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

合集下载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李清照《点绛唇》-宋词赏析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靖康之乱前,词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她这时期的词,主要是抒写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对自由的渴望。

风格基本上是明快的。

《点绛唇》(“蹴罢秋千”)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中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上片用“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和李煜《一珠》中的“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样,成功地写出了少女的情态。

同时,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这和欧阳炯《贺明朝》中的:“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双凤金线。

”晃冲之《传言玉女· 上元》中的“娇波溜人,手玉梅低说”,都有类似之处。

这和今天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姑娘以摆弄、手绢等,来掩饰她的害羞、紧张也是类似的。

至于“回首”,那也和欧阳炯《南乡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顾”,李《南乡子》中“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 的“回顾”一样,虽然它们所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都是以简单的回头看的动作,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心活动的。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解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翻译、解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

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慵:懒,倦怠的样子。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

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应当就是作于此年前后。

赏析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 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

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因为不可能有当时的照片传世,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

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胚子。

李清照几乎一懂事,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

又几乎是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她不但会享受美,还能驾驭美,一下就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这时她还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

请看下面这三首词:[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宝鸭,发型。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沈水,香名;斗草,一种游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chan 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chan 袜,不穿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

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沈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封情书,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李清照少女情最浓的一首词

李清照少女情最浓的一首词

李清照少女情最浓的一首词每个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在那段岁月里有一份情窦初开的美好记忆。

那时的我们渴望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然而世事沧桑终难以尽如人愿,当初我们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但是最初的那份情窦初开的美好记忆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诗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看看她笔下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是否拨动了你的心弦,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身影。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年之作。

此词通过写少女荡完秋千以后的情景,和客人忽至时羞赧的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少女刚刚荡完秋千,站起身来,懒洋洋地揉揉有些发麻的细嫩柔美的双手。

这里词人没有正面写荡秋千时的动态画面,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的镜头。

“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说明玩的有点累了,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再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柔。

“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开篇这两句,全部在描写动作神态上,完全不写相貌,但是一个少女的情态已经跃然纸上,这和诗词中必重颜值的写作手法大不相同,构思奇巧。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旁边已经凋谢的差不多的花枝上挂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少女刚刚荡完秋千,大概玩的时间有点久,微微的汗水,渗透了薄薄的罗衣。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也指少女娇美可爱的神态恰如花枝上晶莹的露珠。

整个上片以动写静,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少女荡完秋千后慵懒娇柔的神态。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还没有回房时,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少女感到很惊诧,慌张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急忙跑开,连头上的金钗掉到地上也顾不上去捡。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译文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译文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译文
《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译文
《点绛唇·蹴罢秋千》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代: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译文
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

⑵蹴:踏。

此处指打秋千。

⑶慵:懒,倦怠的'样子。

⑷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⑸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

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

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x女生涯是晚至元代和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点绛唇·蹴罢秋千》作者:李清照原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1、蹴(cù):踩,踏。

这里指荡(秋千)。

2、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4、袜刬(chǎn):即刬袜。

未穿鞋子。

只穿着袜子行走。

5、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6、溜:溜走,滑落。

7、和:含。

8、走:跑,快走。

翻译:春日,清晨,花园内。

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

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

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赏析:(一)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纤纤手”语出《古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借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如梦令分析

如梦令分析

如梦令分析分析人:毕英姿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

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

这首《如梦令》是作者生活和情感最为愉悦的一段时间的作品,所以我决定从这首词的背景和作者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李清照的家庭条件很优越: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

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

其次,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

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

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

第三,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恩爱美满,生活优裕。

夫妇俩志同道合,共同致力收集金石古器、名人书画、历代图集。

李清照协助赵明诚整理考订古器、碑铭,并进行研究,编撰《金石录》。

平时,常以所藏文物自娱,诗词唱和,情深意洽。

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出如此清丽的词句毫不令人意外。

在这首词中,最值得赞赏的就是“绿肥红瘦”这一词,运用的十分精妙。

而“卷帘人”身份值得讨论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

“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

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

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

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

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生活十分愉快,这也为后来她生活的悲剧做了铺垫,让人十分惋惜。

