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宋词四大家简介

宋词四大家简介宋词四大家宋词四大家指的是宋朝四位最为著名的词人,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其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著名词人。
苏轼朝代:北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查看原文柳永朝代:北宋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查看原文李清照朝代:北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查看原文辛弃疾朝代:南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别名:辛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查看原文。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

岑参诗歌鉴赏【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教养长大。
天宝三载(744年),中第二名进士。
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体,有《岑嘉州诗集》。
曾两度从军,写下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最重要代表。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雄伟奇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下附录第五首]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背景]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明诗意]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思家之情不能遏止,泪水沾湿双袖。
突遇旧友回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悟诗情]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借助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和朋友马上相逢时的场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答案]1.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方法:抓关键句前两句+物象:马上、传语)2.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之后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一口气看完词人

一口气看完词人
1. 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清新自然的词作。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 辛弃疾:南宋词人,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3.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词作以爱情、离别、相思等为主题,情感真挚、笔触细腻。
代表作品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4.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市民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代表作品有《雨霖铃》《蝶恋花》等。
以上只是一些著名词人的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词人及其作品。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词人的作品和生平,可以阅读他们的词作集、传记或相关的文学研究资料。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辛弃疾

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一90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记载,宋仁宗在考中进士的名单里发现了柳永的名字,竟一笔勾掉,说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明摆着是欺负人,可皇帝一言既出,铁板上钉钉,柳永的仕途从此就算是断了。他一气之下,干脆署名“奉旨填词柳三变”,他还真有几分倔脾气。不过,在小农社会里要想不依附皇权那是行不通的,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改掉柳三变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名字,改名柳永,走考进士做官这条路。
《宋词四首》背景资料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诗经→先秦散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宋词简介: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作词又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最早出现在唐、五代时期。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1093,元佑更化期,神宗去世,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入朝任要职。召还,遭两党攻击,出知杭,颍,扬,定州。(杭州苏堤)
宋词唐诗名词解释历史李清照,苏轼,辛弃矢

宋词唐诗名词解释历史李清照,苏轼,辛弃矢李清照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以才藻见称。
18岁时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俩酷好金石图书的搜求考据,收藏极富。
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陷汴京,他们避乱江南。
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
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离异。
晚年她便只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
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上表于朝,卒年约七十余岁。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
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
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
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苏轼(1037-1101)、李清照(1084-1155)和辛弃疾(1140-120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以下是几位词人的名篇:1.苏轼:苏轼的词作精湛而多样,融合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时事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水调歌头》。
这首词由七段组成,以抒发个人失意、人生感慨为主题,表达了对流年逝去的哀叹和对人生艰难的反思。
这首词以其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被誉为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女性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擅长表达爱情、离愁别绪等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如梦令》。
这首词描述了一位女子对离别情人的思念之情,以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离别的惆怅。
《如梦令》以其悲切的情感、婉约的语言和温婉的情感风格成为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抒发激情慷慨。
他的词作多涉及爱国、忧国之情,以及对战乱、社会动荡的忧虑。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玉案·元夕》以其雄浑激昂的词调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被视为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些名篇代表了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不同风格和主题,表达了词人们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爱情、社会的思考。
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诗人介绍

宋代诗人介绍
以下是宋代诗人的介绍:
1.王安石(1021~1086年):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他提出的新法革新旧政,在宋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以清新、深刻见长。
2.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巨匠,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风格豪放奔放,充满激情。
3.李清照(1084~约1155年):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著称,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
4.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诗人,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豪放奔放,充满激情,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
5.陆游(1125~1210年):南宋诗人,被誉为“小李白”。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以抒发情感为主,多表现对国家、民生的关注和感慨。
6.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诗人,被誉为“诗中有画”。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多表现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清新脱俗。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宋词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课件

•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 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 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空荡的秋空冷冷清清,冰冷的江水伴随着天 空流向远方,一片秋色,天无边无际。
•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远望山岭,无限惆怅与愤恨,只见国家还剩 那如玉簪如螺髻的片片山岭。斜下的太阳照 着这亭子,一只孤雁在凄婉绝望地叫着,楼 上只我一个江南游子斜倚栏杆听着这声声凄 厉的鸣叫。
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
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 寒蝉凄切 • 骤雨初歇 • 凝噎 • 暮霭
chán zhòu yē ǎi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
《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 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 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 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 倩:请托。读音 qiàn •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 揾:wèn。擦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材料(一)苏轼(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时年44岁,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8岁又贬惠州。
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死于常州。
(二)苏轼思想(1)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
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
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 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词作也再创辉煌.。
(三)苏轼贡献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1)散文方面,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2)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3)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在词的创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4)书法方面,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5)绘画方面: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6)贬谪期间的诗文创作。
据《海外集》统计:苏轼居琼期间共写出诗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
平均近乎两天写出一篇(首),其创作不仅量丰而且质优。
(7)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建苏堤;立“儋州学府”;诗文教化,对儋州地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8)对茶颇有研究:对茶具的改造;有关“茶”的诗文创作,有很多。
(9)对美食颇有研究: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羊蝎子、东坡豆腐、东坡饼等等。
(四)关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的著名战役。
辛弃疾(一)辛弃疾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今济南人)。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二)背景介绍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oÙ)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词中人物介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故。
(孙权,字仲谋。
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
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故。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刘义隆典故。
(刘义隆,南朝宋文帝,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拓跋焘典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当地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故。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赵王想重新启用他,因听信了小人谗言,廉颇最终因年老不再被任用)李清照(一)李清照生平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
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
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