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doc
江苏省南通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首先我们来看苏轼的词学观。
苏轼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他强调词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直接性。
在苏轼的词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社会思考,展示出了他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命运的思考。
苏轼还注重词的音韵和节奏,他在词作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技巧,使词作更加音韵悦耳、抑扬顿挫。
而李清照的词学观则注重细腻婉约、情感厚重。
她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情感和个人的体验。
李清照的词作以抒发爱情、思乡、别离等主题为主,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词作之中。
例如她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她对于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李清照的词作也注重音韵和节奏,她运用了许多婉转动人的词句,使词作更加优美动人、情感真挚。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
苏轼的词作多以豪放洒脱、豁达豪迈为特点,他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常常带有豪情壮志和对于人生的豁达态度,给人以开阔和豁朗之感。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以细腻婉约、情感厚重为特点,她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词作之中,使词作更加亲切和感人。
李清照的词作常常带有深情厚意和对于生活的细腻感悟,给人以温暖和感动之感。
总结起来,苏轼和李清照对于词学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苏轼注重词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直接性,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而李清照注重细腻婉约、情感厚重,她将个人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词作之中,使词作更加亲切和感人。
无论是苏轼还是李清照,他们都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们的词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对于人生和情感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

李清照《词论》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女性文学家,她的词作被广泛传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李清照本人也对前代词家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她的《词论》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根据《词论》,对李清照对前代词家的评价进行探讨。
对于苏轼的评价李清照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苏轼的朋友兼同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启发。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高度评价。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独具风采,情感真挚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感伤之情,其意境独特,表达技巧娴熟,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于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豪放的特点。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赞扬。
她认为辛弃疾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方式直接而震撼人心。
辛弃疾的词作内容积极向上且充满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向上的精神。
对于欧阳修的评价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兼政治家,他的文辞曼妙而华丽,以典雅清新著称。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欧阳修的词作表示赞赏。
她认为欧阳修的词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欧阳修的词作对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情有一种独到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对于晏殊的评价晏殊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格调高雅、情感细腻而微妙,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的词作表示了赞赏。
她认为晏殊的词作抒情含蓄、意境精妙,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灵。
晏殊的词作情感细腻并注重音律,语言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他前代词家的评价除了上述几位知名词家,李清照在《词论》中还对其他前代词家的作品给予了评价。
她指出了他们的作品中的亮点和特点,并对他们的表现方式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前代词家的评价和总结,李清照在《词论》中展示了对词作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结论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文学家,她的《词论》为我们提供了对前代词家作品的重要评价和总结。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1. 引言1.1 概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文化瑰宝。
其中,苏轼与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词人。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遗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行详细剖析和欣赏。
首先,介绍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词人的背景和生平事迹;其次,分别阐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赏析;最后,在总结两位词人之美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今人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宋代文学艺术,并借此感受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境与审美价值。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苏轼与李清照的不同艺术风格,探究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我们自己的审美修养和创作水平。
以上是文章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正文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其中苏轼和李清照是两位备受赞誉的词人。
他们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蜚声中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并分析其醉美之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被誉为“领军人物”。
苏轼的词作不仅多样而丰富,还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自己强烈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并借此表达对时事、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苏轼的词作,曲折含蓄但意蕴深远,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艺术震撼。
相比之下,李清照(1084年-1151年)是一位以婉约风格著称的女性词人。
她的词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
李清照的词作通常表现出一种柔美、含蓄和浪漫的氛围,使人回味无穷。
她擅于捕捉瞬间的美丽,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来传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苏轼、李清照的词学革新与理论分歧

作 者简介 :叶青采 ( 7 一 ,男 ,江西余 干人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 学2O 级项士生 ,主要从 事唐宋文学研 充 。 16 ) 9 O4
提 倡享乐, 之间, 一时 全国上下到处都弥漫着宴饮歌舞之风。 字。 瑚 ( 在 ” 《 …n 答秦太虚书》因为怕“ 落笔, ) 出口 为见憎者所笺 这 种氛围 宋初词 下, 坛继承了晚唐五代以 来的词风, 把词作为娱 注。 埘 ( ” …n 《 与人》但他人生的 ) 感慨和经世的悲情又需要宣泄,
特殊的 人生境遇和才情使苏轼成为勇吃螃蟹的第一人, 说: 苏 “ 子瞻尝自 平生三不如人, 言 谓着棋, 吃酒, 也。 唱曲 然三者亦
轼没有系统的 词学 革新理论, 他的观点散见在题跋、 诗文、 书信及 何用如人?子瞻之 词虽工, 多不入腔, 以不能唱 曲 而 正 创作实践中。 他强 调诗词同 词“ 是一家” 质, 自 , 并用诗 来评词, 耳。[ 事实上苏轼能唱曲, 如 ” 4 陆游《 老学庵笔 说: 记》 “ 世言东坡 在《 季常书》 说陈 答陈 中 季常的 新词”句句警拔, 人之雄, 不能 故所作乐府多不协。晁以道云: “ “ 诗 非小 歌, ‘ 绍圣初, 与东坡别于汴 词也”】 ”在《 [ , 与蔡景繁书》 把蔡景繁的“ 】 ( 中 新词” 着“ 比 古人长 上。 东坡酒酣, 歌《 自 古阳关》”【 鳓他不仅能歌, 。l 对歌曲 还有 短旬之诗” 批 。 【 ’) 这是与他自 1 身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因为在北 定的 研究, 在他的 仇池笔记》 《 中就有一条专门辨《 关三 的 阳 叠》
6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李清照的词学革新与理论分歧
慕
( 西华 师范大学 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70 ) 302
苏轼与李清照的对比研究