解析李清照笔下女性形象

解析李清照笔下女性形象

2 009 年第 1 期(总第 1 10 期) E- m ail:KYCH@int vu. com
二、高洁脱俗,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熏染,使她开阔眼 界,气质高贵。加之,李清照饱读诗书,能够深 切细腻地感受生活的美感,李清照笔下除了天真 的少女形象外,还刻画了许多追求平等、追求高 洁品质的女性形象。 宽松自由的成 长环境赋予了李清照独立和高 洁的性格。李清照思想意识是超前于其所处时代 的,她 在心 理 上突 破了 以男 性 为中 心的 礼教 束 缚,用自身的行为和手中的笔勇敢地表达着自己 的思想、见解和个人的愁怨,以及被视为女性禁 区个人 爱情 。 正因 为此 ,她 才 能卓 然独 立于 时 代。从她的词中,我们能读出她自恋而又自强的 女性意识。李清照常以梅花和桂花等自比,表达 自己超凡脱俗的情操和志趣。 如《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此词描写桂花 体性柔美疏淡,不以炫目的光 泽取悦于人,而是凭借其内在浓郁甜美的香气常 留人间。实则易安是以桂花自比,认为内在的修 养和学 识远 比 外表 的明 艳更 为 动人 。在 《渔 家 傲》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 妆洗。”“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表现了对 梅花的美好姿态的赞美,及梅花卓尔不群的不凡 气质。由此可见,词人不苟同当时社会给女子的 定位,又不被世俗所扰,富有一种高洁脱俗的气 质,追求独立自强的个性,及“花中第一流”的 强烈自信。 又如《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 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 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 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 影约重来。 这首言情小调 通过对一个女子情态的摹写, 生动地 勾勒 出 一个 开朗 、活 泼 、率 真的 女子 真 挚、炽烈、大胆地追求幸福和自由。“眼波才动 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 心理表现得维妙维肖。“月移花影约重来”则表 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 约会。通过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少女对 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式婚姻的反抗,及 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独立个性。从中可见,李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和李清照笔下的秋千少女苏轼和李清照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宋朝词人,苏轼是宋词豪放派领袖,而李清照是婉约派领军人物。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一些其他关系,李清照是苏东坡的徒孙。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今天,我们从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来分析两人笔下的秋千少女,谈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特色。

两首词虽然题材相同,但角度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一样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将传统上只写爱情的词,变革为表现人性情的词,使词拥有了和诗一样的文学地位。

苏东坡的词和他的诗一样,具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陆游在《跋东坡七夕词后》中对东坡词的评价最为中肯:“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而苏轼的这首《蝶恋花》写的是一场清晨的邂逅,词风清新婉丽,但是却几乎句句都是千古名句。

那个春天的景和那个春天秋千架上的人,都留在了时光里,留在了万千读者的心里。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的上半阕写景,既写了暮春时的景色,又借景抒情:花褪残红,却又有青杏初生。

春去夏来,花落果生,反映了自然界季节交替的规律。

下面两句则把视线移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心也就随之开阔起来。

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流水绕着人家,整个画面便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又多了几分烟火人家的味道。

最后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一抑一扬,既表达了词人的伤春情感,又写出了词人的旷达襟怀,增强了词的哲理意蕴。

枝上的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越吹越少,絮飞花落,最容易让人动愁。

但是柳絮少了,凄凄芳草却长满人间,就算没有柳絮,没有姹紫嫣红的春天,但是绿意蔚然的夏天同样美好。

下半阕写人,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了对爱情以及对人生的看法:行人走在高墙之外,笑声从墙内传过来,只写笑声,而没有墙内佳人的容貌和动作,一藏一露,便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两句,写荡秋千的人已经离去,而墙外的行人却还留恋不舍,最后发出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慨叹,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而作为女性词人,她的词情感更为细腻,多了几分女儿家的情思和清愁。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而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她早年的作品,词里带着少女的欢快和纯情。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的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时的状态:慵整纤纤手,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因为长时间握着绳子而有些麻,轻轻地活动着手指,少女的娇憨之态淋漓尽致。

薄汗轻衣透,少女荡秋千穿的是较方便的轻衣,但是由于荡秋千时太过欢快用力,一身薄汗几乎湿透轻衣,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少女的形态娇弱而美丽,如清晨花蕊上的露珠,饱满而明亮。

露浓花瘦,点明了时间是早上,欢快的少女和带着薄雾的清晨,整个画面就更加的清新明快。

下片写少女见有客来时的惊慌情态:袜刬金钗溜,少女的惊慌之态一览无遗,连鞋都来不及穿,慌乱之间,珠钗和鬓发也乱了。

后三句却又写少女虽含羞带怯,却又抑制不住内心的好奇,在门口回头,假装嗅青梅,想要探一探来人是谁。

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惊遽、害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苏东坡和李清照同写秋千少女,但两人所描绘的画面却完全不一样:苏轼的词描写了一幅绿树成荫、流水人家的暮春画面,却并没有直接描写少女,而是通过墙外路过的行人听到的笑声而展开了一幅想象的画面。

