文要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和轻重,因为词是用来唱的,所以必须是要有“合乐’的特点。
而苏词的不合音律则破坏了词的“正统”和“正宗”性。
其实,苏词不合律是有原因的,苏轼为了全面改变词风,提出了“以诗为词”的手法,而“以诗为词”
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从而使词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独立的抒情文体。
还有,苏词主要供人阅读,不求演唱,所以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所以自然不会被音律所束缚,即使偶尔不谐音律也是不顾的。
这是为提高词的地位而做出的必要“牺牲”。
总之,苏轼使词独立于音乐之外,所以偶有不谐音律处,李清照为使词更“正宗”,所以极力推崇词必“合乐”。
虽然。
李清照和苏轼在词是否要合乐的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和见解,但是二者无疑都是为了提高词的地位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事实证明了二人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词的文体。
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可谓是“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慧:《旷代才女李清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78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