;
,
,
难 登 大雅
还 要 保 持 自身 独 有 的文体 特 性 展示 自 己 李 清 照 的这种 道 路在我 看 来 是 天时 与 人 和 的综
,
类似 的情 况在 西 方 意 识 流 小 说 出现 的初 期 也 曾 出 现
,
其次
以儒家为 主 流 的传统 文化 中
,
文化 创 作 更加 关 注
,
失洒 脱 的
雄风
“
’ , ,
“
,
秋时 期 中 国 文 学便 出现 了 以诗 经 为代表 的现 实主 义 文 学 和 以楚辞为代表 的浪漫 主义 文 学 但 两 种风 格 的 区别仅在 于 表 达形式 和 艺 术 思 想 追求 在 创 作 原 则上 仍 共 同 烙守 着 文 以 ” 载道 文 以 言志 诗 虽 然在 形式上追求 一 定的 格律 音韵
“
。
” 所 以也 没有 从根 本上 起 到 提升 词 文 学地位 的作 用 ” 词 之所 以不 能登上 文坛 巅 峰 我认 为 与 五 代时 期
“
,
。
“
,
中 国 文 学传 统 是 密不 可分 的
,
。
具体 说 来
,
:
首先
,
虽 然早在春
” 此 后 词 再 也 不 是 那 种 只 属 于 女子 闺 ” 思 或文 艺 青年 无痛 呻吟 的艺 术 得 以与 诗 并肩 挺 立 ” 李 清 照 别 是 一 家 的创 作 道 路我 概 括 为高 扬 词 的女 性
人的个 人文 字 娱乐
情绪 表达 诗徐 诗
,
更 多 的是 一 种 诗 写 成之 后 也 大都 不 作收 录 发
,
“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

李清照对于苏轼的评价
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她非常推崇苏轼的才华。
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不受传统音律的束缚,展现出豪放无束缚的特点。
虽然李清照提到苏轼的词作“往往不协音律”,但这并非贬意,而是对苏轼词风、词格的一个客观评价。
她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这种创作方式使得词作不便于歌唱,但却赋予了词作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此外,李清照还尊称苏轼为“苏公”、“坡翁”、“坡仙”,这些称呼都体现了她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在李清照的文集中,只要提到苏东坡,她都会表现出极高的推崇和尊重,这足以说明她确实将苏轼视为文坛前辈和榜样。
总的来说,李清照对苏轼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她认为苏轼的词作风格独特、才华横溢,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苏轼与李清照对词的音律的态度来看苏词在音律方面的成就

醉 又分 六 律 , 义 分清 浊 轻 蘑 … … 奉 押 仄 声 韵 ,如 押 上 声 则 士 沈 遵 闻之往 游 ,以琴 写 其 声 ,日 《 翁操 》 ,节 奏 疏 宕 ,
协 ;如押 入 卢 ,则 不可 歌 矣 。 ”而 她 自己作 词 时 ,就非 常 沣
而 音 指华 畅 ,知 琴 者 以为 绝伦 。然其 有 声而 无 其 辞 ,翁 虽为
向。但 李 清照 严 格地 套 用 l有 的 曲调 的音 律 为标 准 来批 评 苏 E l
轼 的所 有 词作 “ 协音 律 ”,显 然 也是 』面 的 。 不 { ‘
苏轼 其 实也 是 十分 注 重词 的 音律 研 究和 运 用 的 ,他 并没 有 说过 词 可 以不 守音 律 规则 。他 曾经 } 1 分喜 欢 陶诗 《 归去 来
白南宋 胡 仔存 其 《 溪渔 隐丛 话 》 中著录 了李清 照 的一 凄 楚 ,从 而 营造 了一种 如泣 如 诉 的音 韵 效果 ,加 强 了诃作 的 苕
段 论 词之 语 之后 ,李清 照词 论 中 “ 是 一家 ”的观 点和 苏 轼 音 乐 性 。故 万树 《 别 词律 》 云 : “ 其用 字 奇横 而 不妨 音 律 ,故
“ 以诗 入词 ” “ 自是一 家 ” 的论述 就 一 直是 词坛 上 争 论 的焦 点 。虽然 李清 照 词论 中 “ 别 是一 家 ”的基 本 内容 包括 协 音 词 律 、尚 典雅 、重 铺叙 等 多个 方 面 ,但 作 者论 述 的罩 点还 是 词
卓 绝 干 占。 ”后 来 有不 少 词 曲仿 效 李清 照这 种 写法 ,但 都不
具有 的音 乐性 。词 必 须合 乐 可歌 ,其创 作 上 的显 著特 点 就是
“ 以乐 以定 词 ”,即创 作 时用 字 用 语必 须符 合 曲调 的要 求 , 使字 调 的升 降 与 音乐 的高 低密 切 结合 ,以使 歌 唱 时行 腔 发调 圆润 动 人 ,产 生 一 种抑 扬 顿挫 的音 乐美 感 ,否 则 ,歌 唱 时就 会 走 腔落 调 ,拗 口绕 舌 ,唱不 成调 子 。 因此 ,她在 批评 了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3.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14.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15.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