读者虽没有见到少女荡秋千的画面,却又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画面。

词人结束时写行人被撩动的情思,感叹多情的烦恼。

而李清照的词则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清晨少女荡秋千的画面,全词节奏轻快,仅用四十一字,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读者仿佛也能从词里感受到少女的美好。

两首词艺术手法的不同少女和少女的心事,历来都是美好而纯净的,“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两首词却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来描绘那样的画面。

1. 苏词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充满了矛盾苏东坡的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全词处处充满矛盾,最后作结,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一.思想与现实的矛盾“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本出自屈原的《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本意是告诉他不必执着于楚国,大有“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意思。

东坡写下的这句词,跟他在《写风波》中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在现实中,东坡却是屡遭迁贬,这句话也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二.情与情的矛盾“枝上柳绵吹又少”写随着柳始越来越少,春天也快结束了,表达了暮春时节的伤春惜春之感;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又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之情,春天虽结束了,我们还有夏天,没有柳絮,还有芳草;“花褪残红”写了凋零的伤感,而“青杏小”又写了绿意盎然的生机和希望之情。

三.情与理的矛盾词的最后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墙内佳人欢笑,墙外行人的情思被撩动,但结果却是佳人洒下笑声后却悄然而去,墙外的行人却烦恼顿生。

词人表面是写感情,其中也渗透着人生的哲理。

2. 苏词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苏东坡的这首词还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是实写,情感却是虚写。

词人巧妙地处理了藏与露的关系,露出墙内高高的秋千架,露出佳人欢快的笑声,而墙内的一切,都全部隐藏了起来。

词人和读者一起想象,便产生了无穷的意味。

3. 李词用了白描的手法,创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李清照的这首词则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清新简洁,只是简单几个细节的描绘,却将一幅清晨灵动少女荡秋千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体现了李清照的审美理想,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

词人并没有用任何笔墨去描写少女的容貌、衣饰、动作,只一句“慵整纤纤手”便写出了少女的慵懒、娇憨之态;词人也没有仔细描写当时荡秋千的具体场面,只一句“薄汗轻衣透”便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当时少女的欢快,荡秋千的喜悦;词人没有具体描写少女的娇羞、踟蹰、好奇,只是一句“却把青梅嗅”便栩栩如生地将这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眼前仿佛便是那个活生生的少女。

两首词反映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特点其一. 豪放派词的境界宏大,词旨有理趣的味道;而婉约词更侧重儿女风情豪放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意多抒发词人的性情怀抱。

而婉约派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通过写暮春时的景色,既表达了伤春的愁绪,又写了作者旷达的襟怀,既表达了惜春之感,又蕴含着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的哲理。

而后半阕看似是写感情,实则表达了词人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一直都抱有“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但是仕途却屡经挫折。

他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概叹,也多次表达过想要退隐的想法:“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但他的一生虽被贬了又贬,却一直在任上,一直用自己的能力来为各地的百姓造福。

“天涯何处无芳草”和“多情却被无情恼”都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和力求超脱自适的心路历程。

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则更加简单清新,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个生活中的画面,描写那个清晨荡秋千的少女,通过几个细节的描写,反映了少女的娇憨与美好。

其二,豪放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婉约派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苏轼最先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里,主要体现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而婉约派的词语言圆润,清新绮丽,用词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在词中用典,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

比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如果只从字面意思来看,只是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情感,而联系到屈原《离骚》中的典故,那么其中便又有了词人经历宦海挫折后的一种自然安慰之感,表达了作者力求超脱自适的心理。

李清照具有非常高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简单的语言经她提炼、剪裁,便别开生面,自成风韵。

她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如“却把青梅嗅”,短短五个字,就生动地传达了少女心理的变化:对来客的好奇心理,受礼教约束而不能见外客的犹豫,以及假装嗅青梅的狡黠。

结语词因风格而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但是豪放派词人也时有杰出的清秀婉约之作,比如苏东坡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辛弃疾的《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等,都是婉约词的名篇。

而婉约派的词人也不乏豪放之作,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等。

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的词,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都有其不中替代的地位,也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两者刚柔并济,共同为词的发展增光添彩,也让今天的我们为之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